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5)
卷一 (5)
1. 癲癇症治
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之形,並用五色丸治小病也。發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若反折上竄,其聲如犬,症屬肝也。若目瞪吐舌,其聲如羊,症屬心也。若目直腹痛,其聲如牛,症屬脾也。若驚跳反折手縱,其聲如雞,症屬肺也。若肢體如屍,口吐涎沫,其聲如豬,症屬腎也。
薛按:妊娠若遇驚恐,則必內應於胎。故一月足厥陰脈養,驚則肝受病。二月足少陽脈養,驚則膽受病。三月手少陰脈養,驚則心受病。四月名為離經。五月足太陰脈養,驚則脾受病。六月足陽明脈養,驚則胃受病。七月手太陰脈養,驚則肺受病。八月手陽明脈養,驚則大腸受病。
白話文:
治療五癇,都要根據五臟來治療。每個臟腑都對應一種動物的形態,也可用五色丸治療小病。發作嚴重者會死亡,病情嚴重者也會死亡。如果發作時向上翻滾,聲音像狗叫,屬於肝臟病變。如果眼球突出,吐出舌頭,聲音像羊叫,屬於心臟病變。如果眼睛直視,腹痛,聲音像牛叫,屬於脾臟病變。如果驚恐跳動,反折手臂,聲音像雞叫,屬於肺臟病變。如果肢體僵硬如屍,口吐唾沫,聲音像豬叫,屬於腎臟病變。
懷孕期間遇到驚嚇,必然會影響胎兒。所以,懷孕一個月的時候,足厥陰脈在養胎,驚嚇會導致肝臟生病。兩個月的時候,足少陽脈在養胎,驚嚇會導致膽臟生病。三個月的時候,手少陰脈在養胎,驚嚇會導致心臟生病。四個月的時候,屬於離經之時。五個月的時候,足太陰脈在養胎,驚嚇會導致脾臟生病。六個月的時候,足陽明脈在養胎,驚嚇會導致胃臟生病。七個月的時候,手太陰脈在養胎,驚嚇會導致肺臟生病。八個月的時候,手陽明脈在養胎,驚嚇會導致大腸生病。
九月足少陰脈養,驚則腎受病。是臟腑納氣于丹田,自肝至腎,十精滋養而生,此則胎中所致也。若既生之後,或驚怪所觸,或乳哺失節,或乳母飲食起居,六淫七情,臟氣不平,亦致是證。須察見症屬於何經,更別陰陽虛實,以調補脾胃為主。否則不時舉發,甚至不救。
愚治一老生子周歲,秋初暴冷,忽發搐似癇,搐過則氣息淹淹。此元氣虛弱所致,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十歲,一小兒七歲,各有癇症,歲發二次。後因出痘,及飲食停滯,舉發頻數。並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而愈。
一小兒六歲,忽然發癇,目動咬牙,或睡中驚搐,口流痰沫,服化痰祛風之藥益甚。而面色兼青,乃屬肝木剋制脾土,而不能攝涎,故上湧也。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痰自消矣。用六味丸而愈。
白話文:
九月是足少陰脈的生長季節,如果受到驚嚇,腎臟就會生病。因為臟腑吸收天地之氣於丹田,從肝臟到腎臟,十種精氣滋養而生,這是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原因。如果孩子出生後,受到驚嚇或驚怪,或者哺乳失調,或者乳母飲食起居不當,六淫七情,臟氣不調,也會導致這種病症。必須觀察病症屬於哪條經脈,再區分陰陽虛實,以調理脾胃為主。否則病症會時常發作,甚至無法救治。
我曾經治療一位老人生的孩子,周歲時,初秋天氣突然變冷,孩子突然抽搐,像癲癇一樣,抽搐過後就呼吸微弱。這是元氣虛弱導致的,我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孩子就康復了。
還有一位十歲的孩子,和一位七歲的孩子,都患有癲癇,每年發作兩次。後來因為出痘,以及飲食積滯,發作次數增加。我用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治療,兩個孩子都痊癒了。
