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2)
卷一 (2)
1.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蒸,即智意有異於前。何也?長生臟腑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
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一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長二十八齒。已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生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就開始長骨骼,五臟六腑雖然形成,但還不完善。出生後,骨骼和血管繼續生長,五臟六腑也逐漸發育成熟。人體的變化是自然規律,從內而外,由下而上,並伴隨著身體的發熱。因此,從出生後開始,每隔三十二天就會有一次身體的變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蒸」,這時孩子的智力和精神狀態就會有所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呢?因為五臟六腑和智力都在不斷成長。
什麼是三十二天長骨添精神呢?人體有三百六十五根骨骼,除去手腳的四十五根碎骨,剩下的三百二十根骨骼,會在出生後每一天長十段,十天長一百段。三十二天後,就長滿了三百二十段,我們稱之為一次「蒸」。骨骼的餘氣會從頭部上行,進入牙齦,長出三十二顆牙齒。如果牙齒數量少於三十二顆,則表示身體變化不足。例如,有的孩子二十八天就長出二十八顆牙齒,其他情况以此類推,但牙齒總數不會超過三十二顆。
每次完成一個循環,就會出現虛熱等疾病。十個循環之後,小蒸就結束了。
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云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骫冷。腎與膀胱俱主於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閉而赤。
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髮膚熱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腹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倉云: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也。經云: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
白話文:
人從出生到三百二十天,骨骼才算長成,但氣血尚未完全充盈。因此,每三十二天身體就會有一次變化,腎臟和意志力開始發展,六十四天後再次變化,膀胱形成,並開始長出耳朵和頭髮。腎臟和膀胱都主導著水,水的數位是「一」,所以它們是最先變化的。九十六天後第三次變化,心臟和喜悅感開始發展,一百二十八天後第四次變化,小腸形成,並開始出汗和感到輕微的驚嚇。心臟屬於火,火的數位是「二」。一百六十天後第五次變化,肝臟和哭泣開始發展,一百九十二天後第六次變化,膽囊形成,並開始出現眼閉和眼睛發紅的現象。
肝臟主導著木,木的數位是「三」。二百二十四天後第七次變化,肺臟和聲音開始發展,二百五十六天後第八次變化,大腸形成,並開始出現皮膚發熱和出汗,或者不流汗的現象。肺臟屬於金,金的數位是「四」。二百八十八天後第九次變化,脾臟和智慧開始發展,三百二十天後第十次變化,胃部形成,並開始出現不愛吃東西、肚子痛和吐奶的現象。
之後牙齒開始長出來,孩子能夠說話,並且可以表達喜怒哀樂,所以說這時才是真正的長全。太倉書中記載:氣血進入四肢,使骨骼長大,在第十次變化之後的六十四天,經脈開始發育,手部獲得血液可以抓握東西,腳部獲得血液可以行走站立。經書中也記載:變且蒸,指的是變化和蒸發都完成,孩子滿一歲的時候。
