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二 (1)
《傷寒直指》卷十二 (1)
1. 振戰慄
振者,身微動,正氣虛寒也。戰者,身大動,邪正相爭也。慄者,心戰動,邪氣勝也。振為輕,戰為重,戰在外,而慄在內,戰重於振,而慄重於戰也。
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太陽汗後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下後復汗,必振寒脈微細,以內外俱虛也。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士材按:《經》云下後復發汗,及亡血家誤汗,必為寒振,內外俱虛也。又曰:表氣微虛,裡氣不守,邪中於陰,則慄。乃知振搖之證,屬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而不能主持。須大補氣血則可,用人參養榮湯屢效。《素問》曰:寒邪傷人,使人毫毛畢直,鼓頷戰慄,此表有邪,當發其汗。
白話文:
身體微微顫抖,代表正氣虛弱,寒氣入侵;身體劇烈顫抖,代表邪氣入侵,正邪相爭;身體發抖,卻是心臟顫動,代表邪氣佔了上風。微微顫抖比較輕微,劇烈顫抖比較嚴重,劇烈顫抖是外在表現,而發抖則是內在表現。劇烈顫抖比微微顫抖更嚴重,發抖比劇烈顫抖更嚴重。
瀉藥服用後,胸口感到悶脹,氣往上衝,頭昏眼花,脈象沉緊,出汗反而會刺激經絡,導致身體顫抖;太陽病出汗後,熱度不退,反而心悸頭昏,身體顫抖,想要抓地。
瀉藥服用後又出汗,必然是身體顫抖,脈象微弱,代表內外都虛弱。失血者不可出汗,出汗就會發冷發抖。所有受到寒氣侵襲的病症,都會導致厥逆。頭昏腦脹,口齒不清,說不出話,身體顫抖發冷。
寒邪入侵陰分,必然會內在發抖。
仲景云: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當戰汗而解。又三部脈浮、沉、遲、數同等,必戰汗而解。外不戰,但內慄者,陰中於邪也。凡傷寒欲解則戰而汗出者,此邪不勝正也。若正不勝邪,雖戰無汗不可治矣。節庵:戰慄者,陰陽相爭,故體動搖也。邪氣外予正氣爭則戰,內與正氣爭則慄。
戰者正氣勝,得汗而解者。慄則不戰而但鼓頷,遂成寒逆。此陰氣內中,正不勝邪,宜姜附四逆加艾火灼之。《經》曰:陰中於邪,必內慄。又云:邪中下焦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皆由此矣。若復躁不得臥者死。在表者沖和湯,在裡人參理中湯,此陰經自中寒者用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象浮起且緊縮,按之反而變為中空,這表示身體內部虛弱,必須通過戰汗來解決。再者,如果三部脈象都呈現浮、沈、遲、數等不同狀態,也必定會出現戰汗。如果外表沒有戰汗的情況,但內部感到寒冷,這是因為邪氣入侵了陰性部位。大抵上,當傷寒症狀逐漸好轉時,如果伴有戰汗,這是因為邪氣無法勝過正氣的表現。然而,如果邪氣強過正氣,即使有戰汗也不能治療。葉天士指出:戰抖是因為陰陽兩種力量互相爭奪,導致身體搖晃。邪氣外侵與正氣爭奪時會引起戰抖,而內與正氣爭奪則會引起戰慄。
戰抖表示正氣佔優勢,一旦得到汗液就能解病。戰慄則不伴有戰抖,只是喉嚨發硬,這表示會出現寒氣逆流。這是因為陰氣入侵正氣無法勝過邪氣的結果,適合使用薑附四逆加艾火灼治。經典提到:陰性部位被邪氣入侵,必然會感到內部的寒冷。又說:邪氣中擊下焦的陰性氣質,會引發戰慄。腳膝部逆向寒冷,尿失禁等現象,都是由這個原因造成的。如果還伴有躁動無法安睡的情況,那可能意味著死亡。對於在表層的疾病可以使用沖和湯,而在裡層的則可以使用人參理中湯,對於因陰經自發性受寒引起的病症,可以用這些藥方治療。
若傳經戰慄者,大柴胡治之。祗和:凡汗下後戰者,與救逆湯,再與羊肉湯而解。若陰氣內盛,氣大虛心慄鼓頷者,遂成寒逆,宜灸之。或大建中湯,或理中湯。)
筋惕肉瞤
汗多亡陽,津液枯,而筋肉失養,故筋惕而跳,肉瞤而動也。宜溫經益陽。
脈微弱,汗出惡風,誤服大青龍湯,厥逆筋惕肉瞤。(真武湯。)太陽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或人參養榮湯倍人參、當歸。)吐下後復發汗,虛煩脈甚微,心下痞硬,脅痛,氣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久而成痿。(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真武湯。
白話文:
筋惕肉瞤
出汗過多,身體虛弱,陽氣不足,津液枯竭,導致肌肉和筋脈失去滋養,所以肌肉抽動、肉體抖動。應該溫暖經脈,益氣補陽。
脈微弱,汗出惡風,誤服大青龍湯,厥逆筋惕肉瞤。
(治療方法:真武湯。)
太陽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治療方法:真武湯,或人參養榮湯,加倍人參、當歸。)
吐下後復發汗,虛煩脈甚微,心下痞硬,脅痛,氣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久而成痿。
(治療方法: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真武湯。)
)發汗復下,表裡俱虛,陰陽並竭,復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瞤者,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節庵:發汗過多,或虛弱人發汗後,或傷風自汗,妄用大青龍致筋惕肉瞤者,並屬真武湯,羸者去芍藥,有熱者,去附子。應發汗而復有動氣,汗之,筋惕肉瞤,或頭眩,汗出不止者,其候最逆。
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可十救一二。士材:此證因於汗者,十有七八,不因汗者,素稟血虛,邪熱摶血而致。又有未嘗發汗,七八日筋惕而肉不瞤,潮熱大便秘,小便澀,臍旁硬痛,此燥矢也。大柴胡下之。一虛一實,治法相懸,可不慎乎。)
白話文:
出汗過多導致氣血虛衰,陰陽兩虧,又加上使用火針治療,導致胸悶、面色青黃、肌肉抽搐的人,難以治癒。面色微黃、手足溫暖的人,容易康復。(節庵:發汗過多,虛弱的人發汗後,或受風後自汗,擅自使用大青龍湯而導致筋惕肉瞤的人,都歸屬於真武湯證。體質虛弱的人去掉芍藥,有熱症的人去掉附子。本應發汗的,卻又活動了氣,導致發汗後筋惕肉瞤,或者頭暈、汗出不止的人,症狀最嚴重。)
首先宜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可以十救一二。士材:此種病證多是由於出汗所致,十有七八如此;不因為出汗導致的,通常是平素血虛,邪熱挾血所致。還有未曾發汗的人,七八天後筋惕而肌肉不抽搐,有潮熱、大便祕結、小便不暢,臍旁疼痛,這是燥結。用大柴胡湯下之。一虛一實,治療方法相差很大,豈能不慎重呢?
驚悸
心主神,神依血,心血一虛,神失所守而舍空,痰水客之,此驚悸之所作也。驚者,惕然不寧,觸事易驚,氣鬱生痰也。悸者,築然跳動。蓋以心虛則停水,水居火位,心實畏之,故怔忡也。
太陽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湯。)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火劫汗,亡陽驚狂。
白話文:
驚悸
心臟主宰神志,神志依靠血液,心血虛弱,神志便無所依附而空虛,痰水便乘虛而入,這就是驚悸的起因。驚,指的是心神不寧,容易受驚嚇,這是因為氣鬱化痰所致。悸,指的是心跳不安,心神不寧。這是因為心虛則停滯水液,水液居於火位,心臟畏懼水液,故而心神不安。
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止,並且仍然發熱,伴隨心悸頭暈,身體顫抖,想要掙扎著起身。(此症可用真武湯治療。)如果發汗過度,病人叉手自摸胸口,心下悸動,想要按壓。(此症可用桂枝甘草湯治療。)汗出之後,臍下悸動,想要奔走。(此症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如果病程發展到八九天,伴隨胸悶煩躁驚慌,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沉重。(此症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由於發汗過度,耗損陽氣,導致驚狂。(此症需謹慎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二三日悸而煩,(奔豚。)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
少陽耳聾,目赤,煩滿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下悸。(上方。)脈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誤汗則譫語,胃不和,煩而悸。(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這是用於治療兩到三天內出現心悸和煩躁的情況,特別是當出現奔豚症狀時,脈搏會結節性間歇跳動,伴有心跳悸動的症狀。
(炙甘草湯。)這是針對少陽經的病症,如耳朵聽力減退,眼睛紅腫,感到煩躁且不能進行吐瀉治療,若進行吐瀉治療會導致心悸和驚恐的情況。
(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這是用於治療約五到六天內交替出現寒熱,胸脅部有脹滿感,對飲食失去興趣,心煩且喜歡嘔吐,或者心下有悸動的症狀。
(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這部分針對的是少陽經的病症,頭痛伴隨發熱,如果誤用了發汗法可能會導致神志混亂,胃部功能不調,感到煩躁和心悸的情況。
少陰四逆而悸,(四逆散加桂枝。)厥而悸者,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霍亂心悸,(理中湯加茯苓。念莪按:驚與悸,雖有分別,總皆心受病也。因陽氣內弱,法當鎮固,水飲停畜,法當疏通。心之為患,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水。蓋以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於肺為喘,傳於冒為嘔,溢於皮為腫,漬於腸為利,故治不可緩也。經曰:厥而悸者,宜先治水。
夫病莫重於厥,猶先治水,況其他乎。節庵:悸有氣虛,有停飲。氣虛者,陽氣內怯,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悸。或汗下後,正氣虛亦悸,法當先定其氣。停飲者,因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心不自安而悸。小便利者,茯苓桂枝白朮湯;小便少者,必裡急,豬苓湯。《明理論》:少陰四逆或悸,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氣虛而悸也。
白話文:
陰氣衰弱四肢逆冷而心悸,(四逆散加上桂枝。)厥逆而心悸的,應先利水。(茯苓甘草湯。)霍亂腹瀉時心悸,(理中湯加上茯苓。)念莪註解:驚悸雖然有區別,但都是心受到病邪的侵犯。由於陽氣內虛,應以鎮定固攝為主;如果有水飲停積,應以疏通利水為主。心所受的病害,比其他邪氣更重,即使有其他邪氣,也必須先利水。這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可以侵入任何臟腑,侵入肺部導致氣喘,傳到頭部導致嘔吐,溢於皮膚導致水腫,漬於腸道導致腹瀉,所以不能延誤治療。經方記載:厥逆而心悸的,應先利水。
如果病情重於厥逆,還先要利水,何況其他情況呢。節庵註解:心悸有氣虛型,有停水型。氣虛型,是陽氣內虛,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心悸。或者在出汗或腹瀉後,正氣虛弱也可能心悸,應先安定其氣。停水型,是因飲水過多,水停留在心下,心不能安寧而心悸。小便通暢的,用茯苓桂枝白朮湯;小便少的,一定會有裡急後重,用豬苓湯。《明理論》中記載:陰氣衰弱四肢逆冷或心悸,用四逆散,加上五分桂枝,這是氣虛而心悸。
損庵:傷寒證屬驚者,皆壞病也,由誤下火逆溫針所致。仲景法,各隨其逆而調之。悸者,或汗下後,或氣虛,或飲多,俱如各條所說也。兼言驚與悸者,少陽吐下一證也。其故逆則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
瘛瘲
瘛者筋脈急而縮,瘲者筋脈緩而伸。一伸一縮,手足牽引,俗謂之搐搦。風主動搖,乃風熱盛也,宜以祛風滌熱之涼劑治之,或有可生。若妄加的火,及發表之藥,則禍不旋踵,瘛瘲,音翅縱。
汗下後日久瘛瘲,此虛極生風。(小續命湯加減。)不因汗下瘛瘲,(羌活芩連天麻四物湯。)汗出露風,汗不流通,手足搐搦,(牛蒡根散。)風溫被火劫發汗,微黃色瘛瘲。(萎蕤湯。仁齋:駱龍吉言:心主脈,肝主筋,心屬火,肝屬木。火生熱,木生風,風火相扇,則瘛瘲也。
白話文:
傷寒證屬驚者
指傷寒證狀中出現驚嚇症狀的患者,這些都是病情惡化的表現,是由於過度使用瀉火、溫針等錯誤治療方法所導致。根據《傷寒論》的原則,應針對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相應的調整治療。
悸者
悸動的症狀,或出現在發汗或瀉下後,或因氣虛,或因飲水過多,具體情況請參照各條所述。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出現驚嚇和悸動的症狀,往往是少陽病吐下後纔出現的。其治療原則是針對逆證使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加入茯苓。
瘛瘲
瘛搐是指筋脈急促收縮,瘲病是指筋脈鬆弛伸展。一縮一伸,手足牽動,俗稱搐搦。此病多因風熱盛導致筋脈失常,宜採用祛風散熱的涼性藥物治療,方可生機。切忌妄用溫熱、發散藥物,否則病情會迅速惡化。
汗下後日久瘛瘲
此症是由於過度發汗、瀉下導致虛極生風所致。可加減使用「小續命湯」治療。
不因汗下瘛瘲
非因汗下而導致的瘛瘲,可使用「羌活芩連天麻四物湯」治療。
汗出露風,汗不流通,手足搐搦
此症是由於汗液外泄受風,汗液不通暢,導致手足抽搐。可使用「牛蒡根散」治療。
風溫被火劫發汗,微黃色瘛瘲
此症是由於風熱被溫熱藥物過度發汗所致,表現為微黃色的瘛瘲。可使用「萎蕤湯」治療。
仁齋註解:
心主脈絡,肝主筋膜,心屬火,肝屬木。火生熱,木生風,風火相激,便產生瘛瘲症狀。
若夫不因汗下後所生者,當平肝木,制心火,佐以和血脈之藥。有痰者,加痰藥;挾風者,加風藥。若經汗下後,日久傳變而得此者,為病勢已過,多難治也。蓋因虛極生風所致,須用小續命,或大建中增損治之。若瘛瘲戴眼反折,絕汗出,如貫珠不流者,太陽終也,不治。
又有四肢漐習,動而不止,似瘛瘲而無力抽搐,此為肝絕,死矣。凡用續命,有汗去麻黃,無汗去黃芩,要在變通而已。)
拘急蜷
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蜷臥拘急,陰寒所致也。四肢諸陽之本,因發汗亡陽,陽虛而有此證。蜷者,陰寒之極,屈縮不伸。少陰惡寒身蜷,四逆救之。若有陰無陽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是因為發汗後引起的病症,就應該平肝木,制心火,並配合一些和血脈的藥物。如果有痰,就加痰藥;如果有風,就加風藥。如果病人是發汗後很久才出現這種病症,說明病勢已經過度,治療起來就很困難。因為是虛極生風造成的,需要用小續命湯,或大建中湯增減藥物來治療。如果病人出現瘛瘲、眼球反轉、大量出汗,像珍珠一樣不斷滴落,這是太陽經病危,無法治癒。
還有一種情況是四肢顫抖,不停地動,看起來像瘛瘲,但沒有抽搐的力量,這是肝氣衰竭,必死無疑。使用續命湯,如果出汗就用麻黃,不出汗就用黃芩,要根據情況靈活變通。
如果病人手腳不能自由活動,屈伸不便,蜷縮在一起,感到身體僵硬,這是陰寒造成的。四肢的陽氣是身體陽氣的根本,因為發汗導致陽氣損失,出現陽虛,才會有這些症狀。蜷縮是陰寒的極致表現,身體蜷縮在一起,無法伸展。少陰經症狀表現為怕冷、身體蜷縮,可以用四逆湯來救治。如果病人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那就無藥可救了。
太陽自汗,脈浮,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芍藥甘草湯。)發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屈伸。(桂枝加附子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冷,惡寒。(四逆湯。)
少陰下利自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惡寒而蜷,時有煩,欲去衣被者,可治。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不治。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蜷者,死。
風濕相傳,骨節煩疼,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或微腫。(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太陽病容易出汗,脈搏浮動,小便次數多,心裡煩躁,微微發冷,腳抽筋。如果出汗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如果大量出汗,熱度不退,身體緊繃,四肢疼痛,腹瀉伴隨冰冷,怕冷,都是需要治療的症狀。
少陰病腹瀉自行停止,怕冷且身體蜷縮,手腳溫熱的,可以治療。怕冷且身體蜷縮,偶爾煩躁,想脫衣服被子的,可以治療。怕冷身體蜷縮且腹瀉,手腳冰冷的,無法治療。四逆病怕冷身體蜷縮,脈搏摸不到,不煩躁且身體蜷縮的,會死亡。
風濕相互傳染,骨頭關節疼痛,無法彎曲伸展,出汗氣短,小便不順暢,怕風或者輕微腫脹,也需要治療。
不仁
仁,柔也。不仁,身不柔和,痛癢不覺,針火不知也。經曰:諸虛乘寒,則為鬱冒不仁。蓋氣血虛少,不能流行於身,正氣為邪氣所伏,故肢體頑麻不仁,厥如死屍也。若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此命絕也。
鬱冒不仁厥如死屍。(桂枝麻黃各半湯,或補中益氣湯,入薑汁。)少陰脈不至,寒氣上奔,血結心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身不仁。(亦曰屍厥,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加姜。《明理》:不仁,由邪氣壅盛,正氣閉伏,鬱而不發,營衛氣血虛少,不能通行致然。《內經》曰:營氣虛,則不仁。
白話文:
不仁
仁,指柔順。不仁,指身體不柔順,痛癢不知覺,針灸灼燒也不感覺。經典記載:各種虛證碰上寒冷,就會鬱悶不通,導致不仁。這是因為氣血虛弱,運行不暢,正氣被邪氣壓制,所以四肢麻木不仁,像死屍一樣。如果脈象浮大,身體出汗如油,喘息不止,水米入口即吐,形體不仁,這是死亡徵兆。
鬱悶不通導致不仁像死屍。(治療方劑:桂枝麻黃各半湯,或補中益氣湯,加入薑汁。)少陰脈脈象不達,寒氣上衝,血液凝結在心臟下方,熱氣歸於陰部,與陰氣相作用,身體不仁。(也稱屍厥,治療方劑: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加姜。《明理》:不仁是由於邪氣壅盛,正氣隱伏,鬱積不發,營衛氣血虛弱,運行不暢造成的。《內經》說:營氣虛,則不仁。
《針經》曰:衛氣不行則不仁。經曰: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由是言之,不仁為營衛氣血虛少明矣。經又曰: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此厥者,言正氣為寒所乘,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也?蓋以鬱冒為昏冒,不仁為不知痛癢,得不為屍厥之厥耶。
