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 (3)

1. 少陽經

口苦咽乾,口乾,舌乾

咽通六經,口為脾竅,舌乃心苗,津為腎液,干俱屬熱而無寒也。惟誤汗誤下,及虛人久病者,方與溫經耳。有因汗下者,有不因汗下者,或和或解,或微汗,或下,或急下,當考兼見之證施治。經謂:咽乾不可發汗,以其多里證也,實無寒病。蓋治者再參渴條以施焉。舌乾輕而咽乾重,咽舌俱通於少陰之絡,而舌為心苗,傷寒喜陽而惡陰,故舌乾為輕也。

經云:太陰受病,腹滿咽乾,今考太陰中,闕嗌乾證。

太陽咽乾,不可發汗。(津液竭也。)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本桂枝附子證,誤與桂枝攻表,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甘草乾薑湯。)吐下後不解,表裡俱熱,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白虎加人參湯。)重發汗,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潮熱,心下至少腹硬滿痛。

白話文:

口苦、喉嚨乾燥,嘴巴乾,舌頭也乾。

喉嚨連通六經,嘴巴是脾臟的窗口,舌頭是心臟的芽,津液是腎臟的液體,乾澀皆因熱而無寒氣。只有誤服發汗藥或瀉藥,以及虛弱的人久了,才會用溫經的方法。有的因為發汗或瀉藥導致的,有的不是,有的可以和解,有的需要微微發汗,有的需要瀉下,有的需要急瀉,要根據兼見的症狀來治療。經文說:喉嚨乾燥時不能發汗,因為多是裡證,根本沒有寒病。所以治療時要再參照口渴的條目來治療。舌頭乾燥較輕,喉嚨乾燥較重,喉嚨和舌頭都與少陰經脈相通,而舌頭是心臟的芽,傷寒喜陽惡陰,所以舌頭乾燥較輕。

經文說:太陰經生病,會腹脹、喉嚨乾燥,但太陰經中沒有記載喉嚨乾的症狀。

太陽經導致喉嚨乾燥,不能發汗(因為津液耗盡)。脈搏浮動、自發出汗、小便頻繁、心煩、微微惡寒、腳抽筋,這是桂枝附子湯的證候,如果誤用桂枝湯發汗,就會出現厥逆、喉嚨乾燥煩躁、嘔吐逆氣(用甘草乾薑湯)。吐瀉後沒有好轉,表裡都有熱,怕風、大渴,舌頭乾燥而煩躁(用白虎加人參湯)。再次發汗,又再次洩下,大便五六天不解,舌頭上乾燥口渴,下午有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作痛。

(太陷胸湯。)與瀉心湯,痞不解,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五苓散。)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柴胡湯加葛根。)若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柴葛解肌湯。)陽明中風,咽燥口苦,腹滿喘,惡熱身重,若下之,渴欲飲水,口乾舌燥。(白虎加人參湯。便硬口燥舌乾。調胃承氣湯。)陽明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必衄。

白話文:

如果服用陷胸湯和瀉心湯後,仍有胸悶不舒、口渴燥熱、煩躁不安、小便不暢,則可服用五苓散。陽明中風,出現口苦咽乾、腹部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搏浮緊,可服用柴胡湯加葛根。如果出汗但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則可服用柴葛解肌湯。陽明中風,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息、惡熱、身體沉重,如果出現腹瀉,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則可服用白虎加人參湯。若大便乾燥、口渴、舌頭乾燥,則可服用調胃承氣湯。陽明經脈浮動、發熱、口乾鼻燥,能吃飯就流鼻血,則需對症治療。

(黃芩湯。)陽明口燥,漱水不欲咽,必衄。(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

少陽口苦咽乾,目眩。(小柴胡湯。)

少陰二三日,口燥咽乾。(大承氣急下之。少陰口燥咽乾而渴,若黃柏脈俱沉遲,四逆湯。沉疾者,大承氣。)少陰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大承氣急下之。)

不欲眠,目不能閉,聲嘎咽乾為狐惑。(趙耆:《活人》謂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口燥而咽乾,固也。然獨太陰腹滿咽乾,可言脾熱耳。余如白虎加人參證,口舌乾燥者,表裡俱熱也。口苦咽乾者,少陽經熱,或陽明中風也。口燥咽乾,急下之。自利純清水,口燥干,急下之,少陰經熱也。

白話文:

黃芩湯:陽明經口乾,漱水都不想吞嚥,必定流鼻血。

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少陽經口苦、咽喉乾澀,頭目眩暈。

小柴胡湯:少陰經二三日後,口乾、咽喉乾澀。

大承氣湯急下之:少陰經口乾、咽喉乾澀且口渴,若黃柏脈象都沉緩,四逆湯。沉緩的,大承氣湯。少陰經自利清水,顏色純青,心下痛,口乾澀。(大承氣湯急下之。)

不欲眠,目不能閉,聲嘎咽乾是狐惑所致。(趙耆的《活人書》認為:脾臟發熱,津液就會枯少,所以口乾咽喉乾(也是必然的)。但是隻有太陰經腹滿咽喉乾,才能說是脾熱。其餘如白虎湯加人參證,口舌乾燥的,是表裡都熱。口苦咽喉乾的,是少陽經發熱,或者陽明經中風所致。口乾咽喉乾的,急下之。自利純清水,口乾澀的,急下之,是少陰經發熱所致。)

