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4)
卷一 (4)
1. 五臟相勝症治
脾病見四傍,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目見黃。五臟相乘,隨症治之。
薛按:潔古云:凡脾之得疾,必先察其肝心二臟之虛實而治之。蓋肝者脾之賊,心者脾之母也。肝氣盛則賊邪勝,心氣虧則脾氣虛。故肝乘脾則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若心氣實而壯熱,體重泄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若肺乘脾而咳嗽便秘,飲食如常者,檳榔大黃湯煎下葶藶丸。
若腎乘脾而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竊謂五臟之症相乘,伏匿隱顯莫測,然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況小兒未有七情,多因形體怯弱,血氣未全,故有五臟勝乘之病,更當調治其母。若專治其子,多致誤矣。
白話文:
五臟相勝症治
脾臟生病的症狀會出現在身體的四肢,治療方法都類似。順應病情治療容易治癒,逆著病情治療則很難。脾虛弱的人,臉色會發黃。五臟互相影響,應根據實際症狀治療。
薛氏註解:潔古先生說:凡是脾臟生病,一定要先觀察肝臟和心臟的虛實來治療。因為肝臟是脾臟的賊,心臟是脾臟的母。肝氣盛則邪氣旺盛,心氣不足則脾氣虛弱。所以肝氣犯脾則會出現腹瀉嘔吐,用茯苓半夏湯治療。如果心氣實而發熱,身體沉重腹瀉,則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治療。如果肺氣犯脾而咳嗽便秘,飲食正常,則用檳榔大黃湯煎服,再服用葶藶丸。
如果腎氣犯脾而惡寒腹瀉,則用理中丸之類的藥物治療。我認為五臟互相影響的疾病,其隱伏顯露變化莫測,但其病理機制都離不開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況且小孩子還沒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的困擾,大多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血未充盈,所以才會有五臟互相影響的疾病,更應該調養其母臟(相生臟器),如果專門治療其子臟(相剋臟器),很容易造成治療錯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