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一 (4)

1. 各兼證

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氣逆上行急迫,而張口抬肩,是名曰喘。有水寒射肺而喘者,有邪在表,氣不利而喘者,有邪在裡而喘者。邪在表而喘,心腹必濡而不堅。設腹滿而喘,又為可下之證。經云:喘而汗出,宜利之;汗不出而喘,宜發之。若安蛔散,喘而不休,直視譫語喘滿者,皆不治。

太陽無汗而喘。(麻黃。)喘家中風自汗。(桂枝加厚朴、杏仁。)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發汗後,飲水多,必喘。(水停心下,腎氣乘心也,小青龍湯加杏仁、豬苓。)汗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中醫認為,肺臟掌管氣,形寒飲冷容易損傷肺臟。因此,氣逆上行時急迫,會張開嘴巴抬高肩膀,這就是喘。有的人因水寒侵犯肺臟而喘,有的人因邪氣在體表,氣機不利而喘,有的人因邪氣在體內而喘。

邪氣在體表而喘,心腹部位一定會不堅固。如果腹脹滿同時又有喘,還可能是需要瀉下的表現。

經典上說:喘而有汗,應該通利氣機;喘而無汗,應該發散外邪。

如果使用安蛔散後喘息不止,眼睛直視前方說胡話,喘得厲害、滿,這些情況都是難以治療的。

太陽病(外感表證)沒有汗而喘。(麻黃)

喘中風(外感表寒)自汗。(桂枝加上厚朴、杏仁)

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或喘。(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加上杏仁)

發汗後,大量飲水,一定會喘。(水停留在心下,腎氣上沖心臟,小青龍湯加上杏仁、豬苓)

發汗或瀉下後,不能再使用桂枝,如果有汗而喘,而且沒有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桂枝證,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黃芩黃連湯。)太陽下之,微喘,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陽明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麻黃湯。)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小柴胡湯加葛根。)若喘而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柴胡解肌湯。)脈沉喘滿,沉為在裡,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大承氣湯。)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

白話文:

桂枝證:如果逆用下法,瀉下不止,脈搏急促,表示表證未解。如果喘息並出汗。(葛根黃芩黃連湯)

太陽下證:下利後稍有喘息,表示表證未解。(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陽明脈浮證:脈象浮起,無汗而喘息,發汗後可痊癒。(麻黃湯)

陽明中風證: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象浮緊。(小柴胡湯加葛根)

若喘而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體沉重。(柴胡解肌湯)

脈沉喘滿:脈象沉細,喘息,沉細表示病在裡面,如果再發汗,津液會過度外洩,大便困難,表虛裡實,時間久了會神志不清。(大承氣湯)

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手足汗出,大便已變硬。

(上方。)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臥,有燥屎也。(上方。)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麻黃湯。)

陰證喘促,四肢厥逆。(返陰丹。)病人小渴,與水劇飲,致停心下,滿結者,喘死甚眾。(五苓散或陷胸丸。)吐下後,不大便,潮熱,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者死。

少陰病,息高者死。厥冷無脈,灸之不還死,微喘死。直視譫語,喘滿死。脈浮而洪,汗出如袖,喘而不休,命絕矣。(仁齋:表有寒,發喘,宜麻黃湯汗之。表有風,發喘,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陽明內實,不大便,腹滿短氣,發潮熱而喘,大柴胡加厚朴、杏仁,或小承氣湯。

白話文:

上方 小便困難,大便有時通暢有時不通暢,輕微發熱、氣喘、無法平躺,有乾燥的糞便。(陽明證)

上方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氣喘、胸悶,不可瀉下。 (麻黃湯)

陰虛證出現氣喘、四肢冰冷逆冷。 ([返陰丹])

病人略微口渴,大量喝水,導致水分停留在心下,滿腹並且結塊,喘而死的很多。 ([五苓散]或陷胸丸)

嘔吐、瀉下之後,大便不通,潮熱,嚴重者神志不清,沿著衣服摸索著牀,氣喘微弱、直視前方者死亡。

少陰病,呼吸急促者死亡。陽氣衰竭、冰冷、無脈,灸之不復原者死亡,氣喘微弱者死亡。目光呆滯、胡言亂語、氣喘胸悶者死亡。

脈浮大而有力,汗出如流水,氣喘不止,生命垂危。(仁齋:外感風寒,發作氣喘,宜用麻黃湯發汗驅寒。外感風熱,發作氣喘,宜用桂枝湯加上厚朴、杏仁。陽明胃腸實熱,大便不通,腹部脹滿、氣短,發作潮熱氣喘,可用大柴胡湯加上厚朴、杏仁,或[小承氣湯])

陰證厥逆,脈沉細而微,氣促而喘,無汗,四逆湯加五味子、杏仁。虛人脈伏,手足逆冷而喘,五味子湯。暴冒風寒,脈浮無汗而喘,蘇沉九寶湯。熱甚有痰,脈弦數而喘,不可汗下,小柴胡加知母、貝母、蔞仁;胸滿者,加枳殼、桔梗;心下滿者,加枳實、黃連;舌燥飲水而喘,加知母、石膏。念莪:心火刑金,肺受迫而喘呼,故古人以諸喘為惡證。

白話文:

陰證厥逆: 脈搏微弱而細小,呼吸急促,喘息,沒有汗,[四逆湯]再加上[五味子]、杏仁。

虛弱者脈搏隱伏: 手腳冰冷發涼,喘息,[五味子湯]。

暴受風寒: 脈搏浮而無汗,喘息,蘇沉[九寶湯]。

熱證痰多: 脈搏弦而急促,喘息,不可發汗、下瀉,可用小柴胡湯加上[知母]、貝母、蔞仁;若胸滿,加上[枳殼]、[桔梗];若心下滿,加上[枳實]、[黃連];若口乾舌燥,喝水後喘息加劇,加上知母、[石膏]。

念莪: 心火刑剋金氣,肺受到壓迫而喘鳴,所以古人將所有的喘息證候視為惡性徵兆。

至於陰喘,則無根虛火,泄越於上,根本將脫,更為危候。華佗云:盛則為喘,指邪氣盛,非肺氣盛也。所謂肺病,用桑白皮者,非瀉肺也,瀉肺中之邪火以救肺也。故曰氣即是火,其義瞭然。尚文:邪在表而喘者,必心腹軟而不堅。邪在裡而喘者,必心腹脹滿。水氣而喘者,必心下怔忡。

陳氏:喘出乎肺者,肺六葉,司氣之升降,外合皮毛。寒邪外傷皮毛,則肺氣斂束,不得伸越,氣高而喘矣。

咳嗽

咳者,有聲無痰,嗽則有聲有痰也。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便氣逆而不散,沖激咽喉,如癢如梗,而咳嗽也。有寒有熱,有停飲,有在表,有在裡,有在半表半裡,病各不同,治亦有異。咳為肺病,必發散為先,然亦有不可發散者。經曰:咳而小便利,不可發汗,汗則四肢冷厥。

白話文:

陰喘

陰喘是因為虛火無法紮根,向上蔓延,導致根本將要脫離,情況更加危急。華佗說:「(陰喘)發作時會喘,這是因為邪氣旺盛,而不是肺氣旺盛。」所謂肺病,使用桑白皮的目的是為了去除肺中的邪火,並非耗損肺氣。因此,「氣」本質上就是「火」,這個道理非常明顯。尚文說:「如果邪氣在外表而喘,一定是心腹軟而不實。如果邪氣在內部而喘,一定是心腹脹滿。如果水氣導致喘,一定是心下怔忡。」

陳氏說:「喘氣是由肺發出來的。肺有六葉,負責升降氣息,並與皮膚相應。寒邪如果侵犯了外部皮膚,肺氣就會收縮無法擴展,氣息上升而導致喘氣。」

咳嗽

咳嗽是有聲音沒有痰,而嗽是有聲音又有痰。肺主氣,寒氣和冷飲會傷害肺,導致氣息無法散發,衝擊咽喉,產生搔癢或梗阻感,從而引發咳嗽。咳嗽有寒熱之分,有痰飲停滯之別,有表裡之分,也有表裡兼有的情況,不同的病症治療方法也不同。咳嗽是肺病的症狀,必須以發散的方法為先,但也有不宜發散的情況。經文上說:「如果咳嗽但小便通暢,不可發汗,否則四肢會冷厥。」

又曰: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此為逆也。又脈數者,心火刑肺金則死。傷寒咳逆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也。

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

少陽往來寒熱,胸脅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咳。(小柴胡去人參,加五味乾薑湯。)

少陰四逆而咳,(四苓散加五味子、乾薑。)少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或咳,此有水氣。(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南陽。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咳,病在陽,小青龍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

白話文:

又說:如果咳嗽同時發汗,蜷縮身體而感到腹脹,而且腹部變硬,這是逆氣的表現。又脈搏跳動過快的人,如果心火過旺剋制肺金,就會死亡。傷寒導致咳嗽逆氣上沖,脈搏跳動快的人會死,是因為他們的生命力被損害了。

太陽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導致乾嘔發熱和咳嗽。(使用小青龍湯。)

少陽表證,寒熱交替,胸肋脹滿,默默無言不想飲食,心中煩躁喜歡嘔吐,或者咳嗽。(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上五味乾薑湯。)

少陰腎氣虛弱出現逆氣和咳嗽,(使用四苓散加上五味子、乾薑。)少陰腎氣虛弱導致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或咳嗽,這是體內有水氣的表現。(使用真武湯加上五味子、細辛、乾薑。)下痢、咳嗽、嘔吐,口渴,心中煩躁失眠。(使用豬苓湯。產於南陽。總而言之,傷寒引起的水氣咳嗽,都是因為喝水過多。古人治療水氣咳嗽,如果病在陽,就用小青龍湯;如果病在陰,就用真武湯。)

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咳,水氣乘之,咳而且喘。節庵:水咳有三證,不可不辨。小青龍,太陽之表水也。十棗湯,太陽之裡水也。真武湯,陰證之水氣也。蓋水與表寒相合而咳,小青龍汗之。水與裡寒相合而咳,真武湯溫之。里邪合水,動肺而咳,十棗湯所以下之。

念莪:表寒喘嗽者,三拗、麻黃;裡熱咳嗽者,參蘇、桑杏。停飲而咳,青龍、真武。少陽咳嗽,小柴胡加乾薑、五味子,胸中痞滿,枳殼、蔞、杏。陰證脈沉細,四肢逆冷咳嗽,四逆湯加五味子、乾薑、細辛。大抵傷寒咳嗽,非比雜證,細閱仲景治例,不分陰證陽證,必用五味子、乾薑。

白話文:

水積在心臟下方,就會導致肺部上浮,肺主咳嗽,水氣上升就會引起咳嗽和喘息。節庵說,水咳有三种情况,不可不辨。小青龍湯針對太陽經表面的水氣,十棗湯針對太陽經裡面的水氣,真武湯則針對陰證的水氣。因為表寒與水氣結合而咳嗽,所以用小青龍湯發汗;里寒與水氣結合而咳嗽,所以用真武湯溫暖;里邪與水氣結合,導致肺部受損而咳嗽,所以用十棗湯來下泄。

念莪說,表寒引起咳嗽喘息的,可以用三拗湯、麻黃湯;里熱引起咳嗽的,可以用參蘇飲、桑杏湯。水停滯引起的咳嗽,可以用小青龍湯、真武湯。少陽經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乾薑、五味子,如果胸中痞滿,可以用枳殼、蔞、杏。陰證脉沉細,四肢逆冷咳嗽的,可以用四逆湯加五味子、乾薑、細辛。總之,伤寒咳嗽不同于其他疾病,要仔细研读仲景的治疗案例,无论阴证阳证,都要使用五味子、乾薑。

