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 (1)

1. 發熱

發熱者,無休止時也。寒熱者,寒已而熱,熱已而寒也,潮熱者,有時而熱,有時止,如潮汛之不失期也。煩熱者,虛而煩躁發熱也。傷寒發熱證多,其不同者,太陽邪氣怫鬱在表,多作壯熱。若微熱者,邪已衰也。陽明主乎潮熱,少陽主往來寒熱。然亦皆有發熱者,其兼證必異,其施治亦殊也。

少陰反發熱者,外未離乎表也,裡寒外熱者,陰盛格陽之熱也。太陰不言發熱,而有中風脈浮可汗之條。厥陰有陰極陽生,先厥後熱之熱。是六經皆有發熱也。汗下後亦有發熱者,非邪猶在,即陰陽已虛也。合併病異氣病,亦無不發熱者,與瘥後發熱,皆宜詳本條之說而各區別,毋混視焉可矣。

白話文:

熱病持續不斷。寒熱則指熱勢減退後轉為寒,寒勢減退後轉為熱。潮熱則是指熱勢有時出現,有時又停止,如同潮水有規律地來去一樣。煩熱則是因虛弱而產生的焦慮和熱感。傷寒所引起的發熱有多種形式,其中太陽病的邪氣阻塞在表層,常表現為強烈的熱感;如果只是微熱,則表示邪氣已經衰弱。陽明病主潮熱,少陽病則表現為交替的寒熱。

少陰病有可能出現發熱,這是因為外在尚未離開表層,內部的寒冷和外部的熱感可能表現為陰盛格陽的熱症狀。太陰病通常不直接提到發熱,但有脈象浮現、可以出汗的特徵。厥陰病則有陰極陽生、先有厥逆後出現熱症的特點。這表明六經理論中都可能存在發熱的情況。

在治療後使用汗法或下法後,仍可能出現發熱,這可能是因為邪氣仍然存在,或是陰陽兩方面已經虛弱。合併其他疾病或異常氣候變化,也可能導致發熱。癒後復發的熱病,應詳細分析原始診斷的說法並分別對待,避免混淆處理。

太陽發熱,頭痛項強,腰脊痛,身痛,骨節痛,惡寒無汗,脈緊。(麻黃。)惡風有汗,脈浮緩。(桂枝。)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體痛無汗煩躁。(大青龍湯。)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中風發熱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為水逆。

(五苓散。)大汗後,脈浮數,微熱消渴,小便不利,為太陽傳本。(上方。)服桂枝湯,或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痛,小便不利。(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梔子豉湯。)丸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

白話文:

太陽中風

  • **症狀:**發燒、頭痛、脖子緊繃、腰背痠痛、全身痠痛、骨節疼痛、畏寒無汗、脈搏緊繃。
  • **治療:**麻黃湯。

桂枝證

  • **症狀:**畏風有汗、脈搏浮緩。
  • **治療:**桂枝湯。

大青龍湯證

  • **症狀:**中風、脈搏浮緊、發燒畏寒、全身痠痛無汗、煩躁不安。
  • **治療:**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證

  • **症狀:**外感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燒、咳嗽。
  • **治療:**小青龍湯。

五苓散證

  • **症狀:**大汗後、脈搏浮數、輕微發燒、口渴、小便不利,為太陽病傳到體內。
  • **治療:**五苓散。

桂枝茯苓白朮湯證

  • **症狀:**服用桂枝湯後,仍有頭頸部痠痛、發燒無汗、心下脹痛、小便不利。
  • **治療:**將桂枝湯中的桂枝去除,加入茯苓白朮湯。

梔子豉湯證

  • **症狀:**大下後,發熱不退、心中結痛。
  • **治療:**梔子豉湯。

梔子乾薑湯證

  • **症狀:**丸藥大下後,發熱不退、輕微煩躁。
  • **治療:**梔子乾薑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大柴胡湯。)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發熱頭痛,脈反沉,不瘥,身體痛,當救里。(四逆湯。)

陽明發熱,目痛鼻乾不眠,微惡寒,頭額痛脈洪長。(葛根湯。)脈浮滑,表裡有熱。(白虎湯。)吐下後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惡風,大渴煩躁,脈洪數。(白虎加人參湯。)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喘,發熱惡寒,脈洪緊。(小柴胡湯加葛根。)若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白話文: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服用)【大柴胡湯】。 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體痙攣,搖擺欲撲地。(服用)【真武湯】。 發熱頭痛,脈搏反沉,久治不癒,全身疼痛,應急救治內臟。(服用)【四逆湯】。

陽明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微惡寒,頭前額疼痛,脈搏洪大而長。(服用)【葛根湯】。 脈搏浮滑,表裡皆熱。(服用)【白虎湯】。 嘔吐腹瀉後,熱氣積聚在體內,表裡皆熱,惡風,口渴煩躁,脈搏洪數。(服用)【白虎加人參湯】。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脹喘息,發熱惡寒,脈搏洪緊。(服用)【小柴胡湯】加【葛根】。 若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

(柴葛解肌湯。)陽明下之,外有熱,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梔子豉湯。)太陽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調胃承氣湯。)陽明汗多,微發熱惡寒,熱不潮,外未解也。未可與大承氣,其腹大滿不通。(小承氣微和之。)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臥。

(大承氣湯。)陽明發熱汗多,急下之。(上方。)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急下之。(上方。)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已下,脈數不解,善飢不大便,有瘀血也。(抵當湯。)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

白話文:

**柴葛解肌湯:**陽明病在熱性較重時,外有熱象,煩躁不安,飢餓但不想吃東西,只有頭部出汗。

**梔子豉湯:**太陽病,發汗治療三天後發熱不解,仍有蒸蒸發熱的現象。

**調胃承氣湯:**陽明病,盜汗較多,發熱惡寒的症狀較輕,發熱時不潮熱,外感未解。不可使用大承氣湯,因為病人的腹部脹滿不通。(小承氣湯效果較小承氣湯緩和。)小便不利,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偶爾有發熱,喘息厲害,不能平臥。

