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一 (3)

1. 厥陰經

氣上衝

氣自腹中,時時逆沖而上。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裡,里不受邪,則氣逆上行,仍在表也,當復汗之。厥陰客熱,氣上衝心,此熱在裡,而氣上也。若病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及動氣發汗而氣上衝者,皆正虛而邪氣逆也。

太陽下之後,氣上衝。(桂枝。)吐下後逆滿,氣上衝胸,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心下痞硬,脅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久而痿。(上湯,真武湯。)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瓜蒂散。)

白話文:

氣上衝

氣由腹中上行,時時刻刻逆衝而上。因患有太陽病,服用瀉藥後,表邪趁虛傳入體內,體內不接納邪氣,於是氣便逆行向上,仍然停留在體表,此時應當再次發汗治療。厥陰熱邪侵襲,氣上衝心,這是因為熱邪在體內而氣上行。如果病後體虛氣弱,氣逆欲吐,又或者運動發汗後氣上衝,都是正氣虛弱而邪氣逆行的表現。

太陽病下藥後,氣上衝。(可用桂枝湯。)吐下後腹部脹滿,氣上衝胸,頭暈目眩,脈象沉而緊,發汗後則經絡通暢,身體振動。(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吐下後發汗,虛熱煩躁,脈象極微弱,心下痞硬,肋部疼痛,氣上衝咽喉,頭暈目眩,經絡動搖,時間久了會萎弱。(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真武湯。)病症像桂枝湯證,但頭痛、項強等症狀不明顯,寸脈微弱而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喘息。(可用瓜蒂散。)

厥陰客熱,氣上撞心,消渴,心疼,飢不欲食,食即吐蛔。(大柴胡湯。)動氣發汗,氣上衝。(李根湯。)病後虛羸少氣,氣逆上衝欲吐。(竹葉石膏湯。)燒針令汗。氣從少腹上衝心為奔豚。熱上衝胸,少腹裡急,頭重眼花為易病。口噤不語,氣上衝胸為剛痙。(健曰:氣上衝之證,惡候也。

氣屬無形,然至逆而上衝,其病也,為痰、為人、為食;為表邪鬱於氣分,為裡實滯於臟腑;為後天中氣虛,為先天真氣弱。邪正不相容,虛實不並立,則氣不和,而皆能逆衝於上。須作上、中、下三焦分察,上、中二部逆沖者,多邪實,下部逆而上衝者,多正虛。審其證勢經脈而治之,庶幾無誤。

白話文:

  • 厥陰經受熱邪侵襲,氣上衝心,出現口渴、心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後吐出蛔蟲的症狀。(方劑:柴胡湯)
  • 動用元氣發汗,導致氣上衝。(方劑:李根湯)
  • 病後虛弱少氣,氣逆上衝欲吐。(方劑:竹葉石膏湯)
  • 用燒針刺激出汗。氣從少腹上衝到心部,稱為奔豚。
  • 熱邪上衝到胸部,少腹急迫,頭重眼花,稱為易病。
  • 口齒緊閉不說話,氣上衝到胸部,稱為剛痙。(註解:氣上衝的證狀,是一種不好的徵兆。)

氣上衝的原因

氣是一種無形的物質,但如果過於逆行上衝,就會導致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是由於痰液、人參、飲食等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由於表邪鬱積在氣分之中,或裡實停滯在臟腑之中;還可能是由於後天中氣虛弱,或先天真氣不足。邪氣和正氣不相容,虛實不能並存,因此氣就不和暢,進而逆衝於上。

治療方法

需要根據上焦、中焦、下焦三部進行分別診察。上焦、中焦逆衝者,大多是邪氣實證;下焦逆而上衝者,大多是正氣虛證。仔細辨證經脈,再進行治療,這樣纔不容易出錯。

否則實實虛虛,最易犯也。)

吐蛔

病人素有寒,妄發其汗,後身有熱,又復汗之,以致胃中虛冷,餓不能食,食即吐蛔。又臟寒者,蛔上入膈,煩躁欲死,須臾止,得食即嘔,時吐蛔出者,為蛔厥。

厥陰病,氣上衝心,心疼,飢不欲食,吐蛔。(桂枝白朮茯苓湯、理中安蛔散。)蛔厥者,靜而時煩為寒厥。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嘔,又煩,蛔聞食臭出,當吐蛔。(烏梅丸。)病人有寒,復發汗,胃冷必吐蛔。(先理中丸,次烏梅丸。復庵:胃中冷,必吐蛔。

