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 (2)

1. 陽明經

不大便

有大便不通,有大便難,有大便硬,皆陽明胃實之候,里證宜下者多矣。然胃實有表未罷者,宜先解表,表證已,乃可攻之。又口渴咽乾,脈浮緊者,猶在半表,必先和之,忌即攻下。又表證罷不可攻者,大便已硬,惟宜導之。至便雖硬無所苦,不可攻也,惟宜俟之。若胃實表解而有下證者,方隨證攻之。

陽明太陽少陽傳入,眾所共知,於三陰傳入者,鮮能察識。若能熟視其微,則三陰有急下之證多矣。豈非仲景之微意與。

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勿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桂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麻黃。)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悉黃,小便難,潮熱,噦,耳前後腫。(外不解,脈續浮,小柴胡湯。但浮無餘證,麻黃湯。

白話文:

大便不通

大便不通暢、困難、堅硬,都是陽明胃氣壅盛的表現,內證需要通便的病證很多。但是,如果胃氣壅盛而表證未解,應先解除表證,表證消除後才能攻治。

另外,如果有口渴、咽喉乾燥、脈搏浮緊,說明還存在半表證,必須先調和,不宜立即攻下。如果表證已除但不能攻治,大便已經堅硬,只宜導便。直到大便雖然堅硬但不痛苦時,也不宜攻治,只能等待。如果胃氣壅盛、表證已解,又有需要通便的證狀,才能根據證狀攻治。

陽明、太陽、少陽經脈的傳入(病證),眾所周知。但是,三陰經脈的傳入(病證),很少有人能察覺。如果能仔細觀察細微的症狀,三陰經脈中也有很多需要急下(通便)的證狀。這難道不是仲景的精妙創見嗎?

六七天不大便

六七天不大便,頭痛發熱,不要用承氣湯。小便清澈,說明病不在內,仍在表證。(可以使用桂枝。)

陽明病,脈搏浮起無汗而喘息。(可以使用麻黃。)

陽明中風,脈搏弦浮有力,氣短腹脹,脅部和心痛,鼻乾出不了汗,嗜睡,全身發黃,小便困難,潮熱,嘔吐,耳朵前後腫脹。(外證不解,脈搏持續浮起,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但若僅有脈搏浮起而無其他證狀,可以使用麻黃湯。)

)陽明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小柴胡湯。)傷寒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上方。)陽明自汗,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蜜、膽導。)太陽寸緩關浮尺弱,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渴,轉屬陽明也。小便數,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渴不止,五苓散。)陽明病,本自汗,醫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大便硬。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津液還入胃中,大便不久出也。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調胃承氣湯。)汗出多,必大便硬,譫語。(小承氣湯,若譫語止,莫再服。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出現腋窩硬脹、便秘且嘔吐、舌頭上覆蓋白苔,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一個人出現發燒、輕微畏寒、手腳冰冷、腹部滿悶、不想吃飯、便秘,脈象細弱,也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陽明病症如果患者原本就容易出汗,醫師又強行發汗,病症雖有好轉,但仍感到些許煩躁,未完全痊癒,可能是因為津液耗竭,胃部乾燥導致便秘。如果患者原本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又排尿,表示津液回流胃中,便秘的情況很快就會改善。如果陽明病患者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卻感到心煩,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患者大量出汗,必定便秘,甚至出現胡言亂語,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但如果胡言亂語停止了,就不要再服用。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予,如果喝了還止不住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陽明實,發其汗太過,亡津液,大便因硬。(小承氣湯。)太陽吐下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小承氣和之。)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有燥屎也。(大承氣湯。)潮熱不大便六七日,少與小承氣,轉失氣者,有燥矢,可攻。(上方。)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臥,有燥矢也。

(上方。)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喘,潮熱,外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上方。)譫語潮熱,不能食,必有燥矢。(上方,能食者,但硬無燥矢。)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必初硬後溏,未可攻,須小便利者,屎定硬,乃可攻之。(上方。

白話文:

  1. 如果陽明經的實熱症狀過度出汗,導致津液流失,會出現大便乾硬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

  2. 太陽經經過吐瀉和發汗後,可能會感到微微的煩躁,小便頻繁,大便乾硬。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節。

  3. 如果長時間不排便,並且腹部周圍有疼痛感,伴有煩躁情緒,可能是腸內有乾燥的糞塊。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通便。

  4. 如果長達六七天沒有排便,且僅給予小量的小承氣湯後,出現放屁增多的症狀,可能腸內有乾燥的氣體。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上述的方劑來處理。

  5. 如果小便困難,大便時好時壞,伴有輕微發熱和呼吸急促,無法平躺休息,可能是腸內有乾燥的糞塊。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上述的方劑來治療。

  6. 如果脈搏緩慢,但仍然出汗,不畏寒,身體沈重,呼吸短促,腹脹,且有潮熱現象,外部症狀已經解除,則可以開始內治,即使用攻裡的方劑。如果手腳流汗,大便已經變得乾硬,這時可以使用上述的方劑。

  7. 如果出現語無倫次、潮熱,並且不想吃東西的情況,這可能有乾燥的糞塊存在。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上述的方劑來治療。但如果還能正常進食,只是大便乾硬,並沒有乾燥的糞塊。

  8. 如果長達六七天沒有排便,且小便量很少,這種情況可能會先出現乾硬的便便,後面變軟,此時還不宜立即使用攻裡的方劑進行通便,需要等到小便量增多,確定腸內是乾硬的便便,再進行治療。

)陽明下後,心中懊憹而煩,尚有燥屎也。(上方,若腹微滿,必初硬後溏,不可攻。)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有燥屎也。(上方。)吐下後,不大便至十餘日,日晡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上方。

)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急下之。(上方。)

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也。(上方。)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潮熱,汗出譫語,便難。(上方。)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上方。)

白話文:

大便後,心裡煩躁不安,還感到口渴,排便也乾燥。如果腹部微微脹滿,一定是先硬後軟,不能服用攻下藥物。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感到煩躁不安、肚子脹痛,且排便乾燥,應該服用上方藥物。如果服用瀉藥後,十多天沒有大便,下午發熱,不畏寒,獨自說話像看見鬼一樣,嚴重者神志不清,沿著衣服摸床,呼吸微促,眼睛直視,脈象弦數者能活,脈象澀滯者會死,脈象微弱者只是發熱說胡話。

六七天,眼睛模糊不清,眼珠不靈活,沒有表裡證狀,大便困難,身體微熱,應該服用急下藥物。

陽明、少陽合病,下痢脈象滑數,是宿食積聚。

太陽、陽明並病,太陽證狀消失,發熱、汗出、神志不清、大便困難。

少陰病,六七天,腹部脹滿,沒有大便,應該服用急下藥物。

陽明喜忘,矢雖硬,大便反易,其色黑,必有畜血。(抵當湯。)無表裡證,下後脈數不解,善飢,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也。(上方。)不大便,舌上燥渴,日晡小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結胸也。(大陷胸湯。)趺陽脈浮澀,小便數,大便難,脾約也。(麻仁丸。

念莪:仲景論初硬後溏者有四證,曰:陽明病潮熱,不大便,與小承氣,不轉失氣者,初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此胃初熱未作實也。曰:太陽病下之,腹滿,初硬後必溏,此虛在上,無燥矢者也。此二證不言小便。曰:陽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初硬後必溏,以水穀不分也。曰:服承氣湯,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初硬後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白話文:

陽明經虛熱,容易健忘。大便雖然乾硬,但排便卻很順利,大便顏色發黑,表示體內有積血。(可以使用抵當湯治療。)沒有表證和裡證,服瀉藥後脈搏數快且不緩解,容易飢餓,六七天沒有排便,說明體內有瘀血。(可以使用上方治療。)大便不通暢,舌頭乾渴,下午出現輕微潮熱,從心窩到小腹感到堅硬脹滿,疼痛難忍,靠近則會加劇,表明有胸腹結熱。(可以使用大陷胸湯治療。)足陽明經脈浮動澀滯,小便次數多,大便困難,提示脾氣受約束。(可以使用麻仁丸治療。)

念莪註解

仲景論述的大便初硬後溏稀的證狀有四種:

  1. 陽明病潮熱,大便不通暢時,服用小承氣湯後,如果沒有緩解且出現氣虛,說明大便最初乾硬,後來一定會變溏稀,這時不能再攻下,因為胃部的熱邪還沒有完全形成。
  2. 太陽病服用瀉藥後,腹脹,最初排便乾硬,後來一定會變溏稀,這是虛邪在上焦所致,沒有大便乾硬的表現。這兩種證狀都沒有提到小便。
  3. 陽明病腹中寒冷,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足自然出汗,這是將要形成慢性結塊的徵兆,最初大便乾硬,後來一定會變溏稀,這是因為水穀不分所致。
  4. 服用承氣湯後,如果六七天沒有排便,小便量少,最初大便乾硬,後來一定會變溏稀,需要小便通暢,大便才會變硬,才能繼續攻下。

此二證,一言不利,一言少,乃知仲景測大便法,皆以小便驗之。然小便利,屎定硬,固為可攻。亦有小便利大便硬,而不可攻者,何也?陽明自汗,或發汗後,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當須自欲大便,蜜煎導之。蓋非裡實可攻也。夫胃雖實,有表者汗之,半表半裡者和之,不因胃實便下也。

此仲景心法,精求詳考,自無誤矣。節庵:不大便者,因發汗利小便過多,耗損津液,以致腸胃乾燥,邪熱傳入,轉屬陽明,里證再見,發渴譫語,狂妄潮熱,自汗,小便赤,脈實,或腹脹滿硬痛,急選承氣等下之,大便通而愈矣。倘脈浮脈虛,惡寒,表證尚在,或帶嘔吐,知邪未全入腑,猶在半表裡間,用小柴胡和之。

白話文:

這兩種情況,只要稍微觀察,就能了解張仲景用小便來判斷大便的方法。雖然小便通暢,大便乾燥堅硬,通常可以攻下,但也有小便通暢而大便堅硬,卻不可攻下者。這是因為陽明經自汗,或發汗後,小便自利,說明體內津液已經耗竭,即使大便堅硬也不能攻下,應等到病人想排便時,用蜜煎導之。因為這不是裡證實熱可攻下的情况。胃雖然實熱,但如果有表證,就應該發汗,半表半裡就應該調和,不能單憑胃實而下瀉。

這是張仲景的心法,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自然沒有錯誤。節庵说:不排便者,是因为发汗利小便过多,耗损津液,导致肠胃干燥,邪热传入,转化为阳明经热证,再次出现里证的症状,如口渴神志不清,狂妄躁动,潮热自汗,小便赤,脉象实数,或腹胀满硬痛,此时应立即选择大承气汤等攻下药,大便通畅后即可痊癒。如果脉象浮弱或虛弱,畏寒,表明表证仍在,或伴有呕吐,说明邪气尚未完全进入腑中,仍在半表半裡之间,此时应服用小柴胡汤等和解之药。

俟大便硬,不得不下者,只以大柴胡下之。若自汗發汗,小便自利,不大便者,津液內竭,復不可攻之。又脾約一證,不因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小便自數,大便難者,為津液偏滲,致大腸燥也。必麻仁丸治之。《活人》:不大便有陰結陽結之論,不可不別,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胃實,名曰陽結。宜小柴胡,所謂和其營衛以通津液,縱不了了,得屎而解也。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宜用金液丹,所謂陰盛則結之結同也。仁齋:陽結宜調胃承氣湯,陰結可四物湯加附子,或半硫丸。太陽病,經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宜小承氣和之。裡實燥矢結聚,腹滿,按之臍腹堅硬,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大便硬結

  • 大小便困難時,可用大柴胡通便。
  • 自汗、小便通暢,但大便不通時,表示體內津液耗盡,不可再攻下。
  • 另一種情況是,沒有發汗、利小便導致津液耗盡,但小便頻繁,大便困難,表明津液滲入其他組織,導致大腸乾燥。這種情況必須用麻仁丸治療。

《活人》中提到的兩種大便不通

  • **陽結:**脈象浮數,能進食,但大便不通,這是因為胃中實熱,稱為「陽結」。應使用小柴胡湯,調理體內的氣血循環,通暢津液,大便自然會通暢。
  • **陰結:**脈象沉遲,不能進食,身體沉重,大便硬結,稱為「陰結」。應使用金液丹,因為陰氣過盛就會導致結聚的現象。

其他看法

  • 仁齋:陽結宜用調胃承氣湯治療,陰結可以用四物湯加附子或半硫丸治療。
  • 太陽病經過吐、下、發汗之後,出現微熱、小便頻繁、大便硬結等症狀,應使用小承氣湯調理。
  • 體內實熱、大便乾結,出現腹脹、按壓臍腹部位堅硬等症狀,應使用大承氣湯通便。

陽明自汗,小便自利,津液內竭,蜜煎導。血虛腸燥不通,或去血過多,或新產婦人,或久病虛人,皆當歸潤燥湯,及麻仁丸、蜜煎導等法,不可下也。健曰:雖屬陰結,而金液半硫,陽精猛烈之藥,非傷寒所宜。即雜病而人信服之,制不如法,則有貽害也。

不得臥

不得眠者,陽明病也。胃不和,則臥不安。或因汗下而心血虧損,或因煩熱而轉輾不寧,或因瘥後餘熱未盡,陰氣未復,皆令人不得眠也。正病不得眠者,陽明也。少陰當但欲寐,不得臥者,緣陽氣入少陰,非少陰正病也。不得眠者,皆熱證,其太陽汗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用乾薑附子湯。

白話文:

