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1)
《傷寒直指》卷十三 (1)
1. 汗吐下後
去傷寒之邪,不過汗吐下三法。三法得當,病勢易衰,三法失宜,病變危惡,誠可慮也。或邪氣未盡,或熱邪傳裡,或乘虛壅塞,或正氣已乖,先賢謂能知邪氣之虛實,發汗、吐下之不差,溫、清、補、針、艾之適當,則萬全之功其收必矣。慎之哉。
發汗已解,復煩,脈浮數,(桂枝更發汗。)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與桂枝湯如前法。(此與已解半日復煩,脈浮數證,同為表證猶在,故當再表之。)若如瘧,日再發,汗出必解,(桂技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治療傷寒的邪氣,不外乎發汗、吐、下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用得恰當,病症容易減輕;但如果用得不恰當,病情就會變得危急,實在令人擔憂。
有時候邪氣還沒完全消失,有時候熱邪已經入侵內臟,有時候趁虛而入導致阻塞,有時候正氣已經虛弱。古時候的醫家說,要能夠辨別邪氣的虛實,發汗、吐下的方法也要用得準確,溫、清、補、針、艾等方法也要用得合適,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療效。一定要謹慎小心啊!
如果發汗後症狀消失,但又出現發熱煩躁,脈象浮而數,可以再用桂枝發汗。但是,發汗後就不要再使用桂枝了。如果發汗後出現喘氣,但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象洪大,可以繼續用桂枝湯,方法跟之前一樣。(這跟發汗後半日又出現發熱煩躁,脈象浮而數的症狀一樣,都是表證未解,所以要繼續用解表的方法。)如果像瘧疾一樣,每天發作兩次,每次發汗都能夠缓解,可以用二份桂枝、一份麻黃的湯劑。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下利,(大柴胡湯。)太陽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胃實也。(調胃承氣湯,發汗後,但惡熱者同。)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發熱,陽明也。脈浮虛,(桂枝湯。)脈實,(大承氣湯。
)發汗後大汗出,欲飲水,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人參湯。)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桂枝芍藥生薑人參湯。
白話文:
發汗後服桂枝湯,大汗出後,煩渴嚴重,不退,脈搏洪大,(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發熱出汗不退,心中痞硬,有嘔吐腹瀉,(服用大柴胡湯)。太陽經發汗不退,熱氣蒸騰,胃部飽脹。(服用調胃承氣湯,發汗後,仍怕熱者服此方)。煩熱出汗則可緩解,與瘧疾症狀相似,傍晚發熱,屬陽明證。脈搏浮虛,(服桂枝湯)。脈搏實,(服大承氣湯)。
發汗後大汗出,想喝水,少少給予,(讓胃氣平和,即可痊癒)。發汗後脈搏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服五苓散)。發汗後,胃部不和,心腹處痞硬,嘔吐但不出,食物有酸臭味,腹中雷鳴,腹瀉。(服生薑瀉心湯)。發汗後,腹部脹滿,(服厚朴生薑人參湯)。發汗後,全身疼痛,脈搏沉細,(服桂枝芍藥生薑人參湯)。
)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發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急難屈伸,(桂枝加附子湯。)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和營衛以通津液,自愈。(柴胡桂枝湯。)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桂枝甘草湯。)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虛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發汗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汗家重發汗,必先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禹餘糧湯。)陽明發汗不解,腹滿痛,急下之。(大承氣湯。)太陰病,脈浮,可發汗。(桂枝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
白話文:
- 發汗後,肚臍以下跳動,想要跳起來跑,(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 發汗後漏汗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僵硬難以彎曲,(用桂枝加附子湯。)
- 發汗太多,陽氣不足,胡言亂語的,不可用瀉藥。調和營衛之氣以疏通津液,自然會好。(用柴胡桂枝湯。)
- 發汗過度,雙手交叉抱於胸前,心悸,(用桂枝甘草湯。)
- 發汗後病情沒有改善,反而惡寒怕冷,是陽氣虛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 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仍然發燒,心悸頭暈,全身發抖,想要倒在地上,(用真武湯。)
- 身體原本已發汗,再發汗,必定先出現頭暈心亂,小便通暢後,陰部疼痛,(用禹餘糧湯。)
- 陽明經發病後發汗沒有改善,腹部脹滿疼痛,應立即用瀉藥。(用大承氣湯。)
- 太陰經發病,脈搏浮動,可以發汗。(用桂枝湯。)
- 大量出汗後,熱度沒有降低,體內感到拘束急迫,四肢疼痛,腹瀉、逆冷、惡寒。
(四逆湯。)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四逆湯。)
太陽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桂枝湯。)太陽下後,微喘,表未解。(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下後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若微惡寒,(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下之,小便清,仍在表也。(桂枝湯。)先發汗不解,復下之,不愈,脈猶浮,(桂技湯。