蓋乾薑辛溫,散肺家逆氣而溫肺,五味子甘酸,收肺家浮氣而止嗽故也。復庵:咳嗽各有陰陽,太陽經喘嗽俱有。少陽有嗽無喘,有喘則非少陽也。陽明有喘無嗽,有嗽非正陽明也。陰證喘,惟少陰有之。諸陰喘促,最為危證也。健按:乾薑、五味,辛熱酸收,凡病咳嗽,最不宜此二者。

而仲景方多用之,蓋因新寒入肺,或暫用耳。若寒變為熱,傳邪迫肺而咳者,豈宜用乎?用之勢必增劇,而咳終不止,動傷本原,致成怯弱,亦由是來,已於證條下詳辨之。

噫氣

《說文》:飽食息也,俗作噯,於蓋切。因胃弱不和,虛氣上逆所致也。

汗解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但噫氣不下利者。(旋覆代赭湯。)虛而噫氣,脈弱神困。(四君子加枳殼、桔梗、生薑。云岐:傷寒噫氣者,何氣使然?曰:胸中氣不交故也。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摶而有聲,故噫氣也。宜如意加枳實湯,及加人參、藿香、杏仁。)

白話文:

乾薑性溫辛,能散肺中逆氣並溫暖肺部,五味子甘酸,可收斂肺中浮氣並止咳。咳嗽分陰陽,太陽經的咳嗽伴隨喘息,少陽經的咳嗽沒有喘息,有喘息就不是少陽經的問題。陽明經的喘息沒有咳嗽,有咳嗽就不是正陽明經的問題。陰證的喘息,只有少陰經會出現,各種陰證的喘息都很危急。

乾薑和五味子辛熱酸收,一般咳嗽病症最忌用這兩種藥。張仲景的方劑中常使用它們,是因為新寒入肺,或只是暫時使用。但如果寒變為熱,邪氣侵襲肺部導致咳嗽,就不應該使用這兩種藥物。使用它們反而會加重病情,咳嗽不斷,損傷根本,導致身體虛弱,都是因此而來。

噫氣是飽食後,因胃氣不和,虛氣上逆所致。

出汗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出汗、嘔吐、瀉痢後,心下痞硬,只打嗝不腹瀉,可以使用旋覆代赭湯。身體虛弱且打嗝,脈弱神困,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枳殼、桔梗、生薑。

傷寒導致的打嗝,是胸中氣不交導致的。少陰經到達胸中,與厥陰經交匯,水火相搏而發出聲音,這就是打嗝。可以使用如意湯加枳實湯,並加人參、藿香、杏仁。

音乙。由水寒相持而致,或妄下後,復與水,胸中虛氣逆而作也。輕則為噎,重即為噦。然噎但胸喉間氣,噎塞不得下通,而無聲。若噦,則吃吃有聲不止矣。

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噎。(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趺陽脈浮,則浮虛相傳,胃氣虛竭,故令氣噎。(上方。)寸口脈浮大,反下之,寒氣相傳,腸鳴,醫反飲以冷水,其人即噎。(豆蔻湯。健按:噎,即噎塞,見於傷寒。乃痰凝氣滯於胸膈胃脘,必其人年衰素弱,氣血枯槁而致。

須用潤劑,和血快氣,化痰為治。如歸身、紅花、桔梗、炙草、白蔻、蔞仁、蘇子、花粉、貝母、海藻、昆布、橘紅、半夏、黃芩、硼砂、旋覆、牛乳、薤白、童便、薑汁之屬。甘以緩痛,咸能潤下,養陰抑火,俾痰開而升降之氣順,噎可已矣。)

白話文:

讀音如「乙」。是由於水寒相互阻滯導致,或者誤服瀉下藥後,又喝水,導致胸中空虛,逆氣上衝而產生。症狀較輕的稱為「噎」,較重的則稱為「噦」。然而「噎」只會讓胸喉間的氣息停滯,無法順利下行,但沒有聲響。如果出現「噦」的症狀,則會不停發出「吃吃」的聲響。

如果太陽經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會乾嘔發熱而咳嗽,或出現「噎」的症狀。(此時可用「小青龍湯」治療,去掉麻黃,加入「附子」。)趺陽脈浮起,表示浮虛互傳,胃氣虛竭,因此會導致氣噎。(此時可用「上方」治療。)

寸口脈浮大,卻反覆用瀉下法治療,導致寒氣互傳,腸鳴不止,醫生又反覆讓患者服用冷水,則患者就會出現「噎」的症狀。(「豆蔻湯」適用於此。按:噎,即胸中氣息堵塞,見於傷寒。其原因是痰凝氣滯於胸膈胃脘,多見於年老體弱、氣血枯竭的人。)

治療「噎」時,需要使用潤滑劑,調和氣血,化痰止咳。例如:歸身、紅花、桔梗、炙草、白蔻、蔞仁、蘇子、花粉、貝母、海藻、昆布、橘紅、半夏、黃芩、硼砂、旋覆花、牛乳、薤白、童便、薑汁等。甘味可以緩解疼痛,鹹味可以潤下,滋陰抑火,讓痰液化開,升降之氣順暢,「噎」症自然會痊癒。

即呃逆也。東垣以為於嘔者,非也。多因胃寒,亦有胃熱,不可不辨。陰證者,陰氣內伏已甚,腎水專權,肝氣不生,丙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遊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於胃,亦欲盡也。故令人發熱,大渴引飲,欲去蓋覆,病人煩躁,自覺熱甚,他人捫其肌則冷,此無根失守之火,非實熱也,乃水極似火。若不識此,而誤用寒涼,下咽則敗矣。

故宜丁香、乾薑之類,熱藥溫胃,其火自下。或用《活人》羌活附子散,或加味附子湯,急溫其下,真陽一回,火降而呃逆自止。

白話文:

噦,也就是呃逆。東垣認為噦與嘔吐不是一回事,很多時候是胃寒造成的,但也可能因胃熱,不可不分。

如果是陰證,就是陰氣內伏得很嚴重,腎水過於旺盛,肝氣無法生發,丙火已經生病,丁火也消退,因此遊行的相火(心火)受到寒邪迫使而聚集在胃部,想要盡快散發出去。所以病人會發熱、口渴、想脫掉被子、煩躁,自覺很熱,但他人摸起來卻是冰冷的。這屬於無根無依的虛火,不是真正的熱,而是水寒極度表現出的假象。如果不了解這點,誤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病情惡化。

所以應該使用丁香、乾薑等溫熱藥物來溫暖胃部,讓真火從下往上升起。也可以使用《活人》羌活附子散,或是在附子湯裡加味,迅速溫暖下焦,讓真陽回升,火氣下降,呃逆自然就會停止。

陽明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及心痛,鼻乾發黃,嗜臥,小便難,潮熱,時時噦。(小柴胡湯。凡陽證呃逆者,俱宜小柴胡。)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外氣怫鬱,復與水,發其汗,胃中寒因得噦。(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退陰散。)服藥不差者,灸之愈。(婦人屈乳頭盡處骨間是穴,男子及乳小者,一指為率,男左女右。

艾炷小豆許,陷中動脈處灸之。)噦而腹滿,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前部,豬苓湯;後部,調胃承氣湯。)汗下後,虛極得噦,胃中寒。(理中湯加丁香、半夏。)噦而煩躁,自覺熱甚,他人捫其肌,則冷。(附子理中湯,冷服。兼灸期門、中脘、氣海、關元。

白話文:

陽明脈浮大而緊,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肋和心臟疼痛,鼻腔乾燥發黃,嗜睡,小便困難,潮熱,時常噁心。(適用 小柴胡湯。凡是陽證導致的呃逆,均宜使用小柴胡湯。)

傷寒後大吐大瀉,導致極度虛弱,又出大汗,外邪鬱積,再給水服用,引發出汗,胃中因寒而導致噁心。(適用 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退陰散。)

如果服藥後病情未見好轉,可用灸法治療。(對於女性,灸穴位於乳頭盡頭骨間;對於男性和乳房較小的女性,灸穴按一個手指寬的位置推算,男子左灸、女子右灸。)

艾炷的大小像小豆,灸於動脈凹陷處。

噁心合併腹脹,觀察腹部前後,哪一部位不通暢,治療通暢該部位便會痊癒。(腹部前部,適用 豬苓湯;腹部後部,適用 調胃承氣湯。)

汗下後,極度虛弱導致噁心,胃中寒氣。(適用 理中湯,加丁香、半夏。)

噁心且煩躁,自覺發熱,他人觸摸其皮膚,卻感覺冰冷。(適用 附子理中湯,溫服。同時灸期門、中脘、氣海、關元穴。)

)胃虛熱而噦,(橘皮竹茹湯。)因痰而噦。(半夏生薑湯。)胃實便閉,失下而噦。(承氣湯。)胃雖熱,便未硬。(瀉心湯。)有瘀血而噦,難治。溫病熱未除,被暴寒入胃,變噦。(梓皮飲子。)飲水暴冷作噦。(茅根葛根湯。)溫病胃冷而噦。(茅根橘皮湯。《明理》:噦者,胃中寒冷也。

妄下後,胃氣虛逆,多成噦。然又有熱氣壅鬱,不得通而成者,輕者和解之,重者攻下之。經曰:有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湯,和解法也。噦而腹滿,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利之愈,攻下證也。《活人》:呃逆多有先熱,吃生冷涼藥,相激而成,蓋陰陽二氣摶也。服丁香柿蒂後,再以小柴胡解餘熱,無不瘥者。

白話文:

胃虛熱而嘔吐,(橘皮竹茹湯。) 因痰而嘔吐。(半夏生薑湯。) 胃食停實便祕,氣血不通而嘔吐。(承氣湯。) 胃雖有熱,但大便未硬。(瀉心湯。) 有瘀血而嘔吐,難以治療。溫病熱未去,受寒侵襲胃中,轉變為嘔吐。(梓皮飲子。) 突然飲用過冷水而嘔吐。(茅根葛根湯。) 溫病胃寒而嘔吐。(茅根橘皮湯。《明理》:嘔吐,是由於胃中寒冷。)

自汗後,胃氣虛弱逆行,多會導致嘔吐。但也有熱氣鬱結不通而導致的,輕者用和解法,重者用攻下法。經書上說:有潮熱,有時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這是和解法。嘔吐而腹滿,要看前後,哪一部位不通暢,使它通暢,就是攻下證。《活人》:呃逆多先有熱,吃生冷藥物,互相激發而形成,這是陰陽二氣衝突造成的。服丁香柿蒂後,再用小柴胡解餘熱,無不痊癒的。

潔古:呃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陰不納也。失下,胃熱便閉者,宜承氣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海藏:少陰呃逆者,失下也。陰消將盡,陽欲上行,陰不能內,然陰既盡,陽亦將盡也。吸入肝與腎,陽上行,陰不內,故為陽極,脈微將盡,不宜下也。宜瀉心湯,養陰退陽而已。

否則涼膈散,去硝黃,入桔梗,清肺飲亦可。蓋脈左浮右沉,非表也。里極則反出於表,邪入已深矣。內熱當沉,反浮,陽極復之表也。觀子:字學𩚚,與𩚬通,氣上逆作聲之名也。俗曰呃忒,氣自胸腹間,直衝而上,兀兀然遽止連續有聲,不達也。屬寒者多,亦有熱氣壅鬱,上下不通而作者。