陽明自汗,小便自利,津液內竭,蜜煎導:如果陽明經脈出現自汗、小便頻密、津液耗盡的情況,可以使用蜜煎導的方法進行治療。

血虛腸燥不通,或去血過多,或新產婦人,或久病虛人,皆當歸潤燥湯,及麻仁丸、蜜煎導等法,不可下也:對於血虛導致腸道乾燥不通,或是失血過多、新產婦、長期病弱的人,應當使用當歸潤燥湯、麻仁丸、蜜煎導等方法進行調理,不宜使用強烈的下藥方式。

雖屬陰結,而金液半硫,陽精猛烈之藥,非傷寒所宜:即使病症表現為陰性,但含有半硫等強烈陽性藥物的方劑並非適合於傷寒病的治療。

不得臥:無法平躺休息,這是陽明病的症狀之一。胃部不適,會影響到睡眠質量。

不得眠者,陽明病也:無法入睡,通常與陽明病有關。胃部不和諧,會使人難以安睡。

或因汗下而心血虧損,或因煩熱而轉輾不寧,或因瘥後餘熱未盡,陰氣未復,皆令人不得眠也:可能因為發汗或下藥導致心血損失,或者由於煩熱導致翻來覆去不能安睡,或者在病情恢復後,還殘留著熱毒,陰氣尚未恢復,都可能使人難以入睡。

正病不得眠者,陽明也:正常的陽明病表現就是難以入睡。

少陰當但欲寐,不得臥者,緣陽氣入少陰,非少陰正病也:少陰病應該只想要閉眼休息,而非無法臥牀,這可能是由於陽氣進入了少陰,而非少陰本身的病症。

不得眠者,皆熱證:無法入睡的情況大多與熱性的病症有關。

其太陽汗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用乾薑附子湯:如果是太陽經的疾病,在發汗或下藥後,白天感到煩躁難以入睡,可以使用乾薑附子湯進行治療。

蓋復其汗下所亡之陽,非治不眠也。不得眠為常證,然少陰脈沉細自利,煩躁不得眠者死。傷寒發熱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死。俱正氣弱,陽不復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寒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

白話文:

出汗之後失去陽氣,並不能治療失眠。失眠是常見的病症,但如果少陰脈沉細、自利、煩躁失眠,則容易死亡。傷寒發熱、下利、厥逆、煩躁不安,無法躺臥,也容易死亡。這些情況都是正氣虛弱,陽氣不足所致。

太陽病發病兩三天無法躺下,只想起身,心下有結塊,脈搏微弱,這是寒證。(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瀉後又出汗,白天煩躁不安、失眠,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搏沉微,身體沒有發熱。(乾薑附子湯)瀉吐之後,虛煩失眠,心中懊惱。(梔子豉湯)瀉後心煩、腹滿,躺臥不安。(梔子厚朴湯)

)發汗後,胃中乾燥不得眠。(欲飲水,少少與之愈。)脈浮,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起臥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衄家不可汗,汗則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胸,不眠。(黃芩芍藥湯。)

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尺寸脈長,陽明標病也。(葛根解肌湯。)脈洪數,自汗,表裡俱熱,煩渴飲水,不得眠。(人參白虎合解毒湯。)中風脈浮緊,咽燥口苦喘滿,發熱汗出,不惡寒,惡熱,身重,加燒針,怵惕煩躁不眠。(梔子豉湯。)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白話文:

發汗後,胃中乾燥導致失眠。(想喝水,少給一些會好轉。)脈象浮,火氣暴烈,導致陽氣耗盡、神志錯亂,坐立不安。(用桂枝湯去除芍藥,加入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流鼻血的人不能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脈象緊促,不能直視,導致失眠。(用黃芩芍藥湯。)

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導致失眠,尺脈和寸脈較長,這是陽明經表證。(用葛根解肌湯。)

脈象強盛且跳動頻繁,自發出汗,表裡兩層都熱,煩渴想喝水,失眠。(用人參白虎合解毒湯。)

中風,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且呼吸急促,發熱出汗,不畏寒,畏熱,身體沉重,再加上針灸,導致不安、煩躁、失眠。(用梔子豉湯。)

小便不利,大便時而困難時而順暢,微熱、喘息、渾身發熱、不能入睡,有乾燥的大便。(用大承氣湯。)

少陽發熱口苦,心煩不得眠。(小柴胡加黃連、梔子,虛弱人加麥冬、棗仁。)

少陰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

脈浮數,身疼無汗,煩躁不得眠。(麻黃湯。)傷寒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汗後脈浮數,煩渴不眠,小便不利。(五苓散。)脈數大。(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汗下後,虛煩不得眠。(加味溫膽湯、梔子烏梅丸、硃砂安神丸。)汗出脈虛,不得眠。

白話文:

少陽

  • 發熱,口苦,心煩,失眠。(小柴胡湯加上黃連、梔子,虛弱者加麥冬、棗仁。)

少陰

  • 持續三天以上的心煩失眠。(黃連阿膠湯。)
  • 腹瀉,六七天後出現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豬苓湯。)

其他

  • 脈浮數,身體疼痛,無汗,煩躁失眠。(麻黃湯。)
  • 高燒,乾嘔,胡言亂語,失眠。(黃連解毒湯。)
  • 出汗後出現脈浮數,口渴失眠,小便不利。(五苓散。)
  • 脈數且大。(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 發汗或瀉下後,心煩失眠。(加味溫膽湯、梔子烏梅丸、硃砂安神丸。)
  • 出汗後脈虛,失眠。

(小建中湯。節庵:凡陽盛陰虛,則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為陽所勝,終夜煩擾不寧也。汗出鼻乾不得臥者,邪在表也。有燥屎大熱錯語,及大汗出,胃中汁干,不得眠者,邪在裡也。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治宜澈熱和胃也。咳而嘔,煩悶不得眠者,停水也。

少陰病不得眠者,熱煩於內,宜扶陰散熱也。瘥後不得眠者,熱氣未散,與諸陽相併,陰氣未復也。汗下太過,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若無熱證,宜姜附退陰復陽也。士材:心為丙丁之主,邪火炎灼,則神不休息,魂氣飛揚,不能歸肝而不臥;脈大則血亡,心主血,故不得臥。健曰:大汗,則心液耗散,亦不得臥。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論述了失眠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節庵認為,失眠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衡,陽氣過盛,陰氣不足。他根據不同的表現將失眠分為邪氣在表、邪氣在裡、停水、少陰病、病後失眠、陽氣暴虛等幾種類型,並針對不同類型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士材和健則從心臟主血的角度解釋了失眠的原因,認為邪火灼燒心臟,血液流失,以及心液耗散,都會導致失眠。

這段文字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辨證論治的思想,為後人研究失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潮熱

一日一發,按時而熱,若潮汛之來,不失其期也。若一日三五發者,非也。潮熱屬陽明,陽明旺於未申,故必於日晡時發熱,乃為潮熱。專主胃中實熱燥屎使然,故宜下之。

陽明潮熱,大使硬,與承氣湯,不大便者,不與。若不大便六七日,先與小承氣,轉失氣者,燥屎也,可與大承氣。不轉失氣者,初硬後必溏,慎勿攻,攻之則脹滿不食。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者,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大承氣湯。

)吐下後,不大便,日晡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上方。)譫語潮熱,不能食,有燥屎也。(上方,若能食,但硬,非燥屎。)譫語潮熱,脈滑而疾。(與小承氣湯,轉失氣者,更與,勿轉失氣者,勿與。

白話文:

潮熱

潮熱每天發作一次,準時發燒,就像潮汐一樣準時。如果一天發作三五次,就不是潮熱。潮熱屬於陽明經,陽明經在未申時(下午三點到七點)最旺盛,所以潮熱一定在下午發作,纔算是真正的潮熱。

造成潮熱的原因主要是胃中積熱,導致大便乾燥,所以應該使用瀉下法治療。

陽明經潮熱,大便堅硬,可以給予承氣湯。如果大便不通,就不給予。如果大便不通超過六七天,先給予小承氣湯。如果用小承氣湯後,大便軟化,表示是有熱結,可以給予大承氣湯。如果用小承氣湯後大便仍堅硬,過一陣子後大便一定會變稀,這時切勿再攻下,攻下會導致腹脹、食不下嚥。

脈搏遲緩、出汗不畏寒、身體沉重、氣短、腹脹氣喘,有潮熱症狀,表示體表的熱想要發散,可以攻裡。手腳出汗淋漓,大便已經堅硬。(大承氣湯)

吐瀉後,大便不通,下午發潮熱,不畏寒,胡言亂語好像看到鬼,嚴重的甚至不認得人,沿著牆壁摸牀,微微喘氣,目光直視。脈弦的會活下來,脈澀的會死亡。症狀輕微的,只有發熱和胡言亂語。(上方)胡言亂語、有潮熱、不能進食,有燥屎。(上方,如果能進食,但大便堅硬,表示不是燥屎)胡言亂語、有潮熱,脈滑而急。(給予小承氣湯,如果大便軟化就繼續給,如果大便沒有軟化,就不給)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發熱,屬陽明也,脈實下之。(大承氣湯。)脈浮虛,汗之。(桂枝湯。)潮熱大便溏,小便利,胸脅滿不去。(小柴胡湯。)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微利之。(先小柴胡解外,次柴胡加芒硝湯。)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潮熱,噦,耳前後腫。(過十日,脈續浮,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麻黃湯。

太陽重發汗,復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小有潮熱,心下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大陷胸湯。)

白話文:

  1. 病人感到煩躁且出汗後症狀得以緩解,類似瘧疾的症狀,每日下午出現發熱,這表明病情在陽明經系統。如果脈搏強實,應進行通便治療(使用大承氣湯)。

  2. 若脈搏浮虛,需進行發汗治療(使用桂枝湯)。

  3. 若患者出現潮熱、大便溏、小便正常、胸脅部持續不適,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

  4. 如果病程已達十三天仍無改善,且出現胸脅滿脹、噁心以及下午時段的潮熱,伴有輕微的排便,首先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外症,接著再使用柴胡加芒硝湯進一步治療。

  5. 陽明經中風時,脈搏表現為弦、浮、大,伴有短氣、腹脹、脅痛、心痛、鼻乾、難以出汗、嗜睡、皮膚黃疸、排尿困難、潮熱、嘔吐、耳前後腫脹。若超過十日,脈搏仍呈現浮現,應使用小柴胡湯。若僅見脈搏浮現,無其他症狀,則可使用麻黃湯進行治療。

  6. 太陽經再次過度發汗後,又進行了下法治療,導致五到六天沒有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時段會有一點點的熱感,心下部位到腹部有堅硬和脹滿的感覺,疼痛得無法接近(使用大陷胸湯進行治療)。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汗出便難譫語。(大承氣湯。南陽、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證。又云: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更看脈與外證何如,若脈浮脈虛,及外證惡寒,猶有表者,且與小柴胡解之。其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其潮熱已而微利,微潮熱,大便溏,或潮熱而咳逆者,當用小柴胡也。又陽明病,脈浮而緊,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出,黃芩湯主之。

至於外未解,腹大滿不通,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及當行大承氣者,必先與小承氣,不轉失氣者,不可攻之。兢兢致慎,未便以潮熱為必可攻也。《明理》:潮熱屬陽明,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證。設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利,大便溏,是熱未入腑,猶帶表邪,當先和解其外。

白話文:

同時感染陽明經和太陽經的疾病,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退,但仍然發熱出汗,出汗後容易胡言亂語。(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南陽名醫仲景說:潮熱是因為體內有實熱,適合用大承氣湯治療。他又說:熱度如果沒有起伏,就不要用大承氣湯。所以可以確定,潮熱發作時就應該馬上治療。還要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如果脈象浮動虛弱,而且仍有惡寒,表示還有表寒的症狀,應先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胸脅脹滿伴隨嘔吐,下午發作潮熱,潮熱後有輕微腹瀉,或是輕微潮熱、大便溏薄,或潮熱伴隨咳嗽氣逆,則應使用小柴胡湯治療。陽明經疾病,脈象浮緊,潮熱發作有時間規律,這種脈象浮動的人,一定會盜汗,適合用黃芩湯治療。

如果外感症狀還沒有解除,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緩和胃氣。當需要使用大承氣湯治療時,必須先用小承氣湯,如果使用大承氣湯後氣血不順,就不要再攻補。要謹慎小心,不要因為潮熱就認為一定可以攻補。《明理》:潮熱屬於陽明經,邪氣進入胃腑,是適合使用瀉下法的證狀。如果脈象浮緊,潮熱伴隨腹瀉,或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表示熱氣還沒有進入腑臟,仍然伴有表邪,應先緩解外邪。

俟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於寅卯,即屬少陽,潮熱於已午,已屬太陽,又不可不辨也。仁齋:潮熱若在寅卯辰巳時候,且未可下,只宜小柴胡和之。熱甚煩渴者,人參白虎湯解之。)

譫語

譫語者,妄有所見,而語無倫次,皆胃中實熱,上乘於心,心為熱冒,故神識昏亂,謬妄不自知也。多言稍有次第者,獨語如見鬼者,睡中呢喃者,皆熱之輕也。音聲高朗,言之不休者,熱之重也。狂言叫喊,罵詈不避親疏,神明已亂,熱之最甚也。諸如此者,脈短者死,脈和者愈。

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者死。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皆為逆也。

白話文:

等待小便後,大便硬結,這時才能進行治療。如果在寅卯時辰出現潮熱現象,則屬於少陽;若在巳午時辰出現潮熱,則屬於太陽,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區別對待。仁齋認為,如果潮熱在寅卯辰巳時辰出現,暫時不宜使用下法,只適合用小柴胡湯調和。如果熱度高且口渴難耐,可用人參白虎湯來解熱。

譫語指的是病人出現無意義的幻視,語無倫次的情況,這是因為胃中實熱上衝至心臟,心受熱邪影響,神志不清,做出荒謬之事,自己無法控制。如果病人說話雖有次序,但像是與鬼神對話,或者在睡夢中喃喃自語,這都是熱病的輕症狀。如果聲音洪亮,不停講話,這表示病情較重。如果病人狂躁叫喊,罵人不分親疏遠近,表明神智已經嚴重混亂,這是熱病的嚴重表現。這些情況下,脈搏短促的可能死亡,脈搏平和的則會好轉。