)太陽下後,氣上衝,(桂枝湯。)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桂枝證反下之,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外證未除,數下之,協熱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未解。(桂枝人參湯。)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反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桂枝湯。)大汗淋漓,伴有大便下利,且手足冰冷,(桂枝湯。)
太陽病外感症狀未解除,不可攻下,攻下為逆。(桂枝湯。)太陽病下後,微喘,表證未解除。(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下後脈促胸悶,(桂枝去芍藥湯。)如果還有輕微畏寒,(去掉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不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攻下後,小便清長,仍在表證階段。(桂枝湯。)先發汗不解除,又攻下,不愈,脈仍浮,(桂枝湯。)
太陽病下後,氣上衝,(桂枝湯。)下後出汗而喘,沒有高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桂枝證反而攻下,腹瀉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表證未解。(葛根黃芩黃連湯。)外感症狀未除,多次攻下,協熱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未解。(桂枝人參湯。)下後胸悶煩躁驚悸,小便不利,胡言妄語,渾身沉重,不能翻身側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誤下,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急救里,(四逆湯。)後身疼痛,清便自調,救表,(桂枝湯。)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梔子豉湯。)下後心腹煩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傷寒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太陽過經十餘日,二三下之,後四五日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大柴胡湯。
)太陽表不解,反下之,膈內拒痛,心中懊憹,心下因硬,短氣躁煩,則為結胸。(大陷胸丸。)傷寒中風,反下之,其人下利,心下痞,硬滿,乾嘔煩,(甘草盡心湯。)陽明下之不結胸,外有熱,懊憹,頭汗出,(梔子豉湯。)下後,若心中懊憹而煩,胃中尚有燥屎也。
白話文:
- 傷寒時錯誤地服用瀉下藥,導致腹瀉、腹痛,應急救元氣。(四逆湯)
- 服藥後腹痛好轉、腹瀉自行緩解,需救治表證。(桂枝湯)
- 服藥五六天後,腹瀉嚴重,體熱不退,心中疼痛。(梔子豉湯)
- 服瀉藥後,心腹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
- 傷寒時服用丸藥導致嚴重腹瀉,體熱不退、輕微煩躁。(梔子乾薑湯)
- 太陽經病十多天後,服瀉藥二三次,四五天後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悶、輕微煩躁。(大柴胡湯)
- 太陽經表證未解,反而服用瀉藥,導致膈肌內拒痛、心中懊悔煩躁、心下堅硬、呼吸短促、煩躁,即為結胸。(大陷胸丸)
- 傷寒中風時,錯誤地服用瀉藥,導致腹瀉、心下痞滿、堅硬脹痛、乾嘔煩躁。(甘草盡心湯)
- 陽明經腹瀉未出現結胸,但有外熱、懊悔煩躁、頭部出汗。(梔子豉湯)
- 服瀉藥後,若心中懊悔煩躁,胃中可能還有燥屎未排出。
(大承氣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有燥屎也。(大承氣湯。)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雖下不為逆,必蒸蒸發熱,發汗而解。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
)
太陽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病猶在表。當須解外,(桂枝湯。)發汗若下,煩熱胸中窒,(梔子豉湯。)已發汗復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柴胡桂枝幹薑湯。)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屬飲家。
白話文: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是用於大便不通、腹滿疼痛、有燥屎情況的方劑。
(大承氣湯。)如果五到六天後出現嘔吐發熱的情況,若柴胡湯的症狀仍然存在,即便使用其他藥物治療,但柴胡湯的症狀依舊,這種情況並非逆轉,必定會持續發熱,通過發汗可以得到緩解。
六七天後大承氣湯的治療後,如果寸脈沈遲,手腳冰冷,下部脈搏無法觸及,咽喉不適,唾液帶有膿血,且排便不停,這是一種難以治療的情況。
(麻黃升麻湯。)
如果太陽經的疾病先經過發汗但未見好轉,又再次使用下法,脈象浮現,表示病仍處於表層,應當解表,這時可使用桂枝湯。
如果發汗後或下法後出現煩熱和胸中憋悶的情況,可以使用梔子豉湯。
如果已經使用過發汗法或下法,然後出現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頭部出汗、寒熱交錯、心煩等症狀,應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如果服用了桂枝湯或者下過藥後,仍出現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飲食問題引起的。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木湯。)太陽重發汗復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痛,(大陷胸湯。)發汗若下,病仍不解,煩躁,(茯苓四逆湯。)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眠,夜安靜,不嘔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內外俱虛也。