白話文:

「否則實實虛虛,最易犯也。」意思是在實證和虛證之間徘徊,最容易導致疾病。

「吐蛔」指的是在消化系統中出現的異物反應,常見於胃腸道問題,例如胃寒或腸寒等狀況。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寒性病症,卻誤用了發汗藥物,導致身體轉為熱性,或在有熱性的時候再次使用發汗藥物,可能會引發胃中虛冷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感到餓卻吃不下東西,一吃就會出現吐出蟲子(蛔蟲)的現象。

「臟寒」指的是五臟(心、肝、脾、肺、腎)中的一個或幾個器官出現寒性病症。當腸胃中出現蛔蟲上行到食道,會導致患者感到焦慮、煩躁,甚至有生命危險的感覺。不過,這種情況很快會自行緩解,一旦患者吃東西,又會開始嘔吐。

「厥陰病」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氣體上升至心臟,引起心痛,患者會感到餓但不想吃東西,並出現吐出蟲子的現象。治療方法包括桂枝白朮茯苓湯和理中安蛔散。

「蛔厥」是指患者在靜息時偶爾會感到寒冷的癥狀。因為蟲子上行到食道,所以會感到煩躁。這種情況會間歇性地出現,每次吃東西後都會嘔吐,並伴有蟲子的吐出。這是因為蟲子聞到食物的香味時會被誘發吐出。治療方法是使用烏梅丸。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冷必吐蛔。」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寒性病症,再使用發汗藥物,胃部變得更加寒冷,必然會出現吐出蟲子的現象。治療首先可以使用理中丸,接著使用烏梅丸。復庵指出,如果胃部寒冷,必然會出現吐出蟲子的現象。

總結來說,這段文字強調了正確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避免錯誤的醫療行為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吐蛔人皆知為陰也。然亦有陽證吐蛔者,蓋胃中空虛,既無穀氣,故蛔上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別證如何,不專以胃冷為說。曾記一人陽黃吐蛔,又大發斑,陽毒證,口瘡、咽痛、吐蛔。皆以冷劑取效,是亦有胃熱者矣。士材:屬陽證者,如脈洪大數實,或渴或閉,或斑黃也,切不可執一。

凡吐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得酸則止,得辛則伏也。陶氏:乍靜乍煩者,蛔或上或下也。蟲聞食臭必出,故食即吐蛔。五法:蛔得熱則安,得寒則泛。故吐蛔,知膈上有寒也。如直中陰證,必唇甲青,脈沉遲,無力,大小便清澈。若傳邪吐蛔者,熱鬱於胃,以致蛔不安,而逆出也。

白話文:

吐蛔一般被認為是陰虛的症狀,但也有陽證吐蛔的可能。這是因為胃中空虛,沒有食物,蛔蟲便往上尋找食物,到了咽喉處便吐出來。診斷時要觀察其他症狀,不能只根據胃寒來判斷。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人,他患有陽黃,伴隨吐蛔,身上還出現很多斑點,屬於陽毒證,並有口瘡、咽痛等症狀,最後用寒涼藥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說明也存在胃熱導致吐蛔的情況。對於陽證吐蛔的病人,脈象通常洪大數實,可能伴隨口渴、便秘、斑點等症狀,診治時要避免拘泥於一種症狀。

一般而言,吐蛔時,吃甜食會加重症狀,吃苦味食物會減輕症狀,吃酸味食物能止吐,吃辛辣食物會讓蛔蟲潛伏。陶弘景認為,吐蛔時如果病人時而安靜,時而煩躁不安,說明蛔蟲在體內上竄下跳。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就會出來,所以吃東西後容易吐蛔。五行學說認為,蛔蟲遇熱會安靜,遇寒會活躍。因此,吐蛔說明膈膜上存在寒氣。如果屬於直中陰證,病人嘴唇和指甲會呈青色,脈象沉遲無力,大小便清澈。如果因為傳染病而導致吐蛔,說明熱氣鬱積在胃部,導致蛔蟲不安,逆流而出。

健曰:陽明熱邪傷冒,最易吐蛔。然有虛實之別,須察脈舌治之。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厥者,手足冷也。夫邪在三陽,手足熱,必脈雖沉而帶數。手足溫而唇焦舌槁,口大渴為異。傳至太陰,手足溫。至少陰,則逆而不溫,至厥陰則為之厥。厥甚於逆冷也。然自熱至溫,四逆至厥者,傳經之邪,四逆散主之。始得之便厥,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四逆湯主之。

