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6)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6)

1. 痧症

總括,斑症總言因胃熱,赤生黑死分明別;忽如錦片出肌膚,濕毒發時別兩脅。

脈法,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

白話文:

總括來說,斑疹主要是因為胃熱所致,紅色的斑疹表示病情較輕,黑色的則表示病情嚴重;斑疹突然如同錦緞般出現在皮膚上,如果是濕毒引起,則多見於兩側肋部。 在脈象上,表脈(陽脈)呈現浮而數的特徵,裏脈(陰脈)則實而大。

《內經》曰:少陰所致為瘍疹。夫少陰所致者,君火有餘,熱令火行,戊子戊午之歲也,在人則心主之。心火太過則制己所勝,而燒灼肺金。又肺主皮毛,故紅色如錦,見於皮膚之間,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

白話文:

《內經》說:少陰導致的疾病是「瘍疹」(紅腫瘡癤)。少陰導致的疾病源於君火有餘(心火偏旺),熱力強盛,以致少陰君火(心火)上亢,導致心火太過,剋制其所勝之肺金,傷及肺的功能,而肺主皮毛,故紅赤色如錦,在皮膚上表現為「瘍疹」,這是心火侮辱侵犯肺(金)的結果。

《經》又曰:疹屬於脾。故《金鏡錄》謂毒盛於脾,熱流於心,乃知心脾肺俱受病而發者,其欲出之時,腮紅眼赤,壯熱憎寒,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煩渴是其候也。當服開豁腠理湯,使之易出。如頭面愈多,鮮明勻淨,精神爽朗,吉之兆也,服前藥即愈矣。若痧色紫紅乾燥暗晦,或未出透,身熱煩悶,聲啞喘急,隱隱不出,出而復隱,此危急之兆也。(批:看時氣加之,有云:火熱入內,血化為斑。

白話文:

《經典》又說:疹屬於脾。所以《金鏡錄》認為毒素積聚在脾臟,熱潮流向心臟,才知道心、脾、肺都受到疾病影響而發生的。疹症想要出時,腮部紅腫、眼部發紅,壯熱惡寒,身體疼痛,嘔吐腹瀉,咳嗽口渴是它的症狀。應該服用疏通皮膚腠理的湯劑,使疹子容易出透。如果疹子在頭面上越長越多,鮮明勻淨,精神爽朗,是吉兆,服用前面說的藥物就痊癒了。如果疹子的顏色紫紅而乾燥暗晦,或者沒有完全出透,身體發熱煩悶,聲音嘶啞呼吸急促,隱隱不出,出了又隱藏,這是危急的徵兆。(批語:要根據當時的流行病情況來加藥,有人說:火熱侵入體內,血液就會變成斑點。

)急將前方加炒黑麻黃、羌活之類發之,如不復出,或喘更甚,此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緊急用炒黑麻黃、羌活等藥物發汗治療,如果汗不出,或者喘息更嚴重,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難治之症。

《活幼心書》曰:斑症有二,有瘟毒發斑,有胃爛發斑。瘟毒發斑者其癮疹如錦紋片,出於兩腋之下,兩腋者氣之道路,故瘟毒隨氣之道路而先出,其症咳嗽煩悶或嘔清水,此因冬時感冒寒毒,停於肌肉之間,至春陽氣發動而行於外,名為瘟毒發斑,以百解散及牛蒡湯加陳皮、黃連之類。

白話文:

《活幼心書》上說:斑症有兩種,一種是瘟毒發斑,一種是胃爛發斑。瘟毒發斑的症狀是皮疹像錦緞一樣一塊塊的,出現在腋下,腋下是氣血流動的通道,所以瘟毒沿著氣血的通道最先發作,其症狀是咳嗽、煩悶、或嘔吐清水,這是因為在冬天感冒了寒毒,停留在肌肉之間,到了春天,陽氣發動,寒毒就運行到體外,叫瘟毒發斑,可以用「百解散」和「牛蒡湯」,再加入陳皮、黃連等藥物。

胃爛發斑,初因傷寒下早,熱毒乘虛入里,乃當下而不下,亦致熱毒內蒸於胃,胃受熱毒則發於皮膚。斑之赤者可療,黑者十死一生,治法同前。其病大便堅燥,不可輕用藥下之,或用蜜煎豬膽導之,則自來矣。如微瀉者不必治之,正假此以泄熱毒也。若痧發後瀉痢不止,此又熱毒下陷之故,當以五苓散去桂加芩、連、芍藥、木通之類,毒解熱退瀉痢自止,不可用燥澀溫補之劑。古人云:可汗不可下,可表不可補是也。

白話文:

胃潰瘍發作,最初是由於傷寒下早,熱毒乘虛入裏所引起的,應該立即治療而不應拖延,否則熱毒會內蒸於胃,胃受熱毒則發於皮膚。紅色斑塊可以治療,黑色斑塊則十死一生,治療方法與先前經方相同。患有此病的大便堅硬乾燥,不可輕易使用藥物瀉下,可以使用蜂蜜煎豬膽汁來導瀉,則可以順利排出。如果稍微瀉下則不必治療,因為正可以藉此排泄熱毒。若痧疹發作後腹瀉不止,這是因為熱毒下陷所導致的,應該使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加入黃芩、連翹、芍藥、木通等藥物,熱毒解除後瀉痢自然就會停止,不可使用乾燥收斂、溫熱補益的藥物。古人說:「可以發汗不可瀉下,可以發表不可溫補。」

