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9)
卷一 (9)
1. 辨脈法第一
又裡氣不守,邪乘里弱,遂中於陰;陰虛遇邪,內為懼慄,致氣微急矣。內經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此上焦之邪甚,則下干中焦;下焦之邪甚,則上干中焦。由是三焦溷亂也。三焦主持諸氣;三焦既相溷亂,則內外之氣,俱不得通。膻中為陽氣之海。氣因不得通於內外,怫鬱於上焦而為熱,與臟相熏,口爛食齦。內經曰:隔熱不便,上為口糜。中焦為上下二焦之邪溷亂,則不得平治。中焦在胃之中;中焦失治,胃氣因上衝也。脾,坤也;坤助胃氣,消磨水穀。脾氣不轉,則胃中水穀,不得磨消,故胃中濁也。金匱要略曰: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榮者,水穀之精氣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氣不能布散,致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衛氣者,陽氣也;榮血者,陰氣也。陽主為熱,陰主為寒。衛氣前通者,陽氣先通而熱氣得行也。內經曰:膀胱者,津液藏焉,化則能出以小便赤黃,知衛氣前通也。熱氣與胃氣相搏而行,出入臟腑,遊於經絡;經絡客熱,則血凝肉腐,而為癰膿。此見其熱氣得行。若陰氣前通者,則不然。陽在外,為陰之使;因陽氣厥微,陰無所使,遂陰氣前通也。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陽氣厥微,則不能衛外,寒氣因而客之。鼻者,肺之候;肺主聲。寒氣內入者,客於肺經,則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者,外邪也;厥者,內邪也。外內之邪,合併相逐為熱,則血凝不流。今為熱所壅,使血凝自下,如豚肝也。上焦陽氣厥,下焦陰氣厥,二氣俱厥,不相順接,則脾氣獨弱,不能行化氣血,滋養五臟,致五臟俱虛,而五液注下。針經曰:五臟不和,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闔,合也;清,圊也。下焦氣脫而不合,故數便而下重。臍為生氣之原;臍築湫痛,則生氣欲絕,故曰命將難全。
沈亮宸云:衛氣前通者,下焦之邪,化而為熱,陰病變陽,故為癰膿。陰氣前通者,上焦之邪,化而為寒,復遇外客之寒邪,則上下皆寒矣。故向日為熱所壅之血凝自下,如豚肝也。此陽病化陰,故曰陰陽俱厥。厥者寒逆之極也。所以命將難全。傷寒之症,轉熱即佳,故少陰厥陰,皆以發熱而愈。而凡下膿血與癰膿,皆非死症也。
王宇泰云:古人所云寸口,多兼關尺而言;如難經及後章所云: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皆謂手太陰之經渠穴也。知此,則不必曲為疏解矣。又云:榮衛俱病,不能一時而通,必有先後。欲知榮與衛之孰為先通,則於必先小便赤黃而後發癰膿,與必先嚏嗢咽塞而後下血如豚肝可驗。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出氣,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脈陰陽俱緊,為表裡客寒;寒為陰,得陽則解。口中氣出,... (此處原文中斷,故在此結束標點。)
白話文:
另外,如果體內的正氣無法固守,邪氣就會趁著體內虛弱的時候侵入,導致陰氣受到侵擾。陰虛的人遇到邪氣,內心會感到恐懼顫抖,使得氣息變得微弱急促。《內經》說,陽氣的病,是向上行到極點後再向下;陰氣的病,是向下行到極點後再向上。這是說上焦的邪氣嚴重時,會影響到中焦;下焦的邪氣嚴重時,會影響到中焦。這樣一來,三焦的氣機就混亂了。三焦負責主持全身的氣機,一旦三焦的氣機混亂,體內外的氣都無法暢通。膻中是陽氣匯聚的地方。
