《皇漢醫學》~ 別論 (248)
別論 (248)
1. 生薑瀉心湯方
帶下,因脈下流,故名帶下。凡帶下者,水與血凝結也。初起水飲下衝脈,傳帶脈,而下入於臟,與血相結,而成帶下也(求真按:「此亦揣測之言」),故以生薑瀉心湯去其水飲,兼用坐藥以去帶下。
求真按:「白帶下,由於水血合併,雖如荻野氏說,但治法非如是之單純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患噫氣乾嘔,或吞酸嘈雜,或平日飲食,每覺噁心煩滿,脅下水飲升降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臍上有塊。長服此方,並灸自五椎至十一椎及章門,日數百壯,兼用消塊丸、硝石大圓等,自然有效。」
《方伎雜志》曰:「僻囊,或稱吐水病。有吐腐敗水者或食物,亦有交吐者。概有胸中嘈雜,心胸痞塞,脅腹攣急,癥結等證,亦有肩背凝痛者,亦有日日,或隔日,四五日,必發痛,吐苦酸水,或無味之水者,亦有吐前唯噫氣噁心,而不痛者,大抵大便秘結之人為多。主方以生薑瀉心湯,合用附子粳米湯、芍藥甘草湯或大建中湯等,兼用消塊丸或大陷胸丸一錢,每夜或隔一二夜用之,則三四月痊愈矣。
又自七八椎至十四五椎與章門等穴,以灸痞根,但須嚴禁飲食,不然則無效,如酒、硬飯、蕎麥麵、餐、餅、糕、酢、鮓、油膩、湯茶、滷魚、乾脯之類,俱宜禁止後,可服藥針灸。且嘔吐一證,並宜知照病人,節飲食為要。吐水後,能耐渴者,宜使多服茯苓澤瀉湯,及慎飲食十日許,則痛吐俱止矣。
其有腹中黏著之宿毒,致拘攣、癥塊者,多因好酒與美味,及嗜鹹味之切麵等而成,故禁物頗難。然不守禁,治療無益也。」
求真按:「由余之經驗,此證有宜單用本方者,有宜處以本方加茯苓者,有宜與本方加茯苓、石膏者,又有宜以此等方劑合用芍藥甘草湯、大建中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等方中之一方者,又有用本方之加味,或合用方,兼用黃解丸者,常無一定之方,宜臨證處之。」
白話文:
白帶是因為脈絡的氣血往下流動,所以稱為「帶下」。凡是帶下,都是因為水和血凝結在一起的緣故。剛開始是水飲往下衝到衝脈,傳導到帶脈,然後往下進入臟腑,與血凝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帶下。(求真認為:「這只是推測之詞。」)所以用生薑瀉心湯來去除水飲,同時搭配外用藥來治療帶下。
求真認為:「白帶是因為水和血結合,雖然像荻野氏說的那樣,但是治療方法並不是這麼單純。」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關於本方的描述說:「凡是患有打嗝、乾嘔,或是吞酸、胃部嘈雜,或是平常吃飯,總是感到噁心、煩悶、胸脅部有水飲上下的情況,這種人多半是心下(胃脘部)痞硬,或是肚臍上面有硬塊。長期服用這個方子,並艾灸從第五椎到第十一椎以及章門穴,每天灸幾百壯,同時搭配消塊丸、硝石大圓等藥,自然會有效果。」
《方伎雜志》說:「僻囊,也稱為吐水病。有的人吐出腐敗的水或是食物,也有人同時吐出這些。大致上都有胸中嘈雜、心胸痞塞、脅腹攣急、癥結等症狀,也有人肩膀和背部僵硬疼痛,也有人每天,或是隔幾天,四五天,一定會發作疼痛,吐出苦酸水,或是沒有味道的水,也有人在吐之前只是打嗝、噁心,但是不痛。大多是便秘的人容易得這種病。主要的方子是生薑瀉心湯,可以合併使用附子粳米湯、芍藥甘草湯或是大建中湯等,同時搭配消塊丸或是大陷胸丸一錢,每天晚上或是隔一兩天使用一次,那麼三四個月就會痊癒。
另外,從第七椎到第十四五椎,與章門等穴,用艾灸來治療痞根,但是一定要嚴格禁止飲食,不然就沒有效果。像是酒、硬飯、蕎麥麵、餐、餅、糕、醋、醃漬食物、油膩食物、湯茶、滷魚、乾肉之類,都應該禁止之後,才能服藥針灸。而且對於嘔吐這個症狀,也應該告知病人,節制飲食才是重要的。吐水之後,如果能忍受口渴,應該讓他多喝茯苓澤瀉湯,並且小心飲食十天左右,那麼疼痛和嘔吐都會停止。
那些腹中有黏著的舊毒,導致拘攣、癥塊的人,多半是因為喜歡喝酒和美味食物,以及嗜吃鹹味的切麵等造成的,所以禁忌的食物相當多。但是如果不遵守禁忌,治療就沒有效果。」
求真認為:「根據我的經驗,這個病有的適合單用本方,有的適合用本方加上茯苓,有的適合用本方加上茯苓、石膏,還有的適合將這些方劑合併芍藥甘草湯、大建中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等方劑中的一種,也還有用本方加味,或是合併方,同時搭配黃解丸的,常常沒有一定的方子,應該根據臨床情況來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