咽乾煩躁吐逆者,誤汗津液少,而欲作陽明內實者也。豈可專言脾熱哉?仁齋:凡發汗吐下後,口燥咽乾,此津液衰少,腎水不升,虛火上炎也。宜生津益氣湯,或竹葉石膏湯。若脈沉微足冷口燥者,多難治。少陰有急下救腎水之例,及虛人水竭火燥不可下者,補中益氣湯,人參加麥冬、花粉、黃柏、知母以滋水也。又少陽脈疾者可下,脈沉者,附子湯加知母、黃柏、麥冬、五味子、花粉。

白話文:

如果患者感到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可能是因為汗液津液不足,造成陽明經氣內實,而非單純的脾熱。因此,治療時不能只考慮脾熱,還需注意津液虧虛的情況。仁齋說,發汗吐下之後,出現口乾咽燥,是因為津液衰少,腎水不能上輸,虛火上炎。此時,應該使用生津益氣湯或竹葉石膏湯來滋陰降火。如果患者脈象沉微、足冷、口燥,則多難治療。對於少陰經陽虛急下救腎水,以及虛弱之人水竭火燥不可下瀉的患者,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人參、麥冬、花粉、黃柏、知母來滋養腎水。對於少陽經脈象急促的患者可以下瀉,但對於脈象沉的患者,則可以用附子湯,再加入知母、黃柏、麥冬、五味子、花粉來溫陽補腎。

若虛熱病後煩熱不解者,竹葉石膏湯加花粉潤之。海藏:少陰燥渴,脈沉遲,四逆,沉疾,大承氣。若身表涼,脈沉細而虛,則宜瀉心湯。此有形無形之法也。

頭眩,目眩

頭眩者,頭旋眼花也。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所致。眩冒者,昏冒是也。傷寒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汗吐下所致,知其陽虛也。《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若陽明中風,但頭眩,不惡寒者,風主動搖故眩,非逆候也。少陽頭眩者,目系連肝膽,膽有邪,鬱而戍熱,熱氣上衝故眩也。諸逆發汗,劇而言亂目眩者死。是病勢己成,莫可挽也。

白話文:

第一段

若病人虛熱病後,仍然感到煩躁發熱難以消退,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加入花粉來滋潤緩解。海藏注:少陰虛寒導致口渴,脈象沉而遲緩,四肢厥冷,病勢沉重,可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病人身體表面感到寒冷,脈象沉細虛弱,則應該使用瀉心湯治療。這說明了治療要針對有形和無形的病因。

頭眩、目眩

頭眩是指頭部旋轉、眼花目眩的症狀。這是因為過度汗出、嘔吐、瀉下,導致上焦元氣虛弱所致。眩冒是指昏昏沉沉、頭昏腦脹的感覺。傷寒初起時出現頭眩,以及眩冒,都是由於汗出、嘔吐、瀉下所導致,說明陽氣虛弱。 《針經》中說:「上焦虛則頭眩,下焦虛則厥逆。」如果陽明經中風,只有頭眩,不伴隨惡寒,這是因為風邪導致頭部搖晃而眩暈,並非逆氣之症。少陽經頭眩是因為眼睛與肝膽相連,膽有邪氣鬱積化熱,熱氣上衝而導致眩暈。如果因各種逆氣導致發汗,病情嚴重,言語不清,並且出現目眩,則預後不良,難以挽回。

吐下後逆滿,氣上衝胸,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吐下發汗後,虛煩,脈微,心下痞硬,脅痛,氣上衝咽喉,眩冒動惕。(真武湯,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陽明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咽痛。(四逆散加桔梗。陶氏茯苓白朮甘草生薑湯。)

白話文:

瀉下後肚子脹滿,氣往上衝到胸口,頭昏眼花,脈象沉而緊,出汗會引起經絡不適,身體發抖。如果出汗後症狀不減,仍然發熱,心慌頭暈,身體抽搐,渾身發抖想往地上撞。瀉下和出汗後,感到心煩意亂,脈象微弱,心窩處脹滿堅硬,脅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昏眼花,身體不安。陽明經證狀只有頭昏眼花,不畏寒,能吃飯卻咳嗽,咽喉疼痛。

少陽口苦咽乾目眩。(小柴胡加花粉、麥冬。)

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肝俞、肺俞。)

動氣誤汗,頭眩汗不止。(小建中湯。)

少陰利止,頭眩時時自冒者死,虛極而脫也。

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脈弦浮而急。(羌活神術湯加防風、天麻。)頭眩血虛者,(四物加人參、天麻。)痰火上攻,(加酒芩、竹瀝。)內傷陰虛,(補中益氣加川芎、天麻、防風。)下焦元氣欲脫,(人參養榮湯,或大建中加天麻。)

白話文:

少陽症

  • 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服用小柴胡湯加花粉、麥冬。)

太陽少陽併發病

  • 頭頸痠痛,或頭暈,有時胸悶,心下痞硬。(針刺大椎穴第一間,肝俞穴、肺俞穴。)

動作後誤發汗

  • 頭暈,汗出不止。(服用小建中湯。)

少陰症

  • 腹瀉停止後,常有頭暈發作,會致命,這是因為陰氣極虛而引起的脫證。

太陽中風

  • 頭暈目眩,頭搖晃,脈搏弦浮且急。(服用羌活神術湯加防風、天麻。)如果是血虛引起的頭暈目眩,(服用四物湯加人參、天麻。)如果是痰火上攻,(加酒芩、竹瀝。)如果是內傷陰虛,(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天麻、防風。)如果是下焦元氣將脫,(服用人參養榮湯,或大建中湯加天麻。)