白話文:

潔古:

呃逆的原因,是因為體內火熱之氣急迫上行,而肺部陰氣不足以容納它。

治療方法:

  • 如果出現腹瀉,胃熱導致排便不通,宜用承氣湯瀉下。
  • 如果排便軟,可以用瀉心湯治療。

海藏:

少陰經的呃逆,屬於失下之證。陰氣將要耗盡,陽氣想要上行,陰氣無法將陽氣收納於內,但陰氣既將耗盡,陽氣也將要隨之消散。

治療方法:

  • 陽氣上行,陰氣無法收納,導致陽氣極盛,脈象微弱,將要消失,不宜使用瀉下藥。
  • 宜用瀉心湯,滋養陰氣,退卻陽氣。

其他治療方法:

  • 可以使用涼膈散,去除硝石和黃芩,加入桔梗。
  • 也可以使用清肺飲。
  • 因為脈象左浮右沉,並非表證。里證極盛,反倒表露出來,說明邪氣入侵已深。
  • 內熱應該沉降,卻反倒上浮,這是陽氣極盛反回到表面的表現。

觀子:

呃逆的“呃”字,與“噫”字相通,指的是氣上逆而發出的聲音。民間稱之為“呃忒”,氣從胸腹之間直衝而上,突然停止,發出連續的聲音,但氣無法完全吐出。

病因:

  • 多數屬於寒證。
  • 也有一些是由於熱氣壅鬱,上下不通而導致的。

輕者和解之,失下者通利之,寒者溫散之。古多謂之咳逆,及為呃逆,諸書訛說不一,不可不辨。仁齋:噦而腹滿,大便不利,人實者,小承氣湯;人弱胃虛,蜜膽導。小便不利,五苓散,加木香或生薑七片,蔥頭十四枚,豆豉七十粒,搗成餅,入麝少許,哄熱,貼臍上,以帛束定。或入皂角末,用火斗熨之,令暖氣入腹,則小便自通。

健按:《內經》曰病深者,其聲噦。並非呃逆之謂。夫呃,有連續間斷之殊,以分寒熱虛實。蓋因痰凝氣結,阻滯呼吸,而相摶成聲,循理治之,猶有可救。若噦者,乃丹田原氣不歸,病邪或寒或熱,壅塞三焦腸胃,正氣既虛不能化邪,欲納不入,欲吐不出,邪正迸迫,而作干惡似嘔之極聲,其音為噦。噦,居月切。

白話文:

輕微的症狀可以通過調理來緩解,失去排便能力的情況可以通過通便來改善,感到寒冷的時候應該用溫熱的方法去驅散。古書上常提到的咳逆和噦逆,許多書籍的說法不一致,應該仔細辨別。仁齋提到:如果表現為噦和腹部脹滿,大便不通的情況,對於體質較強的人,可以用小承氣湯;而體質較弱、胃虛的人則可以用蜜膽導。若小便不通,可以用五苓散,並加入木香或七片生薑、十四枚蔥頭、七十粒豆豉,碾成餅狀,加入少許麝香,加熱後貼在肚臍上,用布束緊。如果需要,可以加入皁角粉,用火熨烤,使熱氣進入腹部,便能促進小便通行。

健按提到:《內經》說病情深重時,會出現噦的聲音,這並不是噦逆的情況。噦的聲音有連續和斷續的不同,這是因為有寒、熱、虛、實的分別。一般都是因為痰凝結、氣滯,阻礙了呼吸,形成了聲音。如果按照理論進行治療,還是有解救的希望。若是噦的情況,則是丹田的原氣沒有回到正常,病邪可能是寒的或熱的,導致三焦腸胃不通,正氣虛弱無法化解邪氣,想要吸入卻無法,想要吐出卻又無法,邪氣和正氣相互抵觸,產生極度想嘔吐的聲音,這就是噦的現象。噦,居月切。

此危篤之候,九死一生者矣。諸傢俱作呃逆論之,非也。夫呃之聲,亦如其音,呃,于格切。以此辨之,顧名思義,是屬兩途矣。仲景書有噦無呃,或古之通稱爾。

短氣

氣急而短促,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抬肩,似呻吟而無痛苦;或表或里,或虛或實,或陽或陰,或飲多而水停心下,各宜詳審。

頭痛心下痞,硬滿,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里未和。(十棗湯。)下後,膈內痛,心中懊憹,心下硬,短氣,躁煩,便為結胸。(大陷胸湯,及陷胸丸。)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發黃,小便難,潮熱,噦。(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麻黃湯。)陽明脈遲,汗出多,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喘,潮熱。(大承氣湯。)表未解,短氣,手足濈然汗出,或潮熱。(上方。)短氣潮熱腹滿而喘,此外欲解而里欲實。(大柴胡湯。)

白話文:

呃逆

這種危重的情況,如同九死一生。許多醫家都將呃逆當成噎氣論述,其實並不正確。呃逆的聲音,就如同它的名字"呃",與"於格"接近。以此進行分辨,顧名思義,這是兩種不同的病症。仲景的醫書中記載的是"噦"而不是"呃",可能是古時候的通用稱呼罷了。

短氣

呼吸急促而短促,無法持續,類似喘息但不會抬肩,類似呻吟但沒有痛苦;可能表現在外在或內在,可能是虛證或實證,可能是陽證或陰證,或者是飲水過多而導致水停留在心下,需要仔細鑑別。

頭痛、心下痞硬滿脹,脅下疼痛,乾嘔短氣,出汗但不惡寒,表示表邪已解但裡證未和。(十棗湯。)下利後,膈內疼痛,心中煩悶,心下堅硬,短氣,煩躁不安,這是結胸的表現。(大陷胸湯及陷胸丸。)

陽明經中風,脈象弦浮大,短氣腹脹,脅痛及心痛,鼻乾無法出汗,嗜睡發黃,小便困難,潮熱,呃逆。(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僅浮,沒有其他症狀,使用麻黃湯。)陽明經脈象遲緩,出汗較多,不惡寒,全身沉重、短氣,腹脹喘息,潮熱。(大承氣湯。)表邪未解,短氣,手足浮腫出汗,或潮熱。(上方。)短氣潮熱、腹脹喘息,外在症狀欲解,而內在症狀欲實。(大柴胡湯。)

太陽陽明並病,太陽證不罷,面怫鬱正赤,當汗不汗,其人躁煩,短氣。(葛根湯。念莪:按汗吐下後,脈微氣不能續,則與異功散;陰證逆冷脈沉,難以布息,則與四逆湯加人參;飲多水停心下,短氣,則茯苓甘草湯,及小半夏湯,皆補仲景之未備也。節庵:《千金》云:短氣,少氣不足以息也。

《要略》曰:病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大抵心腹脹滿短氣者,邪在裡為實;心腹濡濡不短氣者,邪在表為虛,及停飲心下,令短氣也。)

白話文: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太陽經的症狀沒有消失,患者面部鬱悶發紅,應該出汗卻不出汗,人感到煩躁不安,呼吸急促。(這時可以使用葛根湯。念莪說:如果患者在汗吐下後,脈象微弱,氣息無法延續,則應該使用異功散;如果患者出現陰證,體寒脈沉,呼吸困難,則應該使用四逆湯加人參;如果患者喝水過多,水停滯在心下,呼吸急促,則可以使用茯苓甘草湯和小半夏湯,這些都是補仲景醫書中未曾記載的治療方案。節庵引述《千金方》的說法:短氣就是氣少,不足以呼吸。)

《傷寒論·要略》中說:病人沒有寒熱,但呼吸急促,氣息不足以呼吸,屬於實證。總的來說,心腹脹滿,呼吸急促,屬於邪氣在裡,為實證;心腹軟弱無力,不呼吸急促,屬於邪氣在表,為虛證,或者水停滯在心下,也會導致呼吸急促。

結胸,痞,支結

經曰:十棗湯,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以下之早故也。所謂陰陽者,指表裡而言。在表當汗,而反下之,因作結胸。在裡尚未入腑,而輒下之,因作痞也。結胸有大、小、寒、熱、水、血、痰、食八者之異。而痞則所傳猶淺,但一氣凝聚耳。

若未經下者,不名結胸,或痰,或食,或熱,隨證施治。節庵曰: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陷入心胸之間,輕則為懊憹,重則為結胸。心下滿硬而痛者,為實,為結胸。滿硬而不痛者,為虛,為痞。不滿不硬,但煩悶者,為支結。《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氣於四肢,氣結而不散,則為痞。

白話文:

「結胸」、「痞」、「支結」是中醫病症的描述。結胸是指胸部有結塊,伴隨疼痛等症狀,原因可能是外感熱邪入侵,或因錯誤使用瀉下藥物導致熱邪內陷所致。痞是指胸腹脹滿,不痛或輕微疼痛,可能是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氣機不暢所致。支結則是指胸中氣機阻滯,感到悶脹不適,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大抵諸痞皆熱也,故攻痞之藥,皆寒劑。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熱佐寒涼,欲令開發痞之怫鬱結滯,非攻寒也。

不按自痛,為大結胸。(大陷胸湯。太陽病發汗,若下,不大便,舌上燥渴,小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表未解下之,膈內拒痛,短氣,躁煩懊憹,陽氣內陷,心下石硬,脈沉緊,並大結胸。)按之乃痛,為小結胸。(小陷胸湯。正在心下,按之乃痛,脈浮滑。

)煩渴便閉,為熱結胸,(大陷胸加黃連。)不熱渴,小便清白,為寒結胸。(枳實理中湯。)怔忡,但頭微汗出,無大熱,揉之有聲,為水結胸。(小半夏茯苓湯。)胸滿痛,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為血結胸。(犀角地黃湯。婦人傷寒,胸脅痛不可近,亦為血結胸。

白話文:

大多數痞症都是因熱引起的,所以治療痞症的藥物都是寒涼的。其中加入附子的,目的是用辛熱來輔助寒涼,使痞症的鬱結不通得以疏通,並不是為了驅寒。

如果按壓不痛,那是大結胸症。(見方劑「大陷胸湯」)陽明經病症發汗後,如果服用了瀉下藥,但大便不通,舌頭乾燥口渴,略微發熱,從心下到下腹部堅硬脹滿,疼痛難忍。這是因為表症未解,下焦排便不利,導致膈膜內疼痛拒按,呼吸急促,煩躁不安,陽氣內陷,心下堅硬如石,脈絡沉緊。這些都是大結胸症狀。

如果按壓時才疼痛,這是小結胸症。(見方劑「小陷胸湯」)病勢位於心下,按壓時才疼痛,脈絡浮動滑利。

如果煩躁口渴,大便不通,這是熱結胸症。(方劑「大陷胸湯」加黃連)如果不熱渴,小便清澈發白,這是寒結胸症。(見方劑「枳實理中湯」)

如果心悸不安,只有頭部微微出汗,沒有明顯發熱,揉按時有聲響,這是水結胸症。(見方劑「小半夏茯苓湯」)

如果胸部脹滿疼痛,含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呈黑色,小便通暢,這是血結胸症。(見方劑「犀角地黃湯」)婦人產後傷寒,胸脅疼痛難忍,也是血結胸症。

