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7)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7)

1. 痢疾

(附:脫肛)

總括,痢名滯下古來言,赤白腸中痛可憐;補澀厚腸須緩用,治之當以痢為先。

脈法,《內經》曰:腸癖下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癖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內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又曰: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錢仲陽曰:瀉痢黃赤黑皆熱也。瀉痢青白,米穀不化皆冷也。丹溪曰:赤痢屬血,自小腸來;白痢屬氣,自大腸來,皆屬濕熱之氣。如夏秋之間,溽暑時行,此濕熱之氣,生於外感者也。

恣飲酒酪生冷,耽嗜肉食肥甘,此濕熱之氣,生於內傷者也。內外交感乃成痢疾。若諸書概以赤為熱、白為寒則誤矣。其有白痢得卒熱而愈者,亦因素稟虛弱,腸胃虛寒耳。然有手足指冷,時欲飲熱為驗也。其有赤白兼下者,氣血俱病也。下如豆汁色者,濕勝也。如五色之相染,五臟俱受病也。

純血者,熱毒入深也。魚腦色者,脾虛不運,陳積脫滑下凝也。如鼻涕凍膠者,臟腑虛脫滑也。如白膿者,虛坐弩圊而出,氣受熱邪瘀結也。如屋漏水,塵腐色者,元氣憊弱之甚也。後重裡急,至圊而不能便下,窘迫痛甚,大腸經氣滯不通,濕熱內甚也。後重裡急,初病元氣未虛,裡急甚者下之,下後余積未清,不可驟補,宜化滯清熱盪滌之,直候積盡,方可調補氣血。今人不問新久,便行止澀,為害不淺。

善治者辨明寒熱虛實氣血之症,而行汗下清溫補澀之法可也。

丹溪曰:瀉屬脾而痢屬腎,先水瀉而後膿血者,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而後水瀉者,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凡久痢用溫藥止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澀則常作痛也。夏秋之間,忽有暴寒,折於暴熱無所發散,客於皮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耳。

有初病挾外感者,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以微汗而解,則痢自止。不止者以柴苓湯和之,不可遽下遽止也。

初得而腹痛窘迫者,此肺金之氣鬱於大腸之間,實者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宜大承氣湯或謂胃承氣湯以下之。下後不止者,以河間芍藥湯和之。

下痢赤積,身熱腹痛,裡急後重者,宜芍藥湯調天水散;下痢白積腹痛,裡急後重者,用芍藥、黃連湯調天水散;血痢久不止者,宜煎四物湯下黃連阿膠丸。有下黑積中常有紫黑色而又痛甚者,此屬死血症,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如受痛既久,氣血俱傷,故纏綿而赤白兼下,脾胃氣陷或經年者,名休息痢,宜阿膠梅連丸。有積毒之氣上衝而嘔惡者,清解為主,人參敗毒散。

有胃氣虛寒而嘔惡者,溫補為主,附子理中湯。噤口者因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不食之症。亦有脾胃虛而不能食者,亦有誤服痢藥致藥毒犯胃而不食者,亦有服溫澀藥太早邪氣閉遏胃口而不食者。或用石蓮肉以通心氣,敗毒散以散毒邪,山藥以補脾胃。

白話文:

痢疾(附:脫肛)

總體來說,痢疾這個名稱,自古以來就是指腸道內出現滯留不下的情況,表現為紅、白相雜的排泄物,並伴隨腹痛,讓人感到十分痛苦。治療上,使用收澀藥來增厚腸壁要謹慎緩慢,治療的重點應該首先針對痢疾本身。

**脈象方面,《內經》說:**腸道疾病導致便血,如果出現發燒就危險,如果感到寒冷則較為安全。腸道疾病導致排出白色泡沫狀黏液,脈象沉穩就安全,脈象浮動就危險。

**《內經》還說:**小便時同時排出膿血,說明氣機運行,血就會停止。又說:少陽在泉的年份,火氣過盛,人們會患上腹瀉,排出紅、白相雜的物質。錢仲陽認為:腹瀉排泄出黃色、紅色或黑色物質,都屬於熱症。腹瀉排出青色、白色物質,以及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都屬於寒症。朱丹溪認為:紅痢屬於血症,來自小腸;白痢屬於氣症,來自大腸,都屬於濕熱之氣引起的。如果在夏秋季節,濕熱天氣盛行時,這種濕熱之氣多是外感引起的。

