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21)
《傷寒直指》卷一 (21)
1. 辨平脈法第二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旺氣,卒眩僕不省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脈者,人之根本。脈病人不病,為根本內絕,形雖且強,猝然氣絕,則眩運僵仆死。不曰行屍而何?人病脈不病,則根本內固,形雖且羸,止內虛爾。穀神,穀氣也。
穀氣既足,自然安矣。經云: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健曰:內虛無穀神五字,成解尚未透澈。此內虛要作內無邪滯看。無穀神,惟胃弱食少爾。其人雖困,而其脈不病,根原有在,猶可調養安全,故曰無苦。無苦,是無害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脈大而盛,聚而沉,謂之翕奄沉,如轉珠之狀。沉為臟氣,故曰純陰。翕為腑氣,故曰正陽。
滑者,陰陽之氣不偏勝也。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者,當陽部見陰脈,則陰勝而陽不足也。陽明胃脈,胃中陰多,故食自可。少陰脈微滑者,當陰部見陽脈,則陽勝而陰不足也。以陽湊陰分,故曰陰實。股與陰,少陰之部也。今陽熱湊陰,必熏發津液,泄達於外,股內汗出,而陰下濕也。
宇泰:翕奄沉三字,狀滑字最好。夫翕者,合也,奄者,忽也。當脈來合聚而盛之時,奄忽之間,即已沉去,是名滑也。仲景恐人誤認滑為沉,故下文又曰滑,緊之浮名也。曰沉曰浮,若異而同。觀上文緊者,如轉索無常也。一句,則知浮為轉索無常之浮,非輕手便得有常之名也。
沉為翕奄之沉,非重取乃得一定之說也。仲景下字,具有史筆,不可草草看過。健曰:翕、奄、沉,狀滑脈之形也。將三字意義連貫神會,則往來替替,流利旋轉。滑之為象,宛然指下,是陽中有陰之脈也,不必逐字分看,而又專重一沉字。仲景預防偏認,故明現乎辭。而曰陰陽和合,關尺自平,已無餘蘊。
成氏未悟及此,將關尺自平句,連於陽明脈微沉句,而作陰勝陽不足解,謬矣。試思陰勝陽不足之胃,豈能飲食自可?且以和合自平四字,何謂乎?蓋因文失誤次,將脈滑二字,偏在關尺自平句上。若在自平句下,則省種種之疑議矣。讀者當審之。)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故令緊也。(《要略》曰:寒令脈急。經曰:諸緊為寒。宇泰:陽舒緩,陰縮急。陰化為寒,揪然收斂。氣血以堅,其脈寧得不急?經曰:緊脈帶數,且如切繩。
又曰:如轉索無常,故有寒,則見矣。觀子:亡汗,若吐,內傷陽氣,其脈因緊,固矣。若飲冷者,亦寒傷肺也。下利者,《內經》曰:微寒為咳,寒甚為泄是也。是以汗吐咳利四端,病雖殊而裡寒頗同,故並見緊脈耳。)
白話文:
老師說:人有病,但脈象沒有表現出病態,這就叫做「行屍」。因為體內沒有旺盛的生氣,會突然昏眩倒地、不省人事,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死亡。人沒有生病,但脈象卻呈現病態,這就叫做「內虛」,因為體內缺乏穀氣的滋養。雖然身體感到困倦,卻沒有痛苦的感覺。(脈象是人體的根本。脈象呈現病態,但人卻沒有生病,代表根本已經衰竭,即使外表看起來還很強壯,也會突然氣絕身亡,眩暈倒地而死。這不是「行屍」是什麼?人沒有生病,但脈象呈現病態,代表根本依然穩固,即使身體看起來虛弱,也只是體內空虛而已。穀神指的是穀物所化的精氣。)
只要穀氣充足,自然就會平安無事。《黃帝內經》說:形體之氣有餘,脈象之氣不足,是死證。脈象之氣有餘,形體之氣不足,則是生機。有人說「內虛無穀神」這五個字,解釋得還不夠透徹。這裡的「內虛」應該理解為體內沒有邪氣阻滯,而「無穀神」只是因為脾胃虛弱,食慾不佳而已。這種人雖然感到困倦,但脈象沒有異常,代表根基還在,只要好好調養就能恢復健康,所以說「沒有痛苦」。所謂「沒有痛苦」,是指沒有壞處。
