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5)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5)

1. 熱症

總括,發熱無過先有餘,次傳不足始成虛;身中有熱先除熱,熱里逢虛先補虛。

脈法,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清冷也,小兒八九至為發熱,浮大數風熱,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內經》曰:陽勝則外熱,陽虛則外寒,陰勝則內寒,陰虛則內熱,陰陽相勝則寒熱往來。

又曰: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

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其症已先見於面矣。(自批:治六經熱方:治心熱用瀉心湯,治肝熱用瀉青丸,治脾熱用瀉黃丸,治肺熱用瀉白散,治腎熱用滋腎地黃丸,治小腸熱用導赤散。

)夫熱有輕重不同,有所謂翕翕發熱者,若合羽取覆,其熱在外屬表,乃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拂鬱所致,宜發汗而散之。有所謂蒸蒸發熱者,若熏蒸之氣,其熱在內,屬裡,乃陽氣下陷而入陰中也,法當攻下以滌之。表症未罷邪氣傳裡,里未作實是為半表半裡之間,則表裡俱發熱而又輕於里,純在表也。

發熱惡寒發於陽也,無熱惡寒發於陰也。夫小兒生稟純陽,血氣壯實,五臟易生熱也,熱各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焉。

潮熱者或午時發熱,或日晡發熱,發時如潮水之應不差也。

《傷寒論》云:潮熱實熱也,當利大便。若虛症亦能潮熱,必須進以溫補之劑。脈實者宜大柴胡下之,脈虛浮數者百解散汗之,若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主之。

驚熱者遍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顛叫恍惚,以錢氏驚風丸、安神丸主之。

夜熱者但夜間發熱,是陰中有陽邪也,宜進元戎四物二連湯。但夜間發熱症候多端,先要辨其虛實,明其表裡,方可投藥,若概用元戎湯不妥。

餘熱者謂寒邪未盡之遺熱也。仁齋曰:傷寒汗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叔和解之詳矣。宜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食熱者手心熱,肚腹先熱,噯氣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積丸。

疳症者形瘦多渴,骨蒸盜汗,瀉泄無常,肚大腳弱是也,宜胡黃連之類,當參看疳積門調治之。

壯熱者一向不止,表裡俱熱,煩渴躁喘氣粗,甚則發驚癇也,宜火府丹、通聖散。

煩熱者心煩不安,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宜一粒金丹主之。

積熱者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為甚,治法詳傷積論中。

風熱者呵欠面赤,風邪客於皮毛,入於臟腑,則惡風發熱,目澀多睡。陽氣有餘,身熱無汗;陰氣有餘,身寒有汗;陰陽有餘,無汗而寒。《素問》曰:汗出而身熱者,風熱也,宜清解散、犀角丸主之。

虛熱者因病後發熱無時,面色青白,困倦少力,瀉泄多尿,虛汗自出,恍恍神慢者是也。

凡病久則血氣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皆虛則手足厥而身熱也。宜服錢氏白朮散或四君子湯,甚者宜行從治之法,以姜附之類佐之,經所謂甘溫除大熱是也。

變蒸熱者,溫溫微熱,氣粗,驚,少吮乳,瀉黃,上唇尖有水珠狀是也,不必服藥。如兼他症者當以所感之候略為和解。

癖熱者,涎嗽飲水,由乳食不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也,詳在積聚門中矣。

寒熱者,症如瘧狀,陰陽相勝也,詳瘧症篇。

血熱者,《全嬰方》云:已午間熱,遇夜則涼是也,服六合湯。

麻痘熱者,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煩悶,咳嗽腰疼,嘔吐作驚,腹痛自痢,中指鼻尖耳冷是也。

〔附方〕

瀉心湯,黃連一兩為末,清水調服五分。

瀉青丸,見驚風症內。

瀉黃丸,藿香,山梔,石膏,防風,甘草

瀉白散,見咳嗽症內。

滋腎地黃丸,黃柏,知母,桂枝

導赤散,見驚風症內。

大柴胡湯,見瘧疾症內。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百解散,乾葛,麻黃,黃芩,桂枝,赤芍藥,甘草