)脈滑喘嗽,為痰結胸。(黃芩半夏生薑湯,加枳實。)氣口脈大,為食結胸。(小陷胸加枳實、厚朴。)結胸加斑黃狂呃者,最重,脈沉小者死。結胸證具,煩躁者亦死。

傷寒中風,誤下之,下利,乾嘔心煩,痞硬。(甘草瀉心湯。)本柴胡證,誤下之,成痞,但滿而不痛,無別證。(半夏瀉心湯。)發汗後,胃不和而痞,乾噫食臭,下利。(生薑盡心湯。)痞而虛熱甚,關上脈浮。(大黃黃連盡心湯。)陽虛惡寒,汗出而痞滿。(附子盡心湯。

白話文:

脈搏滑利伴隨喘咳,是痰結於胸造成的,可以服用黃芩半夏生薑湯,並加枳實;氣口脈象洪大,是食物積滯於胸造成的,可以服用小陷胸湯並加枳實、厚朴。如果結胸伴隨斑黃色面容、狂躁嘔逆,病情最為嚴重,脈象沉細者則凶險;結胸證狀俱全,且伴隨煩躁者也會致命。

傷寒中風,誤用下法導致腹瀉,出現乾嘔心煩,胸脘痞硬,可以服用甘草瀉心湯。本為柴胡證,誤用下法導致痞滿,但胸脘滿而不痛,無其他症狀,可以服用半夏瀉心湯。發汗後,胃氣不和而胸脘痞塞,乾噫食臭,伴隨腹瀉,可以服用生薑盡心湯。胸脘痞塞伴隨虛熱嚴重,關脈浮大,可以服用大黃黃連盡心湯。陽虛惡寒,汗出伴隨胸脘痞滿,可以服用附子盡心湯。

)吐汗下後,心下痞,但噫氣,不下利者。(旋覆代赭湯。)心下痞,下利,服瀉心湯,利不止,與理中湯,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

惡寒微發熱,支節煩疼,外證未去,微嘔,心下滿者,為支結。(柴胡桂枝湯。節庵:結胸之證,今人不分曾下與未下,但見心內滿悶,便呼為結胸,便與枳桔湯,蓋朱春議之說耳。有頻與之,反成結胸者。殊不知結胸,乃因下早而成,未經下者,如結胸也。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證雖滿悶,尚屬在表,為少陽部分,宜小柴胡加枳桔以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吐汗泻下后,感到胸口闷胀,还有打嗝的症状,但没有腹泻,可以服用旋覆代赭汤。如果病人胸口闷胀,还有腹泻,服用泻心汤后腹泻不止,再服用理中汤后,腹泻明显好转,说明腹泻是下焦引起的,可以服用赤石脂禹余粮汤。

如果病人感到轻微发冷,稍微发热,关节疼痛,外感症状还没消失,还伴随轻微呕吐和胸口满闷,属于支结证,可以服用柴胡桂枝汤。有些人误以为所有胸口闷胀都是结胸证,不论病人是否泻下,只要胸口闷胀就用枳桔汤,这是朱春的观点。但频繁使用枳桔汤反而可能加重结胸症状。其实结胸是由于泻下过早引起的,没有泻下的,只是类似结胸。外感邪气传到胸中,还没有进入腑脏,虽然有胸口闷胀的症状,但还属于表证,属于少阳部分,应该用小柴胡加枳桔汤治疗。

如未效,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一服豁然。若下早而成者,方可用陷胸丸,分淺深從緩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高之分,若過下之,則傷原氣矣。嘗讀仲景論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乃成結胸云云。成氏誤注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夫無熱惡寒,直中陰經之真寒證也。

若誤下之,不死則危矣。豈可瀉心湯,寒熱相參之藥治之乎?豈反輕如結胸,僅作痞而已乎?詳此,當是營衛陰陽也。風傷陽,陽邪傷衛,頭疼發熱,微汗,當用桂枝湯,止汗散邪。醫者不達,而反下之,胃氣重傷,胸中結硬,故用陷胸湯峻利之藥以下之。寒傷陰,陰邪傷營,當服麻黃湯發表,醫反誤下之,而成痞滿,故宜瀉心湯以理痞也。

白話文:

第一段

如若此方未見效,則可將此方改為小陷胸湯,服用一劑,應可豁然開朗。若病症迅速消退,可改用陷胸丸,根據病症深淺,緩慢治療,不可過於急躁。上焦屬陽氣旺盛之處,若過度瀉下,則會傷及元氣。曾經讀過仲景所言:疾病發病於陽氣,卻反覆瀉下,就會導致結胸之症。成氏誤解了仲景之言,認為發熱惡寒者,屬陽氣發病;無熱惡寒者,屬陰氣發病。其實,無熱惡寒,正是陰經真寒的表現。

第二段

若誤用瀉下之法,不死則危矣。怎麼可以用寒熱相參的瀉心湯治療呢?難道輕忽地認為這只是結胸之症,僅僅只是痞滿而已嗎?詳細分析,應當是營衛陰陽的關係。風邪傷陽,陽邪傷衛,就會出現頭疼發熱,微汗的症狀,應當服用桂枝湯,止汗散邪。若醫生不了解,反而使用瀉下之法,會導致胃氣重傷,胸中結硬,因此才需要用陷胸湯這種峻利之藥來瀉下。寒邪傷陰,陰邪傷營,應當服用麻黃湯發散表邪,若醫生誤用瀉下之法,就會導致痞滿,因此才需要用瀉心湯來理氣止痞。

第一段

如果這個方法沒有效果,可以換成小陷胸湯,服用一劑就會好轉。如果病症很快消失,就可以改用陷胸丸,根據病情嚴重程度,慢慢治療,不要太急躁。上焦是陽氣比較旺盛的地方,如果瀉下太多,會損傷元氣。我曾經讀過仲景的醫書,他說生病發病在陽氣,卻反覆瀉下,就會導致結胸的症狀。成氏誤解了仲景的意思,認為發熱惡寒是陽氣生病,沒有發熱惡寒就是陰氣生病。其實,沒有發熱惡寒,是陰經真寒的表現。

第二段

如果誤用瀉下方法,不死也會很危險。怎麼可以用寒熱兼具的瀉心湯來治療呢?難道認為這只是一個輕微的結胸症,只是痞滿而已嗎?其實,這是營衛陰陽的問題。風邪侵襲陽氣,陽邪傷了衛氣,就會出現頭痛發熱,微微出汗的症狀,應該服用桂枝湯,止汗散邪。如果醫生不理解,反而使用瀉下方法,就會損傷胃氣,胸部結塊變硬,因此需要使用陷胸湯這種峻利之藥來瀉下。寒邪侵襲陰氣,陰邪傷了營氣,應該服用麻黃湯發散表邪,如果醫生誤用瀉下方法,就會導致痞滿,因此需要用瀉心湯來調理痞滿的症狀。

又云:脈來沉實為結胸,急用大陷胸湯,加枳桔下之。《活人》:誤下初未成結胸,急與理中湯自解,即不成結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此亦古人說不到,後人因消息得之。若大民轉損,有厥證者,兼與四逆湯便安。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宜候日數足,可下,即以承氣再下之。

蓋前此下之未是故也。崔行功云:傷寒結胸欲絕,心腹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湯不瘥者,蓋下後虛,逆氣不理而毒復上攻,氣相拎結,當用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應手而愈。古今用之如神。損庵:病在表,當汗解,反下之,裡氣為下所損,表之熱邪乘虛入里,結於心下,為結胸。

白話文:

經文提到:脈搏來勢沈重堅實,這表示有結胸症狀,應立即使用大陷胸湯加上枳實桔梗進行治療。《活人》一書則指出,如果誤下藥導致病情尚未形成結胸,應急用理中湯自行調理,這樣就不會發展成結胸。因為理中湯主要針對中焦問題。這是古人所未曾想到的,後來的人根據實際情況摸索出來的方法。如果在大陷胸湯治療後病情有所損失,出現厥證(一種症狀,包括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可以同時使用四逆湯來改善。即使胃部看似已經恢復正常,但若傷寒仍未消退,應等待一定時間後,確定可以下藥時,再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第二次治療。

這段經文強調了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前一次治療方法不當,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崔行功指出,對於嚴重的結胸症狀,如果使用大陷胸湯治療效果不佳,可能是因為在下藥後造成體內虛弱,逆氣無法順暢運行,毒素反而上沖,導致氣血相纏結。這種情況下,應該首先使用枳實理中丸來調理氣血,然後再對其他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可以迅速見效。古今以來,這種方法都被認為是神奇有效的。

里之陰分亦受熱邪,為發於陰,下證未具而輒下之,裡熱雖除,表邪復至,雖不結胸,必成痞也。小陷胸輕於大陷胸,而重於痞。由誤有大小,非以痞為寒也。經言:但結胸,無大熱實,為寒實結胸,亦非寒也,但微熱耳。臟結者,熱結於臟,故病深難治,若用涼劑亦有生者。

其陽結者,熱結於腑,則微而淺也。水結胸者,留飲不散,或頭汗,脈沉潛,或附骨者,積飲也。又有不因誤下而成結胸痞者,此又失下,或失汗而成也。經謂:熱已入里,久不攻之,亦至結實者,三死一生,是失下也。汗後熱傳入心而痞,是失汗也。結胸固當下,脈浮大者,下之則死,是猶帶表邪,未全結實也。

白話文:

當身體內部的陰分也受到熱邪侵襲,就會發作於陰分,出現一些症狀,但還沒完全呈現出下焦的病症,就急著使用瀉下藥,雖然裡熱消除了,但表邪卻又入侵,即使沒有出現胸部緊縮的症狀,也會形成痞症。小陷胸症的程度比大陷胸症輕,但比痞症重。之所以會區分大小陷胸,並不是因為痞症是寒症,而是因為它們的病理不同。醫書記載:如果只是出現胸部緊縮,沒有明顯的熱邪和實證,就被認為是寒實結胸,但實際上並不是寒症,只是輕微的熱症而已。臟結是指熱邪積聚在臟腑,所以病症較深難治,即使使用涼性藥物也有可能出現危險。

而陽結是指熱邪積聚在腑臟,則較為輕微和表淺。水結胸是指體內的水分停滯不散,可能伴隨頭部出汗,脈象沉潛,或者附著在骨骼上,這是積聚的飲邪。還有一些人不是因為誤用瀉下藥而導致結胸痞症,而是因為失誤使用了瀉下藥或出汗過度而引起的。醫書記載:如果熱邪已經深入到內部,長時間不加以治療,也會導致結實的症狀,最終三死一生,這是失誤使用瀉下藥的結果。出汗後熱邪傳入心臟而導致痞症,這是失誤出汗的結果。結胸症應該使用瀉下藥治療,但如果脈象浮大,使用瀉下藥就會導致死亡,因為這表示體內仍然有表邪,還沒完全形成結實的狀態。

結胸證全具,加煩躁者,亦不治。夫藥逐邪,必待胃氣以輸轉藥力,若邪氣勝,胃氣敗,安可為乎?復庵:寒實結胸,雖痛而無煩躁等證,此因下後虛逆,寒氣結滯,宜理中湯加枳實、茯苓。嗣真:痞證有傳經之邪,有內陷之邪,亦當分別。一者病發於陰,身無熱而反下之,緊反入里而作痞,其脈關上沉,為陰邪內陷也。

