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4)

1. 烏梅丸方第一百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發熱。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陽氣虛也。躁不得臥者。病勝臟也。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傷寒發熱。為邪氣獨甚。下利至甚。厥不止。為腑臟氣絕。故死。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至七日。為邪正爭之時。正勝則生。邪勝則死。始不下利。而暴忽發熱下利。汗出不止者。邪氣勝正。陽氣脫也。故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復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邪氣當作裡實之時。若不結胸而腹濡者。里無熱也。脈虛者。亡血也。復厥者。陽氣少也。不可下。下之為重虛。故死。金匱玉函曰。虛者重瀉。真氣乃絕。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發熱而厥。邪傳裡也。至七日傳經盡。則正氣勝邪。當汗出而解。反下利。則邪氣勝。裡氣虛。則為難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脈促。則為陽虛不相續。厥逆。則為陽虛不相接。灸之以助陽氣。

王三陽云。厥逆則為陽虛。陽虛二字。當作陰勝二字。必有差訛。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為陽厥。氣內陷。是裡熱也。與白虎湯以散裡熱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手足厥寒者。陽氣外虛。不溫四末。脈細欲絕者。陰血內弱。脈行不利。與當歸四逆湯。助陽生陰也。

白話文:

傷寒發高燒,又拉肚子、手腳冰冷、躁動不安無法入睡,這種情況會死亡。

傷寒發燒是邪氣在表層的表現,拉肚子和手腳冰冷是陽氣虛弱的徵兆,躁動不安無法入睡則是病邪已經侵入臟腑,因此會死亡。

傷寒發燒,拉肚子非常嚴重,手腳冰冷的狀況持續不止,也會死亡。

《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息在外耗盡的人,會手腳冰冷;五臟的氣息在內耗盡的人,會拉肚子不止。傷寒發燒,代表邪氣非常強盛;拉肚子嚴重且手腳冰冷不止,代表腑臟的氣息已經耗盡,因此會死亡。

傷寒六七天沒有便秘,反而發燒又拉肚子,並且汗流不止的人會死亡,這是因為體內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的緣故。

傷寒到了第七天,是正氣與邪氣互相鬥爭的時候,正氣戰勝邪氣就能存活,邪氣戰勝正氣就會死亡。本來沒有拉肚子,卻突然發燒拉肚子、汗流不止,這是邪氣戰勝正氣、陽氣脫失的表現,所以會死亡。

傷寒五六天,如果沒有出現胸悶結痛,而且脈象虛弱、手腳冰冷,就不能使用瀉下藥,這種情況是體內血氣虧損造成的,如果使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

傷寒五六天,邪氣應該發展到裡實的階段,如果沒有胸悶結痛而腹部柔軟,表示體內沒有熱邪,脈象虛弱表示血氣虧損,手腳冰冷表示陽氣不足,不能使用瀉下藥,使用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所以會死亡。《金匱玉函》說,虛弱的體質再使用瀉下藥,真氣就會耗盡。

發燒且手腳冰冷,七天後又開始拉肚子,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發燒且手腳冰冷,是邪氣傳入體內的表現,到了第七天,經絡的邪氣應該傳完,正氣會戰勝邪氣,應該會流汗而好轉,如果反而拉肚子,表示邪氣戰勝正氣,體內的正氣虛弱,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

傷寒脈象急促,手腳冰冷的人,可以考慮用艾灸治療。

脈象急促,表示陽氣虛弱不能連續,手腳冰冷表示陽氣虛弱無法溫暖四肢,用艾灸可以幫助補充陽氣。

王三陽說,手腳冰冷是因為陽氣虛弱,陽氣虛弱應該改成陰氣過盛,這個說法一定是錯誤的。

傷寒脈象滑而且手腳冰冷,表示體內有熱邪,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脈象滑是陽氣內陷的表現,代表體內有熱邪,要用白虎湯來散發體內的熱邪。

手腳冰冷,脈象微細像要消失一樣,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手腳冰冷表示陽氣向外虛弱,無法溫暖四肢,脈象微細像要消失一樣,表示陰血在體內虛弱,脈搏運行不順暢,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幫助陽氣生發、滋養陰血。

2. 當歸四逆湯方第一百零一

當歸(三兩辛溫),桂枝(三兩辛熱),芍藥(三兩酸寒),細辛(二兩辛熱),大棗(二十五個甘溫),甘草(二兩炙甘平),通草(二兩甘平),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諸血者。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收心氣。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棗甘草通草之甘。以緩陰血。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茱萸辛溫以散久寒。生薑辛溫。以行陽氣。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方:

此方用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大棗、甘草、通草七味藥材,以水煎煮服用。 藥方針對的是體內寒邪久留的症狀,若病情較重,可加吳茱萸和生薑來溫散寒邪。 方中當歸補血助心,芍藥收斂心氣,大棗、甘草、通草則滋潤陰血,協同作用以溫通經脈,改善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