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余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蛻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者,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
薛按:小兒變者,變其情態;蒸者,蒸其血脈,故三十二日一變。每變畢則情態異常,《全嬰方論》云:變蒸者,以長氣血也。變者上氣,蒸者發熱也。輕則體熱虛驚,耳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熱脈亂,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哯,五日方愈。古方以黑散子、紫丸子主之。
竊謂此症,小兒所不免者,雖勿藥可也。況前藥乃屬峻厲,非惟臟腑不能勝,抑且反傷氣血,慎之慎之。余嘗見一小兒,至二變發熱有痰,投以抱龍丸一粒,卒至不救。觀此可驗矣。若不熱不驚,略無症候而暗變者,蓋受胎氣壯實故也。
白話文:
老師說:不流汗卻發熱的人,要讓他流汗;大量嘔吐的人,要輕微止吐,不可過度治療。所以小嬰兒需要經過變蒸。換牙就像花朵要換新芽一樣。所謂不及三十二顆牙齒的人,是因為變化不夠,牙齒應該與變化的日期相合,等到成年後才長出完整的牙齒。
薛氏註解:小兒的變,是指其情態的變化;蒸,是指其血脈的蒸發,所以每隔三十二日就會有一次變化。每次變化完畢後,情態就會異常。《全嬰方論》說:變蒸,是為了讓氣血增長。變是指上氣,蒸是指發熱。輕微的症狀是身體發熱、虛驚、耳朵冰冷、微微流汗、嘴唇長出白色水泡,三日可痊癒。嚴重的症狀是寒熱交替、脈象紊亂、肚子疼痛、啼哭、不能吃奶或食物,吃了就吐,五日才能痊癒。古方以黑散子、紫丸子治療。
我私下認為,這種病症是小孩子難免會經歷的,即使不用藥也可以痊癒。何況之前的藥方屬於峻猛的藥物,不僅臟腑難以承受,而且還會反過來傷氣血,要謹慎使用。我曾經見過一個小嬰兒,在第二次變化的時候發熱有痰,給他服用了抱龍丸一粒,結果卻無法救治。由此可見,藥物使用要慎重。如果孩子沒有發熱、驚嚇,也沒有明顯的症狀,只是暗中變化,那是因為胎氣強壯充足的緣故。
2. 五臟相勝症治
肝臟病,秋見肝強勝肺而肺怯也,宜阿膠散以補肺,益黃散以補脾,瀉青丸以治肝。
薛按:潔古張先生云:肝勝肺則身熱發搐,喘促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此受所制而不能勝,謂之真強。若心乘肝為實邪,壯熱而搐有力,利驚、涼驚二丸主之。肺乘肝為賊邪,呵欠而搐無力,以地黃丸補肝,以瀉白散治肺。肝乘脾為賊邪,多睡體重發搐,瀉青丸主之。腎乘肝為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白話文:
肝臟疾病在秋季時,肝氣旺盛而肺氣虛弱。因此,應以阿膠散補肺,益黃散補脾,瀉青丸治療肝臟。
薛氏註解:潔古張先生說,肝氣勝過肺氣,就會出現身體發熱、抽搐、呼吸急促、氣短,而且病症會在申時、酉時、戌時出現。這種情況屬於被制而不勝,稱為真強。如果心氣乘肝而形成實邪,就會出現壯熱、抽搐有力、驚恐不安,可用利驚丸、涼驚丸治療。如果肺氣乘肝而形成賊邪,就會出現打呵欠、抽搐无力,可用地黃丸補肝,瀉白散治肺。如果肝氣乘脾而形成賊邪,就會出現嗜睡、體重增加、抽搐,可用瀉青丸治療。如果腎氣乘肝而形成虛邪,就會出現怕冷、打呵欠、抽搐,可用羌活膏治療。
大凡肝之得病,必先察其肺腎。然腎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賊,非腎水不能相生,必肺金鬼邪來克。故其源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源在腎,先補其腎,滋其本也。然後,察其本臟之虛實而寒溫之。徐用誠、滑伯仁先生亦云然。
心臟病,冬見心強勝腎,甚則下竄不語,當以地黃丸補腎,以導赤散治心。
