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桂枝加附子湯方第四

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白話文:

在桂枝湯的方劑中,加入炮附子一枚。將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再將它切成八片。其他部分按照原來的配方。

2. 朮附湯方第五

於此方內。去桂枝。加白朮四兩。依前法。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痊癒後,出現脈博快速、胸部脹滿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

如果仍有輕微畏寒的症狀,可以將芍藥去除,並在方中加入附子,改用附子湯治療。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促為陽盛。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此下後脈促。不得為陽盛也。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此下後脈促。而復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後陽虛。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與桂枝。以散客邪。通行陽氣。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故去之。陽氣已虛。若更加之微惡寒。則必當溫劑以散之。故加附子

白話文:

當脈搏出現時而快、時而停、時而快的情況時,這種脈象名詞稱為促脈。促脈是陽氣旺盛的原因。這種脈象不是因為瀉下之後而引起的,不能因為瀉下後出現了促脈就認為是陽氣旺盛。太陽病患者瀉下後,脈搏出現促脈但是沒有胸滿的,這是即將病癒的徵兆。這種瀉下後脈促,而又有胸滿的,就不認為是即將病癒。這是因為瀉下之後導致陽氣虛弱,外邪逐漸進入,並阻滯於胸中而引起的。使用桂枝來疏散阻滯的外邪,運行陽氣;芍藥能夠滋陰。陽虛的人不宜使用芍藥,所以將芍藥去掉。陽氣已經虛弱了,如果再加之微惡寒,就必須使用溫劑來疏散寒邪。因此加入了附子。

3. 桂枝去芍藥湯方第六

桂枝湯方內。去芍藥。余依前法。

4.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第七

桂枝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白話文:

在桂枝湯方劑中,去除芍藥,加入一顆附子,將附子炮製去除外皮,並破成八片。其餘藥材仍然按照原來的藥方配伍。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太陽病,得病八九天。症狀類似瘧疾,發燒、怕冷,發熱多,怕冷少,病人不嘔吐,大便清稀,想要自己痊癒。一天發作兩三次。脈搏細弱遲緩的,這是要好的跡象。脈搏細弱又怕冷的,這是陰陽兩虛,不能再發汗、瀉下、吐逆了。面色反而有發紅的,還沒有要好的意思。因為不能夠排出小汗,身上一定發癢。應該用等量的桂枝和麻黃來煎湯服。

傷寒八九日。則邪傳再經。又遍三陽。欲傳三陰之時也。傳經次第。則三日傳遍三陽。至四日。陽去入陰。不入陰者。為欲解。其傳陰經。第六日。傳遍三陰。為傳經盡而當解。其不解。傳為再經者。至九日。又遍三陽。陽不傳陰則解。如瘧發作有時也。寒多者為病進。熱多者為病退。

白話文:

傷寒到了八九天,邪氣傳入第二個經脈。於是又遍及三陽經,想要傳入三陰經的時候。邪氣傳經的順序是,三天傳遍三陽經。到了第四天,陽經的邪氣進入陰經。不進入陰經的,就要解除。邪氣傳入陰經後,第六天傳遍三陰經。這是邪氣傳經結束,應該要解除的。如果沒有解除,繼續傳播的,到了第九天,又遍及三陽經。陽經的邪氣沒有傳入陰經,就要解除。就像瘧疾發作有規律一樣。寒氣多,病情加重;熱氣多,病情減輕。

經曰。厥少熱多。其病為愈。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今雖發熱惡寒。而熱多寒少。為陽氣進而邪氣少也。里不和者。嘔而利。今不嘔。清便自調者。里和也。寒熱間日發者。邪氣深也。日一發者。邪氣復常也。日再發者。邪氣淺也。日二三發者。邪氣微也。內經曰。

白話文:

《傷寒論》中說:太厥陰少陽經症狀多為燥熱,會痊癒;太少陰少陰經症狀多為寒冷,會死亡。寒症狀多,熱症狀少,表明體內的陽氣虛弱了,所以會出現進退維谷的情況。現在的病人雖然有發熱惡寒的症狀,但熱症狀明顯多於寒症狀,說明體內的陽氣增強,病邪較少。裡氣不和的人,會嘔吐、瀉肚。現在病人既不嘔吐、大便正常,說明裡氣和順。寒熱間日出現,說明體內的病邪較深。如果寒熱交替發作,說明體內的病邪已經慢慢調理回來了。如果寒熱交替發作,說明體內的病邪較淺。如果寒熱交替發作二到三次,說明體內的病邪非常輕微。

