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4.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經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太陽主表。為諸陽主氣。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表病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風、陽也。寒、陰也。風則傷衛。發熱汗出惡風者。衛中風。榮病發熱無汗。不惡風而惡寒。衛病則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惡風。以衛為陽。衛外者也。病則不能衛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惡風也。傷寒脈緊。傷風脈緩者。寒性勁急。而風性懈緩故也。

白話文:

  1. 風是陽氣,寒是陰氣。風會傷害衛氣。發熱、盜汗、怕風的人,是衛氣被風邪所傷。榮氣病變發熱但不盜汗,不畏風但畏寒。衛氣病變則發熱、盜汗,不畏寒但畏風。衛氣屬於陽氣,是人體的保護屏障。病變時,就不能固護體外,皮毛腠理疏鬆,因此會盜汗畏風。傷寒的脈搏緊,傷風的脈搏緩,這是因為寒性勁急,而風性懈緩的緣故。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經曰。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為寒氣客於經中。陽經怫結而成熱也。中風即發熱者。風為陽也。及傷寒。云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以寒為陰邪。不能即熱。鬱而方變熱也。風則傷衛。寒則傷榮。衛虛者惡風。榮虛者惡寒。榮傷寒者。必惡寒也。氣病者則麻。血病者則痛。風令氣緩。

白話文:

  1. 經典上說,凡是受到寒邪侵犯,就會產生發熱的病症,這是寒氣滯留在經脈中,導致陽氣鬱結而成的發熱。中風立即發熱的患者,是因為風為陽邪,傷及陽經導致。傷寒的患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有發熱,這是因為寒邪為陰邪,不能立刻引起發熱,積鬱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出現發熱的症狀。

    風邪主要侵犯衛氣,寒邪主要侵犯營血。衛氣虛弱的人,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營血虛弱的人,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營血被寒邪侵犯的人,一定會感到畏寒。氣血病變的人,則會出現麻痺的症狀;血脈病變的人,則會出現疼痛的症狀。風邪可以使氣血運行緩慢。

寒令氣逆。體痛嘔逆者。榮中寒也。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陰陽俱緊者。知其傷寒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太陽主表。一日。則太陽受邪。至二日。當傳陽明。若脈氣微而不傳。陽明胃經受邪。則喜吐。寒邪傳裡者則變熱。如頗欲吐。若煩躁脈急數者。為太陽寒邪變熱。傳於陽明也。

白話文:

  1. 太陽主表,一日,則太陽受到邪氣。至第二天,應該傳給陽明。

    如果脈氣微弱而不傳給陽明,陽明胃經受到邪氣,就會經常想吐。寒邪傳到裡頭之後,會轉變成熱。

    例如乾嘔若想要吐。如果煩躁脈搏急促,是太陽寒邪變熱,傳給陽明的表現。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傷寒二三日。無陽明少陽證。知邪不傳。止在太陽經中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也。此太陽受邪。知為溫病。非傷寒也。積溫成熱。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白話文:

  1. 如果已經發汗了,身體灼熱,這叫做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睡覺一定打鼾,言語難以說出。如果被邪氣侵犯下焦,小便不利,直視失禁。如果被邪氣侵犯上焦,微發黃色,嚴重時像驚癇,時常昏迷。如果被邪氣燻灼,一次逆氣尚能延緩幾天,二次逆氣則促使死亡。

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為風溫也。風傷於上。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者。衛受邪也。衛者、氣也。風則傷衛。溫則傷氣。身重、多眠睡者。衛受風溫而氣昏也。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溫外甚。而氣壅不利也。

白話文:

  1. 傷寒病患當發汗治療後,會感到身體涼爽。如果發汗治療後,卻仍然感到身體灼熱,那麼就不是傷寒,而是風溫所致。風邪侵襲表層,陽氣受到風氣影響。風邪與溫邪相結合,就會損傷衛氣。脈象陰陽俱浮,自汗出現,都是衛氣被邪氣侵襲的徵兆。衛氣是人體正氣的一部分,風邪會傷衛,溫邪會傷氣。身體沉重,昏睡不醒,是衛氣受風溫侵襲而氣昏所致。鼻子呼吸有鼾聲,說話困難,則是風溫外邪嚴重,影響氣的運行,導致氣血不通暢。

