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癲癇症治

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之形,並用五色丸治小病也。發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若反折上竄,其聲如犬,症屬肝也。若目瞪吐舌,其聲如羊,症屬心也。若目直腹痛,其聲如牛,症屬脾也。若驚跳反折手縱,其聲如雞,症屬肺也。若肢體如屍,口吐涎沫,其聲如豬,症屬腎也。

薛按:妊娠若遇驚恐,則必內應於胎。故一月足厥陰脈養,驚則肝受病。二月足少陽脈養,驚則膽受病。三月手少陰脈養,驚則心受病。四月名為離經。五月足太陰脈養,驚則脾受病。六月足陽明脈養,驚則胃受病。七月手太陰脈養,驚則肺受病。八月手陽明脈養,驚則大腸受病。

九月足少陰脈養,驚則腎受病。是臟腑納氣于丹田,自肝至腎,十精滋養而生,此則胎中所致也。若既生之後,或驚怪所觸,或乳哺失節,或乳母飲食起居,六淫七情,臟氣不平,亦致是證。須察見症屬於何經,更別陰陽虛實,以調補脾胃為主。否則不時舉發,甚至不救。

愚治一老生子周歲,秋初暴冷,忽發搐似癇,搐過則氣息淹淹。此元氣虛弱所致,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十歲,一小兒七歲,各有癇症,歲發二次。後因出痘,及飲食停滯,舉發頻數。並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而愈。

一小兒六歲,忽然發癇,目動咬牙,或睡中驚搐,口流痰沫,服化痰祛風之藥益甚。而面色兼青,乃屬肝木剋制脾土,而不能攝涎,故上湧也。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痰自消矣。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因驚患癇,服硃砂丸之類而愈。後每發徹服前丸,不應。或謂風涎內積,服藥下之,發作日頻。恪服鎮驚等劑,益甚。余以為心脾二經,氣血虧損,而痰涎留滯。朝用補中益氣,夕用斷癇丹,漸愈。出痘瘡後,其癇復作,仍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八珍湯,及蟬脫鉤藤飲而愈。

白話文:

[癲癇治療]

凡是治療五種癲癇,都應根據不同的臟器來進行。每一個臟器都對應一種動物的特徵,並且會使用不同顏色的藥丸來治療較輕微的病情。如果病情嚴重,出現發作且情況危急,或者病情極其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死亡。如果出現抽搐、身體向後彎曲,發出像狗叫的聲音,這屬於肝臟問題。如果眼睛瞪大、吐舌頭,發出像羊叫的聲音,這屬於心臟問題。如果眼睛直視、肚子痛,發出像牛叫的聲音,這屬於脾臟問題。如果驚嚇跳躍、手腳抽搐,發出像雞叫的聲音,這屬於肺部問題。如果四肢僵硬、口吐白沫,發出像豬叫的聲音,這屬於腎臟問題。

薛氏按語:女性在懷孕期間如果遇到驚嚇,那麼這種情緒必然會影響到胎兒。因此,懷孕首月,足厥陰肝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肝臟就會受損;第二個月,足少陽膽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膽臟就會受損;第三個月,手少陰心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心臟就會受損;第四個月,稱為離經;第五個月,足太陰脾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脾臟就會受損;第六個月,足陽明胃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胃臟就會受損;第七個月,手太陰肺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肺臟就會受損;第八個月,手陽明大腸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大腸就會受損;第九個月,足少陰腎經負責養胎,受到驚嚇,腎臟就會受損。這些臟腑的氣血會在丹田聚集,從肝臟到腎臟,胎兒會得到十個月的精華滋養,這是胎兒在母體中所獲得的影響。如果孩子出生後,或者因為某些原因觸發驚嚇,或者哺乳和飲食節律失常,或者母親在飲食起居方面出現問題,導致六淫七情的影響,使得臟腑的氣血不平衡,也會導致癲癇的發生。必須要觀察病情屬於哪一條經絡,進一步區分陰陽虛實,以調理脾胃為主要治療原則。否則病情隨時可能發作,甚至無法救治。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剛滿一週歲的老來子,在秋天初涼的時候突然發生類似癲癇的抽搐,抽搐後呼吸微弱。這是因為元氣虛弱導致的,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後病情得以穩定。

