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5)

1. 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第一百零二

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生薑(半斤切),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則熱當去。熱反不去者。亡陽也。內拘急下利者。寒甚於里。四肢疼。厥逆而惡寒者。寒甚於表。與四逆湯。復陽散寒。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內外雖殊。其亡津液。損陽氣。則一也。陽虛陰勝。故生厥逆。與四逆湯。固陽退陰。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者。邪氣內陷也。脈緊牢者為實。邪氣入腑則脈沉。今脈乍緊。知邪結在胸中為實。故心下滿而煩。胃中無邪則喜飢。以病在胸中。雖飢而不能食。與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金匱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厥雖寒勝。然以心下悸。為水飲內甚。先與茯苓甘草湯治其水。而後治其厥。若先治厥。則水飲浸漬入胃。必作下利。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邪傳厥陰之時。大下之後。下焦氣虛。陽氣內陷。寸脈遲。而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厥陰之脈。貫膈。上注肺。循喉嚨。在厥陰。隨經射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曰。肺痿之病。從何得之。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若泄利不止者。為裡氣大虛。故云難治。與麻黃升麻湯。以調肝肺之氣。

白話文:

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此方組成:當歸、芍藥、炙甘草、通草、去皮桂枝、細辛、生薑、大棗、吳茱萸。

用法:將以上九味藥材,用六升水和六升酒一起煮,煮好後取五升藥液,過濾掉藥渣,溫熱後分五次服用。另一種用法是用四升水和四升酒。

適用症狀:患者大量出汗,但發熱症狀未消退,內感拘急,四肢疼痛,並伴有腹瀉、厥逆(手足冰冷)及惡寒的症狀,應服用四逆湯。

病理分析:大量出汗後,體熱應消退,但若熱未退,則表示陽氣已傷;內感拘急和腹瀉表示寒邪深入臟腑;四肢疼痛、厥逆和惡寒則表示寒邪侵襲肌表。因此,使用四逆湯來回陽散寒。

若患者大量出汗或腹瀉,並伴有厥冷,也應服用四逆湯。

大量出汗或腹瀉,雖然症狀不同,但都是損傷津液、耗損陽氣,導致陽虛陰盛,出現厥逆,因此應用四逆湯來溫補陽氣,退卻陰寒。

如果患者手腳厥冷,脈象時而緊緊的,說明邪氣結聚在胸中,胸悶煩躁,飢餓卻吃不下東西,病灶在胸中,應當先用瓜蒂散催吐。

手足厥冷是邪氣內陷的表現,脈象緊緊的屬於實證,邪氣入侵臟腑則脈象沉弱。現在脈象時緊時鬆,說明邪氣結聚在胸中屬於實證,所以胸悶煩躁。胃中沒有邪氣則會想吃東西,但因為病灶在胸中,所以雖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因此用瓜蒂散來排出胸中的邪氣。

傷寒導致厥冷並心下悸動,應該先治療水飲,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厥冷。否則,水飲停滯於胃中,必然導致腹瀉。

《金匱要略》記載:水停留在心下,嚴重者會出現心悸。雖然厥冷是寒邪盛的表現,但因心下悸動,說明水飲內盛,應先用茯苓甘草湯治療水飲,然後再治療厥冷。如果先治療厥冷,水飲就會停滯於胃中,導致腹瀉。

傷寒病發六七天,大瀉後,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腹部脈象摸不到,咽喉不利,吐膿血,腹瀉不止,屬於難治之症,應用麻黃升麻湯。

傷寒病發六七天,邪氣傳入厥陰經,大瀉後,下焦氣虛,陽氣內陷,寸脈遲,手足厥逆,下腹部脈象摸不到。厥陰經脈貫穿膈肌,上通肺臟,循行於喉嚨。邪氣侵犯厥陰經,循經侵入肺臟,導致津液耗損,最終形成肺痿,咽喉不利,吐膿血。《金匱要略》記載,肺痿的病因是服用峻下藥導致大量腹瀉,嚴重耗損津液。如果腹瀉不止,說明裡氣大虛,所以難以治療。應用麻黃升麻湯來調和肝肺之氣。

2. 麻黃升麻湯方第一百零三

麻黃(二兩半去節甘溫),升麻(一兩一分甘平),當歸(一兩一分辛溫),知母(苦寒),黃芩(苦寒),葳蕤(甘平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甘寒),白朮(甘溫),乾薑(辛熱),芍藥(甘平),天門冬(去心甘平),桂枝(辛熱),茯苓(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玉函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麻黃升麻之甘。以發浮熱。正氣虛者。以辛潤之。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津液少者。以甘潤之。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葳蕤門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傷寒四五日。邪氣傳裡之時。腹中痛。轉氣下趨少腹者。裡虛遇寒。寒氣下行。欲作自利也。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傷寒邪自傳表。為本自寒下。醫反吐之。損傷正氣。寒氣內為格拒。經曰。格則吐逆。食入口即吐。謂之寒格。更復吐下。則重虛而死。是更逆吐下。與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以通寒格。

王宇泰云。按本自寒下。恐是本自吐下。玩復字可見。蓋胃寒則吐。下寒則利。胃寒者不宜吐。醫反吐之。則傷胃氣。遂成寒格。下文文氣不貫。當有缺文。

張卿子云。本自寒下。如少陽一條。邪高痛下。所謂邪正分爭。蓋本為寒。而邪為熱素問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方

此方由麻黃、升麻、當歸、知母、黃芩、葳蕤、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十四味藥組成。用一斗水,先煮麻黃一兩,水沸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過濾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時間間隔如同煮三斗米的時間,直至出汗痊癒。

藥方功效解說:此方運用大熱用寒法,以汗解熱。麻黃與升麻甘味發散浮熱,並以辛溫藥物滋補正氣;當歸、桂枝、乾薑辛溫散寒;知母、黃芩苦寒清心瀉熱;茯苓、白朮甘味滋潤脾胃生津;芍藥酸味斂止逆氣;葳蕤、天門冬、石膏、甘草甘味潤肺清熱。

臨床應用:傷寒病程四五天,伴有腹痛,氣體下行至小腹,欲瀉,此為欲自行排泄的表現。

另一種情況,傷寒四五天,邪氣入裡,腹痛,氣體下行至小腹,這是因裡虛遇寒,寒氣下行,將要自行排泄。

若傷寒本為寒邪從下而瀉,醫生又加以催吐,則寒邪更逆而導致吐瀉不止,如進食即吐,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

如果傷寒邪氣本在表層,卻因醫生催吐,損傷正氣,寒邪內阻,導致吐逆,進食即吐,稱為寒格,更兼吐瀉,則會因虛弱而死。此時需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通利寒邪。

王宇泰認為,「本自寒下」可能指的是「本自吐下」,從「復」字可以看出,胃寒則吐,下焦寒則瀉,胃寒不宜催吐,醫生反行催吐,傷及胃氣,導致寒邪內阻。下文脈絡不通順,應有缺失。

張卿子認為,「本自寒下」類似少陽病症,邪氣在上而疼痛在下,邪正相爭,本為寒邪,而邪氣為熱,正如《素問》所言:「風寒在下,燥熱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