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7)
卷一 (7)
1. 辨脈法第一
爭則亂。安則靜。乍靜乍亂者。正與邪爭。正負邪勝也。正氣已脫。胃氣又盡。榮衛俱絕。邪氣獨勝。故曰命絕也。
王宇泰云。火之將滅也必明。脈來浮洪湧盛。此將去人體之兆也。然又必兼下一二證。始可斷其命絕。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肺為氣之主。為津液之帥。汗出發潤者。津脫也。喘不休者。氣脫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此心絕也。
肺主氣。心主血。氣為陽。血為陰。陽反獨留者。則為身體大熱。是血先絕而氣獨在也。形體如煙燻者。為身無精華。是血絕不榮於身也。心脈挾咽系目。直視者。心經絕也。頭為諸陽之會。搖頭者。陰絕而陽無根也。
張卿子云。論中凡無血血絕字面。皆要看得活。謂陰氣先絕可耳。王文祿云。人死者。氣絕耳。以簪簪其皮膚。血猶然流出可見。
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
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絕則真色見於所勝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絕。則筋脈引急。發於所勝之分也。漐習者。為振動若搐搦。手足時時引縮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脾主口唇。絕則精華去。故環口黧黑。柔為陰。柔汗。冷汗也。脾胃為津液之本。陽氣之宗。柔汗發黃者。脾絕而陽脫。真色見也。
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腎司開闔。禁固便溺。溲便遺失者。腎絕。不能約制也。腎藏志。狂言者。志不守也。
內經曰。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針經曰。五臟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腎絕。則骨之精。不榮於瞳子。而瞳子不轉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曰陰氣後竭。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曰陽氣後竭。針經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此之謂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冷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𩜺。
經云。脈浮大。應發汗。若反下之。為大逆。浮大之脈。邪在表也。當發其汗。若反下之。是攻其正氣。邪氣得以深入。故為大逆。浮則無血者。下後亡血也。大則為寒者。邪氣獨在也。寒邪因裡虛而入。寒氣相搏。乃為腸鳴。醫見脈大。以為有熱。飲以冷水。欲令水寒勝熱而作大汗。里先虛寒。又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氣澀滯。故令𩜺也。
寸口浮大。此正東垣所謂內傷宜補中益氣者也。若誤下飲冷。令胃虛竭。則為𩜺為噦為衄。變證蜂起。有不勝言者矣。
白話文:
爭鬥就會混亂,安靜就會平穩。時而安靜時而混亂,代表正氣與邪氣正在交戰,正氣如果勝過邪氣,那還好。如果正氣已經耗損殆盡,連帶胃氣也沒了,身體的榮養和防衛機能都消失,只剩下邪氣獨大,這樣就表示生命走到盡頭了。
王宇泰說,就像火快要熄滅時會特別明亮一樣,脈象如果呈現浮、洪、湧盛的樣子,這表示這個人快要離開人世了。但還需要同時出現一、兩種其他徵兆,才能斷定這個人真的沒救了。
還不知道哪個臟腑先出問題。如果出現汗流不止、身體濕潤、喘氣不停的狀況,這代表是肺臟先衰竭了。
肺是主管氣的,也是津液的統領。汗流不止、身體濕潤,代表津液已經流失。喘氣不停,代表氣已經散掉了。
如果陽氣反而獨自留在體內,身體看起來像被煙燻過一樣黑,眼睛直視、頭部搖晃,這表示是心臟衰竭了。
肺主氣,心主血,氣屬陽,血屬陰。陽氣反而獨留,表示身體非常熱,這是血先衰竭而只剩下氣的緣故。身體像被煙燻過,表示身體精華耗盡,血無法滋養身體。心脈連接著咽喉和眼睛,眼睛直視,代表心經已經衰竭。頭是眾多陽氣匯集的地方,搖頭表示陰氣已經衰竭,陽氣也失去根基了。
張卿子說,討論病情時,凡是沒有提到血已經衰竭的字眼,都要把它看成是還可以救治的。應該說是陰氣先衰竭就可以了。王文祿說,人死是因為氣斷絕了。用簪子刺皮膚,血還是會流出來的。
嘴唇發青,四肢抽動,這代表是肝臟衰竭了。
嘴唇是脾臟的反應,肝的顏色是青色的。肝臟衰竭,肝的真實顏色就會在脾臟這個被肝所克的部位顯現出來。四肢是脾臟主管的,肝主管筋。肝衰竭,筋脈就會緊張抽搐,表現在被肝所克的脾臟。抽動是表示身體像抽筋一樣震動,手腳會不時地收縮。嘴唇周圍發黑,身上出黃色的冷汗,這代表是脾臟衰竭了。
脾臟主管嘴唇,脾臟衰竭,精華就會散失,所以嘴唇周圍會發黑。冷汗屬陰,冷汗發黃,表示脾臟衰竭、陽氣脫失,身體的真實顏色顯現出來。脾胃是產生津液的根本,也是陽氣的來源。冷汗發黃,表示脾臟衰竭,陽氣已經脫失,真實的顏色顯露出來了。
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反常地直視,這代表是腎臟衰竭了。
腎臟主管開闔,負責控制大小便。大小便失禁,表示腎臟衰竭,無法約束控制。腎臟儲藏意志,胡言亂語,表示意志無法把持。
《內經》說,胡言亂語是表示失去意志。失去意志的人會死。《針經》說,五臟的精氣都會上注到眼睛,骨頭的精華成為瞳孔。眼睛反常地直視,表示腎臟衰竭,骨頭的精華無法滋養瞳孔,所以瞳孔不會轉動。
還不知道哪個臟腑的陰陽之氣先衰竭。如果陽氣先衰竭,陰氣後衰竭,這個人會死,身體的顏色一定是青色的。如果陰氣先衰竭,陽氣後衰竭,這個人會死,身體的顏色一定是紅色的,腋下會發溫,心口會發熱。
陽氣主熱且顏色是紅色,陰氣主寒且顏色是青色。如果人死了,身體顏色是青色,代表陰氣還沒有離開身體,所以說是陰氣後衰竭。如果身體顏色是紅色,腋下發溫,心口發熱,代表陽氣還沒有離開身體,所以說是陽氣後衰竭。《針經》說,人有兩次死亡的機會,沒有兩次生存的機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寸口脈象浮大,醫生反而用攻下的藥物,這就犯了大錯。脈浮代表沒有血,脈大代表寒氣。寒氣互相搏擊,就會產生腸鳴。醫生卻不知道這個原因,反而給病人喝冷水,導致冷汗大量冒出。水得到寒氣,寒氣必定會相互搏擊,這個人就會立刻死亡。
《經》說,脈象浮大,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反而用攻下的藥物,就是犯了大錯。浮大的脈象,代表邪氣在表,應該發汗把邪氣趕走。如果反而用攻下的藥物,就是攻擊正氣,邪氣就得以深入體內,所以是犯了大錯。脈浮代表沒有血,是使用攻下藥物後失去血的緣故。脈大代表寒氣,是邪氣獨自存在的緣故。寒邪因為體內虛弱而進入。寒氣互相搏擊,就會產生腸鳴。醫生看到脈象大,以為是有熱,就給病人喝冷水,想讓冷水戰勝熱而使病人大量出汗。體內原本就虛寒,又喝了冷水,水和寒氣搏擊,使中焦的氣機阻塞,所以導致病人死亡。
寸口脈象浮大,這正是李東垣所說的內傷應該用補中益氣的方法治療的情況。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的藥物,又給病人喝冷水,導致胃氣虛竭,就會導致死亡、嘔吐、流鼻血等各種變證,多得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