有人問:脈象出現「翕」、「奄」、「沉」這三種情況,稱為「滑脈」,是什麼意思?沉脈屬於純陰之象,翕脈屬於正陽之象。陰陽調和,所以脈象才會呈現滑脈。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平和,而陽明脈略微沉,表示飲食正常,而少陰脈略微滑,則表示滑脈是緊脈浮在表面的狀態,這屬於陰氣充實的現象,這種人一定會出現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潮濕的症狀。(脈象又大又盛,聚集而沉下去,這就叫翕、奄、沉,像轉動的珠子一樣。沉脈屬於臟腑之氣,所以說是純陰。翕脈屬於六腑之氣,所以說是正陽。
滑脈是陰陽之氣沒有偏勝的表現。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平和,但陽明脈卻略微沉,代表陽部出現陰脈,是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陽明脈屬於胃脈,胃中陰氣較多,所以飲食正常。少陰脈略微滑,代表陰部出現陽脈,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因為陽氣聚集在陰分,所以說是陰氣充實。大腿內側和陰部屬於少陰的管轄範圍。現在陽熱聚集在陰分,必定會蒸發津液,從體表排出,因此出現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潮濕的症狀。
有人說:「翕」、「奄」、「沉」這三個字,最能描繪滑脈的狀態。所謂「翕」,是指聚合的意思;所謂「奄」,是指忽然的意思。當脈搏來時,呈現聚合盛大的狀態,但在一瞬間就沉下去,這就叫做滑脈。仲景擔心人們誤把滑脈當成沉脈,所以在後面又說,滑脈其實是緊脈浮在表面的狀態。說「沉」或「浮」,看起來不同,其實是指同一種脈象。看前面說緊脈「像轉動的繩索一樣沒有規律」這句話,就知道這裡的「浮」是指轉動的繩索沒有規律的感覺,而不是輕輕一摸就能感受到的、有規律的脈象。
這裡的「沉」指的是「翕奄」的「沉」,而不是重按才按出來的、靜止不動的脈象。仲景用字非常精確,不可隨意略過。有人認為:「翕」、「奄」、「沉」這三個字,是描述滑脈的脈象。把這三個字的意義連貫起來理解,就能感受到脈象往來頻繁,流利旋轉。滑脈的形象,就像在指尖旋轉一樣,是陰中有陽的脈象,不必逐字分析,但要特別重視其中的「沉」字。仲景為了防止人們理解上的偏差,才把這個意思明確地表達出來。他說「陰陽調和,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平和」,已經沒有任何遺留的含義了。
有人沒有理解到這一點,把「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平和」這句話,和「陽明脈略微沉」這句話連在一起理解,認為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這是錯誤的。試想,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的胃,怎麼可能飲食正常呢?而且,「調和」、「平和」這四個字,又該如何解釋呢?這可能是因為文字順序有誤,把「脈滑」這兩個字放在「寸關尺自平」這句話前面。如果把它們放在「自平」這句話的後面,就能消除各種疑慮了。讀者應該仔細辨別。
有人問:之前有人提出疑問,緊脈是從何而來的?老師說:假設因為發汗過多或嘔吐,導致肺裡受寒,就會出現緊脈。假設因為咳嗽,而坐下喝冷水,也會出現緊脈。假設因為腹瀉,導致胃中虛弱,也會出現緊脈。(《要略》說:寒邪會使脈搏急促。《黃帝內經》說:各種緊脈都是因為受寒。陽氣舒展則脈象緩和,陰氣收縮則脈象急促。陰氣轉化為寒邪,就會出現收斂緊縮的現象。氣血因此變得堅硬,脈搏怎麼可能不急促呢?《黃帝內經》說:緊脈帶有數脈的特徵,像切繩子一樣。
又說:像轉動的繩索一樣沒有規律,所以受寒就會出現這種脈象。分析來看:發汗過多或嘔吐,會損害體內的陽氣,因此脈象出現緊脈,這是很自然的。如果喝冷水,也是因為寒邪傷了肺。腹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輕微的寒邪會導致咳嗽,寒邪嚴重就會導致腹瀉。因此,發汗、嘔吐、咳嗽、腹瀉這四種情況,雖然病因不同,但體內受寒的情況大致相同,所以都會出現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