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2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25)

1. 辨平脈法第二

肺主氣,氣虛則脾色見於面而黃。心主血,血衰則肝色見於面而青。肺臭腥,脾液涎也。營虛則寒慄,衛虛則咳逆。)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衛氣衰則身體瘦而不肥,營氣傷則肌肉甲錯而不澤。宗氣者,三焦歸氣也。四屬者,皮肉脂髓也。營衛衰傷,則宗氣亦微。四屬失所滋養,致斷絕矣。)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衛為陽,微為亡陽。脈微者,衛氣疏。衛溫分肉,肥腠理。衛氣既疏,皮膚不能溫肥,則空虛也。經曰:緩者,胃氣有餘,有餘則為實。

《內經》曰:食入於胃,淫精幹脈,是谷入於胃,脈道乃行也。《針經》曰:飲而液滲於絡,合和於血,是水入於經,其血乃成也。故胃中水穀消化而為氣血。今衛疏營盛,是營氣強而衛氣弱也。衛氣弱者,外不能固密皮膚,而氣為疏;內不能護衛其血,而血為之崩。經,常也。

三焦者,氣之道路。衛疏,則氣不循常道,三焦絕其常度也。卿子:玩實字,乃胃病也。實則谷消水化,虛則不能使水穀入經。循其脈道,故外則膚空,內則血崩。營盛則不能與衛和,膚疏謂不能固其營,非營強而衛弱也。

不岩:既言悍氣為衛,精氣為營,則營衛者,水穀精悍之氣所成,豈獨單言水不能化血?即單言谷,亦豈有化氣之理乎?經文語甚圓,即引《內經》淫精於脈,合而為血,亦不似成字。水穀二字,截然兩分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中虛且寒,氣自短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煩者,熱也。少陰脈弱者,陰虛則發熱,以陰部見陽脈,非大虛也,故生微煩、厥逆、四肢冷也。經曰: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少陰脈澀者,是陰氣澀,不能與陽相順接,故厥逆也。)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脾胃為營衛之根。脾能上下,則水穀消磨,營衛之氣得行。今脾家氣衰,不能上下,則營衛之氣不得通行於外,故趺陽脈不出。身冷者,衛氣不溫也。膚硬者,營氣不濡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屍厥者,謂其從厥而生,形無所知,其狀若屍,故名屍厥。少陰脈不出,則厥氣客於胃,而腎氣微,少精血。厥氣上奔,填塞胸膈,壅遏陽氣、使宗氣反聚,而血結心下。

《針經》曰:五穀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宗氣積於胸中,貫心肺而行呼吸者也。又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於脈,化血而榮四末者也。今厥氣甚,宗氣反聚而不行,則絕其呼吸。血結心下而不流,則四體不仁。陽氣為厥氣所壅,不能宣發,退下至陰股間,與陰相動。

白話文:

肺主管氣,如果氣虛,臉色就會顯得像脾虛的黃色。心主管血,如果血衰,臉色就會顯得像肝虛的青色。肺的氣味是腥味,脾的津液是口水。如果營氣虛弱,就會發冷發抖;如果衛氣虛弱,就會咳嗽氣逆。

足背動脈(趺陽脈)摸起來浮在表面而且中間空空的。脈浮代表衛氣虛衰;脈空代表營氣受損。這樣的人身體會比較瘦,皮膚肌肉會像魚鱗一樣粗糙。如果浮脈和空脈同時出現,代表宗氣衰弱,身體的皮、肉、脂肪、骨髓這四個部分都失去了滋養。(衛氣衰弱,所以身體瘦而不胖;營氣受損,所以肌肉皮膚粗糙不光滑。宗氣是三焦的氣。皮、肉、脂肪、骨髓這四個部分失去了滋養,就會衰弱斷絕。)

