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一 (1)

1. 腹滿

脾為中央之土,所以腹滿,多屬太陰。滿者,邪入脾也。常滿者,為裡實,當下之。時減者,為裡虛,當溫之。若表解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亦未可下,是邪未全入腑。若大滿大實堅,有燥矢,雖得之日數少,亦為可下,謂邪已入腑也。陽熱為邪腹滿,則咽乾,大小便閉,潮熱譫語。

陰寒為邪腹滿,則吐利,食不下。若曾經吐下後而腹滿者,治法又各不同也。

太陽發汗後,腹脹滿,當溫。(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吐後腹脹滿,當下。(少與調胃承氣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吐。(先吐下傷胃,與調胃承氣湯,未經吐下,勿與。

白話文:

脾臟是中央的土,因此腹部脹滿多屬於太陰(脾經)所致。腹部脹滿表示病邪進入脾臟。經常脹滿屬於實證,應當瀉下。時而減輕屬於虛證,應當溫補。如果表邪(外感)未解,內在(脾經)不消,即使脹滿不嚴重仍會出現寒熱,也不宜瀉下,這是因為病邪尚未完全進入脾臟。如果脹滿嚴重,實證堅硬,大便乾燥,即使發病時間短,也可用瀉下法,因為這表示病邪已經進入脾臟。

陽熱邪氣導致腹部脹滿的,還會出現咽喉乾燥,大小便不通,潮熱,胡言亂語。

陰寒邪氣導致腹部脹滿的,還會出現嘔吐,腹瀉,進食困難。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又出現腹部脹滿,治療方法又完全不同。

外感太陽經邪氣後出汗,導致腹部脹滿的,應當溫補。(方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嘔吐後腹部脹滿的,應當瀉下。(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後心煩意亂,腹部脹滿,坐臥不安的,(使用梔子厚朴湯。)過十多天後,心窩部位溫熱,有嘔吐感,胸中疼痛,大便轉為稀溏,腹部微脹,鬱悶煩躁,會嘔吐。(這可能是先嘔吐後服瀉下藥物而損傷脾胃,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未曾嘔吐瀉下,則不要使用。)

)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滿。(茵陳蒿湯。)傷寒腹滿譫語,脈浮緊,此肝乘脾,名曰縱。發熱惡寒,大渴腹滿,自汗,小便利,病欲愈。此肝乘肺,名曰橫。(俱刺期門。)

陽明中風,咽燥口苦,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小柴胡加葛根。)若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柴葛解肌湯。)若脈弦浮大,短氣腹都滿,脅及心痛,鼻乾不汗,嗜臥身黃,小便難,噦。(小柴胡加茯苓,脈但浮無餘證者,麻黃湯。)腹滿時,減,為裡虛。(理中湯,加木香、厚朴。

白話文:

  1. 身體黃如橘色,小便不順,腹脹。([茵陳蒿湯])

  2. 傷寒導致腹脹、神志不清,脈搏浮緊,這是肝氣凌犯脾氣,稱為「縱」。發熱惡寒,口渴難耐,腹脹,自汗,小便量少,病情將近痊癒。這是肝氣凌犯肺氣,稱為「橫」。(都刺期門穴。)

  3. 陽明經受風邪,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微喘,發熱惡寒,脈搏浮緊。(小柴胡加葛根)

  4. 如果出汗後不再惡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柴葛解肌湯)

  5. 如果脈搏弦細而浮大,氣短腹脹,脅肋與心臟疼痛,鼻腔乾燥不出汗,喜歡躺著,身體發黃,小便困難,嘔吐。(小柴胡加茯苓,脈象僅浮動而沒有其他症狀,[麻黃湯])

  6. 腹脹時,症狀減緩,是內臟虛弱所致。(理中湯,加上木香、厚朴)

)腹滿不減,為裡實。(大承氣湯。)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喘,潮熱,手足汗出,大便已硬。(上方。)陽明下後,懊憹,煩,尚有燥矢,可攻之。若腹微滿,必初硬後溏,不可攻。陽明汗多,若微發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大承氣。若腹大滿不通,(小承氣微和之。

