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6)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6)

1. 痧症

總括,斑症總言因胃熱,赤生黑死分明別;忽如錦片出肌膚,濕毒發時別兩脅。

脈法,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

《內經》曰:少陰所致為瘍疹。夫少陰所致者,君火有餘,熱令火行,戊子戊午之歲也,在人則心主之。心火太過則制己所勝,而燒灼肺金。又肺主皮毛,故紅色如錦,見於皮膚之間,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

《經》又曰:疹屬於脾。故《金鏡錄》謂毒盛於脾,熱流於心,乃知心脾肺俱受病而發者,其欲出之時,腮紅眼赤,壯熱憎寒,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煩渴是其候也。當服開豁腠理湯,使之易出。如頭面愈多,鮮明勻淨,精神爽朗,吉之兆也,服前藥即愈矣。若痧色紫紅乾燥暗晦,或未出透,身熱煩悶,聲啞喘急,隱隱不出,出而復隱,此危急之兆也。(批:看時氣加之,有云:火熱入內,血化為斑。

)急將前方加炒黑麻黃、羌活之類發之,如不復出,或喘更甚,此不治之症也。

《活幼心書》曰:斑症有二,有瘟毒發斑,有胃爛發斑。瘟毒發斑者其癮疹如錦紋片,出於兩腋之下,兩腋者氣之道路,故瘟毒隨氣之道路而先出,其症咳嗽煩悶或嘔清水,此因冬時感冒寒毒,停於肌肉之間,至春陽氣發動而行於外,名為瘟毒發斑,以百解散及牛蒡湯加陳皮、黃連之類。

胃爛發斑,初因傷寒下早,熱毒乘虛入里,乃當下而不下,亦致熱毒內蒸於胃,胃受熱毒則發於皮膚。斑之赤者可療,黑者十死一生,治法同前。其病大便堅燥,不可輕用藥下之,或用蜜煎豬膽導之,則自來矣。如微瀉者不必治之,正假此以泄熱毒也。若痧發後瀉痢不止,此又熱毒下陷之故,當以五苓散去桂加芩、連、芍藥、木通之類,毒解熱退瀉痢自止,不可用燥澀溫補之劑。古人云:可汗不可下,可表不可補是也。

痧後壯熱氣促不止者,此餘毒留連未盡也,須用解火清金之劑,以竹葉、石膏、門冬、知母、芩、連、玄參、桔梗、陳皮、枳殼、天花粉、牛蒡之類。

痧後咳嗽不止者,二陳加栝蔞、桔梗、玄參、黃芩治之。渴則門冬、花粉,喘則蘇子、桑皮可也。

痧出過三日後不沒者,此內有實熱也,加清利之藥則自消矣,四物湯加芩、連、牛蒡之類。

凡出痧之時,大忌生冷葷腥之食、風寒水濕之氣,苟有不謹,最為深患。間有犯之而獲愈者,此內稟之氣實,外感之邪輕耳。余雖不敏,驗之屢矣,當慎守此戒。

有一種初出淡紅潤色,酷似痘疹,但粒頭尖小為異,此為赤痘。有初出尖小而頭白光亮有清水,此為水痘,此二者皆屬心火流於脾肺,最為易出易靨,極稱輕症。但恐變瘡瘍,膿水潰壞,此皆不避風絕葷耳,以四物加荊芥、防風、芩、連之類。

〔附方〕

開豁腠理湯,陳皮,天花粉,防風,荊芥,桔梗,枳殼,前胡,乾葛,紫蘇,羌活,甘草,升麻

百解散,見熱症內。

牛蒡湯,牛蒡,大黃,防風,荊芥,薄荷,甘草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二陳湯,見諸吐症內。

四物湯,見痢疾症內。

白話文:

痧症總論

一般來說,身上出現斑點,主要是因為胃裡有熱。紅色斑點出現代表情況還好,黑色斑點出現就代表病情嚴重。斑點突然像錦緞一樣出現在皮膚上,如果同時出現濕毒,斑點通常會出現在身體兩側。

脈象

脈象如果摸起來浮在表面而且跳動快速,屬於陽脈;如果脈象沉實而且寬大,則屬於陰脈。

《黃帝內經》觀點

《黃帝內經》說:少陰經的病變會導致皮膚出現疹子。所謂少陰經的病變,指的是心火過旺。心火旺盛就會讓火氣往外走,特別是在戊子年和戊午年,這些年份人的心火特別容易旺盛。心火太旺會壓制它所剋制的肺金,燒灼肺部。肺主管皮膚毛髮,所以皮膚會出現紅色像錦緞一樣的斑點,這是因為心火太盛欺負肺部所導致的。