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其乘寒之厥,鬱冒不仁,即此屍厥可知也。昔越人入虢,診太子屍厥不仁,刺之而痊,此可治也。若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形體不仁者,雖越人其能起歟。
白話文:
《針經》提到,如果衛氣運行不暢,就會感到麻木無知。經典中說,如果營氣和衛氣不能協調運作,三焦功能失常,身體會出現麻木的情況。由此可見,麻木是因為營衛氣血不足或虛弱所致。
經典又指出,受寒會導致厥症,出現昏迷和麻木的現象。這裏的厥症並不是因為四肢冰冷而導致的。原因在於,昏迷和麻木可能是因正氣被寒邪所困擾,而非只是四肢寒冷。
經典進一步說明,少陰脈運行不順暢,腎氣微弱,精血運行受阻,導致血液聚集於胸膈,宗氣運轉受阻,血液凝結於心下,陽氣下降,熱力轉移到陰部,使身體出現麻木。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屍厥。受寒引起的厥症和昏迷不仁,就是這種屍厥的一種表現形式。
過去有位醫者進入虢國,診斷太子為屍厥不仁,通過針灸治療後,太子得以康復。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然而,如果脈象浮大且有汗如油滴,身體出現麻木的情況,即使像扁鵲這樣的名醫也可能束手無策。
肉疴,出《內經》,謂頑痹不知痛癢也。汗出太多,營與衛俱虛,血氣不和,肌肉失養故也。汗後雖近衣絮,猶尚肉疴。羌活沖和湯加桂枝、木香、當歸。仁齋:傷寒發汗過多,亡其血者,多變此證。又氣血俱虛,復為寒邪所襲,則血凝脈泣而不仁。
身重
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易病,有三陽合病。雖所由不一,然悉屬三陽經,非若身疼,兼有三陰也。壞病有之,寒則必無矣。
風寒兩傷,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大青龍湯。)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肉痾"出自《內經》,指的是麻木無知疼痛或瘙癢的情況。大量出汗會導致營養液和衛氣都虛弱,血液和氣息的調和被打亂,從而導致肌肉失去養分。即使在穿上棉絮衣物後,仍有可能出現"肉痾"的症狀。治療上,可以使用羌活沖和湯加上桂枝、木香和當歸。對於傷寒發汗過度,失去血液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如果加上氣血雙虛,又被寒冷侵襲,則血液會凝結脈管,導致感覺喪失。
「身重」是指身體沈重的症狀。這種症狀可能由風溫、風寒、火逆、易病或三陽合病引起,其原因各不相同,但都與三陽經有關,並非像身疼一樣涉及三陰經。這種症狀可能會出現,但寒冷的情況下通常不會出現。
當人同時受到風寒的影響,身體可能不會感到疼痛,只是感到沈重,且偶爾會有輕快的感覺。如果沒有少陰的症狀(如心悸、舌苔白膩等),可以使用大青龍湯進行治療。如果在八九天後使用了藥物,出現胸滿、煩躁、驚恐、小便不利、語亂以及全身沈重、無法翻身的情況,則需要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進行治療。
陽明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大承氣湯。)脈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反惡熱身重。(柴葛解肌湯,或小柴胡加葛根。)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白虎湯。)少陰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小便不利。(真武湯。)
陰陽易,身重少氣,少腹急引陰中,熱上衝胸,眼花。(燒褌散。)
風溫發汗已,猶灼熱汗出身重,多眠。(萎蕤湯。)脈浮,汗出惡風,身重,(防己黃芩湯。健曰:病人身重,無論外感內傷,最為不吉。如自知肢體重著疼痛,難以轉側者,此屬三陽經證。乃風寒濕氣未散,或發汗,或解肌,祛風利濕可愈也。如身重不知痛楚,腰軟昏沉,不論老少久新,皆屬陰盛陽衰,正不勝邪,大為危候。
白話文:
陽明脈:脈搏緩慢,出汗但無惡寒,身體沉重,呼吸短促,腹脹且喘,潮熱手足濕冷出汗,大便乾硬。(適用於「大承氣湯」。)
浮緊脈:脈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發燒出汗,厭惡熱,身體沉重。(適用於「柴葛解肌湯」或「小柴胡湯」加「葛根」。)
三陽合病:腹脹身體沉重,難以轉身,口部麻痺,臉色暗沉,胡言亂語,尿失禁,自發出汗。(適用於「白虎湯」。)
少陰腹痛: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腹瀉,小便不暢。(適用於「真武湯」。)
陰陽易:身體沉重虛弱,小腹劇痛引發陰部疼痛,熱氣往上衝到胸部,眼睛模糊。(適用於「燒褌散」。)
風溫:出汗後,仍發燒出汗,身體沉重,嗜睡。(適用於「萎蕤湯」。)
浮脈:脈浮,出汗怕風,身體沉重。(適用於「防己黃芩湯」。)
中醫典籍記載:病人身體沉重,不論是外感或內傷,都是不吉利的徵兆。如果病人感覺肢體沉重疼痛,難以轉身,這屬於三陽經證。這是因為風寒濕氣未散,需要發汗或解肌,祛風利濕才能康復。如果身體沉重但不疼痛,腰軟昏沉,不論老少或病史長短,都屬於陰盛陽衰,正氣不勝邪氣,是很危急的情況。
若裡實或結胸難解,或燥屎堅閉者,均為難治。終致□□者多,學者須留意焉。
面赤
怫鬱者,即面赤也。陽氣蒸越在表,故面色赤。雖由於熱,然六經俱無可下之證。亦有陰寒水極似火者,須兼他證別之。
太陽如瘧狀,脈微惡寒,面反有熱色,身癢。(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初得病,發汗不徹,並於陽明,續自微汗,面色緣緣正赤。(解肌湯。)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葛根湯。)
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色赤。(通脈四逆湯加蔥白。)
白話文:
如果內部實證或胸部積滯難解,或是便秘嚴重,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最終導致死亡的患者很多,學者必須注意。
面部發紅
心情鬱悶的人,就會面紅。陽氣蒸騰於表面,所以面色發紅。雖然是熱症,但六經都沒有可以下瀉的證據。也有一些陰寒水極似火的患者,需要結合其他證狀來區分。
太陽病類似瘧疾,脈象微弱怕冷,臉色卻發紅,身體發癢。(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病初期,發汗不透,繼而轉入陽明,持續微汗,面色泛紅。(解肌湯)
陽明病,面部發紅,不可攻伐。(葛根湯)
少陰病下瀉清谷,裡寒外熱,厥逆脈微欲絕,反而不畏寒,面色發紅。(通脈四逆湯加蔥白)
厥陰下利清穀,脈沉遲,面少赤微熱,必鬱冒汗出而解,戴陽下虛者,必微厥。(四逆湯。)
面赤如錦紋,咽痛吐膿血,陽毒也。(陽毒升麻湯。陶氏:怫鬱如大便硬,而短氣燥渴者,實也。大柴胡湯。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鬱不得臥者,燥屎作實也。大、小承氣湯汗下後有此證。飲水而噦者,胃虛也。桂枝人參湯加茯苓。)
目直視
視物而不轉睛,為直視也。五臟六腑之脈皆上注於目,邪氣壅盛,冒其正氣,則神識不慧,臟精之氣不能上榮於目,故直視。此邪氣已極,正氣已壞,吉少凶多者也。故曰:狂言直視為腎絕,直視搖頭為心絕。直視譫語喘滿者死。直視下利者死。又戴眼反折者,是為上視。絕汗如珠不流,膀胱絕也。不治。
白話文:
厥陰下利清穀
大便清稀像米湯,脈搏沉而緩慢,面部微紅發熱,一定會鬱結而冒汗才能解除。陽明虛寒的人,一定會手足微涼。(治療方法:四逆湯)
面赤如錦紋
面部紅得像錦織上的花紋,咽喉疼痛並吐出膿血,這是陽邪侵犯的徵兆。(治療方法:陽毒升麻湯。陶氏:氣鬱脹悶,大便硬結,胸悶口渴,是實證。治療方法:大柴胡湯。小便不利,時有低熱,大便時而困難,氣鬱脹悶無法入睡,是燥屎造成的實證。治療方法:大、小承氣湯。汗下後出現這些症狀。喝水後嘔吐,是胃氣虛弱。治療方法:桂枝人參湯加茯苓)
目直視
眼睛直視前方,不轉動眼睛。這是臟腑之氣都上行於眼睛,邪氣壅盛,侵犯正氣,導致神識昏昧,臟氣精氣無法上榮於眼睛,所以眼睛直視。這是邪氣極盛,正氣已傷,兇多吉少。所以說:說話狂妄且直視,表示腎功能衰竭。直視並搖頭,表示心功能衰竭。直視並神志不清,呼吸困難,會死亡。直視並大便清稀,會死亡。另外,眼珠向上翻轉,稱為上視。汗水像珠子一樣冒出但不流下,是膀胱衰竭。不治。
衄家不可發汗,汗則額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目受血而能視,亡血則肝虛,發汗又亡陽,則陰陽俱虛。此證雖逆,尚可以補劑救十之一二。)陽明吐下後,不大便,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死。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
(大承氣湯。)傷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此為實。急下之。(上方。)
風溫被下,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詳風溫。不了了,猶為可治之候。若直視,為不治者多矣。)
不能言
默默不欲言者,陰主靜也。熱者,喑啞者,火傷肺也。風溫語言難出,少陰咽瘡者,傳邪所傷也。及風熱入肺,風邪伏肺,俱令聲嘎,各別而治之。
白話文:
鼻出血(衄家)不宜發汗
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脈搏緊張緊急,眼睛不能眨動。(眼睛接收血液才能視物,失血會導致肝臟虛弱,發汗又會損耗陽氣,導致陰陽兩虛。這種證狀雖然嚴重,但仍可以用補劑挽救一至兩成。)
陽明病吐瀉後
不大便,發潮熱不畏寒,自言自語彷彿見鬼,病情嚴重者不認得人,沿著衣物摸著牀,驚恐不安,微喘直視死亡。脈搏弦者生,澀者死,微弱者僅有發熱胡言的情形。
(使用大承氣湯。)
傷寒病眼目昏花不清
沒有表裡證,大便困難,微熱,這是實證。應急下之。(使用上方。)
風溫病被瀉下後
小便不利,直視,失禁。(詳見風溫病。昏迷不清,仍有可治的可能。如果直視,大多無法治癒。)
不能言語
安靜不想說話,是陰證主靜。發熱者,聲音沙啞者,是熱火損傷肺部。風溫病言語難出,少陰病咽喉生瘡,是傳染邪氣所致。還有風熱侵犯肺部,風邪潛伏於肺部,都會導致聲音嘶啞,各別對症治療。
少陰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苦酒湯。)
太陽發汗已,身猶灼熱,為風溫。脈黃柏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語言難出。(萎蕤湯。)
惑病蟲蝕咽喉,上唇有瘡,則聲嘎。(甘草瀉心湯。)
痙病口噤不能言。(剛痙,葛根湯;柔痙,桂枝加栝蔞根。)火邪刑金聲嘎。(芩、連、知母、黃柏、麥冬、桔梗、五味、甘草。)風熱壅盛,咳嗽聲啞。(桔梗、甘草、荊防、薄荷、知母、花粉。)熱病喑啞,不言,三四日不得汗者死。(健按:不能言,而舌滑無胎者,乃真陰為寒直中,陽氣不得上通,為難治。
白話文:
少陰咽喉生瘡,無法言語,聲音發不出。(苦酒湯)
太陽發汗後,身體仍舊灼熱,這是風溫。脈象像黃柏一樣浮,自汗身體沉重,睡很多,鼻鼾聲大,說話困難。(萎蕤湯)
惑病寄生蟲損傷咽喉,上嘴脣有瘡,就會聲音沙啞。(甘草瀉心湯)
痙攣病症,嘴巴緊閉無法言語。(剛痙,葛根湯;柔痙,桂枝加上栝蔞根)
火氣邪氣傷害肺金,導致聲音沙啞。(黃芩、黃連、知母、黃柏、麥冬、桔梗、五味子、甘草)
風熱壅盛,咳嗽聲音嘶啞。(桔梗、甘草、荊防、薄荷、知母、花粉)
熱病導致失聲,不說話,三四天不出汗就會死亡。(備註:無法言語,但舌頭濕潤無苔,表示真正的陰氣被寒氣直中,陽氣無法上行,難以治療。
其或□□□熱上壅於肺,或瀉利脾憊,不能行其津液,舌本強口禁不能言者,尚為可治。若邪實胃腑,濁垢內結,穢濁上衝陽明,昏憒,而舌焦短縮芒刺者,乃大承氣急下之。予嘗治此,屎去即能言矣。)
漱水不欲咽
內有熱,必喜水。今欲飲而不欲咽,是熱在經,而里無熱也。屬在陽明。此經氣血俱多,經中熱甚逼血妄行,必將衄也。凡在表者,是邪熱在經也。無表證,加之胸腹滿,如狂者,畜血也。亦多燥而不渴,又陰證發躁,煩渴不能飲水,或勉強下咽,頃即吐出,或飲下即嘔噦,皆內真寒而外假熱也。蓋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燥渴,故其證欲飲而不能飲也。
白話文:
如果病患因為熱邪上壅於肺,或者因瀉痢導致脾臟虛弱,無法運送津液,舌根僵硬口不能言,還是可以治療的。但若是邪氣積聚在胃腑,濁垢內結,穢濁上衝陽明經,昏迷不醒,舌頭焦乾短縮且有芒刺,就需要用大承氣湯急下猛攻。我曾經治療過這樣的病患,大便排出後就能說話了。
漱口卻不願意吞咽,說明體內有熱,因為人體有熱就會渴望水。現在想要喝水卻不願意吞咽,就表示熱邪在經絡中,而不是在內臟中。這屬於陽明經的病證。陽明經氣血都很多,經絡中的熱邪非常強烈,逼迫血液亂跑,很快就會鼻子流血。凡是表證都說明邪熱在經絡中。沒有表證,再加上胸腹脹滿,像發狂一樣,就是血瘀了。也會出現乾燥而不渴,這是陰證發熱的表現,病人煩躁、口渴卻喝不下水,或者勉強吞咽,很快又吐出來,或者喝下去就嘔吐,這些都是內在真寒而外在假熱。因為無根無依的虛火,遊走於咽喉之間,假裝燥熱,所以症狀表現為想要喝水卻喝不下。
宜分別之。
陽明身熱頭痛,口燥,漱水不欲咽,必衄血,脈微。(犀角地黃湯,茅花湯。)無表證,不寒熱胸腹滿,唇口燥,漱水不欲咽,小便多,此為瘀血,必發狂。(輕者表裡同病,甚者抵當湯。)
少陰脈沉細,厥逆,漱水不欲咽。(四逆湯。)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漱水不欲咽。(白通湯加膽汁、人尿。)吐蛔口燥舌於,但欲涼水浸舌,及唇,不得咽。(理中湯加烏梅。)
白話文:
陽明經
若出現身體發熱、頭痛、口乾、漱口後不願吞嚥,必會流鼻血,脈象微弱,應服用犀角地黃湯或茅花湯。若無表證,不寒不熱,胸腹飽滿,嘴唇口乾,漱口後不願吞嚥,小便量多,這是瘀血引起的,必會發狂。輕者表裡同病,嚴重者應服用抵當湯。
少陰經
若出現脈象沉細、四肢厥逆、漱口後不願吞嚥,應服用四逆湯。若出現下痢、四肢厥逆、無脈、乾嘔煩躁、漱口後不願吞嚥,應服用白通湯,並加入膽汁和人尿。
若出現吐蛔蟲、口乾舌燥,只想要用涼水浸泡舌頭和嘴唇,卻無法吞嚥,應服用理中湯並加入烏梅。
衄血
衄者,鼻中出血也。雜病衄者,責熱在裡。傷寒衄血,責熱在表。夫心主血,肺主氣。肺開竅於鼻,血得熱則隨火上逆,故雜病以衄為裡熱。經曰:傷寒不發汗,因致衄者,與麻黃。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與小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其汗,若頭痛者,必衄。
蓋經絡熱甚,則迫血上行,邪解,則不壅盛上迫。故傷寒衄,為表熱也。古人以衄為紅汗,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成流者,不須服藥,當與水解即止。點滴者,邪猶在經,當散其邪。衄血雖為欲解,若衄不止,而頭面汗出,其身無汗。及發汗不至足者,難治。
白話文:
衄血
衄,指的是鼻子出血。各種雜病引起的鼻出血,要歸咎於體內的熱氣。傷寒引起的鼻出血,則是因為表面的熱氣。
人體心臟主宰血液,肺臟主宰氣息。肺臟與鼻子相通,血液遇到熱氣就會隨著火氣上衝,所以各種雜病以鼻出血為體內有熱氣的表現。經書上說:傷寒沒有發汗,導致鼻出血的,可以用麻黃治療。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疼發熱的,用小承氣湯治療。小便清澈的,說明熱氣不在體內,還在表面。應該發汗,如果頭疼的,就會鼻出血。
這是因為經絡熱氣很盛,迫使血液向上運行,邪氣消散,血液就不會壅塞向上衝擊。所以傷寒引起的鼻出血,是因為表面的熱氣。古人把鼻出血比作紅汗,說:「奪取血液的,就不會出汗;奪取汗水的,就不會有血液。血液流出來了,就不需要服藥,用清水解渴就能止住。血液一滴一滴地流出來,說明邪氣還在經絡中,需要散解邪氣。」
鼻出血雖然是疾病要痊癒的表現,但如果鼻出血不止,而且頭面出汗,身體卻不出汗,或者發汗不夠充分的,就難以治療。
太陽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麻黃湯。)
陽明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必衄。(黃芩湯。)陽明口燥,但漱水不欲咽者,必衄。(黃芩芍藥湯。)衄後脈猶浮。(麻黃湯。)衄後脈已微。(黃芩芍藥湯,或犀角地黃湯。)衄多不止。(茅花湯加黃芩、黃連、墨汁。)衄忌寒藥,涼水過多,必成畜血結胸。(輕,犀角地黃湯;重,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太陽脈象浮而緊,若不進行發汗治療,可能會導致鼻血(衄)。(適用麻黃湯。)
陽明脈象浮且有熱感,口乾鼻燥,如果食慾旺盛,則可能出現鼻血(衄)。 (適用黃芩湯。)陽明經若表現為口乾,只是漱水而不願吞嚥,也可能引發鼻血(衄)。 (適用黃芩芍藥湯。)出現鼻血後,脈象仍為浮現。(適用麻黃湯。)鼻血後,脈象已經微弱。(適用黃芩芍藥湯,或犀角地黃湯。)鼻血量多且持續不止。(可用茅花湯加上黃芩、黃連、墨汁來治療。)鼻血時應避免使用寒涼藥物,過多飲用涼水可能會導致血液凝結在胸部(畜血結胸)。輕度情況下,適用犀角地黃湯;重度情況下,則需使用桃仁承氣湯。
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血從口鼻目出,為下厥上竭,難治。(《活人》:太陽證衄血乃解,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陽盛則衄,是也。凡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湯。脈浮緩自汗者,再與桂枝湯。言衄家不可發汗者,蓋為脈微也。既二藥不可,用犀角地黃湯主之。衄而心煩,飲水則吐者,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
復庵:鼻衄屬太陽經,風寒皆有之。既衄而表證仍在者,於寒再用麻黃湯,於風再用桂枝湯。及謂發煩目瞑,劇者必衄,既發煩目瞑,豈純是太陽經。夫陽明之脈循鼻,是太陽侵入陽明,汗下俱難。若衄已而熱不退,惟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為穩。若少陰初得病,誤以正發汗之法,致迫其血,動經妄行而衄,非獨出於鼻,或從口中,或從耳目。又有陽陷入陰,四肢厥,醫誤為寒邪在表,從而汗之。
白話文:
少陰症狀表現為手腳冰冷無汗,如果强行發汗,可能会导致血从口、鼻、眼流出,这是下焦虚寒、上焦竭尽的症状,非常难治。太阳病鼻出血是解表,因为阳气旺盛。仲景说阳气盛则鼻出血,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鼻出血量少,脉象仍然浮紧,可以再服用麻黄汤;如果脉象浮缓并伴有自汗,可以再服用桂枝汤。鼻出血的病人不能随便发汗,因为脉象微弱。如果以上两种药物都不适用,可以用犀角地黄汤治疗。鼻出血伴有心烦、喝水就呕吐的,先服用五苓散,再服用竹叶石膏汤。
鼻出血属于太阳经病症,风寒都能引起。如果鼻出血后表症仍然存在,如果是寒症再用麻黄汤,如果是风症再用桂枝汤。有人说发热、神昏、眼闭,严重者必鼻出血,如果已经出现发热、神昏、眼闭,不能说完全是太阳经病症。阳明经脉循行经过鼻子,这是太阳经侵入阳明经,发汗、下泻都难以奏效。如果鼻出血后热度不退,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汤、败毒散、阳旦汤治疗。如果少阴病初起,误用发汗方法,会导致迫血外出,经脉失常而鼻出血,血不仅从鼻孔流出,也可能从口、耳、眼流出。还有一种情况是阳气陷入阴分,四肢冰冷,医生误以为是表寒,而强行发汗。
當下反汗,以致動血是為下厥上渴,難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謂此也。要知汗出不澈,為陽之衄,誤發其汗為陰之衄,二者大不同也。節庵:以麻黃桂枝治衄,非治衄也。散其經中邪氣耳。衄家不可汗,汗出額上陷,直視不眴不眠,芍藥地黃湯。陽明自利加衄者,麻黃升麻湯。