因為氣無法在體內外順暢流通,鬱積在上焦而產生熱,熱邪會熏蒸臟腑,導致口舌潰爛、牙齦腫痛。《內經》說,胸膈有熱,大便不通暢,就會出現口瘡。中焦是上下二焦邪氣混亂的地方,因此無法正常運作。中焦位於胃部,如果中焦失去治療,胃氣就會向上逆衝。脾屬陰土,能幫助胃氣消化水穀。如果脾氣虛弱,水穀就無法被磨碎消化,導致胃中積聚渾濁之物。《金匱要略》說,
如果穀氣無法消化,胃中就會感到苦悶渾濁。榮氣是水穀的精華,衛氣是水穀的悍銳之氣。如果氣機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導致榮衛不通,血液凝滯不流。衛氣屬於陽氣,榮血屬於陰氣。陽氣主熱,陰氣主寒。如果衛氣先通暢,表示陽氣先通暢,熱氣就能順利運行。《內經》說,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如果膀胱功能正常,就能將津液化為小便排出,小便會呈現赤黃色,表示衛氣順利通行。熱氣會和胃氣互相搏動運行,
出入於臟腑,遊走於經絡。如果經絡受到熱邪侵擾,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肌肉腐敗,形成癰腫膿瘡。這表示體內的熱氣在運行。如果陰氣先通暢,情況就不是這樣了。陽氣在體表,是陰氣的使者,如果陽氣衰微,陰氣就沒有陽氣可以驅使,導致陰氣反而先通暢。《內經》說,陽氣的作用是防禦體外,鞏固身體。如果陽氣衰微,就無法防禦外邪,寒氣就會趁虛侵入。鼻子是肺的反映,肺主聲音。如果寒氣侵入,
就會侵犯肺經,導致打噴嚏,聲音嘶啞,咽喉阻塞。寒氣是外來的邪氣,厥證是體內產生的邪氣。如果體內外邪氣同時侵擾,相互作用形成熱,就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現在因為熱邪的壅塞,導致血液在下方凝結,像豬肝一樣。上焦的陽氣衰竭,下焦的陰氣衰竭,上下二焦的氣都衰竭,不能相互順接,導致脾氣特別虛弱,無法運行氣血,滋養五臟,使得五臟都變得虛弱,體內液體就會向下流注。《針經》說,
如果五臟不和,就會導致液體外溢,向下流到陰部。閉合,指的是關閉;清,指的是排泄。如果下焦氣脫而不閉合,就會頻繁排便,且有下墜感。肚臍是生命之氣的源頭,如果肚臍周圍疼痛,表示生命之氣將要耗竭,所以說這個人的生命難以保全。
沈亮宸說,衛氣先通暢,表示下焦的邪氣化為熱,陰病轉為陽,所以會形成癰腫膿瘡。陰氣先通暢,表示上焦的邪氣化為寒,又遇到外來的寒邪,就會導致上下皆寒。所以之前說的因為熱邪壅塞而導致的血液凝結在下方,像豬肝一樣,這是陽病轉化為陰。所以說陰陽二氣都衰竭了,厥證是寒邪逆行的極致,因此這個人的生命難以保全。傷寒的病症,轉為發熱就好轉,所以少陰病和厥陰病都是以發熱而痊癒。凡是下膿血或癰腫膿瘡的,都不是必死的病症。
王宇泰說,古人所說的寸口,大多兼指關部和尺部而言。例如《難經》以及後面的章節所說,水下兩刻的時間,血液循環一周,應該回到寸口,從這裡可以觀察到虛實的情況。這些都是指手太陰經的經渠穴。了解這一點,就不必過度解釋了。又說,榮氣和衛氣同時生病,無法同時暢通,必定有先後順序。想要知道是榮氣還是衛氣先通暢,可以通過觀察是否先出現小便赤黃,之後再發癰腫膿瘡,或是先出現打噴嚏、聲音嘶啞、咽喉阻塞,然後再下血如豬肝來判斷。
如果脈象陰陽都緊繃,表示患者口中出氣,嘴唇乾燥,蜷曲著身體,腳冰冷,鼻涕直流,舌苔滑膩,不要隨意治療。如果到了第七天左右,患者稍微發熱,手腳溫暖,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如果到了第八天以上,反而大發高熱,表示病情難以治療。如果患者怕冷,必定會想嘔吐;如果腹痛,必定會想腹瀉。脈象陰陽都緊繃,表示體表和體內都有寒邪侵入。寒邪屬陰,遇到陽氣就會消解。口中出氣,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