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大承氣湯方第七十三

大黃(四兩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溫炙去皮),枳實(五枚味苦寒炙),芒硝(三合味鹹寒),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內經曰。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潤燥除熱。又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下結燥。又曰。熱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王海藏云。厚朴去痞。枳實泄滿。芒硝軟堅。大黃泄實。必痞滿燥。實四證全者。方可用之。

張卿子云。干陽亢極於上。而曰有悔。悔字。即陰承於下。五行家所謂陰生於午。坤象所謂順承天。亢害承製之義爽然。此湯不曰制火。不曰生陰。曰承氣。仲景真法天而為方者也。

白話文:

大承氣湯方第七十三

藥材:
大黃(四兩,性苦寒,用酒洗過)
厚朴(半斤,性苦溫,炙烤後去皮)
枳實(五枚,味苦寒,炙烤過)
芒硝(三合,味鹹寒)

煎服方法:
以上四味藥,加入一斗水,先煮厚朴和枳實,煮至剩五升水,過濾掉藥渣。放入大黃,繼續煮至剩兩升水,再次過濾藥渣。最後加入芒硝,稍微加熱至沸騰一兩次。分兩次溫服。若服藥後已通便,剩餘藥液不必再服。

理論依據:
《內經》提到:燥氣過盛時,可用苦味藥瀉下。大黃和枳實的苦味能潤燥清熱。又說:燥邪內侵時,應以苦溫藥治療,厚朴的苦味能化解燥結。此外,熱邪過盛時,可用鹹寒藥調理,芒硝的鹹味能清除積熱。

王海藏認為:厚朴能消除脹悶,枳實可緩解脹滿,芒硝能軟化堅硬,大黃則瀉下實邪。必須同時具備「痞、滿、燥、實」四種症狀,才適合使用此方。

張卿子補充:
陽氣過於亢盛於上時,稱為「有悔」。「悔」字暗指陰氣在下承接,如同五行學說中「陰生於午」的道理,或《坤卦》所說「順承天」的含義,體現了「亢害承制」的平衡思想。此方不直接命名為「制火」或「生陰」,而稱「承氣」,正是張仲景效法自然法則而創方的智慧。

2. 小承氣湯方第七十四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熱結實者。與大承氣湯。小熱微結者。與小承氣湯。以熱不大甚。故於大承氣湯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亦減厚朴枳實也。

吳氏云。或問承氣湯。仲景有大小調胃之名。何也。傷寒傳變入里。邪熱與糟粕蘊而為實。實則潮熱。譫語。手心濈濈汗出者。此燥屎所為也。如人壯大熱大實者。宜大承氣湯下之。小熱小實者。與小承氣湯下之。又熱結不堅滿者。故減去厚朴枳實。加甘草而和緩之。故曰調胃承氣也。

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則邪氣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則過傷正氣。且不及還可再攻。過則不能復救。可不慎哉。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潮熱者實。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便不硬者。則熱未成實。微有潮熱。亦未可攻。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當先與小承氣湯漬之。如有燥屎。小承氣湯藥勢緩。不能宣泄。必轉氣下失。若不轉失氣。是胃中無燥屎。但腸間少硬爾。止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則虛其胃氣。

致腹脹滿不能食也。胃中乾燥。則欲飲水。水入胃中。虛寒相搏。氣逆則噦。其後卻發熱者。則熱氣乘虛。還復聚於胃中。胃燥得熱。必大便復硬。而少與小承氣湯。微利以和之。故重云不轉失氣不可攻。慎之至也。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內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譫語由邪氣盛而神識昏也。鄭聲由精氣奪而聲不全也。譫語者。言語不次也。鄭聲者。鄭音不正也。論語也。惡鄭聲之亂雅樂。又云。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言鄭聲不正也。今新瘥氣虛。人聲轉者是。所謂重語者也。若聲重亦聲轉之。

王宇泰云。譫語者。謂亂言無次。數數更端也。鄭聲者。謂鄭重頻煩也。只將一句舊言。重疊頻言之。終日殷勤。不換他聲也。蓋神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語。數數更端。神不足。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成氏謂鄭衛之聲非是。

婁氏云。譫語者。氣虛獨語也。素問云。脫陽者見鬼。余用參耆溫補。活者數百十人。不可概以譫語為實。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邪勝也。喘滿為氣上脫。下利為氣下脫。是皆主死。

白話文:

小承氣湯方第七十四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後去皮),枳實(三枚大的,炙過)。

以上三味藥材,用四升水煮至剩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第一次服藥後,應當會排便;若無排便,則將剩餘藥液全部喝完。若已排便,則不必再服。

若熱邪嚴重且結實,使用大承氣湯;若熱邪較輕微結實,則用小承氣湯。因熱勢不劇烈,故大承氣湯中去掉芒硝;又因結實程度不堅硬,故也減少厚朴和枳實的用量。

吳氏說:有人問,仲景將承氣湯分為大、小、調胃三種,為何?傷寒病邪傳入體內,熱邪與糟粕結成實證,表現為潮熱、譫語、手心出汗,這是燥屎所致。若患者體壯且熱實嚴重,宜用大承氣湯瀉下;若熱實較輕,則用小承氣湯。若熱結不堅硬脹滿,則減少厚朴、枳實,加入甘草以調和緩解,故稱調胃承氣湯。

若病情嚴重卻用小承氣湯攻下,邪氣無法消除;病情輕微卻用大承氣湯,則過度損傷正氣。治療不足尚可再次攻下,但過度則難以補救,需謹慎。

陽明病出現潮熱,大便稍硬者,可用大承氣湯;不硬者則不用。若六七日未排便,懷疑有燥屎,可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服藥後若排氣,表示有燥屎,可攻下;若無排氣,則僅是初硬後溏,不可攻下,否則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若想喝水,喝水後可能嘔吐。之後若再發熱,大便可能再次變硬但量少,此時可用小承氣湯調和。無排氣者,切勿攻下。

潮熱屬實證,大便稍硬即可攻下;若大便不硬,則熱未成實,即使輕微潮熱也不可攻下。若六七日未排便,懷疑有燥屎,應先以小承氣湯試探。若有燥屎,因小承氣湯藥力較緩,可能僅排氣而不瀉下;若無排氣,則表示無燥屎,僅腸道稍硬,初硬後溏,攻下會損傷胃氣,導致腹脹、食慾不振。胃中乾燥想喝水,但喝水後可能因虛寒相衝而嘔吐。之後若發熱,熱邪可能再次聚於胃中,使大便變硬,此時可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調和。強調無排氣不可攻下,務必謹慎。

實證會譫語,虛證則鄭聲(重複言語)。《內經》雲:邪氣盛則實,精氣虧則虛。譫語因邪盛神昏,鄭聲因精氣虧損而言語不全。譫語是胡言亂語,鄭聲是言語重複不清,如《論語》所說「鄭聲淫亂雅樂」。新病初癒氣虛者,聲音重複即為鄭聲。

王宇泰說:譫語是言語混亂無序,鄭聲是反覆說同一句話,終日不變。神氣有餘則言語多變,神氣不足則只重複一語。成氏認為鄭聲指鄭衛之音,此說不當。

婁氏說:譫語是氣虛獨語。《素問》雲「脫陽者見鬼」,我用參、耆溫補救治數百人,不可一概將譫語視為實證。

若直視、譫語、喘滿者會死亡,下利者亦死。直視譫語是邪氣盛,喘滿為氣脫於上,下利為氣脫於下,皆屬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