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8)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8)

1. 附:齁䶎

總括,小兒齁䶎為啼時,食以酸鹹又乳之,因是肺經傷水濕,風痰結聚早為醫,諸病原來有藥方,惟愁齁䶎最難當,麻黃桑杏尋蘇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黃芩同半夏,水煎百沸必須姜,病人遇此仙方藥,服後方知定喘方。

齁䶎一症,本為寒濕所浸,未經發散,邪傳心肺,變而為熱。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不化,因循日久,成為軟塊,圓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與乳食,或食以酸鹹,氣鬱不利,致令生痰,或節令變遷,風寒暑濕襲之,或墮水中,水入鼻口,傳之於肺,故痰發而風隨之,風痰潮緊,氣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風化痰,以知母湯、如意膏治之。

〔附方〕

知母湯,訶子,知母,貝母,羌活,滑石,大黃,麻黃,葶藶,甘草

如意膏,半夏,赤茯苓,枳殼,朴硝,用硝風化,以生薑打糊為丸,綠豆大,淡薑湯下。

白話文:

總的來說,小兒齁䶎(哮喘)這種情況,通常是在啼哭時,又給予酸鹹的食物或餵奶,因此傷害了肺經,導致水濕停滯,風痰結聚。這種病要及早治療。雖然其他疾病都有藥方可治,但最令人擔憂的就是齁䶎,最難處理。可以用麻黃、桑葉、杏仁、紫蘇子,再加白果、冬花這些藥材,效果會更好。再搭配甘草、黃芩和半夏,用水煎煮沸騰後,一定要加入生薑。病人如果能遇到這個仙方,服用後就會知道這是治療哮喘的良方。

齁䶎這個病症,本來是寒濕侵入體內,沒有及時發散出去,邪氣就傳到心肺,轉變為熱。有了熱就會產生風,有了風就會產生痰。痰結在一起無法化開,時間久了就形成軟塊,圓的像豆子一樣,這就成了痰的根源(痰母)。追究根本原因,可能是因為啼哭不止就馬上餵奶或餵食,或是吃了酸鹹的食物,導致氣機鬱滯不利,進而產生痰。也可能是因為季節變化,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或是掉進水裡,水從鼻子、嘴巴進入,傳到肺部,因此產生痰,風也跟著一起發生。風痰發作時,會感到胸悶緊迫,呼吸急促而喘,這就成了難以根治的疾病。應該趕快祛風化痰,可以用知母湯、如意膏來治療。

[附方]

知母湯:訶子、知母、貝母、羌活、滑石、大黃、麻黃、葶藶、甘草

如意膏:半夏、赤茯苓、枳殼、朴硝(用風化過的硝),將生薑搗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淡薑湯送服。

2. 痓症

總括,原來痓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病症有柔剛。

脈法,太陽病發,其脈沉而細者為痙。

《內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原病式》曰: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屬風而主筋。《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理宜然也。其所謂諸痙項強而屬於濕者何與?蓋太陽經濕甚則兼風,化亢則害,承乃制也,故知痙之為病,濕為本,風為標耳,其症項背強直,腰身反張,垂頭瘛瘲,口噤不語,發熱腹痛,鎮日不醒,其狀可畏,病在足太陽經。剛痙無汗,柔痙有汗。

其症面紅眼赤,牙緊口張,痰涎壅盛,昏潰煩渴,小便赤澀,先譫語而發者,此剛痙也;其大便滑泄,不渴不語,先手足冷而發者,此柔痙也。柔痙為之解肌,剛痙為之發汗,並以小續命湯加減療之。其間一症,身體壯熱,譫語,口乾,手足反微寒,大便滑泄,此為剛柔不反之症。

無汗乾葛湯主之,有汗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無汗則用麻黃,有汗慎勿用也。若痰塞氣盛則南星、半夏、茯苓以消其痰,枳實、陳皮、紫蘇以順其氣。痰消則風止,氣順則神清,然後察熱之輕重而解利之。熱輕者敗毒散,熱重者小柴胡湯解之。壯熱有汗、胸滿、口噤、咬牙而大便秘者為內實,大承氣湯下之,後用大柴胡湯解之。

痙最難痊,十救其一,過三日則難治。

(自批:痙則齊身強直,癇則手足冰冷。強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風,涎流唇口難,瘛瘲與癇同。)

剛柔二痙,如陰隔陽、陽隔陰之類。

補遺:

此痙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此病者概可見矣。

《內經》云:太陽所謂強直引背者,陽氣太上而爭,故強上也,出「脈解」篇。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背上至項,其病主癇瘈反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

〔附方〕

小續命湯,麻黃,人參,黃芩,川芎,芍藥,杏仁,防己,肉桂,防風,附子,甘草

葛根湯,見驚風症內。

敗毒散,見痢疾症內。

小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大承氣湯,見痢疾症內。

大柴胡湯,見瘧疾症內。

白話文:

痙症總論

痙病基本上與膀胱有關,發作時會口部緊閉,像癲癇一樣身體向後彎曲僵硬。這是因為感受風寒濕邪所引起的,所以根據症狀分為柔痙和剛痙兩種。

脈象

若是太陽病發作,脈象呈現沉而細微的,那就是痙病。

《黃帝內經》說:「各種痙病導致的脖子僵硬,都與濕邪有關。」又說:「突然發作的身體僵硬,都與風邪有關。」《原病式》中說:「筋脈僵硬強直,失去柔和。」肝臟在五行中屬木,而木主風,也主導筋脈的運作。《黃帝內經》說:「突然發作的身體僵硬,都與風邪有關」,這也是合理的推論。那麼,為什麼說各種痙病導致的脖子僵硬與濕邪有關呢?這是因為太陽經脈濕邪太盛就會兼挾風邪,當過盛時就會產生危害,這是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知道痙病的主要病因為濕,而風是次要的因素。痙病的症狀包括脖子和背部僵硬,腰部和身體向後彎曲,頭部下垂、抽搐,口部緊閉說不出話,發燒腹痛,整天昏迷不醒,病況令人畏懼,病變主要在足太陽經。剛痙的特徵是沒有汗,柔痙則會流汗。

剛痙的症狀是臉色發紅、眼睛充血、牙關緊閉、嘴巴張開、痰液很多、神智昏亂、煩躁口渴、小便赤黃澀痛,並且先出現胡言亂語而後發作;柔痙的症狀是大便稀溏、不口渴、說不出話,並且先手腳冰冷而後發作。治療柔痙要用解肌的方法,治療剛痙要用發汗的方法,都可使用小續命湯加減藥材來治療。如果出現一種情況,身體發熱嚴重、胡言亂語、口乾、手腳卻微微發冷,大便稀溏,這屬於剛痙和柔痙混合的症狀。

沒有汗時,使用葛根湯治療;有汗時,使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沒有汗時可以使用麻黃,有汗時絕對不能使用麻黃。如果痰多阻塞氣機,則用南星、半夏、茯苓來化痰,用枳實、陳皮、紫蘇來理氣。痰化了風邪就會停止,氣順了神智就會清醒,然後再根據發熱的輕重程度來加以治療。發熱輕微的可以用敗毒散,發熱嚴重的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發熱嚴重且有汗、胸部脹滿、口部緊閉、咬牙切齒且大便秘結,這是體內實邪的表現,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攻下,之後再用大柴胡湯來緩解。

痙病最難痊癒,十個病人能救活一個就不錯了,超過三天就難以治療了。

(自注:痙病是全身僵硬,癲癇則是手腳冰冷。僵硬的身體會像弓一樣彎曲,神智昏迷好像中風,口水從嘴角流出,抽搐的樣子與癲癇相似。)

剛痙和柔痙的發病機理,如同陰陽彼此阻隔一樣。

補充說明

痙病大多是由於失血過多,導致筋脈失去濡養,所以邪氣才會侵入。所以,因為傷寒發汗或瀉下過度,以及瘡病患者和產後婦女,都容易發生這種疾病。

《黃帝內經》說:「太陽經的疾病會導致背部僵硬,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向上衝擊所致,所以身體強直向上。」這出自《脈解篇》。足少陰經的筋脈沿著脊柱內側,夾背上行至頸項,它的病變主要引起癲癇、抽搐、痙攣,在外側會導致身體不能前屈,在內側則會導致身體不能後仰。所以陽經發生病變,腰會向後彎曲而不能前屈;陰經發生病變,則會導致不能後仰,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灼針法。

[附方]

  • 小續命湯: 麻黃、人參、黃芩、川芎、芍藥、杏仁、防己、肉桂、防風、附子、甘草
  • 葛根湯: (見驚風症內)
  • 敗毒散: (見痢疾病症內)
  • 小柴胡湯: (見諸吐症內)
  • 大承氣湯: (見痢疾病症內)
  • 大柴胡湯: (見瘧疾病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