**大承氣湯:**陽明病,發熱盜汗較多,需要緊急通便。(見上方。)持續發熱六七天,眼睛昏花,目光散亂,沒有表證或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熱,也需要緊急通便。(見上方。)無表證或裡證,發熱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通便。通便後,脈象浮數仍在,飢餓感明顯但大便不通,表示有瘀血。(見抵當湯。)脈象浮而緩,外熱內寒,有腹瀉清穀的情況。(見四逆湯。)

少陽發熱,耳聾脅痛,寒熱嘔口苦,頭角痛,脈弦數。(小柴胡湯。)傷寒頭痛發熱,脈弦細者屬少陽。(上方。)嘔而發熱。(上方。)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而渴。(上方。)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不渴,外有微熱。(小柴胡去人參加桂。)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柴胡桂枝湯。)

少陰始得之,反發熱,足冷脈沉。(麻黃附子細辛湯。)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赤色。(通脈四逆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灸少陰。)

白話文:

少陽證

  • 發熱、耳聾、脅痛、寒熱交替、嘔吐、口苦、頭痛、脈搏弦細而數。(使用小柴胡湯。)
  • 傷寒引起頭痛發熱,脈搏弦細者,屬於少陽證。(使用小柴胡湯。)
  • 嘔吐發熱。(使用小柴胡湯。)
  • 四五日後,身體發熱怕風,頸部僵硬,脅下脹滿口渴。(使用小柴胡湯。)
  • 傷寒中風,寒熱交替,胸脅脹滿,不想飲食,心煩想嘔,或不口渴,皮膚有輕微發熱。(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入桂枝。)
  • 六七日後,發熱怕冷輕微,四肢痠痛,輕微嘔吐,心下有鬱結感。(使用柴胡桂枝湯。)

少陰證

  • 少陰證開始時,反覆發熱,腳冷脈弱。(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 下痢清谷,體內寒冷體外發熱,四肢逆冷,脈搏微弱欲絕,反不怕冷,面色發紅。(使用通脈四逆湯)
  • 嘔吐腹瀉,手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會死亡。脈搏弱不可觸,針灸少陰穴位。

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四逆湯。)嘔而脈弱,小便複利,微熱見厥,難治。(上方。)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反汗出,必喉痹。口苦發熱,不惡寒而渴,為溫病。發汗已身猶灼熱,為風溫。

(節庵:翕翕發熱為表熱,是風寒客於皮膚,邪氣鬱於外,表熱而里不熱也。脈浮緊,無汗宜發表,浮緩有汗,宜解肌。蒸蒸發熱,為裡熱,是陽邪陷入陰中,裡熱而表不熱也。脈沉實而渴,宜下之。其在半表裡者,表熱未罷,邪氣傳裡,而里未作實,則表裡俱熱,脈必弦數,宜和解。

白話文:

  1. 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
  • 如果出現下利且排出物呈清穀狀,體內有寒氣,外表有熱徵象,並且伴有出汗及厥冷的情況,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進行治療。
  1.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四逆湯。)
  • 若大量出汗但熱感未能消退,內心感到緊張拘束,四肢疼痛,並出現下利及厥冷的情況,以及畏寒,可以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1.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微熱見厥,難治。(上方。)
  • 如果出現嘔吐且脈搏虛弱,小便頻繁,出現微熱且伴有厥冷的情況,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可以參考以上方法進行處理。
  1. 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反汗出,必喉痹。口苦發熱,不惡寒而渴,為溫病。發汗已身猶灼熱,為風溫。
  • 首先出現厥冷,接著逐漸發熱,下利情況會自然停止,如果反而出現大量出汗,可能導致喉部疾病。口苦、發熱,不畏寒而有口渴感,可能是溫熱性疾病。若發過汗之後身體仍然感到灼熱,可能是風熱病。
  1. (節庵:翕翕發熱為表熱,是風寒客於皮膚,邪氣鬱於外,表熱而裏不熱也。脈浮緊,無汗宜發表,浮緩有汗,宜解肌。蒸蒸發熱,為裡熱,是陽邪陷入陰中,裡熱而表不熱也。脈沈實而渴,宜下之。其在半表裡者,表熱未罷,邪氣傳裡,而裏未作實,則表裡俱熱,脈必弦數,宜和解。
  • 節庵認為,翕翕發熱是表熱,通常是由風寒侵入皮膚所引起,熱氣停留在表面,而內部不熱。脈搏浮緊,且無汗時應採取發汗的方式;脈搏浮緩,有汗時應使用解肌的方法。蒸蒸發熱是裡熱,表示陽邪深入陰部,內部熱而外部不熱。脈搏沈實且口渴時,應使用下法。對於半表半裡的病症,如果表熱還未消失,邪氣進入內部,但內部還未形成實熱,那麼表和裡都呈現熱象,脈搏會呈現弦數的特徵,應使用調和的方法來治療。

太陰厥陰皆不發熱,惟少陰有反發熱,是未離於表也。麻黃附子細辛湯,若發熱煩渴,小便赤,脈浮大,此表裡俱見也,五苓散利之。汗下後發熱者,大汗則損氣,氣損則陽微,故脈虛而惡寒,大下則傷血,血傷則陰弱,故脈澀而發熱,此誤汗誤下如此也。若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汗下後復熱,脈躁亂者;下利熱不止者,皆死矣。

復庵:諸陰不發熱,惟少陰發熱,有二證。初得病,即見證發熱惡寒頭不疼,宜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下利清穀,身熱躁擾,裡寒外熱,乃陰盛格陽,宜四逆湯、附子理中湯。蓋陽邪傳陰經而利者,是熱利,陽陷入里,外所以無熱。陰邪入陰經而利者,乃里寒自利,寒既在裡為主,則陽氣必客於外,所以反發熱。

白話文:

除了少陰經外,其他經絡都不會發熱。少陰經發熱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病初起,出現發熱惡寒,頭不疼痛