太陽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誤與桂枝攻表,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甘草乾薑湯。)脈微弱,汗出惡風,誤服大青龍湯,厥逆筋惕肉瞤。(真武湯。)

白話文:

健氏說:陽明熱邪侵襲,最容易導致吐蟲(即蛔蟲)。然而,有虛實之分,必須通過脈象和舌頭來進行診斷並進行治療。

厥:

四肢不暖,稱為「厥」。手足寒冷,稱為「厥」。如果邪氣在三陽部位,手足會發熱,但脈搏雖然沈,卻會帶有數次跳動。如果手足暖和但嘴脣乾燥、舌頭乾枯,並且口渴得厲害,這就是異常現象。邪氣傳到太陰部位,手足就會暖和。若邪氣進入少陰部位,則會出現逆冷的現象,再進入厥陰部位,則會發生「厥」的現象。「厥」比逆冷更嚴重。然而,從熱到暖,從四逆到厥,這都是由經絡的邪氣引起的,應該使用四逆散進行治療。如果一開始就出現厥冷,那麼可能是陰經受到邪氣影響,陽氣不足,應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太陽脈脈象浮起,有自汗現象,小便頻繁,心中煩躁,稍微畏寒,腳部抽搐緊繃,如果誤用桂枝湯攻擊表症,結果反而出現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應使用甘草乾薑湯。)脈象微弱,有汗出,畏風,如果誤服大青龍湯,會出現厥逆、肌肉顫抖的情況。(應使用真武湯。)

陽明反無汗,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必頭痛。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下之額上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白虎湯。)

少陰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泄利。(四逆湯。)少陰飲食入口即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胸中實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欲乾嘔,不可吐也,急溫之。(附子湯。)少陰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寒。(上方。)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

白話文:

少陰經四逆證,可能出現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腹瀉。可以服用四逆湯。如果少陰經病人飲食入口即吐,但又吐不出來,且一開始就出現手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說明胸中實熱,應該催吐。如果膈膜上有寒氣,想乾嘔卻吐不出來,就不要催吐,要緊急溫陽治療,可以使用附子湯。少陰經病人還會出現全身疼痛、骨節疼痛、手腳冰冷,可以使用上面的方劑。

下利清穀,內寒外熱,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幾乎消失,患者反而不畏寒,臉色發紅,同時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喉疼痛、腹瀉停止、脈象摸不到。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說明:

  •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部分症狀和治療方案,僅供參考。
  • 實際診治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白通加豬膽汁湯。服湯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傷寒脈滑而厥,里有熱也。(白虎湯。)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前熱後厥,厥微熱微。(四逆散。)厥深熱深。(承氣湯。)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瓜蒂散。)厥而悸,宜先治水,卻治其厥。(茯苓甘草湯。)大下後,寸脈沉遲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

白話文:

傷寒病患者脈象滑數且出現四肢厥冷,說明體內有熱邪。可服用白虎湯。若患者在發病一至四五天出現四肢厥冷,則說明先有發熱,後出現四肢厥冷,且厥冷程度與發熱程度相當。此時可服用四逆散。若厥冷程度與發熱程度都十分嚴重,則可服用承氣湯。患者手足厥冷,脈象忽而緊縮,說明邪氣阻滯胸中,心下飽滿且心煩,飢餓難食,可服用瓜蒂散。若患者出現四肢厥冷並伴有心悸,則應先治水濕,再治療四肢厥冷,可服用茯苓甘草湯。若患者瀉下過度後,寸脈沉遲而四肢厥冷,下部脈象摸不到,咽喉不利,並伴有唾液中有膿血,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泄利不止者,難治。(麻黃升麻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四逆湯。)嘔而脈弱,小便複利,微熱見厥,難治。(上方。)下利清穀,面少赤,身微熱,必鬱冒,汗出而解。若其人下虛,戴陽必微厥。(上方。)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

(通脈四逆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若內有久寒。(當歸四逆力口吳茱萸生薑湯。)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白話文:

  1. 治療經常性腹瀉的病症很困難。可以使用麻黃升麻湯。

  2. 大量流汗後,如果熱氣沒有消散,出現內臟緊縮,四肢疼痛,腹瀉並伴有寒意的情況,可以使用四逆湯。

  3. 如果嘔吐且脈搏弱,小便頻繁,伴有微熱,接著出現寒意,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可以使用上述方劑。