薛按:潔古云:若喘而壯熱,此肺乘心也,為微邪,用瀉白散。若風熱相搏,此肝乘心也,為虛,用大羌活湯下鬼邪。吐瀉身熱,此脾乘心也,為實邪,用瀉黃散。若恐怖畏寒,腎乘心也,為賊邪,用安神丸。大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腎為心之鬼也,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衰則心氣乏。
白話文:
一般來說,肝臟生病,一定要先觀察肺和腎。因為腎是肝的根本,金剋木,如果沒有腎水滋養,就容易受到肺金的邪氣入侵。所以病源在肺,就要先治療肺,驅逐邪氣;病源在腎,就要先補腎,滋養根本。然後,再根據肝臟本身的虛實寒熱,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徐用誠、滑伯仁先生也這麼說。
心臟病,冬天時容易出現心臟強盛而腎氣虛弱的情況,嚴重時會導致下肢麻痺、不說話,可以用地黃丸補腎,用導赤散治療心臟。
薛氏註解:潔古說:如果患者喘不過氣而且發燒,這是肺氣過盛侵犯心臟,屬於輕微的邪氣,可以用瀉白散治療。如果患者出現風熱交搏的症狀,這是肝氣過盛侵犯心臟,屬於虛弱狀態,可以用大羌活湯驅除邪氣。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的症狀,這是脾氣過盛侵犯心臟,屬於實邪,可以用瀉黃散治療。如果患者出現恐懼、畏寒的症狀,這是腎氣過盛侵犯心臟,屬於賊邪,可以用安神丸治療。總之,心臟生病,一定要先調節肝腎,腎是心臟的根本,肝氣通暢,心氣才能平和;肝氣衰弱,心氣就會不足。
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臟既病,必傳其所勝。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若肝腎平和,而心自病,然後察其虛實而治之。
肺病春見肺勝肝也,以瀉白散治肺。若目淡青,或目赤者,當發搐,為肝怯也,以地黃丸補肝。
薛按:潔古云:肺病喘嗽氣盛,見於寅卯辰時,當補肝瀉肺。若肺病久嗽,宜補脾清心。若心乘肺,為賊邪,熱而喘嗽,用地黃丸、導赤散、阿膠散。若肝乘肺,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用羌活散。若腎乘肺,為實熱,憎寒咳嗽,清利,用百部丸。若脾乘肺,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咳嗽,用人參白朮散。
白話文:
心臟疾病首先要調治肝臟,因為肝臟是心臟的源頭。五臟之間相互影響,病氣會傳遞到相生相剋的臟腑。所以腎臟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傳到心臟,因此要先治療腎臟,驅散邪氣。如果肝臟和腎臟都健康,而心臟出現問題,就要根據心臟的虛實情況進行治療。
肺病在春天出現,是因為肺氣旺盛,克制肝氣,可以用瀉白散治療肺病。如果眼睛淡青色或眼睛發紅,並且有抽搐的現象,說明肝氣虛弱,可以用地黃丸補益肝臟。
薛氏註解:潔古說,肺病喘咳氣盛,在寅卯辰時發作,應該補益肝臟,瀉瀉肺氣。如果肺病久咳,應該補脾清心。如果心臟克制肺臟,是賊邪入侵,出現發熱喘咳,可以用地黃丸、導赤散、阿膠散治療。如果肝臟克制肺臟,是微邪入侵,出現怕風頭暈目眩、昏昏沉沉,可以用羌活散治療。如果腎臟克制肺臟,是實熱邪氣入侵,出現畏寒咳嗽,可以用百部丸治療。如果脾臟克制肺臟,是虛邪入侵,身體沉重、吐痰、腹瀉、咳嗽,可以用人參白朮散治療。
大凡肺之得病,必先察心脾二臟治之。若心火亢盛,上炎灼肺,而肺為病,宜先抑心氣。若肺氣不足,腠理不密,風邪所感,宜先補脾氣。若中焦痞實,大腸壅滯,熱氣上蒸,宜先理脾氣。若心脾平和,則治其本經。
腎病夏見,水勝火,腎乘心也,甚則悸動發搐,宣風散主之。
薛按:潔古云:心乘腎者,為微邪,發熱,不惡風寒,用桂枝丸。肺乘腎者,為虛邪,喘嗽,皮膚寒澀,用百部丸。肝乘肺者,為實邪,拘急發搐,身寒,用理中丸。脾乘腎者,為賊邪,體重泄瀉,惡寒,用理中丸。大抵五行之間,惟腎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然物之性,有不可以一概論者,肺腎是也。