涼驚丸,黃連,防風,川芎,薄荷,大黃,膽草,蜜丸,青黛為衣。

安神丸,見疳積症內。

元戎四物二連湯,當歸,芍藥,川芎,黃連,生地,胡黃連

參苓白朮散,見諸瀉症內。

下積丸,丁香,砂仁,川巴豆,使君子

火府丹,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通聖散,防風,荊芥,當歸,芍藥,薄荷,黃芩,連翹,石膏,滑石,川芎,麻黃,桔梗,朴硝,山梔,大

,白朮,甘草

一粒金丹,人參,犀角,琥珀,玳瑁,防風,茯苓,冰片,硃砂,寒水石,甘草,米糊為丸,金箔為衣,麥冬湯下。

清解散,防風,天麻,前胡,茯苓,桔梗,枳殼,細辛,柴胡,川芎,甘草

犀角丸,犀角,珍珠,防風,羌活,茯神,大黃,天竺黃,硃砂,甘草,立夏前宜服。

錢氏白朮散,人參,白朮,茯苓,藿香,乾葛,木香,甘草

四君子湯,見驚風症內。

六合湯,當歸,川芎,大黃,熟地

白話文:

[熱症]

總結來說,發熱的原因不外乎先有實證,然後轉為虛證;身體中有熱象,應先清除熱氣,若發現虛弱的跡象,則應先補充體力。

根據脈診法,脈象深沉且頻率快代表骨髓有熱,患者會想要腹部接觸冷物來降溫,小孩每分鐘心跳八九十次表示發燒,脈象浮大且頻率快是風熱,脈象有力是實證,無力則是虛證。

《內經》記載:陽氣過剩會導致外熱,陽氣不足會導致外寒,陰氣過剩會導致內寒,陰氣不足會導致內熱,陰陽失衡會導致寒熱交錯。

再說,陽氣不足會先出現寒象然後才發熱,陰氣不足則相反,陰陽失衡,就會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

另外,肝臟有熱病時左臉會先泛紅,心臟有熱病時額頭會先泛紅,脾臟有熱病時鼻子會先泛紅,肺部有熱病時右臉會先泛紅,腎臟有熱病時下頜會先泛紅,疾病雖然還未發作,但症狀已經先出現在臉上了。

熱症有輕重之分,一種是表面發熱,就像蓋著羽毛被子,這種熱在外表,是風寒侵襲皮膚,陽氣鬱結所致,應該發汗散熱。另一種是內熱,就像被蒸汽包圍,這種熱在體內,是陽氣下沉進入陰分,應該攻下清理。如果表症尚未消除,邪氣已經傳入裡部,這就是半表半裡的狀態,此時表裡都會發熱,但程度比裡部輕,主要在表部。

發熱伴隨怕冷是陽氣過盛的表現,無熱但怕冷是陰氣過盛的表現。兒童天生陽氣旺盛,體質強健,五臟容易產生熱氣,熱的類型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潮熱是指在特定時間發熱,例如中午或傍晚,發熱時間像潮汐一樣準確無誤。

《傷寒論》指出,潮熱是實熱,應利便排熱。但如果是虛證也會出現潮熱,這種情況需要服用溫補的藥物。脈象實在的人應使用大柴胡湯攻下,脈象虛弱且頻率快的人應使用百解散發汗,如果發熱伴有嘔吐,應使用小柴胡湯。

驚熱指的是全身發熱,面色蒼白,自汗,心悸不安,脈象頻率快,煩躁不安,精神恍惚,可以使用錢氏驚風丸和安神丸。

夜熱指的是隻在夜晚發熱,這是陰分中有陽邪,應服用元戎四物二連湯。但夜晚發熱的症狀多種多樣,首先需要辨別虛實和表裡,才能正確使用藥物,不能盲目使用元戎湯。

餘熱指的是感冒後的殘餘熱氣。仁齋認為,感冒後出汗和發熱再次出現,表示表裡都虛弱,氣息無法回歸本源,陽氣飄蕩在外,不能再使用寒涼藥物,因為熱氣退去後,寒冷會隨之而來。應調和胃氣,使陽氣收斂回到體內,熱氣自然會停止,可服用參苓白朮散。

