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24)

1. 辨平脈法第二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音藹)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陽能消穀。弱者,陽氣不足,則不能消穀。緩者,胃氣有餘。則胃中有未消之谷,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要略》曰:中焦未和,不能消穀故令噫。卿子:此胃氣有餘,即經云陳氣二字,不必指朱消穀物說。

正是治之以蘭,除陳氣之證。健曰:此有餘,乃邪有餘。故噫酸氣滿,卿子言陳氣,似是而實非。此傷寒里邪,非蘭可治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浮為胃氣虛,緊為脾中寒。胃虛則滿,脾寒則痛。虛寒相搏,腸鳴而轉。轉則膈中之氣,因而下泄也。若少陰脈不出,則虛寒之氣至於下焦,結於少陰,而聚於陰器不得發泄,使陰腫大而虛也。

健曰:趺陽專主胃氣,緊而浮,文言為氣為寒,而現諸證。核之病情,是寒變為熱矣。按浮緊,似弦數之象。肝木乘土,脾氣受制,故腹滿而痛絞勢急。若寒痛,則痛微而勢緩。腎主二便,雖膈氣下,而少陰脈不出,則水就濕。濕與熱並,腎失施化,脾失專制,流為陰腫。《內經》曰:前陰者,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濕熱下聚,乃傷寒餘邪未化,故陰腫也。虛者,總因脾胃虛,而不能轉輸耳。)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胃氣不行,澀者營氣不足。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營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夫養三焦者,血也;護三焦者,氣也。營衛俱損,不能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依仰,身體為之頑痹不仁。

《內經》曰:營氣虛,則不仁。《針經》曰:衛氣不行,則為不仁。營為血,血不足則煩疼。營屬心,營弱心虛則口難言。衛為陽,陽微則惡寒。衛為氣,氣虛則數欠。三焦因營衛不足無所依仰,其氣不能歸其部。歸者,至也。上焦在膈上,物未傳化之分。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未能傳化,故噫而酢吞。

中焦在胃之中,主熟腐水穀,水穀化則思食。中焦之氣不至其部,則水穀不化,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清濁。溲,小便也。下焦之氣不至其部,則不能約制小便,故遺溲。酢,同醋。)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沉為實者,沉主裡也。數消穀者,數為熱也。緊為肝,肝脈見於脾部。木來剋土,為鬼賊相刑,故云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衛為氣面色黃者,衛氣衰也。營為血,面色青者,營血衰也。營行脈中為根,衛行脈外為葉,根葉俱微,則陰陽之氣內衰,致生寒慄而咳逆、唾腥、吐涎沫也。宇泰:子能令母虛。

白話文:

寸口的脈象呈現虛弱且和緩。虛弱代表體內陽氣不足;和緩則表示胃氣有餘。這樣的情況會導致打嗝、吞酸,吃下去的食物無法順利下行,氣體壅塞在胸膈部位。(陽氣的功能是消化食物,陽氣不足則無法消化。胃氣有餘,表示胃裡有未消化的食物,因此會打嗝吞酸,食物無法下行,氣體堆積在胸膈。《要略》說:中焦不協調,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打嗝。卿子認為:這是胃氣有餘,就是經脈中所說的「陳氣」,不必特指未消化的食物。

這種情況應該用蘭草來治療,去除陳氣的症狀。健認為:這裡的「有餘」是邪氣有餘,所以才會打嗝、吞酸、感到脹滿。卿子說的「陳氣」看似有道理,實則不然,這其實是傷寒導致的體內邪氣,不是用蘭草就能治療的。)

趺陽脈的脈象呈現緊而浮。浮代表氣,緊代表寒。浮代表腹部脹滿,緊代表腹部絞痛。浮和緊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會導致腸鳴和腸蠕動加劇。腸蠕動加劇則表示氣體正在運行,胸膈的氣體得以向下運行。如果少陰脈不明顯,則表示陰部腫大且虛弱。(浮代表胃氣虛弱,緊代表脾中寒冷。胃虛則會脹滿,脾寒則會疼痛。虛寒同時出現會導致腸鳴和腸蠕動加劇。蠕動加劇則胸膈的氣體得以向下排出。如果少陰脈不明顯,表示虛寒的氣體向下到達下焦,聚集在少陰部位,並且聚積在陰器無法排出,導致陰部腫大而虛弱。