耳聾

有二證,一由重發汗而虛,由少陽中風。

未持脈時,其人叉手冒心,試令咳而不咳,耳聾無聞也。以重發汗虛故如此。(黃耆建中湯。)胸脅痛,耳聾,尺寸脈俱弦,少陽也。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並小柴胡湯。)少陽厥陰俱病,耳聾囊縮,兩感也。厥陰耳聾囊縮不知人,營衛不通,皆死矣。(健曰:耳為腎竅,傷寒半表半裡,少陽陽明之證,每多耳聾,然重喊能聽也。

若熱甚傷陰,腎氣絕,則全不聽見。與陽明胃氣絕,而全不知覺者,皆死證也。因陽明之脈縈於耳,蓋耳得胃氣以聞也。)

白話文:

耳聾

耳聾有兩種情況:

一、由過度發汗導致虛弱,屬於少陽中風。

在未把脈前,患者會叉手捂住胸口,試著咳嗽卻咳不出來,而且耳聾聽不見任何聲音。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身體虛弱所致。(可服用黃耆建中湯。)

二、胸脅疼痛,耳聾,寸脈和尺脈都弦緊,這是少陽病的症狀。少陽中風還會出現耳聾、眼睛發紅、胸悶煩躁。(可服用小柴胡湯。)

少陽和厥陰同時發病,會出現耳聾、耳廓收縮,屬於兩者互相影響的症狀。厥陰的耳聾、耳廓收縮,患者不認識人,營氣和衛氣不通暢,都是死症。(健曰:耳朵是腎臟的竅穴,傷寒病半表半裡,少陽和陽明病的症狀,經常會出現耳聾,但是用力喊叫時可以聽見。

如果熱氣過盛傷了陰氣,腎氣衰竭,就會完全聽不見聲音。這跟陽明胃氣衰竭導致完全失去知覺一樣,都是死症。因為陽明經脈連接著耳朵,耳朵靠著胃氣才能聽見聲音。)

往來寒熱

往來寒熱者,寒已而熱作,熱已而寒起。蓋寒為陰,熱為陽,里為陰,表為陽。邪容於表與陽爭,則發寒;邪入於裡與陰爭,則發熱。表邪多,則寒多而熱少;里邪多,則熱多而寒少。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表裡不拘,內外無定,由是寒熱往來而無常也,故立小柴胡諸加減法,以和解之。

然與寒熱如瘧,似是而非也。如瘧者,作止有時,正氣與邪爭則瘧作,分則止矣。往來寒熱,則作止無時,日有三五或十數發也。雖然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當和解之。又有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則宜大柴胡湯下之而愈。

白話文:

往來寒熱

往來寒熱是指患者時而發寒,時而發熱的症狀。寒氣退去後熱氣就出現,熱氣消退後寒氣又起。這是因為寒屬陰,熱屬陽,內屬於陰,外屬於陽。外邪入侵人體表層,與陽氣相爭,就會發寒;外邪入侵人體內部,與陰氣相爭,就會發熱。

表層的邪氣多,寒氣就多,熱氣就少;內部的邪氣多,熱氣就多,寒氣就少。當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時,外與陽氣相爭就會發寒,內與陰氣相爭就會發熱。表裡無常,內外不定,因此寒熱往來無定時,故此才創立小柴胡湯及其加減方,用來調和解表。

但往來寒熱與瘧疾雖然類似,卻有所不同。瘧疾發作有時間規律,正氣與邪氣相爭則發作,分開則停止。而往來寒熱則發作無定時,一日可能發作三五次,甚至十幾次。

雖然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需調和解表,但如果病程持續十餘日,熱氣積聚在內,又出現往來寒熱,則應使用大柴胡湯瀉下,才能痊癒。

傷寒中鳳,往來寒熱,胸脅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緊。(上方。)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太陽證罷為壞病,他法治之。已汗復下,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欲汗出,往來寒熱,心煩。

(柴胡桂枝幹薑湯。)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大柴胡湯。《活人》:往來寒熱有三證:有表證而往來寒熱者,小柴胡湯也:有里證而往來寒熱者,大柴胡湯也;已汗或己下,復往來寒熱者,皆可柴胡桂枝幹薑湯也。)

胸脅滿痛

邪氣傳裡,必先是胸而脅,以次經心腹而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脅滿,多帶半表半裡證;腹滿,多里證;少腹滿,非溺即血也。蓋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清陽出上竅,濁陰歸下竅,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故在上滿者,無形之氣也;在下滿者,有形之物也。

白話文:

傷寒傳入少陽 傷寒初期,出現反覆發熱,胸部和肋骨兩側感到脹滿,心中煩躁,不想進食,想嘔吐。(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太陽病傳入少陽 太陽病未痊癒,傳入少陽經,肋骨下發硬脹滿,乾嘔不能進食,反覆發熱,脈搏沉緊。(使用上述的方劑治療。)

太陽病轉為壞病 發熱出汗,腹瀉,針灸治療後,神志不清。太陽經的病症消失,轉為壞病,需要用其他方法治療。

大柴胡湯證 病人已經發汗,又腹瀉,胸部和肋骨兩側脹滿,小便不通暢,口渴但不想嘔吐,只想發汗,反覆發熱,心中煩躁。(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

十餘日熱結在裡證 發熱十餘天,熱邪積聚在身體內部,又出現反覆發熱。(使用大柴胡湯治療。《活人書》中指出:反覆發熱有三個證型:

  • 有外感證狀,發熱反覆者,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 有內在病因,發熱反覆者,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 已經發汗或腹瀉過,又反覆發熱者,可以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

胸脅脹痛 邪氣傳入內部,一定會先侵及胸部,然後傳到肋骨,再逐漸進入心腹,最後進入胃。因此,胸部脹滿,通常伴有外感證狀;肋骨脹滿,通常伴有半表半裡證狀;腹部脹滿,通常伴有裡證狀;小腹脹滿,非小便不通,即為血瘀。

因為人體上半身同天之陽氣,下半身同地之陰氣。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濁陰之液從下竅排出,當陽氣排出不暢時,就會積聚而脹滿。因此,上半身脹滿是由無形之氣造成的,下半身脹滿是由有形之物造成的。

在上者因而越之,故胸滿宜吐;在下者引而竭之,故腹滿宜下。俱有陰陽之辨,不可不察也。

太陽十日已去,脈浮細,嗜臥,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小柴胡湯。)下後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汗下後,煩熱,胸中窒滿。(梔子豉湯。)病如桂枝證,胸中痞硬,氣上衝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痰。(瓜蒂散。)太陽下利,嘔逆頭痛,心下痞硬滿,脅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里未和也。

(十棗湯。)已汗復下,胸脅滿,小便不利,頭汗出,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幹薑湯。)下後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過經十餘日,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微煩。(先極吐下者,調胃承氣湯,不吐下者勿與。)吐下後,發汗虛寒,脈甚微,心下痞硬,脅下痛,氣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

白話文:

在上方的病症,治療宜疏通,故胸悶應讓其吐出;在下方的病症,治療宜引出,故腹脹應讓其瀉下。這些都涉及陰陽的區別,不可不仔細辨別。

太陽經病已過十天,脈象浮細,嗜睡,外感已解除。現胸悶、脅痛,(用小柴胡湯。)瀉下後脈象急促、胸悶,(用桂枝去芍藥湯。)汗下後,煩熱,胸中窒悶。(用梔子豉湯。)病症如桂枝證,胸中痞硬,氣往上衝喉嚨,不能呼吸,這是胸中有寒痰。(用瓜蒂散。)太陽經病瀉利,嘔吐、頭痛,心下痞硬、滿脹,脅痛,乾嘔、氣短,出汗不惡寒,外感解除,內部寒熱未調和。

(用十棗湯。)已出汗又瀉下,胸脅滿脹,小便不利,頭出汗,寒熱、心煩。(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瀉下後胸悶、煩驚,小便不利,胡言亂語、身體沉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超過十多天,溫溫作嘔,胸痛,大便反而是溏便,小腹微脹、微煩。(先前極度嘔吐瀉下的,用調胃承氣湯,沒有嘔吐瀉下的,勿用。)嘔吐瀉下後,發汗導致虛寒,脈象十分微弱,心下痞硬,脅下疼痛,氣往咽喉衝,頭暈眼花,經脈跳動明顯。

(真武湯、桂枝茯苓白朮甘革湯。)

陽明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小柴胡湯。)陽明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上方。)

太陽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寒熱,脈沉緊。(上方。)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上方。)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上方。)或脅下痞硬。(上方去大棗,加牡蠣。)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滿而煩,若吐下驚而悸。

(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潮熱微利。(先小柴胡湯解外,後柴胡加芒硝湯。)

白話文:

患者出現陽明經的潮熱症狀,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脅部脹滿不舒,可服用真武湯或桂枝茯苓白朮甘革湯。如果患者出現陽明經的脅下硬滿,不排便並伴隨嘔吐,舌苔白膩,可服用小柴胡湯。若患者太陽經病症未解,轉入少陽經,出現脅下硬滿,乾嘔、寒熱交替,脈象沉緊,也可服用小柴胡湯。若病程四五天,出現發熱怕風,頸項僵硬,脅下滿脹,手足溫熱且口渴,可服用小柴胡湯。若患者傷寒中風,出現往來寒熱,胸悶脅痛,心煩喜嘔,可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脅下痞硬,可服用小柴胡湯去大棗加牡蠣。若患者少陽經中風,出現耳聾目赤,胸悶心煩,伴隨嘔吐驚悸,可服用去黃芩加茯苓的小柴胡湯。如果病程持續十三天,出現胸脅部滿脹並伴隨嘔吐,潮熱微利,可先用小柴胡湯解表,再用柴胡加芒硝湯。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麻黃。)

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

厥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也,須吐之。(瓜蒂散。《明理》:胸滿,如下後脈促胸滿,合病喘而胸滿,二者俱屬表,宜汗之,蓋胸中至表猶近也。及脅滿則不言發汗,但主小柴胡和解而已。大抵邪初入里,尚未停留為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者,惟和解之。

若留胸中,聚而為實,非湧吐之不可。故華佗曰:四日在胸,吐之則愈。邪已收斂不散,則可吐之。《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胸膈之上為高,吐之為越。如梔子豉湯、瓜蒂散二證是已。雖均是吐劑,又須知梔子吐虛煩客熱,瓜蒂吐痰實宿寒也。嗣真:《活人》云太陰者,脾之經,主胸膈膜脹。

白話文:

太陽和陽明經脈同時生病,會出現喘不過氣、胸部滿悶的症状。少陰經脈出現腹瀉,伴隨喉嚨痛、胸部滿悶、心煩意亂。厥陰經脈出現手腳冰冷、脈搏忽快忽慢,邪氣積聚在胸腔,導致胸悶心煩,吃不下飯,病症在胸腔,需要用藥物催吐。

觀《明理論》云:胸中至表猶近,所以喘而胸滿者,麻黃湯,是屬表而可汗也。胸脅滿者,以柴胡湯,是半表裡而可和解也。至太陰止云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或腹滿而咽乾,可見太陰不主胸上矣。仁齋:胸滿多用吐法,實者瓜蒂散,虛者人參蘆,更以手探吐之。傷寒三四日已傳少陽,口苦發熱胸滿,小柴胡湯。

若胸滿而悶,加枳殼、桔梗各二錢,若滿而煩,加瓜蔞三錢,黃連錢半。凡心之上,胸之分,宜枳殼;心之下胃之分,宜枳實。蓋枳殼能瀉至高之氣,枳實能瀉至低之氣;蔞仁能瀉肺,滌胸冒痰垢之藥,故胸滿而煩者必加之。戴氏:陽證身熱而胸膈痞塞者,減枳殼、桔梗之半,加柴胡、前胡治之。

白話文:

根據《明理論》所說:胸部靠近體表,所以喘息和胸悶,可以使用麻黃湯,因為它屬於表證而且可以發汗。胸脅脹滿,可以使用柴胡湯,因為它屬於半表半裡,可以調和氣血。至於太陰經只說腹部脹滿、嘔吐、飲食不下、有時腹痛,或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可見太陰經主要影響腹部,不主宰胸上。

仁齋認為:胸悶多用吐法治療。實證使用瓜蒂散,虛證使用人參蘆,並用手探吐。傷寒三四天後已傳至少陽經,出現口苦、發熱、胸悶,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如果胸悶而氣滯,再加入枳殼、桔梗各二錢。如果胸悶煩躁,再加入瓜蔞三錢、黃連一錢半。凡是心臟以上,胸部的部分,適合使用枳殼;心臟以下,胃部的部分,適合使用枳實。因為枳殼能瀉掉至高的氣,枳實能瀉掉至低的氣;瓜蔞仁能瀉肺,滌除胸中矇蔽痰垢的藥物,所以胸悶煩躁的患者必須加入瓜蔞仁。

戴氏認為:陽證患者出現發熱、胸膈痞塞時,減少枳殼、桔梗的一半,加入柴胡、前胡治療。

嘔吐,乾嘔

嘔者,有物有聲而漸出;吐者,有物無聲而頓出。乾嘔者,有聲而無物。嘔有責為熱者,有責為寒者,至於吐,則悉屬虛冷矣。嘔又有停飲者,有胃脘有膿者。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是以半表裡證多嘔也。生薑為嘔家聖藥,散逆氣也。半夏為嘔家要藥,去痰水也。

嘔多雖有陽明者,不可攻,為其氣逆,尚未收斂為實,是猶在外,未傳入里也。熱者脈數煩渴,寒者脈遲逆冷。有水氣者,先渴後嘔。腹滿怔忡有膿血者,吐儘自愈,不須治也。

初起病即嘔吐,寒傷胃也。(藿香正氣散。)太陽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麻黃湯。)五六日嘔而發熱,(小柴胡湯。)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心下支結,微嘔。(柴胡桂枝湯。)發汗吐下後,虛煩,懊憹而嘔。(梔子生薑湯。)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

白話文:

嘔吐、乾嘔

嘔吐:有內容物,發出聲音,逐漸排出。 吐:有內容物,沒有聲音,突然排出。 乾嘔:有聲音,但沒有內容物。

嘔吐可以歸因於熱證或寒證,至於吐,則都是屬於虛寒的證狀。嘔吐還有停飲造成的,或胃中有膿。

通常,傷寒表症邪氣想傳到裡症,裡氣上逆就會造成嘔吐。因此,半表半裡的證狀常伴有嘔吐。生薑是嘔吐症狀的聖藥,可以疏散逆氣。半夏是嘔吐症狀的重要藥材,可以去除痰液。

儘管嘔吐常有陽明證狀,但不可攻下,因為它的氣逆尚未收斂為實證,就像還在外面,還沒有傳到裡面。熱證會脈搏數快煩渴,寒證會脈搏遲而逆冷。有水氣的證狀,會先口渴再嘔吐。腹部脹滿,怔忡有膿血的,吐盡後就會自愈,不用治療。

剛開始發病就嘔吐,是寒邪傷胃所致。(藿香正氣散。)太陽經受寒,身體疼痛嘔逆,脈搏陰陽都緊。(麻黃湯。)五六天後開始發熱,嘔吐(小柴胡湯。)六七天後發熱微惡寒,四肢痠痛,心下絞痛,微嘔。(柴胡桂枝湯。)發汗、服用瀉下藥後,虛煩、懊悔而嘔吐。(梔子生薑湯。)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

(黃連湯。)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大柴胡湯。)過經十餘日,嘔不止,心下急微煩。(上方。)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潮熱微利。(先小柴胡解外,後柴胡加芒硝湯。)過經十餘日,嗢嗢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微滿微煩,但欲嘔。(先曾吐下傷胃,與調胃承氣湯,不爾不與。

陽明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小柴胡湯。)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黃芩生薑半夏湯、小柴胡湯。)食後欲嘔,陽明也。(吳萊萸湯。)得湯反劇者,屬上焦,(葛根半夏湯。陽明有寒而嘔,吳茱萸湯。)潮熱便閉而嘔,(大柴胡湯。)陽明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頭痛。(真武湯去茯苓。)