若被下者。則傷臟氣。太陽膀胱經也。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陽之脈。起目內眥。內經曰。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後竭津液。損臟氣。風溫外勝。經氣欲絕也。為難治。若被火者。則火助風溫成熱。

白話文:

  1. 如果是被下藥的人,就會傷及臟氣,這是太陽膀胱經的病症。內經說,膀胱不利就是小便困難,不收約束就是遺尿。小便困難就是小便不利,太陽經脈起於眼睛的內眼角。內經說,瞳孔上抬的人,是太陽經不足。戴眼罩的人,是太陽經已經絕了。小便不利,直視時就會失禁,這是因為下藥後耗盡津液,損傷了臟氣。風溫從外勝過人體,經氣將要絕了,這就難以治療了。如果是被火灼傷的人,火就會助長風溫,形成熱症。

微者熱瘀而發黃。劇者熱甚生風。如驚癇而時瘛瘲也。先曾被火。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猶延引時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白話文:

  1. 比較輕微的症狀是因熱毒瘀積而發黃,較嚴重的症狀則因熱毒過度而化風,就會出現驚風癇病等重症。之前曾經受過火氣的侵襲,就是一次逆行。如果再以火氣侵犯,就是二次逆行了。一次逆行尚且延誤時日而無法痊癒,如果再二次逆行,必定會危及生命,所以說會縮短壽命。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白話文:

  1. 生病有發燒怕冷的,這是起源於陽症。不發燒卻怕冷的,這是起源於陰症。起源於陽症的,七天就能康復。起源於陰症的,六天就能康復。因為陽數是七,陰數是六,所以這樣。

陽為熱也。陰為寒也。發熱而惡寒。寒傷陽也。無熱而惡寒。寒傷陰也。陽法火。陰法水。火成數七。水成數六。陽病七日愈者。火數足也。陰病六日愈者。水數足也。戴元禮云。凡治傷寒。須辨陰陽二候。不可誤也。陽經有三。太陽、陽明、少陽、是也。陰經亦有三。太陰、少陰、厥陰、是也。

白話文:

  1. 陽氣是熱的,陰氣是寒的。如果發熱而又怕冷,那是寒氣損傷了陽氣。如果沒有發熱卻怕冷,那是寒氣損傷了陰氣。陽氣的性質像火,陰氣的性質像水。火數為七,水數為六。陽病七天就能痊癒的,是火數已足。陰病六天就能痊癒的,是水數已足。戴元禮說,凡是治療傷寒的,都必須辨別陰陽二候,不可誤診。陽經有三條,太陽、陽明、少陽,就是陽經。陰經也有三條,太陰、少陰、厥陰,就是陰經。

經之陰陽。以臟腑言。腑為陽。膀胱、胃、膽、是也。臟為陰。脾、腎、肝、是也。病之陰陽。乃是外邪之陰陽。陰氣、陽氣、是也。

白話文:

  1. 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以臟腑來區分,腑屬陽,包括膀胱、胃、膽;臟屬陰,包括脾、腎、肝。而疾病的陰陽,是指外邪的陰陽,包括陰氣和陽氣。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傷寒自一日至六日。傳三陽三陰經盡。至七日當愈。經曰。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則太陽之邪。再傳陽明。針足陽明。為迎而奪之。使經不傳則愈。

白話文:

  1. 傷寒從第一天到第六天,三陽三陰經的邪氣都會傳遍。到了第七天就應該康復了。經典說:第七天太陽經的病邪衰退,頭痛可能會好一些。如果七天之後還沒有康復,那麼太陽經的邪氣就會再傳給陽明經。這時應該針灸足陽明經,以迎擊並阻止邪氣的傳播。這樣邪氣就不會再傳播,疾病就能夠痊癒。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巳為正陽。則陽氣得以復也。始於太陽。終於厥陰。六經各以三時為解。而太陽從巳至未。陽明從申至戌。少陽從寅至辰。至於太陰從亥至醜。少陰從子至寅。厥陰從醜至卯者。以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主於晝。陰主於夜。陽三經解時。從寅至戌。以陽道常饒也。陰三經解時。從玄至卯。以陰道常乏也。內經曰。陽中之

