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6)

1.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第一百零四

乾薑(辛熱去皮三兩),黃連(三兩去須苦寒),黃芩(三兩苦寒),人參(三兩甘溫),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辛以散之。甘以緩之。乾薑人參之甘辛。以補正氣。苦以泄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通寒格。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下利陰寒之疾。反大熱者逆。有微熱而渴。裡氣方溫也。經曰。諸弱發熱。脈弱者。陽氣得復也。令必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陰病也。脈數。陽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微熱汗出。陽氣得通也。利必自愈。諸緊為寒。設復脈緊。陰氣猶勝。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無脈者。陰氣獨勝。陽氣大虛也。灸之陽氣復。手足溫而脈還。為欲愈。若手足不溫。脈不還者。陽已絕也。反微喘者。陽氣脫也。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腎水。趺陽脾土。下利為腎邪干脾。水不勝土。則為微邪。故為順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者。脈當沉而遲。反浮數者。里有熱也。澀為無血。尺中自澀者。腸胃血散也。隨利下。必便膿血。清與圊通。脈經曰。清者廁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者。脾胃虛也。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津液。則胃氣愈虛。必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沉為在裡。弦為拘急。裡氣不足。是主下重。大則病進。此利未止。脈微弱數者。邪氣微而陽氣復。為欲自止。雖發熱。止由陽勝。非大逆也。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清穀。脈沉而遲。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熱。表未解也。病人微厥。針經曰。下虛則厥。表邪欲解。臨汗之時。以里先虛。必鬱冒。然後汗出而解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經曰。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便膿血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者。無陽也。晬時。周時也。周時厥愈脈出。為陽氣復。則生。

若手足不溫。脈不還者。為陽氣絕則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下利者。裡虛也。脈當微弱。反實者。病勝臟也。故死。難經曰。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為裡寒。身熱不解。為外熱。汗出。陽氣通行於外。則未當厥。其汗出而厥者。陽氣太虛也。與通脈四逆湯。以固陽氣。

白話文: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第一百零四

藥材組成
乾薑(三兩,辛熱,去皮)
黃連(三兩,苦寒,去須)
黃芩(三兩,苦寒)
人參(三兩,甘溫)

煎服方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至剩兩升,過濾藥渣,分兩次溫服。

藥理作用
辛味能發散,甘味能緩和。乾薑、人參的甘辛能補益正氣;苦味能瀉下,黃連、黃芩的苦味能疏通寒熱格拒。

病症分析

  1. 腹瀉伴輕微發熱、口渴,脈弱者:表示陽氣漸復,會自行痊癒。
  2. 腹瀉屬陰寒病症,卻出現高熱:為逆症。若僅輕微發熱且口渴,表示體內陽氣漸復,脈弱亦為陽氣恢復之象,必能自愈。
  3. 腹瀉、脈數、輕微發熱、汗出:會自愈。若脈轉緊,表示病未解。
  4. 腹瀉、手腳冰冷、無脈搏:灸後若手腳不暖、脈不恢復,反微喘者,預後不良。
  5. 少陰脈弱於趺陽脈:為順症,因腎水不克脾土,病勢較輕。
  6. 腹瀉、寸脈浮數、尺脈澀:可能便膿血,因內有熱邪,腸胃血散。
  7. 腹瀉完穀不化:不可發汗,否則汗出易腹脹。
  8. 腹瀉脈沈弦:裡急後重;脈大表示病未止;脈微弱數則將自止,雖發熱亦無大礙。
  9. 腹瀉脈沈遲、面微紅、身微熱、完穀不化:可能鬱悶昏冒後汗出而解,因下虛陽浮。
  10. 腹瀉脈數口渴:會自愈;若未癒,可能便膿血,因熱邪未清。
  11. 腹瀉後脈絕、手腳冰冷:若一天內脈復、手腳轉溫則生,否則死。
  12. 傷寒腹瀉日十餘次,脈反實:為死症,因正虛邪盛。
  13. 完穀不化、裡寒外熱、汗出且四肢冷:用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