此外,如果病人體溫輕微,脈搏浮大,則可能康復;如果脈搏逆冷且沈,則可能死亡。或者如果呼吸急促且胸部脹滿,或者氣血流失導致自行排泄,這些都表示病情逆轉。

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當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知以丸藥下之非也。自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內實也。(調胃承氣湯。)脈浮自汗,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誤與桂枝攻表得厥,厥愈後,胃不和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汗多胃燥,必便硬譫語。(小承氣湯,譫語止,莫再服。)譫語潮熱,脈滑疾。(上方,轉失氣者,再服,不轉失氣勿服。)四五日脈沉喘滿,沉為在裡,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大承氣湯。)譫語潮熱,反不能食,必有燥屎。(上方。

)汗出譫語,燥屎在胃中,以有風須過經乃可下之。(上方。)吐下後不大便,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上方。)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和營衛以通津液。(柴胡桂枝湯。)下後胸脅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

白話文:

如果發熱超過十三天不解,並出現神志不清的胡言亂語時,就要立即處理。如果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稀溏,脈象調和,那用丸藥通便是不正確的。自發性腹瀉時,脈象應微弱無力,但現在脈象反而調和,這表明是內有實證。(治療方法:調胃承氣湯。)脈象浮動,自發性出汗,小便次數多,微有怕冷感,腳部痙攣瘉烈,誤用桂枝發汗驅除表證而導致亡陽,亡陽後,胃氣不和而出現胡言亂語。(應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經病證,汗出過多,胃中燥熱,必定會有大便乾結和胡言亂語。(治療方法:小承氣湯。胡言亂語停止後,不可再服。)胡言亂語伴有潮熱,脈象滑數。(治療方法:上方。如果轉為失氣證,可再服;如果不轉失氣證,不要服。)發病四五天後,脈象沉細,氣喘胸悶,沉細脈象表示病邪在裡,錯誤地發汗治療,津液大量外泄,大便難以排出,表虛裏實,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胡言亂語。(治療方法:大承氣湯。)胡言亂語伴有潮熱,反而不能進食,肯定有燥結的大便。(治療方法:上方。)

汗出伴有胡言亂語,燥屎在胃中,因為有風邪,所以必須等到病邪通過陽明經才能通便。(治療方法:上方。)瀉下後大便不通,潮熱不惡寒,獨自說話像見鬼一樣,嚴重的會不認人,沿著衣服亂摸,在牀上亂動,而且警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象弦緊者生,澀滯者死,輕微的僅發熱和胡言亂語。(治療方法:上方。)發汗過多會導致亡陽,出現胡言亂語時,不可瀉下,應調和營衛以疏通津液。(治療方法:柴胡桂枝湯。)瀉下後胸脅滿痛,煩躁驚恐,小便不利,胡言亂語,全身疼痛,不能轉身側臥。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少陽誤汗譫語,胃不和,煩悸。(大柴胡湯、承氣湯。)發汗吐下溫針後,譫語,柴胡證罷,(為壞病。)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潮熱汗出,便難譫語。(大承氣湯。)

太陽少陽並病,誤汗譫語不止。(刺期門。)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白虎湯。)

男子陽明病,下血譫語,熱入血室,但頭汗出。(刺期門,及小柴胡加黃連、瓜蔞。)

傷寒腹滿譫語,脈浮緊,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火迫致譫語。(上方。)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溫,脈洪數者,必譫語。(調胃承氣湯。)下利譫語,脈滑數,有燥屎也。此湯飲旁流,所利皆稀水,可下之。(大承氣湯。)已得汗,身和譫語。

白話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太陽陽明虛脫後,若再誤用發汗法,會導致神志不清、胃氣不和、心悸煩躁。(可用大柴胡湯、承氣湯)發汗、吐下、溫針治療後,神志不清的症狀仍未改善,且柴胡症狀消失。(這時稱為壞病)

太陽、陽明兩經同時病變,太陽經的症狀消失後,出現潮熱、盜汗、大便困難、神志不清的症狀。(可用大承氣湯)

太陽、少陽兩經同時病變,誤用發汗法後,神志不清的症狀無法緩解。(針刺期門穴)

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病變,出現腹脹、身體沉重、舌頭麻木、面色晦暗、神志不清、小便失禁、自汗的症狀。(可用白虎湯)

男性陽明經病變,出現便血、神志不清的症狀,熱氣進入血室,只有頭部發汗。(針刺期門穴,並使用小柴胡湯加黃連、瓜蔞)

傷寒時出現腹脹、神志不清的症狀,脈象浮緊,是肝氣侵犯脾胃所致,稱為縱症。(針刺期門穴)神志不清但不惡寒,反而惡熱,(可用白虎湯)熱邪逼迫導致神志不清。(同上方)大便祕結、小便發赤、手足溫熱,脈象洪數,必會神志不清。(可用調胃承氣湯)下痢、神志不清,脈象滑數,且有乾結的糞便。這種情況下,用藥後會導致水瀉,可以繼續使用(大承氣湯)發汗後,身體虛弱、神志不清。

(柴胡桂枝湯。)譫語,氣虛獨言,脈無力。(補中益氣湯。)陰證手足冷,脈微細而譫語。(四逆湯、白通湯、黃耆加乾薑湯。節庵:熱入於胃,水涸糞燥,必發譫語,為實邪。有被火劫汗而譫者,有亡陽而譫者,有下利清穀不渴而譫者,皆為虛邪。如脈來沉實,洪數有力,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燥渴譫語,狂妄,腹脹滿,硬痛,或潮熱自汗,或下利純清水,心腹硬痛,皆里證,邪熱燥矢也,大承氣下之。或下後利不止,與喘氣逆而上奔,自利氣脫而下奪,皆為逆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而且體虛、只說自己話,脈象无力,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若病人是陰證,手腳冰冷,脈象微弱細小,也神志不清,則可用四逆湯、白通湯、黄耆加乾薑湯。節庵說,熱邪進入胃部,導致津液耗竭、大便乾燥,就容易出現神志不清,這是實證。神志不清也有虛證,例如被火烧伤、出汗过多導致神志不清,或是陽氣衰竭導致神志不清,或是一直拉肚子、吃不下東西、口不渴卻神志不清,這些都是虛證。如果病人脈象沉实、有力、洪大而快,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口渴,神志不清,狂妄,肚子胀满、硬痛,或者潮热自汗,或者拉肚子,全是清水,心腹硬痛,這些都是裡證,是熱邪燥熱所致,要用大承氣湯泻下。如果瀉下后,拉肚子不止,或者呼吸困难、喘气上逆,或者拉肚子一直不停,元气虚脱,这些都是逆证。

其三陽合病,脈實身重,口中和,面垢遺尿,白虎湯。或便結大熱狂言,煩躁,精彩不與人相當,五苓散三錢,新汲水探吐,或掛苓湯。狂言漱水不欲咽,大便黑,小便自利,身黃脹滿,此失下,瘀血譫語,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全善:譫語,氣虛獨言也。予用參、耆、歸、術等劑,得愈者廿數。

豈可不分虛實,概用黃連解毒、大、小承氣等湯乎?丹溪亦曰:予治譫語,皆用參、術之劑而愈,信夫屬虛者,十居八九。譫語脈調,手足和,小便利者,陽也,故用承氣下之。脈微厥,及少陰但欲寐,下利,小便難,被火劫汗出譫語者,皆陰也,故當補劑和之。海藏:黃耆湯治傷寒,或時悲哭,或時嬉笑,或太息,或語言錯亂,世疑為譫語,非也。

白話文:

當三陽病症併發時,脈象實大,身體沉重,口中平和,臉色晦暗,尿液失禁,應服用白虎湯。或者出現大便祕結、高熱妄語、煩躁不安、目光呆滯的症狀,可服用五苓散三錢,用新汲取的水漱口,或者服用掛苓湯。如果出現妄語、漱水後不願吞嚥、大便呈黑色、小便自利、身體黃脹,說明病症已深入下焦,瘀血阻滯導致神志不清,應服用桃仁承氣湯,將體內的黑色物質排出才能痊癒。全善認為:神志不清,氣虛獨自言語。我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等藥材治療,治癒者有二十多人。

難道在治療神志不清時還能不分虛實,一概使用黃連解毒、大承氣、小承氣等湯劑嗎?丹溪也說:我治療神志不清,皆用人參、白術等補氣藥,治癒的案例很多。可見屬於氣虛者,佔了絕大部分。神志不清時,脈搏調和,手足和暖,小便通暢的,屬於陽證,故應使用承氣瀉下治療。脈搏微弱、陽氣衰竭,或者少陰病症,表現為只想睡覺、腹瀉、小便困難,發熱出汗神志不清的,都屬於陰證,故應使用補益藥物治療。海藏認為:黃耆湯治療傷寒,有時會出現悲傷哭泣、時而歡笑、時而嘆息、語言錯亂的症狀,世人誤以為是神志不清,其實不是。

此神不守舍,陰盛陽虛之故。兩手足脈浮沉不一,舉按無力,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皆陰脈也,宜先緩而後急。緩者,黃耆湯;急者,加乾薑一錢。大便秘者,調中丸,或理中丸。復庵:有虛人譫語,乃虛不禁熱,不可遽用十分冷劑。健曰:向言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呢喃密語,乃屬陰盛陽衰,與鬼為鄰之象矣。

但譫則聲響,而喚之猶醒,舌上黃焦或黑,脈洪大滑數為實,是可下也。若語言低小,短氣,喚之恍惚不醒,舌淨,脈虛微細者,屬陰陽兩虛,斯為應補之候。)

鄭聲

謂鄭重頻煩,語言諄復,不換他句也。若譫語,則亂言無次,數數更端。蓋神有餘,則機變而更端;神不足,則無機變而但守一聲。故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成氏謂為鄭衛之聲,非是。

白話文:

神志恍惚,是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衰弱。兩手兩腳的脈象浮沉不一致,按壓時沒有力氣,浮脈或沉脈的脈形都很細小,都是陰脈的表現,應該先用溫和的方法治療,再用較強烈的藥物。溫和的方劑是黃耆湯;如果病情較急,可以加乾薑一錢。大便祕結的人可以使用調中丸或理中丸。復庵注:有些虛弱的人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是因為虛火太旺,不能馬上使用寒涼的藥物。王健說:前面提到實證的患者會胡言亂語,而虛證的患者則會說話重複,語調低沉,像是呢喃細語,這是因為陰陽失衡,陽氣衰弱,猶如與鬼為鄰一樣。

但是,如果患者雖然胡言亂語,但叫醒他時仍能清醒,舌頭上有黃色、焦黑或黑色的斑點,脈象洪大、滑數,表示病情為實證,可以瀉下治療。如果患者說話聲音低小,呼吸短促,叫醒他時恍恍惚惚,舌頭乾淨,脈象虛弱細微,表示陰陽兩虛,需要補益治療。

鄭聲

鄭重而頻繁,語言重複,不會換別的話來說。如果是胡言亂語,則說話雜亂無章,不停地更換語題。這是因為神氣旺盛,則思緒敏捷,能隨機應變;神氣不足,則思緒遲鈍,只守著一個語調不變。所以說實證是胡言亂語,虛證是鄭聲。成無己認為鄭聲是鄭衛的音樂,這是不對的。

鄭聲,重語也。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四逆,脈微,鄭聲。(四君子湯。甚者,參附湯送黑錫丹。復庵:譫語屬陽,鄭聲屬陰。譫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或對空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煩,諄諄不已,如老人遇事,瑣碎不休,以陽氣虛故也。此譫語鄭聲虛實之不同,二者本不難辨,但陽盛裡實,與陰盛格陽,皆能錯語,須以他證別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熱煩渴而妄言者,乃里實之譫語也。

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躁,或反發熱而妄言者,乃陰盛格陽之譫語也。裡實宜下之,調胃承氣湯。熱躁甚而妄言不休,大渴喜飲,理中湯。若陰盛格陽,通脈四逆湯、附子理中湯。又有不繫正陽明,似困不困,間時一二聲譫語者,當隨證施治。已得汗,卻身和而妄言者,此汗後津液不和,慎不可下。

白話文:

「鄭聲」指的是重複的言語,實證的譫語是由於身體實熱而引起的,虛證的鄭聲則是由於氣虛造成的。四逆脈微伴隨鄭聲,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嚴重者可服用參附湯送服黑錫丹。譫語屬於陽證,鄭聲屬於陰證。譫語表現為言語顛倒錯亂,胡言亂語,甚至對著空氣自言自語,像看見鬼一樣。鄭聲則表現為語氣沉重,反复絮叨,像老人遇到事情一樣,喋喋不休,這是由於陽氣虛弱造成的。譫語和鄭聲的虛實表現不同,两者并不难辨别,但阳盛里实和阴盛格阳都可能导致錯語,需要通过其他症状来区别。大便秘结,小便赤色,身热烦渴而胡言乱语,是里实引起的譫語。

小便正常,大便稀溏,或躁动不安,或反复发热而胡言乱语,则是阴盛格阳引起的譫語。里实宜用泻下之法,可用调胃承气汤。热躁严重而胡言乱语不止,口渴喜饮,可用理中汤。若阴盛格阳,可用通脉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还有不属于正阳明经,看似困倦又不太困,偶尔一两声胡言乱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已经出汗,但身体仍然发热并胡言乱语,这是汗后津液不和,要谨慎使用泻下之法。