《黃帝內經》的另一種觀點

《黃帝內經》也說:疹子屬於脾。因此《金鏡錄》認為毒素積聚在脾,熱流向心臟。由此可知,心、脾、肺都可能同時受到影響而發病。發病初期,臉頰會發紅、眼睛充血,身體發熱又怕冷,全身疼痛,想吐又拉肚子,還會咳嗽、口渴、煩躁。這時候應該服用「開豁腠理湯」,幫助痧順利發出來。如果頭面部出的痧越多,而且顏色鮮豔均勻,精神也變得清爽,這是好轉的跡象,吃之前的藥就會痊癒。如果痧的顏色是紫紅色、乾燥暗淡,或者痧沒有完全透出來,身體發熱煩悶,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痧隱隱約約不出來,或是出了又退回去,這都是危險的徵兆。(註:要考慮當時的氣候,有說法是火熱進入體內,血液會變成斑點。)

遇到這種情況,要趕快在原來的藥方裡加上炒黑麻黃、羌活之類的藥物來幫助發汗。如果痧還是發不出來,或是喘氣更嚴重,這就是無法醫治的重症了。

《活幼心書》的觀點

《活幼心書》說:斑疹有兩種,一種是瘟疫引起的斑疹,另一種是胃部腐爛引起的斑疹。瘟疫引起的斑疹,它的樣子像錦緞一樣,出在腋下。腋下是氣體通行的道路,所以瘟疫的毒素會沿著氣的通路先出來。這種情況會咳嗽、煩悶、想吐清水,這是因為冬天感染了寒毒,積存在肌肉裡,到了春天陽氣發動才顯現出來,稱為瘟疫引起的斑疹。可以使用「百解散」或是「牛蒡湯」加上陳皮、黃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胃部腐爛引起的斑疹,通常是因為感冒時太早使用瀉藥,導致熱毒趁虛進入體內。本來應該用瀉藥卻沒用,也會導致熱毒在胃裡蒸發。當胃受到熱毒影響,就會發到皮膚上。紅色斑點還可以治療,黑色斑點則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治療方法和之前說的一樣。這種情況大便會乾燥堅硬,不可以輕易使用瀉藥,可以用蜂蜜煎豬膽來導瀉,大便就會排出來。如果只是稍微拉肚子,不用特別治療,正好可以藉此排出熱毒。如果發痧後拉肚子拉不停,這是熱毒下陷的緣故,要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加上黃芩、黃連、芍藥、木通之類的藥物。當毒素解除,熱退了,拉肚子就會停止,不可以服用燥熱的藥物。古人說:可以發汗,不可以瀉下;可以疏通,不可以補益,就是這個道理。

發痧後高燒不退、呼吸急促,這是因為餘毒還沒清除乾淨,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像竹葉、石膏、麥門冬、知母、黃芩、黃連、玄參、桔梗、陳皮、枳殼、天花粉、牛蒡之類的藥物。

發痧後咳嗽不停,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瓜蔞、桔梗、玄參、黃芩來治療。口渴可以用麥門冬、花粉,喘可以用紫蘇子、桑白皮。

痧發出來超過三天還沒消退,這是體內有實熱,要加入清熱利水的藥物才能消除。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芩、黃連、牛蒡之類的藥物。

發痧的時候,最忌諱吃生冷、葷腥的食物,要避免風寒、潮濕的環境。如果沒有注意這些禁忌,病情會變得非常嚴重。偶爾有人違反這些禁忌卻痊癒了,是因為體內的正氣很強,外感邪氣比較輕微。我雖然不聰明,但是經過多次驗證,這些禁忌一定要謹慎遵守。

還有一種剛開始發出來的痧,顏色是淡紅色,看起來很像痘疹,但疹子的頂端是尖小的,這叫做赤痘。還有一種剛開始疹子也是尖小,但頂端是白色而且發亮,裡面有清水,這叫做水痘。這兩種都是因為心火跑到脾肺所引起的,比較容易發出來,也容易消退,算是輕症。但要小心可能變成瘡瘍,膿水潰爛,這通常是因為不注意避風、不戒葷腥所引起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荊芥、防風、黃芩、黃連之類的藥物。

附方

  • **開豁腠理湯:**陳皮、天花粉、防風、荊芥、桔梗、枳殼、前胡、葛根、紫蘇、羌活、甘草、升麻。
  • **百解散:**詳見熱症。
  • **牛蒡湯:**牛蒡、大黃、防風、荊芥、薄荷、甘草。
  • **五苓散:**詳見驚風症。
  • **二陳湯:**詳見嘔吐症。
  • **四物湯:**詳見痢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