先宜桔梗枳殼湯,次半夏瀉心諸湯,隨證用之。渴而躁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一者身有熱,不因下後而傳邪入里,亦作痞,其脈關上浮,為陽邪隨經入里,須先解表。不惡寒者,三黃瀉心湯。又有痞而汗出惡寒者,以陽邪與表之正氣入里,表虛而汗出惡寒,故加附子固表也。

白話文:

結胸證所有症狀都出現,還伴隨煩躁,就沒救了。藥物驅逐邪氣,一定要依靠胃氣輸運藥力,如果邪氣太盛,胃氣衰敗,怎麼能治好呢?復庵說:寒實結胸,雖然疼痛,但沒有煩躁等症狀,這是因為腹瀉後虛弱逆氣,寒氣積滯,應該用理中湯加枳實、茯苓。嗣真說:痞證有經脈傳來的邪氣,也有內陷的邪氣,應該分別處理。一種情況是病發於陰,身體沒有熱,反而腹瀉,邪氣緊緊反入內而形成痞,脈象沉在關上,這是陰邪內陷。

首先應該用桔梗枳殼湯,其次用半夏瀉心等湯藥,根據症狀使用。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另一種情況是身體有熱,不是因為腹瀉後邪氣傳入內而形成痞,脈象浮在關上,這是陽邪沿經脈入內,必須先解表。不惡寒的,用三黃瀉心湯。還有一種痞證,伴隨汗出惡寒,這是陽邪和表面的正氣一起入內,表面虛弱而汗出惡寒,所以要加附子固表。

既結胸有寒實熱實之殊,則痞證亦有陰陽之邪,不為異也。外有痞而硬者,或桂枝人參湯溫之,或用大柴胡湯、十棗湯下之,亦自一律也。

臟結

臟結,臟氣閉結不得流通也。外證如結胸狀,但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舌上白胎為異耳。夫邪結於腑者,微而淺,結於臟者,病已深,故難治。然猶為熱結,若冷結,與無陽反靜者,不更危乎?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曰臟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脅下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少腹陰筋,此冷臟結。(必死。)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不可攻也。(茱萸四逆湯,兼灸關元。節庵:臟結者,臟氣閉結,不得流布也。

白話文:

既然結胸有寒熱的區別,那麼痞證也有陰陽邪氣的影響,這並不奇怪。外感痞結而堅硬的,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溫暖,或用大柴胡湯、十棗湯通下,這些方法也是一類的。

臟結

臟結,是指臟氣閉塞,不能通暢運行。外在症狀像結胸,但飲食正常,時常瀉肚,舌苔發白,這些是不同的表現。邪氣閉結在腑,症狀較輕淺;閉結在臟,病情已深,所以難以治療。然而,如果還是熱結,若是寒結,或者陽氣衰微而安靜不動的,不更加危險嗎?

如果症狀像結胸,飲食正常,時常瀉肚,寸脈浮大,關脈細小沉緊,這就是臟結。(舌苔發白而滑膩的,難以治療。)脅下有痞氣,與臍旁相連,疼痛牽引小腹陰筋,這是寒臟結。(必死。)臟結無陽的症狀,沒有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安靜,舌苔滑膩,不可攻治。(治療方法:茱萸四逆湯,兼灸關元穴。節庵注:臟結是指臟氣閉塞,不能流通。)

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臟其可結乎?宜灸關元,仍以小柴胡加生薑與之。)

心下滿硬

謂正當心下,高起而滿硬也。不經下後者,有吐下之殊,看邪之高下而泄之。下後者,有結胸痞之別,審邪之虛實而治之。

太陽病,外證未除,數下之,遂協熱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便硬脈細。(小柴胡湯。)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大柴胡湯。)過經十餘日,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上方。

)服桂枝或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太陽下利嘔逆,頭痛汗出,不惡寒心下痞,硬滿脅痛,乾嘔短氣,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白話文:

只要有一口氣不運轉,身體就會失去活力;有一絲不連接,天與地就會隔絕。心下痞滿硬,難道不是因為內臟鬱結嗎?應該灸關元穴,再用小柴胡湯加生薑一同治療。

心下痞滿硬

指正當心下,高起而滿硬。沒有服用過瀉下藥的,就要酌情催吐或瀉下,視邪氣的表淺而決定。服用過瀉下藥的,就要區分結胸痞或心下痞,根據邪氣的虛實來治療。

太陽病,外證尚未消除,多次瀉下後,導致裡熱過盛,心下痞硬,表裡證候不解。(桂枝人參湯。)五六日後,頭部出汗,微惡寒,手足冰冷,心下滿,不思飲食,大便乾結,脈象細小。(小柴胡湯。)傷寒發熱,出汗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腹瀉。(大柴胡湯。)過十餘日,嘔吐不止,心下急,鬱悶微煩。(上方。)

服用了桂枝湯或瀉下後,仍然頭頸部僵硬疼痛,發熱而不發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太陽病腹瀉嘔吐,頭痛出汗,不惡寒,心下痞硬,兩脅疼痛,乾嘔氣短,表證已解,裡證尚未調和。(十棗湯。)吐瀉後,心下逆滿,氣上衝到胸部,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就會觸動經脈,身體顫動搖晃。(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柴胡證,以他藥下之,心下滿而硬痛者,結胸。(大陷胸湯。)但滿而不痛者痞。(半夏瀉心湯。)

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少與小承氣微利之。)陽明心下硬滿者,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或用瀉心湯。此條為邪氣猶淺,未全入腑,蓋食猶在胃,故不可下。次條則宿矢已在胃腑,故必下除之。)脈浮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有燥矢可攻。屬腑者,小便不利,忌再走津液。)

太陽少陽並病,或結胸,心下痞硬,下利不止,煩。(生薑瀉心湯,小陷胸湯。)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肝俞、肺俞。)

白話文:

柴胡證,如果用其他藥物治療,胸腹部滿悶而硬痛,就是結胸,要用大陷胸湯。但如果只是滿悶不痛,就是痞,要用半夏瀉心湯。

如果病了兩三天,脈搏微弱,沒有太陽、少陽柴胡證的症狀,卻感到煩躁不安,胸腹部硬實,即使過了四五天,能吃東西,也要用少承氣湯或小承氣湯稍微瀉瀉。如果是陽明經症狀,胸腹部硬實滿悶,就不可用攻下藥,如果用攻下藥導致腹瀉不止,就會死亡;腹瀉止住則能痊癒。可以用瀉心湯。這段說明邪氣還淺,沒有完全進入腑臟,食物還在胃裡,所以不能用攻下藥。下一段則說明宿食已經在胃腑中,必須用攻下藥去除。如果脈搏浮大,胸腹部反而硬實,有發熱症狀,屬於臟腑病變,如果有燥屎積聚,可以用攻下藥;如果屬於腑臟病變,小便不利,就忌用再消耗津液的藥物。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可能會出現結胸,胸腹部痞硬,腹瀉不止,煩躁不安的症狀,要用生薑瀉心湯或小陷胸湯。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頭頸部強直疼痛,或者頭昏眼花,有時像結胸症狀,胸腹部痞硬,要用針刺大椎穴第一間,肝俞穴和肺俞穴。

厥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瓜蒂散。仁齋:凡心下滿者,正在胃之上,心之下也。此自滿耳,非下之所致。昔下早心下滿者,為痞氣。心下滿以手按之,則散而軟者,氣虛也。不發熱,木香和中湯;發熱者,小柴胡加枳實、姜炒黃連,去黃芩,減人參之半。

少陽脈弦,口苦發熱,心下滿者,同。按之汨汨有聲者,是停飲。按之硬痛者,宿食也。不按而其人喜忘者,畜血也。各詳本條以治之。

心痛

健曰:心君端拱無為,而不受邪。凡諸心痛,皆痰瘀氣結,上潮於心,而治卻不在心。若真心痛,此屬危候,不過晬時,心可痛乎哉?茲心痛,乃傷寒家心下痛耳。

白話文:

四肢寒冷,脈搏時而緊,邪氣聚集在胸口,胸中心部感到鬱悶氣脹,並伴有煩躁不安,即使飢餓也吃不下東西。(方劑:《瓜蒂散》)

仁齋解惑:凡是胸中心部感到鬱悶氣脹的情況,問題出在胃部上方,也就是心臟下方。這種情況是由於氣脹而引起,並非由腸胃下方的問題所導致。過去,過早治療胸中心部鬱悶氣脹的,認為是痞氣所致。用手按壓胸中心部,如果感覺到氣脹散開、柔軟,那就是氣虛所致。沒有發熱的話,可以用《和中湯》;如果有發熱,則用《小柴胡湯》加入枳實、炒黃連,去除黃芩,參鬚減半。

少陽經脈的脈象緊而細長,口苦發熱,胸中心部鬱悶氣脹,與上述情況相同。用手按壓時,如果有咕嚕咕嚕的聲音,是氣血停滯所致;如果按壓時感到硬痛,是宿食所致;如果沒有按壓,但患者經常發生健忘,這是血瘀所致。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參閱相關條目。

心痛

健曰:心臟作為君主,端坐不動,無所作為,不受邪氣影響。所有的心臟疼痛,都是由於痰、血瘀、氣鬱結塊,上衝到心臟所致,而治療方法並不針對心臟本身。如果真的是心臟疼痛,那是一種危險的徵兆,可能在一天之內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這種心痛,其實是傷寒病人心下部的疼痛。

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梔子豉湯。)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小陷胸湯。)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嗜臥,身黃,小便難,潮熱,噦。(小柴胡湯。)

少陰自利清水,色純青,口乾燥,心下必痛。(大承氣急下之。)

厥陰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吐蛔。(桂枝茯苓白朮湯,理中安蛔散。)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心下痛不可忍。(灸中脘氣海。)

懊憹

白話文:

  1. 五六天後,大便後,體溫仍不退去,心中感到疼痛。(使用梔子豉湯。)
  2. 微小的結塊在心下方,按壓會感到疼痛,脈象浮滑。(使用小陷胸湯。)
  3. 養明之症,脈象弦浮大,呼吸困難,腹部滿脹,肋骨下和心處疼痛,鼻子乾燥,喜臥,身體發黃,排尿困難,發熱,嘔吐。(使用小柴胡湯。)
  4. 少陰之症,自行排出清水,顏色純青,口乾,心下部位一定疼痛。(使用大承氣湯急劇下藥。)
  5. 厥陰之症,口渴氣息上衝心臟,心中感到疼痛熱烈,餓了但不想吃東西,有吐蟲現象。(使用桂枝茯苓白朮湯,理中安蛔散。)
  6. 喝水過多,腹部脹大,呼吸困難,心下部位疼痛難忍。(使用灸中脘和氣海穴位。)
  7. 感到煩躁不安。

心中鬱郁不解,憒憒無奈,比之煩躁,殆又甚焉。因誤下表邪乘虛內陷,結伏於心胸間,故懊憹也,懊憹之甚即為結胸。邪在心胸,即宜吐。若熱結胃腑即宜下,不可拘也。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眠,懊憹。(梔子豉湯。)太陽脈浮動數,頭痛盜汗,惡寒,表未解,反下之,短氣躁煩,膈內拒痛,心下因硬心中懊憹則為結胸。(大陷胸湯。)

陽明中風,咽燥口苦,腹滿喘,發熱汗出,惡熱身重,反下之,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梔子豉湯。)陽明下後,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懊憹頭汗出。(上方。)陽明下之懊憹而煩,有躁屎。(大承氣湯。)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茵陳蒿湯。)

白話文:

心中鬱悶難解,煩躁無奈,比一般的煩躁更加嚴重。由於誤服瀉藥,導致邪氣趁虛而入,積聚於心胸之間,所以感到懊惱,懊惱嚴重就形成結胸。邪氣在心胸,就應該嘔吐出來。如果熱邪積聚在胃腑,就應該瀉下,不可拘泥。

發汗、嘔吐、瀉下後,出現虛煩不眠,懊惱不安。(梔子豉湯。)太陽經脈浮動跳動較快,頭痛、盜汗,怕冷,表證沒有解除,反覆瀉下,導致氣短煩躁,橫膈內感到疼痛,心下堅硬而心中懊惱,就形成結胸。(大陷胸湯。)

陽明經中風,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喘息,發熱出汗,怕熱、身體沉重,反覆瀉下,外邪擾動橫膈,心中懊惱,舌苔發白。(梔子豉湯。)陽明經瀉下後,體外有熱,手足溫熱,不形成結胸,懊惱、頭出汗。(上述方劑。)陽明經瀉下後懊惱不安而煩躁,有燥屎。(大承氣湯。)陽明經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惱,一定會出現黃疸。(茵陳蒿湯。)

動氣

臟氣不調,肌膚間築築跳動,病人先有痞積,而後感寒。醫者不知,妄施汗下,致動其氣,隨臟所主而見於臍之上下左右。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且不宜汗下,何況中州,其敢輕動乎。

動氣在右,誤汗則衄,煩渴,飲即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湯。)誤下,則津竭咽燥,鼻乾眩悸。(人參白虎湯加川芎。動氣在左,誤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服奔豚。)誤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雖身熱而蜷臥。(先服甘草乾薑湯,後服小建中。

白話文:

動氣

臟腑氣機失調,皮膚表面出現腫脹跳動的現象。患者通常先有飲食積滯,後來又受寒。醫生如果不明就裡,盲目使用發汗、瀉下的方法,就會引動患者的臟腑之氣,根據臟腑所屬的不同,症狀會出現在臍部的上下左右。

其中唯獨沒有提到臍部的情況,這是因為脾胃是人體的中心,負責運行四臟的津液,運行方向遍及左右上下。因此脾胃不宜發汗、瀉下,更何況是人體的中心,豈敢輕易動用。

如果動氣在右邊,誤發汗就會鼻出血、口渴,喝水後會吐水。(先服用五苓散,再服用竹葉湯。)誤瀉下,就會津液枯竭、咽喉乾燥,鼻子乾澀、頭暈心悸。(服用人參白虎湯加川芎。)

如果動氣在左邊,誤發汗就會頭暈、汗出不止,肌肉抽搐、皮膚發緊。(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後服用奔豚湯。)誤瀉下,就會腹中拘急,食不下嚥,即使身體發熱也只能蜷縮著躺臥。(先服用甘草乾薑湯,再服用小建中湯。)

)動氣在上,誤汗則氣上衝心。(李根湯。)誤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竹葉湯。)動氣在下,誤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痛,目暈惡寒,食即吐。(先服大橘皮湯,吐止服小建中湯。)誤下,則腹滿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甘草腎心湯。

節庵:動氣通用理中去朮,加桂及柴胡桂枝湯良。二方當看有熱無熱。)

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如豕突之狀,曰奔豚也。凡作奔豚,其氣在臍下築築而動,一由誤汗,一由燒針,皆壞病也。節庵曰:真氣內虛,水結不散,與之相摶而發。以其從氣走動,衝突如豚,故曰其證云。

白話文:

動氣在上:

  • 誤發汗,導致氣往上衝擊心臟。(李根湯)
  • 誤服瀉藥,會出現手足發熱煩躁,身上浮腫寒冷,自發熱汗,想喝水。(竹葉湯)

動氣在下:

  • 誤發汗,會出現不出汗,心臟煩躁,骨頭關節疼痛,頭暈怕冷,吃了食物就嘔吐。(先服大橘皮湯,嘔吐停止後服小建中湯)
  • 誤服瀉藥,會出現腹部脹滿、頭暈,吃了食物會拉出未消化的食物,心下痞悶。(甘草腎心湯)

節庵雲:

  • 動氣通用理中湯,去朮藥,加上桂皮和柴胡,與桂枝湯相類似。
  • 這兩種方劑需要根據是否有熱來選擇。

奔豚

氣從小腹往上衝擊心臟而疼痛,像豬突進的樣子,稱為奔豚。凡是出現奔豚,氣在肚臍下聚集鼓動,一種是誤發汗所致,一種是針灸灼傷所致,都是損傷正氣引起的病症。節庵雲:真氣虛弱,水液凝聚不化,與氣相搏而發作。因為它是隨著氣的運行而移動,衝撞如豬,所以稱之為「奔豚」。

太陽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或理中湯去朮加桂,痛甚者,更加吳萸。)燒針令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灸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痛甚,手足厥逆者,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肉桂。士材:奔豚為少陰之氣,故非肉桂不能泄其邪也。雜病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曰奔豚者,奔豚湯。)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後,肚子下方心悸,想要像兔子一樣亂竄,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或是在理中湯中去掉白朮,加上桂枝,如果疼痛厲害,再加點吳茱萸。用針灸逼出汗,針灸部位受到寒氣侵襲,起小疙瘩還發紅,一定會發奔豚,氣從小腹向上衝到胸口。可以在疙瘩上各灸一壯,配合桂枝加桂湯,如果疼痛劇烈,手腳發冷,則用當歸四逆湯,再加上吳茱萸和肉桂。奔豚是少陰經的氣逆,所以一定要用肉桂來泄掉邪氣。雜病氣上衝胸腹,反覆寒熱,稱為奔豚,可以服用奔豚湯。

除中

臟寒應不能食,反能食者是也。二證俱屬厥陰。

脈遲厥冷下利。當不食。若反能食者,名除中,不可治。其證有二,一由誤服黃芩湯涼藥而致者必死。一則熱少厥多,胃氣在可治,此不因藥故也。(健曰:就其脈遲厥冷下利而除中者,應與姜附理中,倍人參以扶脾胃。此因胃虛引谷自救,脾虛運化不及故也。速於溫補,雖由寒誤,或可挽也。

鬱冒

即昏迷也。郁為郁遏而氣不舒,冒為昏冒,而神不清。經云:諸虛乘寒則鬱冒,然亦有宜下者。冒,從曰,加目。曰者,小兒變鼻頭衣也。曰冒者,若以物蒙其目也。

白話文:

除中:

如果腸胃寒涼,本應該無法進食,但實際上卻能夠進食,這就是「除中」的情況。這種病症屬於厥陰範疇。

脈搏遲緩,伴有四肢厥冷和腹瀉,應當停止進食。但如果反而能夠進食,就被稱為「除中」,這種情況無法治療。這種病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誤服了涼藥如黃芩湯導致的,這種情況通常會致命。另一種是熱量較低而寒意較重,胃部機能還在可以治療的範圍內,這並非由於藥物的影響。

鬱冒:

這是指意識昏迷的狀態。「鬱」指的是氣機受阻、不暢通;「冒」則是表示意識混亂、神志不清。經典中提到,各種虛弱的身體狀態加上寒冷的影響可能會導致「鬱冒」。但也有需要進行排便處理的情況。冒字從曰(象徵小兒的鼻孔)加目(象徵遮蓋),所以「曰冒」就像是用東西遮住眼睛一樣。

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心下痞硬,脅痛,氣上衝咽喉,眩目動惕。(真武湯,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下後復汗,表裡俱虛,因致冒。冒家汗出,則表和而愈。若里未和,然後復下之。(小承氣湯。)

陽明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肝俞、肺俞。)

厥陰下利清穀,脈沉遲,面少赤,身微熱,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戴陽,下虛必微厥。(四逆湯。)

少陰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白話文:

病人因服用瀉藥或發汗藥後,出現虛弱、心煩,脈搏微弱,胸脘痞悶、脅肋疼痛,氣逆上衝咽喉,頭昏眼花、身體顫抖等症狀。可服用真武湯或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治療。若服藥後出現再次出汗,則表示表裡都虛,容易感冒。感冒時若出汗,則表示表證已解,病癒。若裡證未解,則可再次服用瀉藥(小承氣湯)。

若病人出現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微熱、喘息、感冒、口渴,且排泄乾燥的糞便,則可服用大承氣湯。

若病人出現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頭項強痛或頭昏目眩,偶爾像結胸一樣,胸脘痞悶,則可用針刺大椎穴第一間,肝俞、肺俞。

若病人出現厥陰經的腹瀉,排出清稀的糞便,脈搏沉遲,面色少紅,身體微熱,很可能是由於鬱結所致的感冒。如果出汗後症狀緩解,則表示陽氣回升,但由於脾胃虛弱,可能會出現虛脫。可服用四逆湯治療。

若病人出現少陰經的腹瀉停止,但伴有頭昏、時常感冒,則預後不良,容易死亡。

少陰脈不至,精血奔,氣上入胸膈,血結心下,熱歸陰股,令身不仁,為屍厥。(刺期門,及甘草乾姜等湯。宇泰:諸虛乘寒而厥,鬱冒不仁。附子湯倍人參、川芎、天麻、乾薑。太陽先下後汗,表裡俱虛因冒,自汗出愈,表和也。若不得汗,不解者,人參三白湯加川芎、天麻。

下虛脈微者,加附子以溫腎固本。《要略》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鬱冒亡血復汗,寒多也。又曰:產婦鬱冒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堅者,由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則鬱冒為虛乘寒明矣。海藏:傷寒傳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語,誤與承氣下之,死也。病洋傳經內。

白話文:

少陰脈氣血不足,精血外溢,氣上衝至胸膈,血液凝結於心下,熱氣下行至陰股,導致身體麻木,呈現屍厥狀態。治療方法是針刺期門穴,並服用甘草乾薑湯。若因虛寒而厥,鬱冒不仁,可用附子湯加入人參、川芎、天麻、乾薑。太陽經先出現下肢症狀,後出現汗出,說明表裡俱虛,因鬱冒而汗出,汗出後體表和解。若汗出不足,症狀不消,可用人參三白湯加入川芎、天麻。下虛脈微者,可加附子溫腎固本。

《要略》中說,新產婦有三大病症,一是鬱冒失血、反覆出汗,這是寒氣過多導致的。二是產婦鬱冒脈微弱,吃不下飯,大便乾硬,這是血虛所致的厥症,厥症必定伴隨鬱冒,鬱冒要解開必須大量出汗,由此可見,鬱冒是虛寒所致。海藏說,傷寒傳至五六天左右,逐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說話的症狀,如果誤用承氣湯瀉下,就會導致死亡。因為病邪已經傳入經脈內部。

損庵:余云衢,復患熱病,肢體甚熱,揚手擲足,如躁擾狀昏冒不知人,時發一二語,不可了而非譫,脈微細如欲絕。有謂為陰證當溫者,有謂當下者。予謂陽病見陰脈者死,法不治。然素稟如此,又值酷暑外爍,酒炙內炎,宜狂熱如焚,脈洪數有力,而此候如是,豈熱氣怫鬱不得伸耶?且不大便六七日矣。姑以大柴胡下之。

或欲用大承氣,予不可。服藥已,大便即行,脈已出,手足溫,繼以黃連解毒湯數服而平。後讀河間《直格》曰:畜熱內甚,脈當數疾,以極熱畜甚,而脈道不利,反致沉細欲絕。俗未明此,致謂為寒極陰毒者。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便有此證;或兩感熱甚者,通宜解毒,加大承氣下之。

