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辨脈法第一

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陰偏不足,則陽得而從之;陽偏不足,則陰得而乘之。陽不足,則陰氣上入陽中,為惡寒者,陰勝則寒矣。陰不足,則陽氣下陷入陰中,為發熱者,陽勝則熱矣。

張兼善云:此章論所以然之理,非病已發於外而言也。凡病傷寒者,皆因榮衛不足,是以尺寸之脈皆微弱;外邪因得相襲,使陰陽相乘,故灑淅惡寒而復發熱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陽為氣,陰為血。陽脈浮者,衛氣強也;陰脈弱者,榮血弱也。難經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血虛則不能濡潤經絡,故筋急也。

張卿子云:論中衛強榮弱,「強」字往往失解。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內經云:脈者,血之府也。脈實則血實,脈虛則血虛,此其常也。脈沉者,知榮血內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針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脈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開闔不司,為衛氣外衰也。浮主候衛,沉主候榮。以浮沉別榮衛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於微,所以於榮言微,而衛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為陽氣外脫,所以衛病甚於榮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衛,陽也;榮,陰也。燒針益陽而損陰。榮氣微者,謂陰虛也。內經曰:陰虛而內熱。方其內熱,又加燒針以補陽,不惟兩熱相合,而榮血不行,必更外發熱,而內躁煩也。

唐不岩云:流,或作留,非。方其始也,雖微而不得不流者,燒針以迫之也;及其既也,已衰而不得復行者,燒針以竭之也。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藹藹如車蓋者,大而厭厭聶聶也。為陽氣鬱結於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王宇泰云:按車蓋言浮大,即前浮數之陽結也。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累累如循長竿者,連連而強直也。為陰氣鬱結於內,不與陽氣和雜也。

王宇泰云:按長竿者,緊弦也;即前沉遲之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輕浮而陽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縈縈,滯也;若縈縈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絲者,至細也。微為陽微,細為陽衰。脈要曰:微為氣微,是未至於衰。內經曰:細則氣少。以至細為陽衰宜矣。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者,連綿而軟也;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正理論曰:天樞開發,精移氣變,陰陽交會,胃和脈生。脈復生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是知亡血。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脈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遲。小快於遲曰緩。一息六至曰數。時有一止者。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陰陽調和稱為正常生理,陰陽偏盛則形成疾病。陰氣不足時,陽氣會相對亢盛;陽氣不足時,陰氣就會趁虛而入。陽氣虛弱時,陰寒之氣上犯陽位,表現為怕冷,這是陰寒偏勝的寒症。陰氣虛弱時,陽熱之氣下陷陰分,表現為發熱,這是陽熱偏勝的熱症。

張兼善註解說:這段論述的是發病原理,並非指已經發作的外顯症狀。傷寒發病都因營衛氣血不足,使脈象呈現微弱;外邪趁虛侵襲,導致陰陽失調,所以會先怕冷後發熱。

陽脈(寸脈)浮而陰脈(尺脈)弱,代表血虛。血虛會導致筋脈拘急。
陽脈主氣,陰脈主血。陽脈浮表示衛氣亢盛;陰脈弱表示營血不足。《難經》說:氣主溫煦,血主濡養。血虛無法滋潤經絡,故筋脈拘緊。

脈象沈表示營氣虛弱。《內經》指出:脈是血液的通道。脈實則血充,脈虛則血少。脈沈即反映營血內在不足。

脈浮且汗出如珠,屬衛氣衰敗。《針經》言:衛氣負責溫養肌肉、充實皮毛、調節腠理開闔。脈浮汗多如珠,是腠理不固、開闔失司,表明衛氣嚴重外洩。脈浮主衛,脈沈主營,兩者分判營衛虛損程度。衛氣稱「衰」比營氣稱「微」更重,因汗出如珠屬陽氣外脫,衛氣損傷更甚。

營氣微弱者若施以燒針,會導致血行不暢,加劇發熱煩躁。
衛屬陽,營屬陰。燒針助陽卻傷陰。營氣微即陰虛,《內經》說陰虛生內熱。此時用燒針補陽,兩熱相疊使營血瘀滯,症狀惡化。

以下描述特殊脈象:

  • 陽結脈:浮大如車蓋晃動,屬陽氣鬱結不散。
  • 陰結脈:沈緊如撫摸長竿,屬陰氣鬱結內滯。
  • 陽微脈:輕浮似油脂飄水面,顯示陽氣微弱。
  • 陽衰脈:細弱如蜘蛛絲,反映陽氣衰竭(比微脈更嚴重)。
  • 失血脈:綿軟如傾瀉殘漆(前粗後細),主失血傷陰。健康脈象應前後均勻。
  • 結脈與促脈:緩慢中偶停為結脈(陰盛);快速中偶停為促脈(陽盛)。二者均屬異常脈象。

正常脈象每呼吸四次,三次為遲脈,稍快於遲為緩脈,六次為數脈。若脈搏時有停頓,即為病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