還有一位六歲的孩子,突然發作癲癇,眼睛亂動,咬牙,睡夢中也抽搐,口流唾沫,服用化痰祛風的藥物反而病情加重。孩子面色發青,這是因為肝木克制脾土,脾土不能收攝涎液,所以上湧。應該滋養腎水,生髮肝血,這樣風邪就會消除,痰液也會消失。我用六味丸治療,孩子就康復了。
一小兒十三歲,因驚患癇,服硃砂丸之類而愈。後每發徹服前丸,不應。或謂風涎內積,服藥下之,發作日頻。恪服鎮驚等劑,益甚。余以為心脾二經,氣血虧損,而痰涎留滯。朝用補中益氣,夕用斷癇丹,漸愈。出痘瘡後,其癇復作,仍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八珍湯,及蟬脫鉤藤飲而愈。
白話文:
有一位十三歲的孩童,因為受到驚嚇而患上了癲癇,服用硃砂丸等藥物後痊癒。之後每次發病時都服用之前的藥丸,卻無效。有人說可能是風涎積聚在體內,建議服用藥物將其排出,但反而導致發作更加頻繁。於是就服用鎮驚等藥物,卻反而加重病情。我認為是心脾二經氣血虧損,導致痰涎停滯。因此早晨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斷癇丹,病情逐漸好轉。後來孩子出過天花,癲癇又復發,仍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輔以八珍湯,以及蟬脫鉤藤飲,最終痊癒。
2. 附面部三指診候圖
小兒半歲之間,有病以名中食三指。曲按額前眉上髮際之下,若三指俱熱,感受風邪,鼻塞氣粗;三指俱冷,感受風寒,臟冷吐瀉。若食中二指熱,上熱下冷,名中二指熱。夾驚之候,食指熱,胸隔氣滿,乳食不消。附
《小鏡訣》云:陰陽運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竅四肢,乃生五臟六腑,部位各分,逆順難明。若憑寸口之浮沉,必乃橫亡。於孩子須明虎口,辨別三關,詳細用藥,必無差誤。未至三歲,看虎口三關。若脈見風關尚易治,交氣關則難治,交命關為死證。又當辨其色,如獸驚三關必,水驚三關必赤,人驚三關必黑。
若紫色主瀉痢,黃色是雷驚。三關脈通度,乃極驚之症,必死。有紋或青或紅,如線直者,是母食傷脾。左右一樣者,是驚積齊發。紋有三條,主肺傷風痰,或齁䶎聲。青主傷寒及嗽。紅主泄瀉。有黑相兼,主下痢。紅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有兼。虎口脈亂,乃氣不和也。
蓋脈紋見有五色,由其病甚。色能加變,至於純黑者,不可得而治矣。(附)
白話文:
嬰兒半歲以內生病,可以用「名中食三指」的方法判斷。按壓額頭眉上髮際下方,如果三指都熱,表示感受了風熱,會有鼻塞氣粗的症狀;如果三指都冷,表示感受了風寒,會有臟腑寒冷、嘔吐腹瀉的症狀。如果食中二指熱,上熱下冷,叫做「名中二指熱」。驚嚇的時候,食指熱,表示胸膈氣滿,吃奶喝水都消化不了。
《小鏡訣》中說:陰陽交合,男女成形,分出九竅四肢,長出五臟六腑,各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逆順難以明辨。如果只憑寸口脈的浮沉來判斷,很容易誤診。對於孩子,要觀察虎口,辨別三關,詳細用藥,才能避免錯誤。孩子未滿三歲,要觀察虎口三關。如果脈象顯示風關還容易治,交氣關就難治,交命關就是死症。還要觀察孩子的面色,如果驚嚇的時候,三關脈象都緊,就是獸驚;三關脈象都赤,就是水驚;三關脈象都黑,就是人驚。
如果面色發紫,主瀉痢;黃色是雷驚。三關脈象都通暢,就是極度驚嚇的症狀,必死。如果脈紋有青色、紅色,像線條一樣直的,是母親飲食傷脾。左右脈紋一樣的,是驚積一起發作。脈紋有三條,主肺傷風痰,會出現咳嗽、喘氣的聲音。青色主傷寒咳嗽。紅色主泄瀉。黑色和紅色一起出現,主下痢。紅色多,是白痢。黑色多,是赤痢。紫色和紅色一起出現,主泄瀉。虎口脈象紊亂,表示氣血不和。
一般來說,脈紋有五種顏色,根據顏色可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顏色可以不斷變化,如果變成純黑色,就無法醫治了。