  4. 腹瀉伴隨稀薄的糞便,臉色偏紅,身體微熱,可能出現頭暈甚至昏迷的狀態,出汗後會有所緩解。如果一個人的下焦虛弱,出現虛假的陽氣現象,必定會有微厥的症狀。可以使用上述方劑。

  5. 腹瀉伴隨著稀薄的糞便,出現內臟寒涼、表皮熱感,同時伴有流汗和寒意的情況,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

  6. 手腳冰冷,脈搏細弱,接近消失的情況,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

  7. 如果體內存在長期的寒氣,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生薑湯。

  8. 脈搏急促,手腳冰冷的狀況,可以進行灸療。

少陰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血從口鼻中出,名曰下厥上竭,死。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發熱下利,厥不止者,死。下利厥逆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反微喘者死。(《活人》:冷厥者,初得病,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時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穀,或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而弱,知其為冷厥也。

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類,隨證選用。熱厥者,初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數日後,方發厥,厥至半日,卻身熱。蓋熱氣深,方能發厥,是以在二三日後也。其脈雖沉伏,按之滑,里有熱也。其人或畏寒,或飲水,或楊手躑足,煩躁不得眠,大便閉,小便赤,外證多昏聵者,知其熱厥也。或頭上有汗,雖厥冷,手足心溫,或手雖冷,指甲微溫,或雖冷,復有時溫暖,法當清之。

白話文:

少陰病徵與預後

  • 身體冰冷蜷縮、手腳冰涼,不適於治療。
  • 吐瀉、煩躁不安、四肢冰冷者會死亡。
  • 只有手腳冰冷沒有出汗,勉強發汗,導致血從口鼻中湧出,稱為「下厥上竭」,會死亡。
  • 四肢冰冷者不可下瀉,發燒腹瀉、冰冷不退者會死亡。
  • 腹瀉、冰冷、沒有脈搏,艾灸不溫暖,脈搏不回復,反有細微喘息者會死亡。

冷厥

  • 初發病,四肢冰冷,脈搏細微緩慢,常蜷縮臥牀,有時畏寒,或自行蓋上衣物,不喝水。
  • 可能腹瀉清澈食物,或大便自行排泄,或小便頻繁。
  • 外觀清醒安靜,脈搏雖沉實,觸診時遲緩虛弱,可知為冷厥。

熱厥

  • 初發病必然身熱頭痛,外觀有陽證。
  • 數日後,才會出現冰冷,冰冷持續半天,又轉為身熱。
  • 由於熱氣深藏於體內,才會導致冰冷,因此在二三日後才會發作。
  • 脈搏雖沉伏,觸診時滑利,表示體內有熱。
  • 可能畏寒、喝水、手腳抖動、煩躁不安無法入眠、大便不通、小便赤紅。
  • 外觀多昏沉耳鳴,可知為熱厥。
  • 可能頭部出汗,即使冰冷,手腳心部溫暖,或手腳雖冷,指甲微溫,或雖然冰冷,但時有時無溫暖,應採取清熱的方法治療。

白虎湯、承氣湯,隨證用。有下證悉具,而見四逆者,是失下,氣血不通,四肢便厥。若不識,誤為陰厥,復進熱藥,禍如反掌,須承氣下之。諸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汗下,為真寒者言也。若火極似水而厥,非下何以救乎?節庵:陰陽二厥治之一差,死生立判。夫陽厥者,先自陽經氣分,同感寒邪,初頭疼發熱惡寒,已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厥冷乍溫,便實譫語,煩渴,揚手擲足,反惡熱,脈沉有力,此為傳經熱證,謂之陽厥。乃熱極發厥,陽極似陰,外雖厥冷,內則熱邪耳。

皆由便實失下,使氣不通,故手足乍冷乍溫也。如火鍊金,熱極金反化水,水寒極而成冰,反能載物。厥微熱微,厥深熱深,若疑為陰厥,妄投熱藥,如抱薪救火矣。夫陰厥者,陰經直中真寒,不從陽經傳也。乃血分自受寒邪,初無頭疼身熱,便畏寒,四肢厥冷直臂脛以上,過乎肘膝,引衣蜷臥,不渴,或腹痛,或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遲無力。輕則理中,重則四逆溫之,勿今誤也。

白話文:

白虎湯、承氣湯,根據症狀使用。

如果有便祕、腹部脹痛、四肢冰冷等症狀,同時還出現四肢逆冷的情況,這是因為氣血不通造成的。如果誤認為是陰寒引起的,再使用熱藥治療,就會像反掌一樣容易造成危害,必須使用承氣湯下瀉。

