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9)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9)

1. 癇症

總括,六種驚癇陰與陽,胎狂六畜食留藏;痰迷胞絡心神亂,至寶安神壯志湯。

脈法,脈弦為風癇,脈浮為陽癇,脈沉為陰癇。

凡癲狂脈虛者可治,脈實者死。又小兒脈緊者是風癇,如雀啄者。風癇,又云驚風三次便為癇。虎口脈紋如弓反外者主痰熱,夾驚,夾食,睡臥不穩,風癇之症。

《內經》曰:巨陽之厥則首腫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眗僕,是蓋陽氣逆亂,故令人卒。然暴僕而不知人,氣復則醒,此則癇之類也。小兒為風邪所傷,驚怪所觸,乳哺失節,停滯經絡,故成癇也。其候神氣拂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肚腹緊張,手足搐掣,似生似死,或聲或默,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肢柔軟,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日不醒,則為痙痓矣。

所謂六畜癇者,咽喉風痰所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謂之六畜,特強名耳。

又稱五癇,病關五臟,當察五臟之色,觀五臟之症,合之心中便了了矣,總之為驚、風、食三種治之。

驚癇者,震駭恐懼,打墜積驚,其初驚叫犬啼,恍惚失魂是也。

風癇者,汗出解脫,風邪乘虛,其初屈指如計數,有熱生風是也。

食癇者,食時得驚,停宿結滯,其初吐乳不哺,大便酸臭,或結成乳癖,先寒後熱者是也。

又有陰陽之別。陽病脈浮,面色光澤,病在六腑,身體有熱,抽掣啼叫是也,易治;陰病脈沉,面色黯晦,病在五臟,身體無熱,手足清冷,不抽掣啼叫是也,難治。或以仰臥屬陽,覆臥屬陰亦可參驗。蓋陽症不可用溫,陰症不可用寒也。

有狂癇者,亦屬陽症。《難經》曰:重陽則狂。至長,成小兒才發時,妄言不食而歌,甚則逾牆上屋,棄衣而走,或一日或二日方醒,始因冒熱感風,風熱內蓄,久則風痰壅結,上迷心也。蓋心乃神之舍,偶為邪熱攻逼,則神失守而昏亂,名曰狂癇。當疏風化熱,清心平肝,鎮心下痰可也。

癇症皆因神氣未固,驚則神不守舍。或飲食失節,脾胃受傷,積為痰飲,以致痰迷心竅而作。治法當尋火尋痰而治,宜服鎮驚清心之劑。如痰涎膠固者,此藥未能驅逐。在上者用吐法,吐後方用前藥,痰實在裡者亦須下之。

補遺

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曰癲癇。徐嗣伯曰:大人曰顛,小人曰癇,其是一疾也。但癇症中作聲及醒時吐涎沫,醒後又再發,時作時止而不休為異耳。

《內經》曰:人生而有癲疾者,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積氣並居,故令子驚為顛疾。

又《內經》曰:春脈者肝也,春脈太過,為病在外,善怒,忽眩冒而癲痰,脈來弦實而強為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而癲痰。

〔附方〕

胎癇正發之劑,天將子,天麻,蠍梢,防風,辰砂,麝香,末之,乳汁調服。

安心神之劑,菖蒲,石膏,犀角,人參,遠志,茯苓,白蘇子,甘草

疏熱解表清利之劑,獨活,羌活,天麻,人參,荊芥,防風,川芎,甘草

化風丹(治口噤身反目直吐涎),人參,南星,天麻,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荊芥,甘草

鐵粉丸(治癇發無時,吐沫心悶),龍齒,輕粉,天麻,南星,沒藥,牛黃,麝香

豬膽南星散,用南星一味,濕紙裹煨,研末,將雄豬膽汁調化,連服之。

牛黃膏,南星,全蠍,蟬蛻,殭蠶,天麻,白附子,防風,麝香

鎮心丹,辰砂五錢為細末,用豬心血和勻,以蒸餅裹劑蒸熟,取出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時服。

白話文:

總括

癲癇這種疾病,大致分為陰陽兩種,共有六種類型,其中可能與胎兒時期的驚嚇、動物性食物的滯留有關。其發作時,會因痰液阻塞經絡、心神紊亂,可用至寶安神壯志湯治療。

脈象

脈象呈現弦象,多為風引起的癲癇;脈象呈現浮象,多為陽性癲癇;脈象呈現沉象,多為陰性癲癇。

癲癇脈象與預後

凡是癲狂病症,如果脈象虛弱,還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強實,則預後不佳。小兒的脈象如果緊繃,多為風癇,如果像鳥啄食般,也屬於風癇。若驚風發作三次,即可能轉為癲癇。若手腕的虎口處脈紋像弓一樣反向外彎,多為痰熱、夾雜驚嚇、夾雜飲食積滯,導致睡眠不安,也屬於風癇的症狀。