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第二種腹瀉清稀大便,身體發熱煩躁,內寒外熱

為陰盛格陽,宜用四逆湯、附子理中湯治療。因為陽邪傳入陰經而腹瀉的是熱利,陽氣陷入體內,所以體表無熱。陰邪入陰經而腹瀉的是裏寒自利,寒氣在內為主,則陽氣必定滯留在外,所以反而發熱。

要知發於陽而熱者,頭必疼。發於陰而熱者,頭不痛為驗也。又發汗後,只惡寒者為虛。虛乃表虛,是汗出太過,所謂陽微則惡寒,宜芍藥附子甘草湯。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實乃里實是表解而里不消,所謂陰微則發熱,宜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又汗下後陰陽不相入,水火不相濟,致餘熱未退,不可更用冷藥。

其人已虛,虛能生熱,宜小建中湯加當歸一錢,或四君子加黃耆,或十全大補其營衛,虛甚者真武湯。審是邪熱未解,雖經汗下,卻不畏寒者,宜竹葉石膏湯。嗣真:仲景論中三陰皆有發熱,大抵陰證雖發熱,必有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脈沉之殊,與陽證自不類。)

白話文:

要判斷發熱是源於陽氣還是陰氣,就看頭部是否疼痛。如果發熱源於陰氣,頭部則不會疼痛。另外,出汗後只感到惡寒,表示身體虛弱。虛弱指的是表氣虛,也就是出汗過多,所謂「陽氣微弱則惡寒」,適合服用芍藥、附子、甘草湯。出汗後只感到發熱,表示身體實熱,也就是表寒已解,但內熱未消,所謂「陰氣微弱則發熱」,適合服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出汗或下瀉後,陰陽不相調和,水火不相濟,導致餘熱未退,此時不應再服用寒涼藥物。

如果身體已經虛弱,虛弱就會產生發熱,適合服用小建中湯加當歸一錢,或四君子加黃耆,或十全大補湯來補氣血。如果虛弱嚴重,則服用真武湯。如果判斷是邪熱未解,即使已經出汗或下瀉,但依然不畏寒,適合服用竹葉石膏湯。

嗣真注: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三陰病證都可能發熱,但總的來說,陰證雖然發熱,必定伴有手腳冰冷、下痢清穀、脈沉等特徵,與陽證截然不同。

惡風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風邪中於衛,則腠理不密,故惡風。惡寒者,不當風而時自畏怯。惡風者,居密室之中,則無所畏,惟當風,則淅淅然惡也。惡寒有陰陽之別。惡風悉屬於陽,所以三陰經證無惡風也。里證全具,而惡風未罷者,當先解其外也。

太陽無汗惡鳳。(麻黃湯。)有汗惡風。(桂枝湯。)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惡風。(葛根湯。)汗多亡陽,惡風小便難,四肢急難屈伸。(桂枝加朮附湯。)吐下後不解,表裡俱熱,時惡風,大渴而煩。(白虎加人參湯。)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而渴。

白話文:

惡風

人體的衛氣,負責溫暖肌肉,充實皮膚和毛髮,潤澤腠理,以及控制開合。風邪侵入衛氣,則腠理不緻密,因此惡風。惡寒的人,即使不在風中也會感到畏怯;惡風的人,待在密室中就不會感到畏懼,但只要遇到風,就會感到畏冷。惡寒分為陰陽之別,而惡風都屬於陽證,因此三陰經的證狀不會有惡風。

裡證的症狀都已經具備,而惡風未消的患者,應先解除外感。太陽經證,沒有出汗且惡風(麻黃湯)。有出汗且惡風(桂枝湯)。項背強硬,汗出反而惡風(桂枝加葛根湯)。沒有出汗且惡風(葛根湯)。出汗過多,陽氣虛弱,惡風,小便困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桂枝加朮附湯)。吐瀉後症狀未解,表裡俱熱,時有惡風,口渴煩躁(白虎加人參湯)。發病四五天,身體發熱惡風,頸項強硬,脇下脹滿而口渴。

(小柴胡湯。)風濕相搏,骨節痛,短氣小便不利,身微腫,自汗惡風。(甘草附子湯。)

惡寒

寒邪客於營衛,故惡寒。身雖熱不欲去衣,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或風虛相搏所致也。惡寒一切屬表,雖里證悉具,而微惡寒者,亦表未解,當先解其外。俟不惡寒,方可攻裡。然雖屬表,亦有虛實之分,汗出惡寒,為表虛,宜解肌。無汗惡寒,為表實,可發汗。若無熱惡寒,脈沉細,陰證也,宜溫里治之。

太陽發熱,無汗惡寒。(麻黃湯。)中風自汗惡寒。(桂枝湯。)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煩躁。(大青龍湯。)八九日如瘧,熱多寒少,脈浮緩,(欲愈。)脈微而惡寒,陰陽俱虛也。(不可更汗、吐、下。)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無陽也,不可更汗。

白話文:

小柴胡湯

風寒相交,導致骨節疼痛,呼吸急促,小便不利,身體微腫,自汗惡風。

附子湯

惡寒

寒邪侵犯營衛,所以惡寒。身體雖然熱也不想脫衣服,是由於陰氣上入太陽中,或者太陽虛弱,或者風氣虛弱相交所致。惡寒所有徵狀都屬於表證,即使內證齊全,若有微惡寒,表示表證未解,應先解表。等到不再惡寒了,才能攻治內證。然而表證也分為虛實,有汗惡寒,為表氣虛,宜發散腠理。無汗惡寒,為表氣實,可發汗。如果沒有熱症惡寒,脈象沉細,為陰證,宜溫裡治療。

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麻黃湯) 中風自汗惡寒。(桂枝湯) 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無汗,煩躁。(大青龍湯) 八九天發作類似瘧疾,發熱多,惡寒少,脈象浮緩。(預示快要痊癒) 脈象微弱而惡寒,陰陽皆虛。(不可再進行發汗、催吐、瀉下的治療) 發熱惡寒,發熱多惡寒少,脈象細弱無力,陽氣不足,不可再發汗。