大則邪至。小則平。言邪甚則脈大。邪少則脈微。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是邪氣微緩也。故云欲愈。脈微而惡寒者。表裡俱虛也。陽、表也。陰、里也脈微為裡虛。惡寒為表虛。以表裡俱虛。故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反有熱色者。表未解也。熱色、為赤色也。

白話文:

嚴重的病邪侵襲,脈就會大; 輕微的病邪侵襲,脈就會平和。意思是說,病邪嚴重,脈就會變大。病邪輕微,脈就會變弱。現在脈搏跳動的次數雖然很多,但脈搏卻很弱很緩慢,這是因為病邪微弱緩慢的緣故。所以說想要痊癒,脈搏微弱而惡寒,這是表明裡氣都虛弱。陽氣歸於表,陰氣歸於裡。脈搏微弱是裡虛,惡寒是表虛。因為表裡都虛弱,所以不能再發汗、再瀉下、再催吐治療。陰陽都虛弱,面色就會青白。如果反而有發熱的癥狀,這是因為表邪還沒有解除掉的緣故。發熱的癥狀也就是發紅的癥狀。

得小汗則和。不得汗。則不得邪氣外散皮膚而為癢也。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其汗。以除表邪。

白話文:

如果身體出點汗,則疾病會好轉。不出汗,則邪氣不能散發到皮膚而導致皮膚癢。用桂枝麻黃各半的藥湯,讓身體微微出汗,以消除表面的邪氣。

5.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八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白話文: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除樹皮),芍藥,生薑(切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除節點),大棗(四枚,劈開),杏仁(二十四顆,在熱水中泡軟,去除外皮,取出內仁)。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王宇泰云。首一節至寒少。為自初至今之證。下文皆擬病防變之辭。當分作三截看。至欲愈也。是不須治。至吐也。是宜溫之。至末。是小汗之。麻黃髮。桂枝止。一發一止。則汗不得大出矣。

白話文:

王宇泰說,第一小節,病勢步步向寒冷的方向發展。這是從起始到現在的症狀。下文都是設想病情預防病變的言論。應分為三部分來看。到「欲愈也」,是這種病症不需要治療,到「吐也」,是指應溫和治療,到文章最後,是指應小汗,麻黃可以發汗,桂枝可以止汗,互相交替相互制衡,汗液就無法大量流出了。

太陽病。初服桂枝。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煩者、熱也。服桂枝湯後。當汗出而身涼和。若反煩不解者。風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風池風府。以通太陽之經。而泄風氣。卻與桂枝湯解散則愈。

白話文:

煩躁,是熱氣的表現。服用桂枝湯後,應該發汗,身體涼爽舒適。如果煩躁仍然沒有解除,這是風邪很盛但還沒有散去的緣故。首先點刺風池、風府穴,以疏通太陽經的經氣,而宣泄風氣。再與服用桂枝湯一起解表散熱,病症就會痊癒。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的人。與桂枝湯如前法。如果形如瘧疾。每天再發。汗出必能解除。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經曰。如服一劑。病證猶在者。故當復作本湯服之。服桂枝湯汗出後。脈洪大者。病猶在也。若形如瘧。日再發者。邪氣客於榮衛之間也。與桂枝二麻黃一湯。解散榮衛之邪。

白話文:

經典上說,如果服了一劑藥,病症仍然存在,那麼就應該再服原來的藥湯。服了桂枝湯後出汗,脈搏洪大,說明病仍然存在。如果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表明邪氣侵襲了榮衛之間。服桂枝二麻黃一湯,可以解散榮衛之間的邪氣。

6.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九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白話文: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開)。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

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服用了桂枝湯後,大汗出透後,煩渴厲害,不能解除,脈搏洪大者,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

大汗出、脈洪大而不渴。邪氣猶在表也。可更與桂枝湯。若大汗出。脈洪大而煩渴不解者。表裡有熱。不可更與桂枝湯。可與白虎加人參湯。生津止渴。和表散熱。

白話文:

  1. 大量出汗,脈搏強烈有力,但沒有口渴。說明邪氣仍在體表,可以再服用桂枝湯。

  2. 如果大量出汗,脈搏強烈有力,煩渴不解。說明表裡有熱,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生津止渴,和表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