3. 五臟瘡疹證治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於命門。若遇天行時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臟所發,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飲食,慎風寒。○五臟各有一症:肝臟水疱,色青而小。
肺臟膿疱,色白而大。心臟癍色赤而小。脾臟疹小次癍,故色赤黃淺也。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順。先疹子,後癍子者順。反此為逆。惟腎無候,但見骫冷耳冷是也。若寒水來侮,故黑陷而耳骫反熱,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如發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未盡也。
白話文:
小孩在母親腹中,吸收了五臟的血液和污物,這些積聚在命門中。如果遇到流行性熱病,或是因為飲食問題,或者是受到驚嚇,毒素就會在初次出現症狀時表現出來,表現爲面部乾燥、腮部紅腫、眼周部也呈紅色。會有打哈欠、呼吸困難、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手腳末端冰涼,容易驚嚇、嗜睡。應當找出是哪一臟腑出了問題,分析病因,讓哺乳母親也要注意飲食,防範風寒。
以下是五臟各自可能出現的症狀:
- 肝臟出現水泡,顏色青綠且小。
- 肺臟出現膿泡,顏色白色且大。
- 心臟出現紅色的小斑點。
- 脾臟先出現小疹子,然後纔出現斑點,因此顏色呈紅黃且淺。
- 先出現膿泡,後出現疹子是正常的。先出現疹子,後出現斑點也是正常的。違反這個順序就是逆向發展。
- 唯獨腎臟沒有特定的症狀,只是看到腳踝和耳朵冷即可判斷。
- 如果寒氣侵犯腎臟,導致耳朵下陷反而變得熱,這就是逆向發展的徵兆。
- 緊急使用百祥丸和牛李膏各三次,若仍無效,則預示著死亡。
- 若發熱超過三天,排出的汗液不多且熱情未減退,則表示病情尚未完全消除。
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疱之類也。一發便出盡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者,勢最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
若紫黑干陷,或寒戰咬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熱者,死症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耳。下後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虛歸腎。太抵瘡疹屬陽,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疽,夏黑陷,秋癍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難救一。○身熱煩渴,腹滿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熱也,宣風散導之,生犀汁解之。
白話文:
發燒出疹,如果像早上吃了熱食一樣持續發燒,就是水泡類的疹子。一次發出來就全部出完的,是嚴重的瘡夾疹,算是半輕半重。疹子稀疏的比較輕,裡外微紅的也比較輕。外黑裡赤的稍微嚴重,外白里黑的就非常嚴重。瘡的邊緣裡面有黑色針尖狀的點,情況最嚴重。疹子青乾紫陷,昏昏欲睡還出汗,煩躁口渴,肚子脹滿還喘不過氣,大小便不通,就非常危險了。如果有高燒,並且尿量增加,就能解熱毒。
