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辨脈法第一

唇口乾燥者。陽氣漸復。正氣方溫也。雖爾然而陰未盡散。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知陰猶在也。方陰陽未分之時。不可妄治。以偏陰陽之氣。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為陰氣已絕。陽氣得復。是為欲解。若過七日不解。到八日以上。反發大熱者。為陰極變熱。

邪氣勝正。故云難治。陽脈緊者。寒邪發於上焦。上焦主外也。陰脈緊者。寒邪發於下焦。下焦主內也。設使惡寒者。上焦寒氣勝。是必欲嘔也。腹內痛者。下焦寒氣勝。是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脈陰陽俱緊。為寒氣甚於上下。至於吐利之後。緊脈不罷者。為其脈獨不解。緊去則人安。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者。為吐利後。脾胃大虛。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脾胃氣強。

則能輸散水飲之氣。若脾胃氣虛。則水飲內停也。所謂晚發者。後來之疾也。若至六七日而欲食者。則脾胃已和。寒邪已散。故云欲解。

唐不岩云。緊去人安為確。人安謂不吐利也。作入安未是。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煩、熱也。傳經之時。病人身大煩。口噤不能言。內作躁擾。則陰陽爭勝。若手足三部脈皆至。為正氣勝。邪氣微。陽氣復。寒氣散。必欲解也。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止為欲解也。

脈經曰。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病以脈為主。若目黃。大煩。脈不和者。邪勝也。其病為進。目黃。大煩。而脈和者。為正氣已和。故云欲解。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內經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風則傷衛。數則無血。浮數之脈。風邪並於衛。衛勝則榮虛也。衛為陽。風搏於衛。所以為熱。榮為陰。榮氣虛。所以為寒。風並於衛者。發熱惡寒之症具矣。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浮為邪氣並於衛。而衛氣勝。滑為邪氣並於榮。而榮氣實。邪氣勝實。壅於榮衛。則榮衛行速。故脈數疾。一息六至曰數。平人脈一息四至。衛氣行六寸。今一息六至。則衛氣行九寸。計過平人之半。是脈數疾。知衛氣失其常度也。浮滑數疾之脈。發熱汗出而當解。若不解者。精氣脫也。必不可治。經曰。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白話文:

嘴唇和口部乾燥,表示身體的陽氣正在逐漸恢復,正氣也開始溫暖起來。雖然如此,但陰氣尚未完全消散,因此會出現身體蜷縮、腳冰冷、流鼻涕、舌苔濕滑等情況,這表示體內仍有陰氣存在。當陰陽之氣還未分明時,不可妄自治療,以免偏頗陰陽之氣。大約經過七天後,如果病人開始微微發熱,手腳也溫暖起來,就表示陰氣已經消散,陽氣恢復,這是病要痊癒的徵兆。如果超過七天仍未好轉,到了第八天以上反而發高燒,就表示陰氣已經到了極點,轉變成熱症。

邪氣強盛,正氣衰弱,所以說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呈現陽脈緊繃,表示寒邪侵犯上焦,上焦主要負責身體的外部。如果脈象呈現陰脈緊繃,表示寒邪侵犯下焦,下焦主要負責身體的內部。如果病人怕冷,表示上焦寒氣強盛,很可能會想嘔吐。如果腹痛,表示下焦寒氣強盛,很可能會腹瀉。

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緊,並且伴隨嘔吐和腹瀉,但緊脈始終不消退,等到緊脈消退後,人才會平安,這表示病要痊癒了。如果脈象遲緩,到了第六、七天卻不想進食,這表示病程延後,是因為體內水分停滯造成的,還沒有痊癒。如果能自己開始進食,就表示病要痊癒了。

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緊,表示寒氣在身體上下都很嚴重。即使在嘔吐和腹瀉後,緊脈仍然不消退,表示脈象的特殊變化還沒消失。等到緊脈消退後,人才會平安,表示病要痊癒了。如果脈象遲緩,到了第六、七天卻不想進食,表示嘔吐腹瀉後,脾胃非常虛弱。《內經》說,飲食進入胃中,會產生精氣,上輸送到脾臟。脾臟會將精氣散發,上歸於肺臟,並調節水道,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在全身散布,五臟的經脈也隨之運行。如果脾胃功能強健,就能夠輸送和散發水飲之氣。如果脾胃虛弱,體內的水飲就會停滯。所謂的「晚發」,是指病症延後出現。如果到了第六、七天開始想進食,表示脾胃功能已經調和,寒邪也已經消散,因此說病要痊癒了。

唐不岩說,「緊脈消退,人就平安」才是確切的說法,所謂的平安是指不再嘔吐腹瀉。說成「入安」是不對的。

生病六、七天後,如果手足三處的脈搏都明顯可摸到,病人感到極度煩躁,而且嘴巴緊閉說不出話,身體躁動不安,這表示病要痊癒了。

煩躁是發熱的表現。在疾病傳變的過程中,病人會感到身體極度煩躁,嘴巴緊閉說不出話,內心焦躁不安,這是陰陽之氣正在相互爭勝。如果手足三處的脈搏都明顯可摸到,表示正氣正在恢復,邪氣衰弱,陽氣也恢復了,寒氣正在消散,這是病要痊癒的徵兆。

如果脈象平和,病人卻感到極度煩躁,眼睛沉重,眼瞼內側發黃,這表示病也要痊癒了。

《脈經》說,如果病人的兩眼眼角出現黃色,表示病情即將痊癒。診斷疾病以脈象為主,如果眼睛發黃、感到極度煩躁,但脈象不平和,表示邪氣仍然強盛,病情正在加重。如果眼睛發黃、感到極度煩躁,但脈象平和,表示正氣已經調和,所以說病要痊癒了。

脈象呈現浮而數,浮脈代表有風邪,數脈代表虛弱。風為熱症,虛為寒症。風邪和虛弱相互搏擊,會感到寒冷戰慄。

《內經》說,有餘為實,不足為虛。氣盛則血不足,血盛則氣不足。風邪會傷及衛氣,數脈代表血虛。浮數之脈表示風邪侵犯衛氣,衛氣強盛而榮氣虛弱。衛氣屬於陽,風邪侵犯衛氣,所以會發熱。榮氣屬於陰,榮氣虛弱,所以會發寒。風邪侵犯衛氣,就會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

脈象呈現浮而滑,浮脈代表陽氣,滑脈代表實邪。陽氣和實邪相互搏擊,脈象會呈現數疾,衛氣失去常度。如果脈象呈現浮滑數疾,並且伴隨發熱、出汗,這是難以治癒的表現。

浮脈表示邪氣侵犯衛氣,而且衛氣強盛;滑脈表示邪氣侵犯榮氣,而且榮氣實盛。邪氣強盛且充斥在榮衛之中,導致榮衛運行速度加快,所以脈象呈現數疾。呼吸一次跳動六次稱為數脈。正常人的脈搏呼吸一次跳動四次,衛氣運行六寸。現在呼吸一次跳動六次,衛氣就運行九寸,比正常人多了一半。這表示脈象數疾,衛氣失去常態。如果脈象呈現浮滑數疾,伴隨發熱和出汗,應該要痊癒才對。如果沒有痊癒,就表示精氣已經脫失,必定無法治癒。《經》說,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盛,並且大量出汗卻沒有痊癒,就表示會死亡。

傷寒導致咳嗽、氣逆、呼吸急促,如果脈象散亂,表示會死亡,這是因為身體已經損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