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3)
卷一 (3)
1. 辨脈法第一
陰陽之氣,不得相續也。陽行也速,陰行也緩。緩以候陰,若陰氣勝而陽不能相續,則脈來緩而時一止。數以候陽,若陽氣勝而陰不能相續,則脈來數而時一止。傷寒有結代之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為死脈。此結促之脈,止是陰陽偏勝而時有一止,即非脫絕而止,云此皆病脈。
王宇泰云:結、促、代,皆動而中止。但自還為結促,不能自還為代。無常數為結促,有常數為代。結促為病脈,代為死脈,不可不辨。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動為陰陽相搏。方其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陽動為陽虛,故汗出。陰動為陰虛,故發熱也。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行氣於陽。三焦既傷,則陽氣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惡寒也。《金匱要略》曰:「陽氣不通即身冷。」經曰:「陽微則惡寒。」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脈經》云: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關為陰陽之中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是陰陽之氣相搏也,故名曰動。
王宇泰云:陽升陰降,二者交通,上下往來於尺寸之內,方且沖和安靜,焉睹所謂動者哉?惟夫陽欲升而陰逆之,陰欲降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擊鼓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陽脈,寸口也。陰脈,尺中也。上下同等,無有偏勝者,是陰陽之氣和緩也,非若遲緩之有邪也。陰陽偏勝者為結為促,陰陽相搏者為動,陰陽氣和者為緩,學者不可不知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經》云:弦與緊相類。以弦為虛,故雖緊如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則不足也。經曰:「弦則為減。」以緊為實,是切之如轉索無常而不散。《金匱要略》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許叔微云:少陽之氣通於春,春脈弦者,以應春陽時令之脈也。如浮大而弦、洪長而弦、浮滑而弦、浮數而弦者,皆為陽也。若夫沉微而弦、沉澀而弦、沉細而弦,皆為陰症之脈也。仲景以弦脈分陰陽二用之理,其義微矣。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寒者,謂陽氣少也。大則為芤,芤則為虛。虛者,謂血少不足也。所謂革者,言其既寒且虛,則氣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為真陽減而不能內固,故主亡血失精。婦人得之,為陰血虛而不能滋養,故主半產漏下。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陰陽之氣若無法相互接續,陽氣運行快,陰氣運行慢。脈象緩慢反映陰氣旺盛,若陰氣過盛而陽氣無法接續,脈搏會緩慢且偶爾停頓;脈象快速反映陽氣旺盛,若陽氣過盛而陰氣無法接續,脈搏會快速且偶爾停頓。傷寒病中出現的「結脈」與「代脈」,脈搏跳動時中途停止且無法自行恢復,屬於死脈。而「結脈」與「促脈」僅是陰陽偏勝偶爾停頓,並非氣血完全斷絕,屬於病脈。
王宇泰說:結脈、促脈、代脈皆會跳動中停。差別在於,若能自行恢復為結脈或促脈,不能恢復則為代脈;停頓無規律為結促脈,有規律則為代脈。結促脈是病脈,代脈是死脈,需仔細分辨。
陰陽相互搏擊稱為「動脈」。陽氣搏擊則出汗,陰氣搏擊則發熱。若身體發冷惡寒,是三焦受損所致。動脈源於陰陽相搏,虛弱一方會因此波動:陽虛則動而汗出,陰虛則動而發熱。若無汗出或發熱,反覺形寒惡寒,表示三焦受傷。三焦是人體氣機運行的通道,若受損則陽氣衰弱,導致身冷惡寒。《金匱要略》言:「陽氣不通即身冷。」經典亦雲:「陽微則惡寒。」
若關脈處出現數脈,上下無頭尾、如豆粒般跳動搖擺,稱為「動脈」。《脈經》指出,關脈是陰陽交界,此脈象反映陰陽之氣相搏。王宇泰補充:陰陽本應升降和諧,但若互相阻礙、激烈相爭,便會形成如鼓面突起般的動脈。
寸脈(陽)與尺脈(陰)皆浮大而柔軟,且力度相等,稱為「緩脈」。此為陰陽調和之象,不同於病態的遲緩脈。陰陽偏勝會形成結脈或促脈,陰陽相搏則生動脈,陰陽平和則為緩脈,學者需明辨。
脈浮而緊為「弦脈」,如弓弦般緊硬且按壓不移;「緊脈」則如扭轉繩索般變化無常。《脈經》指出,弦脈屬虛,緊脈屬實。許叔微提到,弦脈有陰陽之分:結合浮大、洪長等為陽證;若沈微、沈澀則屬陰證,此為仲景深意。
弦脈兼大脈時,弦主陽氣減弱(寒),大主中空(虛),合稱「革脈」。婦人得此易流產或崩漏,男子則易失血或遺精,因氣血失序所致。
問:為何有人戰慄後出汗而病癒?答:脈浮緊卻按之空軟(芤脈),屬本虛體質,故戰慄後汗出病解。因脈浮提示邪在表,正氣驅邪外出需奮力一搏,故先戰後汗,邪隨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