如果疹子呈現紫黑色乾枯凹陷,或者寒戰咬牙,或者身體黃腫紫,就要趕緊服用百祥丸。如果反覆出現惡寒,身體發冷還出汗,耳朵和頭頂卻發熱,就是死症。這是因為腎氣太旺盛,脾虛無法控制導致的。如果發疹之後身體熱氣散去,能喝水,就可以治療。因為脾土能克制腎臟,寒氣退去,就會變為溫熱。如果疹子沒有變黑,就不要服用藥物,服用藥物會導致內虛歸腎。總之,瘡疹屬於陽性病症,在春夏發病是順應時節,在秋冬發病就逆了時節。
冬月腎氣旺盛,寒氣也盛,疾病容易歸屬於腎而變黑。還要區分春季的膿疽,夏季的黑陷,秋季的癍子,冬季的疹子,十個人中能活四五個。疹子變黑的,十個人中難救活一個。如果身體發熱口渴,肚子脹滿還喘不過氣,大小便不通,臉色發紅,感到胸悶還大量嘔吐,就要利尿。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服用宣風散。如果能夠吃東西,並且痂皮焦黃翹起,或者還沒焦黃但喘不過氣,也可以服用宣風散。如果五七天痂皮不焦黃,就是內熱,用宣風散引導出來,再用犀牛角汁解毒。
○癍疹作搐為脾虛,而肝則乘,心火妄動。風熱相搏也,當用瓜蔞湯,瀉心肝補脾土。○瘡黑而忽便膿血,並痂皮者,乃脾氣實,腎邪退而病安也,及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難治。
薛按:痘疹大要,與癰疽治法無異,宜辨表裡虛實寒熱。蓋表虛而用發表之劑,輕則癍爛,重則不能起發而死。裡實而用托裡之劑,輕則患痘毒,重則喘急,腹脹而死。裡虛而用疏導之劑,輕則難以貫膿結痂,重則能結靨落靨而死。治者可不慎哉!若臖赤發熱疼痛,作渴飲冷,便秘,此形氣病氣俱實也。
雖在嚴冬,必用四順清涼飲,以救其陰。若黑陷不食,嘔吐泄瀉,寒戰咬牙,手足逆冷,此脾土虛敗,寒水所侮也。雖在盛暑,必用六君羌附,或十二味異功散,以回其陽。此《內經》舍時從症之法也。若起發遲,不紅活,不作膿,不結痂,或發熱作渴,飲食少思,此脾胃虛弱也,用參耆四聖散以補之。
白話文:
疹子發作抽搐,是因為脾氣虛弱,肝氣乘脾,心火妄動,風熱相搏。應該服用瓜蔞湯,瀉心肝、補脾土。瘡瘍顏色發黑,突然流出膿血並結痂,說明脾氣實,腎邪退卻,病症已經好轉。如果瀉藥服用後,飲食難以消化,是脾虛不能制約腎氣,所以難治。
痘疹的治療原則與癰疽相似,要辨別表裡虛實寒熱。表虛者,應使用發散藥物,輕則疹子潰爛,重則不能發疹而死。裡實者,應使用托裡藥物,輕則患痘毒,重則喘急、腹脹而死。裡虛者,應使用疏導藥物,輕則難以化膿結痂,重則會留下痘痕而死。治療痘疹,不可不謹慎!
如果患者出現發紅發熱疼痛、口渴想喝冷飲、便秘,說明氣血和病氣都實,即使是在嚴冬,也必須使用四順清涼飲,以救陰氣。如果患者出現黑色痘痕、不食、嘔吐、腹瀉、寒戰、牙關緊閉、手足冰冷,說明脾土虛敗,寒水侵襲,即使是在盛夏,也必須使用六君羌附湯或十二味異功散,以回陽氣。這是《內經》中舍時從症的治療原則。如果患者起疹緩慢、顏色不紅潤、不化膿、不結痂,或者發熱口渴、食慾不振、思慮減少,說明脾胃虛弱,應該服用參耆四聖散來補益。
若雖起而色白,雖貫膿而不滿,雖結痂而不落,或癢塌作渴飲湯,腹脹不食,嘔吐泄瀉,此脾胃虛寒也,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溫之。其在四五日之間死者,毒氣盛,真氣虛而不能起發也。六七日之間死者,元氣虛而不能貫膿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氣去,脾胃敗,而元氣內脫也。
治者但能決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於血氣虧損。苟能逆推其因,而豫為調補,豈斷無生理哉?蓋起發、貫膿、結痂三者,皆由脾胃榮養,不可妄投克伐之劑,以致其夭柱也。至於大人患此,治法迥異。昔丹溪嘗治一老人,初患痘,昏憒不知,亟用大補四十餘劑,遂出逗而愈。
白話文:
如果長出痘疹卻顏色蒼白,即使化膿也不充盈,結痂也不脫落,或者伴隨搔癢、口渴想喝水、肚子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腹瀉,這些都是脾胃虛寒所致,可以用十一味木香散來溫補。如果四五天內就死亡,是毒氣太盛,正氣虛弱無法抵抗;六七天內死亡,是元氣虛弱,無法化膿;十天之後才死亡,是邪氣消退,脾胃受損,元氣內虛而亡。
治療者只知道判定死亡,卻不明白死亡的根本原因在於血氣虧損。只要能夠逆向推測病因,預先調理補益,怎麼可能沒有生存的機會呢?發疹、化膿、結痂這三個階段,都是依靠脾胃的滋養,不可隨便使用克伐性的藥物,以免損害生命。至於成人患病,治療方法就截然不同。以前丹溪先生曾經治療一位老人,剛開始長痘疹就昏迷不醒,他立即使用大補的藥方四十多劑,結果痘疹順利發出並痊癒。
觀此可見。
陸親王大王病瘡疹,先用抱龍丸解之,彼另用藥下之,其疹稠密。余曰:瘡疹始出,未有他疹,但用平和之藥解之。如三日不出,或出而不快,宜微發之。更不出,當再發之。出而不多,脈平和,無他症者,瘡本稀少,不可更發。若瘡起發,能食者,大黃丸,下一二行。若初起就用下劑,則裡虛,瘡不能盡出,而稠密難治。
至三日,其瘡黑陷,喜不寒戰,遂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一服,瘡復紅活而愈。蓋黑者歸腎也,腎旺勝脾,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瀉膀胱之邪,自不盛也。
白話文:
由此可知,陸親王大王患了瘡疹,起初用抱龍丸解毒,但後來又另用藥物瀉下,結果疹子密密麻麻。我說,瘡疹剛開始出現,還沒長出其他疹子,就應該用平和的藥物解毒。如果三天內沒長出來,或者長出來但不順利,就應該稍微促進它長出來。如果還是不長,就應該再次促進它長出來。如果長出來不多,脈象平和,沒有其他症狀,說明瘡本來就很少,不應該再刺激它長出來。如果瘡開始長出來,能吃東西,就用大黃丸瀉下一次或兩次。如果剛開始就用瀉下的藥物,就會導致內虛,瘡無法全部長出來,而且會密集難治。
到了第三天,瘡變得黑陷,不寒戰,於是就用百祥丸和牛李膏各一服,瘡又變紅活了,最後痊癒了。因為黑色屬腎,腎氣旺盛就會勝過脾,所以脾虛寒戰,就會難治。所用的百祥丸是瀉膀胱的邪氣,因此不會太盛。
五太尉因墜鞦韆,患急驚發搐,或用表散之藥不愈。此急驚,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牛黃龍麝解之,至三日肌膚尚熱。余曰:再二日不愈,必發斑瘡。已而果然。用必勝散,七日而愈。此乃初因誤散其表,內熱不止,而癍自生也。
十太尉瘡疹未出,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赤,咳嗽時嚏。此五臟症具也,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若已出,則歸一臟也。用抱龍丸數服,瘡症出而諸症愈。(治見《校注痘疹》方)
白話文:
五太尉因為玩鞦韆跌倒,患上急驚發搐,曾用表散之藥治療卻沒有好轉。這種急驚,應該先退熱,用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再加上牛黃、龍麝來解毒。過了三天,皮膚仍然發熱。我說:再過兩天若是不治,必將生出斑瘡。結果真的如此。後來用必勝散治療,七天就痊癒了。這是因為一開始誤用散表之藥,導致內熱無法消退,才生出斑瘡的。
十太尉患瘡疹,但疹子尚未發出,卻打呵欠、昏昏沉沉、心慌意亂、忽冷忽熱、手腳冰冷、臉頰發紅、咳嗽時還伴隨打噴嚏。這是五臟都有病症的表現,因為沒有其他症狀,所以疹子尚未發出。若疹子已經發出,則病症就會歸屬於某一個臟器。可以用抱龍丸服用幾次,疹子就會發出,而其他症狀也都會痊癒。(此方法出自《校注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