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六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脖子和背部感覺僵硬,沒有汗,怕風,應該使用葛根湯來治療。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汗出。惡風者。中風表虛也。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中風表實也。表虛宜解肌。表實宜發汗。是以葛根湯發之也。

白話文:

太陽病。脖子後面肌肉僵硬。畏寒發抖。出汗。怕風,這是中風表虛。脖子後面肌肉僵硬。畏寒發抖。不出汗。怕風,這是中風表實。表虛應該解肌。表實應該發汗。所以用葛根湯來發汗。

2. 葛根湯方第十七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葛根(四兩):重量單位,約160公克。

麻黃(三兩去節):重量單位,約120公克,節指節處,去除節處。

桂枝(二兩去皮):重量單位,約80公克,去除樹皮。

芍藥(二兩切):重量單位,約80公克,切片處理。

甘草(二兩炙):重量單位,約80公克,經過烘烤處理。

生薑(三兩切):重量單位,約120公克,切片處理。

大棗(十二枚擘):數量單位,12枚,擘指將大棗掰開。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本草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中也。

白話文:

將上七味藥材研碎成粗末,加入一斗水。先煎煮黃葛根,煎至水量減少到兩升。撇去浮沫,加入其他藥味。繼續煎煮,直到藥液只剩三升,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一升藥液,蓋上被子,使出微汗。無需喝粥。其他的注意事項,如桂枝湯一樣處理,包括休息和忌口。

張卿子云。按前桂枝葛根湯。則此葛根湯上。似失麻黃二字。蓋二葛根。即桂枝麻黃變例也。故二證項背強𠘧𠘧、惡風、一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張卿子說:依照前面的桂枝葛根湯。那麼,這個葛根湯似乎缺少了麻黃兩個字。其實,二葛根就是桂枝麻黃的變通。所以,這兩種病證都具有項背肌肉僵硬,畏風的症狀。

傷寒有合病。有並病。本太陽病不解。並於陽明者。謂之並病。二經俱受邪。相合病者。謂之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太陽陽明合病者。與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氣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寒邪氣甚。客於二陽。

白話文:

在傷寒病症中,既有合病,也有並病。本是太陽病沒有痊癒,又併發了陽明病者,稱為並病。兩種經脈都受到邪氣侵犯,互相合併成一種病,叫做合病。合病是由於邪氣嚴重而發生的。太陽病與陽明病的合病,太陽病與少陽病的合病,陽明病與少陽病的合病,並病都一定會出現腹瀉。因為邪氣併入陰經,就會使陰經實證,而陽經虛證。邪氣併入陽經,就會使陽經實證,而陰經虛證。寒邪的邪氣嚴重,侵犯於二陽經。

二陽方外實而不主裡。則裡氣虛。故必下利。與葛根湯。以散經中甚邪。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二陽病症在體表明顯,不主在裡頭。因此裡頭的氣虛損耗,所以必定會腹瀉。與葛根湯配合使用,可以驅散經脈當中的嚴重邪氣。太陽與陽明合病,不腹瀉,但會嘔吐的,應該用葛根湯加上半夏來治療。

邪氣外甚。陽不主裡。裡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裡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氣。

白話文:

邪氣在體外很盛,陽氣不能主導體內,體內的氣無法調和,氣往下走而上不來,只會拉肚子而不嘔吐。體內的氣往上逆而下不去,只會嘔吐而不拉肚子。用葛根湯來驅散體內的邪氣,再加半夏來緩解逆氣。

3. 葛根加半夏湯方第十八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葛根(4量),麻黃(3量,去節並用熱水浸泡後去除黃色汁液,烘乾稱量),生薑(3量,切片),甘草(2量,炒製),芍藥(2量),桂枝(2量,去皮),大棗(12顆,切成兩半),半夏(半斤,洗淨)。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桂枝證。醫生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腹瀉不止。脈搏促急,說明表證未解。喘而且汗出的,用葛根黃連黃芩湯為主。

經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桂枝證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虛其腸胃。為熱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下利脈微遲。邪在裡也。促為陽盛。雖下利。而脈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為自汗出而喘也。即邪氣外甚所致。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應該把病邪驅趕到體外,但不宜立即用攻下的方法。如果內熱入裡,協熱就會使腸胃功能紊亂,造成腹瀉不止。桂枝證的病邪在體表,如果反而用攻下的方法,就會導致腸胃虛弱,被熱邪所乘,腹瀉不止。病邪在體表,就會出現陽脈的症狀;病邪在體內,就會出現陰脈的症狀。腹瀉,脈象微弱而遲緩,表明病邪在體內。脈象促數是陽盛的表現,即使腹瀉,脈象促數,說明體表的病邪還沒有解除。如果病人又出汗又喘,這是因為自汗而喘,是由於邪氣在體外過盛所導致的。

喘而汗出者。為因喘而汗出也。即裡熱氣逆所致。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散表邪。除裡熱。

白話文:

喘息並出汗,是因喘息而出的汗。也就是內部熱氣逆行所致。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可以散表邪,除內熱。

4.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第十九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味甘平),黃芩(二兩味苦寒),黃連(三兩味苦寒),

白話文: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過的,味道甘平),黃芩(二兩,味道苦寒),黃連(三兩,味道苦寒)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入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內經曰。甘發散為陽。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堅裡氣弱者。堅以黃連黃芩之苦。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

白話文:

取葛根、甘草、黃連、黃芩四味藥,用八升水,先煮葛根,煮到剩下六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兩升,去渣,溫溫地分兩次喝。

《內經》說,甘味藥性向上發散,屬於陽性,用來治療表症未解者,葛根、甘草的甘味可以發散表邪。苦味藥性向下收斂,屬於陰性,用來治療裡氣虛弱者,黃連、黃芩的苦味可以堅固裡氣。

太陽病,症狀為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無汗、喘,可以用麻黃治療。

此太陽傷寒也。寒則傷榮。頭痛、身疼、腰痛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太陽經榮血不利也。內經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者。寒在表也。風並於衛。衛實而榮虛者。自汗出而惡風寒也。寒並於榮。榮實而衛虛者。無汗而惡風也。以榮強衛弱故氣逆而喘。與麻黃湯。以發其汗。

白話文:

這是太陽傷寒病。寒邪損傷榮衛之血,所以會出現頭痛、全身疼痛、腰痛,甚至牽連到骨節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榮血運行不暢所致。內經說:「風寒之邪侵襲人體,使人毛孔緊閉,皮膚閉塞而發熱,這是寒邪在表所致。風寒之邪侵襲衛氣,衛氣實而榮氣虛,所以會自汗而惡風寒。寒邪侵襲榮氣,榮氣實而衛氣虛,所以不會出汗而惡風。由於榮氣強盛,衛氣虛弱,所以會出現氣逆喘息的症狀。此時,應服用麻黃湯,使汗液排出,以解表散寒。」

5. 麻黃湯方第二十

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個湯炮去皮尖味辛溫),

白話文:

  • 麻黃(三兩,去除節味,甘味,溫性)

  • 桂枝(二兩,去除樹皮,辛味,熱性)

  • 甘草(一兩,炙烤,甘味,平性)

  • 杏仁(七十個,用水煮,去除皮尖,辛味,溫性)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取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種藥。用九升水,先將麻黃煮開,期間水減少約兩升,將上層的泡沫除去,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剩下二升半水,將藥渣濾除。趁溫熱,將藥汁分八次服用,喝完藥後蓋上棉被,微微出汗就好,不必喝粥。其他方面,按照桂枝湯的服藥方法和注意事項服用。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麻黃甘草。開肌發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氣。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主之。

白話文:

《內經》說,如果體內有寒邪,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味和辛味的藥物。麻黃和甘草可以打開肌表,促進發汗;桂枝和杏仁能夠散去體內的寒邪,並且降氣。

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生病變,出現喘息和胸悶的情況時,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用麻黃來主導治療。

陽受氣於胸中。喘而胸滿者。陽氣不宣發。壅而逆也。心下滿。腹滿。皆為實。當下之。此以為胸滿。非裡實。故不可下。雖有陽明。然與太陽合病。為屬表。是與麻黃湯發汗。

白話文:

陽氣在胸中儲藏。喘息且胸悶的人,是陽氣不宣發,壅塞而逆亂。心下滿、腹滿,都屬於實證。應該瀉下治療。如果認為這是胸悶,不是內裡實證,就不可以瀉下。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但與太陽經合病,則屬於表證。應該用麻黃湯發汗治療。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白話文:

太陽病。十天過去了。脈象浮細,喜愛臥牀者。外邪已經解除了。如果有胸悶脅痛的症狀,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有浮的症狀,可以服用麻黃湯。

十日以去。向解之時也。脈浮細而嗜臥者。表邪已罷也。病雖已和解之。若脈但浮而不細者。則邪氣但在表也。與麻黃湯發散之。

白話文:

經過十天的治療,病情應該有所好轉。如果脈象浮細,患者嗜睡,表示外邪已經罷休,病情已經緩解。但如果脈象只有浮,而不細,則說明邪氣仍在表層,應使用麻黃湯來發散邪氣。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脈搏浮而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出汗、煩躁不安的,應該服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搏虛弱,有汗、怕風的,不能服用大青龍湯。服用後會出現厥逆、筋惕肉瞤等症狀,這是因為服藥不當而引起的副作用。

此中風見寒脈也。浮則為風。風則傷衛。緊則為寒。寒則傷榮。榮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疼痛也。風並於衛者。為榮弱衛強。寒並於榮者。為榮強衛弱。今風寒兩傷則榮衛俱實。故不汗出而煩躁也。與大青龍湯發汗。以除榮衛風寒。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為榮衛俱虛。反服青龍湯。則必亡陽。或生厥逆、筋惕、肉瞤。此治之逆也。

白話文:

這類中風是感受寒邪引起的脈象。浮動的脈象表現為風。風邪會損傷衛氣。緊繃的脈象表現為寒。寒邪會損傷榮氣。榮氣和衛氣都受到病邪侵犯,所以出現發熱、惡寒和全身疼痛的症狀。風邪與衛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出現榮氣虛弱、衛氣強盛的病症。寒邪與榮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出現榮氣強盛、衛氣虛弱的病症。現在風寒兩邪同時損傷人體,榮氣和衛氣都實証,因此不會出汗,同時伴有煩躁的症狀。服用大青龍湯發汗,以祛除榮氣、衛氣中的風寒之邪。如果脈象微弱,有出汗,怕風的症狀,就屬於榮氣、衛氣俱虛的病症。如果此時服用青龍湯,就會損傷陽氣。或者會出現厥逆、筋脈抽搐、肌肉跳動的症狀。這是治療上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