(桂枝二越婢一湯。)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腳攣急微惡寒。(誤與桂枝必厥,宜桂枝附子湯。)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手足冷,不欲食,便硬,脈細,為陽微結,有表復有里也。(小柴胡湯。)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柴胡桂枝湯。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虛故也。(芍藥附子甘草湯。)下後復汗,振寒,脈微細,內外俱虛也。(當歸四逆湯,真武湯。)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大下復汗,心下痞,惡寒,表未解也,不可先攻痞。(解表,桂枝湯。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復惡寒汗出。

白話文:

(桂枝二越婢一湯。)脈浮而自汗,小便頻繁,心煩,腿部抽筋急痛,略微惡寒。(誤與桂枝湯,必然會厥逆,宜用桂枝附子湯。)五六天後,頭部出汗,稍有惡寒,心下滿悶,手腳冰冷,不想吃東西,大便堅硬,脈細,為陽氣微弱鬱結,表證和裡證都有。(小柴胡湯。)六七天後,發熱,略微惡寒,四肢痠痛,稍有嘔吐,心下鬱結。(柴胡桂枝湯。)發汗後病情不緩解,反而惡寒,是虛證。(芍藥附子甘草湯。)下利後又出汗,畏寒,脈微弱細小,內外皆虛。(當歸四逆湯,真武湯。)下利後脈搏促數,胸悶,稍有惡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大下利後又出汗,心下痞滿,惡寒,表證未解,不可先攻痞。(解表,桂枝湯。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滿,又惡寒出汗。

(附子瀉心湯。)

陽明脈遲,汗出多,微惡寒。(桂枝湯。)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喘,發熱惡寒,脈浮緊。(小柴胡加葛根。)陽明汗多,微發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大承氣,若腹大滿不通,(小承氣微和之。)

少陽頭汗出,微惡寒。(小柴胡加桂枝。)

少陰無熱惡寒。(理中湯、四逆湯。)下利惡寒而蜷。(四逆湯、真武湯、小建中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四逆湯。)

白話文:

如果陽明經脈遲緩,出汗多,略微怕冷,可以用桂枝湯。如果陽明經中風,口苦咽乾,腹脹氣喘,發熱怕冷,脈象浮緊,可以用小柴胡加葛根湯。如果陽明經出汗多,略微發熱,怕冷,外感尚未解除,熱症不強烈,不能用大承氣湯,但如果腹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

如果少陽經頭部出汗,略微怕冷,可以用小柴胡加桂枝湯。

如果少陰經沒有發熱,只怕冷,可以用理中湯或四逆湯。如果腹瀉怕冷而且蜷縮起來,可以用四逆湯、真武湯或小建中湯。如果出汗很多,熱症不退,身體拘緊疼痛,四肢疼痛,腹瀉厥逆怕冷,可以用四逆湯。

陽明背微惡寒,口燥渴心煩。(白虎加人參湯。)

少陽口中和,背惡寒。(附子湯。)

少陰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損庵:太陽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半表半裡,故微惡寒。陽明在裡,本不惡寒,或惡寒者,與太陽合病也。三陰惟少陰有惡寒之證。然少陰惡寒,亦有二。發於陰者,無熱而惡寒,宜溫之,理中、四逆類。

若下利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小建中類。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陽氣將復。《活人》云:宜大柴胡。趙氏謂宜溫散陰邪,導引真陽,汗出而解。若下之,不能解表,反虛其里,惡寒之邪內陷矣。雖脈浮滑,內實,亦未可遽用大柴胡,必先解表,使惡寒證罷,而後用之。

白話文:

陽明症候: 背部微寒、口乾渴、心煩。(服用白虎加人參湯。)

少陽症候: 口中和暖、背部惡寒。(服用附子湯。)

少陰症候: 惡寒、身體蜷曲而利便、手腳冰冷者,無法治癒。四肢逆冷、身體蜷曲、脈搏微弱、不煩躁者會死亡。(損庵註解:太陽病在體表,所以會惡寒。少陽病半在表半在裡,所以微惡寒。陽明病在體內,通常不會惡寒,如果出現惡寒,是與太陽病合併的緣故。三陰病中只有少陰病有惡寒的症狀。但是少陰病的惡寒又有兩種形式。發於陰氣者,不會發熱,宜用溫補藥(理中湯、四逆湯等)。

如果下痢、惡寒、蜷曲,但手腳溫暖,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惡寒、蜷曲,時不時自覺煩躁,想要去除衣被,說明陽氣將要恢復。《活人書》記載,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大柴胡湯。趙氏認為應該溫散體內的陰寒邪氣,引導正氣恢復,發汗後就能解決。如果使用下藥,會導致邪氣不能從體表排出,反而虛損體內的陽氣,惡寒邪氣就會深入體內。即使脈象浮滑,但內有實邪,也不能立即使用大柴胡湯,必須先驅散表邪,讓惡寒的症狀緩解後再使用。)

至於太陰自利不渴,厥陰下利厥逆,俱成惡寒,太陰宜理中,厥陰宜四逆。夫太陰、厥陰,本無惡寒,今或惡寒者,陰入陰者也,特少陰為多耳。背惡寒者,陽弱也,有二證。少陰以陰寒氣盛,不能消耗津液,故口中和。三陽合病,以陽氣陷入,津液已涸,故舌乾口燥。少陰附子湯,三陽合病白虎湯。

南陽:大抵太陽惡寒,亦不可過覆衣被,及近火氣,恐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人寒甚,但飲以和表之藥,自不惡也。若婦人尤忌近火,恐寒氣入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也。)