乃非陽非陰,宜小柴胡合建中湯,和營衛,通津液。病後氣血未復,精神未全,多於夢寐中失聲如魔,此非譫語鄭聲也。溫膽湯去竹茹,加入參或六君子湯。仁齋:大抵鄭聲因內虛正氣將脫之象,如更手足冷,脈沉細,口鼻氣短,言語輕微無力布息,或呃逆不止,神昏氣促,不知人事,死矣。

如氣不促,手足溫,脈沉細而微,急以附子湯,倍人參,兼進接氣黑錫丹一二服,以助真氣。或濃煎參汁,徐徐服;或未可用附子者,三白湯,倍人參。)

白話文:

這並非純陽或純陰之症,宜用小柴胡湯合建中湯,調和營衛,通暢津液。病後氣血尚未恢復,精神尚未完全復原,多在夢中失聲如魔,此並非譫語或鄭聲。溫膽湯去竹茹,加入人參或六君子湯。

仁齋說:鄭聲大抵是由於內虛正氣將要脫落之象,如手足冰冷,脈沉細弱,口鼻氣短,言語輕微無力,或呃逆不止,神昏氣促,不知人事,便會死亡。

若氣息不促,手足溫暖,脈沉細而微弱,應急用附子湯,人參加倍,並服用接氣黑錫丹一、二服,以助真氣。或濃煎人參汁,慢慢服用;若尚未能使用附子者,可用三白湯,人參加倍。

發狂

經曰: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重陽者狂。是狂為陽盛也。傷寒熱毒在胃,並於心臟,使邪不寧而志不定。至於發狂,為邪熱極矣。狂之發作,少臥不飢,妄語笑,妄行起,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甚則踰垣上屋,皆獨陽亢極,非大吐下之,不能已也。亦有當汗不汗,瘀熱在裡,下焦畜血而如狂者,小便必利,特未至於狂耳。

其或重熨迫汗,灼艾燒針,令人煩躁,起臥不安,則為火邪驚狂。其或狂言目反,直視,為腎絕。汗出復熱,狂言不能食者,皆死矣。

脈浮無汗,醫以火迫劫取汗,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太陽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以隨經瘀熱在裡也。(抵當湯。)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白話文:

發狂

《經典》上說:邪氣進入陽經就會發狂。又說:重陽之病會發狂。說明發狂是陽氣過盛的緣故。傷寒時熱毒滯留在胃中,並侵犯心臟,導致邪氣擾亂,精神不寧。當病情發展到發狂時,邪熱已經到了極點。發狂時,患者少眠不飢,胡言亂語、舉止失常,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嚴重時甚至翻牆上屋。這些都是因為陽氣亢盛所致,如果不採取大劑量催吐、瀉下的治療方法,無法控制病情。有的患者應出汗時不能出汗,淤熱鬱結在體內,下焦蓄血,也會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只是還沒有嚴重到發狂的程度而已。

使用過多的熱熨法、迫汗法、灼艾、針灸等治療方法,會讓患者煩躁不安,坐臥不寧,這是因為火邪導致驚狂所致。狂言亂語、目光反轉、直視,是腎經虧絕的表現。出汗後仍然發熱,並伴有狂言,不思飲食的,預後都不好。

脈象浮而無汗,醫生使用熱迫法取汗,導致陽氣耗損,必然驚狂,起臥不安。(治療方法:桂枝湯,去掉芍藥,加入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太陽病六七天後,表證仍然存在,脈象微弱而沉滯,反而不結胸,患者發狂,可能是因為熱邪下移到下焦,小腹應當堅硬脹滿,小便自利,下血後可以痊癒。這是因為經絡中瘀熱鬱結在體內的緣故。(治療方法:抵當湯。)太陽病沒有解除,熱邪結聚在膀胱,患者會像發狂一樣,自行下血可以痊癒。

外不解,尚未可攻,外已解,但少腹急結,乃可攻。(桃仁承氣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抵當湯。)

陽明病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調,骨節疼,翕翕如有熱,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桂枝湯、羌活湯類。)大渴目赤,唇焦舌乾,齒燥脈實,狂妄。(大承氣湯。)煩躁狂走,妄言叫罵,面赤咽痛,鼻如煙煤,或身斑如錦紋,陽毒也。(表者,陽毒升麻湯、黑奴丸;里者,大黃散。)時行熱病發狂。(黑奴丸。)

白話文:

若外感症狀尚未消退,不可急於攻邪;若外感症狀已退,但少腹仍有緊結,則可攻邪,可用桃仁承氣湯。若患者面色發黃,脈沉而緊,少腹堅硬,小便自利,神志恍惚如狂,此為血證,可用抵當湯。若陽明病患者想吃東西,小便不利,大便正常,骨節疼痛,身體發熱,突然發狂,滿頭大汗後症狀消退,可用桂枝湯或羌活湯等方。若患者口渴目赤,嘴唇焦燥舌頭乾燥,牙齒乾燥脈象洪實,神志恍惚,可用大承氣湯。若患者煩躁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面紅咽痛,鼻孔如塗炭,或身體出現斑點如錦紋,此為陽毒,外感者可用陽毒升麻湯或黑奴丸,內傷者可用大黃散。若流行性熱病引起發狂,可用黑奴丸。

陰證發躁,欲坐泥水井中,面赤足冷脈沉,不能飲水。(霹靂散冷服。)身微熱,面赤足冷,脈舉之數大,按之無力,此虛陽伏陰而躁。(人參四逆湯冷服。)脫陰者,發狂,宜峻補其陰。(天門冬、地黃煎膏,謂之天地煎。)少陰誤汗,漏不止,亡陽,故狂。(玉屏風散,入附子一枚。

)狂不止,冷汗自出,手足厥逆。(四逆湯冷進。)發狂,肌表雖熱,按之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數點,脈極沉細者。(乾薑附子湯,咖人參冷服。仁齋:發狂者,傷寒凶惡之候也,要在詳辨而治之。如陽盛發狂者,大抵熱甚,則神昏狂妄,罵詈,踰垣上屋,神明之亂,非素能為之,病使然也。必先以涼水噀其面,或以硝水法,浸布搭胸中。

白話文:

陰虛火旺的人,容易烦躁不安,想坐进泥水井里,面红脚冷,脉沉,不能喝水,可以用霹雳散冷服。如果身体微热,面红脚冷,脉搏跳动很快,按压无力,这是阳气虚弱,阴气盛而导致的烦躁,可以用人参四逆汤冷服。如果阴气耗竭,就会发狂,需要用天门冬地黄煎膏(天地煎)来滋补阴气。如果少阴经误汗,汗液流失不止,阳气虚脱,也会导致发狂,可以用玉屏风散加附子一枚来治疗。如果狂躁不止,还伴随冷汗自出,手脚厥冷,可以用四逆汤冷服。如果发狂,皮肤表面虽然发热,但按压却冰凉透手,或肩背胸膈出现十多个斑点,脉象极其沉细,可以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冷服。发狂是伤寒病中凶险的征兆,需要仔细辨证施治。如果阳气盛而发狂,一般来说热证较重,表现为神志昏迷,胡言乱语,骂人,爬墙上房,行为失控,并非平时所为,都是疾病所致。应该先用凉水浇面,或用硝水浸泡布搭在胸口。

甚者以玄明粉、寒水石散先與之,以折其熱勢,俟稍定,察脈若實大滑大,便結腹滿者,急以大承氣倍芒硝下之。如勢輕,未可攻,三黃石膏湯類主之。溫病發狂者,伏寒得春時溫氣而發也。脈大胸滿,多痰發狂,及脈浮數,不得汗出,發狂,六神通解散,加寬胸消導藥。便秘,承氣湯下之。

熱病發狂,發於夏暑之時,其熱尤甚。若無汗脈浮數者,六神通解散汗之,熱甚者,三黃石膏湯。凡溫病熱病發狂,得汗者生,無汗者死,脈小逆冷者不治。蓋溫熱病不得汗者,必發狂,要在審察而汗之。陽毒發狂,其人素有積熱,因患傷寒又失汗下,其熱蘊而為毒,脈洪數大,尤熱之甚也。

白話文:

嚴重的病例,可先用玄明粉和寒水石散來降低熱勢,待症狀稍緩後,察看脈象如果仍有力、滑利、大,且腹部脹滿,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加倍芒硝來攻下。如果情況較輕,不宜攻下,則使用三黃石膏湯治療。溫病發狂,是原本潛伏的寒氣在春天被溫暖空氣引發而成。脈象有力,胸悶氣促,多痰發狂,或脈象浮數,不能出汗,發狂的,可用六神通解散加寬胸消導的藥物。便祕,可用承氣湯攻下。

熱病發狂,發生在盛夏時期,熱勢尤為嚴重。若沒有汗,脈象浮數的,可以使用六神通解散發汗,熱勢強烈的,使用三黃石膏湯。凡溫病熱病發狂,能夠出汗的可以痊癒,不能出汗的會死亡,脈象細小、逆冷的無法醫治。因為溫熱病如果不能出汗,必定發狂,治療方法在於細心辨證,幫助出汗。陽毒發狂,患者本就有體內積熱,因為得了傷寒又沒有出汗攻下的治療,導致熱毒積聚成毒,脈象洪數有力,熱勢嚴重。

其候唇口焦黑,舌卷鼻煤,面赤咽痛,狂言妄語,或斑發如錦,或如豌豆、赤豆之類。七日內者可治,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選用,大抵與陽盛發狂同治。因發斑咽痛,故曰毒耳。念莪:按狂證多屬實熱,非大承氣下之,安能已乎?如脈無力者,宜三黃石膏湯清之。至畜血證,但如狂,非真狂也。

由於當汗不汗,或汗遲,或脈盛汗微,或覆蓋不周,汗不透,太陽之邪無從而出,故隨經入腑,結於膀胱。若夫陰躁,真氣敗壞,虛陽上越,乃陰盛格陽。庸醫不識脈之浮盛沉衰,與不能飲水,見其面赤身熱,誤與涼劑,立斃矣。要知此證,肌表雖熱,重按之則冷透手矣。然陰躁一證,十中止救一二,惜乎昧者不察,識者憂讒,束手待盡,良可哀也。

白話文:

症狀表現:嘴脣發黑,舌頭捲曲,鼻子有煤灰,臉紅喉嚨痛,胡言亂語,身上可能會出現像錦緞一樣的斑點,或者像豌豆、赤豆大小的斑點。發病在七天以內的,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或三黃石膏湯治療,大致與陽氣亢盛導致的發狂相同。由於發斑並伴有喉嚨痛,所以稱為「毒耳」。念莪補充:治療狂躁症主要是實熱,如果不使用大承氣湯瀉下,怎麼能夠治癒呢?如果脈搏虛弱無力,應當使用三黃石膏湯清除病邪。至於畜血的症狀,表現出來的症狀只是像發狂,並不是真正的發狂。

由於當出汗的時候沒有出汗,或者出汗較晚,或者脈搏強盛但出汗較少,或者蓋被子蓋得不夠周全導致出汗不透,太陽經的病邪無法從體內排出,所以就會隨著經絡進入體內,結聚在膀胱。如果出現陰虛躁熱、真氣受損、虛陽上亢的情況,就是陰盛阻滯陽氣。庸醫不能辨別脈象的浮盛沉衰,而且患者不能喝水,見到患者面紅身熱,誤用寒涼藥物治療,就會立即致人於死地。要辨別這種病症,可以通過按壓皮膚來判斷,雖然皮膚表面發熱,但重按下去會感到裡面是冰涼的。陰虛躁熱這種病症,十個中能救治一二,可惜不明究理的人不能察覺,知道的人擔心受到誹謗,只能束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患者死去,實在令人悲哀。

叔微:侯輔之病,脈沉細,內寒外熱,肩背胸脅斑出數點,語言狂亂,或曰發斑狂譫,非熱乎?予曰:非也。陽為陰逼,上入於肺,轉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錯語如狂,非譫語也。肌表雖熱,以手按之,須臾冷透如冰,與薑、附等藥數日,約二十兩餘,得大汗而愈。

後因再發,脈復沉遲,三四日不大便,與理中丸,三日內約半斤,其證全瘥。以此知侯生之狂,非陽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陰虛也。海藏:陳志仁治傷寒狂妄欲走,四五人扶捉不定,脈虛數,用柴胡湯反劇,以參、耆、歸、術煎湯,一服而狂定,再服安睡而愈。

循衣摸床

手弄衣被,及摸床者,必兼撮空。此肝家之熱,肝將絕,故見此危惡證也。然有二焉,一由太陽中風,火劫壞病,一由陽明裡熱之極。

白話文:

叔微說,侯輔的病,脈象沉細,內寒外熱,肩背胸脅出現了幾個斑點,說話語無倫次,有的說這是熱證引起的斑疹狂語,但實際上不是。陽氣被陰氣逼迫,上入肺部,轉而影響皮毛,所以出現斑點;神志不守,所以說話胡言亂語,不是狂語。雖然肌膚表面發熱,但用手按壓,很快就會感覺冰冷,給他服用薑、附等藥,數日服用了二十多兩,出了一身大汗就痊癒了。

後來病又發作了,脈象又沉遲,三四天沒有大便,給他服用理中丸,三天服用了半斤,症狀完全好轉。由此可知,侯生的狂,不是陽虛引起的狂,而是神志失守的狂,也就是陰虛。海藏說,陳志仁治療傷寒病人,狂妄想要逃跑,四五個人都拉不住,脈象虛數,用柴胡湯反而病情加重,給他用人參、黃芪、當歸、白術煎湯,一服藥就神志安定,再服一劑就安然入睡而痊癒。

循衣摸床

患者會不停地摸衣服和床,並且會抓空,這是肝熱的徵兆,肝氣將要衰竭,所以出現這種危重的症狀。原因有兩種:一是太陽中風,火邪損傷導致的,一是陽明裡熱過於嚴重造成的。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兩陽相熏,其身發黃。陽盛則衄,陰虛則小便難,但頭汗出,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譫語。甚者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可治;不利者,死。吐下不解,不大便,日晡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發熱譫語。(大承氣湯。

