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一 (2)
《傷寒直指》卷十一 (2)
1. 少陰經
但欲寐,嗜臥
衛氣者,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故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多眠,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然但閉目者,陰主闔而靜也。但欲寐,是少陰本病。然亦有熱者,蓋熱氣內伏,則亦多眠耳。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嗜臥,外已解也。(神將復而愈。)設胸滿脅痛,(小柴胡湯。此條當是太陽少陽並病。)脈但浮,(麻黃。)
陽明中鳳,脈弦浮大,短氣腹滿,喘,脅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潮熱噦。(小柴胡湯,麻黃湯。)
白話文:
人想要睡覺,喜歡躺著,這可能是衛氣虛弱的表現。衛氣白天運行陽氣,晚上運行陰氣,陽氣運行則清醒,陰氣運行則睡覺。當陽氣不足,陰氣旺盛時,就會容易昏昏欲睡,這是因為邪氣侵入了陰氣,沒有影響到陽氣。如果只是閉目養神,則是陰氣主宰著身體閉合和靜止。但如果一直想睡覺,則是少陰經病變的表現。不過也可能因為熱氣內伏而導致嗜睡。
太陽病發作十天後,脈象浮細,喜歡躺著,外症已經解除,病情將要恢復。如果出現胸悶脅痛,可以服用小柴胡湯。脈象只是浮,可以服用麻黃。
陽明經病變,脈象弦浮而大,呼吸短促,腹脹,喘不過氣,脅肋和心臟疼痛,鼻子乾燥,出不了汗,喜歡躺著,身體發黃,小便困難,出現潮熱和反胃,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和麻黃湯。
三陽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出,膽有熱也。(小柴胡湯。)
少陰但欲寐,尺寸脈微細,(四逆湯。)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自,(四逆湯,白通湯。)若小便黃赤而渴,(白頭翕湯。)
風溫脈浮發汗後,自汗身熱,多眠睡,息鼾,語言難出。(葳蕤湯。念莪:嗜臥亦有陰陽之殊,少陰脈微細,但欲寐,或蜷臥,或向壁臥,四肢逆冷,身體沉重,皆陰證也。附子湯溫之。如熱氣伏於裡,喜睡者,神氣皆倦,令人多眠。小柴胡湯誠為要劑。)
白話文:
風溫病症脈象浮,發汗之後,患者會不停出汗、身體發熱,經常睡覺、打呼嚕,說話困難。(用葳蕤湯治療。) 念莪說:嗜睡也有陰陽之分,少陰脈細微,患者只想睡覺,可能是蜷縮著睡,可能是靠著牆壁睡,四肢冰冷,身體沉重,這些都是陰證。 (用附子湯溫暖治療。) 如果熱氣鬱結在體內,患者喜歡睡覺,精神和氣力都疲倦,會讓人很想睡。 小柴胡湯的確是治療這種症狀的重要藥方。
咽痛
太陽陽明各一證,悉屬熱也。少陰六證,熱證四,寒證二,厥陰一證,亦熱也。咽痛皆熱證,何少陰有二寒證耶?一以汗多亡陽,故用姜附以溫經復陽;一以陰盛格陽,故用通脈四逆,以散陰通陽。
太陽下之,脈緊者,必咽痛。(半夏散及湯。)
陽明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必咽痛。(四逆散加桂枝。)
少陰二三日咽痛,(甘草湯,不瘥,桔梗湯。)少陰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苦酒湯。)咽痛下利,胸滿心煩,(豬膚湯。)少陰客寒咽痛。(半夏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亡陽,必咽痛吐利。(桂枝加乾薑湯,四逆湯。)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赤或咽痛。
白話文:
喉嚨痛
太陽和陽明各有一種證狀,都是熱症。少陰有六種證狀,熱證四種,寒證兩種,厥陰也有一種證狀,也是熱證。喉嚨痛都是熱證,為什麼少陰會有兩種寒證呢?一種是因為流汗過多而陽氣損耗,所以要用生薑、附子來溫暖經絡,恢復陽氣;另一種是因為陰盛而阻擋了陽氣,所以要用通脈四逆湯來疏散陰氣,通利陽氣。
太陽在下焦導致症狀時,脈搏緊,必定會喉嚨痛。(可以用半夏散或半夏湯)。
陽明導致頭暈,不畏寒,能吃飯但會咳嗽,必定會喉嚨痛。(可以用四逆散加桂枝)。