頭痛

巔痛,腦後痛者,太陽也。頭額痛者,陽明也。頭角痛者,少陽也。頭痛專主表,太陽為病屬表,故太陽經獨多。三陰脈至頸而還,故無頭痛,惟厥陰會於巔,故亦有頭痛。然卻無身熱,與陽證自不同也。若風溫病在少陰,濕溫病在太陰,而頭反痛,及陰毒亦然。此痰與氣逆壅而上,氣不得降,故頭痛,是又不可拘拘為也。

白話文:

關於太陰與厥陰

太陰證自下利,但不口渴;厥陰證下利後肢體抽搐,都會導致惡寒。太陰證宜用理中湯,厥陰證宜用四逆湯。本來說太陰、厥陰證不應有惡寒,現在出現惡寒,是因為陰證入陰證的緣故,其中尤其以少陰證居多。背部惡寒是因為陽氣虛弱,有兩種情況:少陰證是因為陰寒之氣旺盛,不能消耗津液,所以口中濕潤;三陽合病是因為陽氣陷於體內,津液已經乾涸,所以舌頭乾澀、口乾舌燥。少陰證用附子湯,三陽合病用白虎湯。

陽明證

一般來說,太陽證惡寒的時候,也不可以過度蓋衣被或靠近火源,否則寒熱相搏,脈絡沉伏,會讓人更寒。只要服用一些和解表證的藥物,就不會惡寒了。如果遇到婦女,就更忌諱靠近火源,否則寒氣會進入血室而聚集凝結成塊,針藥都無法治療。

頭痛

後腦杓疼痛是太陽證;前額疼痛是陽明證;兩側頭角疼痛是少陽證。頭痛主要是由於表證引起的,太陽經的病變屬於表證,所以太陽經的頭痛特別多。三陰經的脈絡到了頸部就迴轉,所以不會有頭痛,只有厥陰經會合於後腦杓,所以也會頭痛。然而厥陰證的頭痛沒有全身發熱,與陽證不同。如果風溫病在少陰經,濕溫病在太陰經,而頭部反而疼痛,或者是陰毒的原因,也是這樣。這是因為痰液與氣逆壅塞往上運行,氣無法下降,所以引起頭痛,不能過於拘泥於固有的看法。

內因頭痛,作止有時,外因頭痛,常常有之,必傳入里方罷。

太陽頭痛,有汗惡風。(桂枝湯。)無汗惡寒。(麻黃湯。)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清,如不在裡,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桂枝湯。)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熱,心下滿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里未和也。

(十棗湯。二證屬飲家。)病發熱頭痛,脈反沉不差,體痛當救里。(四逆湯。)

白話文:

頭痛的起因分內外,內因引起的頭痛,發作時間不固定,外因引起的頭痛,則經常發生,必然是外邪入侵內部所致。

太陽經頭痛,伴有汗出怕風,適合用桂枝湯;無汗怕冷,則用麻黃湯。若便秘六七天,頭痛發熱,小便清澈,若外邪未入內,就應該發汗,如果頭痛不止,就要用藥引血。服用桂枝湯或瀉藥後,仍感到頭項僵硬疼痛,發熱,心口脹痛,小便不利,則可用去桂枝加茯苓白朮湯。頭痛伴隨心口痞滿,堅硬脹滿,疼痛牽扯到脅肋,乾嘔氣短,汗出但不怕冷,說明表邪已解,裡氣未和,可用十棗湯。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飲邪停滯的範疇。

若病人發熱頭痛,脈象沉而無力,體痛,應急救內部,可用四逆湯。

陽明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脈微洪。(葛根解肌湯,用川芎、升麻。)表裡大熱,煩渴,頭痛如破。(竹葉石膏湯。)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調胃承氣湯。)潮熱譫閉,渴而頭痛,脈沉數有力。(小承氣湯。)陽明身熱頭痛,漱水不欲咽,必發衄,脈數者。(犀角地黃湯、茅花湯。)

白話文:

陽明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脈微洪。(葛根解肌湯,用川芎、升麻。)

意思是:患者出現太陽經絡部位的頭額疼痛,眼睛痛、鼻乾燥、失眠,脈象微弱而有力。可以用葛根解肌湯來治療,其中要用川芎和升麻。

表裡大熱,煩渴,頭痛如破。(竹葉石膏湯。)

意思是:患者出現表裡都熱,口渴,頭痛像要裂開一樣。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調胃承氣湯。)

意思是:患者頭痛,不畏寒,反而怕熱,大便乾燥。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潮熱譫閉,渴而頭痛,脈沉數有力。(小承氣湯。)

意思是:患者出現潮熱、神志昏迷、口渴、頭痛,脈象沉而數,有力。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

陽明身熱頭痛,漱水不欲咽,必發衄,脈數者。(犀角地黃湯、茅花湯。)

意思是:患者出現太陽經絡部位的身體發熱、頭痛,漱口後不想吞口水,並且可能會流鼻血,脈象數。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茅花湯來治療。

傷寒頭痛發熱,脈弦細,屬少陽。少陽頭角痛,脈弦數。(並小柴胡加川芎。)膈上有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而不大。(瓜蒂散。)

太陰頭痛氣逆,有痰。(二陳加枳實、芎、辛。)

少陰頭痛,足寒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

厥陰乾嘔頭痛,吐涎沫。(吳茱萸湯。)厥陰頭痛,脈緩為欲愈。(小建中湯。)

熱病後,頭痛不止。(石膏川芎湯。)

濕家鼻塞頭痛。(瓜蒂散搐鼻,黃水出,即愈。)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脈象呈現弦細之狀,這屬於少陽病徵。少陽病的頭部及額角部位會疼痛,脈象呈現弦數之態。針對此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川芎進行治療。

當膈下有涎液,引致頭痛和胸部滿脹,同時伴有寒熱感,脈象緊但不粗大,這可使用瓜蒂散進行治療。

太陰病的表現是頭痛、氣逆,且有痰,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枳實、川芎和辛草進行治療。

