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二 (3)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既伏寒所變,其治自殊矣。獨不言暑熱者,義可類推也。暑熱者,又過一時而發,重於溫者是也。)從春分以後,至秋分以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觀子:此以三時之傷於暴寒,俱為寒疫也。凡傷於寒,必為病熱,是內外證亦多同矣。然所感致病之氣大不同者,則以冬月之寒,非他時之可並。

而春夏秋陽氣用事之時,其寒邪外薄,必傷淺而病輕也。既邪由各異,寒疫一證,治亦懸殊矣。味此,則桂枝麻黃不可通治三時之病,仲景言之甚明,後人復紛紛臆說,何歟?)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

七、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此為疫氣也,是數條,以前鬥□之法,占其隨時氣候,發病之寒熱輕重不同耳。觀子:此復言寒疫之中,又有輕重也。寒之因於時,既有微甚,則病亦不同。然五六月重,而春秋輕者,夏大熱之時反為寒折,是以其邪尤重也。

寒疫,亦謂之四時傷寒,故證相似。既日治與溫暑病殊,則更與傷寒殊,不言可知矣。寒疫既不可同溫暑治,則溫暑不可同傷寒治,又不言可知矣。宇泰:傷寒即發於冬令寒冷之時,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必用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於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

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節氣十二,中氣十二,共二十四。《內經》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觀子:此即鬥□之義。因下文將言化氣不及,亦致病,故先申言之。)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者一句。按《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故也?師曰:冬至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已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已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

已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此為至而太過。《內經》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即是觀之,脫漏明矣。觀子:一歲之化氣,必始於冬至後者,以其為陰陽絕而復續,死而復生之界限也。然致病有歲多歲少者,皆平氣與太過不及之故也。

如未至而至,至而不去,是為太過;應至不至,是為不及。皆於冬至後,所得甲子夜半,起少陽推之,而知病氣矣。君子於此際觀天道之盈虛,而節宣之,焉有實實虛虛之患哉。然此匪獨傷寒也,凡一歲六氣之邪,胥於此定之矣。)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

白話文:

既然是潛伏的寒邪所導致的疾病變化,治療方法自然就有所不同。這裡獨獨沒有提到暑熱的疾病,是因為它的道理可以類推得知。暑熱的疾病,往往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病,並且病情比溫病更嚴重。

從春分之後到秋分之前,如果天氣突然出現寒冷,這些都屬於當時流行的寒疫。(這裡認為,這三段時期因突然的寒冷而受傷,都屬於寒疫。凡是因寒邪受傷,必定會出現發熱的病症,這樣看來內外症狀有很多是相同的。然而,導致疾病的寒邪性質卻大不相同,因為冬季的寒冷與其他時節的寒冷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而春夏秋陽氣主導時,寒邪侵襲體表,一定會傷得比較淺,病情也比較輕。既然寒邪的來源各不相同,寒疫這種疾病,治療方法也應該大相逕庭。由此可見,桂枝、麻黃這類藥物不能用來治療這三種時節的疾病。張仲景說得很清楚,後人卻紛紛胡亂猜測,這是為什麼呢?)三、四月,偶爾會有突然的寒冷,這時陽氣還比較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的病情也比較輕。五、六月陽氣已經旺盛,被寒邪所傷,發熱的病情則比較嚴重。

七、八月陽氣已經衰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的病情也比較輕微。這種疾病與溫病和暑病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這就是疫氣,以上幾條說明,之前是用斗勺的方法,來判斷隨時的氣候變化,以及發病時寒熱輕重不同的情況。這裡再次說明寒疫之中也有輕重之分。寒邪因時令而有所不同,有的輕有的重,病情自然也會不同。之所以五六月較重,春秋較輕,是因為夏天最熱的時候反而受到寒邪侵襲,所以邪氣才會特別嚴重。

寒疫,也可以稱為四時傷寒,所以症狀相似。既然治療方法與溫病、暑病不同,那麼肯定也與傷寒不同,這不用說也知道。既然寒疫不能用治療溫病、暑病的方法來治療,那麼溫病、暑病也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這也不用說也知道。傷寒是發生在冬季寒冷的時候,寒邪在體表,閉塞了皮膚的毛孔,所以必須用辛溫甘味的藥物才能驅散。這也是張仲景使用桂枝、麻黃等湯劑的原因。溫病、熱病,是發生在天氣溫熱的時候,身體內部的熱氣向外發散,阻塞了皮膚的毛孔,並沒有寒邪在體表,所以必須用辛涼或苦寒或酸苦的藥物才能夠解除。)

每十五天會有一種氣候變化,這是在一年四季之中。一個時節有六種氣候變化,四個時節共有二十四種氣候變化。(節氣有十二個,中氣有十二個,總共二十四個。《內經》說: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稱為一氣,六氣稱為一時,四時稱為一歲。這裡引用了斗勺的道理,因為下文將要說到氣候變化不及時也會導致疾病,所以先說明了這些。)然而,氣候變化有應該到來卻沒有到來的,也有不應該到來卻提前到來的,也有到來卻過於強烈的,這些都會形成病氣。(這裡可能是漏掉一句「也有到來後不消失的」。「按《要略》說:有未到來就到來的,有到來卻沒有到的,有到來卻不消失的,有到來卻太過強烈的,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冬至後的甲子日半夜,是少陽之氣開始生發的時候,陽氣開始產生,天地間變得溫和,如果沒有到甲子日,天地間就變得溫和,這就是未到來就到來。已經到了甲子日而天地間沒有變得溫和,這就是到來卻沒有到。已經到了甲子日,天地間卻非常寒冷不消退,這就是到來卻不消失。已經到了甲子日,天地間卻溫熱如盛夏,這就是到來卻太過強烈。《內經》說:氣候正常就平安,氣候過分就會生病,氣候相反也會生病,氣候該到來卻沒有到來也會生病,氣候不該到來卻到來也會生病。由此來看,這裡肯定有遺漏了。一年氣候的變化,一定始於冬至之後,因為冬至是陰陽之氣徹底消亡後又重新開始,是死而復生的分界線。然而,一年之中得病的人數有多有少,都是因為氣候正常、過分或不及的緣故。

如果未到來就到來,到來卻不消失,就是太過;應該到來卻沒有到來,就是不及。這些都是在冬至後的甲子日半夜,少陽之氣開始生發時推算出來的,由此可以得知病氣的來源。君子在這個時候觀察天地間陰陽消長的道理,然後調節自己的生活,哪裡會有虛實不調的毛病呢?而且這不只是傷寒會這樣,一年之中所有的六氣邪氣,都是由此決定的。)但是天地之間動靜、陰陽相互作用,各自都有一定的規律。(《內經》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