少陰在兩三天內導致喉嚨痛(可以用甘草湯),如果沒有痊癒,(可以用桔梗湯)。少陰導致喉嚨中長出瘡,不能說話,發不出聲音。(可以用苦酒湯)。喉嚨痛,伴有腹瀉,胸悶心煩。(可以用豬膚湯)。少陰寒氣入侵導致喉嚨痛。(可以用半夏散)。脈搏的陰陽兩脈都緊,反而會出汗而陽氣損耗,必定會喉嚨痛和嘔吐腹瀉。(可以用桂枝加乾薑湯、四逆湯)。腹瀉排出清水樣的大便,體內寒冷,體外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欲絕,反而不畏寒,臉紅或喉嚨痛。
(通脈四逆湯,加桔梗,去芍藥。)伏氣病,伏寒少陰,經脈微弱,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次四逆散。)
厥陰大下後,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麻黃升麻湯,若泄利不止,難治。)先厥後熱,下利必止,反汗出,咽中痛者,喉為瘁。陽毒咽痛。(升麻鱉甲湯。)陰毒咽痛。(上方,去蜀椒、雄黃。兼善:傷寒惟少陰篇中言咽痛咽傷,何也?蓋少陰之脈,上貫肝膈,入肺循喉嚨,系舌本,故云咽傷痛。《內經》曰:所生病咽腫上氣,咽乾及痛,此經所繫,邪氣由行而致然也。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加入桔梗,去掉芍藥。
伏氣病,伏寒少陰,經脈微弱,喉嚨疼痛像受傷,但不是喉嚨發炎,一定會腹瀉。(開始服用半夏桂枝甘草湯,接著用四逆散。
厥陰大便後,寸脈沉細而遲緩,手腳冰冷逆轉,下部脈搏摸不到,咽喉不適,吐出膿液和血。(麻黃升麻湯,如果腹瀉不止,難以治療。
先發冷後發熱,腹瀉一定會停止,反而出汗,咽喉疼痛者,喉嚨潰爛。陽毒導致咽喉疼痛。(升麻鱉甲湯。
**陰毒導致咽喉疼痛。(上述方劑,去掉蜀椒和雄黃。兼善說:傷寒論只有少陰篇中提到咽喉疼痛和咽喉受傷,這是為什麼?因為少陰脈上通肝臟和橫膈,進入肺臟循行喉嚨,繫著舌根,所以說咽喉受傷疼痛。《內經》說:生病時咽喉腫脹而不能呼吸,咽喉乾燥疼痛,就是這條經絡所連繫的,邪氣在經絡中運行而導致這些症狀。
節庵:咽痛不利,或痛或癢,不可納食,皆毒氣上衝所致也。太陽病下之。脈緊咽痛者,太陽之邪,搏於少陰也。少陰咽痛,脈沉遲,厥冷,或吐利者,不可汗下。桔梗等湯,甚者半夏散、通脈四逆湯。復庵:亦有初得病,頭痛發熱,無陽毒少陰諸證,而咽喉自痛者。此因感冒後,頓用厚衣被堆塞,或過服生薑熱酒,遂成上壅。
或先有熱壅,後致風寒外襲,寒包熱火於內者。參蘇飲倍桔梗,或清胃百解散、敗毒散類。健按:咽與喉,雖同出上竅,其實有別。夫咽者,咽也,乃胃脘上口,司納受之道也。喉者,候也,乃肺管上口,司呼吸之道也。是喉為輕清天象,咽為重濁地象。司出者為表,司入者為里。
白話文:
節庵:咽喉疼痛不適,有時疼痛有時發癢,無法進食,都是因為毒氣上衝所造成的。太陽病(外感熱病)可用下法治療。脈搏緊繃、咽喉疼痛者,是太陽經的邪氣衝擊了少陰經。少陰經咽喉疼痛,脈搏沉細緩慢,身體冰冷,或有嘔吐腹瀉等症狀者,不可發汗或下法治療。可以使用桔梗散、半夏散、通脈四逆湯等方劑。
復庵:還有一種情況是,初發病時,頭痛發熱,沒有陽毒少陰等症狀,但咽喉自行疼痛。這是因為感冒後,突然蓋上厚重的被褥,或過度飲用生薑熱酒,導致上焦壅塞。
或者原本就有熱壅的情況,後來又受風寒侵襲,寒氣包圍內在的熱火。可以使用參蘇飲加倍桔梗,或清胃百解散、敗毒散等方劑。
健按:咽喉雖然同樣位於頭部,但實際上有不同的區別。咽喉,就是嚥下的意思,是胃脘上的入口,負責吞嚥通道。喉嚨,就是候的意思,是肺管上的入口,負責呼吸通道。所以喉嚨屬於輕清的天象,咽喉屬於重濁的地象。司出為表,司入為裏。
一屬太陰肺,一屬陽明胃,而其經脈遍於五臟六腑,故為病則寒、熱、表、里、虛、實之不同。在傷寒外感時氣,屬表、屬熱、屬實者,十之七八。雜證本原內傷,屬裡、屬寒、屬虛者,十之一二。咽與喉皆能為痛、為腫、為癢、為腐爛、為乾燥。而猝然患之,居要害之處,雖輕必當慎重。
總因內火為外寒所束,或六淫之邪蘊畜,或七情之氣鬱結。概不可以辛溫香燥,又不可以苦寒酸澀。只宜辛涼以散邪,甘寒以緩痛,斯為良法。外感發疹熱結,多喉痹;發斑熱盛,多咽痛,乃邪氣循經致病之驗。疹透斑消,咽喉之患亦退。如果真陰下虧,相火上熾,則養陰抑火,導龍入海之法,庶乎可行。
白話文:
咽喉屬於太陰肺經和陽明胃經,其經脈遍佈全身五臟六腑,因此咽喉疾病的表現形式很多,包括寒熱、表裡、虛實等。傷寒等外感疾病,多屬於表證、熱證、實證,佔了八九成。而雜症大多是內傷導致的,屬於裡證、寒證、虛證,只佔了一兩成。
咽喉可以出現疼痛、腫脹、瘙癢、潰爛、乾燥等各種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無論輕重都要引起重視,因為咽喉位於要害部位。