少陰強汗,下厥上竭者,當歸四逆湯。仍灸太豁、三陰交、湧泉穴。江瓘:仲景言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汗,而此用麻黃湯,何也?蓋既衄之人,亡血已多,故不可再汗。此則當汗不汗,熱毒蘊結,無由解散。故仲景又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蓋發其汗,則熱越而出,血自止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後反而又出汗,甚至導致出血,這是下虛上熱的嚴重病症,很難治療。古人說:「桂枝服下後,如果陽氣過盛就會致命。」這正說明了這個道理。要知道,汗出不透徹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會導致出血;而錯誤地讓病人出汗則是陰氣不足的表現,也會導致出血,兩者完全不同。節庵說:「用麻黃和桂枝治療出血,不是治療出血本身,而是散去經絡中的邪氣而已。」出血的病人不能出汗,如果出汗了,就會出現額頭凹陷、直視無神、失眠等症狀,應該服用芍藥地黃湯。陽明經發熱自利且伴隨出血的,應該服用麻黃升麻湯。
少陰經強行出汗,導致下虛上熱的,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並且灸太溪、三陰交、湧泉穴。江瓘說:「仲景說出血的病人不能出汗,失血過多的病人也不能出汗,為什麼這裡要用麻黃湯呢?因為已經出血的人,失血已經很多了,所以不能再出汗。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出汗,熱毒就會積聚在體內,無法散去。所以仲景又說:傷寒病人脈象浮緊,不出汗,導致出血的,用麻黃湯治療。因為發汗可以讓熱氣排出,血自然就會止住。」
健曰:衄而可汗者,衄惟點滴,非表劑汗之,則邪熱不解,此《活人》所謂小衄也。衄而不可汗者,衄已成流,若再發汗,則額陷而致直視不眴不眠之患。總宜確審。)
吐血
雜病吐血咯血,責為熱邪。傷寒吐、咯血者,皆由誤於汗下,併火逆所致。或失汗下,血熱而成。是為壞病,當隨其逆而調之。惟少陰厥竭為強動陰血,難治。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唾膿血。(黃芩湯。)脈浮發熱,反灸之,必咽燥吐血。(救逆湯。)咽喉閉塞,不可發汗,汗則吐血,氣欲絕,厥冷蜷臥。(當歸四逆湯。)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有兩證,陽毒,麻黃升麻湯;陰毒,甘桔湯加半夏、生薑。
白話文:
吐血
各種雜病導致的吐血咯血,都是由於熱邪引起。傷寒而吐血、咯血的患者,都是因為誤用汗下之劑,導致火氣上逆所致。或者因為沒有使用汗下之劑,導致血熱而成。這些都是嚴重的疾病,必須根據其逆證進行調治。只有少陰厥證所導致的吐血咯血,是因為強迫性地動用陰血,所以難以治癒。
凡是服用桂枝湯而導致吐血的患者,其後必定會吐出膿血。(黃芩湯)脈象浮出而發熱,卻使用艾灸治療,必定會導致咽喉乾燥和吐血。(救逆湯)咽喉閉塞,不可使用發汗之劑,如果使用發汗之劑就會吐血,氣息衰弱,身體厥冷蜷縮。(當歸四逆湯)大量下瀉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適,吐出膿血。(有兩種情況:陽毒,使用麻黃升麻湯;陰毒,甘桔湯加半夏、生薑)
)陽毒,咽痛吐血,面瞿麥斑如錦紋。(升麻鱉甲湯。)燥渴吐鮮血。(黃連解毒湯加丹皮、生地,吞四生丸。)不渴,吐血如豬肝。(理中湯加墨汁。仁齋:凡吐血、衄血,無表證,脈不浮者,不可發汗。東垣云:脈微者,宜黃芩芍藥湯。脈滑若數者,犀角地黃湯。如熱甚,血不止者,河間地黃散、古方四生丸。
白話文:
陽毒入侵,導致咽喉疼痛、吐血,臉上出現像錦紋一樣的紅斑。可以服用升麻鱉甲湯。如果伴隨口渴、吐鮮血,則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並加入丹皮、生地,同時服用四生丸。如果沒有口渴,吐出的血像豬肝一樣,則可以服用理中湯加墨汁。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吐血、鼻出血,沒有外感症狀,脈象不浮的患者,不能發汗。東垣認為,脈象微弱的患者,宜用黃芩芍藥湯;脈象滑數的患者,宜用犀角地黃湯;如果熱症嚴重,血流不止,可以服用河間地黃散或古方四生丸。
血虛者,東垣麥冬飲子、三黃補血湯。大抵脈滑小者生,實大者死。或吐或衄後,脈微者易治。熱反盛脈數急者死。凡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得黑則止。所以犀角地黃湯,加京墨一二匙最效。昔陶尚文治一傷寒,四五日吐血不止,醫以犀角地黃等湯治之反劇。陶公切其脈浮緊而數,遂用麻黃湯一劑汗出而愈。
可謂得仲景之法者矣。若脈非浮緊而數,此法安可施乎。節庵:吐血者,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臟積瘀於內,遂成吐血。若見眼紅目閉,神昏語短,眩冒迷妄,煩躁漱水,驚狂譫語,鼻衄唾紅,手冷足寒,四肢厥冷,胸腹急滿,大便黑,小便數,見一二證,皆瘀血也。初得此病,急宜治之。
白話文:
血虛的人,可服「麥冬飲子」或「三黃補血湯」。一般來說,脈象滑小的人可以存活,而脈象實大的人會死亡。吐血或鼻出血後,脈象微弱的人容易治療。而熱症反盛,脈數急促的人會死亡。
血液遇到熱會流動,遇到冷會凝固,遇到黑色會停止。因此,「犀角地黃湯」加入一、兩匙京墨效果最好。
以前,陶尚文治療一個傷寒病人,吐血不止達四五天。醫生用犀角地黃等湯劑治療,結果症狀反而加重。陶尚文切脈發現脈象浮緊而數,於是使用了麻黃湯,患者出汗後痊癒。
這可以說是得到仲景之法的例子。如果脈象不是浮緊而數,麻黃湯的方法就不適合使用。
節庵說:吐血是由於諸陽受到熱邪,邪氣在體表,應該發汗卻不發汗,導致熱毒入內,在臟腑內積聚,最終形成吐血。如果出現眼紅、閉目、神昏語簡、眩暈、神志不清、煩躁、漱水、驚狂、胡言亂語、鼻衄、吐血、手腳冰冷、四肢厥冷、胸腹急滿、大便黑色、小便頻繁等一、兩種症狀,都表示有瘀血。
患上這種病,應及時治療。
若陸續不已,經數時而腹痛,則難愈矣。健曰:凡人脾胃虛弱,內熱偏盛者,外傷於寒,內伏其熱,火邪不得伸泄,而血出於口。當從東垣醫案,所立麻黃人參芍藥湯治之。觀子謂此方足以為範模也。)
畜血
當汗不汗,則為畜血,血結胸腹硬滿,手按則痛。若小便不利,乃水與氣也。小便自利,為有畜血。許學士云:畜血在上,其人喜忘;畜血在下,其人如狂。凡尿血身黃,必畜血者多。
太陽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不結胸,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下血者愈。若不下血,瘀熱在裡。(抵當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如狂。(上方。)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少腹急結,其人如狂。(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蓄血
如果無法發汗,就會導致蓄血,血液積結在胸腹,導致腹滿堅硬,按壓時會疼痛。若小便不通,表示有水氣。小便通暢,表示有蓄血。
許學士說:蓄血在上,會導致人健忘;蓄血在下,會導致人發狂。凡是尿血身體發黃的人,大多有蓄血問題。
太陽病六七天時,表證仍然存在,脈搏微弱而沉穩,沒有胸悶、發狂、小腹堅硬腹滿,小便通暢,腹瀉者會康復。若未腹瀉,表示瘀熱在體內。(適用抵當湯。)
身發黃、脈搏沉而結,小腹堅硬,小便通暢如狂。(適用上述方子。)
太陽病未解,熱氣積結於膀胱,小腹劇烈痙攣,人如發狂。(適用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喜忘,大便黑,為畜血在上。(犀角地黃湯。)在中,(桃仁承氣湯。)在下,(抵當湯。)胸滿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有瘀血也。(桃仁承氣湯。)如熱狀煩滿,口燥渴,脈反無熱,陰伏瘀血也。(當下之。《明理》:畜血者,血在上焦結聚,畜而不散也。
由傷寒失汗,畜血在裡,太陽之邪,隨經內瘀,血為熱轉,結而不行,畜於下焦也。凡診傷寒,先看面目,次觀口舌,及心下至少腹。以手按之,若少腹硬滿,便當問其小便,小便不利者,是津液留結,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是畜血也,可下其瘀血。經曰:傷寒有熱,少腹滿,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有畜血也。
白話文:
陽明病導致記憶力減退,大便呈黑色,這是因為血液積聚在上部。應使用犀角地黃湯。如果血液積聚在中間,應使用桃仁承氣湯;如果血液積聚在下部,則需用抵當湯。胸部滿脹,舌頭發青且口乾,只會喝水但不願吞嚥,沒有寒熱現象,脈搏微弱而緩慢,腹部不脹滿,此人說自己感到滿脹,這表明有瘀血存在。應使用桃仁承氣湯。如果出現類似熱症的煩躁和滿脹感,口乾口渴,但脈搏卻沒有熱像,這是因瘀血深藏而導致陰性症狀。應立即治療。《明理》中提到,「畜血」指的是血液在上焦聚集,囤積不散。
這段文字描述了傷寒導致失汗後,血液在體內積聚的情況。傷寒邪氣隨著經絡深入,血液被熱氣轉化,凝聚而不流通,積聚在下焦。診斷傷寒時,首先觀察臉部和口舌,再檢查心下至少腹部位。用手按壓,若發現少腹硬脹,應詢問小便情況。如果小便不通暢,是因為津液留結,需要通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則表示有血液積聚,應下法排出瘀血。經典中提到,傷寒伴有熱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反而小便自利,表示有血液積聚。
又曰:太陽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然畜之中,又有輕重,如狂也,喜忘也,皆證之甚也,抵當湯。外已解,但少腹結,證之輕也,桃仁承氣湯。五法:少腹急者,邪在下焦,無頭痛惡寒發熱者,外證已解。大便黑者,瘀血漬之。
小便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上焦主陽,下焦主陰,陽邪居上,為重陽,重陽則狂。今瘀血客於下焦,下焦不行,則幹上部清陽之分,而天君弗寧矣,故如狂。海藏:血證古人用藥,雖有輕重之殊,而無上下之別,今分作上、中、下三等。以衄血、嘔血、唾血、吐血為上部,血結胸中為中部,畜血下焦為下部。
白話文:
古人曾言:若見太陽經的症狀呈現黃色,脈象沈結,少腹堅硬,且小便不通暢,這表明體內可能沒有血液積聚。若小便能自行流暢,且病人表現出如癡狂的情緒,則可斷定是血癥的確診。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病情又可細分為輕重不同,例如表現為癡狂或記憶力減退等,這些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需使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外部症狀已經解除,僅剩少腹結塊未消,則表明病情較輕,應使用「桃仁承氣湯」進行治療。
總計有五種症狀:
- 若少腹緊張,表明邪氣在下焦,無頭痛、畏寒、發熱等症狀,表示外部症狀已經得到緩解。
- 大便呈黑色,表明有瘀血阻滯。
- 若小便通暢,則表明是因血液問題而非氣血問題。
- 上焦主管陽氣,下焦主管陰液,陽邪侵入上焦,會形成重陽,重陽會使人表現出癡狂的行為。
- 如今,瘀血停留於下焦,下焦的運行受阻,導致乾燥上部清陽的部位,使得天君(即心神)不安,因此表現出如癡狂的狀態。
根據海藏的理論,古人對於血癥的治療,雖然在輕重程度上有差異,但在上下部位上並無區別,現今則將血癥分為上部、中部和下部三個層次。上部包括鼻血、吐血、咳血等,中部則是血液在胸中凝結,下部指的是血液在下焦蓄積。
夫既有三部之分,藥當隨之輕重也。失血多為衄血,脈浮灸之。咽燥,為唾血。當汗不汗,熱入於裡,為嘔血、吐血,此在上也。犀角地黃湯主之,涼膈散加生地亦可。大凡血證,皆不飲水,惟氣證則飲之。此證乃足太陰所主,脾所不里越而上行。實者犀角地黃湯,虛者黃芩芍藥湯。
凡病嘔吐者,皆脾所主,故咸用芍藥主之,是知太陰藥也。頭痛身痛,漱水不欲咽者衄。胸滿,漱水不欲咽,喜忘昏迷,其人如狂,心下手不可近者,血結在胸中也,桃仁承氣湯。其人發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及臍下疼者,畜血下焦也,抵當湯丸主之。如狂者在中,發狂者在下。
白話文:
人體有三部分,藥物也要依其輕重而用。失血過多導致鼻血,脈搏浮則用灸法。咽喉乾燥,導致吐血。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熱氣入內,導致嘔血或吐血,這些都是上部的病症。犀角地黃湯可以治療,加上生地黃的涼膈散也可以。一般來說,血症都不要喝水,只有氣症才要喝水。這種病症屬於足太陰經所管轄,脾氣沒有歸位而向上運行。實證用犀角地黃湯,虛證用黃芩芍藥湯。
所有嘔吐的病症,都是脾臟所管轄,所以都用芍藥來治療,這是因為芍藥是太陰藥。頭疼、身體疼痛,漱口卻不想咽下去,這是鼻出血。胸部滿悶,漱口卻不想咽下去,容易忘事、昏迷,像瘋狂一樣,用手靠近胸口就害怕,這是血凝結在胸腔裡,桃仁承氣湯可以治療。如果患者發狂,小腹硬滿,小便暢通,大便黑色,臍下疼痛,這是血積聚在下焦,抵當湯丸可以治療。發狂的病症在中焦,發狂的病症在下焦。
)
當歸散
便膿血者,乃傳經熱邪,或與微涼,或用疏導可愈。若誤投辛熱,則難痊矣。世以此為難療之證,而仲景著便膿血,別無死證也。然又有陰寒為病,下利膿血者。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若下後脈數不解而利不止,必協熱,便膿血。(黃芩湯,柏皮湯。)
少陰下利便膿血。(桃花湯。)色紫黑,(理中湯。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利。)腹滿身熱,下如魚腦,溫毒也。(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不止必便膿血。厥少熱多,病當愈,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白話文:
當歸散
出現膿血便,是因為熱邪傳播到經絡,或夾雜有輕微的寒氣,可以用疏通導瀉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辛熱藥物,就難以痊癒。世人都認為這是難以治療的證狀,而仲景的《傷寒論》中記載了關於膿血便的內容,並非都是無藥可救的證狀。
但是,也有因陰寒體質而導致下利膿血的情況。
病人沒有表裡症狀,發燒七八天後,雖然脈搏浮數,也可以瀉下治療。如果瀉下後脈數不減,腹瀉不止,必定是熱邪併合,產生膿血便。(可用黃芩湯、柏皮湯。)
少陰病下利膿血便。(可用桃花湯。)大便顏色紫黑。(可用理中湯。少陰病下利膿血便,可以瀉下。)腹滿身熱,大便如魚腦,這是溫毒所致。(可用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先發冷後發熱,腹瀉必定會自己停止,如果不停止,就必定會變成膿血便。發冷少,發熱多,病情應該會好轉,如果持續發熱七天不消退,必定會變為膿血便。
下利脈數而渴者,自愈,不愈者,必清膿血。(清,即固也。)下利寸脈反浮,尺中自澀,必清膿血。熱少厥微,煩躁,小便利色白,欲食為欲愈。若厥而嘔,胸脅滿,煩,後必便血。少陰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以熱在膀胱,必便血。
太陽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再到太陽,不解,必清血。太陽下之,脈浮滑者,必下血。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膿血。(仁齋:凡下血便膿血,有陰陽冷熱之不同。古人云:見血無寒,血得熱則行,此大概之言。然屬熱者,常八九,屬寒者,常一二,不可拘泥於無寒也。
《要略》曰:陽證內熱,則下鮮血;陰證內寒,則下紫黑如豚肝也。且陽證脈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苦寒之藥可救。若數而無力者,虛熱也,當甘溫養血中,少佐寒藥。若陰證脈遲而有力者,為有神,可治。無力者,難治也。凡下利膿血,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小,易治。
白話文:
- 下痢、脈搏頻繁而口渴的人,會自行痊癒;如果不痊癒,一定會排出清膿血。(清,也就是固縮之意。)
- 下痢,寸脈反覆浮起,尺脈中間自覺澀滯,一定會排出清膿血。
- 熱氣少,厥逆(陽氣上逆)微弱,煩躁不安,小便顏色淡白,想吃東西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 如果發生厥逆且嘔吐,胸脅脹滿,煩躁,之後必定會便血。
- 少陰經證(腎虛寒證)持續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是因為熱氣在膀胱,一定會便血。
- 太陽經證(表熱證)用火燻熱,不出汗,此人必定煩躁。再次遇到太陽經證,不改善,一定會排出清血。
- 太陽經證下痢,脈浮滑,一定會下血。
- 淋病不能發汗,發汗必定會排出膿血。(仁齋注:凡是下血或便膿血,陰陽寒熱不同。古人說:看到血不會寒,血遇熱就會流動,這是大概的說法。但熱證常佔八九成,寒證常佔一二成,不可拘泥於沒有寒證這個說法。
- 《要略》說:陽證(熱證)內部發熱,就會排出鮮血;陰證(寒證)內部發寒,就會排出紫黑色如豬肝的血液。而且,陽證脈搏頻繁有力,是實熱,可用苦寒藥物救治。如果脈搏頻繁無力,是虛熱,應當以甘溫藥物養血中,少量加入寒藥。如果陰證脈搏遲緩有力,是有生機,可以治療。無力,難以治療。凡是下痢膿血,身體發熱脈搏強勁,難以治療。身體涼爽脈搏微弱,容易治療。
下血脈洪大急硬不和者死。脈雖大而和者,可治也。損庵:太陽火熏,再到太陽,必清血,是火邪迫血而下也。淋家發汗,必便膿血,此壞病也。由小便淋瀝所致,與豬苓湯,利其小便而愈。陽明下血譫語,熱入血室也,刺期門,散其熱。無表裡證,脈浮數,下之。協熱便膿血,熱勢下流也。
陶氏:陰寒為病,下利膿血者,乃下焦虛寒,腸胃不固,清濁不分而便膿血。二者一為血熱,一為血寒也。)
熱入血室
衝脈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海。衝脈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邪熱傳入陽明腑也。在婦人,則為寒熱如瘧,邪隨經入。皆為熱入血室,逼血下行,挾熱而利。是熱入血室,男女皆有之也。挾熱之脈,乍澀乍數,或伏或沉,血熱交併,則脈洪盛,男子於左手見,女子右手見也。
白話文:
繁體中文
下血脈洪大急硬不和者死。脈雖大而和者,可治也。損庵:太陽火燻,再到太陽,必清血,是火邪迫血而下也。淋家發汗,必便膿血,此壞病也。由小便淋瀝所致,與豬苓湯,利其小便而愈。陽明下血譫語,熱入血室也,刺期門,散其熱。無表裡證,脈浮數,下之。協熱便膿血,熱勢下流也。
陶氏:陰寒為病,下利膿血者,乃下焦虛寒,腸胃不固,清濁不分而便膿血。二者一為血熱,一為血寒也。)
熱入血室
衝脈是血液的海洋,也就是血室。男女都有這個血海。衝脈受熱,血液必定亂流。在男性,就會造成下血譫語,是邪熱傳入陽明腑。在女性,則會出現寒熱如瘧疾,邪氣隨著經脈進入。這都是熱入血室,逼迫血液下行,挾帶熱氣而拉肚子。所以說熱入血室,男女都有可能發生。挾帶熱氣的脈象,時而澀滯時而急促,有時隱伏有時沉伏,血液與熱氣交織,脈象就會洪大而有力,在男性左手可以見得到,在女性右手可以見得到。
男子熱人血室,下血譫語,但頭汗出。(刺期門。)婦人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小柴胡湯,或加生地、當歸、丹皮。)經水適來,熱除身涼,脈遲,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刺期門。)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譫語,如見鬼狀。(不須治,自愈。
尚文:婦人熱入血室有三,一條不言藥者,以經血方來,熱氣乘虛而入,經血止,則熱亦止矣,故不可汗下。如胸滿譫語,此由實也,宜刺而瀉之。蓋經水適斷,續得寒熱,其血必結矣,故用小柴胡湯。)