少陰病的症狀為頭痛、腳部寒冷以及氣逆,適合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治療。

厥陰病的表現為乾嘔、頭痛,伴有吐涎沫的現象,適合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

在熱病後,如果頭痛持續不退,可以使用石膏川芎湯進行治療。

濕病導致的鼻塞、頭痛,可以使用瓜蒂散刺激鼻孔,使黃色的分泌物流出,即可痊癒。

以上是對於不同中醫病症的對應治療方式,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藥方進行調治。

兩感頭痛,口乾煩滿而渴,與頭痛極連胸,手足寒者,真頭痛也,皆不治。(復庵:三陽有頭痛,三陰無頭痛,此論古矣。然三陰間有頭痛者,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也。三陽間有不頭痛者,此非正法。三陰頭痛,似非正病。然陰盛隔陽者,亦有頭痛,以其病本在陰,而陽又為陰所病,故亦見陽證也。

若發汗太過,至頭疼甚者,宜小建中加川芎一錢。東垣:太陰頭痛者,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者,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至頭,然痰氣逆壅於膈中,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仁齋:少陽頭痛,不問有汗無汗,皆以小柴胡主之。凡非次頭痛,發寒熱,脈緊不大者,是上膈有痰,宜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頭痛時感覺兩邊都痛,口乾舌燥,煩躁且渴,頭痛同時伴隨胸悶,手腳冰冷,這才是真正的頭痛,都無法治癒。雖然古人說三陽經會頭痛,三陰經不會頭痛,但實際上三陰經也會頭痛,因為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匯。三陽經不頭痛的情況,就不是正常的現象。三陰經頭痛,看似不是真正的病症,但由於陰氣過盛阻礙陽氣,也會造成頭痛,因為病根在陰,陽氣又被陰氣所困,所以也會表現出陽證。

如果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頭痛加重,可以用小建中湯加入川芎來治療。太陰經頭痛通常是因為痰濕,少陰經頭痛則是由於手腳冰冷,氣逆上衝。雖然太陰經和少陰經不直接通往頭部,但痰濕和氣逆阻塞在膈肌,導致頭部氣血流通不暢,就會產生頭痛。少陽經頭痛,無論有沒有汗,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頭痛不是一般的頭痛,還有發寒發熱,脈象緊弦不大的情況,就是上焦有痰濕,需要用瓜蒂散來催吐。

海藏:傷寒頭不痛者,知邪不在經,頭痛者,知邪猶在經。)

項強

項強者,太陽經感邪也。然結胸、並病、痓病皆有之。其兼背強,則太陽入陽明矣。

太陽病,頭項強痛,惡寒,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惡風。(葛根湯。)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熱,心下滿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苓、術湯。)結胸項強如柔痓狀。(大陷胸丸。)

四五日,身熱惡寒,頭項強,脅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

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白話文:

海藏指出,若傷寒症狀中頭部不痛,這表示病邪可能不在經絡;相反地,如果頭部疼痛,則表明病邪仍然在經絡中。

「項強」指的是脖子僵硬,這是太陽經受到病邪感染的徵兆。然而,結胸、並病、痓病也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如果伴有背部僵硬,則表示太陽經的病邪已經進入了陽明經。

太陽經病,會表現為頭頸部僵硬、畏寒,以及背部僵硬、疼痛的現象。如果沒有出汗且畏寒,應使用葛根湯;如果出汗但畏風,則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服用桂枝湯後或者進行過排泄,但仍然感到頭頸部僵硬、發熱、心下部位有脹滿感、小便不暢,則應使用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如果出現類似癱瘓的結胸症狀和項部僵硬,則應使用大陷胸丸。

如果病程持續四到五天,期間有高燒畏寒、頭頸部僵硬、脹滿感、手腳溫熱且口渴的情況,則應使用小柴胡湯。

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受病,會表現為頭頸部僵硬、眩暈、偶爾像結胸一樣的病症、心下部位有脹硬感,這種情況可以針灸大椎第一間、肺俞和肝俞穴位。

陰毒初得病項背強。(附子湯、甘草湯。)

頸項強急,卒口噤,背反張為痓。

項背強𠘧𠘧,脈反沉遲為痓。

體痛

體痛,乃六經俱有之證,有表、里、寒、熱、風、濕之分。太陽寒傷營,營血不利,身疼者,宜汗。汗後脈沉遲體痛者,宜溫。中暍者,宜白虎湯。裡寒外熱者,宜先救里,後攻表。寒在三陰者,脈沉,風在三陽,支節煩疼,四逆、柴胡可不審哉?中濕者身重,不可轉側,陰毒者身大痛,宛如被杖,以此別之。

太陽發熱惡寒,無汗體痛。(麻黃湯。)中風脈浮緊惡寒,元汗體痛,煩躁。大青龍湯。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柴胡桂枝湯。)發汗後,脈沉遲,身疼痛。(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傷寒誤下,下利清穀,身疼痛,急救里。(四逆湯。)後身疼痛,急救里。

白話文:

得病初期

脖子後方僵硬。

突然發作

脖子僵硬無法開口,背部抽搐反張,稱為「痓」。

慢性發作

脖子後方緊繃,脈象沉緩遲滯,稱為「痓」。

身體疼痛

身體疼痛,是六經皆有證候,表裡寒熱風濕之分。太陽經受寒損傷營氣,營血不通,造成身體疼痛,宜發汗。發汗後脈象沉緩遲滯仍有疼痛,宜溫補。中暑者,宜白虎湯。表寒裡熱者,宜先調理裡寒,再治療表症。寒在三陰經,脈象沉細;風在三陽經,四肢節痛煩擾,四逆湯、柴胡湯不可或缺。濕氣在中者,身體沉重,不能轉動;陰毒在中者,全身疼痛,宛如遭受棍棒毆打,以此區分。

太陽經

發熱惡寒,無汗,身體疼痛。(麻黃湯)

中風

脈象浮緊,惡寒,未發汗,身體疼痛,煩躁。(大青龍湯)

柴胡桂枝湯症

四肢節痛煩擾,輕微嘔吐,心下痞塞,外感症狀未去。(柴胡桂枝湯)