大下後復汗,心下痞,惡寒表未解也。(桂枝湯先解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
白話文:
如果原本的桂枝湯加了桂枝,現在把桂枝去掉,改加茯苓和白木,用這個方子治療太陽病,患者發汗過度,又服用瀉藥,導致便秘五到六天,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時分出現輕微發熱,從心窩到下腹部感到硬脹疼痛,這時可以服用大陷胸湯。如果發汗和瀉藥都用了,但病情沒有改善,還伴隨煩躁不安,可以服用茯苓四逆湯。如果瀉藥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晚上卻能安靜入睡,沒有嘔吐或口渴的症狀,也沒有表證,脈象沉而微弱,身體沒有發熱,可以服用乾薑附子湯。如果瀉藥後又發汗,必定會出現畏寒,脈象細微,說明身體內外都虛弱。如果瀉藥後又發汗,心窩處有痞塊,並且伴隨畏寒,說明表證尚未解,需要先用桂枝湯解表,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治痞塊。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代赭石湯。)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大渴躁煩。(白虎加人參湯。)吐下後,不大便至十餘日,日晡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
(大承氣湯。)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小承氣湯。)太陽過經十餘日,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微煩,先曾極吐下者,(調胃承氣湯。)傷寒吐後,腹脹滿,(調胃承氣湯。)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白話文:
發汗、吐下後,感到虛熱煩躁,無法入眠,嚴重者會反覆翻身、心中懊惱。(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發汗、吐下後,心下感到痞硬,噯氣無法去除。(可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
吐下後,七、八天不緩解,熱邪滯留於體內,表裡皆熱,口渴煩躁。(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吐下後,大便不通已經十多天,到了傍晚會發燒潮熱,不畏寒,獨自說話像是看到鬼,嚴重者會不認識人,沿著衣服尋找牀鋪,呼吸淺快,目光直視。脈象弦滑者可生,澀滯者會死,脈象微弱者只會發熱說胡話。(可用大承氣湯治療)
吐下、發汗後,輕微煩躁,小便頻數,大便硬結。(可用小承氣湯治療)
太陽經病發作超過十天,感到溫熱欲吐,胸中疼痛,大便反而溏稀,腹部微脹,輕微煩躁,之前曾大吐下瀉過。(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傷寒後吐下,腹部脹滿。(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吐下後,心下逆滿,氣息上衝到胸部,起身時頭暈目眩,脈象沉緊,發汗後會動經絡,身體會微微顫抖。(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
)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心下痞硬,脅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久而成痿。(上湯或真武湯。)傷寒本寒下,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因得噦,胃中寒冷也。(橘紅乾薑湯,羌活附子散,退陰散。
)
壞病
壞病者,太陽誤汗吐下後,虛煩,結胸,痞氣內煩,腹脹滿等證是也。或不當汗而汗,不當下而下,或汗下過甚皆是也。一為桂枝不中與,一為柴胡證罷,各隨所犯而治之。
白話文:
吐下後證
吐下後,出現出汗虛煩,脈搏極微弱,心下堅硬脹滿,兩側肋部疼痛,氣息衝上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不安,久之會發展成癱瘓。(可以使用上湯或真武湯。)傷寒本寒,又再次吐下,寒邪閉阻,食物入口即吐。(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大吐大下後,極度虛弱,加上大量出汗,體外氣機鬱結,再給予飲水,會導致嘔吐,這是因為胃中寒冷所致。(可以使用橘紅乾薑湯、羌活附子散、退陰散。)
壞病
壞病是由於太陽病誤用發汗或瀉下,導致虛煩、結胸、痞氣內煩、腹脹滿等證候。可能是因為不該發汗卻發汗,不該瀉下卻瀉下,或者發汗、瀉下過度所致。如果桂枝證辨別錯誤或者柴胡證已經痊癒後,又誤用發汗或瀉下,就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治療。
太陽病,已發汗吐下溫針,仍不解者,名壞病。桂枝不中與也。審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已發汗吐下溫針後,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戴氏:傷寒有壞病者,緣太陽少陽病,已發汗吐下仍不解,是為壞病。當依證而治。
又如病中復感異氣,若重感於寒,則先熱後寒,而為溫瘧之類。其證脈既變,方治自不同。及過經日久,即留臟腑不已。至此則經候傳變,無復紀綱,皆名壞傷寒。俱當於《活人書》中,考本病而治之。念莪:傷寒既久,汗吐下後,邪氣漸平,正氣漸虛,陽亡於外,陰竭於內,自當大補,寧有生機。蘇韜光云:好參一兩,作一服,鼻梁上滑滑微汗,是其候也。
白話文:
太陽病,已經發汗、吐下、溫針治療,仍然沒有好轉的,就叫做壞病。桂枝藥方就不適合使用了。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了解病情是屬於哪一種逆氣,然後根據症狀進行治療。太陽病沒有好轉,轉變為少陽病,已經發汗、吐下、溫針治療後,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柴胡證也消失了,這也是壞病。要了解病情是屬於哪一種逆氣,並用正確的療法來治療。(戴氏說:傷寒病中出現壞病,是因為太陽病或少陽病,已經發汗、吐下治療,仍然沒有好轉,就叫做壞病。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
又比如,病人正在生病的時候,又感受了不同的邪氣,如果再次感受了寒邪,就會先發熱後發寒,形成溫瘧一類的疾病。這種情況的症狀和脈象都已經變化了,治療方法自然也不一樣。如果病情拖延時間久了,就會留在臟腑之中,無法消除。到了這個地步,經脈的氣候變化無常,沒有規律可循,都叫做壞傷寒。應該在《活人書》中查找治療本病的方法。念莪說:傷寒病已經持續很久了,經過發汗、吐下之後,邪氣逐漸減輕,正氣卻逐漸虛弱,陽氣消散於體外,陰氣枯竭於體內,應該是大補元氣,才有可能恢復生機。蘇韜光說:用好的人參一兩,做成一劑藥,如果鼻梁上出現微微的汗珠,這就是藥效顯現的徵兆。
未效,當更與之。古人治壞病欲效,必以人參為主,真良法也,是齋云:傷寒陰陽二證不明,或投藥錯誤,致病重困,垂死,服此於不失一。勉學:昔張子和治一傷寒壞病,用獨參湯。救一人垂死,手足俱冷,氣息將絕,口張不能言,以人參一兩,附子一錢,煎一盞,新汲水浸冷,一服而盡,少頃病人汗從鼻上滑滑如水。蓋鼻梁應脾,位居中土,能全萬物致津液者也,故鼻端有汗者,可救。
宇泰:余治傷寒溫熱等證,每為庸醫妄汗誤下已成壞病,死在旦夕者,以人參一二兩,童子小便煎之,浸冷飲之,立起。健按:壞病者,乃誤治醫壞之證,非病之憊壞不治也,故曰:知犯何逆,以法治之。逆即誤也。如應汗反下,應下反汗;病在表而治其里,病在裡而治其表;或應溫反涼,應寒而反熱;應瀉而反補,應補而反攻瀉,病久淹留有垂死之象,皆為壞病。豈特太陽少陽,兩證而已。
白話文:
如果藥效不佳,應該再換其他藥。古代名醫治療重症,都以人參為主藥,這是非常好的方法。醫學典籍《證齋》中說:傷寒患者陰陽兩證不明,或者用藥錯誤,導致病情加重,危在旦夕,服用人參可以挽回性命。
從前醫家張子和治療一位傷寒重症患者,使用了「獨參湯」。有一位患者危重垂死,手腳冰冷,氣息微弱,口不能言,張子和用一兩人參、一錢附子煎成一碗藥,用新汲取的冷水浸泡後,讓患者一次喝完。不久,患者鼻子上冒出細密的汗珠,如同流水一般。鼻樑對應脾臟,位於中土,可以滋生津液,所以鼻端有汗水滲出,表示病情可以挽回。
我治療傷寒、溫熱等疾病時,經常遇到庸醫亂發汗、亂下藥,導致病情加重,變成重症,患者危在旦夕。我用一至二兩人參,用童子小便煎煮,浸泡冷卻後讓患者服用,患者很快就能站起來。
說明:重症是指被誤治而加重的疾病,而不是病情已經衰竭無法治療。因此,醫生必須瞭解患者的病因和症狀,並根據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逆指誤治。比如,應該發汗卻用了瀉藥,應該瀉藥卻用了發汗藥;表證卻治療裡證,裡證卻治療表證;或者應該溫補卻用了寒涼,應該寒涼卻用了溫補;長期臥牀,危在旦夕的疾病,都屬於重症。不只是太陽病、少陽病這兩種證型。
然亦未必盡屬乎虛,諸家用補之法,不可拘執,總宜審確病情來歷,現在邪正虛實,兼察色脈以療之。竟有汗之不盡,表邪內伏,以致乍寒乍熱,神智昏沉,肢體不仁,有似乎虛,而實非虛也。或以駸駸汗泄而解,或復現斑疹而愈者,不少。又有下之未盡,腸胃枯槁,一二燥矢,留存於屈曲之處,潮熱譫語,口燥舌焦,飲食不思,肌肉日削,有似乎虛,而實非虛也。或沾滋潤而津回自解,或投滑脫而氣化滯下,邪去正復者恆多。
予嘗遇而治之,得起者數矣。是知壞病無定狀,治亦無定法,識其所犯,撥亂返正以救之。)
愈證
健曰:愈者,痊也、解也、瘥也、安也。
白話文:
病症分析
雖然看起來像是虛症,但也不一定完全是。許多醫生用補法治療,不可一味拘泥,應該根據病情的來龍去脈,仔細判斷現在的邪氣、正氣、虛實狀況,再結合患者的脸色、脈象來治療。
比如有些病人,汗出不止,表邪內伏,導致忽冷忽熱,神志昏沉,肢體麻木,看起來像是虛症,實際上卻不是。有些人可能經過持續出汗而痊癒,有些人則可能出現斑疹後痊癒,這樣的人不少。
又比如有些病人,腹瀉不止,腸胃枯燥,只剩少許乾燥的糞便,停留在腸道彎曲處,伴隨潮熱谵語,口乾舌燥,食慾不振,肌肉消瘦,看起來像是虛症,實際上卻不是。有些人可能經過滋潤後,津液回升自行痊癒,有些人可能通過滑利藥物幫助氣化,排泄滯留的邪氣,最终恢复健康的人很多。
我曾經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并成功治療,使他们恢复健康。由此可见,疾病变化无常,治疗也无定法,关键在于认识病因,撥亂反正,才能救治。
愈證
健曰:愈,就是痊癒、解除、病癒、安康。
寸口、關上、尺中三部脈,大小、浮沉、遲數同等,為陰陽和平,雖劇當愈。得病服湯藥後,脈動數更遲,浮大減小,初躁後靜,皆愈。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身涼和解也。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口噤不能言,躁擾必解也。脈和大煩,目內際黃,欲解也。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太陽病,脈陰陽俱停,必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嗜臥,外已解也。脈浮先煩,欲自解也,當汗出而解。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時脈,更汗濈濈自出,明日便解。他時仿此。凡得病,反能飲水,欲愈也。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
白話文:
寸口、關上、尺中三部脈,大小、浮沉、遲數同等,為陰陽和平,雖劇當愈。
寸口、關上、尺中三段脈搏,其大小、浮沉、快慢都一致,表示陰陽調和,即使病情嚴重,也應該會好轉。
得病服湯藥後,脈動數更遲,浮大減小,初躁後靜,皆愈。
生病後服用湯藥,脈搏變得更加緩慢,浮大減小,一開始躁動不安,後來變得平靜,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身涼和解也。
傷寒病發三日,脈搏浮而數但微弱,身體發涼,表示病情正在緩解。
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口噤不能言,躁擾必解也。
