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辨脈法第一

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微為亡陽。澀則無血。不當汗而強與汗之者。令陽氣微。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

故曰陽微則惡寒。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令陰氣弱。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

故曰陰弱則發熱。氣為陽。血為陰。陽脈以候氣。陰脈以候血。陰脈遲澀。為榮血不足。故知亡血。經曰。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王宇泰云。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熱也。此但立其例。論其理耳。

又云。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而首末獨言亡血者何也。曰、下之亡陽。不必言汗。亦血類故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

浮大之脈。當責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則熱已甚而內結也。有熱屬臟者。謂別無虛寒。而但見裡熱也。臟屬陰。為悉在裡。故可下之。攻之。謂下之也。不可謂脈浮大。便與發汗。病源曰。熱毒氣乘心。心下痞滿。此為有實。宜速下之。

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雖心下硬。若余無里證。但見表證者。為病在陽。謂之屬腑。當先解表。然後攻痞。溲、小便也。勿為飲結而利小便。使其溲數。大便必硬也。經曰。小便數者。大便必硬。謂走其津液也。汗多。則邪氣除而熱愈。汗少。則邪熱不盡。又走其津液。必便難也。硬家當下。設脈遲則未可攻。以遲為不足。即裡氣未實故也。

王三陽云。雖心下反硬。亦須脈緊有力。五六日不大便。方可下。雖下之。亦須用大柴胡湯。切不可輕用承氣也。不然。姑守之可也。何也。脈浮大故也。

又云。屬腑者。病已傳裡。不當汗矣。但比上文入里淺耳。成不當註解表句。

唐不岩云。屬腑亦有汗法。此以心下硬。有熱。則非汗之所能除也。熱愈。作熱愈甚為是。

上言脈雖浮大。心下硬而屬臟者。則攻而不汗。此言亦有溲數則便硬。汗少則便便難。雖為屬肝。亦不可攻。以胃中津少故也。俟津液還。則自然解矣。

汗多則表熱罷而傳裡。此陽明入腑證也。汗多汗少。皆就已然說。非謂發其汗也。

上言脈浮大。此言脈遲。斷若兩截。不可以屬臟腑二句。合心下硬為一截看。

屬腑不接上文脈浮大。心下反硬。一直說下。蓋脈浮大者不宜攻。而屬臟者則宜攻。屬腑便硬者則宜下。而溲數、汗少、脈遲。為津液不足。而不可攻。一似不可下之脈而必當下。一似必當下之證而不可下。憑證憑脈。蓋互文以見意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病有不可治者。為邪氣勝於正氣也。內經曰。大則邪至。又曰。大則病進。脈浮而洪者。邪氣勝也。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正氣脫也。四時以胃氣為本。水漿不下者。胃氣盡也。一身以榮衛為充。形體不仁者。榮衛絕也。不仁。為痛癢俱不知也。針經曰。榮衛不行。故為不仁。

白話文:

陽氣在體內衰弱,無法抵禦寒冷,所以會想穿上厚衣服。在十一月的時候,陽氣藏在體內,胃中會感到煩躁發熱。這是因為陰氣在體內虛弱,無法抵禦熱氣,所以會想脫光衣服。又如果陰脈呈現遲緩澀滯,就代表體內血液不足。

脈象如果呈現「微」,表示陽氣衰亡;如果呈現「澀」,表示體內沒有血液。不應該發汗卻強行發汗,會使陽氣更加衰弱,陰氣反而會往上進入陽氣中,造成惡寒。

所以說,陽氣衰弱就會感到惡寒。不應該用瀉下藥卻強行用瀉下藥,會使陰氣更加虛弱,陽氣反而會往下陷入陰氣中,造成發熱。

所以說,陰氣虛弱就會發熱。氣屬於陽,血屬於陰。陽脈是用來診斷氣的狀況,陰脈是用來診斷血的狀況。如果陰脈遲緩澀滯,表示體內的營血不足,所以知道這是血液虧損。醫書上說,寸口脈(尺脈)遲緩的人,不可以發汗,因為營氣不足,血液稀少。

王宇泰說,不一定只有夏天才會怕冷,冬天才會怕熱。這裡只是舉例,闡述其中的道理。

又說,如果陰陽兩方面都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氣血都虧損。但為什麼前面只提到亡血呢?他說,瀉下過度導致陽氣耗損,不一定要發汗才會這樣,也跟血液的虧損有關。

