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辨脈法第一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𩜺。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陽脈浮為𩜺。脈滑為噦。皆醫之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內經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發汗攻陽。亡津液。而陽氣不足者。謂之守空。經曰。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陰不為陽守。邪氣因得而入之。內搏陰血。陰失所守。血乃妄行。未知從何道而出。若脈浮鼻燥者。知血必從鼻中出也。

唐不岩云。為𩜺為噦。皆誤下傷陰之咎。陰傷。則陽失所守。故曰守空。論文前後二叚。並無當發其汗。與攻陽亡津液之語。學者詳之。

嘗見內傷一證。服涼藥飲冷水。以致衄血不止者。往往有之。及服從治藥。屢屢奏效。此正經所謂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者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浮數之脈。主邪在經。當發熱而灑淅惡寒。病人一身盡痛。不欲飲食者。傷寒也。

若雖發熱惡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即非傷寒。是邪氣鬱結於經絡之間。血氣壅遏不通。欲蓄聚而成癰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浮。面熱赤者。邪氣外浮於表也。脈遲。戰惕者。本氣不足也。六七日。為傳經盡。當汗出而解之時。若當汗不汗。反發熱者。為裡虛津液不多。不能作汗。既不汗。邪無從出。是以瘥遲。發熱為邪氣浮於皮膚。必作身癢也。經曰。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故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

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

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浮為陽。沉為陰。陽脈緊。則霧露之氣中於上焦。陰脈緊。則寒邪中於下焦。上焦者。太陽也。下焦者。少陰也。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疼、脛酸者。霧露之氣。中於太陽之經也。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脛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於少陰也。因表氣微虛。邪入而客之。

白話文:

足背動脈(趺陽脈)摸起來浮在表面,表示身體虛弱。如果浮脈又帶有搏動感,代表氣虛更加嚴重,是胃氣虛弱衰竭的表現。如果脈象滑動,表示病人可能會打嗝,這是醫生治療錯誤造成的。醫生不該在虛弱時反而去瀉,在身體空虛時反而去迫使血液運行,導致問題加重。如果脈象浮,而且鼻孔乾燥,病人一定會流鼻血。

足背動脈脈象浮,表示身體氣虛;脈象滑,表示病人會打嗝,這些都是醫生治療錯誤,不該在虛弱時反而去瀉的過失。醫書《內經》說:「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使者。」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攻洩陽氣,會使身體津液耗損,導致陽氣不足,這就叫做「守空」,也就是沒有守護好體內陰液,反而使它流失了。醫書上說,當身體表面的防禦氣虛弱,裡面的氣無法守護,就會導致邪氣入侵體內,傷害到陰血。陰液沒有陽氣的守護,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侵犯到體內的陰血,導致陰血失守,血液會不正常地運行,甚至從不明的途徑流出。如果脈象浮且鼻孔乾燥,就知道血必定是從鼻孔流出。

唐不岩認為,出現氣虛和打嗝,都是因為誤用瀉下藥,傷害到體內陰液的緣故。陰液受損,陽氣就會失去守護,所以才說「守空」。這段文字前後兩段內容,都沒有提到應該發汗,或用攻洩陽氣來耗損津液。學者要詳細了解。

我曾經看過一個內傷的病例,病人因為吃了寒涼的藥,又喝了冷水,導致流鼻血不止。後來改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多次都有效。這正是醫書上所說的「責虛取實,守空迫血」的例子。

各種脈象摸起來浮而且跳動快速,病人應該會發熱,而且感覺發冷發抖,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但飲食正常,表示身體裡可能已經化膿了。

脈象摸起來浮而且跳動快速,表示邪氣侵犯在身體的經絡裡,病人應該會發熱,而且感覺發冷發抖。如果病人全身都痛,而且不想吃東西,這就是外感風寒的傷寒。

如果病人雖然發熱發冷,但痛的地方固定在一處,而且飲食正常,這就不是傷寒,而是邪氣鬱結在經絡之間,導致血氣阻塞不通,將要蓄積成癰瘡或膿腫。

脈象摸起來浮而且跳動緩慢,臉色發紅發熱而且身體顫抖,這樣的情況持續六七天,應該會流汗而痊癒。如果反而發熱,表示病好得比較慢。脈象緩慢,表示體內陽氣不足,無法使身體流汗,所以皮膚一定會癢。

脈象摸起來浮,臉色發紅發熱,表示邪氣浮於體表。脈象緩慢而且身體顫抖,表示身體的元氣不足。六七天是疾病傳變到末端的時限,應該會流汗而痊癒。如果應該流汗卻沒有流汗,反而發熱,表示體內虛弱,津液不足,無法產生汗液。既然沒有出汗,邪氣就無法排出,所以病好得比較慢。發熱是因為邪氣浮於皮膚表面,所以會覺得皮膚癢。《內經》說:「因為身體無法微微出汗,所以皮膚一定會癢。」

寸口脈的陰陽脈都呈現緊繃的狀態,表示清邪侵犯到上焦,濁邪侵犯到下焦。清邪侵犯上焦,叫做「潔」;濁邪侵犯下焦,叫做「渾」。陰氣受邪氣侵犯,身體一定會發冷顫抖。表面的防禦氣虛弱,裡面的氣無法守護,所以才會讓邪氣侵犯到陰。陽氣受邪氣侵犯,一定會發熱,而且會頭痛、脖子僵硬、頸部攣縮、腰痛、小腿痠痛,這就是所謂「陽氣受到霧露之氣的侵犯」。所以說清邪侵犯上焦,濁邪侵犯下焦,陰氣會導致身體發冷顫抖。

腳和膝蓋冰冷,大小便失禁,表示身體表面的防禦氣虛弱,裡面的氣虛弱而又急促,上下三焦功能混亂,內外氣機不通暢。上焦氣機鬱悶不暢,臟腑之氣互相影響,導致口舌潰爛、牙齦腫痛。中焦功能失調,胃氣上逆,脾氣無法正常運化,胃中充滿濁氣,營衛之氣不通暢,血液凝滯不流動。如果衛氣可以暢通,小便就會赤黃,與熱邪相搏,因熱邪的推動,在經絡遊走,出入臟腑。熱氣所到之處,就會形成癰瘡或膿腫。如果陰氣可以暢通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陽氣極度衰弱,陰氣沒有陽氣的指揮,外邪就會入侵體內,導致打噴嚏。接著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堵塞、身體發冷和厥冷,隨即又被熱邪所阻擋。血液凝結在下半身,看起來像豬肝一樣。陰陽二氣都衰竭,脾氣極度虛弱,五液會向下流失,下焦無法閉藏,導致小便清澈但有下墜感,頻尿且排尿困難,肚臍周圍疼痛,預示生命即將終結。

浮脈屬於陽,沉脈屬於陰。陽脈緊繃,表示霧露之氣侵犯上焦。陰脈緊繃,表示寒邪侵犯下焦。上焦指太陽經,下焦指少陰經。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頸部攣縮、腰痛、小腿痠痛,是霧露之氣侵犯太陽經所導致。濁邪侵犯下焦,陰氣會導致身體發冷顫抖,腳和小腿冰冷,大小便失禁,是寒邪侵犯少陰經所導致。因為體表的防禦氣虛弱,邪氣才能夠侵入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