兩個分別十歲和七歲的小孩,都有癲癇症狀,每年發作兩次。後來因為出疹子和飲食積滯,發作頻率增加。使用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後,病情得以康復。

一個六歲的小孩,突然發作癲癇,眼睛轉動,咬牙,有時在睡夢中驚嚇抽搐,口吐痰沫。服用化痰祛風的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而且臉色發青,這是因為肝臟克製脾臟,無法控制口中的痰液,所以痰液往上湧。應該滋養腎臟,生出肝血,那麼風就會停止,痰也會消失。使用六味丸後病情得以康復。

一個十三歲的小孩,因為受到驚嚇而患上了癲癇,服用硃砂丸後病情得以康復。後來每次發作都會服用之前的藥丸,但是沒有效果。有人認為是因為風痰在體內積聚,服用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一直服用鎮驚等藥物,病情越來越嚴重。我認為是因為心臟和脾臟的氣血虧損,導致痰液留在體內。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斷癇丹,病情逐漸康復。出疹子後,癲癇再次發作,仍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輔以八珍湯和蟬蛻鉤藤飲,最終病情得以康復。]

2. 附面部三指診候圖

小兒半歲之間,有病以名中食三指。曲按額前眉上髮際之下,若三指俱熱,感受風邪,鼻塞氣粗;三指俱冷,感受風寒,臟冷吐瀉。若食中二指熱,上熱下冷,名中二指熱。夾驚之候,食指熱,胸隔氣滿,乳食不消。附

《小鏡訣》云:陰陽運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竅四肢,乃生五臟六腑,部位各分,逆順難明。若憑寸口之浮沉,必乃橫亡。於孩子須明虎口,辨別三關,詳細用藥,必無差誤。未至三歲,看虎口三關。若脈見風關尚易治,交氣關則難治,交命關為死證。又當辨其色,如獸驚三關必,水驚三關必赤,人驚三關必黑。

若紫色主瀉痢,黃色是雷驚。三關脈通度,乃極驚之症,必死。有紋或青或紅,如線直者,是母食傷脾。左右一樣者,是驚積齊發。紋有三條,主肺傷風痰,或齁䶎聲。青主傷寒及嗽。紅主泄瀉。有黑相兼,主下痢。紅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有兼。虎口脈亂,乃氣不和也。

蓋脈紋見有五色,由其病甚。色能加變,至於純黑者,不可得而治矣。(附)

白話文:

[附面部三指診斷圖]

對於六個月大的嬰兒,如果生病,會使用中指、食指和無名指三指進行診斷。將這三指彎曲著按在額頭前,眉毛上方,頭髮邊緣下方的位置。如果三指都感覺到熱,表示寶寶可能受到風邪的影響,會有鼻塞和呼吸粗重的現象;如果三指都感覺冷,表示寶寶可能受到風寒,內臟冷,可能會有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如果食指和中指兩指感覺熱,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稱為中二指熱,可能是受驚的跡象。如果食指感覺熱,可能是胸腔脹氣,食物不易消化。

《小鏡訣》中說:陰陽交互作用,使男女孩胎形成,已具備了九竅四肢,然後產生了五臟六腑,各部位都有其特定位置,但其運作方式難以理解。如果單憑手腕脈搏的浮沉來判斷病情,可能會導致誤診。對於小孩,必須清楚地瞭解虎口(手腕部位)的脈象,分辨三關(風關、氣關、命關),詳細地使用藥物,纔不會有錯誤。三歲以下的小孩,要觀察虎口的三關。如果脈象出現在風關,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到了氣關就難以治療,如果到了命關,就是死亡的徵兆。另外,還需要觀察脈象的顏色,如果像野獸般驚恐,三關的脈象會呈現藍色;如果像水般驚恐,三關的脈象會呈現紅色;如果像人般驚恐,三關的脈象會呈現黑色。

如果脈象呈現紫色,主病為瀉痢;如果呈現黃色,主病為雷驚。如果三關的脈象都連在一起,是極度驚恐的症狀,預示死亡。如果脈象呈現青色或紅色的線條,像一條直線,表示母親的飲食對孩子的脾臟造成傷害。如果左右脈象相同,表示驚嚇和積食同時發生。如果脈象有三條,表示肺部受到風痰的影響,可能會有喘息或咳嗽的聲音。青色的脈象表示受寒和咳嗽。紅色的脈象表示腹瀉。如果脈象有黑色,表示下痢。紅色脈象多表示白痢。黑色脈象多表示紅痢。如果脈象有紫色,表示有併發症。如果虎口的脈象紊亂,表示氣血不和。