脈象浮大,心下反而感到硬滿,如果有發熱且屬於臟腑的疾病,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不可以發汗。

浮大的脈象,通常代表邪氣在體表。如果心下反而感到硬滿,就表示熱邪已經很嚴重且內結。所謂「有熱屬臟」,是指沒有虛寒的症狀,只有體內熱的狀況。臟腑屬於陰,都位於體內,所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攻之」就是指用瀉下的方法。不可以因為脈象浮大就直接發汗。病源論中說,熱毒之氣侵襲心臟,導致心下痞滿,這是有實邪的表現,應該趕快用瀉下藥治療。

如果疾病是屬於腑的,就不可以讓小便次數增加。小便次數增加,就會導致大便變硬。如果汗出太多,熱邪反而會消退。如果汗出太少,大便就會困難。脈象遲緩時,還不可以攻下。

雖然心下硬滿,但如果沒有其他體內疾病的症狀,只有體表的症狀,表示疾病在體表,屬於腑的疾病,應該先解表,然後再治療痞滿。小便就是指排尿。不要因為有飲邪停留在體內就利小便,反而讓小便次數增加,大便就會變硬。醫書上說,小便次數增加,大便一定會變硬,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被排出。如果汗出太多,邪氣就會被排除,熱邪也會消退。如果汗出太少,邪熱就無法完全清除,體內的津液也會被排出,必然會導致大便困難。大便硬結就應該用瀉下藥治療。但如果脈象遲緩,就不能攻下,因為遲緩代表體內不足,體內的氣還不夠充實。

王三陽說,雖然心下反硬,也必須要脈象緊實有力,五六天沒有大便,才可以攻下。即使要攻下,也必須使用大柴胡湯,千萬不可以輕易使用承氣湯。不然的話,暫時觀察就好。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是浮大的緣故。

又說,屬於腑的疾病,表示疾病已經傳入體內,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比起上文的疾病,這個疾病入裡的程度較淺。這句不應該加註解說是解表。

唐不岩說,屬於腑的疾病也有發汗的方法,這裡的意思是說,因為心下硬滿,又有發熱的症狀,這不是發汗可以解決的。熱邪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上面說,雖然脈象浮大,但如果心下硬滿且屬於臟腑的疾病,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這裡說,如果小便次數增加,就會導致大便變硬;汗出太少,大便就會困難。雖然是屬於肝的疾病,也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因為胃中的津液太少了。等到津液恢復之後,自然就會好了。

汗出太多,表示體表的熱邪消退,疾病已經傳入體內,這屬於陽明腑證。這裡所說的汗多、汗少,都是就已經發生的狀況而言,不是指用發汗的方法。

上面說的是脈象浮大,這裡說的是脈象遲緩,這兩者之間是截然不同的。不可以將「屬於臟腑」這句話和「心下硬滿」這句話合在一起看。

「屬於腑的疾病」這句話,並沒有接續前面的脈象浮大和心下反硬,而是一直說下去。因為脈象浮大的人不應該攻下,而屬於臟的疾病則應該攻下;屬於腑的疾病,如果大便硬結則應該用瀉下藥治療。但如果小便次數多、汗出少、脈象遲緩,表示體內的津液不足,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這看似不應該用瀉下藥的脈象,反而應該用瀉下藥;看似應該用瀉下藥的病症,反而不可以用瀉下藥。治療要依據症狀和脈象來判斷,這些不同的描述是為了互相補充說明其含義。

如果脈象浮大而洪,身體汗如油,喘氣不止,水漿都喝不下去,身體感覺麻木,時而安靜時而躁動,這表示生命已經走到盡頭了。

有些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因為邪氣勝過正氣。《內經》說:「脈大代表邪氣來臨」,又說:「脈大代表病情加重」。脈象浮大而洪,表示邪氣強盛。身體汗如油,喘氣不止,表示正氣耗散。一年四季以胃氣為根本,水漿都喝不下去,表示胃氣已經耗盡。身體的健康以榮衛之氣來維持,身體感覺麻木,表示榮衛之氣已經斷絕。麻木是指疼痛和癢的感覺都不知道。針灸經典說,榮衛之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