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7)
卷一 (7)
1. 辨脈法第一
爭則亂;安則靜。乍靜乍亂者,正與邪爭,正負邪勝也。正氣已脫,胃氣又盡,榮衛俱絕,邪氣獨勝,故曰命絕也。
王宇泰云:「火之將滅也必明,脈來浮洪湧盛,此將去人體之兆也。然又必兼下一二證,始可斷其命絕。」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肺為氣之主,為津液之帥。汗出髮潤者,津脫也;喘不休者,氣脫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此心絕也。
肺主氣,心主血;氣為陽,血為陰。陽反獨留者,則為身體大熱,是血先絕而氣獨在也。形體如煙燻者,為身無精華,是血絕不榮於身也。心脈挾咽系目,直視者,心經絕也。頭為諸陽之會,搖頭者,陰絕而陽無根也。
張卿子云:「論中凡無血、『血絕』字面,皆要看得活,謂陰氣先絕可耳。」王文祿云:「人死者,氣絕耳,以簪簪其皮膚,血猶然流出可見。」
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
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絕則真色見於所勝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絕,則筋脈引急,發於所勝之分也。漐習者,為振動若搐搦,手足時時引縮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脾主口唇,絕則精華去,故環口黧黑。柔為陰;柔汗,冷汗也。脾胃為津液之本,陽氣之宗。柔汗發黃者,脾絕而陽脫,真色見也。
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腎司開闔,禁固便溺,溲便遺失者,腎絕,不能約制也。腎藏志,狂言者,志不守也。
《內經》曰:「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針經》曰:「五臟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腎絕,則骨之精不榮於瞳子,而瞳子不轉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曰「陰氣後竭」;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曰「陽氣後竭」。《針經》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此之謂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冷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𩜺。
經云:「脈浮大,應發汗,若反下之,為大逆。」浮大之脈,邪在表也,當發其汗。若反下之,是攻其正氣,邪氣得以深入,故為大逆。浮則無血者,下後亡血也;大則為寒者,邪氣獨在也。寒邪因裡虛而入,寒氣相搏,乃為腸鳴。醫見脈大,以為有熱,飲以冷水,欲令水寒勝熱而作大汗。裡先虛寒,又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氣澀滯,故令𩜺也。
寸口浮大,此正東垣所謂「內傷宜補中益氣」者也。若誤下飲冷,令胃虛竭,則為𩜺、為噦、為衄,變證蜂起,有不勝言者矣。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當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時,人體會出現混亂與安靜交替的狀態。若正氣敗退而邪氣佔上風,導致正氣耗盡、胃氣消亡、氣血機能完全衰竭,唯有邪氣獨存,這種情況稱為「命絕」。
王宇泰說:「如同火焰將熄時會突然明亮,脈象若出現浮洪躁動的現象,是生命即將終止的徵兆。但還需結合其他症狀才能確診為命絕。」
若無法確定哪個臟器最先衰竭,可觀察以下特徵:
-
肺臟衰竭:持續出汗、頭髮濕潤、喘息不止。因肺主導氣機與津液運行,汗出髮潤代表津液耗竭,喘促不休表示氣機將絕。
-
心臟衰竭:身體高熱如煙燻、雙眼直視、頭部不自主搖動。此因心主血脈,當陰血枯竭而陽氣獨存,會使身體失去滋養。直視與搖頭反映心脈斷絕,陰陽根基分離。
張卿子補充:「文中『血絕』需靈活理解,實指陰氣先絕。」王文祿則說:「人體死亡時雖氣先斷絕,但以針刺皮膚仍會流血,可見氣絕早於血枯。」
-
肝臟衰竭:嘴唇泛青、四肢抽搐(筋肉不受控抖動)。因肝主筋,其真色顯現於脾所主的唇部,筋脈失養導致肢體抽動。若同時出現唇周黯黑、冷汗發黃,則是脾臟衰竭的表現——脾主唇,精華散失故唇色晦暗;冷汗與發黃為陽氣脫離的徵象。
-
腎臟衰竭:大小便失禁、言語癲狂、眼球僵直。因腎控制排泄功能,衰竭時無法約束;腎藏意志,意志渙散則胡言亂語。眼球直視是因腎精無法滋養瞳孔所致。
另可從屍體色澤判斷陰陽衰竭順序:
- 陽先絕陰後竭:屍身發青。
- 陰先絕陽後竭:屍身發紅且腋下、心窩餘溫殘熱。 此因陽主紅熱,陰主青寒,顯現的色澤代表最後殘留的氣質。《針經》強調:「陰陽分離必死無疑。」
誤治案例解析: 當寸口脈浮大(表證應發汗),誤用瀉下法會導致嚴重後果。浮脈反映血虛,大脈實為寒象,寒邪內侵會引發腸鳴。若醫師再誤讓患者飲冷水,寒氣相激將造成中焦氣滯,引發噦逆(呃逆或嘔吐)。此即李東垣所說「內傷宜補中益氣」的典型誤治,錯誤下法與冷飲會引發噦逆、鼻衄等複雜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