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2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1)

1. 黃疸

總括,發黃暑濕蒸脾得,內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元生便見,切宜多服地黃湯。

脈法,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皆發黃。凡發黃,寸口無脈,鼻氣冷,並不可治。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夫黃疸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土色行於面與肌膚也。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而子亦病矣。故有諸中者必形諸外。其症雖分為五,終無寒熱之異。

丹溪曰:同是溫熱如𨠭曲相似,正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外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失於汗下,故使濕熱拂鬱內甚,令人發黃病也。或有疳瀉亦主皮黃髮豎,肚青筋肌肉消瘦身必發黃。此因疳而有是症,仍以疳症治之自愈。治疸之法用五苓散倍加菌陳服之,或茵陳湯及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

又曰濕在上宜汗、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並用,使上下分消。

又有小兒生下,遍體俱黃,惟面目痃厚如金色,身發壯熱,名為胎黃,因未產之前母受極熱,母子俱宜服生地黃湯。

疸有五:有黃疸、有黃汗、有酒疸、有谷疸、女勞疸。

〔附方〕

五苓散,見瘧疾症內。

茵陳湯,茵陳蒿(一兩),梔子(三大枚),大黃(三錢)

茯苓滲濕湯,黃連,黃柏,梔子,防己,白松,蒼朮,青皮,陳皮,枳實,茵陳,澤瀉,豬苓,赤茯苓

生地黃湯,生地,赤芍,川芎,當歸,天花粉

白玉散(治酒疸),黑醜,甘遂(各五錢),水煎五更時服。

白話文:

黃疸總論:

黃疸這種病,主要是因為暑濕之氣侵犯脾臟造成的。治療上要區分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對症下藥效果最好。另外,有些新生兒一出生就出現黃疸,這時應該多服用生地黃湯。

脈象診斷:

如果把脈時發現脈象沉弱,而且患者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這些都可能是黃疸的症狀。但如果把脈時寸口部位摸不到脈搏,鼻子的呼吸氣息冰冷,那就表示病情非常嚴重,難以治療。

病理分析:

《黃帝內經》說:「中央的黃色,與脾臟相通。」又說:「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都歸屬於脾土。」黃疸這種病,一定會導致肌肉虛弱腫脹,皮膚呈現黃色。這是因為濕熱積聚在脾胃之中,久久無法消散,所以脾臟的顏色就顯現在臉部和皮膚上。脾臟主管肌肉,肺臟主管皮膚,母親的虛弱會導致孩子也虛弱,母親生病孩子也會跟著生病。所以說,凡是內在的病症必定會顯現在外。黃疸的症狀雖然可以分為五種,但其本質並沒有寒熱之分。

丹溪的觀點:

丹溪認為,黃疸雖然看起來都是溫熱的症狀,但就像麴黴菌一樣,雖然外觀相似,但本質卻不盡相同。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只要掌握要領,就能一語道破。外感傷寒或發熱的疾病,如果陽明經的實熱沒有及時通過發汗或瀉下的方式解除,就會導致濕熱鬱積在體內,使人發黃。另外,小兒疳積腹瀉也可能導致皮膚發黃、頭髮豎立、腹部青筋暴露、肌肉消瘦,這是因為疳積引起的黃疸,治療時應該先治療疳積才能痊癒。治療黃疸的方法可以使用五苓散,並加倍茵陳服用,或者使用茵陳湯、茯苓滲濕湯等,效果都很好。

治療原則:

濕邪在上部應該發汗,在下部則應該利小便,也可以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使濕邪從上下兩方面排出。

胎黃: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嬰兒出生後全身發黃,尤其臉部和眼睛黃得像金色一樣,而且身體發熱,這叫做胎黃。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過多的熱邪影響,所以母親和嬰兒都應該服用生地黃湯。

黃疸的分類:

黃疸分為五種:黃疸、黃汗、酒疸、穀疸、女勞疸。

附方:

  • 五苓散:配方請參考瘧疾症狀的相關內容。
  • 茵陳湯:茵陳蒿(30克),梔子(三大枚),大黃(9克)
  • 茯苓滲濕湯:黃連、黃柏、梔子、防己、白松、蒼朮、青皮、陳皮、枳實、茵陳、澤瀉、豬苓、赤茯苓
  • 生地黃湯:生地、赤芍、川芎、當歸、天花粉
  • 白玉散(治療酒疸):黑醜、甘遂(各15克),用水煎服,在清晨五更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