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20)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0)

1. 積聚

總括,積常有處聚無常,癥有明形瘕假肌;四病所生俱是積,身中氣血各遭傷。

脈法,小兒脈伏結為物聚。

錢氏曰:小兒脈沉細為癖積。

脈經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

《內經》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癥瘕堅硬腹滿,皆太陽濕土,乃脾胃之氣積聚之根也。

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治法行氣開血為主。按此大略之言不可大拘也。夫小兒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腰脅之內,由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得宣通,脹滿而致癖結,勢使然耳!或時發壯熱是也。

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後結癖,寒熱不已者,以此大抵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食失節,三焦關膈,以致水漿停滯,腸胃不得宣行,冷氣搏之,乃結聚而成癖也。治療之法實則水晶丸下之,候所作形症消盡,便可攻補兼施。《經》云:大積大聚乃可攻也,衰其半而止之是也。

氣弱者先調脾胃,如前下之,若虛甚用三稜散、化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後瀉,行迎奪之法,去其陳寒冷積,若面黃唇白,發豎肌瘦,乃為虛極不可輕下,徐徐用藥消化調理為上,古人所謂養正則積自除也。積症寒熱似瘧,肚腹疼痛,面黃肌瘦,其候未可作瘧治,又不可峻取,亦不可太補。

峻取則耗散元氣,津液虛損;太補則積溫成熱,轉生他症。治先發散,調和中氣,緩急次序下之,勿傷其胃。

(批:久瘧後腹中有塊者宜服藿香正氣散,用二陳湯加柴胡葛樸蘇青檳果楂,先發散之,然後服鱉甲散治之,然亦漸加人參之類以保其元氣。)

〔附方〕

治瘧癖,生地,白芍,陳皮,川芎,黃芩,半夏(以上各一錢),甘草(五分),酸炙鱉甲(二錢),水姜煎服。

水晶丸,南星,半夏,滑石,益智,巴豆霜

三稜散,見諸吐症內。

化癖丸,陳皮,莪朮,三稜,青皮,枳殼,檳榔,白朮,丁香,細辛,廣木香

藿香正氣散,見傷積症。

二陳湯,見諸吐症。

鱉甲散,見瘧疾症內。

白話文:

總而言之,積聚這種病症,有時會固定在某個位置,有時則不固定。癥狀可能明顯,呈現腫塊的樣子,也可能只是感覺肌肉不適。總歸來說,這些病症都是因為身體內的氣血受損而產生。

在脈象方面,如果小孩的脈搏摸起來沉伏而結滯,通常是有東西積聚在體內。

錢乙認為,小孩的脈搏沉細,代表體內有癖積。

《脈經》中記載,脈搏摸起來細小且貼近骨頭,也是體內有積聚的表現。

《黃帝內經》認為,像是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瀉,以及癥瘕等腹部堅硬脹滿的症狀,都與太陽濕土有關,而脾胃之氣積聚是這些問題的根源。

朱丹溪認為,腫塊是有形體的東西,而氣本身不會形成形狀。痰、食積和死血都可能形成腫塊。如果腫塊在身體中間,多為痰飲;在右邊,多為食積;在左邊,多為死血。治療原則是以疏通氣血為主。但要注意這只是大致的說法,不能過於拘泥。小孩的熱氣鬱積在胸膈之間,留飲積聚在腰脅內部,導致身體的氣血循環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引起腹部脹滿,進而形成癖積,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有時候還會出現發高燒的情況。

所以,患瘧疾的人,在中脘部位多半會積蓄黃色的液體,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癖積,並且會反覆發冷發熱。這是因為臟腑功能平和,氣血運行順暢時,身體的津液自然就會流通,即使喝再多的水也不會生病。只有當飲食不規律,三焦的關節隔閡受到阻礙,導致水液停滯,腸胃功能失調,冷氣侵襲,才會形成積聚。治療的方法是,如果屬於實證,就用「水晶丸」來攻下,等到腫塊等症狀消失後,就可以攻補兼施。《黃帝內經》說:「大的積聚才可以攻下,攻到一半就停止。」

如果病人體質虛弱,要先調理脾胃,再用類似前面說的方式攻下。如果虛弱得非常厲害,就用「三稜散」或「化癖丸」來慢慢消除積聚,同時要順應陰陽的規律,達到身體平衡。總體原則是先補後瀉,用「迎奪」的方法,去除體內的陳舊寒冷積聚。如果病人面色發黃、嘴唇蒼白、頭髮豎立、肌肉消瘦,代表身體極度虛弱,不宜輕易攻下,最好用藥物慢慢消化調理。正如古人所說的,「扶正氣,邪自除。」積聚的症狀有時會像瘧疾一樣發冷發熱,肚子疼痛,面黃肌瘦,但不能當作瘧疾來治療,也不能用猛藥攻下,更不能過度進補。

如果用猛藥攻下,會耗散元氣,導致津液虧損;如果過度進補,會使積聚變得溫熱,反而引發其他病症。治療的原則是先發散邪氣,調和中氣,按照緩急的順序來用藥,不要損傷胃氣。

(附註:久患瘧疾後腹部有腫塊的人,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然後用「二陳湯」加上柴胡、葛根、厚朴、蘇葉、青皮、檳榔、山楂等藥材,先發散邪氣,然後再服用「鱉甲散」來治療,但也要慢慢加入人參等補氣藥材,以保護元氣。)

〔附方〕

  • 治療瘧疾引起的癖積: 生地、白芍、陳皮、川芎、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酸炙鱉甲二錢,用水和薑煎服。
  • 水晶丸: 南星、半夏、滑石、益智、巴豆霜。
  • 三稜散: 請參見其他嘔吐症的相關內容。
  • 化癖丸: 陳皮、莪朮、三稜、青皮、枳殼、檳榔、白朮、丁香、細辛、廣木香。
  • 藿香正氣散: 請參見其他傷積症的相關內容。
  • 二陳湯: 請參見其他嘔吐症的相關內容。
  • 鱉甲散: 請參見其他瘧疾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