健認為:趺陽脈專門主導胃氣,脈象呈現緊而浮,文字上說代表氣和寒,但實際上呈現的症狀,核對病情後,應該是寒邪轉化為熱邪。從浮緊的脈象來看,類似弦數脈的表現。肝木剋制脾土,導致脾氣受到壓制,所以腹部會脹滿並伴隨劇烈絞痛。如果是寒痛,則疼痛會比較輕微且和緩。腎臟掌管二便,即使胸膈的氣體下降,但少陰脈不明顯,則水分會滯留,濕氣與熱氣結合,導致腎臟失去正常的功能,脾臟失去正常的制約,進而導致陰部腫大。《內經》說:前陰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的地方。

濕熱在下焦聚集,是傷寒殘餘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所以會導致陰部腫大。所謂的虛弱,總的來說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輸。)

寸口的脈象呈現微弱且澀滯。微弱代表胃氣運行不暢,澀滯代表營氣不足。營氣和衛氣無法相互協調,三焦失去了依靠,身體會出現麻木不仁的感覺。營氣不足則會感到煩躁疼痛,難以說話。衛氣虛弱則會怕冷、頻繁打哈欠,三焦的氣機無法歸位。上焦的氣機無法歸位,就會打嗝和吞酸;中焦的氣機無法歸位,就無法消化食物,沒有食慾;下焦的氣機無法歸位,就會遺尿。(滋養三焦的是血,保護三焦的是氣。營氣和衛氣都受到損傷,無法相互協調運行,三焦失去依靠,身體就會麻木不仁。

《內經》說:營氣虛弱就會麻木不仁。《針經》說:衛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麻木不仁。營氣屬血,血不足就會感到煩躁疼痛。營氣屬心,營氣虛弱則心虛,導致說話困難。衛氣屬陽,陽氣虛弱則會怕冷。衛氣屬氣,氣虛就會頻繁打哈欠。三焦因為營氣和衛氣不足而失去依靠,氣機無法歸位。所謂的歸位,就是到達其應在的地方。上焦位於膈膜之上,是食物尚未傳化之處。上焦的氣機無法到達其位,食物就無法正常轉化,所以會打嗝和吞酸。

中焦位於胃部,主導腐熟水穀,水穀經過消化就會產生食慾。中焦的氣機無法到達其位,水穀就無法消化,所以會沒有食慾。下焦位於膀胱的開口處,主導區分清濁。小便,就是尿液。下焦的氣機無法到達其位,就無法約束小便,所以會遺尿。酸,與醋相同。)

趺陽脈的脈象呈現沉而數。沉代表實,數代表消耗食物。脈象緊則病情難以治療。(沉代表實證,因為沉脈主裡證。數代表消化食物,因為數脈代表熱證。緊脈代表肝,肝脈出現在脾部。木來剋土,屬於鬼賊相刑,所以說難以治療。)

寸口的脈象呈現微弱且澀滯。微弱代表衛氣衰弱,澀滯代表營氣不足。衛氣衰弱,臉色會發黃;營氣不足,臉色會發青。營氣是根本,衛氣是枝葉,營氣和衛氣都衰弱,則如同根葉枯萎,導致寒顫、咳嗽、吐出腥味的唾液和泡沫。(衛氣屬氣,臉色發黃表示衛氣衰弱。營氣屬血,臉色發青表示營血衰弱。營氣在脈中運行是根本,衛氣在脈外運行是枝葉,根葉都衰弱,則陰陽之氣內虛,導致寒顫、咳嗽、吐出腥味的唾液和泡沫。宇泰說:子可以導致母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