無汗
有寒邪在表而無汗者,有邪氣行於里而無汗者,有水飲內畜而無汗者,有陽虛無汗者。
白話文:
男性若熱氣侵入血室,會導致下體出血及神智迷亂,僅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需針灸期門穴)。女性若熱氣進入血室,且剛好是月經結束後,會出現類似寒熱交錯的癥狀,並且有規律性(可服用小柴胡湯,或者加用生地、當歸、丹皮等草藥)。如果月經剛來,熱症退去後身體感到涼爽,脈搏緩慢,胸部及兩側有堵塞感,神智混亂(需針灸期門穴)。若月經剛來,白天精神清晰,夜晚神智混亂,表現為看到鬼魂的模樣(這種情況無需治療,通常會自行痊癒)。
另外,對於婦女出現熱入血室的情況,有一條未提及藥物的條目,這可能是因為月經剛開始,熱氣趁虛而入,月經停止後,熱氣也會隨之消散,因此不適合使用發汗或下藥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出現胸脹及神智混亂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有實邪所致,應進行針灸治療以洩除邪氣。若月經剛結束,接著出現寒熱交錯,血液很可能已經凝結,因此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
無汗的情況可以分為四種:
- 表面有寒邪而沒有出汗。
- 病邪在內部運行而不出汗。
- 體內有水溼積聚而不出汗。
- 身體陽氣不足,所以不出汗。
太陽傷寒,無汗而喘。(麻黃湯。)中風無汗煩躁,(大青龍湯。)太陽項背強𠘧𠘧,無汁惡寒。(葛根湯。)傷寒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如瘧發熱惡寒,面反有熱色,不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服桂枝湯,或下,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汁,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發黃,小便難,潮熱噦。(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麻黃湯。)陽明脈浮,無汗而喘。(麻黃湯。)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而渴,必發黃。
白話文:
太陽傷寒 沒有汗卻喘。(麻黃湯。)
中風 沒有汗,煩躁。(大青龍湯。)
太陽項背強硬 沒有汗,惡寒。(葛根湯。)
傷寒 沒有汗,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白虎加人參湯。)
像瘧疾發熱惡寒 臉上有熱色,不能微微出汗,身體必定發癢。(桂枝麻黃各半湯。)
服用桂枝湯 或腹瀉,頭部和後頸仍然疼痛,發熱沒有汗,心窩脹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陽明中風 脈搏弦浮有力,氣短腹部脹滿,脅痛和心痛,鼻腔乾燥,不能出汗,嗜睡,發黃,小便困難,潮熱噫氣。(小柴胡湯。如果只有脈浮,沒有其他症狀,用麻黃湯。)
陽明脈浮 沒有汗卻喘。(麻黃湯。)
陽明無汗 小便不利,心中煩悶,必定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只有頭部出汗 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小便不利卻口渴,必定發黃。
(茵陳蒿湯。)陽明法多汗,反無汗,身如蟲行皮中,久虛敵也。(朮附湯,黃耆建中湯。)
少陰脈沉,發熱無汗。(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血從口鼻目出,名上竭下厥,難治。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各半湯。)脈弱無力,難作汗,血虛也。(黃耆建中加朮附湯。)投麻黃湯三大劑,而不得汗者死。汗雖出,不至足者死。
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死。(是為陽脈之極,然有當和解之證。汗之不得汗者,和解之,力到汗自出而解矣。慎勿誤以為死證。)
白話文:
(茵陳蒿湯)熱病時出汗過多,反倒開始不出汗,感覺身上有蟲在皮膚底下爬動,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造成。 (朮附湯、黃耆建中湯)
脈象沉細,發燒但不流汗。 (麻黃附子細辛湯)脈象沉細,只有手腳冰冷但不流汗,勉強讓病人發汗,會導致血從口鼻目中流出,稱為「上竭下厥」,難以治療。脈象浮而遲緩,遲緩表示沒有陽氣,無法發汗,病人必定覺得全身發癢。 (各半湯)脈象虛弱無力,很難發汗,這是因為血虛。 (黃耆建中湯加入朮附)吃了三劑麻黃湯還發不了汗的,會死。雖然有汗,但汗水流不到腳部的,也會死。
熱病時脈象躁動強盛,卻發不了汗的,會死。 (這是陽脈走到極點,但是有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的證候。發不了汗的,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只要力氣到位,自然會發汗而解除症狀。不要誤認為是必死的證候。)
頭汗
諸陽經絡,皆循於頭。頭者,諸陽之會,邪持諸陽,津液上湊,乃為頭汗。三陰經不上於頭,故陰經無頭汗也。遍身有汗,謂之熱越,但頭汗出,熱不得越而上蒸也。故或吐,或下以除之。濕家但頭汗出者,寒濕相搏,不通之逆。若小便不利,而成關格,但頭汗出者陽脫也。
故曰頭無汗者生,有汗者死。又濕家下後,頭額汗出微喘,亦陽脫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皆為逆也。
太陽水結胸,無大熱,頭微汗。(大陷胸湯。孫兆:水結胸脅,頭必有汗。治以不能食。)已汗復下,胸脅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幹薑湯。)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便硬脈細,為陽微結,有表復有里也。頭汗出者,為陽微。(小柴胡湯。)
白話文:
頭汗
身體所有陽經的氣血經絡都通到頭部。頭部是諸陽匯聚的地方,邪氣侵犯諸陽經脈,津液上湧,就會形成頭汗。三陰經不循行到頭部,所以陰經不會有頭汗。遍身出汗稱為熱越,只有頭部出汗,說明熱邪尚未擴散到全身而上蒸到頭部。因此,有些人會通過嘔吐或瀉下來去除熱邪。濕熱體質的人只有頭部出汗,是因為寒濕相搏,氣血不通暢所致。如果小便不暢利,形成閉阻,只有頭部出汗,說明陽氣虛脫。
所以說,沒有頭汗的人可以活,有頭汗的人會死。患有濕熱體質的人,瀉下後,頭額出汗,微微喘息,也是陽氣虛脫的緣故。濕熱體質的人,瀉下後,額頭出汗,小便不暢利的人會死,瀉利不止的人也會死。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氣血逆亂所致。
太陽經的水濕停留在胸中,沒有明顯發熱,頭部微微出汗。(大陷胸湯)。孫兆說:水濕停留在胸脅,頭部一定會出汗。此時患者不能進食,需要調理。如果已經出汗又再次瀉下,胸脅微微脹結,小便不暢利,口渴但沒有嘔吐,頭部出汗,寒熱往來,心煩意亂。(柴胡桂枝幹薑湯)。五六天後,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冷,心下滿悶,大便堅硬,脈搏細弱,這是陽氣微微鬱結,說明表證和裡證併存。頭部出汗,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小柴胡湯)。
陽明下後外有熱,不結胸,懊憹頭汗出。(梔子豉湯。)陽明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而渴,瘀血在裡身必發黃。(茵陳五苓散。)陽明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發黃。(五苓散,或梔子加茵陳柏皮湯。)熱入血室,下血譫語,但頭汗出。(刺期門。)發黃,頭汗出,小便難而渴,濕也。
(茵陳五苓散,或茵陳大黃湯。)頭汗額上偏多者,屬心部,為血證。(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白朮、甘草,以益脾土。嗣真:頭汗出有數種,如發黃頭汗出者,熱不得越而上泄也。背強惡寒,頭汗出,寒濕摶經絡也。下血譫語頭汗出,熱入血室也。虛煩懊憹,頭汗出,邪客胸中,熏發於上也。
白話文:
陽明經熱氣往下走,表現在身體外側,沒有胸悶,會感到煩躁,額頭出汗。陽明經熱氣只出現在額頭,汗流到脖子就退回去,小便不利且口渴,身體裡有瘀血,會發黃。陽明經被火熱灼傷,額頭微微出汗,小便不利,發黃。熱氣進入血室,便會出現便血神志不清,只出額頭汗。發黃、出額頭汗、小便困難且口渴,是濕氣導致。額頭汗較多,屬心部問題,是血症。頭汗出有很多原因,例如發黃伴隨頭汗出,是熱氣無法向上排泄;背部僵硬怕冷,頭汗出,是寒濕阻礙經絡;便血神志不清,頭汗出,是熱氣進入血室;虛煩躁動,頭汗出,是邪氣侵入胸部,向上熏蒸。
水結胸頭汗者,水氣停結,不得外行也。陽微結,與往來寒熱,頭汗者,邪在半表半裡也。發黃鼻衄,小便難,頭汗出者,邪風火熱,熏灼上炎也。此數者,皆為邪所幹而致。若關格不通,頭汗者死。濕家下之,額汗微喘,小便利者死。既皆陽氣上脫,為逆也。《活人》:病人表實裡虛,玄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
凡頭汗者,五臟乾枯,胸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為重虛。節庵:夫裡虛不可下,內涸不可汗,既頭有汗,不可再汗。或實熱在內,小便利而大便黑,為畜血頭汗出者,輕則犀角地黃湯,重則桃仁承氣湯。熱入血室,半表半裡頭汗出者,小柴胡湯。海藏:頭汗出,劑頸而還,血證也。
白話文:
若病人胸悶、頭上出汗,是水氣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如果體表微寒,伴隨寒熱交替,並伴隨頭汗,代表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若出現發黃、流鼻血、小便困難、頭汗,則表示邪氣為風火熱,上炎熏灼所致。以上這些情况,都是因為邪氣入侵身體所致。如果關竅不通,伴隨頭汗,則有生命危險。若是濕氣過盛,導致小便量少、頭汗微出、呼吸急促,也會有生命危險。這些情况都是陽氣上浮,逆行所致。《活人》中提到,病人如果表面实而内虚,头部的關窍闭塞,则陽氣就會向上走,导致頭部出汗。
凡是頭部出汗的病人,都是五臟枯竭,胸腔空虛,津液不足。切忌服用泻药,因為泻药會加重虛弱。節庵指出,内虚不可服用瀉藥,身體乾燥不可出汗,如果頭部已經出汗,就不要再出汗了。如果体内有实热,伴随小便量多、大便黑色,並且頭部出汗,这是血液瘀积的表现,輕症用犀角地黄汤,重症用桃仁承氣湯治疗。如果热邪进入血脉,半表半裡伴随头汗,则用小柴胡湯治疗。海藏指出,头汗直冲颈部,是血症的表现。
額上偏多者屬心部,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宋迪:凡額上手背冷汗者,陰毒傷寒也。宜四逆湯急溫之,焉得謂陰證必無汗。
手足汗
胃主四末,為津液之主。手足汗出,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經》曰: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又曰: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二者,便宜下之。若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不宜下之。二者俱手足汗,一為初硬後溏,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不可下。一便難譫語,為陽明證具,故宜下。
陽明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喘,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大承氣湯。)陽明中寒,不能食,水穀不別,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吳茱萸理中湯。)
白話文:
額上偏多者屬心部 額頭上汗水較多的人屬於心部,只對脾胃有益處,用補血的藥物治療,再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宋迪說:凡是額頭、手背上冒冷汗的,是陰邪入侵導致的傷寒。應該用四逆湯快速溫補,怎麼能說陰證就一定不會出汗呢?
手足汗 胃主宰人體的四肢,是津液的主管。手足出汗,是因為熱量積聚在胃中,是津液外溢所致。《黃帝內經》說:手足濕潤地出汗,大便已經硬結了。又說:手足汗水淋漓地出,大便困難,而且胡言亂語,這兩種情況都應該瀉下。如果陽明經受寒,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足濕潤地出汗,這是將要形成頑固的瘕證,不適合瀉下。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手足出汗,一種先是便祕,後變為腹瀉,胃中寒冷,水谷不分,所以不能瀉下。另一種是便祕,胡言亂語,是陽明證具備的症狀,所以應該瀉下。
陽明脈象遲緩,出汗但不怕冷,身體沉重,氣短,腹脹,喘息,潮熱,除此之外的症狀已經解除,可以攻裡了。手足濕潤地出汗,大便已經硬結。(大承氣湯)陽明經受寒,不能進食,水谷不分,小便不利,手足濕潤地出汗。(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吳茱萸理中湯)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硬,譫語。(大承氣湯。)
盜汗
睡而汗出,覺即汗止也。睡則熱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故津液泄。覺則氣行於表,故止矣。雜病盜汗主陰虛。傷寒盜汗,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也。蓋邪在表,則自汗。經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陽明當作裡實,而脈浮者,必盜汗出,猶有表邪也。又三陽合病,目合則汗,是知盜汗。邪在表裡之間,悉屬和解明矣。非若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分。
陽明潮熱,脈但浮,必盜汗出。(黃芩湯,或桂枝茯苓白朮湯。)
白話文:
如果患者患有二陽並病,太陽證已經退去,出現潮熱,手腳發熱出汗,大便乾燥,神志不清,可以考慮服用大承氣湯。
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醒來後汗就止住。這是因為睡眠時熱氣進入內臟,表面的陽氣不足,導致津液外泄,所以出汗。醒來後氣血運行到體表,汗就止住了。各種雜病導致的盜汗主要由於陰虛。傷寒引起的盜汗,是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如果邪氣在表,就會自汗。醫書記載:輕微盜汗,並且仍然怕冷,說明表證尚未解。陽明經當作裡實,脈象浮的患者,一定會盜汗,說明還有表邪。如果三陽合病,閉目時出汗,也說明有盜汗。邪氣停留在表裡之間,就需要和解治療。這和自汗有所不同,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分。
如果患者出現陽明經的潮熱,脈象只有浮,一定會盜汗。可以使用黃芩湯,或者桂枝茯苓白朮湯來治療。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小柴胡湯。)
表熱裡寒,表寒裡熱
表熱裡寒,陰證脈沉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而反發熱也。表寒裡熱,少陰惡寒而蜷,表寒也,時時自欲去衣被,裡熱也。脈必滑,身厥舌乾者,是也。
陽明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
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上方。)既吐且利,小便複利,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四逆湯。)
大熱惡寒,大寒惡熱
白話文: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小柴胡湯。)】
表熱裡寒,表寒裡熱
當三陽合併出現病症,脈搏顯得浮大,且有上關上(頭部有熱感)的情況,患者只想睡眠,閉上眼睛就會出汗。(適用於小柴胡湯。)
【表熱裡寒,表寒裡熱】
表熱裡寒指的是外部熱、內部冷的狀態;表寒裡熱則是外部冷、內部熱的情況。
【陽明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
當陽明脈脈象呈現浮而遲的狀態,表示有表熱裡寒的現象,並出現下利清穀(大便稀薄帶水)的症狀,可用四逆湯來治療。
【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
若少陰出現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腳發冷,脈搏微弱反而不畏寒,臉色紅潤或腹部疼痛,或者嘔吐,或者咽喉疼痛,或者大便停止但脈搏消失,可使用通脈四逆湯來進行治療。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上方。)】
出現下利清穀,裡寒外熱,伴有出汗和四肢冰冷的情況,可以使用上述的方劑進行治療。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四逆湯。)】
如果既有嘔吐又有下利,小便頻繁,大量出汗,下利清穀,出現內寒外熱的現象,脈搏微弱接近斷絕,則適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大熱惡寒,大寒惡熱】
這表示有嚴重的熱症或寒症,表現為熱得怕冷或寒得怕熱。
健曰:熱邪鬱結,外必惡寒,寒邪鬱結,內必惡熱。皆宜和解。
身大熱反欲近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節庵、趙嗣真曰:《明理論》云:往來寒熱者,邪正分爭也。邪氣之入人,正氣不與之爭,則但熱而無寒。若正邪分爭,於是寒熱交作。蓋寒邪為陰,熱邪為陽,里分為陰,表分為陽。邪之客於表也,為寒,邪與陽爭則寒。
邪之入於裡也,為熱,邪與陰爭則熱。若在表裡之間,外與陽爭,內與陰爭,由是寒熱且往且來,日數度發也。若以陰陽二氣相勝論,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此則雜病陰陽二氣,自相爭勝然也,非可以語傷寒。斯論精切,深合仲景之旨。蓋不惟釋疑《活人書》而已也。
白話文:
健康之道說:熱邪停滯體內,表面必會怕冷;寒邪停滯體內,內裡必會怕熱。這兩種情況都要用調和的方法來解決。
身體非常熱反而想靠近衣服,這是熱在皮膚表面,寒在骨髓裡。身體非常冷反而不想靠近衣服,這是寒在皮膚表面,熱在骨髓裡。節庵和趙嗣真說,《明理論》記載: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是正邪力量相爭的結果。邪氣入侵人體,正氣不與之抗爭,就會只表現出熱而沒有寒。如果正邪力量相爭,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因為寒邪屬陰,熱邪屬陽,內裡屬陰,表面屬陽。邪氣停留在表面,就會表現為寒,邪氣與陽氣相爭就會感到寒。
邪氣入侵內裡,就會表現為熱,邪氣與陰氣相爭就會感到熱。如果邪氣停留在表裡之間,外面與陽氣相爭,內裡與陰氣相爭,就會出現寒熱交替,而且每天發作好幾次。如果按照陰陽二氣相爭的觀點來看,陽氣不足就會先寒後熱,陰氣不足就會先熱後寒。這是各種疾病陰陽二氣相互爭鬥的結果,不能用傷寒的理論來解釋。這個觀點精闢透徹,深入契合仲景的精髓,不僅僅解除了《活人書》中的疑惑。
