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23)

1. 辨平脈法第二

不岩:此釋上三句之義,並結高章以下一段脈法。故復提寸口二字,謂高章失之盛,惵卑失之弱。唯營衛和平,斯脈法遲緩。審能知遲緩之脈,陰陽相抱,剛柔相搏,斷而名之為強,則無誤於剛與損二者之患矣。觀子:氣盛髓生血滿之人,而肌肉緊硬,能無太過偏勝乎?惟緊與薄俱,而又鮮硬,此為營氣之和,剛柔相得之道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趺陽之脈,以候脾胃。滑則穀氣實,是為胃實。緊則陰氣勝,是為脾強。以脾胃一實一強,而相持擊,故令痛作。此脾胃兩各強實相擊,臟腑自傷而痛,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瘡,豈非自貽其害乎。

卿子:玩趺陽數條,皆本虛寒。此之為實為強,非真實真強也。如不劑量邪正,以實持之,以強擊之,誤於攻削,乃自取傷耳,故重嘆之。即為醫咎同意。痛字,惜之也。三陽曰:胃中有食,脾中有寒,皆有餘也,是以相搏。若脾氣自強,胃中雖實,自然消穀,豈能為病乎?)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經曰:浮為虛。又曰:大則病進。浮則為正氣虛,大則為邪氣實。在尺則邪氣關閉下焦,裡氣不得上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則邪氣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丹溪:吸入肝與腎,夫一元之氣,升者為陽,降者為陰。

肝腎位居下,主吸與入。其所吸之氣,不能達腎,至肝而還者,陰之弱也。浮大之脈屬陽,見於寸者,陽氣偏盛,陰不得配之也。故為格,主吐逆。此無陰,則嘔也。見於尺者,陰血不足,陽往乘之也,故為關。主不得小便,此東垣滋腎丸意也。)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伏則胃氣伏而不宣,中焦關格,正氣壅塞,故吐逆,而水穀不化。澀則脾氣澀而不布,邪氣拒於上焦,故食不得入。卿子:寸口脈浮而大,趺陽脈伏而澀,皆名關格,皆為吐逆,一則不得小便,一則食不得入。浮者,見病於上;伏者,見病於下。二條上下相反而相別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力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痂癩者,眉少發稀,身有干瘡而腥臭。《內經》曰:脈風成厲。)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緩者心內飢,飢則虛滿不能食也。(衛陽營陰。弱者衛氣微,陽氣不足也。遲者營中寒,經中客邪也。營客寒邪,搏而發熱也。陽氣內微,心內雖飢,虛滿不能食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大為虛,緊為寒。胃中虛寒,當即下利。脈當微小,反緊者,邪勝也,故云難治。《內經》曰:下利脈大,為未止。)

白話文:

辨平脈法第二

這是在解釋前面三句話的意思,並總結前文以及之後一段的脈法。所以再次提到「寸口」這兩個字,說的是前文提到,寸口脈的盛大是過度的表現,而寸口脈的微弱則是不足的表現。只有營氣和衛氣平和,脈象才會呈現遲緩的狀態。如果能夠辨別出遲緩的脈象,就能理解陰陽互相抱持、剛柔互相搏擊的道理,並能準確判斷其為「強」的脈象,這樣就不會將剛脈和損脈這兩種脈象搞混了。想想看,氣血旺盛、肌肉結實的人,怎麼可能沒有過度偏盛的情況呢?只有在脈象呈現緊和薄的狀態時,並且肌肉並不堅硬,這才是營氣平和、剛柔協調的表現。

趺陽脈滑而緊,滑脈代表胃氣充實,緊脈代表脾氣強盛。如果用充實的胃氣去衝擊強盛的脾氣,就會導致身體疼痛,這是自找傷害,就像用手去握刀刃,自己會弄出傷口一樣。(趺陽脈主要診察脾胃的情況。滑脈表示穀氣充盛,是胃氣實的表現;緊脈表示陰氣旺盛,是脾氣強的表現。脾胃一個充實一個強盛,互相衝擊,所以會引起疼痛。這是脾胃各自強盛、互相衝擊,導致臟腑自身受損而疼痛,就像用手握刀刃而導致傷口一樣,難道不是自找苦吃嗎?)