所有手腳冰冷的情況都屬於厥陰證,不能用汗法或者瀉法來治療,這是因為真正的寒證造成的。

如果熱性極強而導致厥冷,不瀉下去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呢?節庵說:陰陽兩種厥證如果治療方法錯了,生死就在一瞬間。

陽厥證是從陽經氣分開始,感受寒邪所致,一開始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後來會傳入三陰血分,表現為厥冷、忽冷忽熱,然後出現便祕、胡言亂語、口渴、手舞足蹈、怕熱,脈搏沉穩有力。這是傳經熱證,稱為陽厥。

這是因為熱性極強而發厥,陽氣極盛時像陰寒,外表雖然厥冷,但實際上是熱邪。

**都是因為便祕導致氣血不通,所以手腳才會忽冷忽熱。**就好像用火冶煉金屬一樣,熱到極致金屬會變成水,水冷到極致會變成冰,反而能承載物品。厥證輕微時身體微熱微冷,厥證嚴重時身體熱重冷重。如果懷疑是陰厥,胡亂使用熱藥,就像抱著柴禾去救火一樣。

**陰厥證是陰經直接受到寒邪侵襲,不是從陽經傳入的。**這是血分直接感受寒邪,一開始就怕冷,四肢厥冷直達小腿和大腿,超過肘部和膝蓋,患者會縮起身體穿著衣服臥牀,不口渴,或者伴有腹痛、嘔吐、腹瀉、戰慄,面色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搏沉細無力。輕微的情況可以使用理中湯,嚴重的可以使用四逆溫經湯,千萬不要誤診。

邪在表者,手足熱;邪在表裡之間者,手足溫;邪在三陰之極者,手足逆冷。先熱後厥者,熱邪伏於內,先厥後熱,陰退而陽復也。仁齋:厥者,逆也。經言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四肢逆冷,便為厥也。又言:諸四逆厥者,不可下,虛家亦然。又曰:陽厥應下,不發汗,汗之,則口傷爛赤。

蓋厥亦有可下者在焉,曰:厥逆者,手足冷而四肢溫也。四逆者,四肢手足俱冷也。凡手足冷,便當早察冷熱虛實而治,毋致履霜堅冰,而治則後時矣。大抵傷寒至厥,宜速為治,稍若差遲,禍不旋踵。陽厥者,必先因熱不解,而後發厥。經言: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病邪停留在體表,就會出現手腳發熱的症狀;如果病邪停留在表裡之間,就會出現手腳溫熱的症狀;如果病邪深入到三陰之極,就會出現手腳冰冷逆冷的症狀。先熱後出現厥逆,是因為熱邪潛伏在體內;先出現厥逆後發熱,是因為陰氣退去,陽氣恢復。仁齋說:「厥逆就是逆轉的意思。」經書上說,陰陽之氣不順暢就會導致四肢逆冷,這就是厥逆。經書還說,各種四逆厥逆症狀,都不能服用瀉下藥,虛弱體質的人也一樣。另外經書還說,陽氣厥逆應該使用瀉下藥,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導致口唇潰爛發紅。

其實厥逆也有可以服用瀉下藥的情況,那就是手腳冰冷,四肢溫熱的厥逆。四逆則是四肢手腳都冰冷的症狀。凡是手腳冰冷的患者,都要及時觀察冷熱虛實,對症治療,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治療,就好像走在冰面上卻沒有防備一樣,等到腳已經凍僵了才後悔就來不及了。總之,傷寒發展到厥逆,一定要快速治療,稍有延誤,就會釀成大禍。陽氣厥逆一定是因為之前熱邪沒有解除,導致厥逆出現。經書上說:「厥逆的程度深,熱邪的程度也深;厥逆的程度淺,熱邪的程度也淺」,這就是這個道理。

切其脈雖沉,按之則滑,四肢雖冷,手足心或溫也。時或煩躁發熱,與之冷飲,則咽也。仲景以厥逆,手足冷脈滑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河間謂肢體厥冷,惟心胸熱,大便閉者,涼膈散養陰退陽,不宜速下。大便不閉者,扁鵲。凡厥證可下者,內有燥屎也。必以手按病人臍腹,或硬或滿,或痛甚者,手不可近,或繞臍刺痛,若失氣極臭者,已有燥屎也。承氣等下之,或涼水下元明粉一二錢,或雞子清加蜜和水一甌,入芒硝二三錢最效。