發汗後

發汗後,脈象沉緩遲滯,身體疼痛。(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

傷寒誤下

誤服瀉下藥,腹瀉清稀,身體疼痛,急救裏寒。(四逆湯)

後身疼痛

後部疼痛,急救裏寒。

(桂枝湯。)發熱頭痛,脈反沉不差,身體疼痛。(四逆湯。)體痛尺脈遲。(黃耆建中湯,俟尺脈回,仍以麻黃湯發之,或小柴胡湯和解之。)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

少陰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附子湯。)四五日,小便不利,大便自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有水氣也。(真武湯。)

厥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四逆湯。)下利身疼痛,清便自調,當救里。(桂枝湯。)下利腹脹滿,體疼痛。(先四逆湯溫里,後桂枝湯攻表。)厥逆下利,身痛嘔逆。(茱萸四逆湯。)

白話文:

發燒頭疼,脈象沉而無力,全身疼痛,可以用桂枝湯。身體疼痛,脈象遲緩,可以用四逆湯。如果脈象恢復正常,可以用麻黃湯或小柴胡湯。

太陰中風,四肢痠痛,脈象微弱且澀而長,預示病情將要好轉。

少陰症狀包括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象沉細,可以用附子湯。如果持續四五天,小便不暢,大便稀溏,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伴隨水腫,可以用真武湯。

厥陰症狀包括大量出汗,發熱不退,身體緊縮,四肢疼痛,腹瀉,惡寒,可以用四逆湯。腹瀉伴隨身體疼痛,大便稀薄,應該先溫補脾胃,可以用桂枝湯。腹瀉伴隨腹脹、身體疼痛,先用四逆湯溫補脾胃,再用桂枝湯解表。腹瀉,身體疼痛,嘔吐,可以用茱萸四逆湯。

身痛如被杖,面目青,咽痛,為陰毒。(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風濕一身疼痛,身重不可轉側,小便不利。五苓散加羌活、蒼朮。)

霍亂後,體痛不休。(少與桂枝湯。)

瘡家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成痓。(考少陽無體痛證,體痛且身重者,始屬陽明中風。今云:三陽俱有體痛,此論未瑩。)

自汗

衛氣者,護衛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氣干之,則不能衛固於外,由是津液妄泄,濈濈然出,不因發散而自汗也。傷風則發熱自汗,中暍則汗出惡風而渴,風濕甚則汗多而濡,是風與暑濕皆能令自汗。惟寒邪傷營而不傷衛,肌膚閉密,故汗不出也。始雖無汗,及將入里而為熱,則營衛通,腠理開,亦令自汗出矣。

白話文:

身體疼痛

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傷了一樣,臉色青青,喉嚨痛,這是陰毒造成的。(用升麻鱉甲湯,去除雄黃、蜀椒。風濕造成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不能翻身,小便不利。五苓散加羌活、蒼朮。)

霍亂後

霍亂後,身體疼痛不止。(少量服用桂枝湯。)

瘡家疼痛

患有瘡毒的人身體疼痛,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瘡毒惡化。(考量少陽症沒有身體疼痛的證狀,身體疼痛且身體沉重者,才屬於陽明中風。現在說:三陽症都有身體疼痛,這個論述不夠精確。)

自汗

衛氣的作用是保護皮膚,使腠理肥厚,固攝津液,防止津液妄泄。邪氣侵犯衛氣,衛氣就不能固攝津液,於是津液妄泄,不由自主地排出,不因為發散而自汗。傷風會發熱自汗,中暑會汗出惡風而口渴,風濕嚴重會汗液增多且濕潤,可見風、暑、濕都能導致自汗。只有寒邪傷及營分而不傷及衛分,皮膚才會閉塞,因此不會出汗。一開始雖然沒有出汗,但寒邪將要入裏化熱時,營衛會通達,腠理會開,也會導致自汗出現。

自汗又有表裡之別,虛實之異。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宜發汗解肌。漏不止,惡風,及發汗後惡寒者,表虛也,宜溫之。若汗出不惡風寒者,非表病也,表解里病,下之則愈。如陽明發熱汗出,是為熱越,及陽明發熱汗多,急下之者是也。其或汗出發潤如油,或如貫珠,著身不流則為不治矣。

誤發汗出不止者,為亡陽,表虛自汗出不止者,亦為亡陽也。

太陽風傷衛,脈浮緩自汗。(桂枝湯。)項背強,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過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急難屈伸。(桂枝附子湯、朮附湯。)脈微弱,汗出惡風,誤服大青龍,厥逆筋惕肉瞤。(真武湯。)表虛汗不止。(黃耆建中湯。)汗不止無他證者,(溫粉撲之。

白話文:

自汗有表裡之分,虛實之別。容易出汗且怕風,或稍微怕冷,都是表證未解,應發汗解表。汗流不止、怕風,或發汗後反而怕冷,是表虛,應溫補。若出汗不畏風寒,就不是表證,而是表解里病,需瀉下才能痊癒。比如陽明經發熱出汗,屬於熱邪外越,或陽明經發熱汗多,急需瀉下。如果汗出如同油脂,或像珍珠一樣,沾在身上不流動,就是不治之症了。

誤發汗導致汗流不止,屬於亡陽,表虛自汗不止,也是亡陽的表現。

太陽經風寒侵襲,脈象浮緩伴隨自汗,可用桂枝湯治療。項背強直,反覆出汗怕風,可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汗出過多、流不止、怕風、小便不利、四肢僵硬難以伸屈,可用桂枝附子湯或朮附湯治療。脈象微弱,出汗怕風,誤服大青龍湯,出現厥逆、筋惕肉跳,可用真武湯治療。表虛汗不止,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汗流不止而無其他症狀,可用溫粉撲之。

)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誤與桂枝必厥,宜桂枝附子湯。)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下後同。)桂枝證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葛根黃芩黃連湯。)心下痞,復惡寒汗出。(附子瀉心湯。)下利嘔逆,汗出不惡寒,表已解。

