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1. 卷一
2. 脈法
脈弦急氣不和,脈沉緩傷食,脈促結驚虛,脈浮為風,脈沉細為寒,脈亂不治。
薛按:脈者,人身之造化。病機之先見,用藥之準繩,不可不先明諸心者也。《全幼心鑑》云:小兒一歲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若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其脈紋見有五色。如因驚必青,瀉痢色紫,當以類而推之。
一歲後則可用一指轉側,辨其三部。脈弦急浮沉,四五歲後脈七八至而細數者為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為虛為寒。弦緊者為風癇,弦急為客忤。其變蒸者脈必散亂。骨間有熱,脈則沉數。若浮而不調,為鬼祟浮大。而數為風熱,伏結為物聚,微細為疳積,為腹痛,浮而洪為有蠱,浮而遲為胃寒。
此論脈之大要耳。然小兒血氣未實,驚則氣散,氣散則脈亂矣。又當參以三部五脈。三部者,乃看面上氣色,虎口脈紋,寸口一指脈。五脈者,上按額前,下診太衝,並前三部,謂之五脈也。治法雖分虛實,然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虛者形氣病氣俱虛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
又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當瀉之。形病俱虛,當補之。(詳見後圖下)
白話文:
[脈法]
脈象弦緊表示氣血不和,脈象深沉且緩慢顯示消化不良,脈象促結可能是驚嚇或虛弱,脈象浮出表明可能受風,脈象沉且細微可能感受寒涼,脈象紊亂通常無法治療。
薛氏註解:脈象是人體運作的反映,是疾病預兆的先現,是使用藥物的依據,我們必須清楚理解。《全幼心鑑》提到:一歲以下的小孩,可以觀察虎口食指處的寅、卯、辰三關脈紋來判斷病情。脈紋如果只在寅關,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到達卯關,治療困難;如果寅關延伸到卯關,卯關延伸到辰關,十個裡可能一個都救不回來。脈紋顏色也有五種,因驚嚇會呈現青色,瀉痢會呈現紫色,可依此類推。
一歲後,可以用單指轉動來分別診斷三部脈。四五歲後,脈象每分鐘七八次且細數為正常。九次以上表示受傷,十次以上表示危急,五六次表示虛弱或寒涼。弦緊表示風癇,弦急表示外感。生長發育期脈象通常散亂。骨頭間有熱,脈象會沉且快速。如果脈象浮但不穩定,可能是鬼祟;浮且大且快速,可能是風熱;隱伏且結塊,可能是異物聚集;微細,可能是疳積或腹痛;浮且大,可能有寄生蟲;浮且慢,可能是胃寒。
這是脈象的基本理論。然而,小孩的血氣未充盈,驚嚇會導致氣血散亂。應結合面部氣色、虎口脈紋和寸口脈象一起診斷。額頭、太衝穴加上前述三部,稱為五脈。治療方法雖然區分虛實,但實證是病氣實而形氣虛,虛證是形氣和病氣都虛。經典說:真氣流失則虛弱,邪氣旺盛則實證。
又說:虛證補其母,實證瀉其子。東垣先生認為:形氣和病氣都實,應該瀉;形氣和病氣都虛,應該補。
3. 面部症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若色赤者熱也,宜隨證治之。
薛按:左腮屬肝,其色青者為順,白者為逆。若色赤主肝經風熱,發熱拘急。青黑主驚風,腹痛。淡赤主潮熱,痰嗽。右腮屬肺,其色白者為順,赤者為逆。若赤色甚者,主咳嗽喘急,悶亂飲水。傳於腎,則小便赤澀,或淋閉不通。額上屬心,其色赤者為順,黑者為逆。若青黑主驚風,腹痛瘛瘲,啼哭。
微黃主盜汗,頭髮乾燥,驚疳,骨熱。鼻屬脾,其色黃者為順,青者為逆。若色赤,主脾經虛熱,飲食少思。深黃主小便秘,而鼻燥衄血。頦屬腎,其色黑者為順,黃者為逆。若色赤,主腎與膀胱有熱,而小便不通。
白話文:
[面部病症]
臉部的左邊腮部反映肝臟狀況,右邊腮部反映肺部狀況,額頭反映心臟狀況,鼻子反映脾臟狀況,下巴反映腎臟狀況。如果臉部呈現紅色,代表有熱象,應根據具體病徵進行治療。
根據薛氏的說法,左腮部屬於肝臟範疇,如果顏色是青色,表示身體狀態正常;若是白色,則顯示異常。如果腮部呈現紅色,可能代表肝臟風熱,會有發燒和肌肉緊繃的情況。青黑色可能表示有驚風和腹痛問題。淡紅色可能代表有潮熱和痰嗽的症狀。
右腮部屬於肺部範疇,如果顏色是白色,表示身體狀態正常;若是紅色,則顯示異常。如果腮部呈現深紅色,可能代表有劇烈的咳嗽、喘息和胸悶,甚至口渴想喝水。若病情傳至腎臟,可能會出現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的症狀。
額頭屬於心臟範疇,如果顏色是紅色,表示身體狀態正常;若是黑色,則顯示異常。如果額頭呈現青黑色,可能代表有驚風、腹痛、抽搐和哭泣等問題。微黃色可能代表有盜汗、頭髮乾燥、驚疳和骨熱等症狀。
鼻子屬於脾臟範疇,如果顏色是黃色,表示身體狀態正常;若是青色,則顯示異常。如果鼻子呈現紅色,可能代表脾臟虛熱,食慾不振。深黃色可能代表小便不通暢,且鼻子乾燥甚至出血。
下巴屬於腎臟範疇,如果顏色是黑色,表示身體狀態正常;若是黃色,則顯示異常。如果下巴呈現紅色,可能代表腎臟和膀胱有熱象,導致小便不通暢。
4. 目部症
目內色赤者心實熱,導赤散。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青者肝實熱,瀉青丸。淡青者肝虛熱,地黃丸。黃者脾實熱,瀉黃散。微黃者脾虛熱,益黃散。白而混者肺實熱,瀉白散。目無睛光者腎虛也,地黃丸主之。
薛按:目者五臟之精華。各有所主:白睛屬肺,黑睛屬肝,上下眼胞屬脾,紅脈屬心,瞳人屬腎。此五臟之正色也。然白睛本屬肺,而見紅色,此心克肺之賊邪也。見青色,此肝乘侮之微邪也。見黑色,此腎乘肺之虛邪也。見黃色,此脾乘肺之虛邪也。余仿此。
白話文:
[眼部症狀]