白話文:

黃連湯 發燒流汗不止,心窩痞硬,嘔吐腹瀉。

大柴胡湯 病發十幾天,嘔吐不止,心窩急躁煩悶。

上方 十三天後未好,胸脅脹滿嘔吐,潮熱腹瀉。

先小柴胡解外,後柴胡加芒硝湯 病發十幾天,噁心欲吐,胸口疼痛,大便溏,腹部微脹煩躁,但是想吐。

先曾吐下傷胃,與調胃承氣湯,不爾不與 陽明經脅下硬脹,不大便而嘔吐,舌苔白。

小柴胡湯 嘔吐頻繁,雖然有陽明經證狀,不可攻下。

黃芩生薑半夏湯、小柴胡湯 飯後想嘔,也是陽明經證狀。

吳萊萸湯 喝湯後症狀加劇者,屬於上焦,(葛根半夏湯)。陽明經有寒而嘔吐,(吳茱萸湯)。

大柴胡湯 潮熱便祕而嘔吐。

真武湯去茯苓 陽明經反而無汗而小便通暢,二三天的嘔吐伴咳嗽,手足發冷,頭痛。

發熱口苦,脈弦數而嘔,或心煩喜嘔,或胸脅滿痛,寒熱而嘔,或日晡發熱而嘔。(並小柴胡加半夏、生薑。)血弱氣盡,邪氣因入,結於脅下,往來寒熱,邪高痛下,故嘔。(小柴胡湯。)渴而飲水嘔,柴胡不中與也。(赤茯苓湯。)

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葛根半夏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少陰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少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自利或嘔,此有水氣。(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少陰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更衣反少者。(灸之,溫其上。)嘔而肢冷脈沉細,(四逆湯加橘、半、生薑。)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發熱口苦,脈弦數而嘔,或心煩喜嘔,或胸脅滿痛,寒熱而嘔,或日晡發熱而嘔。(並小柴胡加半夏、生薑。)血弱氣盡,邪氣因入,結於脅下,往來寒熱,邪高痛下,故嘔。(小柴胡湯。)渴而飲水嘔,柴胡不中與也。(赤茯苓湯。)

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葛根半夏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少陰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少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自利或嘔,此有水氣。(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少陰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更衣反少者。(灸之,溫其上。)嘔而肢冷脈沉細,(四逆湯加橘、半、生薑。)

1. 感冒發燒

  • 口苦,脈搏弦硬而快速,會嘔吐。
  • 心慌煩躁,想嘔吐。
  • 胸脅脹痛,有時發冷發熱後會嘔吐。
  • 下午發燒時會嘔吐。(可加半夏、生薑於小柴胡湯中服用。)

2. 體虛受寒

  • 血氣虛弱,邪氣入侵。
  • 邪氣結在脅下,忽冷忽熱。
  • 邪氣上衝,痛在上部,故會嘔吐。(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3. 傷寒

  • 口渴喝水會嘔吐,不適合服用柴胡。(可用赤茯苓湯治療。)

4. 太陽陽明合病

  •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病,沒有腹瀉,但會嘔吐。(可用葛根半夏湯治療。)

5. 太陽少陽合病

  •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受病,腹瀉且嘔吐。(可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6. 少陰病

  • 腹瀉,咳喘口渴,心煩失眠。(可用豬苓湯治療。)

  •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痠痛,有腹瀉或嘔吐,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可用真武湯,去掉附子,加入生薑治療。)

  • 腹瀉,脈搏微弱遲緩,嘔吐出汗,換衣服後出汗反而減少。(可用艾灸溫暖上半身治療。)

  • 嘔吐,手腳冰冷,脈搏沉細。(可用四逆湯,加入橘子、半夏、生薑治療。)

厥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微熱見厥,難治。(四逆湯。)熱厥吐蛔,得食而嘔。(烏梅丸。)熱少厥微,煩躁,小便利色白,欲得食,熱除欲愈也。若厥而嘔,胸脅滿煩,後必便血。(黃芩芍藥湯、抵當湯。)嘔而吐涎沫,逆冷,脈沉微。(茱萸四逆湯加橘、半。)

先嘔後渴,欲解也。(思水者,急與之。)先渴後嘔,水停心下也。(赤茯苓湯、茯苓半夏湯,加薑、橘。)嘔而下利,有寒熱者為陽。(黃芩湯。)無熱者為陰。(豬苓湯、真武湯。)嘔而心煩,若汗吐下後,(梔子生薑豉湯。)未經汗吐下,兼咳而渴。(茯苓湯。)有癰膿而嘔,不必治嘔,膿儘自愈。

白話文:

1.

厥陰脈絡證候嘔吐,脈搏虛弱,小便頻繁且顏色深黃,微熱伴有厥冷,難以治療。(治療方劑:四逆湯)

2.

熱厥證候吐出蛔蟲,進食後嘔吐。(治療方劑:烏梅丸)

3.

熱厥證候較輕微,煩躁不安,小便清白,有食慾,熱退後病情好轉。如果出現嘔吐,胸脅滿悶煩躁,以後必定便血。(治療方劑:黃芩芍藥湯、抵當湯)

4.

嘔吐涎沫,逆冷,脈搏沉細弱。(治療方劑:茱萸四逆湯加橘皮、半夏)

5.