蓋診陽厥以脈滑為主,則無差也。陰厥者,必先因腎氣虛寒,或復著外寒,或誤服涼藥,或誤下,致積陰盛於下,微陽衰於下,遂發厥逆也。其脈沉細而微,按之全無者,是也。宜四逆湯急溫之。凡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此將有正汗出。如亢陽欲雨,必先陰晦之象。

白話文:

切脈雖然脈象沉伏,但按壓時卻順滑;四肢雖然冰冷,但手足心卻可能溫暖。有時會煩躁發熱,給予冷飲後,卻會感覺咽塞。仲景認為,脈沉滑而手足冰冷的厥逆,是體內有熱證,可用白虎湯治療。河間張仲景認為,四肢厥冷,只有心胸發熱,大便不通的,應用涼膈散滋陰降陽,不宜急於攻下。大便通暢的,可以用扁鵲的下法。凡是厥證可以攻下的,都是體內有燥屎。一定要用手按壓病人的臍腹,如果感覺堅硬、脹滿、疼痛厲害的,手不能接近,或者環繞臍部刺痛、氣極其臭的,就說明體內有燥屎。可以用承氣湯等攻下,或用涼水送服元明粉一兩錢,或用雞子清加蜂蜜和水一碗,兌入芒硝二三錢,效果最佳。

診斷陽厥,以脈象順滑為主,那麼就不會出錯。陰厥,一定是先因為腎氣虛寒,或者又再受外寒,或誤服涼藥,或誤用攻下,導致下焦積陰過盛,上焦微陽衰竭,繼而發作厥逆。它的脈象沉細而虛微,按壓時完全沒有的,就是這種情況。應該用四逆湯緊急溫補。凡是寒熱且見厥逆,面色不澤,冒昧,兩手突然無脈,或一手無脈,這是將要出正汗的徵兆。就像亢陽將要下雨,一定先出現陰晦的天象。

用衣被覆暖手足,急進熱薑湯,或熱稀粥湯。汗不至,以人參、附子、麻黃、細辛、五味子、甘草煎湯飲之。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活人》與麻黃細辛甘草湯服之,必作大汗而解。若再脈不至,汗不出者死。陰證四肢厥,手足指甲皆青,脈沉細而急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類酌用。

白話文:

用衣被蓋住手腳保暖,立即喝熱薑湯或熱稀粥湯。如果出不了汗,就用人參、附子、麻黃、細辛、五味子、甘草煎湯喝。也可以同時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按照《活人》記載,服用麻黃細辛甘草湯。服用後一定會大量出汗,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再次出現脈搏摸不到、出不了汗的情況,就會死亡。

如果出現陰證,四肢冰冷,手腳指甲都發青,脈搏沉細而急促,就要服用四逆湯。如果摸不到脈搏,就要服用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類的藥物,根據病情酌情服用。

戴氏:陰陽之病,皆能發厥,故有陽厥陰厥,皆病之深者也。二厥惟陽厥易誤,當問其初得病如何。若初頭不痛,身不熱,此寒厥也。是為陰中之陰,宜四逆湯、附子理中湯。若初病頭疼身不熱,此熱厥也。是為陰中之陽,宜白虎湯、大承氣湯。熱厥雖手足冷,而指甲卻暖,不若寒厥,並指甲俱冷,此辨陰陽要法也。

五法:傷寒不省人事,曰厥。輕則不語,重則昏沉,或目直視,手足厥逆不動,脈數大者,熱厥也。凡病人不忌飲食者,多有此證,乃胃邪盛實也。蘇後不宜即與飲食,止可白湯,此證重於前半夜,後半夜少醒,甚者至侵晨方稍清,至晚又發。

白話文:

戴氏說: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的病症,都可能導致昏迷,所以有陽厥和陰厥,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這兩種昏迷,其中陽厥比較容易誤判,需要詢問患者最初發病時的情況。如果一開始沒有頭痛,也沒有發熱,這就是寒厥。這是陰中之陰的表現,應該使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如果一開始就頭痛但沒有發熱,這就是熱厥。這是陰中之陽的表現,應該使用白虎湯或大承氣湯。熱厥雖然手腳冰冷,但指甲卻是溫暖的,不像寒厥,指甲也冰冷。這就是辨別陰陽病症的重要方法。

五法:傷寒不省人事,曰厥。輕則不語,重則昏沉,或目直視,手足厥逆不動,脈數大者,熱厥也。凡病人不忌飲食者,多有此證,乃胃邪盛實也。蘇後不宜即與飲食,止可白湯,此證重於前半夜,後半夜少醒,甚者至侵晨方稍清,至晚又發。

