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口。陽明裡熱,則渴欲飲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熱在經而裡無熱也。陽明氣血俱多,經中熱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數少;津液分別,大便必自下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者,熱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腹滿者,為邪氣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滿,則邪氣尚淺,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得利止者,為邪氣去,正氣安;正氣安則愈。若因下利不止者,為正氣脫而死。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合,通也。陽明病,面色通赤者,熱在經也,不可下之。下之,虛其胃氣,耗其津液;經中之熱,乘虛入胃,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吐後心煩,謂之內煩;下後心煩,謂之虛煩。今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則是胃有鬱熱也。與調胃承氣湯,以下鬱熱。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脈遲,若汗出多,微發熱惡寒者,表未解也;若脈遲,雖汗出而不惡寒者,表證罷也。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熱入腑也。四肢,諸陽之本。津液足,為熱烝之,則周身汗出;津液不足,為熱烝之,其手足濈然而汗出,知大便已硬也。與大承氣湯,以下胃熱。

經曰:「潮熱者實也。」其熱不潮,是熱未成實,故不可便與大承氣湯。雖有腹大滿不通之急,亦不可與大承氣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陽明經的脈絡,起始於鼻子,環繞口部。若陽明經內部有熱,會感到口渴想喝水。但如果只是口乾想漱口卻不想吞水,表示熱在經絡而內臟並未受熱。陽明經氣血旺盛,若經絡中熱勢過盛,迫使血液妄行,便會導致鼻衄(流鼻血)。

陽明病原本就有自汗症狀,若醫生再過度發汗,病情雖稍緩解,但仍感輕微煩躁不適,這是由於大便乾硬所致。津液流失導致胃中乾燥,因而大便變硬。此時應詢問患者每日小便次數。若原本每日小便三四次,現在減為兩次,可知不久後將解大便,因為津液逐漸回流至胃中。

津液先流失造成大便乾硬,小便減少;待津液重新分布後,大便自然會通暢。

傷寒患者若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病症狀,也不可用瀉下法治療。嘔吐代表熱邪停駐上焦,未完全進入臟腑,故不宜攻下。

陽明病若僅心下(胃脘)硬滿,不可攻下。誤用瀉法後若腹瀉不止可能致死;若瀉後停止則可痊癒。腹滿代表邪氣已深入臟腑,可攻下;但心下硬滿表示邪氣尚淺,未完全入腑,不可貿然瀉下。腹瀉停止代表邪氣已去,正氣恢復即病癒;若持續瀉下不止,恐因正氣耗脫而死。

陽明病面色通紅者不可攻下,否則可能引發發熱、膚黃、小便不利。「面色通紅」是熱邪在經絡的表現,誤下會虛損胃氣、耗竭津液,使經絡之熱趁虛侵入胃腑,導致上述症狀。

陽明病未經吐、下卻心煩者,可用調胃承氣湯。嘔吐後的心煩稱為「內煩」,瀉後心煩則為「虛煩」;此處心煩是胃中鬱熱所致,故以調胃承氣湯清瀉鬱熱。

陽明病脈象遲緩,若出汗但不惡寒,伴隨身體沈重、呼吸短促、腹脹氣喘、潮熱,表示外邪將解,可攻裡。若手足持續出汗,代表大便已硬結,宜用大承氣湯。但若出汗多、輕微發熱惡寒,表示外證未解,且無潮熱時,不可用承氣湯。若腹脹嚴重但未完全阻塞,可予小承氣湯輕瀉和胃,避免過度瀉下。

脈遲多汗且微熱惡寒者,表證未除;若脈遲汗出不惡寒,則表證已解。身重氣短、腹滿喘息、潮熱等症狀,顯示熱邪入腑。四肢為陽氣之本,津液充足時熱迫全身出汗;津液不足則僅手足出汗,此為大便硬結的徵兆,當用大承氣湯清瀉胃熱。

醫書雲:「潮熱代表實證。」無潮熱表示實熱未成,故不宜用大承氣湯。即使腹脹嚴重,亦應選小承氣湯緩和胃氣,避免猛瀉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