又按河間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而《活人》以此為表裡言之。故趙氏曰:詳仲景論,止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裡者,蓋以皮膚、肉、脈、筋骨五者,《素問》以為五臟之合,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惟曰臟,曰腑,方可信表裡。
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骨髓即皮膚之下,內部深沉之分,與經絡屬表,臟腑屬裡之例不同。況仲景出此於太陽篇首,其為表證明矣。是知虛弱表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近衣。此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藥用辛溫。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輩,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陰邪閉其伏熱,陰凝於外,熱畜於內,故煩而不得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藥用溫涼。
白話文:
此外,根據河間張仲景的說法,惡寒是因為寒氣在表層,或身體發熱但仍然惡寒是因為熱氣在皮膚,寒氣在骨髓的說法都是錯誤的。而《活人書》以此為表裡之別的說法。因此,趙氏說:仔細推敲仲景的學說,他只區分皮膚和骨髓,並沒有說是表裡之分。這是因為皮膚、肌肉、脈絡、筋骨這五者,《素問》認為是五臟的集合,主導外部,充實身體。只有說是臟或腑,才能被認定為表裡之分。
可以看出,皮膚就是骨髓外層浮淺的部分,骨髓就是皮膚內層深沉的部分,這與經絡屬表,臟腑屬裡的概念不同。況且仲景把這個理論放在太陽篇的開頭,其為表證已經很明顯了。由此得知,體質虛寒的人,感受外邪發熱,熱邪浮淺,壓不過深寒,所以感到寒冷,想要穿上衣服。這所謂的熱在皮膚,寒在骨髓,用藥應以辛溫為主。至於體質強健、平時就比較熱的人,或酗酒之輩,感受外邪之初,寒氣還沒轉化為熱氣,陰邪阻擋著潛伏的熱氣,陰氣凝聚在外,熱氣蓄積在內,所以感到煩悶,無法靠近衣物。這所謂的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用藥應以溫涼為主。
一發之餘,表解里和。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膚為表,骨髓為里,則麻黃證骨節疼痛,其可謂有表復有里那。仲景傷寒一書,人但知為方家之祖,而未解作秦漢文字觀。故於大經大法處,反生疑似。而後世之人,類輯方書,往往失其本義,並加穿鑿,引以雜病為類,特引其例者爾。
如瘧,熱多寒少
如瘧者,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時也。有太陽,有陽明,有婦人熱入血室之不同。熱多寒少,亦有三證,其用藥各不同也。
太陽八九日,如瘧,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日二三度發,脈微緩。(為欲愈。)脈微惡寒,陰陽俱虛。(不可更汗吐下。)面反有熱色,不得小汗,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如瘧,日再發,汗出必解。(桂枝二麻黃一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無陽也。不可更汗,(桂枝二越婢一湯。)
白話文:
在出汗之後,表證消散了,裡證也和緩了。這是仲景沒有明說的妙用。如果把皮膚看作表證,骨髓看作裡證,那麼麻黃證出現骨節疼痛,就可以說是有表證又有裡證了。仲景的《傷寒論》一書,人們只知道它是方劑的始祖,卻沒有理解它的秦漢文章特點。所以,在涉及重大經絡和大法則的地方,反而會產生疑惑。而後世的人們,在編寫方劑書籍的時候,常常遺漏了本意,而且還添油加醋,把它列為雜病的分類,只引述了例子而已。
比如瘧疾,發熱多,發冷少
像瘧疾一樣的,發作和停止都有規律,不像寒熱往來那樣沒有固定的時間。有太陽證,有陽明證,有婦女熱入血室的不同情況。發熱多,發冷少,也有三種證狀,用藥都各不相同。
太陽證: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怕冷,發熱多發冷少,不嘔吐,大便清爽,每天發作二三次,脈搏細弱而緩和。(想要好轉。)脈搏細弱怕冷,說明陰陽兩虛。(不能再發汗或催吐瀉下。)面色反而有發熱的樣子,不能出點小汗,身體必定發癢。(桂枝麻黃各半湯。)服了桂枝湯,大汗出後,像瘧疾一樣,每天再次發作,出汗必定緩解。(桂枝二麻黃一湯。)發熱怕冷,發熱多發冷少,脈搏細弱,沒有陽氣。不能再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發熱,陽明也。脈浮虛,(桂枝湯。)脈實,(大承氣湯。)
婦人熱人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小柴胡湯。節庵: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脈遲為血少,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營衛,候尺脈不遲,卻以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選用。厥陰脈浮緩,囊不縮,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溫瘧脈和平,身無寒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渴者,柴胡加人參栝蔞根湯。)
小便不利,小便難
因汗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亡於外也。因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耗於內也。痞證或發黃,或熱病而小便不利者,皆熱鬱所致也。風溫相摶,與陽明中寒,小便不利者,寒邪所乘也。其小便難者,亦由汗下所致也。)
白話文: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發熱,陽明也。脈浮虛,(桂枝湯。)脈實,(大承氣湯。) 病人感到身體燥熱,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又像瘧疾一樣,下午發燒,這是陽明經出了問題。如果脈象浮虛,則用桂枝湯。如果脈象實,則用大承氣湯。
婦人熱人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小柴胡湯。節庵: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脈遲為血少,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營衛,候尺脈不遲,卻以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選用。厥陰脈浮緩,囊不縮,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溫瘧脈和平,身無寒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渴者,柴胡加人參栝蔞根湯。) 婦人如果子宮發熱,她的經血必定會凝結,因此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用小柴胡湯治療。節庵先生說:熱證多而寒證少,這是陽氣侵犯陰氣。如果脈象遲緩是血虛所致,應先用黃耆建中湯來滋養氣血,等到尺脈不遲緩時,再選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如果厥陰脈浮緩,陰囊不收縮,發熱惡寒狀似瘧疾,預示著將要痊癒,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溫熱性瘧疾,脈象平和,身上無寒熱症狀,骨節疼痛,偶爾嘔吐,可用白虎湯加桂枝治療。如果口渴,可用柴胡加人參栝蔞根湯治療。)
小便不利,小便難 小便不利分為因出汗所致和小便困難。
**因汗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亡於外也。因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耗於內也。痞證或發黃,或熱病而小便不利者,皆熱鬱所致也。風溫相摶,與陽明中寒,小便不利者,寒邪所乘也。其小便難者,亦由汗下所致也。) 因出汗而小便不利的,是身體津液從外耗散所致。因腹瀉而小便不利的,是身體津液從內耗損所致。胸悶腹脹,或黃疸,或熱病而小便不利的,都是熱鬱導致的。風熱交結,或陽明經受寒,導致小便不利的,是寒邪侵襲所致。小便困難的,也是因出汗腹瀉所致。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便不利,少腹滿。(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大汗後,胃干,煩躁不眠,欲飲水。(少少與之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脈浮者,五苓散;不浮者,豬苓湯。)服桂枝湯或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渴而躁煩,小便不利。(五苓散。)往來寒熱,胸脅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已汗復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幹薑湯。
白話文:
傷寒初期症狀未解,胸腹有積水,乾嘔發熱伴咳嗽,小便不暢,下腹脹滿。大汗後,胃部乾燥,煩躁失眠,想喝水。如果脈象浮,小便不暢,微熱口渴,脈浮用五苓散,脈不浮用豬苓湯。服用桂枝湯或其他藥物後,仍然頭頸強痛,發熱無汗,胸腹脹滿,輕微疼痛,小便不暢,可以使用去桂加茯苓的白朮湯。胸腹痞滿,可以服用瀉心湯。痞滿未解,口渴躁煩,小便不暢,可以使用五苓散。反覆寒熱,胸脅脹滿,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心悸,小便不暢,可以使用去黃芩加茯苓的小柴胡湯。已經出汗又腹瀉,胸脅脹滿,微結,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心煩,可以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陽明中風,誤下後,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但頭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熱不得越,必發黃。(茵陳蒿湯。)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滿。(上方。)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
(五苓散加茵陳。)陽明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發黃。(五苓散加茵陳、山梔。)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欲作痼瘕。(建中湯。)
白話文:
-
下藥後,胸部感到滿悶,心神煩亂驚悸,尿液不通暢,說話迷糊,全身沈重,無法轉動身體。這情況適合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若是陽明經受到風邪,錯誤地使用下藥後,脈象浮現熱感,口渴想要喝水,尿液不通暢。
-
尿液不通暢,大便時好時壞,伴有輕微熱感和呼吸困難,無法安睡,可能有乾燥的排便物。
-
只有頭部出汗,尿液不通暢,口渴想喝水,熱氣無法排出,必定會出現黃疸症狀。
-
皮膚黃色如橘子,尿液不通暢,腹部微微脹滿,這情況適用以上方。
-
沒有出汗,尿液不通暢,心中感到焦慮,必定會出現黃疸症狀。
-
雖然受到火傷,額頭微有汗跡,尿液不通暢,會出現黃疸症狀。
-
若是中寒引起消化不良,尿液不通暢,手腳出汗,有長期腹痛的可能,適用建中湯。
少陰小便不利,大便自利,腹痛,四肢沉重,痛有水氣也。(真武湯。)四逆或小便不利,(四逆散加茯苓。)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桃花湯。)噦而腹滿,前部小便不利。(脈浮,五苓散;不浮,豬苓湯。)陰證小便不利,手足厥冷,脈微細。(不宜複利小便,藥惟四逆救陰,或灸氣海,或行蔥灸法。)
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急難屈伸。(桂枝加附子湯。)小便少必裡急,(豬苓湯。)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胸滿,脅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發黃,小便難,潮熱噦。(外不解,小柴胡加茯苓,脈但浮,無餘證者,麻黃湯。念莪:仲景大法,太陽證脈浮,五苓散;不浮,豬苓湯,二方皆以豬苓、茯苓、澤瀉為主也。但五苓散加白朮桂枝,辛甘為陽也;豬苓湯加阿膠、滑石,甘寒為陰也。
白話文:
少陰
- 小便不順暢,大便自動排出。
- 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伴有水氣。(使用真武湯)
四逆
- 小便不順暢。(四逆散中加入茯苓)
腹痛
- 腹痛,小便不順暢,下痢不止,便中帶膿血。(桃花湯)
小便不利
- 嘔吐且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脈浮取五苓散;脈不浮取豬苓湯)
陰證
- 小便不順暢,手腳冰冷,脈搏微弱。(不可再利小便,應使用四逆湯救陰,或灸氣海穴,或進行蔥灸療法)
發汗不止
- 發汗後小便不止,怕風,四肢緊繃難以伸展。(桂枝加附子湯)
小便少
- 小便量少必定感到急迫感。(豬苓湯)
陽明中風
- 脈搏弦浮而大,喘氣胸滿,脅部及心臟疼痛,鼻子乾澀不出汗,嗜睡發黃,小便困難,潮熱嘔吐。(外邪未解,使用小柴胡加茯苓,若脈僅浮,無其他症狀,使用麻黃湯。引用念莪醫論:仲景方劑的大法,太陽證脈浮取五苓散;不浮取豬苓湯,這兩個方劑都使用豬苓、茯苓、澤瀉為主藥。但五苓散加入白朮、桂枝,辛甘發陽;豬苓湯加入阿膠、滑石,甘寒滋陰)
陽明熱黃,與梔子柏皮湯,脅痛身黃,與小柴胡,少陰有水,則行真武,厥陰寒閉,則行四逆,其汗多亡陽者,以桂枝加附子湯。後世以熱盛赤澀不通者,與八正散。陰虛火動,赤澀不利者,與生地、木通、黃柏、知母。不渴,小便不利赤,熱者血分,亦知、柏、生地類,皆補仲景之未備也。
膀胱為津液之府,汗多則津液外泄,小便因難,不可利之,恐重亡其津液,待汗止,小便自行也。又有熱甚而小便不利者,勿妄利之,恐引熱入於膀胱,往往變為畜血也。《活人》:發汗後,汗出多,亡津液,冒中干,故小便不利。醫不知,遂利小便誤矣。《類纂》云:胃中干,則無小便。
白話文:
陽明經熱盛,證狀發黃,使用梔子柏皮湯治療。脅肋疼痛、全身發黃,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陰經有水濕,使用真武湯治療。厥陰經寒邪閉阻,使用四逆湯治療。大汗淋漓導致陽氣虛脫,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後世醫家對於熱盛導致赤澀不通的,使用八正散治療。陰虛導致虛火上炎,赤澀不利小便的,使用生地、木通、黃柏、知母治療。不口渴,小便赤黃不利,屬熱證血分虧損,也能夠使用知母、柏樹、生地等藥物,這些都是補充仲景醫方的不足之處。
膀胱是津液儲藏的地方,汗出過多就會導致津液外泄,導致小便困難,不能利尿治療,以免加重津液的損失,等待汗液止住,小便自然通利。還有熱邪嚴重導致小便不利的,不要隨便利尿治療,以免引熱進入膀胱,往往會變成尿血。《活人書》記載:發汗後,汗出過多,損耗津液,導致氣分和血分虛損,所以小便不利。醫生不知道,就隨便利小便,這是錯誤的。《類纂要旨》說:胃中津液不足,就會導致小便不利。
仲景云: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亡津液也。若引飲,下焦有熱,小便不通者可利。脈浮,五苓散;脈沉,豬苓湯利之。小便難者,陰虛也。陰虛者,陽必湊之,由膀胱受熱,故小便赤澀而不利也。宜瞿麥、滑石類。若太陽漏不止,小便難,桂枝加附子。陽明中風,小便難,則柴胡加茯苓。
節庵: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此小便所以不通,大便亦有不利者,行之,取其滲泄也。若引飲過多,下焦畜熱,或中濕發黃小便停畜,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亡津液,胃汁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仁齋:太陰腹滿自利,小便不利,無熱,脈沉者,理中合五苓,更加厚朴、木香,分利其小便,而大便自止。厥陰寒閉,厥逆脈伏,囊縮入腹,小便不利,四逆通草茯苓。
白話文:
張仲景說:瀉藥後,又發汗,小便不順,是津液耗盡了。如果喝了很多水,下腹部有熱,小便不通,可以瀉利。脈浮,用五苓散;脈沉,用豬苓湯瀉利。小便困難的,是陰虛引起的。陰虛的話,陽氣必定會聚集過來,因為膀胱受熱,所以小便發紅發澀而不通。宜用瞿麥、滑石一類的藥。如果太陽經的汗出不止,小便困難,加附子到桂枝湯中。陽明經中風,小便困難,加茯苓到柴胡湯中。
李節庵說:邪氣聚集在下腹部,結而不散,嚴重時小腹堅硬脹滿疼痛,這時小便不通,大便也可能不通,此時行氣,以求滲泄。如果喝水過多,下腹部蓄熱,或者濕熱導致小便發黃而停滯,都應以利尿為先。只有因汗出而津液耗盡,胃液乾燥,以及陽明經汗出過多的人,才忌諱利尿。王肯堂說:太陰經腹脹自利,小便不利,沒有熱,脈沉的,理中湯合五苓散,再加厚朴、木香,分利小便,大便自會停止。厥陰經寒閉,厥逆脈象隱伏,陰囊收縮入腹,小便不利,可以用四逆湯加通草茯苓。
或灸氣海、石門,並蔥熨法。)
小便自利,小便數
小便自利,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因熱者,有因寒者,六經俱有此證,難以醫治也。數者,頻欲去而不多也。在三陽經,有在表在裡之分。若三陰,並無數證矣。
太陽六七日,表證仍在,脈數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少腹硬滿,小便自利。(抵當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上方。)傷寒有熱,少腹滿,小便反利,為有血也。(抵當丸。)十三日過經譫語,小便利,反下利,脈調和。(調胃承氣湯。)太陽小便自利,飲水多,必心下悸。(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白話文:
患者小便暢通,但小便次數頻繁,這情況可能是表證,也可能是裡證,可能是熱證,也可能是寒證,六經皆有此症狀,難以治療。小便頻繁是指想小便次數多,但每次尿量不多。若屬於三陽經,則有表證和裡證之分。若屬於三陰經,則不會出現小便頻繁的症狀。
太陽病若六七日表證未解,脈搏數而沉,卻沒有胸悶,患者會出現發狂的症狀,這是因為熱在下焦,導致少腹硬滿,小便暢通。若患者面色發黃、脈搏沉而結、少腹硬滿、小便暢通,行為如狂,可用抵當湯治療。若患者傷寒有熱,少腹滿,小便反而暢通,這是因為有血瘀的緣故,可用抵當丸治療。若患者病程進入第十三日,出現神志不清、小便暢通、反而腹瀉,脈搏調和,則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若患者太陽病小便暢通,飲水量多,必然會有心悸的症狀,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