士材按:循衣摸床,必兼撮空及怵惕,肝主筋,肝熱極,故動惕也。脈弦則肝木未敗,故生,脈澀則金旺而木欲絕,故死。仲景主下者,因其不大便也。若內無燥矢而脈重按無力者,往往以大補氣血而愈,此又法外之變通也。叔微:嘗治循衣摸床撮空得愈者數人,皆用大補氣血之劑。

白話文:

太陽中風,用火熱的方法發汗,風邪遇熱,兩者互相熏蒸,病人皮膚會發黃。陽氣過盛會流鼻血,陰虛則小便困難,但會出頭汗,肚子脹滿微喘,口乾咽喉乾燥,可能便秘,神志不清。嚴重者會乾嘔,手腳躁動不安,抓衣摸床。小便順暢可以治癒,不順暢則會死亡。吐瀉後症狀未解,便秘,下午潮熱,不畏寒,自言自語像是看見鬼魂,嚴重的病人不認人,抓衣摸床,驚恐不安,微喘直視,脈象弦則能活,脈象澀則會死,脈象微弱則發熱神志不清。(治療方法是大承氣湯)。

一人兼瞤振脈代,遂於補劑中加桂二分,亦振止脈和而愈。健按:此證誠屬惡候,然有輕重、虛實、寒熱之不同。而因正虛邪實者多,如火劫所致者,火迫其氣,汗亡其血,非正虛邪盛而何?吐下不解,不大便潮熱譫語者,吐下亡其津液,則氣血不能和於筋脈而現此象,亦正虛邪實也。治之必須潤燥清熱,扶正除邪,庶可轉凶為吉,過溫過寒,非良治也。

此本陽明腑證,燥屎結甚,消爍津液而致,何以謂為肝家之熱耶?蓋肝為藏血之臟,主乎疏泄,因其熱極血枯,便秘,熬灼筋脈,是以惕動撮捻,多所不安,故曰肝欲絕也。究其實在,乃屬陽明腑熱之甚,故從下法者多。若為日不久,津液未至耗竭,或因斑毒壅滯,或因燥矢結聚,或因醫藥所誤。

白話文:

一位病患出現了兼瞤振脈的症狀,因此在補益的藥方中加入兩分肉桂,結果脈象平復,症狀得到緩解。我認為:這種病症確實是嚴重的徵兆,但有輕重、虛實、寒熱的不同。其中,正氣虛弱而邪氣實盛的情況居多。例如,因為火災所導致的情況,火勢迫使氣體外洩,汗水流失血液,這不正是正氣虛弱而邪氣實盛的表現嗎?當患者嘔吐或下痢無法緩解,且伴有大便潮熱、神志迷亂的症狀時,這是因為津液被排出,使得氣血不能調和筋脈而產生這種現象,這也是正氣虛弱而邪氣實盛的表現。治療時必須潤燥清熱,扶正除邪,這樣纔有可能轉危為安,若是過度溫熱或過度寒冷,都不是好的療法。

這原本是陽明腸道的病症,由於燥屎積聚嚴重,消耗津液而引起,為什麼會說是肝臟的熱症呢?因為肝是藏血的器官,主要負責疏導與排泄。由於熱力極度使血液枯竭,便祕,灼傷筋脈,因此引起驚悸抓撓,多有不安,所以說肝欲絕。實際上,這是屬於陽明腸道熱症的極度嚴重,因此通常使用通下法。如果病程不長,津液尚未耗盡,或者因為斑疹毒素阻塞,或者因為乾燥的糞便聚集,或者因為醫治上的錯誤。

予曾以解肌合白虎托化,斑發便通而解者有之。或用調胃承氣下之而愈者有之。未可偏信大補氣血,以助邪釀禍,悔之晚矣。夫陽明主乎四末,陽明熱極,則指節煩冤,有難忍難言之勢,病人自視其指異常,心中疑惑。故頻頻摩擬撮捻,而循衣摸床之證現矣。理當瀉陽明之熱,則津液回而筋脈得潤,其惡狀自息也。

若兼搖頭直視昏亂,則不治者多。

渴必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少。欲多而飲冷者,陽渴也;飲少而喜溫者,陰渴也。邪在表則不渴,邪傳裡則渴。三陽雖或有渴,不如三陰之渴甚也。故太陰腹滿咽乾,少陰口舌燥渴,厥陰消渴。蓋邪初傳,熱微而渴微,傳深,則熱甚而渴甚。陽明不甚渴者,胃有津液,邪猶在經也。

白話文:

我曾經使用瞭解肌合白虎託化的方法,幫助病患發斑、通便來解症狀,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也有時會使用調胃承氣來輔助排便,病情得以痊癒的例子。然而,不能單純相信大補氣血的方法來協助邪氣生長,否則後悔就來不及了。

陽明經主司四肢,當陽明經熱到極點時,病人的手指會感到疼痛和煩躁,甚至有一種無法忍受、無法言喻的狀態。病人自己會發現手指的異常,心中充滿疑惑。因此,他們會頻繁地試著模仿、捏揉手指,並且出現了摸衣服、牀的行為。應該清空陽明經的熱氣,使津液迴流,筋骨得到潤澤,這樣惡劣的症狀自然會消失。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搖頭、直視、神志混亂的情況,那麼這樣的病情往往難以治療。

口渴

遇到口渴的情況,一定要詢問患者喝水的偏好,是喜歡冷水還是熱水,是想喝得多還是少。如果喝水量大且喜歡喝冷水,這可能是陽虛口渴;如果喝水量小但喜歡喝熱水,這可能是陰虛口渴。如果邪氣在外表,通常不會感到口渴;如果邪氣進入內臟,就會感到口渴。雖然三陽經有可能會感到口渴,但不如三陰經的口渴那麼嚴重。所以,太陰經的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少陰經的口舌乾燥、口渴,厥陰經的消渴。這表明邪氣剛開始傳播時,熱度較低,口渴的程度也較低;隨著邪氣的深入,熱度增加,口渴的程度也會相應增加。如果陽明經不那麼口渴,可能表示胃部仍然有津液,邪氣還在經絡中。

太陰乃大渴者,自利,津液己去,無以潤養也。渴欲飲水者,亦須少少與之。若不與,無以解其枯燥,何由作汗?若過多,恐成悸動、水結胸、咳、嘔、噦、腹滿、下利等證,不可不慎也。

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根。)若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太陽大汗出後,煩躁不眠,欲飲,少少與水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

白話文:

太陰證型的人會出現口渴、腹瀉的症狀,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流失,無法滋潤身體。雖然口渴想喝水,但也要少量給予。如果不給水,身體會更加乾燥,無法排汗;但如果給太多水,可能會導致心悸、胸腔積水、咳嗽、嘔吐、呃逆、腹脹、腹瀉等問題,所以要謹慎用藥。

如果患者外表沒有解表,胸口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者口渴,可以用小青龍湯加減栝蔞根來治療。如果咳嗽並伴隨輕微喘息,發熱但沒有口渴,服用湯藥後才出現口渴,說明寒邪已經去除,快要痊癒了。

如果患者太陽證型,出過大量汗後,感到煩躁不安、睡不着,想喝水,少量給予水就能緩解。如果脈象浮,小便不暢,伴隨輕微發熱和口渴,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持續六七天症狀沒有改善,並且出現表裡證型,口渴想喝水,喝水後馬上就吐出來,稱為水逆。

(上方。)與瀉心湯,痞不解,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上方。)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吐下後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煩渴,欲飲水數升。(上方。)太陽重發汗,復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小潮熱,心下至少腹硬滿痛。

(大陷胸湯。)發熱惡寒,大渴腹滿,自汗,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名曰橫。(刺期門。)

陽明脈長微洪,無汗而渴。(葛根解肌湯。)中風誤下後,渴欲飲水,口乾舌燥。(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惡寒自汗,面赤譫渴,脈洪數。(人參白虎湯,加黃連、花粉。)譫黃狂渴,脈沉數。(大承氣湯。)太陽寸緩關浮尺弱,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渴,屬陽明也。

白話文:

**上方。**與瀉心湯合用後,痞滿不消,口乾舌燥煩躁,小便不利。**上方。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後,煩躁口渴劇烈,脈搏強而大。(白虎加人參湯)。**嘔吐或瀉下後仍未緩解,熱邪積聚在體內,表裡俱熱,時時怕風,煩躁口渴劇烈,想喝大量的水。**上方。**太陽經再度發汗,並再次下藥,好幾天不大便,舌苔乾燥且口渴,身體微微發熱,心窩到下腹部堅硬脹痛。

**(大陷胸湯)。**發燒怕冷,非常口渴腹脹,自汗,小便通暢,疾病將要痊癒,這是肝氣犯肺,稱為橫。(刺期門穴)

陽明脈細而微洪,無汗但口渴。**(葛根解肌湯)。中風誤服瀉藥後,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搏浮起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豬苓湯)。怕冷自汗,面色發紅神志不清口渴,脈搏強而數。(人參白虎湯,加黃連、花粉。)神志不清狂躁口渴,脈搏沉而數。(大承氣湯)。**太陽寸脈緩慢、關脈浮起、尺脈虛弱,發燒出汗,不畏寒卻口渴,屬於陽明經。

小便數,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渴不止。(五苓散。)陽明汗出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湯,以胃中燥,複利其小便也。(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竹葉。)陽明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裡,必發黃。(茵陳蒿湯。

往來寒熱,胸脅滿,心煩喜嘔或渴。(小柴胡加人參、花粉,去半夏。李加葛根、花粉。)傷寒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上方。)已汗復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幹薑湯。)

白話文:

小便頻繁,大便必定會硬,十天不上廁所不會感到不舒服。口渴想要喝水,可以少量給他,如果口渴不減退,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陽明經出汗多且口渴,不能使用豬苓湯,因為胃中乾燥,會導致小便過於頻繁。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或小柴胡去半夏,再加入瓜蔞和竹葉進行治療。

陽明經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是體內有瘀熱。

往來寒熱,胸脅部位有脹滿感,心中煩躁,喜歡嘔吐或口渴,可以用小柴胡加人參、花粉,去掉半夏進行治療。李氏則可以加上葛根和花粉。

傷寒導致身體發熱,畏風,脅下部位有脹滿感,四肢溫暖且口渴,可以用上述方子進行治療。

已經發過汗後又進行了下法(如瀉下),胸脅部位有脹滿感,小便不順暢,口渴但不想嘔吐,只是頭部出汗,有寒熱心煩的情況,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進行治療。

少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白。(四逆湯、白通湯。)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少陰渴,自利純清水,色青。(大承氣湯。)

厥陰消渴,氣上撞心,瘀熱,飢不欲食,吐蛔。(大柴胡湯。)若大熱甚,譫閉,舌卷囊縮。(大承氣湯。)下利慾飲水,有熱也。(白頭翁湯。)

陽毒目赤唇焦,鼻如煙煤,渴而脈實。(三黃石膏湯。)陽毒倍常,躁盛,大熱大渴。(黑奴丸。)

食少而渴,胃脈弱。(宜茯苓、白朮,勿用涼藥,益傷中氣。)

白話文:

少陰症狀包括想吐但吐不出來,心煩意亂,但想睡覺,腹瀉且口渴,小便清澈。如果腹瀉伴隨咳嗽和嘔吐,口渴,心煩意亂,無法入睡,則屬於另一種情況。少陰症狀還包括口渴,腹瀉,排泄物像清水,呈青色。

厥陰消渴症狀包括口渴,氣上衝心,身體發熱,肚子餓但不想吃飯,吐出蛔蟲。如果發熱嚴重,神志不清,舌頭捲縮,則需要用其他藥方。腹瀉伴隨口渴,並且有發熱症狀,則需要使用白頭翁湯。

陽毒症狀包括眼睛紅腫,嘴唇乾燥,鼻孔像煙灰一樣,口渴且脈象強勁。如果陽毒症狀加重,躁動不安,發熱口渴,則需要用黑奴丸。

飲食減少且口渴,胃脈虛弱,需要用茯苓和白朮,忌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中氣。

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仁齋:凡渴當分六經而治。太陽標熱在表則不渴,熱傳膀胱之本則煩渴,脈浮數小便不利也,五苓散。陽明脈長無汗而渴者,葛根解肌湯,或通解散倍葛根以汗之。若熱傳胃中惡熱,濈濈汗出而渴,脈洪浮數,人參白虎湯。若陽明本熱,或蒸蒸而熱,潮熱煩渴,舌燥口乾飲水,大便實者,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下之。少陽口苦咽乾,發熱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

太陰自利則不渴,小渴欲飲水,小便色白,下有寒也,脈沉者,附子湯。若身寒厥冷,脈滑而渴,里有熱也,人參白虎湯。凡陰證煩躁口渴,不能用水,脈沉足冷者,宜四逆湯冷服。凡傷寒時氣證欲水者,為欲愈。蓋得水能和其胃氣,汗出而解。若不與,則乾燥無由作汗,遂致悶亂而死也。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發燒,不畏寒但口渴,這是溫熱病。(仁齋:凡是口渴都應該根據六經來治療。太陽經標熱在表,症狀不會有口渴,如果熱邪傳入膀胱本經,就會出現煩渴,脈象浮數,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治療。陽明經脈熱盛,沒有汗液但是口渴,可以使用葛根解肌湯,或通解散湯增加葛根的分量來發汗治療。如果熱邪傳入胃中,出現惡熱、微汗和口渴,脈象洪浮數,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治療。如果陽明經本身就熱,或者熱氣蒸騰、潮熱、煩渴,舌燥口乾、喝很多水,且大便實,可以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來瀉下治療。少陽經出現口苦、咽喉乾燥,發熱、口渴,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

