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辨脈法第一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內經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茲首論曰。脈之陰陽者。以脈從陰陽始故也。陽脈有五。陰脈有五。以脈從五行生故也。

陽道常饒。大浮數動滑五者。比之平脈也有餘。故謂之陽。陰道常乏。沉澀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脈也不及。故謂之陰。傷寒之為病。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而主生者。則邪氣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是也。

陽病見陰脈而主死者。則邪氣自表入里。正虛邪勝。如譫言妄語。脈沉細者死是也。金匱要略曰。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謂也。

王三陽云。陰病見陽脈。邪氣雖盛。而元氣未脫也。陽病見陰脈。邪氣既盛。而元氣已脫也。此皆初起便是陰症。便是陽症。固非後來自里之表。自表之裡也。何也。若邪既傳裡。難得復之表而發汗。況邪氣自表入里。此又陽症傳陰之常。豈可便斷為死乎。惟陽症脈沉。則陰脈見矣。

沉又不數而反見微弱。方是死脈。然則此非元氣脫而何。故成引厥陰中風譫言妄語二條。是自里之表自表之裡二句。不能無疑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結者。氣偏結固。陰陽之氣。不得而雜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雜以為和。不相雜以為結。浮、數、陽脈也。能食而不大便。裡實也。為陽氣結固。陰不得而雜之。是名陽結。沉、遲、陰脈也。不能食。身體重。陰病也。陰病見陰脈。則當下利。今大便硬者。為陰氣結固。

陽不得而雜之。是名陰結。論其數者。傷寒之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至六日為傳經盡。七日當愈。七日不愈者。謂之再傳。經言再傳經者。再自太陽而傳。至十二日再至厥陰。為傳經盡。十三日當愈。十三日不愈者。謂之過經。

言再傳過太陽之經。亦以次而傳之也。陽結為火。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則愈。陰結屬水。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則愈。彼邪氣結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當劇。內經曰。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也。

王文祿云。傷寒傳經。陽三日。陰三日。結者。陰陽偏劇。陽劇於參天。故十七日。陰劇於兩地。故十四日。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問: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凡是脈象大、浮、數、動、滑的,稱為陽脈;脈象沉、澀、弱、弦、微的,稱為陰脈。陰證出現陽脈則為吉兆,陽證出現陰脈則為凶兆。

《內經》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診斷脈象需有章法,從辨別陰陽開始,再根據五行推演。因此,首先討論脈象的陰陽,是因為診脈從辨別陰陽開始;陽脈分五種,陰脈也分五種,是因為脈象的變化與五行相生相剋有關。

陽氣通常充盈,大、浮、數、動、滑這五種脈象,比正常的脈象更為旺盛,所以稱為陽脈;陰氣通常不足,沉、澀、弱、弦、微這五種脈象,比正常的脈象更為衰弱,所以稱為陰脈。傷寒病邪在表,則出現陽脈;邪氣在裡,則出現陰脈。陰證出現陽脈而預後良好,是因為邪氣從裡向表轉移,將要發汗解表;例如厥陰中風,脈象微浮表示將要痊癒,不浮則表示尚未痊癒。

陽證出現陰脈而預後不良,是因為邪氣從表入裡,正氣虛弱,邪氣盛行;例如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沉細者將會死亡。《金匱要略》說:「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就是這個道理。

王三陽說:陰證出現陽脈,雖然邪氣盛,但元氣尚未脫落;陽證出現陰脈,邪氣已盛,而元氣已經脫落。這些都是疾病初期就表現出陰證或陽證的狀態,並不是後來才從裡轉到表,或從表轉到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邪氣一旦深入內裡,就難以再轉移到體表而發汗解表;況且,邪氣從表入裡,這是陽證轉化為陰證的常規,怎麼能輕易斷定為死亡呢?只有陽證的脈象沉而無數,反而出現微弱,才是死脈。那麼,這不就是元氣已脫的表現嗎?所以,《內經》中關於厥陰中風和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兩條記載,對「邪氣自里之表」、「邪氣自表之裡」這兩句話,不能沒有疑問。

問:脈象有陽結和陰結之分,如何區別?

答:脈象浮數,能吃東西,不大便的,這是實證,稱為陽結,約十七日病情加劇;脈象沉遲,不能吃東西,身體沉重,大便反而堅硬的,稱為陰結,約十四日病情加劇。

所謂「結」,是指氣機阻塞不通。陰陽之氣不能互相調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相調和則為平和,不相調和則為結。浮、數是陽脈,能吃東西不大便,是裡實,為陽氣阻塞,陰氣不能與之調和,故名陽結;沉、遲是陰脈,不能吃東西,身體沉重,是陰證,陰證出現陰脈,應該大便溏瀉,現在大便堅硬,這是陰氣阻塞,陽氣不能與之調和,故名陰結。

關於傳經的日期:傷寒病,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第三天少陽經,第四天太陰經,第五天少陰經,第六天厥陰經,到第六天傳經結束,第七天應該痊癒;七天不愈,稱為再傳,經書上說再傳是指再次從太陽經開始傳經,到十二天再次到達厥陰經,傳經結束,十三天應該痊癒;十三天不愈,稱為過經,意思是說再次傳經超過太陽經,也依次而傳經。陽結屬火,到第十七天傳到少陰經(水),水能克火,火邪消散則痊癒;陰結屬水,到第十四天傳到陽明經(土),土能克水,水邪消散則痊癒。如果邪氣結聚嚴重,水又不能克火,土又不能克水,所以病情會加劇。《內經》說:「一候之後病情出現,二候之後病情加重,三候之後病情危急。」

王文祿說:傷寒傳經,陽經三日,陰經三日;結證,是陰陽偏盛,陽氣盛極於參天(指天之高),故為十七日;陰氣盛極於兩地(指地之厚),故為十四日。

問:疾病表現為灑淅惡寒又復發熱,這是什麼原因?

答:陰脈不足,陽氣乘之;陽脈不足,陰氣乘之。問:什麼是陽氣不足?答:比如寸口脈微弱,就稱為陽氣不足,陰氣上逆於陽中,則出現灑淅惡寒;問:什麼是陰氣不足?答:比如尺脈微弱,就稱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則出現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