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辨脈法第一

浮為陽,緊為陰,芤為虛。陰陽爭則戰;邪氣將出,邪與正爭,其人本虛,是以發戰。正氣勝則戰,戰已,復發熱而大汗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浮、數,陽也;本實陽勝,邪不能與正爭,故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爭則戰。脈大而浮數,皆陽也。陽氣全勝,陰無所爭,何戰之有?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脈微者,邪氣微也。邪氣已微,正氣又弱,脈所以微。既經發汗、吐下、亡陽、亡血,內無津液,則不能作汗;得陰陽氣和而自愈也。

王宇泰云:此三脈,皆於病將解之時而候之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傷寒三日,陽去入陰之時。病人身熱,脈浮數而大,邪氣傳也;若身涼和,脈浮數而微者,則邪氣不傳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陽生於子也。脈浮,主濈然汗出而解者,邪從外散也;脈數,主能食而解者,胃氣和也;脈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氣微也。

王宇泰云:上言脈微,故不汗出而解;此言脈微而解,必大汗出。上以曾經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經汗下,血氣未傷,正盛邪衰,故大汗出而解。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三部脈均等,即正氣已和;雖有餘邪,何害之有?王三陽云:三處浮沉遲數同等者,非如成云均等也,各照本部應得脈看,如肺脈當浮、腎脈當沉之謂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脈來應時,為正氣內固;雖外感邪氣,但微自汗出而亦解爾。內經曰:脈得四時之順者,病無他。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日中得病者,陽受之;夜半得病者,陰受之。陽不和,得陰則和,是解以夜半;陰不和,得陽則和,是解以日中。經曰:用陽和陰,用陰和陽。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浮脈屬陽,緊脈屬陰,芤脈主虛。陰陽相爭會導致寒戰;邪氣將排出時,邪氣與正氣交爭,若患者本身體質虛弱,便會發抖。正氣勝過邪氣則戰慄停止,隨後發熱並大量出汗而病癒。

若脈象浮而數,按壓不現芤脈,表示患者體質不虛。此時若病情將癒,僅會出汗,不會寒戰。
(浮脈與數脈皆屬陽氣;患者陽氣原本充盛,邪氣無法與正氣相爭,故不發寒戰。)

問:為何有些病症不經寒戰,僅出汗便痊癒?
答:若脈象大而浮數,表示陽氣強盛,不需寒戰即能出汗而癒。
(陽氣盛則發熱,陰氣盛則發寒,陰陽交爭才現寒戰。脈大且浮數均屬陽象,陽氣完全壓制陰氣,自然無戰慄。)

問:為何有些病症既不寒戰也不出汗卻能自癒?
答:此因脈象微弱。患者曾發汗、嘔吐、瀉下或失血,體內津液不足,待陰陽自行調和後必自癒,故無寒戰或出汗。
(脈微表示邪氣已衰,正氣亦弱。因前述治療耗傷陽氣與津液,無法發汗,需靠陰陽調和康復。)

王宇泰註解:此三種脈象,均於病情將癒時觀察。

問:患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弱,患者體溫正常,何故?
答:此為將癒之兆,預期夜半痊癒。脈浮者會微微出汗而解;脈數者能進食而解;脈微者必大量出汗而解。
(傷寒三日為病邪由表入裏之期。若體熱脈浮數大,為邪氣傳裏;若體涼脈浮數微,則邪退欲癒。夜半陽氣始生,助正祛邪。脈浮示邪從表散;脈數示胃氣和;脈微示邪弱正勝而大汗退邪。)

王宇泰補充:前段脈微因津傷無法汗解,此處脈微反大汗而癒,關鍵在於後者未經吐下失血,正氣仍盛。

問:如何從脈象判斷病情是否將癒?
答:寸口、關、尺三處脈象的強弱浮沈遲數一致。即便仍有寒熱症狀,此脈象顯示陰陽平和,雖病重亦將癒。

立夏時出現洪大脈為季節常脈。若患者身體疼痛沈重,需發汗治療;隔日症狀減輕則不需發汗;若自發出汗,次日即癒。因洪大脈屬夏季時脈,正氣固護,輕微發汗即可祛邪。《內經》雲:脈順四時者病易癒。

問:如何推測疾病發病與痊癒時間?
答:例如夜半發病,次午可癒;午間發病,夜半可癒。因午間屬陽病,得陰氣調和則夜半退;夜半屬陰病,得陽氣助則日中癒。(《內經》雲:以陽和陰,以陰和陽。)

寸口脈浮主病在表;沈主病在裏;數主病在腑;遲主病在臟。例如脈遲即為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