寸口脈微弱而遲緩。脈微弱代表衛氣不足,衛氣不足,皮膚就會空虛。脈遲緩代表胃氣充足,胃氣充足,食物就能消化,水液就能轉化。食物進入胃,脈搏就會正常運行。水液進入經脈,就會轉化成血液。如果營氣過盛,皮膚一定會疏鬆。如果三焦的氣不暢通,就稱為血崩。(衛氣是陽氣,微弱代表陽氣不足。脈微弱表示衛氣疏散。衛氣溫暖肌肉,滋養皮膚。如果衛氣疏散,皮膚就不能得到溫養而變得空虛。經脈說,脈遲緩是胃氣充足的表現,充足就表示實。

《內經》說,食物進入胃,精微物質就能滋養脈搏,這就是說食物進入胃,脈搏才能正常運行。《針經》說,飲入的水液滲入絡脈,與血液融合,這就是說水液進入經脈,才能轉化成血液。所以,胃中的水穀消化後轉化成氣血。現在衛氣疏散,營氣過盛,是營氣強盛而衛氣衰弱。衛氣衰弱,在外不能鞏固皮膚,氣就容易疏散;在內不能保護血液,血液就會崩漏。經,是常規的意思。

三焦是氣的通道。衛氣疏散,氣就不會按照正常的通道運行,三焦的氣就會失去常規。先生您說脈實,實際上是胃病。實則食物能消化,水液能轉化,虛則不能使水穀進入經脈。所以,脈搏才循著常規運行。脈象外在表現皮膚空虛,內在表現則是血崩。營氣過盛,就不能與衛氣協調,皮膚疏鬆,並不是營氣強盛而衛氣衰弱,而是營氣不能固攝住。

不岩您說,悍氣是衛氣,精氣是營氣,那麼營衛之氣都是水穀精微之氣所化生,怎麼能單獨說是水不能化血呢?單獨說穀物,怎麼會有化氣的道理呢?經典的語氣很圓融,引用《內經》精微物質滋養脈搏,融合而成血液,也不像是單獨說一個“成”字。水和穀物,是截然分開的兩部分。)

足背動脈(趺陽脈)摸起來微弱而緊張。脈緊張代表身體有寒氣,脈微弱代表身體虛弱。如果微弱和緊張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就會氣短。(身體中虛而且寒冷,自然會氣短。)

少陰脈摸起來虛弱而澀滯。脈虛弱表示內心會煩悶,脈澀滯表示四肢會冰冷。(煩悶代表身體有熱。少陰脈虛弱代表陰虛會發熱,因為陰經出現陽脈,不是大虛,所以會出現煩悶、四肢冰冷的症狀。經典說,陰陽不能順接,就會出現四肢冰冷。少陰脈澀滯,是陰氣澀滯,不能和陽氣順暢接續,所以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症狀。)足背動脈(趺陽脈)摸不到,代表脾胃功能失調,不能升降,身體會發冷,皮膚會僵硬。

(脾胃是營衛之氣的根本。脾胃功能正常,水穀就能消化磨碎,營衛之氣就能正常運行。現在脾胃功能衰弱,不能升降,營衛之氣就不能在身體正常運行,所以足背動脈(趺陽脈)就摸不到。身體發冷,是因為衛氣不能溫暖身體。皮膚僵硬,是因為營氣不能滋潤身體。)

少陰脈摸不到,代表腎氣衰弱,精血不足。氣會向上衝逆,侵入胸膈,宗氣反而會積聚,血液會在心下凝結。陽氣會向下退散,熱邪會進入大腿內側,與陰氣相互作用,導致身體麻木,這就是屍厥。應當針刺期門穴和巨闕穴。(屍厥,是指因為四肢厥冷而導致的昏迷,身體沒有知覺,就像死了一樣,所以叫屍厥。少陰脈摸不到,厥氣會停留在胃,腎氣衰弱,精血不足。厥氣向上衝逆,填塞胸膈,壅塞陽氣,使宗氣積聚而不能運行,血液在心下凝結。《針經》說,食物進入胃,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部分。宗氣積聚在胸中,貫穿心肺而行呼吸。又說,營氣是從津液中產生,注入脈搏,化為血液而滋養四肢。現在厥氣太盛,宗氣反而積聚而不能運行,就會阻礙呼吸。血液在心下凝結而不流暢,就會四肢麻木。陽氣被厥氣阻礙,不能發散,就會退到大腿內側,與陰氣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