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13)
卷七 (13)
1.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活人云:傷寒里證,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直下之者,如大小承氣、十棗、大柴胡湯是也;有微和其胃氣者,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少與小承氣微和之之類是也。
李東垣云:下藥用大承氣湯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湯又次之。
王宇泰云:屠氏《四時治要》謂仲景活人書:下證俱備,當行大承氣,必先以小承氣試之;合用大柴胡,必先以小柴胡試之。按:湯劑丸散,生靈之司命也;死生壽夭,傷寒之瞬息也。豈以試為言哉?昔,雞峰張銳,宋之神醫也,療一傷寒,診脈察色皆為熱極,煮承氣湯欲飲,復疑。
至於再三,如有掣其肘者,姑持藥以待。病者忽發戰悸,覆綿衾四五重。稍定,有汗如洗。明日脫然。使其藥入口,則人已斃矣。
由是觀之,則屠氏之探試,雖非仲景本旨,得非粗工之龜鑑歟?
白話文: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活人書》中提到:治療傷寒的裡證,需觀察熱邪的深淺。因此張仲景有直接使用瀉下法的方劑,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大柴胡湯等;也有輕微調和胃氣的方劑,例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或少量使用小承氣湯來溫和調理。
李東垣認為:瀉下藥中,大承氣湯效果最峻烈;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更次之;大柴胡湯又較緩和。
王宇泰提到:屠氏《四時治要》中引用張仲景和《活人書》的觀點,認為當所有瀉下證候齊備時,應使用大承氣湯,但須先以小承氣湯試探;若適用大柴胡湯,則先以小柴胡湯測試。然而王宇泰反駁:湯藥丸散關乎性命,傷寒病情的生死轉變瞬息萬變,怎能用「試探」來處理?過去,宋代神醫張銳(號雞峰)曾治療一名傷寒患者,診脈察色皆顯示熱極,準備讓病人服承氣湯時卻猶豫不決,反覆遲疑。就在等待之際,患者突然全身顫抖發冷,蓋上四五層厚被才平靜,隨後大汗淋灕,次日竟痊癒。若當時貿然用藥,恐怕已致命。由此可見,屠氏主張的試探法雖非仲景原意,但或許可供醫術尚淺者作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