傷寒症狀中,如果病人失去意識,就叫做厥。輕微的表現是不說話,嚴重的就會昏迷,或者眼睛直視,手腳冰冷且僵硬不動,脈搏頻數且有力,這就是熱厥。凡是病人不忌口,愛吃東西的,大多有這種症狀,是因為胃中邪氣盛實。病人清醒後,不宜立即吃東西,只能喝白湯。這種症狀在前半夜比較嚴重,後半夜很少清醒,嚴重者甚至要到清晨才稍微清醒,到了晚上又會發作。

少腹滿

少腹滿者,臍下滿也。胸滿、心下滿、腹滿,皆為邪氣而非物。若小腹滿,是有物而非氣。小便利者,畜血之形,小便不利者,溺澀之證,治分兩途。若素有痞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臟結也,死候矣。

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小便不利,少腹滿。(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不結胸,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抵當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五苓散。)小便利如狂。(抵當湯。)傷寒有熱,少腹滿,小便反利。

白話文:

少腹滿指的是肚臍下方鼓脹,胸悶、心口脹、肚子脹都是邪氣入侵,不是實體的物體。但小腹滿則是實體的物體,不是邪氣。小便量少是瘀血的表現,小便不暢是溺澀的徵兆,治療方法分為兩種。如果原本就有痞塊在肚臍旁,疼痛牽連到小腹,並延伸到陰部,這是臟腑積聚的病症,預後不佳。

太陽經表證未解,心口有水氣,乾嘔發熱並咳嗽,或是小便不暢,小腹鼓脹,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除麻黃,再加茯苓。如果經過六七天,表證仍然存在,脈象微弱而沉,沒有胸悶,出現發狂、小腹硬脹、小便自利的情況,可以用抵當湯。如果出現全身發黃、脈象沉而緊、小腹硬脹、小便不暢,可以用五苓散。如果小便量多到像發狂一樣,可以用抵當湯。傷寒發熱,小腹鼓脹,小便反而暢通,可以用......。

(抵當丸。)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結。(桃仁承氣湯。)太陽重發汗,復下,不大便,舌上燥渴,日晡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大陷胸湯。)

厥陰病,六七日煩,少腹滿,囊縮。(脈沉短者,毒氣入臟,大承氣攻之。)手足厥冷,脈沉小,腹滿,按之痛,冷結膀胱關元也。(四逆湯、真武湯。)厥陰陰寒,少腹滿痛。(茱萸四逆湯,甚者灸關元。)陰陽易病,小腹滿。(燒褌散。損庵:胸中滿,心下滿者,氣也;腹滿者,多屬燥屎也;少腹滿者,非溺即血也;邪結下焦,則津液不通,氣血不行,小便不利,溺澀也;小便利者,畜血也,俱是熱病。若冷結膀胱,少腹滿一證,寒病也,有手足厥冷為可辨。

白話文:

【抵當丸】

膀胱因熱氣鬱結,患者恍若瘋狂,外感邪氣已解除,但小腹仍劇烈緊結。

【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因為過度出汗,又反覆受寒,導致便祕。患者舌苔乾燥口渴,下午時分潮熱,從胸口到小腹硬脹疼痛,痛得不能接近。

【大陷胸湯】

厥陰病,發病六七天,小腹脹滿,陰囊縮小。(如果脈搏沉細,表示毒氣進入臟腑,用大承氣湯攻之。)手腳冰冷,脈搏沉細,腹滿,按壓疼痛,是膀胱關元氣血不通。 (四逆湯、真武湯)

厥陰虛寒,小腹脹痛。(茱萸四逆湯,嚴重時可灸關元穴。)陰陽易病,小腹脹滿。(燒褌散。損庵曰:胸脹、心下脹,是由於氣;腹脹,多因燥屎;小腹脹,不是溺水就是血;邪氣鬱結於下焦,則津液不通,氣血不行,小便不利,小便澀。小便通暢者,是因為積蓄了血,都是熱病。如果是膀胱氣血不通,小腹脹滿,則是寒病,可根據手腳冰冷辨別。)

節庵:以手按少腹,若痛而小水自利,大便黑,兼身黃譫妄,燥渴,脈沉實,為畜血。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若按之少腹脹滿,不硬痛,小水不利,則溺澀也。五苓散加減利之,亦不可大利,恐耗津液也。若按之小腹繞臍硬痛,渴而小水短者,大便實,有燥屎也,大承氣湯下之。