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必初硬後溏,未可攻。如小便已利,(大承氣湯。)陽明自汗,或發汗,小便自利,為津液內竭,屎雖硬不可攻。(蜜膽導。)發熱惡寒,大渴腹滿,自汗,小便利,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少陰四逆,小便自利,或色白。(四逆湯。)小便不利,大便自利,四肢沉重,痛,腹痛,有水氣也。或小便利,(真武湯去茯苓。)既吐且利,小便複利,大汗出,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微欲絕。(四逆湯。此屬霍亂。)嘔而脈弱,小便複利,微熱見厥,難治。(上方。)熱少厥微,煩躁,數日後小便自利,色白,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
白話文:
便秘六七天,小便量少,大便先硬後軟,不可攻下。若小便已通暢,可用大承氣湯。陽明經發汗,或自己出汗,小便自利,屬於津液內耗,大便即使硬也不能攻下,可用蜜膽導。發熱惡寒,口渴腹脹,自汗,小便通暢,屬於肝氣犯肺,稱為橫病,可用刺期門穴。
少陰四逆,小便自利,或小便顏色白,可用四逆湯。小便不通暢,大便自利,四肢沉重疼痛,腹部疼痛,屬於水氣內停,可用真武湯去茯苓。如果既嘔吐又腹瀉,小便通暢,大量出汗,腹瀉排出清穀物,屬於裡寒外熱,脈搏微弱欲絕,可用四逆湯,此屬霍亂。嘔吐而脈搏微弱,小便通暢,微熱見厥,難以治療,可用上方。熱少厥微,煩躁,數日後小便自利,顏色白,熱邪消除,想要進食,病情就會痊癒。
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誤與桂枝,必厥。)太陽寸緩關浮,脈弱發熱汗出,惡寒罷而渴,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渴不止,(五苓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難,脾約也。(麻仁丸。)汗吐下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和之則愈。(小承氣湯。士材:凡小便不利者,初硬後必溏,不可下也。已利而汗多,津液已竭,不可下也。小便不利,而少腹硬者,溺也,當滲泄之。
小便利,而少腹硬者,非血即屎也,當通利之。發黃而小便利,則為可治。若腹滿而小便利,則為欲解。濕熱而小便利,則不能發黃。譫語至循衣摸床,而小便利,為可治。是小便之當察也,審矣。小便數者,本太陽陽明,治各有條。若腎虛有熱者,清心蓮子飲、生脈散,加知、柏、麥冬、蓮子類。
白話文:
脈浮自汗,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錯誤地用桂枝治療,必定導致抽搐。)
太陽寸脈緩慢且浮,脈搏微弱、發熱出汗,惡寒減輕但口渴,屬於陽明證。 小便頻繁者,大便必定堅硬,十天不更換衣服,也不會感到不適。口渴想喝水,(少少地給予。)口渴不止,(服用五苓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盛,澀則小便多。 浮澀相結合,大便就困難,這是脾臟收縮引起的。(服用麻仁丸。)出汗、嘔吐、腹瀉輕微煩躁,小便多,大便因此堅硬,調和它們就能痊癒。(小承氣湯。張士材:凡是小便不通利的人,開始堅硬後來必定會溏泄,不能瀉下。已經通利但出汗多,津液已經耗盡,不能瀉下。小便不通利,而小腹堅硬的,是水腫,應當滲利治療。
**小便通利,而小腹堅硬的,不是血就是屎,應當通利治療。**發黃而小便通利,則可以治癒。如果腹脹而小便通利,則表明即將痊癒。濕熱而小便通利,則不能發黃。胡言亂語到扒衣服摸牀,而小便通利,是可以治癒的。這是需要觀察小便的地方,務必要審慎。小便頻繁的人,本屬太陽陽明證,治療各有門徑。如果腎虛有熱者,清心蓮子飲、生脈散,加上知母、柏子、麥冬、蓮子之類的藥物。
脾腎俱虛者,補中益氣,加生脈知柏而法亦可用也。節庵:小便自利,為津液偏滲,大便小硬,宜微下之。陽明自汗,復發汗,津液內竭,故不可攻。若自汗而小便難,雖有表證,不可用桂枝,謂重亡其津液也。故厥。《活人》:小便數者,腎與膀胱俱虛,而客熱乘之。虛則不能制水,熱則水道行澀,故小便不快而頻數也。
)
遺溺
遺溺者,小水自出而不知也。夫膀胱所以瀦水者也,下焦虛,不能約束,故遺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中不仁,面垢遺尿,譫語,自汗出。(白虎湯。)邪中下焦,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四逆湯。)風溫誤下,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詳風溫。)
白話文:
對於脾腎功能不足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補充中藥來調理,加入生脈、知柏等草藥,這樣的方法也是可行的。節庵認為,如果小便自行排出,這代表體內的津液可能過度流失,大便乾硬時,應當採取輕微的排便方式。如果陽明體質的人出現多汗症,再進行發汗,導致體內津液枯竭,這種情況就不應該進行攻擊性治療。但如果只是多汗但小便困難,即使有表症現象,也不適合使用桂枝,因為這會加重體液的流失,導致體質虛弱,引發問題。小便頻繁,可能是腎與膀胱功能不足,加上外來熱邪侵入所造成的結果。體質虛弱無法控制水分,熱邪使尿路運作不暢,因此出現小便不舒適且頻繁的情況。
遺溺是指無意間小便自行流出。膀胱的功能是儲存體內的水分,如果下焦(膀胱所在的位置)虛弱,無法妥善控制,就會導致遺溺的情況發生。
三陽合病時,患者可能會感到腹部脹滿、身體沈重、口裡沒有感覺、臉部油膩、小便失禁、精神恍惚、自己流汗。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如果邪氣入侵下焦,使得陰氣寒涼,腳和膝蓋感到逆向冷感,並出現不自主的小便或大便情況,應使用四逆湯來調理。風溫(一種風熱感冒)若錯誤地進行下藥治療,導致小便不暢通,眼睛直視且排尿困難,則需詳細分析風溫的狀況來進行對症治療。
太陽火熨其背,大汗出,譫語振慄,下利,欲小便不得,反嘔而失溲。(此為欲解。)遺溺狂言,目反直視。(此為腎絕。)
仁齋:陽證熱甚,神昏而遺溺者,易治。陰證逆冷,脈沉微而遺溺者,難治。宜附子湯加乾薑、益智仁,以溫其下。若厥陰囊縮,逆冷脈微,遺溺者,四逆加吳茱萸。陽不回者死。汗下後,陰虛火動而遺溺者,宜人參三白湯加知、柏,或參、朮、芍藥、甘草、知、柏。經曰:水泉不止,膀胱不藏也。
腎虛則膀胱之氣,不能約束,要在滋補膀胱之氣。東垣又謂遺溺,屬肺金氣陷,當補肺氣。宜補中益氣湯合生脈知、柏。更以他證及色脈詳之,而自無遁情矣。
白話文:
太陽經的熱氣熨燙他的後背,大汗淋漓,胡言亂語,身體顫抖,腹瀉,想小便卻解不出來,嘔吐並且失禁大小便。(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瞪著不轉。(這是腎臟衰竭的徵兆。)
仁齋註解
陽證發熱嚴重,精神昏亂而大小便失禁,容易治療。陰證發熱發冷,脈象沉細而大小便失禁,難以治療。應該使用附子湯加上乾薑、益智仁,溫暖下焦。如果陰囊縮小,發熱發冷,脈象微弱而大小便失禁,則使用四逆湯加上吳茱萸。陽氣不能恢復的死亡。出汗後,陰虛火旺導致大小便失禁,應該使用人參三白湯加上知母、柏子,或者人參、白朮、芍藥、甘草、知母、柏子。經書上說:水泉不斷,是因為膀胱無法儲藏。
腎虛則膀胱之氣無法約束大小便,重點是要滋補膀胱之氣。東垣又說:大小便失禁,是肺金之氣下陷所致,應該補肺氣。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合併生脈飲、知柏。再根據其他症狀以及面部氣色和脈象仔細辨證,這樣就無處遁形了。
別為一證,合病,並病
合病者,或二陽經,或三陽經,同受病,病之不傳者也。並病者,一陽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而前後之邪猶在,病之傳經也。三陰經,無合病,三陽若與三陰合,即為兩感矣。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麻黃湯。)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葛根湯。)必下利而頭痛腹痛,發熱,目疼鼻乾,脈浮大而長。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太陽少陽合病,自利。(黃芩湯。必下利而頭疼脅滿,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脈浮而弦長。
)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陽明少陽合病,脈純弦者死。脈未至純弦者,(小柴胡加黃芩、芍藥。)脈滑而數者,有宿食。(大承氣湯。必下利而身熱,脅滿痛,乾嘔,或往來寒熱,脈長大而弦。)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若自汗者,(白虎湯。
白話文:
個別疾病、合併疾病、併發疾病
**合併疾病:**指兩個或三個陽經同時受病,病邪不傳播。
**併發疾病:**指一個陽經先發病未痊癒,又傳播到另一個經脈,同時存在前面的病邪和後面的病邪。三個陰經不會發生合併疾病。三個陽經如果同時與三個陰經合併,就稱為「兩感」。
具體的病症:
- 太陽陽明合併疾病:喘氣、胸部脹滿。(麻黃湯。)
- 太陽陽明合併疾病:自發性腹瀉。(葛根湯。)必須同時腹瀉、頭痛、腹痛、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脈象浮大而長。
- 太陽陽明合併疾病:不腹瀉,但嘔吐。(葛根加半夏湯。)
- 太陽少陽合併疾病:自發性腹瀉。(黃芩湯。)必須同時腹瀉、頭痛、肋部脹滿,或口苦咽乾,或反覆發冷發熱並嘔吐,脈象浮而弦長。
- (如果嘔吐,則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陽明少陽合併疾病:脈象純粹為弦脈者會死亡。脈象還未純粹為弦脈者,(用小柴胡加黃芩、芍藥。)脈象滑而數者,表示有宿食。(大承氣湯。)必須同時腹瀉、發熱、肋部脹痛、乾嘔,或反覆發冷發熱,脈象長大而弦。
- 三陽合併疾病:腹部脹滿、全身沉重、難以轉動,口不會說話,臉色灰暗、神志不清,遺尿。如果自發性出汗,(用白虎湯。)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小柴胡白虎湯。)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汗出不徹,因轉屬陽明,微汗出,不惡寒,當下。若表證不罷者,不可下,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陽氣怫鬱在表也。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四肢,乍在腹中,短氣但坐,脈澀,更發汗則愈。(下之,大小承氣;汗之,麻黃湯類。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潮熱汗出,便難譫語。(大承氣湯。)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肝俞、肺俞。)若發汗譫語,脈弦。(刺期門。)太陽少陽並病,反下之,或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心煩。(生薑瀉心湯,小陷胸湯。
白話文:
三陽合病
- 症狀:脈搏浮大,頭部及上半身發熱,昏昏欲睡,閉上眼睛就會出汗。
- 治療:小柴胡白虎湯。
二陽並病
- 初期症狀:出汗不明顯,轉為陽明證時,出汗較明顯,不惡寒。
- 處理:如果外邪證狀未除,不可瀉下,可稍微發汗。
- 特殊情形:面色紅赤,陽氣鬱結在外,應解表發汗。
- 若發汗不明顯,病人煩躁,不知疼痛所在,時而在四肢,時而在腹中,呼吸短促且只能坐下,脈搏澀,再發汗會好轉。
- 治療:下瀉用大小承氣湯;發汗用麻黃湯類。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
- 症狀:潮熱出汗,但仍胡言亂語。
- 治療:大承氣湯。
太陽少陽並病
- 症狀:頭頸部疼痛,或眩暈,有時像結胸,心下痞硬。
- 治療:針刺大椎第一間、肝俞、肺俞穴。
- 特殊情形:若發汗後出現胡言亂語,脈搏弦,針刺期門穴。
太陽少陽並病,誤用瀉下法
- 症狀:或結胸,心下硬,下痢不止,心煩。
- 治療:生薑瀉心湯、小陷胸湯。
念莪:並病者,如太陽先病,後傳陽明,太陽之證猶未盡,故曰並。何以見之?概前云二陽並病,太陽初得時,汗之不徹,轉屬陽明,自微汗,不惡寒,大柴胡湯。是以知二陽之證,有先後之傳,同見面病者,為並病也。嗣真:且如太陽陽明,若並而未盡,傳未過,尚有表證,猶當汗之,以各半湯。
若並之已盡,是為傳過,法當下之,以承氣湯。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所以仲景論太陽陽明合病,止此三證。於太陽陽明並病,則言其有傳變如此也。損庵:太陽陽明合病,有三證,其邪有淺深之分,故用藥有汗、下、和解之異。三陽合病,有二證:一用白虎;一無治法,後人用小柴胡白虎類。
白話文:
念莪:並病,指的是當一個病症尚未完全痊癒,另一個病症又接踵而來的情況。例如,當太陽經的病症剛開始,接著轉移到陽明經,這時太陽經的症狀還未全部消失,這就是並病。我們從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如果兩條陽脈同時出現病症,且在太陽經初發時未能有效排出,轉移到陽明經後,患者會表現為輕微出汗,不再畏寒,此時會使用大柴胡湯進行治療。這說明瞭兩條陽脈的病症可以有先後順序,並且同時出現的病症,就是並病。
嗣真:舉例來說,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出現病症但尚未完全痊癒,如果還有表徵,仍然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使用的是各半湯。
如果並病已經完全結束,也就是說病情已經轉移到下一個階段,則應當使用下藥,使用承氣湯。這表明瞭病情一旦進入下一階段(即進入腑部),如果不進入下一階段(即仍停留在脈經),那麼藥物的選擇就會不同。因此,張仲景在論述太陽經與陽明經合併的病症時,只提到了這三種情況。對於太陽經與陽明經的並病,他提到了這樣的轉變情況。
損庵:太陽經與陽明經合併的病症有三種表現,這些病症的邪氣有淺深之分,因此對應的治療方法也有發汗、下藥、和解等不同。三陽經合併的病症有兩種:一種使用白虎湯;另一種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後人使用小柴胡湯與白虎湯類似的治療方式。
蓋此二證,俱有三陽之候,故不可汗、下也。二陽並病有二證:表未解者,汗之;表已解,有里證者,下之。太陽少陽並病有三證:一由誤下成結胸;一項強如柔痓狀,心下硬,如結胸,不可發汗;一心下硬,項強而眩,不可下,俱宜分別。仁齋:既二經同病用藥亦必以二經之藥合而治之,三經同病,亦必以三經之藥合而治之。
如人參羌活散,乃三陽經藥;神術湯、沖和湯,皆太陽經藥;葛根湯、白虎湯,乃陽明經藥;小柴胡乃少陽經藥也。凡表證未解,太陽病尚在者,宜先解表。表已解,內不消,大滿大實者,方可攻下之。)
白話文:
這兩種症狀,都屬於三陽經的表現,因此不可發汗、瀉下。
二陽經同時發病,有兩種情況:表證未解者,可以發汗;表證已解,有裡證者,可以瀉下。
太陽經、少陽經同時發病,有三種情況:
一、誤用瀉下藥導致結胸;二、項強如柔痓狀,心下硬,如結胸,不可發汗;三、心下硬,項強並且頭昏眼花,不可瀉下,這三種情況都需分別對治。
仁齋說:兩經同時發病,用藥時必須用兩經的藥物一起治療;三經同時發病,也必須用三經的藥物一起治療。
例如人參羌活散,是三陽經的藥物;神術湯、沖和湯,都是太陽經的藥物;葛根湯、白虎湯,是陽明經的藥物;小柴胡湯是少陽經的藥物。
總之,表證未解,太陽病仍在者,應先解表;表證已解,內裡不消,腹滿腹實者,才能攻下。
兩感
臟腑俱受邪而病,謂之兩感。
龐安常云:脈沉大者,太陽少陰;沉長者,陽明太陰;沉弦者,少陽厥陰。(諸方書不載兩感,而《活人書》稱龐安常之言以示人。《素問·熱病論》云:兩寒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法不過六七日。仲景亦無治法,但云: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證治論謂如下利清穀,身體痛,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
蓋先救里,內才溫,則可醫矣。然救表,亦不可緩也。然此止論得先里後表,若不下利,身體疼痛者,宜先救表,此亦是先後之法,不可拘也。然則兩感,亦有可治之理,死可必乎哉。嗣真:仲景論感必死之證,而復以治有先後,發表攻裡之說繼之者,蓋不忍坐視,而欲挽其萬一也。《活人書》云:先救里以四逆湯,後救表以桂枝湯。
白話文:
兩感
臟腑同時受到邪氣侵襲而發病,稱之為兩感。
龐安常常說:脈搏沉重且大,為太陽經少陰經受邪;脈搏沉緩且長,為陽明經太陰經受邪;脈搏沉細且弦緊,為少陽經厥陰經受邪。(各方醫書沒有記載兩感的說法,而《活人書》記載了龐安常的說法,以示人知。《素問·熱病論》說:寒邪過盛而發病的兩寒病,必定難以救治,時日不超過六七天。仲景也沒有治法,只說:兩感病發作時,治療有先後順序。證治論認為:以下利清穀(拉水樣大便)、身體疼痛為表現時,應優先治療裡證;以下身疼痛、清便自調(大便恢復正常)為表現時,應優先治療表證。
原則上,先治療裡證,內部溫暖了,病情才能改善。但是,治療表證也不能延誤。不過,這只是討論先裡證後表證的情況,如果不拉肚子、身體不痛,則應該先治療表證,這也是先後順序的原則,不可拘泥。既然如此,兩感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方法,難道一定會死嗎?嗣真注:仲景論述了感寒必死的證狀,又接著提出了先後治法的發表攻裡之說,大概是不忍心坐視不救,想要挽救萬一吧。《活人書》說:先用四逆湯治療裡證,後用桂枝湯治療表證。
殊不知仲景云: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為太陽邪盛於表;口乾而渴,為少陰邪盛於裡也。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身熱譫語,為陽明邪盛於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裡也。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囊縮而厥,為厥陰邪盛於裡也。三陽之頭痛身熱,耳聾脅痛,救表已自不可。
三陰之腹滿口乾,囊縮而厥,不下可治乎?《活人書》引下利身疼痛,虛寒救里之例,而欲施於煩渴腹滿,囊縮譫語實熱之證,然乎?否乎?蓋仲景所謂發表者,葛根麻黃是也。所謂攻裡者,調胃承氣是也。《活人》所謂救里四逆,救表桂枝,則是以救為攻。豈不肖輩,尤而效之,以火濟火,死可立待也。
白話文:
原來,張仲景曾說過,當太陽和少陰同時患病時,會出現頭痛的情況,這表明太陽的邪氣在體表旺盛;口乾且有口渴感,則代表少陰的邪氣在體內旺盛。當陽明和太陰同時患病時,身體會出現熱度和語無倫次的狀況,這是因為陽明的邪氣在體表旺盛;而不想吃東西、腹部脹滿,則表示太陰的邪氣在體內旺盛。當少陽和厥陰同時患病時,耳朵會聽不到聲音,這表示少陽的邪氣在體表旺盛;陰囊收縮並出現厥冷的症狀,則是因為厥陰的邪氣在體內旺盛。三陽的頭痛、身體發熱、耳鳴、脹痛等症狀,如果只處理表面問題,自己就已經無法解決了。
那麼對於三陰的腹部脹滿、口乾、陰囊收縮並出現厥冷的症狀,該如何處理呢?《活人書》引用了下痢伴有身體疼痛、虛弱和寒冷的症狀,用以治療體內的寒邪,然而這種方法是否適合治療口乾、腹部脹滿、陰囊收縮並出現厥冷的實熱症狀呢?應該使用還是不應該使用呢?張仲景所說的「發汗」,是指使用葛根或麻黃等藥物來發汗;而「攻裡」,則是指使用調胃承氣等藥物來攻逐體內的邪氣。《活人》中的「救裏四逆」、「救表桂枝」,實際上是以「救」作為一種「攻」的手段,這樣的治療方式是否正確呢?難道我們這些後學之人,也要效仿他們,以火助火,結果只能等待死亡的到來。
其兩感固不治之證,而用藥之法,毋實實,毋虛虛,學者不可執一定之說於胸中也。東垣:問兩感從何道而入?曰:經云兩感病死不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云云。太陽腑自背俞而入,人所共知,少陰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天,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腎為水,水流濕,故腎受之,同氣相求也。