)發汗不解,腹滿痛,急下之。(大承氣湯。)潮熱譫語,腹滿便閉,(大柴胡湯。)大實大滿,(大承氣湯。)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轉側,譫語,口中不仁,面垢遺尿。(小柴胡湯,若自汗,白虎湯。)

白話文:

  1. 如果腹部脹滿持續不減,這代表腸胃有實邪積聚。治療上會使用「大承氣湯」。
  2. 雖然陽明脈跳動緩慢,沒有畏寒的情況,身體沈重,呼吸困難,腹部脹滿並伴隨喘息,有潮熱現象,手掌和腳心出汗,大便乾硬,這也是適用「大承氣湯」的症狀。
  3. 若是陽明經脈經過治療後,仍然感到煩躁不安,可能還有大便乾結的情況,可以進行通便治療。但若只是腹部微微脹滿,初期硬後變軟,就不適合進行通便治療。
  4. 若陽明經脈流經的部位有大量汗水分泌,如果伴有輕微發熱和畏寒,則表示外在的病邪仍未散去。如果發熱不伴隨潮熱,就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若是腹部脹滿且無法通便,可以使用「小承氣湯」進行微調理。
  5. 若發汗治療後腹脹痛不解除,應立即進行通便治療,使用「大承氣湯」。
  6. 有潮熱、神志不清、腹部脹滿且大便不通的症狀,使用「大柴胡湯」。
  7. 若病態嚴重,出現大量實邪與大量積聚的情況,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8. 若是三陽經絡共同受到病邪侵襲,導致腹部脹滿、身體沈重、難以翻身、神志不清、口中無味、臉部油膩、失禁等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若伴有自汗,則需配合使用「白虎湯」。

太陽誤下,腹滿痛,屬太陰。(桂枝芍藥湯。)痛甚,(桂枝大黃湯。)太陰腹滿痛,吐食不下,自利。(枳桔理中丸。)

少陰六七日,腹脹痛,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厥陰下利清穀,不可汗,汗出必腹脹滿。(四逆湯。)下利腹脹滿,身疼痛,(先溫補,四逆湯,次攻表,桂枝。)噦而腹滿,小便難,(豬苓湯。)大便難,(小承氣湯。)

白話文:

厥陰病證表現為腹瀉清稀,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可以使用四逆湯治療。如果腹瀉伴隨腹部脹滿、身體疼痛,先用四逆湯溫補,然後再用桂枝攻表。如果伴隨呃逆、腹部脹滿、小便困難,可以使用豬苓湯。如果伴隨便秘,可以使用小承氣湯。

飲食不節,寒中陰經,胸脅脹滿,唇青厥冷,脈沉細,或生冷傷脾,腹滿痛,屬太陰也。(理中加香附、青皮、陳皮,五積散為妙。)脾不勝水,水與氣搏,腸中漉漉有聲,腹滿痛。(小半夏茯苓湯加桂。)陰陽不和,腹脹滿,(桔梗半夏湯。損庵:腹脹有屬熱者,有屬寒者,雖為里證,然亦有淺深之別。

淺者表已解,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是未全入腑。深者大滿大實堅,有燥矢,可除下之,是邪氣已入腑也。腹滿固多可下,又有虛實之殊。經言腹滿不減者為實,時滿時減者為虛。《要略》曰:腹滿時減,減後如故,虛寒從下上也,當溫藥和之。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但比實者,不至堅爾。

白話文:

飲食不節制,導致寒邪侵入陰經,造成胸脅脹滿,嘴脣青紫冰寒,脈象沉細,或因生冷食物傷脾,導致腹脹疼痛,屬於太陰病。(理中湯加入香附、青皮、陳皮,以及五積散治療效果最好。)脾虛不能運化水液,水液與氣相搏擊,腸中有漉漉聲,腹脹疼痛。(小半夏茯苓湯加入桂枝。)陰陽不調和,腹滿脹。(桔梗半夏湯。)