頭痛,心下痞硬滿,脅下痛,乾嘔短氣,里未和也。(十棗湯。)

陽明身熱,濈濈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胃實也。(調胃承氣湯。)陽明多汗,津液外出,必便硬譫語。(小承氣湯。)陽脈實,發其汗太過,亡津液,大便則硬。(上方。)陽明汗多,若微發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大承氣,若腹大滿不通,(小承氣微和之。

白話文:

  1. 脈搏浮起,自然出汗,小便頻繁,心煩意亂,輕微怕冷,腳抽筋。(誤用桂枝湯必會更加嚴寒,應使用桂枝附子湯。)出汗後不可以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而喘息,沒有明顯發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下利後同。)符合桂枝證的患者過度瀉下後,腹瀉不止,脈搏跳動快,喘息而出汗。(葛根黃芩黃連湯。)
  2. 心下痞悶,又怕冷出汗。(附子瀉心湯。)
  3. 下利嘔吐,出汗不畏寒,表證已經解除。
  4. 頭痛,心下痞硬脹滿,肋下疼痛,乾嘔氣短,裡證還沒有好轉。(十棗湯。)
  5. 陽明經發熱,身體潮熱汗自出,不畏寒反畏熱,胃部實熱。(調胃承氣湯。)陽明經大量出汗,津液外泄,必定大便不通、神志不清。(小承氣湯。)陽經實熱,發汗過度,津液耗損,大便也會不通。(上方。)陽明經多汗,如果還有輕微發熱怕冷,說明外證未解。熱勢尚不旺盛,不可用大承氣湯,但如果腹大脹滿不通,(小承氣湯可以稍加緩解。

)汗出譫語,有風也。燥屎在胃,必過經下之。(大承氣湯。)下之若早,語言必亂。陽明發熱,汗出多,急下之。(大承氣湯,)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也。(桂枝湯。)陽明中風,脈浮緊,咽燥口苦,脹滿微喘,發熱汗出,惡熱身重。(柴葛解肌湯,不可汗下燒針。

)自汗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內竭,雖便硬,不可攻。(宜蜜、膽導。)陽明汗出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湯複利小便。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屎,自汗。(白虎湯。)

少陰脈陰陽俱緊,反汗出亡陽。(桂枝加乾薑湯、四逆湯。)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小者,當溫其經。(灸之。)吐利汗出,手足厥冷,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四逆湯。)既吐且利,小便複利,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上方。二條系霍亂。

白話文:

出汗又神志不清,是中風了。大便干结,一定是积滞于胃中,要赶紧泻下。(用大承气汤。)泻下得早,神志就会恢复正常。阳明经发热,出汗多,要赶紧泻下。(用大承气汤。)脉象迟缓,出汗多,稍微怕冷,说明表证还没有解除。(用桂枝汤。)阳明经中风,脉象浮紧,咽喉干燥口苦,腹部胀满稍微喘气,发热出汗,怕热身重。(用柴葛解肌汤,不可发汗或用针灸。)

自汗跟发汗一样,小便还自利,说明津液内耗,即使大便干结也不能攻下。(要用蜜、胆导法。)阳明经出汗多又口渴,不可再用猪苓汤等利小便的药。

三阳经合病,腹部胀满身体沉重,口唇麻木,面容憔悴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自汗不止。(用白虎汤。)

少阴经脉阴阳俱紧,反倒出汗,这是亡阳之象。(用桂枝加干姜汤、四逆汤。)下利而脉象微涩,呕吐又出汗,经常换衣服,反而排泄减少,要温经。(用灸法。)呕吐腹泻又出汗,手脚厥冷,发热怕冷,四肢拘急。(用四逆汤。)既呕吐又腹泻,小便也自利,大量出汗,排泄清谷,内寒外热,脉象微弱快要绝了。(用上述方剂。这两条症状都是霍乱。)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吐逆厥冷,脈沉,身痛大汗。(人參四逆湯,加桂枝、耆、術。)肢冷,額上手背汗出,脈沉細。(四逆湯。)

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語難,為風溫。太陽發熱,汗出惡寒,為柔痓。(海藏:太陽自汗,桂枝湯;少陰自汗,四逆湯;陽明身熱,鼻乾不臥,目痛,自汗惡熱,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湯。又,傷寒尺寸脈俱長,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脈傳至里,細而小,及瘧疾但寒不熱,其人動作如故,此陽明傳入少陰。戊合癸,夫傳婦也,白虎加桂枝主之。

然脈雖細小,當以遲疾別之,此證脈必疾而不遲。《活人》: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反汗出之證;陽明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條,皆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1.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對應通脈四逆湯。)腹瀉清稀,體內寒冷,體表發熱,出汗伴手腳冰冷。
  2. 吐逆厥冷,脈沉,身痛大汗。(對應人參四逆湯,加桂枝、人參、白朮。)嘔吐、逆冷,脈搏沉伏,身體疼痛大汗淋漓。
  3. 肢冷,額上手背汗出,脈沉細。(對應四逆湯。)四肢冰冷,額頭、手背出汗,脈搏沉細。
  4. 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語難,為風溫。太陽發熱,汗出惡寒,為柔痓。(海藏:太陽病自汗,用桂枝湯;少陰病自汗,用四逆湯;陽明病身熱,鼻乾不臥,眼睛疼痛,自汗怕熱,寸脈和尺脈都浮的,用白虎湯。又,傷寒寸脈和尺脈都長,自汗很多,身體表層像冰一樣,脈搏傳到體內後,細小,還有瘧疾只有寒冷沒有發熱,病人行走動作如常,這是陽明病傳變為少陰病。戊合癸,丈夫傳給妻子,用白虎湯加桂枝治療。)
  5. 然脈雖細小,當以遲疾別之,此證脈必疾而不遲。《活人書》:陰證不應該有汗,但少陰病也有反常出汗的證狀;陽明病法通常多汗,但陽明病也有反常不汗的條款,這些都不可不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