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辨脈法第一

經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者,胃之脈。診得浮而澀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為氣實,澀者以為血虛者,此非也。經曰: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若脈浮大,當為氣實血虛。今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虛;澀則脾寒。脾胃虛寒,則谷不消而水不別,法當下利。少陰腎脈也。腎為肺之子,為肝之母。浮為肺脈,弦為肝脈。少陰脈弦而浮,為子母相生,故云調脈。若滑而數者,則客熱在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故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脈經云:風傷陽,寒傷陰。衛為陽,榮為陰。風為陽,寒為陰。各從其類而傷也。易曰:水流濕,火就燥者是矣。衛得風則熱,榮得寒則痛。榮衛俱病,故致骨節煩疼。當與麻黃湯發汗則愈。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經,常也。趺陽之脈,以候脾胃,故遲緩之脈為常。若脈浮數,則為醫妄下,傷胃動脾,邪氣乘虛內陷也。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邪在表之時,脈浮而數也。因下里虛,榮衛內陷,邪客於脾。以數則動脾,今數先微,則是脾邪先陷於裡也。胃虛脾熱,津液干少,大便必硬。針經曰:脾病善噫,得後出餘氣,則快然而衰。今脾客邪熱,故氣噫而除。脾能消磨水穀,今邪氣獨留於脾,脾氣不治,心中雖飢而不能殺穀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為熱爍,故潮熱而發渴。趺陽之脈,本遲而緩,因下之後,變為浮數。榮衛內陷,數復改微,是脈因前後度數如法,邪熱內陷於脾,而心中善飢也。數脈不時者,為數當改微而復不微,如此,則是邪氣不傳於裡,但鬱於榮衛中,必出自肌皮為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

白話文:

經文說,各種陽脈呈現浮而且快的脈象,代表邪氣侵犯到六腑;各種陰脈呈現遲緩且阻塞的脈象,代表邪氣侵犯到五臟。

足陽明胃經的脈象呈現浮而澀的狀態,而足少陰腎經的脈象如同正常一樣(弦而浮),這代表病邪在脾,治療上應該用瀉下的方法。為什麼會這樣判斷呢?如果脈象是浮而且大的,代表氣盛而血虛。現在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是浮而澀,所以知道是脾氣不足,胃氣也虛弱。又因為足少陰腎經的脈象是弦而浮,看起來像是正常的脈象,所以說「如經」。如果反而是滑而且快的脈象,就知道應該是會排出膿血便。

足陽明胃經的脈象,如果診斷到浮而且澀,代表脾胃的功能不足。有人認為浮是氣盛,澀是血虛,這是錯誤的。經文說,脈象浮而且大,浮代表氣盛,大代表血虛。如果脈象浮而且大,應該是氣盛血虛。現在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是浮而且澀,浮代表胃氣虛弱,澀代表脾有寒氣。脾胃虛弱而且有寒氣,就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水液代謝失常,所以治療上應該用瀉下的方法。足少陰腎經的脈象,腎是肺的兒子,是肝的母親。浮脈是肺的脈象,弦脈是肝的脈象,足少陰腎經的脈象是弦而浮,代表母子相生,所以說是調和的脈象。如果脈象是滑而且快的,就是有客熱在下焦,使血液腐敗而形成膿,所以會排出膿血便。

寸口脈(手腕處的脈搏)呈現浮而且緊的脈象,浮代表有風邪,緊代表有寒邪。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榮氣。榮氣和衛氣都生病,就會導致骨節煩疼,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脈經》說,風邪會傷害陽氣,寒邪會傷害陰氣。衛氣屬於陽,榮氣屬於陰。風邪屬於陽,寒邪屬於陰。它們各自會從同類型的氣來傷害人體。就像《易經》說的「水流向濕的地方,火往乾燥的地方燃燒」一樣。衛氣受到風邪就會發熱,榮氣受到寒邪就會疼痛。榮氣和衛氣都生病,所以會導致骨節煩疼,這時應該用麻黃湯發汗來治療。

足陽明胃經的脈象呈現遲緩的狀態,代表胃氣正常。足陽明胃經的脈象呈現浮而快的狀態,浮代表傷了胃,快代表動了脾。這不是疾病本身的表現,而是醫生用瀉下的方法造成的。原本在外面的榮衛之氣因此內陷,脈象原本的快變得微弱,反而出現浮脈。這樣的人一定會大便乾硬,而且會打嗝之後感覺舒服。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原本脈象快代表動了脾,快脈原本變得微弱,就知道是脾氣沒有被治療好。大便乾硬,打嗝後會感覺舒服。現在脈象反而呈現浮脈,原本的快脈也變微弱,這代表邪氣獨自留在體內,心中會感到飢餓。

邪熱無法消化食物,會出現潮熱、口渴的症狀。快脈應該轉為遲緩。脈象的前後變化如同正常規律,病人就會感到飢餓。如果脈象快而不規律,就會產生惡瘡。

「經」指的是常規。足陽明胃經的脈象用來觀察脾胃的狀況,所以遲緩的脈象是正常的。如果脈象是浮而且快,那就是醫生濫用瀉下的方法,傷了胃,動了脾,使邪氣趁虛內陷。邪氣在表時,會出現陽脈;邪氣在裡時,會出現陰脈。邪氣在表的時候,脈象是浮而且快的。因為瀉下導致體內虛弱,榮衛內陷,邪氣侵入到脾,快脈就會導致脾氣動盪。現在快脈先是變微弱,代表脾邪先陷入到體內。胃虛弱,脾有熱,體內津液會減少,大便一定會乾硬。《針經》說,脾生病容易打嗝,排出多餘的氣體後,就會感覺舒服。現在脾臟被邪熱侵擾,所以會打嗝之後感覺舒服。脾臟能夠消化水穀,現在邪氣獨自留在脾,脾氣沒有被治療好,心中雖然飢餓卻無法消化食物。脾臟主導將津液運送到胃,脾臟因為熱而乾涸,所以會出現潮熱和口渴的症狀。足陽明胃經的脈象,原本是遲緩的,因為瀉下的治療後,變成了浮而且快。榮衛之氣內陷,快脈又變成微弱,這是脈象因為前後的變化而符合規律,邪熱內陷到脾,心中會感到飢餓。如果快脈不規律,代表脈象原本應該轉為微弱卻沒有轉為微弱。這樣的話,邪氣沒有傳入到體內,只是鬱積在榮衛之間,一定會從肌肉皮膚發出惡瘡。

老師說,病人脈象呈現微弱而阻塞的狀態,這是因為醫生錯誤治療造成的。過度發汗,又多次瀉下,導致病人失血。病情會出現惡寒,之後會發熱,而且沒有停止的時候。夏天炎熱時,卻想要穿厚衣服,冬天寒冷時,卻想要裸露身體。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這是因為醫生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弱;又過度瀉下,導致陰氣虛弱。五月時,陽氣在體表,胃中卻是虛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