《損庵方》指出:腹脹有屬於熱證,有屬於寒證,雖然都是裡證,但也有淺深之分。

淺者表證已解,內裡未消,腹脹不很嚴重,仍有寒熱,說明邪氣尚未完全入腑。深者腹脹嚴重,堅硬,有大便乾結,可以下利治療,說明邪氣已入腑。腹脹固然大多可以下利治療,但又有虛實之分。經書說腹脹不減的是實證,時而脹、時而減的是虛證。《要略》說:腹脹時而減,減後又如故,是虛寒從下而上的證候,應當用溫熱藥物調理。蓋虛氣留滯也會導致腹脹,但與實證相比,腹脹不至堅硬。

諸經皆有腹滿,但脾位中央,專主太陰,若汗、吐、下後,或腹脹者,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陽,胃氣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而脹滿,是當溫散。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可也。吐後邪氣不去,加之脹滿者,胸中之邪下停入胃,壅而為實,當須調胃承氣以下之也。

若邪未入腑而妄下之,表邪乘虛,入郁胸中,上下不得通利,腹為之滿,故當吐之。梔子厚朴湯是也。又結胸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與腹滿類。然結胸按之手不可近,腹滿舉按常痛,手近不甚也。又痞起心下至少腹,亦與滿類。然痞正留心下,腹滿但在腹中也。是以治法各不同爾。

白話文:

各種經絡系統都可能出現腹脹,但脾胃位於中央,特別主掌陰分。如果出汗、嘔吐、腹瀉後,或腹部脹滿,則是由於胃是津液之主。如果出汗過多,陽氣就會虛弱,胃氣就會不足,不能敷布津液,導致各種氣體滯留而腹脹,此時應溫散治療。這時可以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嘔吐後邪氣沒有去除,加上腹脹的人,是胸中的邪氣下行停留於胃部,鬱積而形成實證,應使用調胃承氣湯以下氣。

如果邪氣未入臟腑而錯誤地進行瀉下,表面的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鬱積於胸中,上下不通利,腹中就會脹滿,應進行催吐治療。可以用梔子厚朴湯。

另外,結胸證狀,從心下至小腹部都堅硬脹滿疼痛,與腹滿相似。但結胸用手按壓時,手指無法接近;腹脹時,用手按壓常常疼痛,但手指能接近。

再者,痞證從心下至小腹,也與腹脹相似。但痞證主要停留在心下,而腹脹只在腹中。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

海藏:少陰證,小便遺瀝,大便遺矢,六七日其人靜重如山,目不視,體如水,腹脹滿,與水則咽,不與不求,脈沉細而微疾,按之有力,須大承氣急下之,可救。)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太陽無腹痛,少陽有胸脅痛,而無腹痛。或腹痛者,非寒在裡,即邪氣已內侵也。陽明腹滿急而痛,為裡實,宜下之。三陰下利消穀腹痛者,裡寒,宜溫之。邪氣傳太陰,而腹痛證有二,當分虛實。腸鳴泄瀉而痛者,虛也,宜與建中湯。便閉按之轉痛者,實也,宜下除之。

云岐曰:手足之經,皆會於腹,傷寒邪在三陰,內外不得變通,故腹為痛。寒邪交聚,不得分散,故腹為之痛。

白話文:

海藏:

少陰證,小便失禁,大便失禁,六七天後,病人靜止不動,沉重如山,眼睛看不見,身體如同浸在水裡一般,腹部脹滿,即使喝水也難以下咽,不喝也不渴,脈象沉細而微弱,但按下去卻有力。此時需要大承氣湯急下,才能挽救。

腹痛:

邪氣侵入內部,與正氣相搏鬥,就會引起腹痛。太陽經病症不會有腹痛,少陽經病症會有胸脅痛,但不會有腹痛。如果有腹痛,不是寒邪在裡面,就是邪氣已經侵入內部。陽明經病症,腹部脹滿急痛,屬於內實,應該用下瀉藥治療。三陰經病症,下利消谷,腹痛,屬於內寒,應該溫暖治療。邪氣傳到太陰經,腹痛症狀分為虛實兩種,要區分对待。腸鳴泄瀉而痛,屬於虛證,應該服用建中湯。大便閉塞,按壓腹部轉痛,屬於實證,應該用瀉藥去除。

云岐曰:

手足經脈都彙集於腹部,傷寒邪氣在三陰經,内外不能流通,因此腹部會疼痛。寒邪聚集在一起,無法散開,所以腹部會疼痛。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痛欲嘔吐。(黃連湯。)

陽明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有燥屎也。(大承氣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有宿食也。(上方。)發汗不解,腹滿痛,急下之。(上方。)

少陽往來寒熱,胸脅滿,煩嘔或腹中痛。(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

並病太陽轉屬陽明,太陽證不罷者,可小發汗,若發汗不徹,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短氣但坐。(葛根湯、各半湯。)

白話文:

陽明經病症,患者五六天沒有排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排出的糞便乾燥。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服藥後六七天仍然沒有排便,並且感到煩躁不安,腹部脹痛,感覺到食物積在肚子裡,可以繼續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患者發汗後症狀沒有改善,腹部脹痛,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急救。

少陽經病症,患者會出現反覆發作的寒熱症狀,胸部兩側脹滿,感到煩躁想嘔吐,或者腹部疼痛。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再加入芍藥。

如果傷寒病症同時出現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症狀,太陽經的症狀沒有消失,可以稍微發汗。如果發汗不夠徹底,患者感到煩躁,不清楚疼痛的位置,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呼吸急促,只能坐著,可以服用葛根湯或各半湯。

太陰腹滿吐,食不下,自利,時腹痛。(理中湯,不渴,四逆湯。)

太陽誤下,腹滿時痛。(四逆散加附子。)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桃花湯。)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通脈四逆湯,去蔥加芍藥。)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肢重自利,此有水氣。(真武湯。)

厥陰四五日,腹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欲下利也。(四逆湯,乾薑附子湯。士材:按腹痛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有食有血,當詳辨之。可揉可按,而軟者虛也。不可揉按,而硬者實也。身無大熱,口中不渴,喜飲熱湯者,寒也,身熱口渴,喜飲涼水者,熱也。噫氣惡食,氣口脈實者,食也。

白話文:

太陰症狀:

  • 腹部脹滿、嘔吐、進食困難、腹瀉、腹痛
  • 治療:服用理中湯(不口渴者)或四逆湯

太陽症狀:

  • 誤用太陽症藥物治療後,出現腹部脹滿和陣痛
  • 治療:服用四逆散加附子
  • 若症狀持續2-4天,出現腹痛、小便困難、持續腹瀉帶膿血
  • 治療:服用桃花湯

下利症狀:

  • 腹瀉清穀(指食物未被消化)
  • 內寒外熱,出現手足厥冷、脈搏微弱欲絕,但沒有畏寒
  • 治療:服用通脈四逆湯,移除蔥,加入芍藥
  • 若症狀持續2-4天,出現腹痛、小便困難、四肢沉重、自行腹瀉
  • 治療:服用真武湯

厥陰症狀:

  • 症狀持續4-5天,腹痛,若氣息下行至少腹
  • 治療:服用四逆湯或乾薑附子湯

注釋:

  • 腹痛分虛實寒熱食血等種類,必須仔細辨別:
  • 可揉按,柔軟者為虛
  • 不可揉按,堅硬者為實
  • 身無發熱、口中不渴、喜歡喝熱湯者為寒證
  • 身體發熱、口渴、喜歡喝涼水者為熱證
  • 打嗝、厭食、氣口脈搏有力者為食證

痛有定處,而不動移,或動或小腹硬滿,小便利,大便黑者,血也。大抵脈大而有力者,可涼可下。脈沉而無力者,宜溫宜補。更以證參之,百不失一矣。如陽邪傳裡痛者,其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陰邪在內而痛者,痛無休時,欲作利也,當以熱劑溫之。有燥矢宿食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硬痛也,下除之。

