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5)
卷二 (5)
1. 桂枝加附子湯方第四
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白話文: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其餘製作方法與桂枝湯相同。
2. 朮附湯方第五
於此方內。去桂枝。加白朮四兩。依前法。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促為陽盛。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此下後脈促。不得為陽盛也。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此下後脈促。而復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後陽虛。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與桂枝湯。以散客邪。通行陽氣。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故去之。陽氣已虛。若更加之微惡寒。則必當溫劑以散之。故加附子。
白話文:
[朮附湯方第五]
這個方劑,去掉桂枝,加入白朮四兩,其他的按照之前的做法。
太陽病瀉下之後,脈搏急促、胸悶的,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稍微有點惡寒,去掉芍藥,方劑中加入附子湯治療。
脈搏跳動時而停止,時而再次跳動,稱為脈促。脈促是陽氣盛的表現,但這並非指瀉下之後脈搏急促的情況。瀉下之後脈搏急促,不能認為是陽氣盛。太陽病瀉下後,脈搏急促但不胸悶,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表現。瀉下後脈搏急促,而且又胸悶,就不能認為是將要痊癒了。這是因為瀉下後陽氣虛弱,外邪漸漸侵入而停留在胸中。因此,使用桂枝湯,來疏散外邪,使陽氣通暢。芍藥滋陰,陽虛的人不適合使用,所以去掉它。陽氣已經虛弱,如果再加上稍微有點惡寒,就必須用溫熱的藥劑來疏散寒邪,所以加入附子。
3. 桂枝去芍藥湯方第六
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余依前法。
白話文:
這是桂枝湯的加減方,將桂枝湯中的芍藥去除,其餘藥物和劑量都與桂枝湯相同。
4.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第七
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八九日。則邪傳再經。又遍三陽。欲傳三陰之時也。傳經次第。則三日傳遍三陽。至四日。陽去入陰。不入陰者。為欲解。其傳陰經。第六日。傳遍三陰。為傳經盡而當解。其不解。傳為再經者。至九日。又遍三陽。陽不傳陰則解。如瘧發作有時也。寒多者為病進。熱多者為病退。
經曰。厥少熱多。其病為愈。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今雖發熱惡寒。而熱多寒少。為陽氣進而邪氣少也。里不和者。嘔而利。今不嘔。清便自調者。里和也。寒熱間日發者。邪氣深也。日一發者。邪氣復常也。日再發者。邪氣淺也。日二三發者。邪氣微也。內經曰。
大則邪至。小則平。言邪甚則脈大。邪少則脈微。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是邪氣微緩也。故云欲愈。脈微而惡寒者。表裡俱虛也。陽、表也。陰、里也脈微為裡虛。惡寒為表虛。以表裡俱虛。故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反有熱色者。表未解也。熱色、為赤色也。
得小汗則和。不得汗。則不得邪氣外散皮膚而為癢也。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其汗。以除表邪。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第七
這個方子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掉芍藥,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切成八片),其他藥物和用法與桂枝湯相同。
適用於太陽病,發病八九天,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交替出現,但發熱的時間長於惡寒,病人不嘔吐,大便通暢,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弱而緩慢。這種情況預示著病情將要痊癒。但如果脈象微弱且惡寒明顯,則說明陰陽俱虛,不能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臉色反而呈現潮紅,則說明病情尚未好轉。因為患者無法微微出汗,身體會發癢,此時應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病發八九天,邪氣會傳遍三陽經,正要傳入三陰經的時候。傳經的順序是:三天傳遍三陽經,到第四天,陽氣開始轉入陰經。如果陽氣不入陰經,則預示病情將要好轉。傳入陰經後,第六天傳遍三陰經,表示傳經過程完成,病情應該好轉。如果沒有好轉,邪氣會再次傳遍三陽經,到第九天,如果陽氣不入陰經,則病情會好轉。就像瘧疾發作有一定的規律一樣,惡寒明顯則病情加重,發熱明顯則病情減輕。