如果恣意飲酒,食用奶酪和生冷食物,過度喜愛肉食和肥膩甘甜的食物,這種濕熱之氣則是內傷引起的。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就會形成痢疾。如果所有書籍都將紅痢歸為熱症,白痢歸為寒症,那就錯了。有些白痢患者突然發熱後痊癒,也是因為他們先天體質虛弱,腸胃虛寒。這種情況通常伴隨手腳冰冷,並且時常想喝熱飲。紅痢和白痢同時出現,則是氣血同時病變。排泄物如同豆汁顏色,是體內濕氣過盛的表現。排泄物出現五種顏色相雜,說明五臟都受到了病邪的侵襲。

如果排泄物全是血,說明熱毒深入。如果排泄物像魚腦顏色,是脾臟虛弱,運化功能失常,積聚的物質滑脫而凝結。如果排泄物像鼻涕或凍膠,說明臟腑虛脫,功能滑脫。如果排出白色膿液,是身體虛弱,用力排便時排出,說明氣機受到熱邪阻礙而瘀結。如果排泄物像屋漏水或塵土腐敗的顏色,說明元氣極度衰弱。里急後重,想排便卻排不出來,感到十分痛苦,是因為大腸經氣滯不通,體內濕熱嚴重。里急後重,如果剛發病,元氣尚未耗損,里急後重症狀嚴重,可以適當使用瀉下藥。瀉下後,如果還有殘留的積滯沒有清除,不可立即使用補藥,應該使用化積滯、清熱的藥物來清理腸道,直到積滯完全清除,才可以調理補養氣血。現在的人不論病程長短,都立即使用止澀藥,危害很大。

高明的醫生會辨別清楚寒熱虛實、氣血等症狀,然後使用發汗、瀉下、清熱、溫補、收澀等方法來治療。

朱丹溪認為:腹瀉主要與脾有關,而痢疾主要與腎有關。如果先出現水瀉,然後出現膿血便,這是脾傳染給腎,病邪很難治癒。如果先出現膿血便,然後出現水瀉,這是腎傳染給脾,病邪比較容易治癒。

一般來說,對於久病痢疾,可以使用溫藥來止瀉,但是必須加入陳皮作為輔助,以免收澀過度,反而引起腹痛。如果在夏秋季節,突然出現寒冷,使體內因暑熱積聚的熱氣無法散發,滯留在皮膚之中,在外則會導致瘧疾,在內則會導致痢疾,內外同時發病則會導致瘧疾和痢疾同時出現。

有些痢疾初起時伴有外感症狀,例如發燒、怕冷、頭痛、全身疼痛,這是表證,應該使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解除,痢疾自然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可以使用柴苓湯來調和,不可過早使用瀉下藥或止瀉藥。

初患痢疾時,如果出現腹痛、里急後重,這是肺金的氣機鬱結在大腸之間,實證應該使用瀉下藥來推蕩積滯。這是“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大承氣湯或胃承氣湯來瀉下。如果瀉下後還沒有好轉,可以使用河間芍藥湯來調和。

如果下痢排出紅色積滯,同時發燒、腹痛、里急後重,應該使用芍藥湯調和天水散來治療;如果下痢排出白色積滯,同時腹痛、里急後重,應該使用芍藥、黃連湯調和天水散來治療;如果血痢持續不止,應該煎服四物湯,然後服用黃連阿膠丸。如果排出黑色積滯,而且其中常有紫黑色,並且伴隨劇烈疼痛,這是死血症,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如果疼痛持續很久,氣血都受損,導致病情纏綿,反覆出現紅痢和白痢,脾胃功能也虛弱,甚至持續一年以上,稱為休息痢,應該服用阿膠梅連丸來治療。如果積毒之氣向上衝擊導致噁心嘔吐,應該以清解毒邪為主,使用人參敗毒散。

如果胃氣虛寒導致噁心嘔吐,應該以溫補為主,使用附子理中湯。噤口症是由於脾胃濕熱的毒邪,熏蒸清道而上,導致胃口閉塞,無法進食。也有脾胃虛弱導致無法進食的,也有因為誤服痢疾藥物導致藥毒侵犯胃部而無法進食的,也有過早服用溫澀藥物導致邪氣閉塞胃口而無法進食的。可以使用石蓮肉來疏通心氣,用敗毒散來散發毒邪,用山藥來補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