咽喉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內火被外寒阻礙,或是六淫邪氣積聚,或是七情導致氣血鬱結。治療時不可使用辛溫香燥的藥物,也不可用苦寒酸澀的藥物,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散邪,用甘寒的藥物來緩解疼痛,這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外感疾病如果出現疹子、發熱,多會導致喉痹;如果出現斑點、高燒,多會導致咽痛,這是邪氣循經致病的典型表現。疹子消退,斑點消失,咽喉疾病也會随之痊癒。
如果真陰不足,相火旺盛,則要採取滋陰降火、引火歸元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然亦千百中僅有能施之,而能受之者,恐下未得益,而上櫻其累耳。對經去病之藥,前咽痛條內備悉,後變通方中詳載。更制經效吹藥以療之,無偏弊矣。)
下利
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瀉,俗所謂漏底是也。有表邪傳裡,裡虛挾熱而利者,有不當攻下,而下之,遂利,是皆挾熱也。又三陽合病,皆作自利,然有發表、攻裡、和解之不同。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臟寒故也。下利慾飲水者,有熱故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之與夫發熱後重瀉色黃赤者,熱也。
自利小便白色,少陰形證悉具,與惡寒脈微,自利清穀,皆寒也。自利寒者,固可溫。若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邪,非溫劑所能止也。必分利之,或泄之可也。又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以下利為邪氣內攻,津液走而胃虛也。攻表汗出,必脹滿矣。三陰自利居多,然身涼脈靜為順,身熱脈大為逆。
白話文:
然而,能施用這種方劑的人中也只有千百人中才能遇見一位,而能承受這種方劑的人恐怕也極少,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對於經絡治病的藥物,前文在咽喉疼痛條目中已經備述,後文在變通方中也詳載。另外製定了經效吹藥來醫治此病,這樣就沒有偏頗的弊病了。
下利
自發性腹瀉,不因服瀉藥而瀉肚子,俗稱「漏底」。有表邪傳入裡,裡虛夾帶熱氣而導致腹瀉的;有不當服瀉藥而導致腹瀉的,這些都是夾有熱氣的。又三陽合病,都會導致自發性腹瀉,但治療方法有發表、攻裡、和解的不同。自發性腹瀉不口渴的,屬於太陰臟寒。下利想喝水的,是有熱的緣故。所以大便溏,小便自利與發熱後腹瀉不止,糞便呈黃紅色,都是熱證。
自利小便呈白色,少陰形證的症狀全部具備,與畏寒脈象微弱,自利清穀,都是寒證。自利屬寒的,固然可以溫熱治療。若腸胃有積結,與下焦有客邪,不是溫熱的藥劑可以制止的。必定要分辨是哪一種腹瀉,或者瀉出體外,也可以。又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因為下利是邪氣內攻,津液流失而胃虛的緣故。攻表發汗,必定會脹滿腹中。三陰下利居多,但是身體涼爽脈象平靜為順證,身體發熱脈象強大為逆證。
及下利邪盛正虛,邪壅正氣下脫,多死也。《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利下不禁。噫!疾成而後藥,氣已脫矣,雖神醫亦難之矣。六經皆有下利之證,表裡寒熱,治各不同,學者審之。挾熱,猶言助熱。
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微利。(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桂枝證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黃芩黃連湯。)太陽外證未除,數下之,遂協熱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太陽二三日,不能臥,心下必結,脈微弱,本有寒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腹瀉嚴重,正氣虛弱,邪氣阻塞正氣,導致正氣下陷,就會容易死亡。《傷寒論》說:六腑的氣如果耗散於外,就會手腳冰冷;五臟的氣如果耗散於內,就會腹瀉不止。哎!等到疾病發展到這個程度才用藥,氣已經耗散了,即使是神醫也無能為力。六經都有腹瀉的症狀,表裡寒熱,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學習者要仔細審察。挾熱,就是指助熱。