白話文:

  1. 已時是正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正因為如此,身體的陽氣得以復甦。太陽經的運行時間開始於已時,終於厥陰的運行時間,六條經脈各有三個時辰。太陽經從已時到未時,陽明經從申時到戌時,少陽經從寅時到辰時,太陰經從亥時到醜時,少陰經從子時到寅時,厥陰經從醜時到卯時。陽氣運行得快,陰氣運行得慢,陽氣主晝,陰氣主夜。陽經運行的三個時辰,從寅時到戌時,因為陽氣盛。陰經運行的三個時辰,從亥時到卯時,因為陰氣不足。《內經》說,在陽中的陰,

太陽。通於夏氣。則巳午未。太陽乘王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風家。發汗解後。未全快暢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皮膚言淺。骨髓言深。皮膚言外。骨髓言內。身熱欲得衣者。表熱裡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裡熱也。活人云。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仲景無治法。宜先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以溫其表。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仲景亦無治法。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1. 皮膚疾病屬於表淺的疾病。骨髓疾病屬於深層的疾病。皮膚疾病屬於外在的疾病。骨髓疾病屬於內在的疾病。身體發熱想要穿衣服的,是表熱裡寒的證狀。身體發冷不想穿衣服的,是表寒裡熱的證狀。《活人書》說: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仲景沒有治療方法。應先給予陰旦湯。寒氣消除後,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溫暖身體表面。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仲景也沒有治療方法。應先給予白虎湯加人參湯。熱氣消除後,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標本。治有先後。表熱裡寒者。脈須沉遲。手或微厥。下利清穀也。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主之。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而厥。口燥、舌乾也。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用大柴胡湯下之而愈。此皆仲景之餘議也。

白話文:

  1. 用治療外表的辦法來解決它。大體上,疾病有標本之分,治療也有先後之別。表熱裡寒的人,脈搏一定沉細而遲緩,手部或有微冷。排出清澈穀粒狀的大便。所以陰證也有發熱的。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主。表寒裡熱的人,脈搏一定滑而四肢冰冷。口乾、舌燥的。所以少陰證症,畏寒而蜷縮,時時感到煩躁,不喜歡穿厚衣服。用大柴胡湯下之而痊癒。這些都是仲景的餘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

白話文:

  1. 太陽中風。陽氣浮在體表而陰氣虛弱。陽氣浮在體表,身體發熱。陰氣虛弱,汗液自出。身體微冷,卻怕冷風。身體微熱,鼻塞乾嘔。桂枝湯主治。

陽以候衛。陰以候榮。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榮氣弱也。風並於衛。則衛實而榮虛。故發熱汗自出也。經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者是也。嗇嗇者。不足也。惡寒之貌也。淅淅者。灑淅也。惡風之貌也。衛虛則惡風。榮虛則惡寒。榮弱衛強。惡寒復惡風者。

白話文:

  1. 陽氣用於防禦,陰氣用於滋養。陽脈浮起,說明衛氣中受了風寒。陰脈虛弱,說明榮氣虛弱。風寒與衛氣相並,那麼衛氣就實,榮氣就虛。所以發熱自汗。經典上記載:太陽病,發熱出汗的,這是因為榮氣虛弱,衛氣強盛。嗇嗇是精神萎靡的樣子,是畏寒的表現。淅淅是猶豫不決的樣子,是怕風的表現。衛氣虛弱就怕風,榮氣虛弱就怕冷。榮氣虛弱,衛氣強盛,既怕冷又怕風的。

以自汗出。則皮膚緩。腠理疏。是亦惡風也。翕翕者。熇熇然而熱也。若合羽所覆。言熱在表也。鼻鳴乾嘔者。風壅而氣逆也。與桂枝湯。和榮衛而散風邪也。

白話文:

  1. 出汗後,皮膚鬆弛,皮膚紋理疏鬆,這也是怕風的表現。翕翕指身體發熱就像蓋著羽毛被一樣,這是說熱在體表。鼻子堵塞,乾嘔,是風邪阻滯,氣息逆亂。用桂枝湯藥方,可以調和營衛,驅散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