舌卷囊縮

此厥陰危證,扁鵲、孫真人皆斷為死候,仲景無治法。今採南陽海藏所云,有陰陽之殊。至婦人乳頭縮者,亦同此證。

厥陰病,尺寸脈俱沉短,必舌卷囊縮,毒氣入腹也。(承氣湯速下之。)煩滿囊縮,二便不通,發熱引飲,腹滿,邪在裡也。(大承氣湯。)厥逆爪甲青色,二便不通,地道塞也。(正陽散,或回陽丹。仁齋:囊縮有熱極而縮者,有冷極而縮者。熱極者可下,大承氣湯。冷極者急溫,附子四逆加茱萸湯,並灸關元、氣海,蔥熨等法。

白話文:

節庵:

用手按壓下腹部,如果疼痛且小便自然排出,大便呈黑色,同時身體發黃、胡言亂語,口乾舌燥,脈搏沉實有力,則為畜血。桃仁承氣湯,將黑色的物質排出後即可痊癒。如果按壓下腹部時脹滿,但沒有硬痛感,小便不暢,則為溺澀。五苓散加減即可利尿,但不可過度利尿,以免耗損津液。如果按壓小腹圍繞肚臍處有硬痛,口渴而小便短少,大便不通暢,有乾燥的糞便,則使用大承氣湯瀉下。

舌卷囊縮

這是厥陰證的危急症狀,扁鵲、孫思邈都認為是死兆,仲景沒有治療方法。現在採用南陽海藏的說法,認為有陰陽之分。如果婦人的乳頭縮小,也屬於此證。

厥陰病,寸脈和尺脈都沉短,必定會出現舌卷囊縮,毒氣進入腹部。(承氣湯迅速瀉下。)心煩意亂、囊縮,二便不通,發熱口渴,腹部脹滿,邪氣在體內。(大承氣湯。)厥逆、指甲青色,二便不通,是水道閉塞。(正陽散,或回陽丹。仁齋:囊縮有熱極而縮者,有冷極而縮者。熱極者可用大承氣湯瀉下。冷極者需要快速溫補,附子四逆加茱萸湯,並灸關元、氣海穴,用蔥熨等方法。

復庵:舌卷囊縮,不獨陰中之陰有之,陽明之熱,陷入厥陰亦有之。蓋陽明主宗筋,宗筋為熱毒風所攻,故弗榮而急,引舌與睪丸,故舌卷而囊縮。當瀉陽明,而用大承氣以救其陰。長卿:問囊縮何以為直中寒證?曰:囊,陰囊也。熱則舒,寒則斂,定理也。直中傷寒,陰盛陽衰,不能溫其下,故縮。

假令平人冬日腎囊必斂,夏月腎囊必舒,此陰陽寒暖之驗也。其熱極宜下之證,亦有囊縮者,蓋足厥陰肝,主一身之筋,聚於陰器,陽邪次第傳至厥陰,六經已盡,亢熱已極,血耗不能榮筋,筋枯則急,致舌卷而囊縮矣。然必口渴煩滿兼見,方是承氣之證。若兼厥逆清穀,口不渴者,宜溫里之寒證矣。

白話文:

復庵:舌頭捲曲和陰囊收縮並非只發生在陰虛的情況下,陽明胃熱深入厥陰肝也有這種現象。因為陽明主司筋肉,筋肉受到熱毒風的攻擊,所以會萎縮緊張,導致舌頭捲曲和陰囊收縮。應當清洩陽明,使用大承氣湯來滋補陰液。長卿:詢問陰囊收縮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直中寒症?答:陰囊是指男性生殖器官的皮膚部分。熱時會舒展,冷時會收縮,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發生直中傷寒,陰陽失調,身體不能溫暖下部,因此陰囊會收縮。

舉例來說,一般人冬季時,陰囊通常會收縮,夏季時則會舒展,這是根據陰陽寒暖來判斷的。然而,在熱到極點需要清熱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陰囊收縮的情形,這是由於足厥陰肝主司全身筋肉,筋肉聚集在生殖器周圍,如果陽邪逐漸傳達到厥陰,經過六經的運行後,熱力已經極度強烈,血液被消耗無法滋養筋肉,筋肉乾枯就會緊張,導致舌頭捲曲和陰囊收縮。然而,必須同時出現口渴、煩躁等症狀,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如果伴有四肢厥冷、大便清稀、口不渴的症狀,則應該考慮是需要溫裡的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