太陽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並且咳嗽,或者輕微腹瀉,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加入芫花。桂枝證反而是腹瀉不止,脈象促者,說明表證未解,同時喘息並且汗出,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太陽外證未除,多次腹瀉,導致發熱腹瀉,心下痞硬,表裡未解,可以用桂枝人參湯。太陽病發作兩三天,不能平躺,心下一定會有結塊,脈象微弱,說明本就有寒氣。
反下之,利不止,必結胸。未止,四日復下之,作協熱利也。(黃芩湯。脈沉滑,協熱利,浮滑下血。)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大柴胡湯。)十三日過經譫語熱也,當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醫以丸藥下之也。自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過經十餘日,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微煩,先極吐下者。(上方。)下利心下痞硬痛,乾嘔心煩,復下之,痞益甚,胃氣虛逆也。(甘草瀉心湯。)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下利心下痞硬,復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此利在下焦。
白話文:
如果反覆瀉下,瀉得不停止,必定會導致胸部鬱結。如果瀉下不止,隔四天再進行一次瀉下,這會導致協熱瀉利。(可以使用黃芩湯。)脈搏沉緩而滑利,協熱瀉利,脈搏浮動而滑利,伴有子宮出血。)發熱出汗不止,心下部堅硬脹滿,嘔吐瀉肚子。(可以使用大柴胡湯。)超過十三天而月經沒有來潮,並且胡言亂語、發熱的情況下,應該進行瀉下。如果小便通暢的話,大便就應該實,如果反覆瀉肚子,脈搏調和,醫生會使用丸藥進行瀉下。自己瀉肚子的情況下,脈搏應該微弱且厥冷,現在脈搏反而調和,表示體內有實症。
(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超過十幾天,溫熱的感覺想要嘔吐,胸口疼痛,大便反而是稀溏的,腹部微微脹滿、微微煩躁,之前曾經多次嘔吐瀉下的。(可以使用上述方劑。)瀉肚子,心下部堅硬脹滿、疼痛,乾嘔心煩,再進行瀉下,脹滿感更加嚴重,表示胃氣虛逆。(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出汗後胃部不調和,心下部堅硬脹滿,乾打嗝,食物有臭味,肋骨下有水氣,腹中雷鳴,瀉肚子。(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瀉肚子,心下部堅硬脹滿,再進行瀉下,瀉得不停止,可以使用理中湯進行治療,瀉下得非常厲害,這是下焦的瀉利。
(赤石脂禹餘糧湯。)下利頭痛,心下痞硬,脅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下後,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急當救里。(四逆湯。)後身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桂枝。)臟結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小細沉緊,舌上白胎滑,難治。
陽明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小柴胡湯。)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可下。下後脈數不解,利不止,必便膿血。(黃芩湯、柏皮湯。)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微利。(先小柴胡湯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此條當屬少陽。)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 下痢頭痛,心腹堅硬,肋痛、乾嘔、氣促,出汗但不怕冷,表證已解,裡證未調。