先嘔吐後口渴,病情將要好轉。(若口渴嚴重,需急予飲水)先口渴後嘔吐,水停聚在心下。(治療方劑:赤茯苓湯、茯苓半夏湯,加薑、橘皮)

6.

嘔吐伴腹瀉,有寒熱症狀者為陽證。(治療方劑:黃芩湯)無熱證狀者為陰證。(治療方劑:豬苓湯、真武湯)

7.

嘔吐伴心煩,如果在發汗、嘔吐或瀉下後出現,(治療方劑:梔子生薑豉湯)如果沒有發汗、嘔吐或瀉下,同時伴有咳嗽口渴。(治療方劑:茯苓湯)

8.

有膿瘡而嘔吐,不必專治嘔吐,膿瘡痊癒後嘔吐自然好。

太陰腹滿痛,自利而吐,脈沉。(理中湯加藿香、薑、橘。)少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白。(四逆湯、白通湯。)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胸中實也,當吐之。(瓜蒂散。)若膈上寒飲乾嘔,不可吐也,急溫之。

(四逆湯。)傷寒本自寒下,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吐利厥逆,煩躁欲死。(吳茱萸湯。)汗下後,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丸。)汗後水藥不入口。(四逆茯苓半夏湯。)似嘔似噦,似喘,憒憒無奈。(大橘皮湯。)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熱在胃脘。

白話文:

太陰腹滿痛

腹脹疼痛,拉肚子且嘔吐,脈搏沉緩。(加用理中湯,加入藿香、生薑、橘皮。)

少陰欲吐不吐

想吐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拉肚子且口渴,小便清白。(四逆湯、白通湯。)

飲食入口則吐

吃東西就吐,心中溫溫作嘔,但是又吐不出來,剛開始這樣的時候,手腳冰冷,脈搏弦細而緩慢,胸中感到脹滿,應該讓它吐出來。(瓜蒂散。)

若膈上寒飲乾嘔

膈上有寒飲導致乾嘔,不可讓它吐出來,趕緊溫暖一下。(四逆湯。)

傷寒本自寒下,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

傷寒原本就寒下,又再嘔吐拉肚子,寒氣阻塞,吃東西就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吐利厥逆,煩躁欲死

嘔吐拉肚子,冷厥逆亂,煩躁得想死。(吳茱萸湯。)

汗下後,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

出汗拉肚子後,關脈脈搏遲緩而嘔吐,表示胃寒。(理中丸。)

汗後水藥不入口

出汗後,喝水藥就不想入口。(四逆茯苓半夏湯。)

似嘔似噦,似喘,憒憒無奈

像嘔吐又像打嗝,像喘氣,頭昏腦脹,無可奈何。(大橘皮湯。)

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熱在胃脘

脈搏快速,手掌心發熱,煩躁口渴而嘔吐,表示胃脘有熱。

(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而吐。(理中湯去朮,加生薑。)陰證喘促,及吐逆。(返陰丹入口便住。)瘥後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湯、生薑汁,或橘皮竹茹湯。)脈滑數或洪,發熱。(茅根湯。)嘔吐發熱而腳弱,或疼乃腳氣。(於腳氣求之。)

太陽中風自汗,鼻鳴乾嘔,(桂枝。)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頭痛心下痞,硬滿脅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下之,下利日數十行,腹中雷鳴,心下痞,硬滿,乾嘔心煩,復下之,痞益甚。(甘草瀉心湯。)太陽轉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往來寒熱,脈沉緊。(小柴胡湯。)

白話文:

如果身體寒冷,不喝水就呕吐,可以用五苓散。如果脾胃虚寒,可以服用理中汤去掉白术,再加生薑。如果出現阴证,伴随喘促和呕吐,可以服用返陰丹,一服下去便能止住症状。病癒后出現虚烦呕吐,可以使用竹叶石膏汤、生姜汁,或者橘皮竹茹汤。如果脉象滑数或洪,伴随发热,可以用茅根汤。如果呕吐发热,并且脚无力或疼痛,可能是脚气,需要针对脚气治疗。

如果太阳中风,伴随自汗、鼻鸣、乾呕,可以使用桂枝。如果表证没有解开,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并且咳嗽,可以使用小青龙汤。如果头痛、心下痞满、胁痛、乾呕、呼吸短促、出汗但不畏寒,说明表证解开但里证未和,可以使用十枣汤。如果已经服泻药,连续下利数日,腹中雷鸣,心下痞满,乾呕心烦,再次服泻药后,痞满更加严重,可以使用甘草泻心汤。如果太阳病转入少阳病,伴随胁下硬满、乾呕、往来寒热、脉沉紧,可以使用小柴胡汤。

少陰膈上有寒飲,乾嘔。(四逆湯。)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白通湯加大椎。)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赤,或乾嘔。(通脈四逆湯加生薑。)少陰下利乾嘔。(姜附湯。)

厥陰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得湯反劇,(與小柴胡湯。復庵:太陰、厥陰,間有嘔吐,太陰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並加生薑。此蓋陰中之陰,宜用熱劑。若陽入陰者,能為利,而不能為嘔,嘔屬上而近於外也。陽之所以入者深,故利也。大抵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嘔乃病漸入內,非正太陽也。

白話文:

少陰膈中有寒邪引致乾嘔,應使用四逆湯治療。

如果出現下利、厥逆且脈搏消失,並伴有乾嘔、煩躁的情況,應使用白通湯加上大椎進行治療。

若出現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但不畏寒,反而面赤,或乾嘔的情況,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加上生薑進行治療。

