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上卷 (18)
上卷 (18)
1. 痢疾
果能開胃口而進飲食乎!其毒氣上衝者,宜丹溪方,以人參、黃連二味呷之,得一口下咽便好。一方加石蓮肉。其脾胃虛者,用仁齋法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粳米湯調下。此方有蓮肉、山藥,胸次一開自然能食。有時疫作痢,傳染相似,宜推明運氣之勝負以治之。所謂勝負者,不越六氣之變也。
四時疫痢,宜首用敗毒散加陳皮、陳倉米,名倉廩湯,隨所勝之氣加減用之。
(批:河間曰:行血則便膿血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
《病機要》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宜除濕,脈弦則宜去風。
痢屬濕熱與食積,芩連白芍皆入此。木香枳殼佐檳榔,主方便用甘草炙。腹痛當歸縮砂仁,後重生芍炒滑石。紅入桃仁芎與歸,白增炒滑茯苓朮。初起欲下倍大黃,食積山楂加枳實。如力倦氣少惡食,此為挾虛症,宜用白朮歸身尾,甚者加人參、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
腹痛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實則可下,虛則桔梗發之。有積毒之氣上衝而嘔惡者,清解為主,人參敗毒散。有胃氣虛寒而嘔惡者,溫補為主,附子理中湯。
夫痢雖有赤白之分,總是暑而成,初下皆宜利之,而以川黃連為君,川連能去心經伏熱,亦去脾經濕熱。條芩去大腸經熱,主治下痢膿血。白芍和脾血而治腹痛,川歸益血止痛,檳榔治滯氣而除後重,木香、枳殼行滯寬中,山楂、麥芽消導食積,或加大黃芒硝,小水不利或加滑石木通,皆治痢之通劑也。白痢濕熱傷氣分,用白朮益脾氣,陳皮理滯氣,茯苓滑石滲濕熱之氣。
久則胃弱氣虛,必以四君子加黃芩為主劑。赤痢濕熱傷血分,用歸芎養血、地榆涼血、桃仁活血中之滯。久亦胃弱氣虛,必以四物加阿膠為主劑。如赤白相兼,氣血俱傷用四君子、陳皮以理氣,四物、桃仁以理血。小便赤澀者,小腸經濕熱勝也,用木通、澤瀉、梔子以利之。
大便燥澀者,大腸經濕熱甚也,用蒼朮、槐花、條芩以清之。又有久痢後重不除,此大腸下墜、氣虛下陷也,用升麻、參、耆以提其氣,活血行氣之劑斷不可用。亦有寒痢者,用理中及薑桂之類,如諸劑調理,日久不愈,此屬虛寒脫滑,可於溫寒補虛中,復加龍骨、赤石脂、慄殼、烏梅、訶子、肉果收澀之藥而自愈矣。
〔附方〕
柴苓湯,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白朮,澤瀉,人參,枳實,甘草
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調胃承氣湯,芒硝,大黃,甘草
河間芍藥湯,木香,芍藥,黃芩,黃連,大黃,檳榔,桂枝,歸尾,甘草
天水散,滑石(六兩,水飛),甘草一兩(為末)
芍藥黃連湯,黃連,當歸,芍藥,甘草
四物湯,熟地,當歸,芍藥,川芎
白話文:
如果能讓病人恢復食慾並開始進食,那就太好了!如果毒氣向上衝,應該使用朱丹溪的藥方,用人參和黃連這兩味藥煎煮後服用,只要能吞下一口就會好轉。有的藥方會再加入石蓮肉。如果病人是脾胃虛弱的,則使用陳仁齋的方法,用參苓白朮散加上石菖蒲末,再用陳年粳米湯調和後服用。這個藥方裡有蓮肉和山藥,胸悶的情況一解除,自然就能吃得下東西。有時會發生傳染性的痢疾,症狀相似,應該仔細分析當年的氣候變化來治療。所謂的氣候變化,不外乎就是六種氣候變化的影響。