又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死矣。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之,未有不治而獲生也。予嘗用大羌活湯,間有生者,十得二三。
白話文:
兩種感受的病症,本就是難以治癒的。用藥的方法,不能一味地補實,也不能一味地補虛,學習者不能固執地抱持一種理論。東垣說:「請問兩種感受是怎麼進入人體的?」他說:「經書上記載,兩種感受導致的疾病,是不治之症,就像太陽和少陰同時患病一樣。太陽經從背部的俞穴進入,這是眾所周知的,而少陰經從鼻子和呼吸進入,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鼻氣連通天庭,寒邪是無形的氣體,從鼻子進入。腎主水,水流濕潤,因此腎臟受到寒邪的侵襲,這是同氣相求的原理。」
他又說:「天地的邪氣,感觸到人體就會傷害五臟。由此可知,內外兩種感受,都會導致臟腑疾病。想要治療外感,就必須考慮到內裡,想要治療內裡,就必須考慮到外表。表裡同時發病,就無法單一治療,所以就會導致死亡。然而,人體的禀赋有虚实之分,感受的程度也有深浅之别。虚弱的人,感受深入,就必定会死亡;强壮的人,感受浅薄,就能够治愈。当然也有治疗无效的,但从未有过不治疗就能活命的情况。我曾经使用大羌活汤,偶尔会有活下來的,十個病人中,能活下來的只有两三个。」
故立此法,以待好生君子。仁齋:兩感必死不治者,乃一日傳二經,陰陽俱病也。欲治其陽,而有陰急,欲治其陰,而有陽急,表裡不可並攻,陰陽難同一法,故不治也。《活人書》有先後之法,乃表裡皆寒,急救之法,非日傳二經之法也。東垣之大羌活湯,此內傷外感之法,亦非日傳二經之法也。
《保命集》曰:內傷於寒,外感於風;或內傷於風,外感於寒;或先傷於濕,後感於風,或先傷於風,後傷於濕;或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食之類。此亦內外俱病,表裡俱傷,乃大羌活湯所能治者。不然,易老、丹溪,豈賢於仲景哉?景岳按門人錢禎曰:兩感者,表裡同病。人皆以外邪而言,實有未盡然者。
白話文:
因此制定這個方法,用來等待品行高尚、心地善良的君子。仁齋說:「兩種病症同時發作,必死無疑,這是因為一日內傳染了兩條經絡,陰陽兩氣皆病。」想要治療陽氣,卻有陰氣急迫;想要治療陰氣,卻有陽氣急迫。表裡不能同時進攻,陰陽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所以無法治癒。《活人書》中提到的先後治療方法,是針對表裡皆寒的急救之法,並非一日傳染兩條經絡的情況。《東垣遺書》中的羌活湯,是治療內傷外感的方法,也並非一日傳染兩條經絡的情況。
《保命集》說:「內傷於寒,外感於風;或者內傷於風,外感於寒;或者先受濕邪,後感風邪;或者先受風邪,後受濕邪;或者先受寒邪,後因飲食不當而受傷。」這些情況也是內外俱病,表裡俱傷,正是羌活湯可以治療的範圍。不然,易老、丹溪,難道比仲景還要高明嗎?景岳按語:門人錢禎說:「兩種病症同時發作,是表裡同時生病。一般人都是從外邪的角度來說,其實還沒有完全說透。」
蓋內外俱傷,便是兩感。凡見少陰先潰於內,而太陽繼之於外者,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太陰受傷於裡,而陽明重感於表者,即勞倦竭力,飲食失調之兩感也。厥陰氣逆於臟,少陽復病於腑者,必七情不慎,筋疲血乏之兩感也。大概以兩感為傷寒,而不知傷寒之兩感,內外俱困,病斯為劇。
但傷有重輕,醫有賢否,死生系之,豈可忽乎。或謂兩感之證不多見者,蓋推廣之未盡耳。斯言最切,誠發人之所未發,信足指迷者也。健按:兩感之證,必其人平素本虛,陰陽不固,而寒邪殺厲之氣,兼乘其表裡,病及乎臟腑,而曰兩感。猝急之勢,救表不及,救里不及,多為死證。
白話文:
當內外都受到傷害,就會出現兩種病症的表現。如果先看到少陰經的病症在內部發作,而太陽經的病症接著在外部出現,就是放縱情慾導致的兩種病症。如果太陰經受傷在內部,而陽明經的病症又加重在外部,就是勞累过度,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兩種病症。如果厥陰經的氣逆在臟腑,而少陽經又病變在腑臟,一定是因为情绪不慎,导致筋疲力尽,血气不足引起的兩種病症。總之,將兩種病症都歸類為傷寒,卻不明白傷寒的兩種病症,內外都受困,病症就會變得十分嚴重。
但傷病有輕重之分,醫生也有好壞之別,生死都繫於此,怎能輕忽呢?有些人認為兩種病症的表現並不常見,那是因為推廣得不够全面而已。这句话说得非常切中要害,确实发掘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道理,真正能指引迷津。我补充一点:两种病症的出现,一定是患者本身体质虚弱,阴阳不固,再加上寒邪杀伐之气,同时侵入表里,病症侵犯了臟腑,才被称为两种病症。这种突发状况,救治表症来不及,救治里症也来不及,多数会是致命的情况。
仲景雖曰治有先後,而無方劑者,想因證急難處,非成法所能懸斷,以待隨機斟酌爾。後賢圖維壽世,各推情理,多方設法,皆屬婆心,然核之總未得《內經》大旨。欲明其要,須在兩感於寒四字上參悟,則知寒邪所感,於臟於腑,孰輕孰重,後重先治。大抵以溫散陰寒為急,始得《內經》大旨。
而合仲景先後之法,庶幾挽救一二。嗣真非《活人》四逆桂枝,為以火濟火,是認作兩感於寒,為傷寒傳邪論,誤矣。東垣大羌活湯,即《保命集》所云內傷外感之法,與兩感於寒之證,無相涉也。若真兩感於寒,當審三陰三陽,臟腑表裡之邪正盛衰,而以救陰散寒為務,宗《活人書》而酌之為良是。《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寒邪乘虛,兼入臟腑,故曰:兩感。
白話文:
仲景雖然說治療有先後順序,但卻沒有固定的方劑,我想是因為病情急迫,無法用成法來斷定,只能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後世賢者為了拯救世人,各憑推測道理,制定出各種方法,都是出自好心,但仔細分析,卻都未掌握《內經》的精髓。想要明白其中的關鍵,必須從「兩感於寒」四個字上領悟,才能知道寒邪所感,對於臟腑來說,哪個輕哪個重,後重者要先治。總的來說,以溫散陰寒為急,才能真正掌握《內經》的精髓。
而結合仲景先後治法的原則,或許可以挽救一些病人。後世有人誤解《傷寒論》四逆桂枝湯,認為是以火濟火,把「兩感於寒」當作傷寒傳邪論,這是錯誤的。東垣的羌活湯,就是《保命集》所說的內傷外感之法,與「兩感於寒」的症狀無關。如果真是「兩感於寒」,就應該審視三陰三陽,以及臟腑表裡之邪正盛衰,以救陰散寒為主要目的,以《活人書》為宗旨,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內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寒邪乘虛而入,兼入臟腑,所以叫做「兩感」。
而非經病,明矣。其致病之由,觀錢氏論則知其根抵,而無稍失之矣。
百合病
無分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嘗嘿嘿然,欲食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吐利而劇,如有神靈。身形雖如和,其脈微數,無溺時頭痛者,六十日愈。溺時頭不痛,漸漸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時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
體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而微見,各隨證治之。
百合病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下後者,(滑石代赭湯。)吐後者,(百合雞子湯,)不經吐汗下者,(百合地黃湯。)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湯。不差者,栝蔞牡蠣湯。)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湯。)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
白話文:
這並不是經絡的疾病,這一點很明白。至於得病的原因,看錢乙的論述就能知道根源所在,一點也不差。
百合病
不分經絡,各條經脈都受到影響,一起發病。常常唉聲嘆氣,想吃卻吃不下,想睡卻睡不著,想走卻走不動,好像很冷但又沒有寒症,好像很熱但又沒有熱症,口苦小便發紅,各種藥物都不能治療,服用藥物後會嘔吐腹瀉得特別厲害,就像中了邪一樣。體型雖然像健康人,但脈搏細數,小便時頭不痛,六十天就會痊癒。小便時頭不痛,逐漸發作的,四十天就會痊癒。如果小便時神清氣爽,只有頭暈的,二十天就會痊癒。
體檢有時候還沒生病就能預見,有時候發病四五天後纔出現,有時候發病二十天、一個月後才輕微發作,根據各種症狀來治療。
百合病出汗後得的,(百合知母湯。)腹瀉後得的,(滑石代赭湯。)嘔吐後得的,(百合雞子湯。)沒有經過嘔吐、出汗、腹瀉得的,(百合地黃湯。)一個月都不好變成口渴的,(百合洗湯。如果效果不好,就用栝蔞牡蠣湯。)百合病,變熱的,(百合滑石湯。)百合病發作在陰部的,用陽性的方法來治療。發作在陽部的,用陰性的方法來治療。
見陽救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救陽,乃復下之亦為逆也。(《活人》:百合病,多因傷寒虛勞,大病之後,臟腑不平,變成奇病也。)
狐惑
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而變斯證。其狀默默欲眠,目牽不得閉,臥起不安。蟲蝕於喉為惑,蟲蝕於陰、肛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蝕於上部聲嘎,(甘草瀉心湯。)蝕於下部咽乾,(苦參湯洗。)蝕於肛,(雄黃末,艾肭拌勻,以二瓦合燒,向肛門熏之。節庵:狐惑濕慝,皆蟲證也。蓋腹中有熱,食入無多,腸胃空虛,故三蟲求食,而食人之五臟也。其候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眠,目不能閉,齧齒晦面,眉間赤白黑色,變易無常。
白話文:
如果病人表面上看起來是陽虛,就用滋陰的方法治療,反而導致病人出汗,這是錯誤的治療方式。同樣的,如果病人表面上看起來是陰虛,就用溫陽的方法治療,反而導致病人腹瀉,也是錯誤的治療方式。
狐惑病是一種類似傷寒的疾病,可能是由傷寒演變而來。患者會昏昏欲睡,眼睛睜不開,睡覺也不安穩。喉嚨像是被蟲子啃咬一樣,稱為「惑」;肛門和生殖器像是被蟲子啃咬一樣,稱為「狐」。患者不願意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覺得噁心,臉色忽紅忽黑忽白。
如果蟲子啃咬上部,患者聲音會嘶啞,可以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如果蟲子啃咬下部,患者咽喉會乾燥,可以用苦參湯清洗。如果蟲子啃咬肛門,可以用雄黃粉末和艾葉混合,用兩個瓦片合在一起燒熱,朝肛門熏。狐惑病和濕熱病都是由蟲子引起的。由於腹部有熱氣,患者吃得不多,腸胃空虛,所以蟲子會尋找食物,進而侵蝕患者的五臟六腑。患者會感到四肢沉重,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覺得噁心,昏昏欲睡,眼睛睜不開,嘴巴不停地咬東西,臉色晦暗,眉間的顏色會變來變去。
蟲食上部為惑,上唇有瘡聲啞。食下部為狐,下唇有瘡咽乾。通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無陽者,金液丹。《活人》:其喉齒無色,舌上盡白,唇黑有瘡,嘗數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臟也。下唇有瘡,蟲蝕其肛也。爛見五臟則死,殺人甚急。多因下利而得。
)
目赤黑
健曰:肝開竅於目,白珠與兩眥,又屬心肺二臟。若病後目赤黑,必餘熱上乘,法當涼瀉。
脈數無熱,微煩,但默默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士材:此病乃目瘍也。當其未成膿時,毒氣未出,故腹滿不欲食。及膿成膿出,則腹舒,故能食也。然此證,後賢多遺而不論,及或混雜於狐惑證中,尤可笑也。
白話文:
蟲食上部為惑
蟲食上脣,導致聲音嘶啞。食下脣,導致下脣有瘡,咽喉乾燥。治療時,可以使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等藥方。如果陽氣不足,則可以使用金液丹。
《活人》記載:
這類患者的喉嚨和牙齒沒有顏色,舌頭上全是白色的,嘴脣發黑有瘡。要仔細觀察患者上下嘴脣。如果上嘴脣有瘡,是蟲蝕內臟所致。如果下嘴脣有瘡,是蟲蝕肛門所致。如果爛瘡到達五臟,患者就會死亡,而且死亡的過程非常迅速。大多是由腹瀉引起的。
目赤黑
《健》認為:肝臟開竅於眼睛,眼白和兩側的眼角又與心肺兩臟相關。如果疾病後眼睛發紅變黑,一定是餘熱上攻,應採取清熱瀉下的方法治療。
脈搏數而無熱,略微煩躁,但只是默默地想躺下,汗出。剛開始幾天,眼睛發紅像鴿子眼,七八天後,眼睛的眼角發黑,如果患者能進食,說明膿已形成。(可以使用赤豆當歸散治療)。
《士材》認為:這種疾病屬於眼睛潰瘍。在膿未形成時,毒氣未排出,因此會腹脹不思飲食。等到膿形成排出後,腹脹就會緩解,患者就能進食了。但後世醫家大多忽略了這種疾病,或者把它混淆於狐惑症,實在可笑。
陰毒,陽毒
陽毒,感天地惡毒之氣,入於陽經,則為陽毒;入於陰經,則為陰毒,又一種病。
陰毒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陽毒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凡後賢所謂陰毒陽毒證悉刪。士材:嘗讀《要略》第三論,乃以陰陽二毒證,附於百合狐惑,目赤黑之尾。
反復玩之,而知斯五證者,皆奇證也。百合之狀,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如寒無寒,如熱無熱,狀若神靈,何其奇也。狐惑之狀,嘿嘿欲眠不得眠,蝕喉為惑,蝕陰為狐,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又何其奇也。目赤黑之狀,則不熱而煩,嘿嘿欲臥,三四日目赤,七八日眺黑,又何其奇也。
白話文:
陰毒、陽毒
陽毒
受到天地中惡毒的氣息感染,進入陽經,就會形成陽毒;進入陰經,就會形成陰毒,這是另一種疾病。
陰毒
病徵:面色青黑,身體疼痛就像被棍棒打過,咽喉疼痛。五天內可以治癒,七天後就無法治癒。(升麻鱉甲湯中去除雄黃、蜀椒。)
陽毒
病徵:臉上出現紅色斑點像錦織紋路,咽喉疼痛,吐出膿血。五天內可以治癒,七天後就無法治癒。(升麻鱉甲湯。)
凡是後代醫師所說的陰毒陽毒證據都刪除了。士材:曾經讀過《要略》第三論,把陰陽二毒證附在百合狐惑、目赤黑症狀的後面。
反覆地揣摩,才明白這五種症狀都是奇特的症狀。百合症的表現,想要吃東西卻又不能吃,想要睡覺卻又不能睡,想要走路卻又不能走,好像怕冷卻又沒有冷的感覺,好像怕熱卻又沒有熱的感覺,狀若神靈,何其奇特啊!狐惑症的表現,昏昏欲睡卻不能入眠,病在咽喉叫惑,病在陰部叫狐,面色時而發紅,時而發黑,時而發白,何其奇特啊!目赤黑的表現,沒有發熱卻覺得煩躁,昏昏欲睡,三四天後眼睛發紅,七八天後變成黑色,何其奇特啊!
陽毒則面赤如錦,咽痛吐膿血,陰毒則面目俱青,咽痛身如被杖,俱以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及其施治,則俱用升麻鱉甲湯,更不可解矣。在陽毒之熱,反加椒、黃,在陰毒之寒,反去椒、黃。玩其敘陽毒,不過曰面赤咽痛,吐膿血而已,並不言元陽極熱之狀也。其敘陰毒,不過曰面青,咽痛,身如被杖而已,並不言至陰極寒之狀也。
其所用藥,不過升麻、甘草、鱉甲、當歸而已,並不用大熱大寒之劑也。乃知仲景所謂陽毒者,感天地惡毒之氣,入於陽經,則為陽毒,入於陰經,則為陰毒。故其立方,但用解毒之品,未嘗以桂、附、薑、茱治陰,芩、連、硝、黃治陽也。後人不深察仲景之旨,遂以陽毒為陽證之甚者,而用寒涼。
白話文:
陽毒的人臉色紅得像錦緞,咽喉疼痛並吐出膿血;陰毒的人臉色和全身都發青,咽喉疼痛,感覺像被棍子打了一樣。這兩種病症,都可以在五天內治好,七天之後就難以治癒。治療時,都用升麻鱉甲湯,切忌再用解毒藥。陽毒屬於熱症,反而要加入花椒和黃芩;陰毒屬於寒症,反而要去掉花椒和黃芩。仲景描述陽毒,只說臉紅、咽痛、吐膿血,並沒有提及元陽極熱的症狀。描述陰毒,也只說臉青、咽痛、身體像被棍子打一樣,並沒有提及至陰極寒的症狀。
仲景所用的藥物,也只有升麻、甘草、鱉甲、當歸,並沒有使用大熱大寒的藥物。由此可知,仲景所說的陽毒,是指人體受到天地間的惡毒之氣影響,入侵陽經,就成了陽毒,入侵陰經,就成了陰毒。因此他的方劑,只用解毒藥,並沒有用桂枝、附子、薑、茱萸治療陰證,也沒有用黃芩、黃連、硝石、黃柏治療陽證。後人沒有深入了解仲景的本意,就把陽毒當成陽證的嚴重程度,反而使用寒涼的藥物。
陰毒為陰證之甚者,而用溫熱。殊不知仲景論治,陽證狀極其熱,而藥極其寒。陰證狀極其寒,而藥極其熱。已無餘蘊,而何必別出名色乎。至其治陽毒反投蜀椒者,椒本解毒之物,從其類而治之也。陰毒反去蜀椒者,為升麻、鱉甲,既屬清涼,覺蜀椒為贅矣。若以陽毒為熱極,何不投涼劑而反入蜀椒耶?若以陰毒為寒極,何不投溫劑而反去蜀椒耶?是知上五證,皆奇異罕見者,故《金匱》總論於一條之中。必深思明辨,庶入仲景之室耳。
王氏:後人所敘陰毒,與仲景所敘陰毒,自是兩般,豈可混論。後人所謂陰毒,只是內傷冷物,或不正暴寒所中,或過服冷藥所變,或內外俱傷於寒而成。非若仲景所敘天地惡毒異氣所中者也。
白話文:
陰毒是陰證中最嚴重的,因此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治療。然而,卻有人不明白張仲景的治療原則,認為陽證表現為極度熱,卻用極度寒涼的藥物,而陰證表現為極度寒,卻用極度溫熱的藥物。其實,病症已經沒有餘蘊,又何必另外起一個名號呢?至於治療陽毒反用蜀椒,是因為蜀椒本就具有解毒功效,屬於同類療法。而治療陰毒反要去掉蜀椒,是因為升麻、鱉甲等藥物屬清涼性,認為蜀椒就顯得多餘了。假如認為陽毒是熱極了,為何不用涼劑反而用蜀椒呢?假如認為陰毒是寒極了,為何不用溫劑反而去掉蜀椒呢?由此可知,這五種證狀都非常奇異罕見,所以《金匱要略》將它們歸納在一個條目中。必須深入思考,明辨是非,才能真正理解張仲景的醫術。
王氏說:後人所說的陰毒,與張仲景所說的陰毒,完全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後人所說的陰毒,指的是內傷寒涼之物,或是受了不正的寒邪入侵,或是服用過量的寒涼藥物所致,或是內外俱傷於寒而造成的。這與張仲景所說的受到天地間惡毒異氣入侵的情況是不同的。
陰陽易
傷寒未全瘥,因於交合,而無病之人,反得病也。易者,邪毒之氣,交相換易也。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而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瘥,男子與之交而得病,名曰陰易。所以呼為易者,以陰陽相感,動其毒氣,著人如換易也。其候身重氣怯,百節解散,頭重不舉,目中生花,熱上衝胸,火浮頭面,憎寒壯熱。
在男子,則陰腫,少腹絞痛。在婦人,則裡急,連腰胯內痛。甚者手足冷蜷攣,男子卵陷入腹,婦人痛引陰中,皆難治也。其有不即死者,筋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恍恍惚惚,氣力轉小,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牽引歲月方死。節庵曰:夫外感六氣,內傷七情,其為害若是。
白話文:
當一個人得了傷寒症但還沒有完全康復時,在性行為過程中和一個健康的人發生關係,反而會讓對方得到疾病。這裡所說的「易」是指邪惡的病毒透過互相傳染的方式進行交換。如果男性剛好痊癒,女性和他發生關係後卻生病了,就叫做「陽易」;反之亦然。「易」這個字之所以被用來命名這種情況,是因為陰陽相互影響,激發出毒素,使人感到像是身體正在更替變化一樣。主要症狀包括身體沈重、呼吸微弱、四肢鬆散、頭部昏沈、視覺模糊、熱量向上竄升到胸部和臉頰、畏寒高燒等症狀。