十棗湯 腹瀉後,清稀便不止,身體疼痛,急需治療裡證。
四逆湯 腹瀉後,身體疼痛,清稀便自行調解,急需治療表證。
桂枝 內臟結聚如患胸痛,飲食正常,偶爾腹瀉,寸脈浮,關脈小而細,沉而緊,舌苔白而滑,難以治癒。
陽明經潮熱,大便溏,小便正常,胸脅脹滿。
小柴胡湯 無表證裡證,發熱七、八天,脈雖浮數,但可以治療。治療後,脈數不退,腹瀉不止,必定排出膿血。
黃芩湯、柏皮湯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腹瀉清稀便。
四逆湯 十三天後不退,胸脅脹滿而嘔吐,傍晚潮熱,腹瀉微量。先用小柴胡湯治療外證,後用柴胡加上芒硝。此條應屬少陽病。
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自利。(黃芩湯。)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脈不負者順。脈滑而數,有宿食也。(大承氣湯。)太陽少陽並病,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心煩。(生薑瀉心湯,或小陷胸湯。)
自利不渴,屬太陰,臟有寒也。(四逆輩。)腹滿痛,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理中加青皮、陳皮。)太陰自利,脈弱,當行大黃芍藥,宜減之。(胃弱易動也。)脈浮緩,手足溫,當身黃,若小便利,不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必自止。以脾家腐穢當去也。(平胃散,加穿山甲。)
白話文:
太陽穴和陽明穴同時發生病變,必定會腹瀉。(服用葛根湯。)太陽穴和少陽穴同時發生病變,會自動腹瀉。(服用黃芩湯。)陽明穴和少陽穴同時發生病變,必定會腹瀉,脈搏不跳動的人會順利。脈搏滑順而頻密,表示有宿食。(服用大承氣湯。)太陽穴和少陽穴同時發病,過度腹瀉,會結成胸悶。心窩悶痛,腹瀉不止,水和食物無法吞嚥,心煩。(服用生薑瀉心湯或小陷胸湯。)
自動腹瀉但沒有口渴,屬於太陰穴,表示內臟有寒氣。(類似四逆湯。)腹部脹痛,吐出食物無法吞嚥,自動腹瀉很嚴重。(服用理中湯加上青皮和陳皮。)太陰穴自動腹瀉,脈搏微弱,應服用大黃和芍藥,但宜減少用量。(胃弱容易動。)脈搏浮緩,手腳溫暖,身體會發黃,如果小便順利,就不會發黃。即使過了七、八天突然發燒、腹瀉,也會自動停止。這是因為脾臟的腐敗物質應清除乾淨。(服用平胃散加上穿山甲。)
少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湯、白通湯。)下利咽痛,胸滿心煩。(傷寒湯。)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少陰四逆,或泄利下重。(四逆散加薤白。)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桃花湯。)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
(大承氣急之下。)腹痛小便不利,肢重痛,自利,或咳或嘔,或小便利,有水氣也。(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乾噦,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膿,乾嘔煩。
白話文:
少陰證
- 想吐但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五六天腹瀉且口渴,小便色白。(四逆湯、白通湯)
- 腹瀉,咽喉痛,胸悶,心煩。(傷寒湯)
- 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豬苓湯)
- 少陰四逆,或泄瀉下痢。(四逆散加薤白)
- 腹痛,小便不通暢,腹瀉不止,便中有膿血。(桃花湯)
- 自行腹瀉清澈水便,顏色青色,心下疼痛,口乾。
大承氣急之下
- 腹痛小便不通暢,肢體沉重疼痛,腹瀉,或咳嗽或嘔吐,或小便稍通暢,有水氣。(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