眼睛內部呈現鮮紅色,這表示心臟有實熱,可以使用導赤散來治療。如果是淡紅色,則是心臟有虛熱,可用生犀散來調理。若眼睛顯青色,代表肝臟有實熱,可服用瀉青丸。如果是淡青色,則肝臟有虛熱,地黃丸會有幫助。眼睛黃色,可能是脾臟有實熱,瀉黃散適用。若是微黃色,脾臟可能有虛熱,可使用益黃散。眼睛白色部分混濁,可能是肺部有實熱,可用瀉白散。如果眼睛沒有光澤,這可能是腎虛,地黃丸可以緩解這種情況。
根據薛氏的解釋,眼睛是五臟精華的反映。具體來說:眼白反應肺部狀況,黑眼球反應肝臟狀況,上下的眼皮反應脾臟狀況,紅色的血管反應心臟狀況,瞳孔反應腎臟狀況。這些是五臟正常顏色的反映。然而,當眼白(肺部)出現紅色,這表示心臟在對肺部產生不良影響。若出現青色,這是肝臟對肺部輕微的幹擾。若是黑色,這是腎臟對肺部的虛弱影響。若出現黃色,這表示脾臟對肺部有虛弱影響。其他部位的情況類似。
5.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而悸。○心熱則介而睡,或上竄咬牙者,導赤散主之。○心氣實而喜仰臥者,瀉心湯主之。
薛按:前症,若心小腸實熱,宜治以前藥。若心脾血虛,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若肝心血燥,用柴胡梔子散。若因肝心血虛,用六味地黃丸。若因脾虛食鬱生痰,而驚悸不安者,宜用四君子以健脾,神麯、麥芽以消導,山梔、柴胡以清熱。如用前方,病氣雖去,前症仍作。
急調補元氣,或反甚,急溫補元氣。凡此多因妊娠厚味,七情,或小兒乳哺失宜,或乳母飲食鬱怒所致。病氣既見,形氣已虛,必當推其所因,而以助胃壯氣為主,佐以治病之劑為善。余仿此。
肝主風,實則面青,目直叫哭,壯熱,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呵欠。○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薛按:前症若肝木實熱生風而自病。肺金實熱而剋木者,宜用前二藥,以瀉其邪氣之實。若肝經風熱而木直等症者,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腎虛而咬牙諸症者,用六君子湯以健脾土。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苟不審其症之虛實,而妄用前藥,則虛虛之禍不能免矣。
肝有風則目連札,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掣而直視。用瀉青丸以治肝,導赤散以清心。○肝熱則目赤,或兼青發搐者,亦用前二藥。風甚則身反張強直,用地黃丸以補腎,瀉青丸以治肝。
薛按:前症若肝經實熱而自病,宜瀉青丸。若肝經血燥而自病,用抑肝散。腎水虛,不能生肝者,宜用地黃丸。若脾土虛,不能培木者,宜用六君子湯。凡肝經既病,風火相搏,則肝木虧損。若不固根本,必變他症百出也。
脾主困,實則身熱引飲,用瀉黃散;虛則吐瀉生風,用異功散,可以解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以益黃散溫補。脾虛下利,用調中丸。○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薛按:前症若發熱作渴,喜冷飲食,或泄瀉色黃,睡不露睛,屬形病俱實,宜用瀉黃散疏導之。若發熱口乾,惡冷飲食,或泄瀉色白,睡而露睛,屬形病俱虛,宜用異功散調補之。若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補之。寒水侮土者,益黃散溫補之。肝木剋土者,六君柴胡平補之。
若目睛微動,潮熱抽搐,吐瀉不食,宜用秘旨保脾湯。凡小兒諸病,先當調補脾胃,使根本堅固,則諸病自退。
愚治沈氏子吐瀉腹痛,手足並冷。余謂此脾土虛弱,寒水所侮,先用益黃散一劑,諸症頓愈。此寒水退而脾土虛弱也,用異功散少加木香,一劑;卻去木香,再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薑,非其所宜。前症乃脾胃受傷而無寒症。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肺主喘,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虛則哽氣出氣。○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湯主之。○肺盛復感冒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先用瀉白散以清肺氣,後用大青膏以散風寒。○肺臟怯則唇白,用阿膠散補之。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甚也。
薛按:前症若腠理不密,外邪所感而肺病者,用清肺丸。若脾胃氣虛,不能相生而肺病者,用六君子湯。若脾胃氣實,大腸不利而肺病者,用瀉黃散。若心火炎灼肺金而肺病者,用地黃丸。
腎主虛者,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睛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更加色,欲變症百出,愈難救療。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而身縮也。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皆用地黃丸。
薛按:潔古先生云:下竄者,腎氣不足。兩足發熱,故不喜衣覆也。蓋臍以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也。所以宜用地黃丸,壯水制火而補腎。故凡此必待精血完固,而後嫁娶,庶可以免前患。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今小兒稟賦不足,豈有不本於此哉。(詳見精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