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22)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2)

1. 諸血

總括,九道何為血妄行,只因抑鬱熱邪生;隨經施治明虛實,氣順如常血自行。

脈法,吐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內經》曰: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故能入於脈。夫榮者陰血也,所注在心,統化在脾,藏納在肝,宣布在肺,輸瀉在腎。灌溉一身,滋養百脈。諸經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統者氣也。氣主眗之,血主濡之,是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陽生陰長,夫倡婦隨之道也。

若氣一傷則變症百出,故妄行則吐衄,衰涸則虛勞,降下則便紅,熱陷則溺赤,滲於腸胃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漏,此皆氣有殄戾之乖,而血有滲溢之患也,養陰者可不先知養陽之道乎。

巢氏曰:吐血者是熱氣盛而血虛,熱乘於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則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或食飽之後,脾胃內冷不能消化,忽吐所傷之物,氣血相沖,因傷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氣逆,面目浮腫而吐血,是肺虛損也,服柏枝飲、犀角地黃湯。

衄血者是五臟熱結所為也,血隨氣行,通流臟腑,冷熱調和,不失常道,無有壅塞,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結,得熱而流散,熱乘於血,血隨氣發溢,出於鼻竅也。又有因傷寒瘟疫,諸陽受病不得發越,熱毒停聚五臟,故從鼻出也,龍膽丸、柏皮湯、膠黃散治之。

大便下血者,是大腸熱結,損傷所為也。臟氣既傷,風邪自入,或蓄熱,或積冷,或濕熱藏於脾胃,或疳食傷於臟腑,因茲疳熱冷濕互作,致動血氣停流於內,凝聚無歸,滲入腸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脹,冷氣在內攻,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風冷乘虛,客入脾胃,或瘀血在於腸間,濕毒下如豆汁。

又疳傷於臟,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肺積熱,流注於大腸,亦令大便下血也。

亡血者,脾熱必渴,久則血虛,其人必肌體萎黃,頭髮不黑,宜五倍丸服之。

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胞,故小便出血也,火府丹服之。如實熱用清心蓮子飲,虛熱用六味地黃丸。

(批:血溢、血泄、諸蓄妄症,其治也,當以大黃、桃仁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後區別治之。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治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

補遺:

《內經》曰:陽明厥逆,喘嗽身熱,善驚、衄血、吐血。又曰:脾遺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為癃而溺血。小兒吐血者,榮衛氣逆也,榮衛相濟,不失常道,有所勝則致妄行血水也,決東則東、決西則西。氣之使血,其勢然也。

〔附方〕

柏枝飲(治吐血衄血),干柏枝,干藕節,為末入蜜,沸湯調下。一方加白芍、犀角汁同服。

犀角地黃湯,犀角,赤芍,丹皮,生地

龍膽丸(止血),黃連,膽草

枯皮湯,柏皮,山梔,甘草

膠黃散(治口鼻耳出血),阿膠(一兩),蒲黃(五錢)加生地汁服。

五倍丸,以五倍末之,蜜丸,綠豆大,一歲用十丸,米湯空心下。

火府丹,見熱症內。

清心蓮子飲,黃芩,門冬,骨皮,甘草,車前子,石蓮,茯苓,黃耆,柴胡,如虛加人參。

白話文:

總論:

各種出血的狀況,大多是因為情緒壓抑或體內有熱邪所引起。治療時要根據經絡的走向,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只要氣順暢了,血自然就會正常運行。

脈象:

吐血時,如果脈象是滑而弱小的,通常代表病情還可以控制;如果脈象是實大有力的,就比較危險。

《內經》的觀點:

清澈的物質叫做榮,混濁的物質叫做衛。榮在血管中運行,衛在血管外運行。榮是水穀的精華,和五臟協調,散佈到六腑,所以能夠進入血管。榮是屬於陰的血液,它會注入心臟,由脾臟統管轉化,肝臟儲藏,肺臟宣發,腎臟輸送到全身,灌溉身體各處,滋養全身的血管,各條經絡也是由此而產生的。但血的運行是由氣來統管的,氣的功能是推動,血的功能是滋養,所以氣運行,血也運行,氣停止,血也停止,就像陽氣生發,陰血滋長,這是夫妻間互相配合的道理。