- 腹瀉清穀,內寒外熱,手腳冰涼脈搏微弱欲絕,反而不畏寒,面色發紅,或腹痛,或乾嘔,或咽喉痛,或腹瀉停止,脈搏消失。(通脈四逆湯)
- 腹瀉,脈搏微弱,與白通湯證相似,但腹瀉不止,手腳冰涼無膿,乾嘔煩悶。
(白通湯,加豬膽汁服。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少陰下利,惡寒而躁,手足溫者,可治。(四逆湯。)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下利慾飲水,有熱也。(上方。)下利譫語,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下利後,虛煩,按之心下濡。(梔子豉湯。)大下後,寸脈沉遲,厥冷,下部脈不至,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四逆湯。)大汗若大下利,厥冷。(上方。)脈沉遲,面少赤,身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
白話文:
嚴重腹瀉後,寸脈沉遲,身體冰冷,下部脈象摸不到,腹內拘急,四肢疼痛,伴有腹瀉、四肢厥逆、畏寒,可用四逆湯治療。
出現大量汗出,或嚴重腹瀉,且伴有身體冰冷,可用上方(指代前文所述的藥方)治療。
脈象沉遲,面色略微發紅,身體輕微發熱,腹瀉排出清稀的食物,一定是鬱氣上衝導致,用發汗的方法即可解除。
戴陽下虛者,必微厥。(上方。)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上方。)下利脈大者,虛,強下之也。脈浮革,腸鳴。(當歸四逆湯。)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傷寒本自寒下,復吐下之,寒格,吐下,食入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念莪:凡下利有寒熱之分,最宜詳辨。寒瀉者,口不燥渴,小便清白不澀,完穀不化,或如鶩溏,或吐利腥臭;其脈沉細,或遲微無力;或身雖熱,手足逆冷,惡寒蜷臥;或洞下白色,或深黃色;或臍下多寒,此皆寒也。熱瀉者,口必燥渴,小便黃赤,或澀,或所下如垢膩之狀;其脈多數,或浮滑弦大,或洪;或糞色焦黃熱臭,或出聲響;得涼藥冷飲則止,得熱藥與熱飲則增,此皆為熱也。《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黑皆為熱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下半身虛寒,就會容易昏厥。如果一個人下痢並且排出清澈的穀物,就不能用表寒的藥物治療,因為出汗會加重腹脹。如果下痢並且脈象洪大,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以才下痢,應當採取溫補的方式治療。如果脈象浮而緊,腸鳴,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如果下痢排出清澈的穀物,並且裡寒外熱,出汗後昏厥,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傷寒本來就屬於寒邪下陷,如果再服用下瀉的藥物,寒邪就會阻塞,導致吐瀉,吃下去的食物就馬上吐出來,可以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一般來說,下痢分為寒瀉和熱瀉,必須仔細辨別。寒瀉的人,口不渴,小便清澈,不澀,排出的大便不消化,或者稀薄如水,或者帶有腥臭味;脈象沉細,或者遲緩無力;或者身體發熱,但手腳冰冷,怕冷蜷縮;或者排出的大便顏色發白,或者深黃色;或者臍下部位特別冰冷,這些都是寒瀉的表現。熱瀉的人,口渴,小便黃赤,或者澀,或者排出的大便像垢膩一樣;脈象多數,或者浮滑弦大,或者洪大;或者糞便顏色焦黃,有熱臭味,或者排便時有聲音;服用涼藥和冷飲可以止瀉,服用熱藥和熱飲則會加重病情,這些都是熱瀉的表現。《原病式》中說:瀉白為寒;青黃紅黑皆為熱。
熱瀉,亦有邪熱不殺爺者,與寒瀉之完穀不化相似,當兼他證,及色脈辨之。必脈數口燥渴,小便赤黃也。南陽: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液垢膩,謂之腸垢也。宜黃芩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湯。寒毒入胃者,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黃白,或青黑,或清穀也。
