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4)
卷六 (14)
1. 烏梅丸方第一百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發熱,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陽氣虛也;躁不得臥者,病勝臟也。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傷寒發熱,為邪氣獨甚;下利至甚,厥不止,為腑臟氣絕。故死。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至七日,為邪正爭之時;正勝則生,邪勝則死。始不下利,而暴忽發熱下利,汗出不止者,邪氣勝正,陽氣脫也,故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復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邪氣當作裡實之時;若不結胸而腹濡者,裡無熱也;脈虛者,亡血也;復厥者,陽氣少也。不可下,下之為重虛,故死。金匱玉函曰:「虛者重瀉,真氣乃絕。」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發熱而厥,邪傳裡也;至七日傳經盡,則正氣勝邪,當汗出而解;反下利,則邪氣勝,裡氣虛,則為難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脈促,則為陽虛不相續;厥逆,則為陽虛不相接;灸之以助陽氣。
王三陽云:「厥逆則為陽虛。陽虛二字,當作陰勝二字,必有差訛。」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為陽厥,氣內陷,是裡熱也;與白虎湯以散裡熱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手足厥寒者,陽氣外虛,不溫四末;脈細欲絕者,陰血內弱,脈行不利;與當歸四逆湯,助陽生陰也。
白話文:
《烏梅丸方第一百》:
傷寒患者出現發燒、腹瀉、四肢冰冷且煩躁無法躺臥的症狀,屬於危重症候。
原因分析:發燒是外邪侵襲體表;腹瀉和四肢冰冷是陽氣衰弱;煩躁不臥表示病邪已戰勝臟腑功能,故預後不良。
若傷寒發燒伴隨嚴重腹瀉、持續四肢冰冷不退,亦屬危候。
根據《金匱要略》理論:六腑陽氣耗竭會手足寒冷,五臟機能崩壞會導致腹瀉失控。此處發燒顯示邪氣熾盛,加上嚴重腹瀉與持續厥冷,代表臟腑氣機衰竭。
傷寒病程六七天後突發高燒腹瀉,兼有汗出不止者預後不良。
病情發展至第七天本應是正邪交戰關鍵期,此時突然出現發熱腹瀉伴汗液流失,反映陽氣隨汗外脫,陰盛陽衰的危象。
傷寒五六天未出現胸悶硬痛,卻有腹部柔軟、脈象虛弱、四肢冰冷等症狀時,禁用瀉下法。
此階段本應邪氣入裡化熱,若無胸腹硬滿反見脈虛肢冷,屬陰血虧虛兼陽氣不足,誤用瀉法將致氣血重虛。
發熱合併四肢冰冷,七日後又出現腹瀉者治療困難。
發熱厥冷本是邪氣內傳徵兆,七日後本該正氣驅邪外解,此時反見腹瀉,顯示邪盛正虛,裡氣虧耗。
傷寒患者脈搏急促伴四肢冰冷,可施灸法治療。
脈促反映陽氣接續無力,厥冷是陽氣不達四肢,灸法能助長陽氣運行。(王三陽註解認為「陽虛」應是「陰盛」之誤)
脈象滑利卻四肢冰冷者,屬體內實熱鬱結,適用白虎湯治療。
滑脈屬陽,此現象是熱邪內鬱不能外達,故用白虎湯清洩裡熱。
手足冰冷伴脈搏細弱欲絕者,當歸四逆湯為對症方劑。
四肢厥寒是陽氣不溫末梢,脈細欲絕因陰血虛弱難以充盈脈道,此方既能溫通陽氣又可滋養陰血。
2. 當歸四逆湯方第一百零一
當歸(三兩辛溫),桂枝(三兩辛熱),芍藥(三兩酸寒),細辛(二兩辛熱),大棗(二十五個甘溫),甘草(二兩炙甘平),通草(二兩甘平),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諸血者。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收心氣。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棗甘草通草之甘。以緩陰血。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茱萸辛溫以散久寒。生薑辛溫。以行陽氣。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方第一百零一
組成與用量:
當歸(三兩,性辛溫)
桂枝(三兩,性辛熱)
芍藥(三兩,性酸寒)
細辛(二兩,性辛熱)
大棗(二十五枚,性甘溫)
甘草(二兩,炙,性甘平)
通草(二兩,性甘平)
煎服方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八升水,煎煮至剩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醫理說明:
《內經》提到,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而血液的生成與運行皆與心相關。若要通暢血脈,必須先補益心血。苦味藥物先入心,當歸的苦味能助益心血;心氣易散緩,需以酸味收斂,芍藥的酸味可收斂心氣。肝氣易急躁,需以甘味緩和,大棗、甘草、通草的甘味能調和陰血。
加減應用:
若患者體內素有長期寒邪,則應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吳茱萸性辛溫,能散除久寒;生薑性辛溫,可助陽氣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