如果氣一旦受損,就會產生各種病症。因此,如果氣運行失常,血就會妄行而導致吐血或流鼻血;如果氣衰弱,血就會枯竭而導致虛勞;如果氣向下走,就會導致大便出血;如果熱邪下陷,就會導致小便赤紅;如果滲透到腸胃,就會導致腸風。陰虛而陽氣亢奮,就會導致崩漏。這些都是因為氣出了問題,導致血滲漏溢出。所以,想要滋養陰血,必須先了解如何養護陽氣。

巢元方認為:

吐血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導致血虛。熱邪侵入血液,血液受到熱的影響就會妄行流散。如果氣向上逆行,血就會跟著氣上湧,所以會吐血。另外,如果吃太飽,脾胃內寒無法消化,突然吐出所吃的東西,導致氣血衝突,也可能因為傷害肺和胃而吐血。如果長期咳嗽、氣逆、面部浮腫而吐血,那就是肺虛損的症狀,可以用柏枝飲或犀角地黃湯治療。

流鼻血是因為五臟有熱邪鬱結。血隨著氣運行,在臟腑間流通,如果寒熱調和,血就會正常運行,不會阻塞,也不會溢出。血遇到寒就會凝結,遇到熱就會流散。熱邪侵入血液,血就會隨著氣向上溢出,從鼻孔流出。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傷寒、瘟疫等疾病,導致陽氣受阻,無法發散,熱毒積聚在五臟,所以也會從鼻孔流出。可以用龍膽丸、柏皮湯或膠黃散治療。

大便出血是因為大腸有熱邪鬱結,導致腸道損傷。臟腑功能受損後,風邪會趁虛而入,或是體內積蓄熱邪或寒邪,或是脾胃有濕熱,或是因為吃疳積傷害臟腑。這些因素交互作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停留在體內,無法正常流動,滲入腸道,所以大便出血。另外,也可能是因為腹脹,寒氣在體內作怪,導致大便出血。或是因為風寒趁虛而入,侵犯脾胃,或是腸道內有瘀血,濕毒下流像豆汁一樣。

此外,疳積傷害臟腑也會導致大便出血。如果上焦心肺積熱,向下流到大腸,也會導致大便出血。

大量失血的人,通常脾臟有熱,會感到口渴。如果長期失血,就會導致血虛,身體會變得消瘦蠟黃,頭髮也不會烏黑。可以用五倍丸治療。

小便出血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與小腸相連。血的運行會遍布全身經絡,循環於臟腑。如果熱邪積聚在膀胱,血就會滲入膀胱,導致小便出血。可以用火府丹治療。如果屬於實熱證,可以用清心蓮子飲;如果屬於虛熱證,可以用六味地黃丸。

(補充說明:對於血溢、血泄、各種蓄血妄行的情況,治療上應該用大黃、桃仁等活血化瘀的藥物,先削弱其勢頭,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治療。高明的醫生在治療失血蓄血等病症時,都會先用快速見效的藥物處理。有人可能會問,失血之後又用瀉藥,身體虛弱怎麼受得了?回答是:血既然已經亂走了,迷失了正確的道路,如果不去除瘀血,疏通管道,就會讓血亂走的狀況變成常態,這樣如何能控制病情?而且該去的瘀血就讓它去,新的血自然會生成。)

補遺:

《內經》說:陽明經脈逆亂時,會出現喘咳、身體發熱、容易驚嚇、流鼻血、吐血等症狀。又說:脾臟的熱邪遺留到肝臟,就會導致驚恐和流鼻血。膀胱的熱邪轉移到膀胱,就會導致排尿困難,小便出血。小兒吐血,是因為榮衛之氣逆亂。榮衛之間互相協調,才能正常運行。如果一方過盛,就會導致血水妄行,就像水流一樣,決定東流就往東,決定西流就往西,氣推動血,就是這個道理。

附方:

  • 柏枝飲(治療吐血、流鼻血):乾柏枝、乾藕節,磨成粉末,加入蜂蜜,用沸水沖服。另一個方子加白芍、犀角汁一起服用。
  • 犀角地黃湯:犀角、赤芍、丹皮、生地。
  • 龍膽丸(止血):黃連、龍膽草。
  • 枯皮湯:柏樹皮、山梔子、甘草。
  • 膠黃散(治療口鼻耳出血):阿膠(一兩)、蒲黃(五錢),加入生地汁服用。
  • 五倍丸:將五倍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如綠豆大小。一歲兒童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空腹送服。
  • 火府丹:參見熱症相關的內容。
  • 清心蓮子飲:黃芩、麥門冬、地骨皮、甘草、車前子、石蓮子、茯苓、黃耆、柴胡。如果體虛可以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