四季發生的傳染性痢疾,應該首先使用敗毒散加上陳皮和陳年倉米,這個藥方叫做倉廩湯,再根據當年的氣候變化來調整藥方。
(附註:河間說過:活血就能讓膿血便自己痊癒,調理氣機就能消除裡急後重感。)
《病機要》說:裡急後重就要用瀉下的藥,腹痛就要用調和的藥,身體沉重就要用祛濕的藥,脈象弦就要用祛風的藥。
痢疾多半是濕熱和食物積滯引起的,黃芩、黃連、白芍這些藥都可以治療。再用木香、枳殼搭配檳榔,主要用來通便,並用甘草來調和。腹痛要用當歸和縮砂仁,裡急後重就用炒過的白芍和滑石。如果是血痢,就要用桃仁、川芎和當歸,如果是白痢,就要加炒過的茯苓和白朮。初期想用瀉下的藥,就加倍使用大黃,如果是食物積滯,就加山楂和枳實。如果病人感到疲勞、氣虛、食慾不佳,這是因為有夾雜虛弱的症狀,應該用白朮、當歸身、當歸尾來治療,如果情況嚴重,就要加人參和陳皮來補氣,虛弱的情況恢復了,痢疾自然就會停止。
腹痛是因為肺金的氣鬱結在大腸,如果是實證,可以用瀉下的藥,如果是虛證,就用桔梗來宣散。如果是有積毒之氣向上衝而導致嘔吐,就以清熱解毒為主,使用人參敗毒散。如果是胃氣虛寒導致嘔吐,就以溫補為主,使用附子理中湯。
痢疾雖然有赤痢和白痢之分,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暑熱引起的,剛開始發病都應該用通利的藥,而以川黃連為主藥,因為川黃連能去除心經的伏熱,也能去除脾經的濕熱。黃芩能去除大腸經的熱,主要治療膿血便。白芍能調和脾血並治療腹痛,川當歸能補血止痛,檳榔能治療滯氣並消除裡急後重感,木香和枳殼能疏通氣機、寬胸理氣,山楂和麥芽能消除食物積滯。有時也會加大黃和芒硝,小便不通暢就加滑石和木通,這些都是治療痢疾常用的通便藥。白痢是濕熱損傷了氣分,要用白朮來補脾氣,用陳皮來理滯氣,用茯苓和滑石來滲濕熱之氣。
病久了,就會導致胃弱氣虛,必須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芩作為主要藥方。赤痢是濕熱損傷了血分,要用當歸和川芎來養血,生地榆來涼血,桃仁來活血化瘀。病久了,也會導致胃弱氣虛,必須用四物湯加上阿膠作為主要藥方。如果是赤白痢夾雜,氣血都受損,就要用四君子湯和陳皮來理氣,用四物湯和桃仁來理血。如果小便發紅且不暢,這是因為小腸經濕熱過盛,要用木通、澤瀉、梔子來利尿。
如果大便乾澀難排,這是因為大腸經濕熱過於嚴重,要用蒼朮、槐花、黃芩來清熱。還有一種情況是久痢後裡急後重感無法消除,這是因為大腸下墜、氣虛下陷,要用升麻、人參、黃耆來提升氣機,絕對不能使用活血行氣的藥。也有寒痢的情況,要用理中湯和薑桂之類的藥。如果各種藥都用了,病還是沒有好轉,這是屬於虛寒脫滑,可以在溫補虛寒的藥方中,再加入龍骨、赤石脂、慄殼、烏梅、訶子、肉豆蔻等收澀的藥,就能痊癒了。
〔附方〕
柴苓湯: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白朮、澤瀉、人參、枳實、甘草
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調胃承氣湯:芒硝、大黃、甘草
河間芍藥湯:木香、芍藥、黃芩、黃連、大黃、檳榔、桂枝、當歸尾、甘草
天水散:滑石(六兩,用水飛過),甘草一兩(研成末)
芍藥黃連湯:黃連、當歸、芍藥、甘草
四物湯:熟地、當歸、芍藥、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