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2)
卷一 (2)
1. 辨脈法第一
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陰偏不足。則陽得而從之。陽偏不足。則陰得而乘之。陽不足。則陰氣上入陽中。為惡寒者。陰勝則寒矣。陰不足。則陽氣下陷入陰中。為發熱者。陽勝則熱矣。
張兼善云。此章論所以然之理。非病已發於外而言也。凡病傷寒者。皆因榮衛不足。是以尺寸之脈皆微弱。外邪因得相襲。使陰陽相乘。故灑淅惡寒而復發熱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陽為氣。陰為血。陽脈浮者。衛氣強也。陰脈弱者。榮血弱也。難經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血虛則不能濡潤經絡。故筋急也。
張卿子云。論中衛強榮弱。強字往往失解。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內經云。脈者。血之府也。脈實則血實。脈虛則血虛。此其常也。脈沉者。知榮血內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針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脈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開闔不司。為衛氣外衰也。浮主候衛。沉主候榮。以浮沉別榮衛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於微。所以於榮言微。而衛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為陽氣外脫。所以衛病甚於榮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衛、陽也。榮、陰也。燒針益陽而損陰。榮氣微者。謂陰虛也。內經曰。陰虛而內熱。方其內熱。又加燒針以補陽。不惟兩熱相合。而榮血不行。必更外發熱。而內躁煩也。
唐不岩云。流、或作留。非。方其始也。雖微而不得不流者。燒針以迫之也。及其既也。已衰而不得復行者。燒針以竭之也。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藹藹如車蓋者。大而厭厭聶聶也。為陽氣鬱結於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王宇泰云。按車蓋言浮大。即前浮數之陽結也。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累累如循長竿者。連連而強直也。為陰氣鬱結於內。不與陽氣和雜也。
王宇泰云。按長竿者。緊弦也。即前沉遲之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輕浮而陽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縈縈、滯也。若縈縈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絲者。至細也。微為陽微。細為陽衰。脈要曰。微為氣微是未至於衰。內經曰。細則氣少。以至細為陽衰宜矣。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者。連綿而軟也。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正理論曰。天樞開發。精移氣變。陰陽交會。胃和脈生。脈復生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是知亡血。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脈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遲。小快於遲曰緩。一息六至曰數。時有一止者。
白話文:
陰陽平衡調和叫做「道」,陰陽偏頗失衡就叫做疾病。如果陰的方面不足,陽的方面就會因此而過盛。如果陽的方面不足,陰的方面就會因此而侵襲陽的方面。陽氣不足,陰氣就會往上侵入陽氣的領域,這樣就會感到怕冷,因為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寒冷。陰氣不足,陽氣就會往下陷入陰的領域,這樣就會發熱,因為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發熱。
張兼善說,這段話是在闡述病理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在說疾病已經表現在外面的情況。凡是患上傷寒的人,都是因為身體的榮衛之氣不足,所以寸關尺的脈象都呈現微弱的狀態,外來的邪氣趁虛而入,使得陰陽互相影響,因此會出現發冷打顫然後又發熱的症狀。
陽脈浮現,陰脈虛弱,表示血虛,血虛就會導致筋脈拘急。
陽代表氣,陰代表血。陽脈浮現,表示衛氣強盛。陰脈虛弱,表示榮血衰弱。《難經》說,氣的主要作用是呼噓,血的主要作用是滋潤。血虛就無法滋潤經絡,因此會導致筋脈拘急。
張卿子說,這段話中提到的「衛氣強盛」容易被誤解。
如果脈象沉在裡面,表示榮氣衰微。
《內經》說,脈是血液的府邸。脈象充實表示血液充實,脈象虛弱表示血液虛弱,這是通常的情況。脈象沉在裡面,表示榮血在內衰微。
如果脈象浮現,而且汗像珠子一樣流個不停,表示衛氣衰弱。
《針經》說,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充養皮膚毛髮,使皮膚紋理飽滿,並負責控制毛孔的開合。脈象浮現,汗像珠子一樣流個不停,表示皮膚紋理不緻密,毛孔開合失常,這是衛氣向外衰弱的表現。浮脈主要反映衛氣的情況,沉脈主要反映榮氣的情況。通過脈象的浮沉來區分榮衛的衰微是合乎道理的。然而,衰比微更嚴重,因此提到榮氣的時候用「微」,提到衛氣的時候用「衰」,是因為汗像珠子一樣流個不停,屬於陽氣外脫,所以衛氣的病比榮氣更嚴重。
榮氣衰微的人,如果再用燒針治療,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反而會更加發熱和煩躁不安。
衛氣屬於陽,榮氣屬於陰。燒針會增強陽氣,損耗陰氣。榮氣衰微,說明是陰虛。內經說,陰虛就會產生內熱。當身體有內熱的時候,又用燒針來補陽,不僅會讓兩種熱邪結合,而且還會導致榮血運行不暢,必然會更加向外發熱,內裡更加煩躁不安。
唐不岩說,「流」有的人寫作「留」,這是錯誤的。在剛開始的時候,即使血液微弱,也不得不流動,這是燒針所迫使的結果。到了後來,血氣已經衰弱,無法再次運行,這是燒針耗竭的結果。
脈象廣大而浮現,像車蓋一樣,叫做陽結。
廣大而浮現,像車蓋一樣,意思是脈象大而且緩慢不流暢。這是陽氣鬱結在外面,沒有與陰氣調和的表現。
王宇泰說,按照車蓋來理解,是指脈象浮大,也就是前面說的浮數的陽結。
脈象連續不斷,像在摸長竿一樣,叫做陰結。
連續不斷,像在摸長竿一樣,意思是脈象連連而強硬筆直。這是陰氣鬱結在內,沒有與陽氣調和的表現。
王宇泰說,按照長竿來理解,是指脈象繃緊如同琴弦,也就是前面說的沉遲的陰結。
脈象輕微浮動,像羹湯上面的油脂一樣,表示陽氣微弱。
輕微浮動表示陽氣微弱。
脈象細微纏繞,像蜘蛛絲一樣,表示陽氣衰竭。
纏繞,表示滯澀不流暢。像蜘蛛絲一樣,表示非常細微。微表示陽氣微弱,細表示陽氣衰竭。《脈要》說,微表示氣微,還沒有到衰竭的程度。《內經》說,細則氣少,因此用細來表示陽氣衰竭是合適的。
脈象連綿軟弱,像傾倒的漆水突然斷絕一樣,表示失去血液。
連綿,表示脈象連綿不斷而軟弱。像傾倒的漆水突然斷絕一樣,表示脈象前面大而後面小。《正理論》說,天樞開啟,精氣轉移變化,陰陽交會,胃氣平和,脈搏才能產生,脈搏又重新開始。陽氣先到,陰氣後到,因此脈搏前面是陽氣,後面是陰氣。脈象來的時候前面大而後面小,表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由此可以知道是失去了血液。
脈象來得緩慢,有時候停止一下又恢復跳動,叫做結脈。脈象來得快速,有時候停止一下又恢復跳動,叫做促脈。脈象屬於陽盛則表現為促脈,屬於陰盛則表現為結脈,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
脈搏一息跳動四次叫做平和,一息跳動三次叫做遲緩,比遲緩稍微快一點叫做緩慢,一息跳動六次叫做數脈,有時候停止一下的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