(註解者說:研究趺陽脈的幾條描述,都顯示出根本上的虛寒。這裡說的充實和強盛,並不是真正的充實和強盛。如果沒有考慮邪氣和正氣的比例,就用充實的藥物來對付它,用強烈的手段去攻擊它,就會導致誤判,反而傷害身體。所以我再次嘆息,這也是在提醒醫生要注意。提到“痛”,也是很惋惜的。醫書《三陽》中說:「胃中有食物積滯,脾中有寒氣,都是有餘的表現,所以會互相搏擊。」如果脾氣本身就強健,即使胃裡有食物積滯,也能自然消化,又怎麼會導致疾病呢?)

寸口脈呈現浮而大的狀態,浮脈代表虛,大脈代表實。如果浮大脈在尺部出現,就代表閉塞;如果出現在寸部,就代表格拒。閉塞就會導致小便不順,格拒就會導致嘔吐。(醫書說:浮脈代表虛,又說:大脈代表病情進展。浮脈代表正氣虛弱,大脈代表邪氣旺盛。在尺部出現,代表邪氣閉塞下焦,裡氣無法向上通達,所以導致小便不順。在寸部出現,代表邪氣格拒上焦,使食物無法進入,所以導致嘔吐。丹溪說:吸入之氣與肝腎相關,人體的一元之氣,上升的是陽,下降的是陰。肝腎位於下方,主導吸入之氣。它們吸入的氣,如果不能到達腎臟,而是到達肝臟就返回,就代表陰氣虛弱。浮大脈屬於陽,出現在寸部,代表陽氣偏盛,陰氣無法與之配合,所以會出現格拒,導致嘔吐。這是因為沒有陰氣來制衡,所以會嘔吐。如果出現在尺部,代表陰血不足,陽氣乘虛而入,所以會出現閉塞,導致小便不順,這也是東垣滋腎丸的理論依據。)趺陽脈呈現伏而澀的狀態,伏脈會導致嘔吐、水穀不化;澀脈會導致食慾不振,這種情況稱為關格。

(伏脈代表胃氣伏藏而不宣通,中焦閉塞,正氣壅塞,所以會導致嘔吐,並且水穀不化。澀脈代表脾氣澀滯而不流通,邪氣拒絕於上焦,所以導致食慾不振。註解者說:寸口脈呈現浮而大的狀態,趺陽脈呈現伏而澀的狀態,都稱為關格,都會導致嘔吐,一個會導致小便不順,一個會導致食慾不振。浮脈,顯示疾病在上焦;伏脈,顯示疾病在下焦。這兩種情況是上下相反、互相區別的。)

脈象浮而大,浮脈代表風虛,大脈代表氣強。風邪和氣相搏,一定會形成癮疹,身體會發癢。這種癢稱為「泄風」,時間長了會形成痂癩。(痂癩指的是眉毛稀疏、頭髮稀少,身體有乾燥的瘡,並且帶有腥臭味。《內經》說:脈象因風邪而形成癩病。)

寸口脈呈現弱而遲的狀態,弱脈代表衛氣微弱,遲脈代表營中寒冷。營氣屬於血,血寒就會發熱;衛氣屬於氣,氣運行緩慢就會導致心內感到飢餓,飢餓就會感到虛滿,導致食慾不振。(衛氣屬於陽,營氣屬於陰。弱脈代表衛氣微弱,陽氣不足。遲脈代表營中寒冷,經脈中存在客邪。營氣遭受寒邪侵襲,互相搏擊就會發熱。陽氣內微,心內雖然感到飢餓,但卻感到虛滿而無法進食。)

趺陽脈呈現大而緊的狀態,會立即出現腹瀉,屬於難治之症。(大脈代表虛,緊脈代表寒。胃中虛寒,會立即出現腹瀉。正常的脈象應該是微小的,如果反而呈現緊脈,就代表邪氣強盛,所以說難治。《內經》說:腹瀉時脈象呈現大脈,代表病症還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