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26)

1. 辨平脈法第二

仁者,柔也。不仁者,不柔和也。謂寒熱痛癢俱不覺知也。陽氣不能使,內外不通,營衛俱不能行,身體不仁,狀若屍也。《內經》曰: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刺期門者,以通心下結血。刺巨闕者,以行胸中宗氣血。氣流,厥氣退,則蘇矣。觀子:傷寒必診衝陽、太谿脈者,蓋腎乃先天元氣,有生之根蒂,胃乃後天元氣,穀食之本原,較他臟不同。故必察其動脈之存亡,以驗經氣之絕否。

至後世則多忽之,政仲景所謂握手不及足者矣。然亦有浮沉滑澀諸象,一如手診在臨病之工,善為消息。若寸口胃腎,是又衝陽、太谿之經氣也。使未至伏亂不可察,則脈會太淵者,不即是諸法以兼求之乎。健曰:仲景書稱趺陽,備矣。而不及太谿上少陰二條,是即太谿之謂也。

成氏未達其義,而觀子發明之。)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寸微為陽亡,尺緊為陰勝,故名虛損。又多汗,則愈損陽氣,是陰常在而絕不見陽也。)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微為衛氣微,故云亡陽。濡為營氣弱,故云亡血。弱為陰虛,虛則發熱。緊為陰勝,故諸乘寒者,陰陽俱虛而為寒邪乘也。寒乘氣虛,抑伏陽氣,不得宣越,遂成厥也。厥,屍厥也。鬱冒,昏冒不知人也。不仁,強直無覺也,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於上下,故口急不能言也。

戰者,寒在表。慄者,寒在裡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濡弱者,氣血虛也,往反有十一者,五臟六腑,共有十一頭也。)

問曰:何以知其乘腑?何以知其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腑,陽也。陽脈見者,為乘腑也。臟,陰也。陰脈見者,為乘臟也。健曰:以上辨脈一卷,條理舛錯,不能逐一結束。是知叔和誤次之故,類多如此。)

白話文:

辨別正常脈象的方法(第二部分)

「仁」這個字,意思是柔和。不仁,就是不柔和,指身體對寒冷、發熱、疼痛、搔癢等感覺都毫無知覺。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內外氣機不暢通,營氣和衛氣也無法正常運行,身體因此失去知覺,如同死屍一般。《內經》說:「氣逆上行,充滿脈道,形體隨之衰敗。」治療時,針刺期門穴,可以疏通心下部位的瘀血;針刺巨闕穴,可以運行胸中的宗氣和血液。氣血順暢運行,逆行的氣就消退,病人就能甦醒。

觀察:診斷傷寒時,一定要診察衝陽脈和太谿脈,因為腎臟是先天元氣的根本,是生命的根基;而胃是後天元氣的來源,是攝取食物的根本,它與其他臟腑不同。因此,必須觀察這兩條脈搏的有無,來判斷經氣是否衰竭。

後世的醫家大多忽略這一點,這正是張仲景所說的「握手不及足」的狀況。然而,衝陽脈和太谿脈也可能出現浮、沉、滑、澀等脈象,就像診斷手上的脈象一樣,在臨床診斷時要善於仔細辨別。如果寸口脈和尺脈分別代表胃經和腎經的經氣,即使病況嚴重到無法觸摸出脈象,也要從太淵脈等其他脈象來綜合判斷。有人說,仲景在書中提到「趺陽脈」(即衝陽脈),已經很完備了,但沒有提到「太谿」和「少陰」這兩條經脈,其實這裡的「少陰」指的就是「太谿」。

成氏沒有理解這個含義,而觀子則闡明了這一點。

寸口脈微弱,尺脈緊澀,表示這個人氣血虛弱,多汗。這是陰氣常在而陽氣衰竭的表現(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衰亡,尺脈緊澀表示陰氣過盛,所以說是虛損。又因為多汗,更加耗損陽氣,因此是陰氣常在而陽氣衰亡)。寸口脈虛弱無力表示陽氣衰亡,濡脈表示血虛,弱脈表示發熱,緊脈表示寒邪入侵。各種寒邪入侵的情況,都會導致厥逆。厥逆時,人會昏迷不醒,身體麻木不仁,因為胃中沒有消化之氣,脾氣澀滯不通,口部僵硬不能說話,身體戰抖發冷。

(微脈代表衛氣衰弱,所以說陽氣衰亡。濡脈代表營氣虛弱,所以說血虛。弱脈代表陰虛,虛則發熱。緊脈代表陰氣過盛,各種寒邪入侵的情況,都是因為陰陽俱虛,而遭受寒邪侵襲。寒邪侵襲氣虛的人,會抑制陽氣,使其無法宣洩,於是形成厥逆。厥逆指的是屍厥。昏冒,是指昏迷不醒。麻木不仁,是指身體僵硬沒有知覺,這是因為胃中沒有消化之氣,脾氣阻塞不通,導致口部僵硬不能說話。

戰抖,是寒邪在體表;發冷,是寒邪在體內。)

有人問:濡脈和弱脈為什麼會反覆出現十一頭?醫生回答:這是因為五臟和六腑相互影響,所以出現十一頭的現象。(濡脈和弱脈,表示氣血虛弱,出現十一頭,是因為五臟和六腑共有十一頭。)

有人問:如何判斷是哪一臟或哪一腑受影響?醫生回答:陽脈浮數,代表腑受影響;陰脈遲澀,代表臟受影響。(腑屬陽,陽脈明顯,表示腑受影響。臟屬陰,陰脈明顯,表示臟受影響。有人說,以上辨脈一卷,條理錯亂,不能一一總結。這是由於王叔和誤改了次序,類似的錯誤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