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止。

四月為陽。土旺於申酉戌。向旺時,是為欲解。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熱,復虛其胃,虛寒相搏,故令噦也。經曰:關脈弱、胃氣虛、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此之謂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則邪方入里,熱未為實也。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胃中有熱,食難用飽。飽則微煩而頭眩者,穀氣與熱氣相搏也。兩熱相合,消搏津液,必小便難。利者,不能發黃,言熱得泄也。小便不利,則熱不得泄,身必發黃。疸,黃也。以其發於穀氣之熱,故名谷疸。熱實者,下之則愈。脈遲為熱氣未實,雖下之,腹滿亦不減也。經曰:脈遲尚未可攻。

張卿子云:此條同愈後損谷則愈症,由胃虛食鬱致熱,故曰谷疸。成注先云胃中有熱,食難用飽,則與「脈遲故也」句似失之。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胃為津液之府,氣虛津液少,病則反無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蟲行皮中者,知胃氣久虛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而小便利者,陽明傷寒而寒氣內攻也。至二三日嘔咳而支厥者,寒邪發於外也,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裡而不外發,其頭亦不痛也。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身不重痛,但頭眩而不惡寒者,陽明中風而風氣內攻也。經曰: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必咽痛。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而小便不利者,熱蘊於內而不得越。心中懊憹者,熱氣鬱蒸,欲發於外而為黃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則為內熱。被火,則火熱相合而甚。若遍身汗出而小便利者,熱得泄越,不能發黃。今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則熱不得越,鬱蒸於胃,必發黃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浮為在經,緊者裡實。脈浮而緊者,表熱裡實也;必潮熱,發作有時。若脈但浮而不緊者,止是表熱也,必盜汗出。盜汗者,睡而汗出也。陽明病:裡熱者自汗,表熱者盜汗。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陽明病的緩解時間,大約在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之間。這是因為四月屬陽氣,土氣在申酉戌時(約下午三點至晚上九點)旺盛,此時病情容易緩解。

陽明病患者若食慾不振,此時若強行用寒涼藥物清熱,可能導致噯氣(噦)。原因在於胃中虛冷,患者本身體質虛弱,清熱會加重胃寒,導致虛寒相搏而噯氣。醫書提到,若關脈弱、胃氣虛且夾熱,不可過度攻熱,否則熱退後寒氣會更盛。

陽明病若脈搏遲緩,患者不宜吃飽,否則會輕微煩躁、頭暈,並出現小便困難,這是「穀疸」(因飲食鬱熱引起的黃疸)的前兆。即便使用瀉下法治療,腹脹也不會改善,因為脈遲表示熱邪尚未完全入裡成實。飲食入胃化生熱氣,若胃中有熱,吃飽會使穀氣與熱氣相搏,消耗津液,導致小便困難。若小便通暢,熱邪得以排泄,就不會發黃;反之則熱鬱體內而發黃。由於此黃疸與穀氣鬱熱有關,故稱「穀疸」。熱實者瀉下可癒,但脈遲表示熱未成實,即便瀉下也無效。醫書也說:「脈遲者不可攻下。」

張卿子認為,此條與「病後節食可緩解」的情況類似,是因胃虛食鬱化熱所致,故稱「穀疸」。成無己註解先提到「胃中有熱導致食慾不振」,但與後文「脈遲」的解釋稍顯矛盾。

陽明病通常多汗,但若長期氣虛津液不足,反而無汗。由於胃主肌肉,若患者感覺皮膚下有蟲爬行的異樣感,表示胃氣長期虛弱。

陽明病若無汗且小便通暢,兩三日後出現嘔吐、咳嗽、手足冰冷者,通常會頭痛。但若不咳嗽、不嘔吐、手足溫暖,則頭不痛。此因陽明傷寒,寒邪內攻,若寒邪外發則有嘔咳與頭痛;若僅內攻而不外發,則無頭痛。

陽明病若僅頭暈、不怕冷、能進食但咳嗽,通常伴隨咽痛;若不咳嗽,咽部就不痛。此屬陽明中風,風邪內攻於胃,胃氣上逆致咳,咳嗽劇烈則牽連咽喉而痛。

陽明病若無汗、小便不利且心煩不安(懊憹),可能出現黃疸。因熱邪鬱結體內無法宣洩,熱氣蒸騰欲發為黃疸。

陽明病患者若受火療法(如灸、烤)後,僅額頭微微出汗且小便不利,必發黃疸。因內熱遇火更盛,若全身汗出且小便利,熱能消散;但若僅局部汗出且小便不利,熱鬱胃中必發黃。

陽明病脈浮而緊,會有定時發作的潮熱;若脈僅浮不緊,則為表熱,可能出現睡中盜汗。陽明病裡熱者自汗,表熱者盜汗。

陽明病患者口乾但僅想漱水不欲吞嚥,可能出現鼻衄(流鼻血)。因熱在血分未及耗津,熱迫血行導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