白話文:

損庵說:我余云衢,又得了熱病,四肢非常熱,手腳亂舞,像躁動不安,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偶爾說一兩句話,卻無法理解,像是胡言亂語,脈搏微弱細小,幾乎要斷了。有些人說這是陰證,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有些人說應該用瀉藥。我認為陽性病症出現陰虛的脈搏,就是死症,醫術無法挽回。然而,我平時體質如此,再加上酷熱炎炎,又嗜酒炙烤,內火旺盛,應該出現狂熱如焚,脈象洪大而數,有力才對。而現在卻出現這種情況,難道是熱氣鬱結無法發散嗎?而且已經六七天沒有大便了。姑且用大柴胡湯瀉下試試。

或欲用大承氣,予不可。服藥已,大便即行,脈已出,手足溫,繼以黃連解毒湯數服而平。後讀河間《直格》曰:畜熱內甚,脈當數疾,以極熱畜甚,而脈道不利,反致沉細欲絕。俗未明此,致謂為寒極陰毒者。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便有此證;或兩感熱甚者,通宜解毒,加大承氣下之。

有人想用大承氣湯,我不同意。服下藥後,很快就排便了,脈搏也恢復了,手腳也變得溫暖,接著連續服用幾服黃連解毒湯,病症就平息了。後來我讀了河間先生的《直格》一書,上面說:如果體內積熱嚴重,脈搏應該又快又強,因為極度的熱量積聚,導致脈絡不通暢,反而會出現沉細欲絕的脈象。世俗之人不明此理,就誤以為是寒邪極重,陰毒攻入。也可能是剛開始陽熱暴烈,就出現了這種症狀;或者兩種熱邪都很嚴重,都可以用解毒藥物治療,並加大承氣湯瀉下。

下後熱稍退而未愈者,黃連解毒湯調之,或涼膈散除之。或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不下亦死。惟涼膈或黃連解毒,養陰退陽,積熱漸消,而心胸漸暖,脈漸生。予於是恍然,曰:云衢所患,政失下熱極而致身冷脈微,昏冒欲絕也。

下與不下,大下與微下,死生在呼吸之間,可不慎哉!又云:脈漸生後,至陽脈復有力者,以三一承氣微下之,或解毒湯加承氣尤良。

煩躁

煩,為煩擾,心病也;煩字從火。躁,為憤躁,腎病也;故躁字從足。有邪氣在表在裡之分,有火劫、陽虛、陰盛之異。

白話文:

對於那些發熱症狀在服用藥物後有稍微減輕但仍未痊癒的情況,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來進行調理,或者使用涼膈散來清除體內熱毒。若因為錯誤地過度放棄使用下法,導致病情變得嚴重,出現身體發冷、脈搏微弱,甚至意識模糊、瀕臨死亡的情況,如果急於使用下法,可能會導致陰液的劇烈流失,導致死亡;如果不使用下法,病情也可能會惡化而死亡。只有使用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通過養陰退陽的方法,讓體內積聚的熱毒逐漸消散,使心胸逐漸感到溫暖,脈搏也逐漸恢復。我在這時恍然大悟,說:雲衢所患的疾病,正是因為過度放棄使用下法導致身體發冷、脈搏微弱,意識模糊、瀕臨死亡的結果。

「下」與「不下」,「大下」與「微下」,生死之別就在於是否使用下法,不可不謹慎啊!再者,當脈搏逐漸恢復後,若發現脈搏再次變得有力,可以使用三一承氣來進行微下的治療,或者在解毒湯中加入承氣,效果更佳。

「煩躁」

「煩」,指的是心神被煩擾,是心臟疾病的表現;「煩」字從火,代表了心火旺盛。而「躁」,指的是情緒激動,是腎臟疾病的表現;「躁」字從足,代表了腎氣充盈。其中包含著邪氣在體表與體內的區分,以及火災劫、陽氣虛弱、陰寒過盛的不同情況。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無汗,煩躁。(大青龍湯。)發汗若下,病仍不解,煩躁。(茯苓四逆湯。)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眠,夜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乾薑附子湯。)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少少予之。)若脈浮,小便不利而渴。

(五苓散。)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下後膈內痛,心下硬,懊憹短氣,躁煩為結胸。(大陷胸湯。)

白話文:

太陽中風症狀,脈搏浮緊,出現發熱與畏寒,身體疼痛,沒有出汗,情緒焦慮不寧。應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若發汗或使用藥物後,病情仍未改善,且仍然感到焦慮不安,應使用茯苓四逆湯來進行治療。

如果在使用藥物後又開始發汗,白天感到焦慮難眠,但到了晚上則安靜,沒有嘔吐和口渴的情況,且無外在症狀,脈搏沈微,應使用乾薑附子湯來進行治療。

發汗後,大量出汗導致胃部乾燥,產生焦慮無法入眠,有想要喝水的需求,應少量提供水分。

若脈搏浮現,小便不利且感到口渴,則應使用五苓散來進行治療。

由於過度使用藥物導致下焦失調,引起焦慮不安,應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進行治療。

在使用藥物後,膈肌處感到疼痛,心下部感覺硬實,有焦慮和呼吸困難的情況,表現為結胸症狀,應使用大陷胸湯來進行治療。

陽明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少與小承氣湯,微和之。)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有燥屎也。(大承氣。)

二陽並病,太陽證不罷,面赤怫鬱,當汗不汗,躁煩不知痛處,短氣。(葛根湯,麻黃湯。)六七日無大熱躁煩,陽去入陰也。

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厥陰熱少厥微,指頭寒,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欲食,此熱除也。(為欲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後必便血。(黃芩芍藥湯,抵當湯。)

白話文:

陽明病初期二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與柴胡的症狀,出現煩躁且心下部堅硬,到了四五天時,雖然還能進食。

(開始時可少量給予小承氣湯,以微微調和體內。)

到了五六天時,若未解大便,腹部周圍疼痛,煩躁不安,時常發作,可能有乾燥的糞便存在。(此時應使用大承氣湯。)

若陽明病與太陽病同時發生,太陽病的症狀未消退,臉色紅潤,情緒煩躁,出汗困難,呼吸急促。(可用葛根湯或麻黃湯進行治療。)

在病程六七天時,如果沒有高熱與煩躁,表示陽氣已進入陰性狀態。

少陰病,若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到想要死亡的情況。(可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

厥陰病,如果表現出熱度減少、手指頭冰涼、沒有食慾、煩躁不安,幾天後小便頻繁且顏色清白,表示熱度已退散。(這表示病情可能已經好轉。)

若出現厥逆與嘔吐,胸脅部位感到煩躁與滿悶,之後可能會出現便血情況。(可用黃芩芍藥湯或抵當湯進行治療。)

結胸證具,煩躁者死。少陰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死。少陰吐利躁煩,四逆死,脈微細沉,但欲臥,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死。

厥陰脈微厥冷煩躁,灸之厥不還者,死。七八日,脈微而厥,膚冷而躁,無暫安時,為臟厥,死。(宇泰:煩躁者,皆熱也。拆而言之:煩,陽也,為熱之輕;躁,陰也,為熱之甚。先煩漸至躁者,為煩躁;先躁迤□復煩者,為躁煩。有不煩而躁者,陰盛格陽也。雖大躁,欲坐泥水中,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

此氣將脫而爭,譬之燈將滅而暴明也。霹靂散、火焰散、丹砂丸類。蓋內煩曰煩,心中煩郁也。外熱曰躁,氣外熱燥也。內熱者,有根之火,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外熱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須,及先躁後煩者,皆不可治也。《活人》:煩躁,太陽與少陰為多,陽明因不大便,中有燥矢故也。

白話文:

結胸證症狀

胸痛煩躁者死亡。

少陰四逆

惡寒身體蜷縮,脈搏弱,不煩躁但焦慮,死亡。

少陰吐瀉煩躁

四肢逆冷死亡,脈搏細微沉弱,只想臥牀,五六天後自動腹瀉,再次煩躁,不能臥牀,死亡。

厥陰脈微厥冷煩躁

針灸後厥證不恢復的,死亡。

七八天後,脈搏微弱而厥證,皮膚冰冷而煩躁,沒有安定的時候,為臟厥,死亡。(宇泰:煩躁均屬熱症。分解來說:煩,屬於陽,為輕微發熱;躁,屬於陰,為嚴重發熱。先煩後漸漸變成躁的,稱為煩躁;先躁變為煩的,稱為躁煩。有的不煩躁但發燒的,是陰盛侵犯陽氣所致。即使發燒得很厲害,也喜歡坐在泥水中,但喝水卻喝不下去。)

這是氣將要脫離而掙扎,就像燈將要熄滅而突然明亮一樣。可以用雷霹散、火焰散、丹砂丸等藥物治療。

內在煩熱稱為煩,是心中悶熱鬱結。外在發熱稱為躁,是氣在體外發熱燥熱。內熱是由於體內有熱火,所以只煩不躁,以及先煩後躁的,都能治療。外熱是沒有根火的,所以只躁不煩,以及先躁後煩的,都無法治療。《活人書》記載:煩躁多見於太陽和少陰,陽明是因為大便不通,體內有燥熱的宿便所致。

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傷風,多煩而躁也。若陽虛陰盛,亦發煩躁者,陽氣弱,為陰所乘而燥,故少陰亦煩躁也。又有汗下之後而煩躁者,陰陽俱虛,邪氣與正氣內爭也。若病解後,尚微煩者,新瘥不勝穀氣,損谷則愈。或小柴胡以和營衛,通津液或調胃湯微下燥矢也。

節庵:心熱則煩,陽實陰虛也。腎熱則躁,陰實陽虛也。太陽不得汗煩躁者,邪在表也,羌活沖和湯。不得汗,火劫取汗。火熱入胃中,令煩躁者,小柴胡加牡蠣。海藏:煩躁心下硬,若未曾下,無太陽柴胡證者,小承氣微和之。若曾下,心下硬痛,短氣躁煩者,大陷胸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就會出現發熱煩躁的情況,因此太陽傷風,常常會感到煩躁不安。如果陽虛陰盛,也會出現煩躁,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被陰氣所侵襲而導致燥熱,所以少陰也容易煩躁。還有一些人在汗出之後出現煩躁,這是因為陰陽俱虛,邪氣與正氣在體內互相爭奪。如果病癒之後,仍然感到微微煩躁,這是因為新病癒後,身體虛弱,無法很好地消化食物,導致脾胃受損。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營衛,暢通津液,或使用調胃湯來緩解燥熱。

節庵說:心熱則煩躁,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虛弱的表現;腎熱則躁動,這是陰氣盛而陽氣虛弱的表現。太陽病患者若沒有出汗而煩躁不安,說明邪氣在表,可以服用羌活沖和湯。如果沒有出汗,可以用火灸的方式逼出汗水。如果火熱侵入胃中,導致煩躁不安,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牡蠣。

海藏說:煩躁且心下堅硬,若未曾瀉下,且沒有太陽病或柴胡證的表現,可以服用小承氣湯來緩解。如果已經瀉下,心下堅硬疼痛,呼吸急促且煩躁,則屬於大陷胸證。

復庵:煩躁陰陽經俱有之,太陽已得汗而煩,五苓散。陽明有燥矢而煩,直下之,少陽亦有煩,宜和之。陰煩,少陰為多,由陽邪傳入陰經,陰得陽而煩也。自利而謁,煩不得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陽傳陰經,則為陽虛而陰乘之,亦煩也。如吐利手足厥冷而煩,及陰盛發躁,欲坐井中是也。