太陰病如果腹瀉,就不會口渴,稍微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淡白,還有下寒,脈象沉的,可以使用附子湯。如果身體寒冷、四肢厥冷,脈象滑而口渴,說明體內有熱,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凡是陰證出現煩躁、口渴,不能喝水,脈象沉且足部冰冷的,適宜服用四逆湯,冷服。凡是傷寒時氣證,如果想要喝水,是好轉的徵兆。因為得到水能和解胃氣,發汗後就能緩解。如果不能喝水,則會乾燥得無法發汗,最終導致悶亂而死亡。

與水須量病人勇怯,邪熱重輕,寧少與之,不可太過,致生他疾。水須新汲者良,熱甚大實者,以元明粉一二錢,加入飲之妙。又虛人不能飲者,以燈心煎湯,浸冷與之。復庵:陰證自利而渴,古人多用冷劑,以其皆挾陽氣,經雖陰而病則陽也。然有下利清穀,不繫熱利,純是陰病而反渴者,此是陰在下,隔陽於上,兼因泄瀉,津液枯燥而渴。其人雖喜飲,飲不多,而常喜溫是也。

宜理中湯加入參,渴甚,連理湯。治渴有堅腎水而渴止者,用知母、花粉是也。有利小便而渴愈者,用豬苓、茯苓是也。蓋太陽以利小便為先,陽明以利小便為戒。少陽半表半裡,未可下之。或大渴不止,以柴胡加花粉之屬堅其腎,腎水既堅,自還滲入大腸,大便微通,熱去而渴解。

白話文:

使用水治療時,需要衡量病人的體質和邪熱的輕重。寧可給予少量的水,不可過多,以免引發其他疾病。使用新鮮汲取的水較好。對於發熱嚴重、邪實較重者,可以在水中加入元明粉一至二錢,以增強效果。對於虛弱不能喝水者,可以用燈心煎煮成湯,待其冷卻後給予服用。

復庵:陰證自發口渴,古人多用寒性藥物治療,因為這些證症往往伴有陽氣。雖然經絡偏陰,但疾病的性質卻是陽。然而,有些患者下利清穀,與熱利無關,純粹是陰證而口渴的。這是由於陰邪在下,阻隔了陽氣在上,再加上腹瀉,津液枯竭而導致口渴。這種人雖然喜歡喝水,但喝不多,而且常喜歡喝溫水。

宜使用理中湯加入人參治療,如果口渴得厲害,可加連理湯。治療口渴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使用知母、花粉以滋養腎水,令口渴止住。使用豬苓、茯苓以利小便,令口渴減輕。蓋太陽病證以利小便為佳,陽明病證則以利小便為戒。少陽病證半表半裡,不可用瀉法治療。如果口渴嚴重而不能止,可以用柴胡加花粉等藥物以滋養腎臟,腎水充足後,自會滲入大腸,大便稍通,熱邪去除後,口渴也會解除。

若病在太陽膀胱之腑,非利小便,則熱無從去,渴何由愈?外有非太陽證,煩躁發渴,乃陰盛格陽,不當潤其渴,惟當治其陰。《活人》:太陽無汗而渴,不可與白虎。日明汗多而渴,不可與五苓。蓋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熱無汗,是表未解也,故不可與。

必汗後脈洪大,方與白虎。否則以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根治之。陽明汗出多,胃中燥,不可複利其小便。必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方可與豬苓湯。否則以薏仁竹葉湯治之。陶氏:以竹葉石膏湯。節庵:渴者里有熱也,津液為熱所耗,故令渴也。傷寒六七日,傳至厥陰,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

白話文:

如果病症位於太陽膀胱的腑臟,沒有辦法利尿,熱氣就無法排出,口渴自然也不會好轉。如果出現非太陽病症,患者煩躁口渴,這是陰氣盛而陽氣被抑制,不應該直接潤解口渴,而是要治療陰氣。

太陽病沒有汗而且口渴,不能用白虎湯。日明病出汗多而口渴,不能用五苓散。如果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脈浮發熱無汗,說明表證尚未解,所以不能用白虎湯。

必須等到出汗之後脈象洪大,才能用白虎湯。否則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來治療。陽明病出汗多,胃中乾燥,不能再利尿。如果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口渴,才可以服用豬苓湯。否則可以用薏仁竹葉湯來治療。陶弘景認為可以用竹葉石膏湯。節庵說口渴是因為內有熱氣,津液被熱氣消耗,所以才會口渴。傷寒病發病六七天,傳到厥陰,出現消渴,患者喝水多卻小便少,這是因為熱氣能消解水液。

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發熱惡風,寒熱而渴,屬少陽;脈沉自汗而謁,屬少陰;至於厥陰,則熱之極矣。若先嘔後渴為欲解,當與之水。先渴後嘔,則為水停,屬赤茯苓湯也。《活人》:傷寒熱氣入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

又發汗吐下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又餘熱者,亦渴。天益:傷寒食少而渴,當以和胃之藥止之,不可與涼藥,恐損胃氣,愈不能食,白木、茯苓為主。)

發黃

黃者,中央土色。陽明太陰之證,濕熱交併,必發身黃,如夏月罨曲,因濕熱而生黃也。濕勝者,一身盡痛,色如熏黃而晦。熱勝者,一身無痛,色如橘黃而明。又傷寒汗已,身目為黃,以寒熱在裡不解,此不可下。宜於寒濕求之,是非特濕熱為黃,而寒濕亦為黃也。其畜血亦能發黃,但兼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耳。

白話文:

朱氏認為,脈象浮而口渴,屬於太陽經;出汗又口渴,屬於陽明經;發熱怕風,寒熱交替並口渴,屬於少陽經;脈象沉而自汗口渴,屬於少陰經;至於厥陰,則代表熱症已達極點。如果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病症將要好轉,應給予水分;如果先口渴後嘔吐,則代表水停滯在體內,應服用赤茯苓湯。

《活人》記載:傷寒熱氣侵入臟腑,流入少陰經,少陰經主腎,腎臟厭惡乾燥,所以會口渴而想喝水。

此外,發汗吐瀉之後,臟腑虛弱,津液枯竭,腎臟還殘留餘熱,也會口渴。天益說:傷寒患者食慾不振且口渴,應該用和胃的藥物治療,不可服用涼性藥物,以免損傷胃氣,導致更加無法進食。白木和茯苓是治療這種情況的主要藥物。

發黃

黃色是中央土的顏色。陽明、太陰經的病症,濕熱交織在一起,就會導致全身發黃,就像夏天用濕布包裹東西,因為濕熱而變黃一樣。濕氣過盛的人,全身疼痛,顏色像被熏黃一樣黯淡。熱氣過盛的人,全身不痛,顏色像橘子一樣明亮。

此外,傷寒患者出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是因為寒熱鬱結在內部無法解除,不可服用瀉藥。應該從寒濕方面治療,因為不只是濕熱會導致發黃,寒濕也會導致發黃。

另外,瘀血也會導致發黃,但會伴隨腹部硬痛、小便自利,患者神志恍惚,如狂躁狀態。

發黃鼻出冷氣,寸口近掌無脈者死。黃而直視搖頭,為心絕,黃而環口黧黑,為脾絕,是皆不治之證也。古謂之疸,疸即黃也,謂單陽而無陰也。

瘀熱在裡,但頭汗,身無汗,渴,小便不利,熱不得越,如橘之黃且明。(大便閉,腹滿者,茵陳蒿湯;小便難者,五苓散加茵陳、山梔。)濕家發黃,一身盡痛,小便難,色如熏黃之暗。(胃苓湯加茵陳,大便閉者,茵陳蒿湯。)寒濕發黃,身疼發熱,頭痛鼻塞而煩,脈大。

(瓜蒂散搐鼻取水,或用防風、葛根、蒼朮、茵陳、桔梗、陳皮、甘草、生薑煎服,取微汗,即愈。)痞氣發黃。(半夏瀉心加茵陳、枳實,小便難者,五苓散加茵陳、山梔。)結胸發黃。(陷胸湯加茵陳。)畜血發黃,小腹滿痛,小便利,大便黑,如狂,脈沉。(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發黃

  • 鼻孔流出清冷之氣,寸口脈近於手掌而無脈象者,將會死亡。
  • 黃疸且雙眼直視並搖頭,是心氣絕;黃疸且口脣周圍發黑,是脾氣絕。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
  • 古人稱之為疸,疸即黃的意思,指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

瘀熱內停

  • 僅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無汗,口渴,小便不通暢,熱氣無法排出,皮膚黃如橘子。
  • (大便不通,腹部脹滿者,可服茵陳蒿湯;小便困難者,五苓散加入茵陳、山梔。)

濕熱發黃

  • 全身發黃,全身疼痛,小便困難,尿液顏色如燻烤過的黃色。
  • (胃苓湯加入茵陳,大便不通者,可服茵陳蒿湯。)

寒濕發黃

  • 身體疼痛發熱,頭痛鼻塞而煩躁,脈搏強勁。
  • (瓜蒂散用鼻子吸取水分,或使用防風、葛根、蒼朮、茵陳、桔梗、陳皮、甘草、生薑煎煮服下,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痞氣發黃

  • (半夏瀉心湯加入茵陳、枳實,小便困難者,五苓散加入茵陳、山梔。)

結胸發黃

  • (陷胸湯加入茵陳。)

畜血發黃

  • 小腹脹痛,小便困難,大便黑色,如發狂,脈搏沉細。
  • (桃仁承氣湯。)

)內傷寒發黃。(調中湯加茵陳,逆冷者加附子。)陰證發黃,脈沉遲,肢冷氣促,嘔悶,或面赤足冷,陰躁欲坐泥水井中。(輕者理中湯,重者四逆湯,俱加茵陳。)身冷汗出,脈沉而黃為陰黃,乃太陰中濕也。(小便利,朮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五苓散。)傷寒遇太陽、太陰司天,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

(一則寒水太過,水來侮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並宜韓氏法。一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茵陳橘皮加半夏、薑、術,三茵陳附子湯,四茵陳四逆湯,五茵陳姜附湯,六茵陳吳茱萸湯,當依次第而用之。)

白話文:

)內傷寒時發黃。(調中湯加入茵陳,身體發冷者加附子。)陰證發黃,脈搏沉緩,四肢冰冷氣促,嘔吐噁心,或面赤腳冷,陰氣旺盛想坐在泥水井中。(輕者用理中湯,重者用四逆湯,均加入茵陳。)身體發冷出汗,脈搏沉緩且發黃為陰黃,是太陰經中濕氣所致。(小便通暢,用朮附湯;小便不通,大便反而通暢,用五苓散。)傷寒遇太陽、太陰司天,下瀉過度,往往轉變成陰黃。

(一則因為寒水過盛,水氣來侵犯土氣;一則因為土氣不足,水氣來侵犯土氣,都應該用韓氏的方法。一是茵陳茯苓湯加入當歸、桂枝,二是茵陳、橘皮加入半夏、薑、朮,三是茵陳附子湯,四是茵陳四逆湯,五是茵陳姜附湯,六是茵陳吳茱萸湯,應按次序使用。)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惡寒,表未解也。反下之不結胸,但頭汗,小便不利必發黃。(梔子柏皮湯。)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二三下之,不能食,脅下滿痛,項強,小便難,面目及身黃。(茵陳五苓散。)中風以火劫汗,兩陽相熏,身發黃,陽盛則衄,陰虛則小便難。

(防己黃耆湯、梔子柏皮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如狂,畜血也。(抵當湯。)

陽明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潮熱噦。(小柴胡湯、麻黃湯。)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必發黃。(五苓散加山梔、茵陳。

白話文:

太陽病

症狀:脈浮快,頭痛發燒,輕微盜汗怕冷,表證未解。

治療:如果反覆發作下利而不結胸,但頭部出汗,小便不通暢,一定會出現黃疸。(梔子柏皮湯)

六七日後

症狀:脈遲浮弱,怕風寒,兩三次下利後不能進食,脇下脹痛,項部強直,小便困難,臉部和身體發黃。(茵陳五苓散)

中風病

原因:由於體內火氣劫奪汗氣,兩陽交迫相燻,導致身體發黃,陽氣盛則鼻衄,陰虛則小便困難。

治療:(防己黃耆湯、梔子柏皮湯)

身體發黃

症狀:脈沉結,小腹變硬,小便自行通暢,神志恍惚,蓄積血瘀。(抵當湯)

陽明病

症狀:陽明經瘀熱內蘊,身體必定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症狀:身體發黃發熱。(梔子柏皮湯)

症狀: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呼吸短促腹脹,脅部和心臟疼痛,鼻子發乾不出汗,嗜睡,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潮熱嘔吐。(小柴胡湯、麻黃湯)

症狀:陽明病,受到火邪侵襲,額頭微汗,小便不通暢,一定會發黃。(五苓散加山梔、茵陳)

)陽明脈遲,食飽微煩,頭眩,小便難,欲作谷疸,下之腹滿如故。(谷疸湯,五苓加茵陳。)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五苓加茵陳。)

往來寒熱,一身盡黃。(小柴胡加梔子。)身黃脅痛,小便難。(未下,宜柴胡,下後,忌柴胡。)

濕家一身盡痛,小便不利,發熱,色如熏黃。(五苓散。)小便自利,(朮附湯。)身煩痛,(麻黃湯加蒼朮。)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兼善:或謂傷寒發黃,惟陽明與太陰有之,小便利者,不發黃,何也?蓋黃為土之正色,以太陰與陽明俱屬土,故黃也。凡外不得汗,里不得小便,脾胃為熱所蒸,則色現於外而黃。

白話文:

第一段

陽明經脈遲緩,吃飽飯後略微感到煩躁,頭昏眼花,小便不暢,有發黃疸的傾向,下瀉後腹部仍然脹滿。(治療方法:使用谷疸湯,或者五苓散加茵陳。)