發病六七天,手足三段脈搏都跳動明顯,患者煩躁不安,口不能言,這也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
脈和大煩,目內際黃,欲解也。
脈搏強勁,煩躁不安,眼白發黃,表示病情快要痊癒。
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如果病人通過發汗、嘔吐、瀉下、津液流失等方式,使陰陽重新平衡,那麼病情一定會自行痊癒。
太陽病,脈陰陽俱停,必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太陽病,脈搏陰陽俱停滯,必定要發汗解表才能痊癒。如果陽脈微弱,就應該發汗解表;如果陰脈微弱,就應該瀉下通便。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嗜臥,外已解也。
太陽病發病十天已經過去,脈搏浮細,患者嗜睡,說明表症已經解除。
脈浮先煩,欲自解也,當汗出而解。
脈搏浮而煩躁,表示病情有自行好轉的趨勢,應該發汗解表。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時脈,更汗濈濈自出,明日便解。
立夏時節,脈搏洪大,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同時伴有大量出汗,那麼第二天病情就會痊癒。其他時節也應該遵循類似的規律。
凡得病,反能飲水,欲愈也。
任何病症,如果患者能夠喝水,就說明病情有好轉的趨勢。
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
太陽病發病七天,病勢減弱,頭痛也減輕,說明病情正在好轉。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陽病衰,腹減如故,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於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精神慧爽。傷寒三日,少陽脈小,欲愈。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欲愈。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欲愈。
少陰脈緊自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雖煩欲解也。少陰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可治。厥陰中風,脈微浮,欲愈。不浮,未愈。厥陰病,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下利微熱而渴,脈弱者,自愈。下利脈微,有微熱汗出,自愈。復緊未解。太陽欲解,從已至未,陽明欲解,從申至戌,少陽欲解,從寅至辰,太陰欲解,從亥至醜,少陰欲解,從子至寅,厥陰欲解,從醜至卯。(海藏:太陽證知可解者,頭不痛,項不強,肢節不疼,知表已解也。
白話文:
第 8 日:陽明病症衰退,體熱稍退。
第 9 日:少陽病症衰退,耳朵失聰稍有恢復。
第 10 日:太陽病症衰退,腹脹如故,有食慾。
第 11 日:少陰病症衰退,口渴停止,舌苔已消,打噴嚏。
第 12 日:厥陰病症衰退,大便鬆散,小腹稍有下墜感,元氣漸恢復,精神清明爽朗。
傷寒第 3 日:少陽脈變小,病情好轉。
太陰中風:四肢疼痛煩躁,脈浮陽微弱,陰脈澀長,病情好轉。
少陰中風:脈浮陽微弱,陰脈浮滑,病情好轉。
少陰:脈搏緊促、腹瀉,脈搏微弱而有力,手足發熱,脈搏緊促後減退,煩躁感減輕。
少陰:惡寒蜷縮,時時煩躁不安,想脫衣被,可以治療。
厥陰中風:脈搏微弱而浮動,病情好轉。不浮動,病情未愈。
厥陰病: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予,病情好轉。
下痢微熱口渴:脈弱,可以自愈。
下痢脈弱,微熱出汗:可以自愈。復緊則病情未解。
病症好轉時間:
- 太陽病:中午到傍晚
- 陽明病:下午到晚上
- 少陽病:凌晨到上午
- 太陰病:晚上到清晨
- 少陰病:半夜到凌晨
- 厥陰病:清晨到上午
海藏:
太陽病症見好轉者,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四肢不疼痛,表示表證已解。
陽明證知可解者,無發熱惡熱,知表已解也。太陽傳陽明,其中或有下證,陽明病反退,而無熱與不渴,卻顯少陽證,知可解也。少陽知可解者,寒熱不移時而作,邪未解。若用柴胡,而早移於晏,晏移於早,乃氣移於血,血移於氣,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解也。可解之脈,浮而虛,不解之脈,浮而實。
浮而虛者,只在表,浮而實者,已在裡也。)
死證
健曰:死者人之終,順受其正也。若病至危篤,而絕款畢具者,雖神仙亦卻走矣。
發汗多,重發汗,亡其陽,譫語脈短死。結胸脈浮大者,下之死。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死。陽明心下硬滿,攻之利不止死。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亦死。吐下不解,不大便至十餘日,日晡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澀者死。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血從口鼻或從目出,名曰下厥上竭,難治。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可以解,病人不會發熱、也不覺得熱,代表表證已經解了。太陽病傳到陽明病,病程中可能會出現下焦的症狀,但如果陽明病反而退了,病人沒有發熱也沒有口渴,卻出現少陽病的症狀,這就代表可以解了。少陽病如果可以解,寒熱不會固定時間發作,代表邪氣還沒完全消退。如果用柴胡治療,寒熱發作時間會由早移到晚,或由晚移到早,這是因為邪氣由氣分移到血分,再由血分移到氣分,代表邪氣無處可藏,可以解了。可以解的脈象是浮而虛,不能解的脈象是浮而實。浮而虛代表邪氣還在表,浮而實代表邪氣已經入裡了。
人死是生命自然結束,順應了自然規律。如果病人病危,所有死亡徵兆都出現了,即使神仙也無能為力。