宜吳茱萸湯,甚者四逆湯加蔥白二莖。

煩者,熱也,心中熱而煩擾也。亦有屬寒者,或在表,或在裡,或半表半裡,或因陰火內動,或因心虛,或因氣虛。

白話文:

復庵指出,煩躁可能出現在陰陽經脈中,包括太陽、陽明、少陽、少陰等經脈。如果太陽經出現煩躁,且已經出汗,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陽明經有乾燥的便意並且煩躁,應該直接排便解決。少陽經也可能出現煩躁,應當調和其經絡。如果陰經出現煩躁,少陰經最常見,因為陽邪傳入陰經導致陰經受到陽氣影響,引起煩躁。自利(自行排泄)後仍然煩躁、無法入睡的情況,可以使用辰砂五苓散。如果不是陽邪傳入陰經,可能是陽氣不足、陰邪乘機侵襲,也會導致煩躁。例如,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寒冷的煩躁,以及陰氣過盛引起的焦躁,想要坐到井中等情況。

對於這些情況,可以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可以進一步使用四逆湯加上兩根蔥白進行治療。

煩躁,指的是心臟部位的熱感,引發的煩亂不安。煩躁也可能由寒涼因素引起,可能是外在的表症,內部的裡症,或者是半表半裡的狀態,也可能與陰火內動、心虛、氣虛等因素有關。

太陽中風,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後與桂枝即愈。)傷寒已解,復煩,脈浮數,邪未盡也。(再與桂枝湯。)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誤予桂枝必厥。)汗吐下後,心煩不眠,懊憹。(梔子豉湯。)下後心煩腹滿,(梔子厚朴湯。)發汗若下,而煩熱,胸中窒。

(梔子豉湯。)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吐下後,表裡俱熱,惡風,煩渴。(白虎加人參湯。)汗後脈浮數,煩渴。(五苓散。)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欲飲水,水入則吐。(上方。)與瀉心湯,痞不解,渴而口躁煩,小便不利。(上方。

白話文:

太陽中風 服用桂枝湯後,煩熱不退。(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

傷寒已解,復煩 脈象浮數,說明邪氣未盡。(再服用桂枝湯。)

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誤用桂枝湯必會昏厥。)

汗吐下後,心煩不眠,懊憹 (梔子豉湯。)

下後心煩腹滿 (梔子厚朴湯。)

發汗若下,而煩熱,胸中窒 (梔子豉湯。)

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 (梔子乾薑湯。)

吐下後,表裡俱熱,惡風,煩渴 (白虎加人參湯。)

汗後脈浮數,煩渴 (五苓散。)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欲飲水,水入則吐 (上方。)

與瀉心湯,痞不解,渴而口躁煩,小便不利 (上方。)

)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曾極吐下者。(調胃承氣湯,不吐下者勿與。)過經十餘日,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大柴胡湯。)吐下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小承氣湯。)下後下利,心下痞,硬滿乾嘔,心煩不得安,復下之痞益甚。

(甘草瀉心湯。)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心下痞硬脅痛,氣衝咽喉眩冒動惕。(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真武湯。)二三日,悸而煩。(小建中湯。)

陽明不吐不下,心煩。(調胃承氣湯。)下後懊憹而煩,尚有燥屎。(大承氣湯。若腹微滿,必初硬後溏,忌攻。)大下後,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有燥屎。(上方。)陽明自汗,又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以亡津液大便必硬,若小便少,大便不久出,不可攻之。

白話文:

過了十幾天,心窩溫熱想吐,胸口疼痛,大便變稀,肚子微脹鬱悶微煩,之前เคย吐得很厲害並且拉肚子。(用調胃承氣湯,沒有嘔吐和拉肚子症狀者不要用。)過了十幾天,嘔吐不止,心窩發急,鬱悶微煩。(用大柴胡湯。)嘔吐、拉肚子、出汗後微煩,小便次數多,大便硬結。(用小承氣湯。)拉肚後持續拉肚子,心窩脹滿,硬脹乾嘔,心煩難以安寧,再拉一次肚子脹滿更嚴重。

(用甘草瀉心湯。)嘔吐、拉肚子後,出汗虛煩,脈搏很微弱,心窩脹痛脹硬,氣衝咽喉暈眩跳動不安。(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真武湯。)兩三天後,心悸煩躁。(用小建中湯。)

陽明經沒有嘔吐、拉肚子,心煩。(用調胃承氣湯。)拉肚後精神恍惚而煩躁,還有乾燥的大便。(用大承氣湯。如果肚子微脹,必定一開始硬結之後變稀,忌諱用攻下法。)大便後很久沒有再拉肚子,煩躁不解,肚子脹痛有乾燥的大便。(用以上方。)陽明經自發出汗,又大量出汗,病已經好很多,尚有微煩,精神不佳,是因津液耗盡,大便一定硬結,如果小便少,大便不久後排出,不可用攻下法。

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小柴胡湯。)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心煩喜嘔。(上方。)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少陽誤汗譫語,胃不和,煩而悸。(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已汗復下,胸脅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幹薑湯。)

少陰但欲寐,心煩,自利而渴,小便白。(四逆湯,白通湯。)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服白通後,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白通湯加大椎。)

白話文:

少陽中風:耳朵失聰、眼睛發紅,胸中脹滿而煩悶。(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中風:寒熱來回交替,胸脅部位脹滿,心煩想吐。(使用上方治療。)

或胸中煩悶而不嘔吐。(將小柴胡湯去除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

少陽誤汗導致譫語,胃氣不和,煩躁悸動。(使用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治療。)

下痢導致胸中脹滿、煩躁不安,小便不通,譫語、身體沉重。(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

已經出汗後又下痢,胸脅處微微脹結,小便不通,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交替,心煩。(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

少陰證:只想睡覺,心煩,自發腹瀉且口渴,小便顏色發白。(使用四逆湯、白通湯治療。)

病症發作兩三天以上,心煩無法入睡。(使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腹瀉、咽喉痛、胸中脹滿、心煩。(使用豬膚湯治療。)

腹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無法入睡。(使用豬苓湯治療。)

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不止,脈搏虛弱,乾嘔煩悶。(將白通湯加大椎。)

厥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胸中,心下滿而煩。(瓜蒂散。)下利後虛煩,按之心下濡。(梔子豉湯。)

陰虛火動而煩。(生脈散。)氣虛自汗,脈虛而煩。(補中益氣湯。損庵:煩者擾也,謂煩擾也。與發熱若同而異也。經有煩,有微煩,有煩熱,有復煩,反煩,煩滿痛,煩渴,胸中煩,心中煩,內煩虛煩,大煩欲解,皆以煩為熱也。然陰寒而煩者,亦不少也。蓋在表而煩者,則有惡風寒,體強痛之證。

在裡而煩者,則有潮熱,譫語,不大便,腹滿,小便赤澀之證。在半表裡而煩者,則有往來寒熱,胸中痛之證。其邪在胸膈以上而煩者,則又有胸滿懊憹,可吐之證。其陰寒而煩者,則有惡寒而蜷,下利厥逆,脈微,與吐蛔之證。夫煩欲解者,其脈必和,若脈不應者,難治。

白話文:

手腳冰冷、脈搏忽緊,邪氣阻滯胸腔,胸口飽滿而煩躁,可以用瓜蒂散治療。腹瀉後虛弱乏力,按壓胸口感覺潮濕,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煩躁,可以用生脈散治療。氣虛自汗,脈搏虛弱而煩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煩躁是指心神不安,煩亂不寧,與發熱相似卻有所不同。經文中提到各種煩躁的表現,例如微煩、煩熱、復煩、反煩、煩滿痛、煩渴、胸中煩、心中煩、內煩虛煩、大煩欲解等,都與熱邪有關。但也有因陰寒導致的煩躁,例如惡寒蜷縮、腹瀉厥逆、脈搏微弱、吐蛔等。煩躁想要緩解,脈搏必須平和,如果脈搏不配合治療,就難以治癒。

足冷脈沉細而煩者,陰證之類也,急用附子、人參熱劑補之。若內傷勞役,陰虛火動而煩者,其人身倦,無為自汗,尺脈浮,虛也,宜補中益氣,加炒黃連、生地、麥冬、黃柏、知母之類。若不得眠而煩者,兼服硃砂安神丸,納其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此治之大略也。虛煩,心中煩,胸中煩,三者不因汗吐下而煩,則是傳經之邪,不作腹實,但當和解而已。

經用小柴胡湯、黃連阿膠湯是也。若經汗、吐、下而煩,則是邪熱內陷,以為虛煩,心中嘔溫飲吐,憒憒無奈是也。但多吐湧而已,經用梔子等湯。又有不因汗吐下,邪結胸中膈實者,與瓜蒂散及陽明調胃承氣湯,此又煩之實者也。二三日悸而煩,虛也。少陽之邪入腑煩而悸熱,大抵先煩後悸為熱,先悸後煩為虛。

白話文:

腳冷、脈象沉細且煩躁,屬於陰虛證,應急用附子、人參等溫熱藥物補益。如果是內傷勞累導致陰虛火旺而煩躁,患者會感到身體疲倦,容易自汗,尺脈浮大,這是虛弱的表現,應以補中益氣為主,並加入炒黃連、生地、麥冬、黃柏、知母等藥物。若患者失眠煩躁,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以安撫浮躁的火氣,安定心神,這就是治療的總綱。虛煩、心煩、胸悶,這三種煩躁症狀若不是因汗、吐、下而引起,而是傳經的邪氣所致,並非腹部實證,只需要調和解表即可。

常用的方劑是小柴胡湯和黃連阿膠湯。如果煩躁是因汗、吐、下而導致邪熱內陷,誤以為虛煩,患者會出現嘔吐溫飲、神志恍惚等症狀,這時只需要多吐出來即可,可以用梔子等湯劑治療。還有一些患者,煩躁不是因為汗、吐、下,而是邪氣凝聚於胸膈,導致胸悶實證,可以用瓜蒂散和陽明調胃承氣湯治療,這就是煩躁的實證。如果患者在兩三天內出現心悸和煩躁,這是虛證。少陽邪氣入腑會導致煩躁和心悸發熱,一般來說,先煩躁後心悸是熱證,先心悸後煩躁是虛證。

節庵:邪熱入里,不經汗下者,為煩熱,與發熱似同而異也。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熱,但當和解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矣。《千金》:諸虛煩發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知非傷寒,不可發汗也。熱不潮,脈不數,知非裡實,不可下也。

如此者,內外皆不可攻,但當與竹葉湯,嘔者橘皮湯。此法甚效,傷寒後虛煩者,亦宜。

白話文:

邪熱侵入內部,不經由發汗排出,就會導致煩熱。這跟發熱症狀相似,但卻有區別。經書說:病人煩熱,出汗就能緩解,如果沒有內熱,就只要調和解表就可以了。如果心胸滿悶且煩躁,則需要考慮吐瀉的方法。千金方記載:虛弱體質導致的煩躁發熱,和傷寒相似,但卻不畏寒、身體也不疼痛,可知不是傷寒,不能發汗。如果熱不潮紅、脈搏不快,就知道不是裡實證,不能服用瀉藥。

這種情況,內外都不適合攻伐,只能服用竹葉湯,如果伴隨嘔吐則服用橘皮湯。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傷寒後虛弱導致的煩躁,也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