癲癇病因與臨床表現

《內經》提到,陽氣逆亂導致的厥症,會出現頭部腫脹、沉重,足部無法行走,甚至突然倒地,這就是陽氣逆亂導致。如果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隨後又清醒,也屬於癲癇一類。小兒則多因感受風邪、受驚嚇、餵養不當等原因,導致邪氣停滯於經絡而引發癲癇。癲癇發作時,會出現精神恍惚、目光呆滯、面部肌肉抽搐、口噤流涎、腹部緊張、手足抽搐,甚至像死了一樣,或發出聲音,或沉默不語,或頭頸背部向後彎曲,或腰背僵硬,但四肢卻柔軟,發作後會清醒。如果全身僵硬,整日不醒,則屬於痙攣。

六畜癇

所謂的六畜癇,指的是因咽喉風痰阻滯,發出的聲音像動物叫聲,其實質是風痰作祟,只是形象地稱之為六畜。

五癇

癲癇也分為五種,與五臟相關,應仔細觀察五臟的顏色和症狀,結合心神的情況,便可大致了解。總之,癲癇的病因不外乎驚嚇、風邪、飲食積滯這三種。

癲癇分類

  • 驚癇: 因驚恐所致,初期會有驚叫,像犬叫,精神恍惚。
  • 風癇: 多因出汗後感受風邪,初期會屈指如數,且伴隨熱象。
  • 食癇: 多因進食時受驚,導致食物積滯,初期會吐奶、不願進食、大便酸臭,或形成乳癖,先寒後熱。

陰陽癲癇

癲癇又有陰陽之分:

  • 陽性癲癇: 脈象浮,面色光澤,病在六腑,身體發熱,抽搐啼叫,較易治療。
  • 陰性癲癇: 脈象沉,面色晦暗,病在五臟,身體不發熱,手足冰冷,不抽搐啼叫,較難治療。

另外,仰臥屬陽,俯臥屬陰,也可作為參考。陽性病症不能用溫補藥物,陰性病症不能用寒涼藥物。

狂癇

狂癇也屬於陽性病症。《難經》說「重陽則狂」,指的是小兒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出現胡言亂語、不吃飯而唱歌,甚至翻牆上屋、裸奔等行為,發作一兩天後清醒,多因感受暑熱之邪,導致風熱內鬱,久而久之風痰阻塞,上擾心神。心是神志的居所,若被邪熱侵擾,則神志失守,導致昏亂,稱為狂癇。治療應疏散風邪,清瀉熱邪,平肝鎮心,化痰。

癲癇病機與治療

癲癇多因神氣未固,容易受驚,導致心神失守;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痰飲積聚,阻塞心竅。治療應尋找火熱和痰,用鎮驚清心的藥物。如果痰液黏稠,難以排出,可以先用催吐法,再服用前述藥物。若痰液在體內深處,則需用瀉下法。

補遺

癲癇也稱為頭眩,痰在膈間,則眩暈較輕,不至於倒地;若痰液上溢於膈上,則眩暈嚴重,會昏倒在地。大人稱為顛,小兒稱為癇,實際上是同一種病。癲癇發作時會發出聲音,清醒時會吐出涎沫,反覆發作,時發時止。

《內經》提到,如果人生來就患有癲疾,稱為胎病,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巨大驚嚇,導致氣機上逆,積聚於腹中,傳給胎兒,使其患上癲癇。

《內經》又提到,春季肝脈當令,若春脈過盛,病邪會表現在外,容易發怒,突然眩暈,導致癲癇。脈象弦實而強,也代表脈象過盛,容易導致突然發怒、眩暈和癲癇。

附方

  • 胎癇發作時的藥方: 天將子、天麻、蠍梢、防風、辰砂、麝香,研成細末,用乳汁調服。
  • 安心神的藥方: 菖蒲、石膏、犀角、人參、遠志、茯苓、白蘇子、甘草。
  • 疏散熱邪、解表清利的藥方: 獨活、羌活、天麻、人參、荊芥、防風、川芎、甘草。
  • 化風丹: (治療口噤、身體反弓、眼睛直視、吐涎沫) 人參、南星、天麻、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荊芥、甘草。
  • 鐵粉丸: (治療癲癇無定時發作、吐沫、心悶) 龍齒、輕粉、天麻、南星、沒藥、牛黃、麝香。
  • 豬膽南星散: 用生南星一味,以濕紙包裹煨熟,研成細末,再用雄豬膽汁調服。
  • 牛黃膏: 南星、全蠍、蟬蛻、殭蠶、天麻、白附子、防風、麝香。
  • 鎮心丹: 辰砂五錢,研成細末,用豬心血調和均勻,用蒸熟的餅包裹,再蒸熟,取出後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晚睡前服用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