陽明經脈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一定會發黃。(治療方法:使用五苓散加茵陳。)

第二段

反覆出現寒熱交替,全身發黃。(治療方法:使用小柴胡湯加梔子。)

身體發黃,脅肋疼痛,小便不暢。(治療方法:如果尚未瀉下,應使用柴胡湯;如果已經瀉下,則忌用柴胡湯。)

第三段

由於濕氣入侵導致全身疼痛,小便不暢,發熱,面色呈黃褐色。(治療方法:使用五苓散。)

小便自行暢通。(治療方法:使用朮附湯。)

身體煩躁疼痛。(治療方法:使用麻黃湯加蒼朮。)

脈象浮而身體沉重,汗出怕風。(治療方法:使用防己黃耆湯。)

第四段

補充說明:有人說傷寒發黃,只有陽明經和太陰經會出現,小便暢通者不會發黃。這是因為黃色是土的本色,而太陰和陽明都屬於土,所以會發黃。凡是外感無法出汗,內裡無法小便,脾胃被熱氣蒸灼,就會使顏色顯現在外而發黃。

若小便利者,熱不能畜,不變黃也。其別經發黃者,亦由脾胃之土受邪故也。熱雖內盛,若有自汗,小便利,即不能發黃。其但頭汗,身無汗,劑頸而還,及小便不利,渴飲水漿,為瘀熱在裡,必發黃矣。南陽:白虎證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曰:白虎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頭以下無汗,熱不得越,發黃證也。

濕在裡不散,熱畜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薄,鬱蒸不化,故發黃。其濕氣勝則如熏,熱氣勝則如橘。全善:身黃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不黑,雖小便利,非畜血也。其為證有三,一者梔子柏皮湯,二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謂干黃是也。

白話文:

如果輕微的排泄順暢,體內的熱氣無法蓄積,就不會發黃。其他的經脈發黃,也是因為脾胃的土氣受到邪氣侵犯的緣故。雖然體內熱氣盛,但如果能自行出汗,並且排泄順暢,就不會發黃。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汗液從頸部流回,並且排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瘀熱停留在體內,必然會發黃。南陽問:白虎證也伴隨身熱煩渴引飲,排尿不順暢,為什麼不會發黃?答:白虎證和發黃證很相似,全身出汗,是因為熱氣外溢,這就是白虎證。只有頭面出汗,頭以下不出汗,熱氣無法外溢,這就是發黃證。

濕氣停留在體內不散,熱氣積聚在脾胃,毛孔閉塞,瘀熱和宿食相互作用,鬱積不化,就會發黃。如果濕氣盛,就會像熏蒸一樣,如果熱氣盛,就會像橘子一樣。全善說:身體發黃,但小腹不硬,患者神志清醒,大便不黑,雖然排尿順暢,但並不是積蓄血液。這種情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治療,第二是可以用麻黃連軺赤豆湯治療,這兩種藥物都能治療身體發黃。如果排尿順暢但身體不疼痛,這就是海藏所說乾黃,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三者桂枝附子湯,或去桂白朮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活人》所謂中濕是也。海藏:熏黃,濕病也,一身盡痛;橘子黃,熱病也,一身不痛。熏黃,陰黃也;橘子黃,陽黃也。)

發斑

斑者,胃經熱毒也。下之太早,熱邪乘虛入胃,乃致發斑;下之太遲,熱氣留於胃中不散,亦令發斑。或服熱藥多者,亦發斑。胃主肌肉,故微微隱起,實無頭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實,輕者如星布,重者如錦紋。鮮紅者為胃熱,易治;紫者,為熱盛難治;黑者,為胃爛必死。

白話文:

第一段

三種情況可用桂枝附子湯治療,或去掉桂枝改用白朮湯,皆適用於身體發黃,小便次數頻繁,且全身疼痛的病人。這在《活人》中稱為中濕。海藏說:黃疸伴隨皮膚乾燥發黃,屬於濕病,全身疼痛;黃疸伴隨皮膚光亮發黃,屬於熱病,全身不痛。乾燥發黃屬於陰黃,光亮發黃屬於陽黃。

發斑

發斑是胃經熱毒所致。瀉下過早,熱邪乘虛而入胃,容易導致發斑;瀉下過晚,熱氣留在胃中無法散去,也會導致發斑。服用過多溫熱藥物也會導致發斑。胃主肌肉,所以發斑會微微隆起,沒有頭部,小如芝麻,大如芡實,輕者如星點散佈,重者如錦紋。鮮紅色斑點屬於胃熱,容易治療;紫色斑點屬於熱盛難治;黑色斑點屬於胃潰爛,預後不良。

斑有六證,一曰傷寒,二曰時氣,三曰溫毒,四曰陽毒,五曰內傷寒,六曰陰證。此外有發疹,頗類斑證。但疹屬肺熱,肺主皮毛,故有頭粒尖起。惟癮疹亦如錦紋,而無頭粒,尤為難辨。然疹為肺證,必有鼻塞、流涕、咳嗽、聲重為異耳。疹脈多浮大,斑脈多洪數。疹多發於病之首,斑多發於病之尾。

疹多現於胸腹,斑多現於手足,自不同也。獨疫氣發斑,竟有病前先見者,貴乎諳練而精治之。考仲景論無斑證,華佗、《千金》皆言之。云:微熱者,赤斑出,此疾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此疾十死一生。

一曰傷寒發斑,因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未當下而早下,則熱毒蘊於胃而發斑也。身溫足暖,脈洪數有力者易治,脈沉小,足冷,挾虛者難治。斑欲出未出,(升麻葛根湯以發之。)紫黑者,(上方加紫草。)脈虛者,(上方加人參。)食少大便不實。(倍用白朮。)斑已出,不宜再發,恐傷其氣也。

白話文:

斑疹有六種證候,一是因傷寒引起的,二是因時令瘟疫引起的,三是因溫熱之毒引起的,四是因陽氣過旺引起的,五是因內傷寒冷引起的,六是屬於陰寒症候的。除此之外,還有發疹,與斑疹證候很類似。但疹屬於肺熱所致,肺主皮毛,所以會在頭部出現尖銳的疹子。至於癮疹也像錦緞紋路,但沒有尖銳的疹子,最難辨認。但是疹屬於肺證,一定會有鼻塞、流鼻涕、咳嗽、聲音沙啞等特徵。疹的脈象大多是浮而大的,斑的脈象大多是洪數的。疹大多出現在疾病的初期,斑大多出現在疾病的末期。

疹大多出現在胸腹,斑大多出現在手腳,這是不同的。唯獨疫氣引起的斑疹,竟然有的會在發病前出現,這需要我們熟練掌握知識並仔細治療。考查《仲景方書》中沒有斑疹證候,華佗和《千金方》中都有涉及。書中說:微熱者,出現紅斑,這種病五死一生。病情嚴重者,出現黑斑,這種病十死一生。

第一種是傷寒發斑,由於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該瀉下的時候不瀉下,或者不該瀉下卻早早瀉下,導致熱毒積聚在胃中而發斑。全身溫暖,腳心溫暖,脈象洪數有力者容易治癒,脈象沉小,腳心冰冷,夾雜虛證者難以治癒。斑疹將出未出時,(可以用升麻葛根湯發出來。)呈紫黑色的,(在上方加紫草。)脈虛者,(在上方加人參。)進食少,大便不實。(白朮加倍使用。)斑疹已經出來了,不宜再發,以免傷及氣血。

又不可汗,汗之則病更增。(發斑表虛里實,若更用表藥發汗開泄,更增斑爛矣。)不可下,下之則斑毒內陷,煩渴熱甚,脈洪數者,人參化斑湯,或犀角元參湯、大青四物湯。)熱毒內盛,心煩不得眠,錯語呻吟。(黃連解毒湯,加元參、升麻、大青、犀角。)熱甚煩渴喘咳。

(解毒合化斑湯。)斑勢稍退,潮熱譫語便硬。(大柴胡加芒硝,或調胃承氣湯。)大青為化斑要藥,如無,以大藍葉代之,或青黛亦可。凡發斑避忌香臭,與痘瘡同,已出未出之時,切不可投寒涼之劑,吃生冷之物,恐冰凝其毒,不得發泄也。挾虛者必先助真氣,往往拘泥而不敢補者,多致不救。

白話文:

也不宜發汗,發汗會使病情加重。(發斑表示身熱虛弱、內熱實盛,如果再用發汗藥物治療,會使斑爛更加嚴重。)也不宜瀉下,瀉下會使斑毒沉入內部,導致煩渴、高熱、脈搏洪數,此時可以使用人參化斑湯、犀角元參湯、大青四物湯治療。)

熱毒內盛,心煩難眠,錯亂呻吟。(黃連解毒湯加元參、升麻、大青、犀角。)熱勢猛烈,煩渴喘咳。(解毒合化斑湯。)

斑勢稍退,潮熱神志昏亂。(大柴胡加芒硝,或調胃承氣湯。)

大青是化斑的關鍵藥物,如果沒有,可以用大藍葉代替,青黛也可以。凡是發斑的患者,應避忌香臭之物,與痘瘡一樣,斑點尚未發出時,切不可服用寒涼藥物或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毒素凝結在體內無法排出。如果有虛弱症狀,必須先扶助正氣,千萬不要拘泥不敢進補,否則可能會導致無法挽救。

若脈弱者,必先犯房事,要審問明白。如夾陰者,亦必先助真氣為主。

二曰時氣發斑,四時不正之氣人感之,則寒熱拘急,或嘔逆,或喘嗽,或煩悶,或躁熱,或頭痛鼻乾不眠,皆斑候也。鮮紅稀朗者吉,紫赤稠密者凶。(大抵鮮紅起發者,雖大亦不妨,稠密成片紫黑者凶。)雜黑者難治,重者發熱一二日即出,輕者發熱三四日始出,必察元氣虛實,脈來有力無力為主。如虛者,(先以參胡三白湯助元氣。

)斑未透者,(升麻葛根湯,熱甚加紫草,胃弱人虛者,以四君子合用,曰升君湯。)稠密咽腫,(甘草、桔梗、元參、知母、升麻及犀角黃連湯。)斑出嘔逆,(陳皮、甘草、茯芬、黃連、半夏、生薑。)斑出脈數大,煩渴。(人參化毒湯。)若發潮熱不解,(小柴胡增減,或人參敗毒散。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必定是因為先損耗了元氣,要仔細詢問清楚。如果伴隨陰虛,治療上也必須以扶正氣為主。

另外,時令不正之氣侵襲人體就會引起斑疹,症狀會有寒熱拘急、嘔吐反胃、喘咳、煩悶、躁熱、頭痛鼻乾、失眠等。出現鮮紅稀疏的斑點預後較好,而紫赤稠密的斑點則預後較差。(一般來說,鮮紅色的斑點較大也無妨,但稠密成片且呈紫黑色者預後較差。)雜黑斑點難以治療,病情重的發熱一兩天就會出疹,病情輕的發熱三四天後纔出疹,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元氣虛實,以脈搏有力無力為主要依據。如果虛弱的(先用參胡三白湯扶助元氣。)

未出疹的(用升麻葛根湯,熱症嚴重時加紫草,胃弱體虛的人用四君子合方,稱為升君湯。)稠密咽喉腫痛的(用甘草、桔梗、元參、知母、升麻和犀角黃連湯。)出疹嘔吐反胃的(用陳皮、甘草、茯苓、黃連、半夏和生薑。)出疹脈象數而有力,伴隨煩渴的(用人參化毒湯。)如果發出疹子但潮熱不退的(加減小柴胡湯,或用人參敗毒散)。

)斑出毒盛,(必用犀角、大青、元參、黃芩、黃連、連翹、石膏、知母、花粉。)

三曰溫毒發斑,或犯春令溫邪而發,或犯冬令寒邪,至春始發,或冬有非時之溫,皆名溫毒。治例與時氣相同,但溫毒則尤甚爾。斑將出未出,咳悶嘔逆。(葛根橘皮湯。)斑已出。(黑膏,或元參升麻湯、犀角大青湯、人參化斑等湯。)受邪於春,病發於夏,亦同此例。

白話文:

"斑點出現,病情嚴重,必定使用犀角、大青、元參、黃芩、黃連、連翹、石膏、知母、花粉進行治療。"

"第三種是溫熱性毒癥引發斑點,可能在春天受到不正常的溫邪侵襲,也可能在冬天受到不合時令的寒冷邪氣,到了春天才發病,或者冬天出現不合季節的溫邪,都稱為溫熱性毒癥。治療原則與季節性疾病相同,但溫熱性毒癥的情況會更加嚴重。當斑點將要出現但尚未出現時,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噁心反胃,可以使用葛根橘皮湯進行調理。當斑點已經出現時,可以使用黑膏、元參升麻湯、犀角大青湯、人參化斑湯等進行治療。春季受到邪氣侵襲,夏天發病,同樣適用這種治療方法。"

四曰陽毒發斑,大熱狂言,面赤鼻黑咽痛,斑欲出未出,須涼以解之。(乾葛、升麻、大青、紫草、陳皮、甘草。)斑紫煩渴。(三黃石膏湯加犀角、大青。)陽毒發斑,多成膿瘡。(蜜煎升麻塗之。)

五曰內傷寒發斑,暑月納涼太過,食冷大多,內外皆寒,逼其暑火浮游於外而為斑,不過數點,身無大熱,脈來沉澀。(調中湯去桂枝、麻黃,加厚朴、乾薑,夾暑加香薷、藿香。)暑月陽氣重者,須常候體間,忽有赤點,非蚊跡蚤痕,卻宜急治。(健曰:宜香薷飲加黃連、葛根、六一散。

白話文:

第四種情況是陽毒發斑,患者會出現高燒、神志不清、面紅鼻黑、咽喉疼痛,斑疹快要出現卻還沒出來,必須用涼性藥物來解毒。可以用乾葛、升麻、大青、紫草、陳皮、甘草等藥材。如果斑疹呈紫色,並且患者感到煩躁口渴,可以在三黃石膏湯中加入犀角和大青。陽毒發斑容易化膿成瘡,可以用蜂蜜調和升麻塗抹患處。

第五種情況是內傷寒發斑,通常發生在夏季,患者因為貪涼過度,吃太多冷食,導致內外皆寒,將體內的暑熱逼迫到體表,形成斑疹。這種斑疹數量不多,患者沒有明顯的高燒,脈象沉細。可以用調中湯去除桂枝和麻黃,加入厚朴和乾薑,如果夾雜暑邪,可以再加入香薷和藿香。夏季陽氣較重的人,要時刻注意身體變化,如果突然出現紅色斑點,不是蚊蟲叮咬的痕跡,就要及時治療。可以服用香薷飲,並加入黃連、葛根和六一散。

又有停食不化,曰內傷發斑。其人本體素弱,或因勞瑣發熱,食不消化,壅熱於冒而發斑,細小淡紅,當以小陷胸加減,消食去便以化之。)

六曰陰證發斑,狀如蚊跡蚤痕,無大斑點,出則淡紅,稍久為微黃,病人安靜,脈來沉細。此因元氣素虛,或多房事,或誤服寒涼太過,遂成陰證。乃寒伏於下,逼其無根之火,熏灼肺胃,傳及肌膚。(升麻、藿香、陳皮、人參、生薑、附子、甘草,或與調中溫胃治之。)寒甚脈微。

(大建中湯。)得溫補之劑,陽回而陰火自降,此治本不治標也。大抵發斑,身溫足暖,脈數大者順,身涼足冷,脈微細者逆。治斑不可專以斑治,必察脈之浮沉,證之虛實而治之,切不可孟浪一概論之。此證根本既拔,吉少凶多,庶老成練達者,十可救四五。病家、醫家,臨斯證者,顧可忽乎哉。

白話文:

又有一種不吃東西卻不成形的疾病,稱為內傷發斑。患者本身體質虛弱,或因過度勞累而發燒,食物消化不良,導致內熱壅塞於肺部而發斑,斑點細小淡紅色,可用小陷胸湯加減,幫助消化、通便以化解熱毒。

六、陰證發斑,狀如蚊蟲叮咬的痕跡,沒有大的斑點,剛出現時淡紅色,過一陣子轉為淡黃色,患者精神安逸,脈象沉細。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或房事過度,或誤服寒涼藥物過多,導致陰證。寒邪伏於下焦,逼迫體內無根之火,焚燒肺胃,進而傳佈到肌膚。(可用升麻、藿香、陳皮、人參、生薑、附子、甘草,或配合調理脾胃、溫暖胃氣的藥物治療。)寒邪較重時脈象微弱。

(可使用大建中湯。)服用溫補藥物,使陽氣回升,陰火自然下降,這是治本而非治標的方法。發斑的治療原則是:身體溫暖腳部溫熱、脈象有力者順,身體寒冷腳部冰涼、脈象微細者逆。治療發斑不能只針對斑點下手,必須觀察脈象的浮沉,辨別身體虛實後再治療,切不可草率一概而論。此證根本已動搖,吉少兇多,除非是經驗豐富的老醫生,纔有四五成的把握救治。病患家屬和醫生遇到這種疾病時,豈能輕忽呢?

(陶氏:大熱則傷血,血熱不散,裡實表虛,熱結肌理而為斑也。輕則如疹,重則如錦。或本陽證,誤投熱藥,或汗下不當,邪氣不解,皆致發斑。斑之方萌,多見手足。脈洪大,病人昏沉,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安靜,先紅後黃者,蚊跡也。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嘔惡,便是發斑之候。

黃氏:陰證發斑,稀少而淡紅,跡如蚤痕,無大點也。急與溫中暖胃之藥,寒甚脈微者,人參三白,加薑、附主之。仁齋:一人傷寒七八日,服涼藥太過,遂身涼手足厥冷,通身黑斑,惟心頭溫暖,乃火伏也。六脈沉細,昏不知人,不能言語,狀如屍厥。遂用人參三白湯,加熟附半枚、乾薑二錢服下,一時許,斑漸紅,手足漸暖,蘇矣。

白話文:

陶氏

大熱就會傷及血液,血液發熱不散,身體內部充實而表面虛弱,熱邪聚集在肌肉組織中形成斑點。輕則像蕁麻疹,重則像錦緞一樣大片。有的是原本屬於陽證,誤用熱性藥物,或是發汗、瀉下不當,邪氣沒有解除,都會導致發斑。斑點剛開始出現時,多半在手腳上。脈搏強而有力,病人神志昏沉,先出現紅色後轉為深紅色的,是斑點。脈搏不強,病人神志安寧,先出現紅色後轉為黃色的,是蚊蟲叮咬的痕跡。任何發汗、瀉下後沒有解除症狀的,出現足部冰冷、耳鳴、煩躁、嘔吐等情況,就表示即將發斑。

黃氏

陰證發斑,斑點稀少且淡紅色,痕跡像跳蚤留下的印記,沒有大斑點。要趕快給予溫中暖胃的藥物,如果寒氣很重且脈搏微弱的,可以用人參三白湯,再加入生薑、附子來治療。

仁齋

一名傷寒患者在患病七八天後,服用了過量的涼藥,於是全身發涼、手足冰冷,身上出現大片黑斑,只有心窩部位是溫暖的,這是因為內熱被抑制住的緣故。六脈沉細,神志昏迷,不能言語,就像屍體一樣。於是用人參三白湯加入半片熟附子、二錢乾薑給他服用,過了一會兒,斑點逐漸變紅,手足逐漸變暖,終於恢復神志了。

數日後,餘熱不清,此伏火後作,再用黃連解毒、竹葉石膏湯調治而愈。滄洲:一人傷寒十餘日,身熱而人靜,兩手脈盡伏,醫以為死證,弗與藥。予診之,無脈,舌胎滑,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因告曰:此子必大發赤斑。夫脈,血之波瀾也。今血為邪熱所搏,淖而為斑,外見於皮膚,呼吸之氣,無形可依,猶溝渠之水,雖有風,不能成波瀾也。斑消則脈出矣。

及揭其被而赤斑爛然,與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脈乃復,繼投承氣下之而愈。發斑無脈,仲景未言,今以消息之耳。健按:發斑雖有六證,總不離乎陽明胃經毒邪,而有虛實之分。凡見身熱嘔惡,胸中煩擾,或手足指尖冷,乃欲發斑之象矣。主以升麻葛根湯,入豆豉、蟬退、甘桔、木通以發之。

白話文:

過幾天後,(病人的)餘熱仍然沒有消退,這是以前的伏火又復發了,再次用黃連解毒湯和竹葉石膏湯調治後才痊癒。

滄洲:有個人傷寒十餘天,身體發熱卻神智清醒,兩手脈搏都隱藏不見,醫生以為是死證,不肯給他藥吃。我替他診脈,沒有脈搏,舌苔滑潤,兩顴紅得像火,說話沒有錯亂,於是告訴他們:這個人一定會長出很多紅斑。脈搏,是血液波動的表現。現在血液被邪熱所迫,滯留而形成斑點,從皮膚外露出來,呼吸之氣沒有形狀可依附,就像溝渠裡的水,即使有風吹,也不能形成波瀾。斑點消退後脈搏就會恢復。

等到掀開他的被子,果然赤紅的斑疹佈滿全身,用白虎加人參湯化解他的斑疹,脈搏才逐漸恢復,接著再給予承氣湯下瀉而痊癒。長斑疹而沒有脈搏,仲景沒有提到過,現在就用這個案例來領會它的徵候變化。

健按:長斑疹雖然有六種證候,但總不離陽明胃經的毒邪,而毒邪又有虛實之分。凡是出現發熱、嘔吐、胸中煩悶,或手足指尖冰冷,都是將要長斑疹的徵象。主要使用升麻葛根湯,加入豆豉、蟬退、甘桔、木通來發散斑疹。

若熱甚氣滯,肌肉緊結難出者,須解肌湯,加石膏、豆豉,甘寒以發之。所謂得涼而津液回,肌理松,始能透出。色淡者,本虛而熱亦不甚;色赤者,熱甚;灰黑藍紫,皆熱極胃憊之危候也。若神昏譫妄,米穀不入,死者多矣。其但譫語,猶尚知人,唇焦舌黑,腹有燥矢者,當以調胃承氣,令解毒湯下之可愈。

更有時氣發斑,不待身熱,但覺胸中泛泛,而即見斑者,以白虎湯化之。又有歲氣,少陰、厥陰司天,夏秋時行瘧痢,必兼斑點,先以托化為主。又熱病本應發斑而斑不現,直待里證急下去後,反發出而身始涼。又疫證見斑,鮮紅或赤,而脈洪滑有力者,為陽斑,可涼藥解化。

白話文:

如果症狀表現為熱度高且氣機阻滯,肌肉緊繃不易舒展,這時需要使用解肌湯,並加入石膏和豆豉,用甘寒的藥物來發散病情。這就是「得涼而津液回,肌理松,始能透出」的原則,意思是通過治療讓身體的熱氣得以疏散,使得津液能夠重新流通,肌膚得以鬆弛,病情才能得到緩解。

如果病人的面色呈現淡色,這代表體質虛弱,熱氣可能不是很強烈;如果面色呈紅色,則表示熱氣比較嚴重;如果面色呈現灰色、黑色、藍色或紫色,這些都是熱氣極度嚴重、胃部功能衰竭的危險徵兆。對於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無法進食的病人,情況往往十分危急。

如果只出現胡言亂語,但仍能辨識周圍的人,口脣乾裂、舌頭呈黑色,腸胃有燥熱之氣,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並配合解毒湯來治療,通常可以痊癒。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季節性氣候變化導致身上出現紅疹,甚至在沒有明顯發熱的情況下就出現紅疹,這時可以用白虎湯來化開。另外,如果年份的氣候屬於少陰、厥陰,夏季和秋季流行瘧疾和痢疾,通常會伴隨著紅疹,此時需要首先考慮使用託化法。又如熱病原本應該發出紅疹,但紅疹未能出現,直到內部的症狀變得嚴重才開始發出,同時身體開始感到涼爽。又如疫情期間出現紅疹,如果紅疹鮮紅或赤色,且脈象洪滑有力,這是陽斑的表現,可以使用涼藥來治療。

以上內容為中醫對於不同症狀的對應療法,具體應用時應由專業醫師根據個體狀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有一種似斑非斑,似疹非疹,如疙搭,如雲錦,似無頭粒,而腫凸有形,根腳散漫,色淡紅,肌肉隱隱不清,身亦似熱非熱,間有四肢若冷,而漐漐汗出,按之如捏濕木,乃屬本原大虛之陰證。溫中解毒,俱難挽救。若更夾食,或停宿垢,而遇妄醫,投以陰寒之劑,則立變昏迷口噤而死者,不少。

此因正虛毒盛,氣血不能聚毒於斑,以致流離散漫。無宿垢內畜者,須升麻葛根湯加人參,早扶其本而托其毒。若有停畜者,當早盪滌,不致邪盛正衰,以使措手莫及。此疫癘為病,與內傷寒發斑相似,不可以地黃、黃連等,沉陰膩膈苦寒之藥殺之。更不可以普施太乙、寸金等丹藥誤服。

白話文:

有一種看起來像是斑點,但又不是斑點,像是疹子,但又不是疹子,像疙瘩,像雲錦,像是沒有頭的顆粒,卻又腫起有形狀,根基散亂,顏色淡紅,肌肉隱約不清,身體也像是發熱,但又沒那麼熱,偶爾四肢還會感覺冰冷,同時還會冒出細密的汗水,按壓起來像是捏濕木頭,這屬於身體元氣大虛的陰證。溫中解毒,都難以挽救。如果再加上飲食不當,或是體內累積宿垢,遇到庸醫,又使用寒涼的藥物,就會立刻昏迷不醒,甚至死亡,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這是因為正氣虛弱,毒氣旺盛,氣血無法將毒氣集中在斑點上,導致毒氣散亂無序。如果體內沒有宿垢積聚,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加人參,及早扶正祛邪,將毒氣排出。如果有宿垢積聚,就應該及早清除,避免邪氣盛而正氣衰,導致無力回天。這種疫病,與內傷寒引起的斑疹相似,不可使用地黃、黃連等寒涼的藥物來治療,更不可隨意服用太乙、寸金等丹藥。

凡疫證發時,人家施送丹藥,與者、受者,未能深究其中藥味,大半辛溫香燥,最足害人。殊不知此等丹藥,前人設以闢疫者,只許絳囊佩帶,未嘗教人磨服也。夫疫乃溫毒惡氣,大法以涼解為先,切忌辛熱助勢。若至狂譫發斑之際,投之立見其禍。予屢經目擊,深為警惕,而撰正氣丹以拯救瘟疫,無論初終表裡,有斑無斑,均可解化,所投輒效。此方附載變通方後,為救疫之良法。

白話文:

疫情爆发时,许多人互相赠送丹药,送药的人和收药的人,都没有仔细研究药性,大多是辛温香燥的药,最容易伤人。殊不知这些丹药,古人用来辟疫,只适合装在香囊里佩戴,从未教人研磨服用。疫病是温热毒气,治疗的关键在于清凉解毒,切忌用辛热助长病情。如果病情已经发展到神志不清、身上长斑的阶段,再服用这些辛温香燥的丹药,就会立刻看到其危害。我亲眼目睹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因此深感警惕,并创制了“正气丹”来治疗瘟疫。无论病情初期、后期、表证、里证,无论有没有发斑,都可以用正气丹化解,效果显著。这个方子在变通方之后附载,是救治疫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