經書上說:厥少(惡寒少)熱多,病情就會好轉;寒多熱少,陽氣衰退,病情就會加重。現在雖然發熱惡寒交替出現,但發熱時間長於惡寒,說明陽氣在增強,邪氣在減弱。如果裡證不調和,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現在病人不嘔吐,大便也通暢,說明裡證是調和的。寒熱交替發作,說明邪氣深入;一天發作一次,說明邪氣恢復到正常水平;一天發作兩次,說明邪氣較淺;一天發作兩三次,說明邪氣很微弱。《內經》說:邪氣盛則脈象洪大,邪氣少則脈象微弱。現在發作次數很多,但脈象微弱而緩慢,說明邪氣微弱而緩慢減退,所以說病情將要好轉。脈象微弱且惡寒明顯,則說明表裡俱虛。陽屬表,陰屬裡,脈象微弱說明裡虛,惡寒說明表虛。因為表裡俱虛,所以不能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的方法治療。陰陽俱虛,面色會蒼白,如果反而呈現潮紅,說明表證未解。這裡的熱色指的就是紅色。
微微出汗就能使陰陽調和,不出汗則邪氣不能外散,滯留於皮膚而引起瘙癢。所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稍微發發汗,以消除表邪。
5.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八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王宇泰云。首一節至寒少。為自初至今之證。下文皆擬病防變之辭。當分作三截看。至欲愈也。是不須治。至吐也。是宜溫之。至末。是小汗之。麻黃髮。桂枝止。一發一止。則汗不得大出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煩者、熱也。服桂枝湯後。當汗出而身涼和。若反煩不解者。風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風池風府。以通太陽之經。而泄風氣。卻與桂枝湯解散則愈。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經曰。如服一劑。病證猶在者。故當復作本湯服之。服桂枝湯汗出後。脈洪大者。病猶在也。若形如瘧。日再發者。邪氣客於榮衛之間也。與桂枝二麻黃一湯。解散榮衛之邪。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八
方劑組成: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炙甘草、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掰開)、杏仁(二十四個,泡水去皮尖及兩端)。
煎煮方法: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一升八合的量,過濾藥渣,溫服六合(約300毫升)。
王宇泰說明:藥方開頭到「寒少」一段,是描述疾病從開始到目前的症狀。後面的內容都是針對病情變化預防複發的說明,應分三段來看。到「欲愈」說明病情將要痊癒,就不需要治療了;到「吐」則需要溫服藥物;到最後一段則是說明輕微出汗的情況。麻黃發汗,桂枝止汗,一發一止,汗出就不會太多。
治療說明: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但煩躁不安持續未解時,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
煩躁就是發熱,服用桂枝湯後,應該汗出而身體感到涼爽舒適。如果還是煩躁不安,表示風邪太盛尚未散去,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疏通太陽經,排除風邪,再服用桂枝湯,就能散邪而痊癒。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搏洪大有力,則按照前面方法再服用桂枝湯。如果症狀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只要出汗就能解決,應該服用桂枝兩份、麻黃一份的藥方。
經書記載:如果服用一劑藥後,病情症狀仍然存在,就應該再服用本方。服用桂枝湯後出汗,脈搏洪大,病情仍然存在;或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這是邪氣滯留在榮衛之間。此時應服用桂枝兩份、麻黃一份的藥方,以散解榮衛之間的邪氣。
6.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九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大汗出、脈洪大而不渴。邪氣猶在表也。可更與桂枝湯。若大汗出。脈洪大而煩渴不解者。表裡有熱。不可更與桂枝湯。可與白虎加人參湯。生津止渴。和表散熱。
白話文: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九:
用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炙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掰開)七味藥材。加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煮到剩二升,過濾掉藥渣。溫溫的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仍感到非常口渴,脈搏洪大有力,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如果大量出汗,脈搏洪大,但不口渴,表示邪氣仍在體表,可以繼續服用桂枝湯。但如果大量出汗,脈搏洪大而且口渴不止,表示體表與裡層都有熱邪,就不能再服用桂枝湯,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生津止渴,調和體表,散去體內的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