痧後壯熱氣促不止者,此餘毒留連未盡也,須用解火清金之劑,以竹葉、石膏、門冬、知母、芩、連、玄參、桔梗、陳皮、枳殼、天花粉、牛蒡之類。

白話文:

在痄腮病後,出現發燒氣促並且無法停止的症狀,這表示餘毒還殘留體內尚未完全清除,需要使用能清熱解毒、清肺平肝的中藥。可以使用的藥物包括竹葉、石膏、門冬、知母、黃芩、黃連、玄參、桔梗、陳皮、枳殼、天花粉、牛蒡等。

痧後咳嗽不止者,二陳加栝蔞、桔梗、玄參、黃芩治之。渴則門冬、花粉,喘則蘇子、桑皮可也。

白話文:

痧症過後,如果出現咳嗽不止的情況,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栝蔞、桔梗、玄參、黃芩來治療。如果有口渴症狀,可以使用門冬、花粉來治療。如果有喘息症狀,可以使用蘇子、桑皮來治療。

痧出過三日後不沒者,此內有實熱也,加清利之藥則自消矣,四物湯加芩、連、牛蒡之類。

白話文:

發痧後超過三天沒有消退的,這是因為體內有實熱所引起的,加入清利之藥物治療即可自行消退,四物湯中加入黃芩、連翹、牛蒡等藥材。

凡出痧之時,大忌生冷葷腥之食、風寒水濕之氣,苟有不謹,最為深患。間有犯之而獲愈者,此內稟之氣實,外感之邪輕耳。余雖不敏,驗之屢矣,當慎守此戒。

白話文:

當發痧的時候,最忌諱吃生冷肉類等食物,也忌諱風寒濕氣,如果不小心,很容易病情加深。有的人違背了這些禁忌,最後反而沒事,這種情況多是因為人的內在元氣充沛,外在的邪氣較弱。我雖然才疏學淺,但見過很多這種例子,所以一定要謹慎遵守這些禁忌。

有一種初出淡紅潤色,酷似痘疹,但粒頭尖小為異,此為赤痘。有初出尖小而頭白光亮有清水,此為水痘,此二者皆屬心火流於脾肺,最為易出易靨,極稱輕症。但恐變瘡瘍,膿水潰壞,此皆不避風絕葷耳,以四物加荊芥、防風、芩、連之類。

〔附方〕

白話文:

有一種初發時呈現淡紅潤色,酷似痘疹,但痘粒尖小為其不同之處,這叫做赤痘。還有一種初發時尖小,痘粒白色的並且有光澤,裡面還有清水,這叫做水痘,這兩種痘都屬於心火流到脾肺,最容易發出來,也容易化膿,尚且被稱為極輕的症狀。但害怕它變成瘡瘍,膿水潰爛,這些都是因為沒有避風和忌葷的緣故,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荊芥、防風、黃芩、黃連之類的藥物治療。

開豁腠理湯,陳皮,天花粉,防風,荊芥,桔梗,枳殼,前胡,乾葛,紫蘇,羌活,甘草,升麻

百解散,見熱症內。

白話文:

開豁腠理湯: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天花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 防風:疏風解表、祛邪止痛。
  • 荊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 桔梗:宣肺止咳、祛痰利咽。
  • 枳殼: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 前胡: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 乾葛:生津涼血、清熱解毒。
  • 紫蘇:散寒理氣、止咳平喘。
  • 羌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 升麻:疏風解表、升陽舉陷。

牛蒡湯,牛蒡,大黃,防風,荊芥,薄荷,甘草

白話文:

牛蒡湯:

牛蒡:味甘、微辛,性涼。歸肺、胃經。牛蒡能宣肺衛表、利尿通便,常被用於感冒發熱、咳嗽氣喘、咽喉腫痛、腸燥便結等症。

大黃:味苦、寒,性寒。歸肝、大腸經。大黃能清熱瀉火、通腑泄滯,常被用於熱結腸胃、便祕不通、痢疾腹瀉等症。

防風:味辛,性溫。歸肺、肝、腎經。防風能祛風解表、止痛消腫,常被用於感冒發熱、頭身疼痛、風溼痺痛等症。

荊芥:味辛,性溫。歸肺、肝、脾經。荊芥能疏風解表、清熱利咽,常被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等症。

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薄荷能清熱解暑、疏風散熱,常被用於感冒發熱、暑熱煩渴、咽喉腫痛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歸肺、脾、胃經。甘草能益氣強脾、緩急止痛,常被用於脾胃虛弱、胸腹疼痛、咳嗽氣喘等症。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二陳湯,見諸吐症內。

四物湯,見痢疾症內。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驚風症。 二陳湯,用於治療各種嘔吐症。 四物湯,用於治療痢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