宜四逆湯、理中湯、白通附子湯、四逆加薤白散。濕毒氣盛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宜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散。東垣:當汗而下之,成協熱利者,各隨三陽本經表證發之,表解則下利自止。若不愈,方以利藥下之。陶氏:下利寒者,理中湯、四逆湯。
白話文:
熱瀉
雖然有邪熱存在的瀉下症候,卻不傷及脾胃,與寒瀉的未消化穀物相似。應結合其他證狀,以及觀察面色和脈象來辨別。
脈象一定數而快速,口乾舌燥,小便赤黃。
南陽(醫家學派):協熱利(熱瀉),臍下必定感覺炙熱,大便赤黃,腸中津液黏膩骯髒,稱為「腸垢」。
宜方:
- 黃芩湯
- 白頭翁湯
- 三黃熟艾湯
- 薤白湯
- 赤石脂湯
寒毒進入胃部者,臍下必定感到寒冷,腹脹滿,大便黃白,或青黑,或未消化穀物。
宜方:
- 四逆湯
- 理中湯
- 白通附子湯
- 四逆加薤白散
濕毒之氣旺盛者,下痢腹痛,大便像膿血,或像腐肉汁。
宜方:
- 桃花湯
- 地榆散
- 黃連阿膠散
東垣(醫家學派):當汗出時卻瀉下,形成協熱利,應針對三陽經的表證來發散之,表證解除,瀉下就會自然停止。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利藥瀉下。
陶氏(醫家學派):下利寒者,用理中湯、四逆湯。
熱者,小柴胡湯、豬苓湯。寒因直中陰經,熱因風邪入胃,木來傷土,故暴下。或攻或溫,或利小便,或固下焦,隨證施治。但不可發汗,汗之邪氣內攻,復泄其津液,胃氣轉虛,必成脹滿也。下利譫語,脈沉實有力,急下之,大承氣湯。腸鳴腹痛,脈沉遲無力,急溫之,小建中湯。
寒毒下利,戴陽者,下虛,附子理中湯。又陽病協熱下利者,小柴胡合四苓散。陰證下利清穀,脈沉細伏絕者,四逆加薑、桂、參、朮、升麻、肉果。仁齋:凡下利煩熱而渴,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內熱心煩者,加炒黃連。腹中痛者,炒芍藥。陽明下利,心煩不眠,小便不利者,豬苓湯。
白話文:
發熱者,可用小柴胡湯或豬苓湯。寒因直中陰經,熱因風邪入胃,木克土,所以會劇烈腹瀉。應依據症狀施治,或攻或溫,或利小便,或固攝下焦。但不可發汗,發汗會使邪氣內攻,更會耗損津液,胃氣虛弱,必然會造成脹滿。下痢神志不清,脈象沉實有力,應急用承氣湯下瀉。腸鳴腹痛,脈象沉遲無力,應急用小建中湯溫補。
寒毒造成下痢,屬於太陽陽明虛證,下痢虛寒,可用附子理中湯。陽明病證同時有發熱下痢的情況,可用小柴胡湯合四苓散。陰證下痢排出清稀糞便,脈象沉細且微弱幾乎無力,應在四逆湯中加入生薑、桂枝、人參、白朮、升麻、肉果。醫家王孟英認為:凡是下痢煩熱口渴,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主治。內熱心煩者,加炒黃連。腹中疼痛者,加炒芍藥。陽明證下痢,心煩不眠,小便不利者,可用豬苓湯。
下利脈滑數者,有宿食也,小承氣湯。下利更煩,心下滿,按之軟,梔子豉湯。濕熱泄瀉,小便不利,口渴者,五苓散加滑石、木通、車前類。若腹痛亦加白芍。凡胃虛內熱,煩渴瀉利,脈弱者,七味人參白朮散。若發熱者,參胡三白湯,去黃芩,加炒黃連,皆治熱利法也。
太陰下利不渴,脈沉者,理中湯。寒甚逆冷,脈沉細者,加熟附子。若腹滿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湯。凡傷水下利,脈浮表未解者,仲景以小青龍,去麻黃,加芫花。蓋散表邪兼治水也。若小便不利,大便水瀉不止者,五苓散,水行則利自止。凡下利不可發汗,當先治利,利止內實,正氣得復,邪氣自解,汗出而愈。
白話文:
如果腹瀉時脈象滑數,表示體內有宿食,可服用小承氣湯。
如果腹瀉時還伴有煩躁、心窩發脹,按壓後感覺柔軟,可服用梔子豉湯。
如果腹瀉是由於濕熱導致,小便不利,口渴,可服用五苓散,並加入滑石、木通、車前草等藥材。如果腹痛,也可加入白芍。
如果腹瀉者胃氣虛弱、內熱,煩渴腹瀉,脈象虛弱,可服用七味參白朮散。
如果腹瀉時發燒,可服用參胡三白湯,去除黃芩,加入炒黃連,這些都是治療熱性腹瀉的方法。
如果腹瀉屬於太陰症,腹瀉但不口渴,脈象沉細,可服用理中湯。如果寒氣很重,身體發冷,脈象沉細,可加入熟附子。如果腹脹小便不利,可將五苓散和理中湯合用。
如果腹瀉是由於水氣傷害引起的,脈象浮表未消,可按照仲景的處方使用小青龍湯,去除麻黃,加入芫花。因為此方既能散表邪,又能治療水邪。
如果小便不利,大便水瀉不止,可服用五苓散,利尿後腹瀉自然會停止。