白話文:
肺臟生病,要先觀察心臟和脾臟,從這兩臟入手治療。如果心火過旺,向上灼傷肺臟,導致肺病,就應該先抑制心氣。如果肺氣不足,身體毛孔疏鬆,容易受到風寒入侵,就應該先補脾氣。如果中焦積聚,大腸阻塞,熱氣往上蒸,就應該先調理脾氣。如果心脾平和,就可以針對肺經本身進行治療。
夏天出現腎臟疾病,是水氣過盛克制火氣,腎臟過於旺盛而影響心臟,嚴重時會出現心悸抽搐,可以用宣風散來治療。
薛氏註解:潔古說,心臟過於旺盛而影響腎臟,屬於輕微的邪氣,表現為發熱,不畏風寒,可以用桂枝丸來治療。肺臟過於旺盛而影響腎臟,屬於虛弱的邪氣,表現為喘咳,皮膚寒冷乾燥,可以用百部丸來治療。肝臟過於旺盛而影響肺臟,屬於實邪,表現為身體拘緊、抽搐、畏寒,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脾臟過於旺盛而影響腎臟,屬於賊邪,表現為身體沉重、腹瀉、畏寒,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總的來說,五行相生相剋中,只有腎臟這個臟腑,母親強盛反而會讓兒子受到邪氣侵襲。但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肺臟和腎臟就是這樣。
何則?肺主氣,肺有熱,則熱得氣而上蒸,不能下生於腎,而腎受邪矣,此腎之病源於肺也。又有脾經之濕,相刑于腎者,法當解肺熱,去脾濕。若本經自病者,宜滋補之。
脾病見四傍,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目見黃。五臟相乘,隨症治之。
薛按:潔古云:凡脾之得疾,必先察其肝心二臟之虛實而治之。蓋肝者脾之賊,心者脾之母也。肝氣盛則賊邪勝,心氣虧則脾氣虛。故肝乘脾則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若心氣實而壯熱,體重泄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若肺乘脾而咳嗽便秘,飲食如常者,檳榔大黃湯煎下葶藶丸。
白話文:
為什麼呢?因為肺主氣,肺有熱,熱氣就會往上蒸,無法向下滋養腎臟,腎臟就受邪氣侵襲了,這就是腎病源於肺的原因。另外,脾經的濕氣會相克腎臟,所以要治療腎病就應該要解肺熱、去脾濕。如果脾經本身有病,就應該滋補它。
脾臟的病症出現在身體四肢,治療方法都跟上面一樣。順著病情治療比較容易,逆著病情治療就比較困難。脾臟虛弱的人會面黃。五臟互相影響,要根據病症治療。
薛氏說:潔古說,凡是脾臟生病,一定要先觀察肝臟和心臟的虛實來治療。因為肝臟是脾臟的賊,心臟是脾臟的母。肝氣盛就會賊邪勝,心氣虧就會脾氣虛。所以肝氣勝過脾氣就會風瀉嘔吐,用茯苓半夏湯治療。如果心氣實而壯熱,身體沉重泄瀉,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治療。如果肺氣勝過脾氣而咳嗽便秘,飲食如常,用檳榔大黃湯煎服葶藶丸。
若腎乘脾而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竊謂五臟之症相乘,伏匿隱顯莫測,然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況小兒未有七情,多因形體怯弱,血氣未全,故有五臟勝乘之病,更當調治其母。若專治其子,多致誤矣。
白話文:
如果腎臟影響脾胃導致怕冷、腹瀉的情況,可以用類似於理中丸的方法來治療。我認爲五個臟器的症狀互相影響,隱藏得很深難以預測,但是疾病的機制離不開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尤其是小孩子還沒有經歷過情緒的影響,大多是因爲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所以會有五個臟器相互勝過和影響的疾病,更要調理好母親(即腎)。如果只專注於治療兒子(即脾胃),往往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