發汗過度,再次發汗,就會耗損陽氣,病人會出現神志不清、脈搏細弱,最後死亡。結胸症脈象浮大,如果使用下法就會死亡。結胸症所有症狀都出現,病人煩躁不安就會死亡。脅肋下本來就有腫塊,並連接到臍旁,疼痛牽引到小腹,並進入陰筋,就會死亡。陽明病心下堅硬滿脹,如果使用攻邪的方法,腹瀉不止就會死亡。眼睛直視、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腹部滿脹就會死亡,腹瀉也會死亡。嘔吐、下瀉不能解,大便不通十多天,下午發熱,不畏寒,自言自語像看見鬼一樣,發病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床,輕微喘息,眼睛直視,脈搏澀,就會死亡。少陰病只有厥逆,沒有汗,強行發汗,血會從口鼻或眼睛流出,叫做下厥上竭,很難治療。
少陰惡寒,蜷而利,手足逆冷,不治。少陰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蜷,死。少陰吐利、躁煩、四逆,死。少陰下利止,而頭眩,時時冒死。少陰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寤寐,死。少陰六七日,息高死。少陰下利止,厥逆無脈,乾嘔煩,服湯藥,脈暴出死,微細生。
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利不止,難治。脈微而厥,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為臟厥,死。傷寒脈遲為寒,反與黃芩湯,徹其熱,當不能食,反能食者,為除中,必死。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蜷不得臥,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死。
白話文:
少陰症狀包括惡寒、身體蜷縮、手腳冰冷、腹瀉,不治療就會死亡。少陰四逆症狀包括惡寒、身體蜷縮、脈搏摸不到、不發燒但身體蜷縮,也會導致死亡。少陰症狀出現腹瀉、躁動不安、四逆,也會死亡。少陰腹瀉停止,卻頭昏眼花,時不時感到快要死亡。少陰脈搏微弱沉細,只想躺著,出汗不發燒,自己想吐,持續五六天腹瀉,然後又變得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最終會死亡。少陰症狀持續六七天,呼吸急促就會死亡。少陰腹瀉停止,出現四逆無脈、乾嘔煩躁,喝了湯藥後,脈搏突然出現然後死亡,如果脈搏微弱則能活下來。
六七天後,出現嚴重腹瀉,寸脈沉遲,手腳四逆,下部脈搏摸不到,咽喉不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很難治療。脈搏微弱且四逆,七到八天後,皮膚冰冷,病人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寧,這是臟腑寒厥,會導致死亡。傷寒脈搏遲緩代表寒症,如果反覆使用黃芩湯,消除了熱症,應該不能吃東西,反而能吃東西,代表中氣已虛,一定會死亡。傷寒發熱、腹瀉、四逆、身體蜷縮無法躺平,也會導致死亡。傷寒發熱、腹瀉,病情嚴重且四逆不止,也會導致死亡。
傷寒六七日,不下利,後發熱而利,汗出不止,死。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發熱而厥,七日反下利,難治。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實,復厥,為亡血,下之死。傷寒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灸不還,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反微喘,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生,脈不還死。嘔而脈弱,小便利,身微熱,見厥難治。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死。下利不止,亦死。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者,死。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肺絕。陽反獨留,形如煙燻,直視搖頭者,心絕。
白話文:
傷寒發病六七天,沒有腹瀉,之後發熱且腹瀉,汗流不止,就會死亡。傷寒腹瀉十餘天,脈象反而強勁,也會死亡。發熱且昏厥,七天后才腹瀉,很難治癒。五六天沒有胸悶,腹部柔軟,脈象強勁,又昏厥,這是失血的徵兆,瀉藥治療就會死亡。傷寒脈象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灸足厥陰穴,灸後脈象不恢復,就會死亡。腹瀉、手腳冰冷、無脈,灸後不溫暖,脈象不恢復,反而呼吸急促,就會死亡。
腹瀉後脈象消失,手腳冰冷,一時脈象恢復,手腳溫暖,但脈象又消失就會死亡。嘔吐且脈象微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出現昏厥,很難治癒。濕邪體質的人使用瀉藥,額頭冒汗,呼吸急促,小便頻繁,就會死亡。腹瀉不止也會死亡。脈象浮大而洪盛,全身汗出如油,呼吸急促不停,水漿無法下嚥,身體麻木不仁,時而安靜時而躁動,就會死亡。如果汗液發出潤澤,呼吸急促不停,就是肺氣衰竭。陽氣反覆獨留,身體像煙燻過一樣,直視前方搖頭,就是心氣衰竭。
唇吻反青,四肢漿習者,肝絕。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脾絕。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腎絕。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死。
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不過一日死。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也。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也。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也。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死。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不治。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皆不治。
二月得毛浮脈,金來剋木,至秋當死。(所謂見鬼賊之脈,十死不治也。)余時仿此。赤斑五死一生。黑斑十死一生。女勞復者死。六七日大汗出不止,如貫珠者死。傷寒八日以上,大發熱者死。