治療腹瀉時不可發汗,應先止瀉,腹瀉止住後,內臟功能恢復,正氣得到恢復,邪氣自然消散,出汗後即可痊癒。
蓋因利內虛,誤汗之,則內外皆虛,變證危殆矣。清穀者,米穀不化也。此胃虛內寒,故水穀不變而下,宜溫其里,不可別治也。陳氏,熱在上、中二焦,醫者不知清理法,誤用攻下者,多成自利不止。蓋中氣已陷,而邪熱未清,為難治也。宜小柴胡去半夏,入車前、澤瀉和解分利之。
此證因誤下所傷,或涼藥太過,損中氣而成。或傷於生冷,或中氣素弱,脾胃不足,皆能為患而致斯疾。
吐利
吐與利,二者並至,故曰吐利。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大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陽腹滿時痛,吐食不下,自利不渴。(理中湯加青皮、陳皮。)
白話文:
由於體內虛弱,卻誤用發汗藥,導致內外皆虛,變化危急。所謂「清穀」,是指米食無法消化。這是胃虛導致內部寒冷,所以水米無法轉化而下行,應該溫暖內臟,不能另行治療。陳氏的論點是,熱在上、中二焦,醫師不明瞭清理的方法,誤用瀉下之劑,常造成自利不止。這是因為中氣已陷,而邪熱未清,所以難以治療。建議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車前子、澤瀉,和解分利。
這個病症是誤下所傷,或涼藥用過量,損傷中氣所致。或者損傷於生冷,或者中氣本來虛弱,脾胃不足,都能發病而導致此疾。
吐利
吐與利同時發生,所以稱為吐利。
傷寒發熱,汗出不止,心下痞硬,嘔吐腹瀉。(大柴胡湯。)太陽少陽合併病變,自利且嘔吐。(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陽病腹滿疼痛,吐出食物無法下嚥,自利不渴。(理中湯加青皮、陳皮。)
少陰脈陰陽俱緊,反汗出,亡陽,必咽痛吐利。(桂枝幹薑湯、四逆湯。)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反不惡寒面赤,或乾嘔。(通脈四逆湯。)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白通加豬膽汁湯,脈微續生,暴出死。
)吐利手足厥逆,煩躁欲死。(吳茱萸湯。)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疼痛,自利或嘔。(真武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不死,脈不至。(灸少陰七壯。)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當溫其上。(灸之。)
白話文:
少陰脈症狀包括手足冰冷、出汗、氣虛,還會出現咽喉痛、腹瀉等症狀,可以使用桂枝乾薑湯或四逆湯治療。如果腹瀉持續六七天,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則可以使用豬苓湯。如果腹瀉清稀,體內寒冷而表面發熱,出現手足厥冷、脈象微弱,但沒有畏寒反而面紅,甚至乾嘔,則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如果腹瀉脈象微弱,使用白通湯治療仍無效,且出現手足厥冷、無脈、乾嘔、心煩等症狀,可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如果脈象微弱但逐漸恢復,突然大量出血而死亡,則需警惕。出現嘔吐腹瀉、手足厥冷、心煩意亂,像是快要死去的感覺,可以使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沉重疼痛,伴隨腹瀉或嘔吐,則可以使用真武湯治療。如果嘔吐腹瀉、手足冰冷但沒有厥逆,反而發熱,且脈象摸不到,則可以灸少陰穴七壯。如果腹瀉、脈象微弱且澀,伴隨嘔吐和出汗,則需溫暖上半身,也可以用灸法治療。
傷寒本寒下,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病嘔吐而利,曰霍亂。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曰霍亂。(全善:吐與利,本屬大陰,因在少陰者多,故總附少陰耳。)
白話文:
第一段描述了傷寒病人因寒邪阻隔而出現的嘔吐症状,並提供了一個治療方法。第二段描述了霍亂的症状和病因,並解释了為什麼霍乱会被归类于少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