經曰:諸痛為實,此痛隨利減之法也。海藏: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定中類主之。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丹、回陽丹類;輕則當歸四逆湯。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不止。夏令肌熱惡熱,脈洪疾者,黃芩芍藥湯。秋令肌熱惡熱、脈沉疾者,桂枝芍藥湯。又腹痛者,芍藥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疼痛固定不動,或疼痛或小腹脹滿,小便通暢,大便發黑,這是由於血瘀造成的。脈搏強而有力,可以使用寒涼藥物或攻下法。脈搏沉弱無力,應溫補治療。再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百無一失。如果是陽邪傳入體內引起的疼痛,疼痛會時常發作,應使用辛溫藥物緩解。陰邪在體內引起的疼痛,疼痛會持續不斷,需要利下治療,使用溫熱藥物。如果有便祕或宿食引起的疼痛,會出現煩躁而不大便,腹脹硬痛,需要使用瀉下法去除。

《內經》說:“各種疼痛都是實證”,這段話講述了疼痛隨著利下治療而緩解的方法。

《海藏經》說:中脘疼痛,是太陰經的問題,治療方法以“理中湯”、“定中湯”等為主。少腹疼痛,是厥陰經的問題,情況嚴重者使用“正陽丹”、“回陽丹”等藥物;情況較輕者使用“當歸四逆湯”。太陰經傳給少陰經引起的疼痛劇烈,應當變成下利不止的症狀。夏季肌膚發熱而畏寒,脈搏洪大而急促,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秋季肌膚發熱而畏寒,脈搏沉細而急促,可以使用“桂枝芍藥湯”。腹痛,可以使用“芍藥甘草湯”治療。

脈弦傷氣,加黃芩;脈洪傷金,加芍藥;脈緩傷水,加桂枝;脈澀傷血,加當歸;脈遲傷火,加乾薑。仁齋:凡中脘痛者,屬脾土。脈沉遲,內寒,理中湯。陽脈澀,陰脈弦,小建中湯。少腹痛者,屬厥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厥逆者,四逆加吳茱萸。大實腹滿而痛,或繞臍刺痛,不大便,脈實者,大承氣。

潮熱不大便,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大陷胸湯。脈弦腹痛,無寒無熱者,芍藥甘草湯。脈弦口苦發熱,腹中痛,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寒熱交作,腹中痛,加芍藥、肉桂。寒多者去芩倍桂。少陰手足冷,腹痛,四逆散加附子湯,入肉桂、芍藥、吳茱萸主之。發熱脈弦而腹痛,芍藥黃芩湯。

白話文:

脈象與臟腑關係

  • 脈弦傷及氣,可加黃芩。
  • 脈洪傷及金,可加芍藥。
  • 脈緩傷及水,可加桂枝。
  • 脈澀傷及血,可加當歸。
  • 脈遲傷及火,可加乾薑。

仁齋醫案

  • 凡中脘痛者,屬脾土。脈沉遲,表示內有寒氣,可使用理中湯。
  • 陽脈澀,陰脈弦,可使用小建中湯。
  • 少腹痛者,屬厥陰肝經,可使用當歸四逆散加吳茱萸。
  • 厥逆者,可使用四逆湯加吳茱萸。
  • 大實腹滿而痛,或繞臍刺痛,且不大便,脈實者,可使用大承氣湯。

其他病症

  • 潮熱不大便,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可使用大陷胸湯。
  • 脈弦腹痛,無寒無熱者,可使用芍藥甘草湯。
  • 脈弦口苦發熱,腹中痛,可使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芍藥。
  • 寒熱交作,腹中痛,可加芍藥、肉桂。寒重者去黃芩,倍加肉桂。
  • 少陰手足冷,腹痛,可使用四逆散加附子湯,加入肉桂、芍藥、吳茱萸治療。
  • 發熱脈弦而腹痛,可使用芍藥黃芩湯。

自利腹痛,小便清白,理中四逆。看微甚,輕者五積散,無脈者,通脈四逆湯,使陰退而陽復。腹痛吐利而煩躁者,多有疹毒,俗刺委中穴。

白話文:

病人出現腹痛和拉肚子的情況,尿液清澈透明,可能是因為寒邪侵入人體引起的病症,可以使用理中丸、四逆散等藥物治療。病情較輕的人可以用五積散來治療;如果沒有脈搏的話,則需要用通脈四逆湯來促使陰氣消退並恢復陽氣。如果有腹痛、嘔吐和拉肚子且伴有焦慮不安症狀的人,可能患有斑疹病毒,可考慮在委中穴位進行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