對於男性來說,可能會出現生殖器腫脅疼痛的情況。對女性而言,可能出現腹部緊張、腰部及臀部內部疼痛的現象。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四肢冰冷且收縮,男性的睪丸進入腹部,女性的私處也會感到劇烈疼痛,這些都是很難治療的病症。即使不會立即死亡,但是由於筋膜變得柔軟脆弱,血液循環不良,骨骼中的精華流失,因此患者常常會感到精神渙散、疲憊不堪,並且逐漸失去活動能力,躺在牀上無法移動,日常生活都需要別人幫忙照料,有些病人甚至要拖拉數年纔去世。《節庵》一書提到:外界感染六種自然元素(風、暑、濕、燥、火)以及內心受到七種情感因素(喜怒哀樂悲恐驚)的幹擾,都可能造成這樣的危害。
可籲,可畏焉。
易病陽證。(燒褌散,竹皮湯。)陰證。(豭鼠糞湯,當歸白朮湯。)大便不通,昏亂驚惕。(妙香丸。《醫林》:陰陽易病,得離經脈者死。夫脈太過而一呼三至,曰至不及。一呼一至,曰損。此離於經常之脈也,惟易病有之。海藏:陰陽易,得陰脈,當隨證用之。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燒褌散。
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燒褌散。脈在少陰,通脈四逆湯,送燒褌散。各隨其經,而效自速。若有熱者,豭鼠糞,竹茹湯類,送燒褌散。損庵:不病人,與病新瘥人,交合陰陽,而不病人,因病者,曰易病。若新瘥人自病,則曰房勞復。其治亦可同易病用燒褌散,以誘安其氣。
白話文:
可以發出聲音,而讓人感到害怕。
容易患上陽症(可以使用燒褌散、竹皮湯治療)。容易患上陰症(可以使用豭鼠糞湯、當歸白朮湯治療)。大便不通,精神昏亂,驚悸不安。(可以使用妙香丸治療。)《醫林》說:陰陽容易發病,如果脈絡偏離正常,患者就會死亡。如果脈搏跳動得太快,一呼之間跳動三次,就叫做至不及。如果脈搏跳動得太慢,一呼之間只跳動一次,就叫做損。這些都是脈絡偏離正常的表現,只有在容易患病的人身上才會出現。海藏說:陰陽容易發病,如果脈絡位於厥陰經,就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配合燒褌散服用。如果脈絡位於太陰經,就應該使用四順理中丸,配合燒褌散服用。如果脈絡位於少陰經,就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配合燒褌散服用。這些治療方法應該根據脈絡所處的位置選擇,效果會很快。如果患者有發熱症狀,就應該使用豭鼠糞、竹茹湯等藥物,配合燒褌散服用。損庵說:健康的人和剛剛痊癒的人,如果交合過度,就會傷及陰陽,導致生病。而生病的人,如果交合過度,也會更容易生病。這種情況就叫做容易患病。如果剛剛痊癒的人再次生病,就叫做房勞復。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也可以和容易患病一樣,使用燒褌散來誘發人體內的正氣,使人體康復。
夫易病者,由合陰陽而動餘邪。其人正氣本虛,故能染著。觀小腹絞痛引陰道,病後房欲而入,非有外邪感之也。仁齋:侯國華病傷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飲。診之,脈弦欲絕,厥陰脈也。脈湯藥數日不已,又以薑、附等藥,覺陽微回,脈生。因渴,私飲水一杯,脈復退,頭不舉,目不開,問之先犯陰易。
若只與燒褌散,則寒不濟矣。遂用吳茱萸湯一大服,調燒褌散,連進二劑,大汗兩晝夜而愈。
房勞復
瘥後犯房事而病,名房勞復。其候,頭重眼花,腰背痛,小腹裡急,絞痛,或時陰人上衝,頭面烘熱,心胸煩悶。
白話文:
容易生病的人,是因為陰陽失衡導致餘留的邪氣被激活。這個人本身的正氣不足,所以能夠感染疾病。看他的小腹部劇烈疼痛延伸到生殖器部位,病情好轉之後進行性行為進入,並沒有受到外部邪氣的影響。仁齋:侯國華得了傷寒症狀,四五天後身上出現輕微皮疹和口渴想喝水的情況。把脈發現脈搏強勁但接近消失,這是厥陰經脈的特徵。服用幾天的草藥仍然無效,再使用乾姜、附子等草藥,感覺到身體稍微恢復了溫暖,脈搏開始跳動。由於口渴,他偷偷喝了一杯水,脈搏再次減弱,頭部無法抬起,眼睛睜不開來,詢問得知之前曾經違反過治療原則。
如果只是給予燒褲散,那麼寒冷就得不到控制了。於是使用【吳茱萸湯】大量服用,配合燒褲散,連續服用兩次,經過兩個白天和晚上的時間才痊癒。
病情好轉後又因為性生活而重新患病,稱為「房勞復」。它的症狀包括頭暈眼花、腰部背部疼痛、小腹部緊張抽搐、劇烈疼痛,或者偶爾會感到生殖器官向上竄升,頭面部發燙,心中煩躁不安。
房勞復,頭重眼花,小腹絞痛。(豭鼠糞湯、赤衣散、燒褌散、竹皮湯選用。)虛弱脈微。(四君子送燒褌散,或人參三白湯調赤衣散。)小腹急痛,脈沉逆冷。(當歸四逆湯加附子、吳茱萸,送赤衣散。仍以吳茱萸一升,酒炒熨小腹。)若卵縮入腹,手足拳,離經脈見者,不可治也。
(《千金》:魏督郵,顧子獻,傷寒瘥後,詣華佗視脈,曰:雖瘥尚虛,未得復,陽氣不足,慎勿勞事。餘事尚可,女勞則死,當吐舌數寸。其婦聞其夫瘥,百里來省,經宿交接,三日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凡大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房室者,略無不死。
白話文:
病情複雜,請先到正規醫院就診,得到醫生允許再使用本程式。
龐安常曰:新瘥精髓枯燥,故犯房事必死。海藏:李氏子,太陽證愈後,復犯房過,垂頭不語,神氣不舒,頭重目眩。與大建中三四服,外陽由收,脈反沉小,始見陰候。與已寒,加芍藥、茴香等丸。三日約服六七百丸,脈復生,再以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全善:嘗治傷寒未平復,犯房室,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褌散。
凡服參一二斤余,得愈者,亦三四人。信哉!藥不可執一也。)
勞復
大病新瘥,氣血津液俱耗。最忌思慮傷神,多言耗氣,梳浴行動太早,則因勞發熱,復病如初。孫真人曰:新瘥後,當靜臥,慎勿早起梳浴,以勞其體。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勞復。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龐安常曰:新瘥精髓枯燥,故犯房事必死。海藏:李氏子,太陽證愈後,復犯房過,垂頭不語,神氣不舒,頭重目眩。與大建中三四服,外陽由收,脈反沉小,始見陰候。與已寒,加芍藥、茴香等丸。三日約服六七百丸,脈復生,再以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全善:嘗治傷寒未平復,犯房室,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褌散。
凡服參一二斤餘,得愈者,亦三四人。信哉!藥不可執一也。)
勞復
大病剛癒,氣血津液都消耗殆盡。最忌諱過度思考傷神,多說話耗氣,太早梳洗沐浴,會因為勞累而發熱,導致病情復發。孫思邈說:剛癒後,應該靜臥,謹慎行事,別早起梳洗沐浴,以免勞累身體。也不可以多說話,用心思慮勞神,這些都會導致勞復。
勞復發熱。(脈浮汗解,脈沉下解,勞復不可汗下。小柴胡隨證增損和之,或濈然汗出而解。或戰而汗解。)勞神。(歸脾湯。)氣弱脈細。(補中益氣湯。)一切勞復。(鱉甲為末,炒黃米湯送下。海藏:大凡勞者,動也。動非一種,有內、外、氣、血之別。若勞乎氣,則無力與精神,法宜微舉之。
勞乎血與筋骨,以四物之類補之。若勞在脾內,調中可已,此為有形病也。若見外證,謂之復病,非但勞也,如再感風寒是矣。仁齋:《千金》治勞復,以麥門冬湯主之,易老加人參以益元氣。若身熱食少無力,以參胡三白湯,或補中益氣增損治之。)
白話文:
勞復發熱:勞累後又出現發熱的症狀。如果是脈象浮現或出汗後症狀有所緩解的情況,則不適合使用發汗或下藥的方式治療。如果脈象沈澀且症狀在放低後得到緩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進行發汗或下藥。小柴胡湯可以根據症狀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或者會出現大量出汗後症狀得到緩解,或者是震顫後出汗得到緩解的情況。
勞神:勞累於腦神思維的活動。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歸脾湯來進行調理。
氣弱脈細:氣血虛弱,脈象細弱。這種情況適用於補中益氣湯來進行治療。
一切勞復:所有因勞累引發的復發症狀。可以使用鱉甲粉炒製後加入黃米湯服用。海藏認為,勞累通常指的是身體的運動,這種運動可以分為內在、外在、氣、血等不同種類。對於氣虛的情況,應當選擇微補的方式進行治療;對於血液和筋骨方面的勞累,可以使用四物湯類的藥物進行補充。如果勞累在脾臟內部,調理脾胃的機能就可以得到恢復,這是因為這是一種有形的疾病。如果出現了外在的症狀,即復發的疾病,不僅僅是勞累引起的,還可能是再次受到風寒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仁齋認為,《千金》方中有一個用麥門冬湯治療勞復的療法,而李東垣則會在其中加入人參以補益元氣。如果患者出現身熱、飲食減少、無力的情況,可以使用參胡三白湯,或者根據需要對補中益氣湯進行調整和增減。
食復
凡病瘥後,先進清粥湯,次進濃粥湯,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切勿任意過食。至於酒肉,必當禁忌。若不謹,便復發熱,名為食復。大抵強人足兩月,虛人足百日,則無復病矣。
食復輕者,(香砂枳朮湯。)重者,(枳實梔子豉湯。)酒復。(酒味辛而大熱,傷寒前熱未已,而又飲酒,則熱轉甚而增劇矣。小柴胡加葛根、黃連、烏梅。脈洪大者,人參白虎湯加葛根、黃連,或竹葉石膏湯,多加雞距子。《千金》:大病痙後,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物,必大下利。
白話文:
飲食復發
凡是生病康復後,先喝清稀的粥湯,接著喝濃稠的粥湯,再接著喝稀粥,都要少量給予,切勿任意過食。至於酒肉,一定要禁止食用。如果不謹慎,就會再次發熱,稱為飲食復發。大概來說,強壯的人足夠兩個月,虛弱的人足夠一百天,就可以不再復發了。
飲食復發較輕微者,(香砂枳朮湯。)較嚴重的,(枳實梔子豉湯。)飲酒復發。(酒味辛辣而大熱,傷寒患者前熱未退,又飲酒,則熱氣轉而嚴重。小柴胡加葛根、黃連、烏梅。脈象洪大者,人參白虎湯加葛根、黃連,或竹葉石膏湯,多加雞距子。《千金方》:大病痙攣後,食用豬肉及羊血肥魚油等油膩食物,必定會發生嚴重腹瀉。
食餅餌粢黍,飴哺膾炙脯修棗慄諸果,堅實難消之物,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不下必死,下之復危,皆難治也。瘥後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飲酒及食蒜、韭菜者,病更發。食生魚鮓,下利不止。食生菜及瓜,令顏色終身不復。食生棗羊肉,膈上作熱蒸。食大羊等肉,作骨蒸。
新汗解後飲冷水者,損心包,令人虛,雖補不復。《金匱》:時證新瘥,食生菜者,手足必腫。
仁齋:經言食復發熱不解,以柴胡湯加減主之。若食少胃弱痞悶,四君子為主。有表熱,加柴胡,內外有熱加黃芩,心下悶,心煩內熱,加枳實、黃連,不眠加棗仁,有痰加橘紅、半夏,嘔吐亦加之。米食不化,加曲糵。肉食不化,加生山楂、炒青皮。)
白話文:
飲食復發熱症不解除的,可以用柴胡湯加減方為主。如果飲食過少、胃弱痞悶,以四君子湯為主。有表熱,加柴胡;內外有熱,加黃芩;心下悶痛、心煩熱,加枳實、黃連;失眠加棗仁;有痰加橘紅、半夏;嘔吐也加橘紅、半夏。米飯不消化,加曲糵。肉食不消化,加生山楂、炒青皮。
瘥後各證
瘥者,病痊病愈之謂。
瘥後昏沉。(已愈數日後,漸覺昏昏不醒,或錯語呻吟,如見鬼狀,皆因餘熱蘊於心包絡也。節庵:或十餘日半月後,終不惺惺者,皆因發汗不盡,餘熱蘊結也。)脈浮者微汗之。(小柴胡加紫蘇。)虛弱人,(歸脾湯加黃連竹茹,或十味溫膽湯加黃連。)不得眠,(梔子烏梅湯。
熱氣與諸陽並,陰氣未復,所以不眠。)虛煩不得眠,(參胡溫膽湯加棗仁。)瘥後發腫,水氣浮發腫,壯實者,(商陸根少許,煮粥食之愈。)脾虛發腫,(四君子湯、五苓散合服。)足腫,(苡仁、大米、茯苓煎湯代茶。)腰以下有水氣為腫。由脾胃氣虛,不能約制腎水,歸於隧道,當利小便。
白話文:
病後各症
康復:指疾病痊癒。
康復後昏沉。(痊癒幾天後,逐漸感覺頭暈腦脹,或胡言亂語呻吟,就像看到鬼一樣,都是因為餘熱蘊積在心包絡的緣故。節庵:或者十幾日半月後,依然昏昏沉沉,都是因為發汗不盡,餘熱積聚所致。)脈象浮起的,稍微發點汗。(用小柴胡湯加紫蘇。)虛弱的人,(歸脾湯加黃連(或竹茹),或十味溫膽湯加黃連。)不能入睡,(梔子烏梅湯。
熱氣和諸陽氣並存,陰氣未復,所以睡不著。)虛煩睡不著,(參胡溫膽湯加棗仁。)康復後發腫,水氣浮發腫大,身體健壯的人,(商陸根少許,煮粥食用可以痊癒。)脾虛發腫,(四君子湯、五苓散合服。)腳腫,(苡仁、大米、茯苓煎煮的湯代替茶飲。)腰部以下有水氣導致腫脹。是由於脾胃氣虛,不能約束腎水,歸於隧道,應利尿。
(牡蠣澤瀉湯。)瘥後虛煩,陰陽未復,時發煩熱。(竹葉石膏湯。)痰多睡不寧,(溫膽湯。)嘔者,(橘皮湯。)虛羸少氣,氣逆欲嘔,(竹葉石膏湯。)虛熱燥渴,(上湯去半夏。)瘥後喜睡,胃中虛寒,不納津液也。(理中湯加益智仁。)瘥後餘毒,發豌豆瘡。(黃連、甘草、荊芥、防風、連翹煎服。
外用赤小豆為末,入青黛,以雞子清調塗神效。)
白話文:
牡蠣澤瀉湯
適用於疾病痊癒後,體虛神疲,陰陽失調,偶爾發熱的情況。
竹葉石膏湯
適用於痰多、睡眠不安的情況。
溫膽湯
適用於痰多並伴隨嘔吐的情況。
橘皮湯
適用於虛弱乏力,氣逆欲嘔的情況。
竹葉石膏湯
去半夏適用於虛熱燥渴的情況。
理中湯加益智仁
適用於疾病痊癒後,嗜睡、胃寒、無法消化吸收的情況。
黃連、甘草、荊芥、防風、連翹煎服
適用於疾病痊癒後,體內餘毒導致出現豌豆大小的瘡瘍。
遺毒
汗下不澈,餘邪熱毒,結於耳後,名曰發頤。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宜速消散,稍緩,則成膿矣。
餘毒發頤可消者,(連翹敗毒飲。)不可消者,不問已破未破,(俱用內托消毒散。健曰:傷寒溫疫時氣,發汗不透,請火不盡,皆有餘毒壅結,不但發於耳後,隨處有之,何以獨稱發頤?按發頤,乃時行風熱為病,俗名痄腮,非瘥後餘毒之證。豈前輩未之悉,而有此同名耶。
凡瘥後餘毒,若耳後發,及穿腮、注胸三證,乃少陽陽明經蘊熱所致。如潰爛至甚,每多不治。)
白話文:
遺毒
汗水排出不徹底,殘留的邪氣和熱毒,會聚集在耳後,稱為「發頤」。這是由於殘留的熱氣轉化成毒素所導致,應該迅速消散,若延誤時間,就會化膿。
發頤的餘毒,如果可以消散,可以使用連翹敗毒飲。如果不能消散,不論是否已經破潰,都要使用內托消毒散。
健曰:傷寒、溫疫等時行疾病,發汗不透,餘熱未盡,都會有餘毒壅結,不只會出現在耳後,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現,為何只稱之為「發頤」?按發頤,乃時行風熱所致,俗稱痄腮,並非瘥後餘毒的症狀。難道前輩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才會產生相同的稱呼嗎?
凡是病癒後的餘毒,如果出現在耳後,以及穿腮、注胸這三種症狀,都是少陽、陽明經絡蘊藏熱氣所致。如果潰爛嚴重,大多無法治癒。
瘥後進食通便法
健曰:古云病加於小愈,若新瘥後,須調停飲食,勿使復傷為主。
(陳氏)傷寒進食一節為最難,如胃中有一毫未清,而進食早,則邪熱必復。若胃已清,熱已定,不與飲食,使幾微元氣一脫,從何處續命耶。(此際以驗舌胎為主,如胃有積熱者,舌必有胎,胎必乾燥,重者焦槁,甚則芒刺。此等止可與滾湯,頻頻潤之,禁止穀氣,全要使胃脘空虛,則邪熱易退。
為父母骨肉者,不知傷寒利害,過於姑息,止記傷寒所忌粥飯,而床頭果品,枕底酸甜,一概不廢,豈知此等滋味,一入腸胃,則稠膩膠結,反助胃火里邪,其害甚於穀氣。如果舌胎漸淨滋潤,方為裡熱將清,宜漸進穀食,以扶正氣。其法用荷葉擦洗構器,次用竹葉帶水一滾,取湯一碗,入蘆根數寸煎滾。
白話文:
康復後進食通便法
養生家說:古人云,當疾病稍有好轉時,如果在飲食上不加調養,則病情容易復發。
(陳氏)傷寒進食是最困難的一環,如果胃中還有絲毫未清熱的情況,就過早進食,邪熱必然會復發。如果胃部已經清熱,發熱已經痊癒,卻又不給予飲食,使患者微弱的元氣稍有脫離,從哪裏找回生機呢。(此時以觀察舌苔為主,如果胃中有積熱,舌苔必定有苔,苔必定乾燥,嚴重的會焦黃枯槁,更加嚴重的會有芒刺。此等情況只能給予熱湯,頻繁潤澤,禁止穀氣,全部是要讓胃部空虛,邪熱才容易退去。
為人子女的,不懂得傷寒的危害,過於縱容,只記住傷寒忌諱粥飯,而牀頭的水果,枕邊的酸甜食物等,一概不曾廢除,豈不知這些滋味,一進入腸胃,便會濃稠黏膩,反而會助長胃中之火和體內的邪氣,其危害甚於穀氣。如果舌苔逐漸乾淨潤澤,才表示體內之熱將要消退,宜漸漸進食穀食,以扶正氣。其方法是用荷葉擦洗炊具,然後用竹葉帶水煮沸一次,取一碗湯,放入蘆根數寸煎煮沸騰。
去蘆根,將水飛陳米粉入湯中,熬數沸,作稀糊飲之。清香可以開胃,回清氣,退濁氣,降火清痰,行滯潤燥,為迸食之良法。如未得大便者,因腸胃津枯,調理藥中,多用當歸、紅花、紫菀、黃芩,使大腸液足,燥糞自行。不可卒用硝、黃,耗損氣血。仲景法,便硬無所苦者,俟之。
盡有熱退食進,十餘日而便始通無害者,勿急攻逐也。又曰:傷寒舌胎未淨,其大便雖解後,胃口原不曾清,飲食一進,便有反復之虞。邪在上、中二焦,既宜清之解之。邪歸二腸,中官既開,米飲可進。病輕者,數日大便自通,邪解而病除矣。重者鬱蒸久,燥糞結,難出,然無所苦,勿急攻下,但於藥中入濡潤之品,漸使自行。
白話文:
去掉蘆根,將久放的米粉放入湯中煮成稀糊,喝下。清香的味道可以開胃,恢復清氣,排出濁氣,降火排痰,通暢滯塞潤滑乾燥,是治療食積的好方法。如果沒有排便,是因為腸胃津液枯竭,治療方劑中多用當歸、紅花、紫菀、黃芩,讓大腸潤滑,乾燥的糞便自然排出。不可突然使用硝石、芒硝,以免耗損氣血。仲景的療法認為,如果大便硬結但不痛苦,可以等待。
等到熱退食進後十幾天,大便自然通暢也不會造成危害的,不要急著攻下。又說:傷寒的舌苔沒有乾淨,雖然大便已通,但胃口仍然不佳,飲食稍進便會有復發的風險。病邪在上焦、中焦,既要清解。邪歸於二腸,腹腔已疏通,可以進食米飲。病情輕者,幾天後大便自通,病邪解除,疾病也就痊癒了。病情重的鬱積蒸熱時間久,乾燥的糞便結塊,難以排出,但如果沒有痛苦,不要急著攻下,只要在方劑中加入滋潤的藥材,漸漸地讓它自行排出。
如紫菀乃清肺潤大腸之藥,佐以當歸、紅花,養血潤燥;桃仁、蔞仁、蘇子、杏酪,清熱降氣;麻仁、松子,溫甘而滑,黃芩、石膏,清火而瀉。合酌用之,有承氣之能,而無承氣之猛。為肺部宣治節之令,助脾胃開窒塞之關。三焦和而小便長,幽門通大圊順。凡勞怯久病,老羸幼弱,勞力內傷,胎前產後,不可攻下者,諸品相濟為宜。
健曰:脾胃乃後天之本,百病以胃氣為先,病家無論初終,須察胃口為要。胃空知餓者,量與米穀,以養之。陳大麥粉,陳風米漿,調飲最妙。如稍見壅塞,並有舌胎,當禁飲食,藥以化之,胃和而與之。若應與不與,反傷其正,而有邪乘虛入之患,未可概勿與也,若不應食而強進之,停滯變遷,為害甚大,所謂禍從口入。調護病人,非易事也。
白話文:
例如紫菀這種藥物可以清除肺部的火氣,潤澤大腸,加入當歸、紅花,可以補血潤燥;桃仁、蔞仁、蘇子、杏酪,可以清熱降氣;麻仁、松子,溫和甘甜而且滑利;黃芩、石膏,可以清火瀉熱。把這些藥材混合使用,有通便的作用,但是沒有通便的強烈性。對於肺部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療效,幫助脾胃清除堵塞。三焦調和,小便通暢,幽門也通暢,大便順利。凡是體虛、久病、年老體弱、年幼體弱、勞累過度導致內傷、懷孕生產前後,不適合用瀉藥的,各種藥材互相搭配使用比較恰當。
我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各種疾病都以胃氣為關鍵,治療疾病無論是初期還是後期,都必須注意病人的胃口。如果病人感到飢餓,可以適當給予米飯或米粥,以養胃氣。陳年大麥粉、陳年風乾的米漿,用來調製飲品非常好。如果稍微看見有積滯的情況,並且有舌苔,就應該暫停飲食,用藥物來化解,等胃氣恢復和緩再給予飲食。如果應該給予飲食卻不給,反而會損傷正氣,容易讓邪氣趁虛而入,不能一概不給。但是如果病人不應該進食卻勉強餵食,停滯在胃中會產生變化,造成很大的危害,這就叫做「禍從口入」。照顧病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