白話文:
嘴唇发青、四肢冰冷僵硬,肝脏已衰竭。嘴唇周围发黑,汗液发黄,脾脏已衰竭。大小便失禁,胡言乱语,眼睛直视,肾脏已衰竭。脉象阴阳俱盛,大汗淋漓不止,必死无疑。脉象阴阳俱虚,发热不止,必死无疑。脉象忽疏忽数,必死无疑。脉象如绳索般转动,必死无疑。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身体微热,脉象浮大,手足温热,可望生还。逆寒,脉象沉细,不超过一天必死。脉象四损,三日必死,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脉搏跳动一次。脉象五损,一日必死,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脉搏跳动一次。脉象六损,片刻必死,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脉搏跳动一次。伤寒咳嗽逆气上涌,脉象散乱,必死无疑。脉象浮滑,发热迅速且汗出不止,无法治愈。寸关尺脉,寸脉下不到关脉为阳气绝,尺脉上不到关脉为阴气绝,都无法治愈。
二月出现毛浮脉,金克木,到秋天必死。(这种脉象叫做“鬼贼脉”,十死无生。)其他时间以此类推。出现红色斑点,五死一生。出现黑色斑点,十死一生。女子劳损复发,必死无疑。六七天大汗淋漓不止,如珠串般落下,必死无疑。伤寒八天以上,高烧不退,必死无疑。
(《脈經》:)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差。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躁者難治。熱病已得汗,嘗大熱不去者,亦死。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
不汗出,必下利。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厥,此陽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也。熱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躁盛得汗者,生也。熱病陰陽交者死。太陽病,汗出脈反躁盛者,是陰陽交,死。復得汗,脈靜者生。熱病陰陽交者,熱煩身躁,太陰寸口,兩衝脈尚躁盛,是陰陽交,死。
白話文:
診斷傷寒,如果熱盛脈浮大,病人會活下來;脈沉小,病人會死掉。傷寒已經出汗了,脈沉小,病人會活下來;脈浮大,病人會死掉。熱病還沒出汗,脈盛躁急,出汗了會活下來;不出汗很難痊癒。熱病已經出汗了,脈靜安,病人會活下來;脈躁,很難治療。熱病已經出汗了,一直持續發熱不退,也會死掉。熱病已經出汗了,熱還沒退,脈微躁,要小心不要針灸治療。熱病發熱,熱度很高的時候,脈象陰陽都衰竭,要謹慎,不要針灸。
不出汗,一定會腹瀉。熱病已經出汗了,脈還躁厥,這是陽脈的極端狀態,會死掉;如果出汗了,脈靜,就會活下來。熱病脈還躁盛,卻沒有出汗,這是陽脈的極端狀態,會死掉;脈躁盛出汗了,就會活下來。熱病陰陽交會就會死掉。太陽病,出汗了,脈反而躁盛,這就是陰陽交會,會死掉;如果再次出汗,脈靜,就會活下來。熱病陰陽交會,會發熱煩躁,太陰寸口脈和兩衝脈都還躁盛,這就是陰陽交會,會死掉。
得汗脈靜者,生。熱病陽進陰退,頭獨汗出,死。陰進陽退,腰以下至足,獨汗出,亦死。陰陽俱進,汗出已,熱如故,亦死。陰陽俱退,汗出已,寒慄不止,鼻口氣冷,亦死。熱病所謂陽附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陰氣下爭,還心腹滿者死。所謂陰附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陽氣上爭,還得汗者,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熱病在腎,令人渴,口乾舌焦黃赤,晝夜欲飲不止,腹脹而大尚不厭飲,目無精光,死不治。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不散(一作不喘不數)。
白話文:
出汗後脈象平靜者,可以活下來。熱病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只有頭部出汗,就會死亡。陰氣上升陽氣下降,只有腰部以下至腳部出汗,也會死亡。陰陽氣都上升,出汗後仍然發熱,也會死亡。陰陽氣都下降,出汗後不停發冷,鼻子和嘴巴呼吸冰冷,也會死亡。熱病中所謂陽氣附著在陰氣上,指的是腰部以下至腳部發熱,腰部以上發冷,陰氣向下爭奪,如果還伴隨著腹部脹滿,就會死亡。所謂陰氣附著在陽氣上,指的是腰部以上至頭部發熱,腰部以下發冷,陽氣向上爭奪,如果還伴隨著出汗,就會活下來。
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躁動、呼吸急促,並且再度發熱,不要針刺皮膚。呼吸非常急促者,會死亡。熱病不知疼痛,不能自行收斂,口渴,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卻有寒意,這是熱氣深入骨髓,將會死亡,無法治療。熱病位於腎臟,會讓人感到口渴,口乾舌燥,顏色發黃發紅,白天晚上不停想要喝水,腹部脹大,但仍然不停喝水,眼睛沒有神采,將會死亡,無法治療。熱病發病七到八天,脈象不柔和不舒緩(或者說呼吸不急促,脈搏不頻),則預示著凶險。
者,嘗瘖,瘖後三日,溫汗不出者,死。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七八日,脈不躁,喘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勿膚(一作庸)刺。
熱病身面盡黃而腫,心熱口乾,舌卷焦黃黑,身麻臭,伏毒傷肺中脾者,死。熱病瘛瘲,狂言不得汗,瘛瘲不止,伏毒傷肝中膽者,死。熱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嘔膽(嘔苦也)。吐血,善驚,不得臥,伏毒在肝腑,足少陽者死。
熱病脈四至,三日死。脈四至者,平人一至,病人四至也。(可見急疾之至矣。)脈五至,一日死。(此與損脈正相反對。)脈六至,半日死。時一大至,半日死。忽忽悶亂者死。忽急疾大至,有頃死。若絕不至,或久乃至;立死。
白話文:
-
有個人曾經啞過,啞了三天後,如果沒有發熱且不出汗,那這個人就會死亡。
-
熱病發作七到八天後,如果脈搏微弱,小便不順暢,突然變得更加頻繁,嘴裡很乾燥,脈搏跳動緩慢,舌頭焦黑乾裂,這個人就會死亡。
-
熱病發作七到八天後,如果脈搏微弱,患者尿液呈血色,嘴裡乾燥,一天半後就會死亡。脈搏跳動緩慢,一天後就會死亡。