對於少陰下利乾嘔的症狀,應使用姜附湯進行治療。

厥陰乾嘔,並伴有吐出涎沫及頭痛的情況,應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

如果服用了湯藥後病情反而加重,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得自復庵的意見,對於太陰、厥陰的嘔吐情況,太陰宜使用理中湯,厥陰則宜使用四逆湯,並且加生薑。這說明陰性病症中,應使用熱性藥物進行治療。如果陽氣進入陰性區域,可能會導致下利,而非嘔吐,因為嘔吐通常發生在上部,接近體表。陽氣進入陰性區域越深,則會導致下利的症狀。

總體來說,這些古文描述了中醫診斷和治療不同胃腸道問題的原則和方法。例如,根據症狀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方劑進行治療。

曾有人初得病太陽證,嘔吐不住,投暖藥莫效,知太陽已汗解,固當用冷劑。況太陽見嘔,非合陽明即少陽也,其嘔為熱,用暖劑非矣。又一人初病具太陽證而嘔,一家少長相類,與養胃湯服之俱效。此時行之氣使然,是傷寒雜病,又不可以正傷寒例之也。若非合病而獨見太陽證,恐素有痰飲,停水食傷,且以二陳定之,徐進解太陽之藥。

吳氏:凡胃家有熱,脈必弦數,口苦煩渴;胃家有寒,脈必弦遲逆冷,不食;有水氣者,先渴後嘔,腹滿怔忡;有膿血者,喉中腥氣奔逆上衝。此四者,不可不辨。《活人》: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胃之氣,本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大便不可下,可小柴胡湯。

白話文:

曾經有人患病初期出現太陽病證,嘔吐不止,服用熱性藥物無效。得知太陽病已出汗而解,理應使用寒涼的藥物。況且太陽病出現嘔吐,要麼是合併陽明病,要麼是合併少陽病。這種嘔吐是由於熱證,使用熱性藥物是不合適的。

又有另一人患病初期具有太陽病證,但一家大小都出現類似症狀,服用「養胃湯」後都見效。這時是流行傳染病導致的,所以不能按照正統的傷寒病例來處理。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疾病而單純出現太陽病證,恐怕是素有痰飲,積聚水濕而損傷,先用「二陳湯」治療,再逐漸解除太陽病證。

吳氏評註

胃中如有熱,脈搏一定弦數,口苦口渴;胃中如有寒,脈搏一定弦遲,逆冷,不思飲食;有水濕的人,先口渴後嘔吐,腹脹心悸;有膿血的人,喉嚨有腥臭氣上逆。這四種情況不可不辨別清楚。《活人書》中說:沒有陰證則會嘔吐。嘔吐是因為足陽明胃經之氣,原本是向下運行的,現在卻逆而向上,所以稱為氣逆,氣逆則嘔吐。仲景說:嘔吐多雖然有陽明證,但沒有大便,不可下法,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泱然汗出而解矣。陶氏:乾嘔者,嘔而無物也,於猶空也。大抵熱在胃脘,與穀氣並,熱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證。太陽汗出乾嘔,桂枝主自汗也;少陰下利於嘔,薑、附主下利也;厥陰吐涎沫,乾嘔,吳茱萸主涎沫也,邪去,則嘔自止矣。

若有水氣二證,太陽表不解,乾嘔微喘,小青龍湯:不發熱,不惡寒,脅痛咳而利,乾嘔,十棗湯,在分表裡而治之。若嘔而脈弱便利,身熱見厥難治,以其虛寒甚也。長卿:乾嘔者,寒鬱於中脘,令陽不舒,故欲吐不得吐。若熱在內,則吐而物出,嘔酸嘔苦也。然太陽、少陽水氣亦乾嘔者,太陽必頭痛發熱,少陽必胸滿脅痛,水氣必咳引脅疼,三者未離乎寒也。至三陰乾嘔,則外無一毫表證,內必下利清穀,具諸寒證矣。

白話文:

上焦通暢,津液順利下降,胃氣和諧,自然汗出而病癒。陶氏說,乾嘔是指嘔吐卻沒有東西吐出來,就像空空的肚子一樣。一般來說,是胃脘有熱,與食物氣機糾纏在一起,熱氣上熏,心下痞結,才會出現這種症狀。太陽病汗出乾嘔,可以用桂枝治療自汗;少陰病下利伴隨嘔吐,可以用薑、附治療下利;厥陰病吐涎沫,乾嘔,可以用吳茱萸治療涎沫,邪氣去除,嘔吐自然就會停止。

如果有水氣症狀,太陽表症未解,乾嘔伴隨輕微喘息,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沒有發熱,不惡寒,脅痛咳嗽並且腹瀉,乾嘔,可以用十棗湯治療,根據表裡分治。如果嘔吐並且脈象虛弱,腹瀉,發熱伴隨昏厥,難以治療,是因為虛寒太過嚴重。長卿說,乾嘔是因為寒氣鬱積在中脘,導致陽氣不舒暢,所以想吐卻吐不出來。如果熱在內,就會吐出東西,還會嘔酸嘔苦。但是太陽、少陽水氣也會出現乾嘔,太陽病必有頭痛發熱,少陽病必有胸滿脅痛,水氣必有咳嗽引發脅痛,三者都離不開寒氣。到了三陰乾嘔,則沒有任何表證,內必下利清穀,具備所有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