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張卿子傷寒論》一書,由清代醫家張卿子所參訂,是一部在中國傳統醫學傷寒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此書並非張卿子全新創立之作,而是立基於前賢學說之上,特別是明末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張卿子對成無己的著作評價甚高,認為其「引經析義,尤稱詳洽,雖抵牾附會,間或時有,然諸家莫能勝之」,這顯示了他對成氏註解的肯定,但也非盲目追隨,認識到其中可能存在的疏漏或牽強之處。因此,張卿子以成氏之本為基礎,廣泛吸收了朱肱、許叔衡、龐安時、王履、王肯堂等歷代醫家以及當代學者如王三陽、宇泰等人的學說精華,進行補充發明,旨在使傷寒學的闡釋更為完善、條理更為清晰。

從書中收錄的諸篇序文及凡例,可見本書編撰的歷史淵源與作者的學術態度。晉代太醫令王叔和整理張仲景的《傷寒卒病論》,使之成為完帙,對仲景學說的流傳功不可沒。序文強調張仲景的學問源自伊尹的《湯液》,伊尹又本於神農本草,溯其源流,可謂「祖述大聖人之意」,確立了《傷寒論》作為醫方之祖的崇高地位。然而,仲景之書「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寡聞淺見所能賾究」,歷代雖有醫家,能深研者甚少。直到宋代,才有國家層面的校正醫書工作,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對《傷寒論》進行校定並請頒行,這也標誌著官方對仲景學說的重視與推廣。

書中的《醫林列傳》部分,簡要介紹了張仲景、王叔和、成無己這三位對於《傷寒論》的形成與傳承至關重要的人物。張仲景被尊為「醫聖」,其著書背景源於建安年間宗族多人死於傷寒,痛感橫夭莫救,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王叔和則以精於診脈和養生聞名,其編撰《脈經》並整理仲景方論三十六卷,使仲景之學得以大行於世。成無己則被張卿子及序者嚴器之高度讚揚,認為他家世儒醫,「博極研精,深造自得」,能旁引《素問》、《靈樞》等經典以發明仲景之奧義,「真得長沙公之旨趣」。成氏的註解工作,為後世理解仲景學說奠定了重要基礎。

《傷寒卒病論集》中所收錄的張仲景自序,感人至深,是理解他著書動機的關鍵。序中表達了他對當時士人競逐名利、忽視醫藥的痛惜,認為這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的表現。當疾病突至,方寸大亂,只能求助巫祝,束手待斃,是「不惜其命,若是輕生」。他親見宗族二百餘口在不到十年內死去三分之二,其中七成死於傷寒,這巨大的悲痛驅使他投身醫學研究,最終寫成此書,希望能幫助後人「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這段序文不僅展現了醫者的仁心,也揭示了當時社會醫療水平的不足與民眾對醫學的輕視,凸顯了《傷寒論》誕生的時代必要性。

《凡例》則是理解張卿子編撰此書具體方法的指引。張卿子明確表示本書以成無己《註解傷寒論》為基礎,承認其詳洽之處,也容納了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他的貢獻在於「旁採諸家善發仲景之義者」,從南陽、叔維、潛善、潔古、安常、東垣、丹溪、安道等傳統醫家,到王三陽、宇泰等近代學者,廣泛吸收「單詞片語,雖不盡拘長沙轍跡,實深得長沙精義」的見解,將這些內容「急為採入,以補六經未發之旨」。這體現了張卿子會通各家、集思廣益的學術精神,使本書成為一部融會了歷代名醫對《傷寒論》理解的集大成之作。在體例上,張卿子也進行了調整,針對當時坊間流傳的《傷寒論》版本「先後詳略,非復仲景叔和之舊」的問題,他依據《辨平脈法》開啟卷一,並將傷寒大例及六經篇章「次第,不復。妄有詮次,止以先後勻適」,約為六卷,遺方則併入論集,以求「便於簡閱」,並說明這部分編次是「因三陽王氏義例」。這種對內容的重新組織與編排,也體現了張卿子為學術傳承與讀者便利所做的努力。

進入卷一,《辨脈法第一》作為全書醫學內容的開篇,直接切入傷寒診斷的關鍵——脈診。仲景原文開篇即問答形式:「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簡潔明快地定義了陰陽兩類脈象,並提出重要的預後判斷原則:「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隨後引《內經》「微妙在脈,不可不察」等語,強調脈診的重要性。註解部分則進一步闡釋了陽脈的「有餘」和陰脈的「不及」相對於平脈的狀態,以及邪在表裡與脈象陰陽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註解深入解釋了「陰病見陽脈者生」是因為「邪氣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並以厥陰中風脈微浮為例;而「陽病見陰脈者死」是因為「邪氣自表入里,正虛邪勝」,以譫言妄語脈沉細為例,並引《金匱要略》「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印證。

然而,在對這條重要原則的註解中,張卿子引入了王三陽的不同觀點。王三陽認為,「陰病見陽脈」和「陽病見陰脈」的生死判斷,應當是針對「初起便是陰症,便是陽症」的情況,而非後來的邪氣傳變。他質疑,如果邪氣已經傳入裡,是很難再回到表層而發汗的,更何況邪氣傳變的情況。這一段補充註解,恰好體現了張卿子在《凡例》中所述的「旁採諸家」的特點。他並非只呈現成無己的註解(雖然成氏註解是基礎),而是將其他醫家的獨到見解納入其中,即便這些見解與某種傳統解釋(如邪氣傳變)可能存在差異,他也予以保留,供讀者參考。這種兼容並蓄、允許不同觀點並存的態度,使得《張卿子傷寒論》的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反映了傷寒學術在不同時代、不同醫家間的探討與發展。

綜而言之,《張卿子傷寒論》是一部集大成的傷寒學著作。它以前賢成無己的註解為根基,吸收了自張仲景之後歷代及當時眾多醫家的學術思想精華,對《傷寒論》的條文、病因、病機、辨證、治療乃至脈法、方藥進行了系統的闡釋與發明。透過嚴謹的體例和清晰的條理,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傷寒論》的途徑。書中保留並介紹了仲景著書的緣起、脈學的基本原則、六經辨證的框架,並通過廣泛徵引各家學說,豐富了註解內容,尤其是在關鍵條文的理解上呈現了多元的視角。雖然本書具體內容遠不止提供的這些片段,但僅從序文、凡例和卷一的開頭部分,已能窺見其編撰的用心、學術的深度以及在傷寒學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價值。它不僅是研究張仲景學說的重要文獻,也是了解明清時期傷寒學術發展和不同醫家見解的寶貴資料,對後世傷寒學的學習與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對辨證論治思想的體現、對脈法的細緻分析、以及對歷代醫家學術成果的整合,都使其成為中醫寶庫中一部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值得深入學習和借鑑。


嚴序

醫林列傳

傷寒卒病論集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