-
熱病發作七到八天後,如果脈搏不急促,喘息不快,三天內出現出汗現象,三天內未出汗,四天後就會死亡。如果從未出汗,不要進行皮膚針刺治療。
-
熱病導致全身及臉部泛黃且腫脹,心臟熱,口乾,舌頭捲曲變為焦黃黑色,身體麻癢且有異味,這可能是中毒傷害了肺和脾,這種情況下會死亡。
-
熱病引發抽搐,狂妄言語,無法出汗,抽搐不停止,這可能是中毒傷害了肝和膽,這種情況下會死亡。
-
熱病發作後,如果脈搏每分鐘跳動四次,三天後就會死亡。脈搏每分鐘跳動四次,這是正常人每分鐘跳一次,病人每分鐘跳四次,顯示病情危急。脈搏每分鐘跳動五次,一天後就會死亡。脈搏每分鐘跳動六次,半天後就會死亡。脈搏突然加大,半天後就會死亡。脈搏忽急忽緩,不久就會死亡。脈搏完全停止或很久纔出現,那麼這個人會立刻死亡。
(十逆死證)熱病腹滿瞑脹,身熱不得大小便,脈澀小疾,一逆見,死。熱病腸鳴腹滿,四肢清,泄注,脈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見,死。熱病大衄不止,腹中痛,喘而短氣,脈浮大絕,三逆見,死。熱病嘔且便血,奪形肉,身熱甚,脈絕重疾,四逆見,死。熱病咳喘悸眩,身熱脈小疾,奪形肉,五逆見,死。
熱病腹大而脹,四肢清,奪形肉,短氣,六逆見,一旬內死。熱病腹脹便血,脈大時時小,絕汗出而喘,口乾舌焦,視不見人,七逆見,一旬死。熱病身熱甚,脈轉小,咳而便血,目眶陷,妄言,手循衣縫,口乾躁擾不得臥,八逆見,一時死。熱病瘛瘲,狂走,不能食,腹滿、胸痛引腰臍背,嘔血,九逆見,一時死。
白話文:
十逆死證
是指十種危急的病症,患者在出現這些徵兆後,往往難以挽回,性命垂危。
- 一逆: 熱病患者腹部脹滿、昏迷不醒,身體發熱,無法排泄大小便,脈象沉細而弱,出現這些症狀,就會死亡。
- 二逆: 熱病患者腸鳴腹脹,四肢冰冷,腹瀉不止,脈象浮大而洪,持續不變,出現這些症狀,就會死亡。
- 三逆: 熱病患者大量鼻血不止,腹部疼痛,呼吸急促而短淺,脈象浮大而衰微,出現這些症狀,就會死亡。
- 四逆: 熱病患者嘔吐且便血,消耗精氣,身體發熱嚴重,脈象衰微無力,出現這些症狀,就會死亡。
- 五逆: 熱病患者咳嗽喘息,心悸眩暈,身體發熱,脈象微弱,消耗精氣,出現這些症狀,就會死亡。
- 六逆: 熱病患者腹部膨脹,四肢冰冷,消耗精氣,呼吸急促,出現這些症狀,就會在一週內死亡。
- 七逆: 熱病患者腹部脹滿,便血不止,脈象時大時小,出汗不止,呼吸急促,口乾舌燥,看不清人,出現這些症狀,就會在一週內死亡。
- 八逆: 熱病患者身體發熱嚴重,脈象轉為微弱,咳嗽且便血,眼窩凹陷,神志不清,手抓衣縫,口乾躁動不安,無法入睡,出現這些症狀,就會立即死亡。
- 九逆: 熱病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四肢抽搐,無法進食,腹部脹滿,胸痛牽連到腰部、臍部、背部,嘔血,出現這些症狀,就會立即死亡。
解釋
十逆死證是中醫古籍中描述的極為危重的病症,多見於熱病後期或病情危重時。這些症狀反映了患者臟腑功能衰竭,氣血虧虛,生命垂危。現代醫學認為,這些症狀可能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十逆死證只是中醫學中的理論概念,實際診斷和治療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判斷。若出現類似症狀,請立即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熱病嘔血,喘咳煩滿,身黃,其腹鼓脹,泄不止,脈絕,十逆見,一時死。
(五臟絕)熱病肺氣絕,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腫,面黃振慄,不能言語,死。魄與皮毛俱去,故脈先死,丙日篤,丁日死。熱病脾氣絕,頭痛,嘔宿汁,不得食,嘔逆、吐血、水漿不得入,狂言譫語,腹大滿,四肢不收,意不樂死,脈與肉氣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熱病心主氣絕,煩滿骨痛,嗌腫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死。神與營脈俱去,故心先死。壬日篤,癸日死。熱病肝氣絕,僵仆,足不安地,嘔血恐懼,灑淅惡寒,血妄出,遺屎溺,死。魂與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篤,辛日死。熱病腎氣絕,喘悸吐逆,腫疽尻癱,目視不明,骨痛短氣,喘滿汗出如珠,死。
白話文:
熱性病症嘔血
熱性病會導致嘔血、氣喘咳嗽、胸悶煩躁、全身發黃、腹部脹滿、腹瀉不止,脈搏微弱,出現十種逆亂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死亡。
五臟衰竭
熱性病導致肺氣衰竭,會導致氣喘、咳嗽、吐血,手腳腹部腫脹,面色黃,全身發抖,無法言語,最後死亡。魂魄與皮膚離開身體,因此脈搏先停止,在丙日病情加重,丁日死亡。熱性病導致脾氣衰竭,會導致頭痛、嘔吐宿食,無法進食,嘔吐逆血,無法進食水和清流,胡言亂語,腹脹滿,四肢無法伸展,不願意死去,脈搏和身上的氣都消失,因此脾臟先死亡。在甲日病情加重,乙日死亡。
熱性病導致心主氣衰竭,會導致煩悶、骨頭疼痛,喉嚨腫脹無法吞嚥,想咳嗽卻咳不出來,又哭又笑,最後死亡。神氣和營脈離開身體,因此心臟先死亡。在壬日病情加重,癸日死亡。熱性病導致肝氣衰竭,會導致身體僵硬,腳踩不住地,嘔血、恐懼、惡寒發抖,出血不止,大小便失禁,最後死亡。魂魄與筋血離開身體,因此肝臟先死亡。在庚日病情加重,辛日死亡。熱性病導致腎氣衰竭,會導致氣喘、心悸、嘔吐、腫毒、臀部癱瘓,視力模糊,骨頭疼痛、氣短,呼吸困難、盜汗如珠,最後死亡。
精與骨髓俱去,故腎先死。戊日篤,己日死。(上俱叔和集仲景平脈論。)
(《靈樞》:)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瘛瘲,齒噤齘者死。
白話文:
第一段
精氣與骨髓一同耗竭,因此腎臟首先衰竭。戊日病情加重,己日便會死亡。(以上均出自叔和集仲景平脈論。)
第二段
(《靈樞》記載):熱病不可針灸者有九種:
- 汗出不來,顴骨發紅,嘔吐者,將會死亡。
- 瀉痢不止,腹部仍然脹滿者,將會死亡。
- 眼睛看不清,發熱不止者,將會死亡。
- 年邁老人或幼小嬰兒腹部脹滿者,將會死亡。
- 汗出不來,嘔吐、下血者,將會死亡。
- 舌根腐爛,發熱不止者,將會死亡。
- 咳嗽伴隨鼻出血,汗出不來,或者汗出不足以浸透足部者,將會死亡。
- 骨髓發熱者,將會死亡。
- 發熱抽搐者,將會死亡。腰部疼痛,牙關緊閉者,將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