食熱指的是手掌心發熱,肚子和腹部先發熱,打嗝,嘔吐奶水,大便酸臭,應使用下積丸。

疳症指的是身形消瘦,口渴,骨蒸盜汗,拉肚子,肚子大,腳弱,應使用胡黃連等藥物,具體治療方法請參考疳積門。

壯熱指的是持續高熱,表裡都熱,口渴,呼吸急促,嚴重時會出現驚厥,應使用火府丹和通聖散。

煩熱指的是心煩不安,手掌心和腳掌心發熱,小便顏色深紅,應使用一粒金丹。

積熱指的是眼睛浮腫,面色黃,腳冷,發熱從頭到肚子,具體治療方法請參考傷積論。

風熱指的是打哈欠,面色紅潤,風邪侵襲皮膚和臟腑,會出現怕風和發熱,眼睛乾澀,嗜睡。陽氣過剩,身體發熱,無汗;陰氣過剩,身體寒冷,有汗;陰陽失衡,無汗且寒冷。《素問》指出,出汗後身體仍然發熱,是風熱,應使用清解散和犀角丸。

虛熱指的是病後無定時發熱,面色蒼白,疲倦無力,拉肚子,多尿,虛汗自出,精神恍惚。長期患病會導致血氣虛弱,氣虛會導致四肢冰冷,血虛會導致發熱,氣血皆虛會導致四肢冰冷和身體發熱。應服用錢氏白朮散或四君子湯,嚴重時應使用從治法,輔以薑附等藥物,即所謂甘溫除大熱。

變蒸熱指的是溫和的低熱,呼吸急促,驚厥,吸吮力減弱,黃色稀便,上脣尖端有水珠狀物,無需服用藥物。如果有其他症狀,應根據病情適度調理。

癖熱指的是口水多,喝水多,由於食物消化不良,導致中焦濕熱,形成癖塊,具體治療方法請參考積聚門。

寒熱指的是類似瘧疾的症狀,是陰陽失衡所致,詳細信息請參考瘧疾篇。

血熱指的是下午和傍晚發熱,晚上涼爽,可服用六合湯。

麻疹和痘疹熱指的是面色紅潤,腳冷,身體高熱,打哈欠,煩悶,咳嗽,腰痛,嘔吐,驚厥,腹痛,自痢,中指,鼻子和耳朵冷。

附錄:

  • 瀉心湯:黃連一兩研磨成粉末,清水調和服用五分。
  • 瀉青丸:詳見驚風症。
  • 瀉黃丸:藿香,山梔,石膏,防風,甘草。
  • 瀉白散:詳見咳嗽症。
  • 滋腎地黃丸:黃柏,知母,桂枝。
  • 導赤散:詳見驚風症。
  • 大柴胡湯:詳見瘧疾症。
  • 小柴胡湯:詳見各種嘔吐症。
  • 百解散:乾葛,麻黃,黃芩,桂枝,赤芍藥,甘草。
  • 涼驚丸:黃連,防風,川芎,薄荷,大黃,膽草,蜜丸,青黛為衣。
  • 安神丸:詳見疳積症。
  • 元戎四物二連湯:當歸,芍藥,川芎,黃連,生地,胡黃連。
  • 參苓白朮散:詳見各種腹瀉症。
  • 下積丸:丁香,砂仁,川巴豆,使君子。
  • 火府丹: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 通聖散:防風,荊芥,當歸,芍藥,薄荷,黃芩,連翹,石膏,滑石,川芎,麻黃,桔梗,朴硝,山梔,大黃,白朮,甘草。
  • 一粒金丹:人參,犀角,琥珀,玳瑁,防風,茯苓,冰片,硃砂,寒水石,甘草,米糊為丸,金箔為衣,麥冬湯下。
  • 清解散:防風,天麻,前胡,茯苓,桔梗,枳殼,細辛,柴胡,川芎,甘草。
  • 犀角丸:犀角,珍珠,防風,羌活,茯神,大黃,天竺黃,硃砂,甘草,立夏前宜服。
  • 錢氏白朮散:人參,白朮,茯苓,藿香,乾葛,木香,甘草。
  • 四君子湯:詳見驚風症。
  • 六合湯:當歸,川芎,大黃,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