脈象呈現五種顏色,表示病情嚴重。顏色可以變化,但如果變成純黑色,就無法治療了。

3. 五臟瘡疹證治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於命門。若遇天行時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臟所發,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飲食,慎風寒。○五臟各有一症:肝臟水疱,色青而小。

肺臟膿疱,色白而大。心臟癍色赤而小。脾臟疹小次癍,故色赤黃淺也。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順。先疹子,後癍子者順。反此為逆。惟腎無候,但見骫冷耳冷是也。若寒水來侮,故黑陷而耳骫反熱,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如發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未盡也。

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疱之類也。一發便出盡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者,勢最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

若紫黑干陷,或寒戰咬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熱者,死症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耳。下後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虛歸腎。太抵瘡疹屬陽,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疽,夏黑陷,秋癍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難救一。○身熱煩渴,腹滿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熱也,宣風散導之,生犀汁解之。

○癍疹作搐為脾虛,而肝則乘,心火妄動。風熱相搏也,當用瓜蔞湯,瀉心肝補脾土。○瘡黑而忽便膿血,並痂皮者,乃脾氣實,腎邪退而病安也,及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難治。

薛按:痘疹大要,與癰疽治法無異,宜辨表裡虛實寒熱。蓋表虛而用發表之劑,輕則癍爛,重則不能起發而死。裡實而用托裡之劑,輕則患痘毒,重則喘急,腹脹而死。裡虛而用疏導之劑,輕則難以貫膿結痂,重則能結靨落靨而死。治者可不慎哉!若臖赤發熱疼痛,作渴飲冷,便秘,此形氣病氣俱實也。

雖在嚴冬,必用四順清涼飲,以救其陰。若黑陷不食,嘔吐泄瀉,寒戰咬牙,手足逆冷,此脾土虛敗,寒水所侮也。雖在盛暑,必用六君羌附,或十二味異功散,以回其陽。此《內經》舍時從症之法也。若起發遲,不紅活,不作膿,不結痂,或發熱作渴,飲食少思,此脾胃虛弱也,用參耆四聖散以補之。

若雖起而色白,雖貫膿而不滿,雖結痂而不落,或癢塌作渴飲湯,腹脹不食,嘔吐泄瀉,此脾胃虛寒也,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溫之。其在四五日之間死者,毒氣盛,真氣虛而不能起發也。六七日之間死者,元氣虛而不能貫膿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氣去,脾胃敗,而元氣內脫也。

治者但能決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於血氣虧損。苟能逆推其因,而豫為調補,豈斷無生理哉?蓋起發、貫膿、結痂三者,皆由脾胃榮養,不可妄投克伐之劑,以致其夭柱也。至於大人患此,治法迥異。昔丹溪嘗治一老人,初患痘,昏憒不知,亟用大補四十餘劑,遂出逗而愈。

觀此可見。

陸親王大王病瘡疹,先用抱龍丸解之,彼另用藥下之,其疹稠密。余曰:瘡疹始出,未有他疹,但用平和之藥解之。如三日不出,或出而不快,宜微發之。更不出,當再發之。出而不多,脈平和,無他症者,瘡本稀少,不可更發。若瘡起發,能食者,大黃丸,下一二行。若初起就用下劑,則裡虛,瘡不能盡出,而稠密難治。

至三日,其瘡黑陷,喜不寒戰,遂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一服,瘡復紅活而愈。蓋黑者歸腎也,腎旺勝脾,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瀉膀胱之邪,自不盛也。

五太尉因墜鞦韆,患急驚發搐,或用表散之藥不愈。此急驚,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牛黃龍麝解之,至三日肌膚尚熱。余曰:再二日不愈,必發斑瘡。已而果然。用必勝散,七日而愈。此乃初因誤散其表,內熱不止,而癍自生也。

十太尉瘡疹未出,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赤,咳嗽時嚏。此五臟症具也,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若已出,則歸一臟也。用抱龍丸數服,瘡症出而諸症愈。(治見《校注痘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