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二 (1)

1. 《傷寒直指》卷二

2. 傷寒序例篇第三

陰陽大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春夏為陽,春溫夏熱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秋冬為陰,秋涼而冬寒,陰之動,始於涼,盛於寒。觀子:天地之道,陰陽而已。春為陽中之陰,夏為陽中之陽,秋為陰中之陽,冬為陰中之陰。

由是四序以成溫、涼、寒、熱,各正一氣之候。此將言時行之變,故先四時之正氣言之。)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冬三月純陰用事,陽乃伏藏,水冰地拆,寒氣嚴凝。當是之時,善攝生者,出處固密,去寒就溫,則不傷於寒。

其涉寒冷,觸冒霜雪為病者,謂之傷寒也。)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春風、夏暑、秋濕、冬寒,謂四時之氣。)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熱為陽,陽主生;寒為陰,陰主殺。陰寒為病,最成肅殺毒厲之氣。觀子:四時為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之類也。

唯獨冬傷於寒,為最毒者,以陽主生而陰主殺。冬時陰寒用事,萬物遭之,靡不殞落,故其氣尤殺厲而暴速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內經》曰:先夏至日為溫病,後夏至日為暑病。

溫暑之病,本傷於寒而得之,故太醫均謂之傷寒。仁齋:傷寒者,冬月著寒即病之稱。溫暑,皆因伏寒所變,則不得為傷寒明矣。觀子:同是傷於寒,何以有即病不即病之殊?大抵元氣衰,邪客猶淺者,即病是也。元氣衰,邪氣留連內伏者,不即病是也。《內經》又曰:冬不藏精,春必溫病。

少陰真氣既虧,邪必深入,是不即病之致病,不為不重於即病者也。即病,始於肌膚;不即病,極於骨髓。即病寒猶未變,不離於表;不即病郁久化熱,自內而出,其治自不同矣。曰:熱極重於溫,不言溫重於傷寒者,舉一以該之也。曰暑病,不曰熱病者,《內經》有後夏至日為暑病之文。

因推本言,其實熱病也。下文春夏句甚明。肌膚,《千金》作肌骨。)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觀子:辛苦之人,腠理易開,裡氣不守,最易中邪,得傷寒者多。後云小人觸冒,即此義也。此節又重明溫熱病之由傷寒不即病之變,非如應寒反溫,應暖復寒時行之比。

蓋序例一篇,是反復得病名之不同,由病因之各異耳。名正因別,而投治自不謬矣。)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四時氣候不正為病,謂之時行之氣。

白話文:

《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就是四季正常氣候的順序。(春夏屬陽,春天溫和、夏天炎熱,是陽氣的活動,從溫和開始,到炎熱達到頂峰。秋冬屬陰,秋天涼爽、冬天寒冷,是陰氣的活動,從涼爽開始,到寒冷達到頂峰。觀察天地運行的規律,就是陰陽二氣的變化而已。春天是陽氣中的陰,夏天是陽氣中的陽,秋天是陰氣中的陽,冬天是陰氣中的陰。

因此,四季形成了溫、涼、寒、熱,各自代表一種氣候的變化。這裡將要說明的是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疾病,所以先從四季正常的氣候說起。)冬天嚴寒,萬物都深藏起來,人也應該緊閉門戶,保護自己,這樣就不會受到寒冷的傷害。那些冒著嚴寒的人,才叫做傷寒。(冬天這三個月是純陰之氣主事,陽氣潛伏,水面結冰、地面凍裂,寒冷氣候非常凝重。在這個時候,懂得養生的人,出門就會注意保暖,避開寒冷,接近溫暖,就不會受到寒冷的傷害。

那些接觸寒冷,冒著霜雪而生病的人,就叫做傷寒。)被四季的氣候所傷,都會導致疾病。(例如春天的風、夏天的暑熱、秋天的潮濕、冬天的寒冷,都屬於四季的氣候。)之所以說傷寒的危害最大,是因為它會形成最嚴重的肅殺之氣。(熱屬於陽,陽主生長;寒屬於陰,陰主肅殺。陰寒引起的疾病,最容易形成肅殺、有毒的氣。觀察四季引起的疾病,春天受風邪所傷,夏天必定會出現腹瀉之類的症狀。

只有冬天受寒邪所傷,是最有毒的,因為陽氣主生長而陰氣主肅殺。冬天陰寒之氣當令,萬物遭遇它,沒有不凋零的,所以它的殺傷力特別強且速度快。)如果馬上就發病的,叫做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毒就潛藏在皮膚肌肉裡,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暑病,是熱的程度比溫病更嚴重。(《黃帝內經》說:夏至之前發病的叫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叫暑病。

溫病和暑病,本質上都是因為受寒而得,所以太醫都把它們歸為傷寒。仁齋認為:傷寒是指冬天受寒就馬上發病的病症。溫病和暑病,都是因為潛藏的寒邪轉變而來的,所以不能算是傷寒了。觀察來看,同樣是受寒邪所傷,為什麼有的馬上發病,有的卻不馬上發病呢?大概是因為元氣衰弱,邪氣侵入較淺的人,就會馬上發病。而元氣衰弱,邪氣潛伏在體內的人,就不會馬上發病。《黃帝內經》又說:冬天不收藏精氣,春天必定會得溫病。

少陰的真氣已經虧損,邪氣就會深入體內,這就是不馬上發病的原因,但它不比馬上發病輕微。馬上發病的病在皮膚肌肉,不馬上發病的病,則病入骨髓。馬上發病的寒邪還沒有變化,仍然停留在表面;不馬上發病的寒邪,鬱積久了就會化熱,從身體內部發出來,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說暑病比溫病更熱,而沒有說溫病比傷寒更熱,是為了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所有情況。說暑病,而不說熱病,是因為《黃帝內經》有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的說法。

但從根本上說,其實都是熱病。後面說春夏的句子就很清楚了。肌膚,在《千金方》中寫作肌骨。)因此,辛苦勞碌的人,在春夏多患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而造成的,不是當季的時氣病。(觀察來看,辛苦勞碌的人,皮膚紋理容易打開,體內的正氣不夠固守,最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得傷寒的人也很多。後面說小人觸冒,就是這個意思。這一段又再次說明了溫熱病是因為傷寒沒有馬上發病而轉變來的,並不是像應該冷反而熱,應該暖反而冷那樣的時氣病。

總之,這一篇序例,是反覆說明不同疾病名稱,是因為病因不同。名稱正確,原因清楚,那麼治療方法就不會錯誤。)凡是時氣病,是指春天應該暖和,反而非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非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反而非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非常溫暖。這是在不該出現的季節,出現了不該有的氣候。所以一年之中,大人小孩得的病很多都是相似的,這就是時氣病。(四季氣候不正常而導致的疾病,就叫做時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