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3)

1. 烏梅丸方第一百

烏梅(三百個味酸溫),細辛(六兩辛熱),乾薑(十兩辛熱),黃連(一斤苦寒),當歸(四兩辛溫),附子(六兩炮辛熱),蜀椒(四兩去子辛熱),桂枝(六兩辛熱),人參(六兩甘溫),黃柏(六兩苦寒),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肺主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烏梅之酸。以收肺氣。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之甘。以緩脾氣。寒淫於內。以辛潤之。以苦堅之。當歸桂椒細辛之辛。以潤內寒。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姜附之辛熱。以勝寒。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指頭寒者。是厥微熱少也。默默不欲食。煩躁者。邪熱初傳裡也。數日之後。小便色白。裡熱去。欲得食。為胃氣已和。其病為愈。厥陰之脈。挾胃貫膈。布脅肋。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傳邪之熱甚於里也。厥陰肝主血。後數日。熱不去。又不得外泄。迫血下行。故致便血。

王宇泰云。設未欲食。宜乾薑甘草湯。嘔而胸脅煩滿者。少陽證也。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邪干其腑。故嘔而胸脅煩滿也。肝主血。故後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手足厥。不結胸者。無熱也。小腹滿。按之痛。下焦冷結也。

吳氏云。小腹滿。俱是熱病。惟冷結膀胱一證為寒。有手足厥冷可辨。

又云。小腹。下焦所治。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或用真武湯。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

先熱後厥者。陽氣邪傳裡也。發熱為邪氣在表。至四日後厥者。傳之陰也。後三日復傳陽經。則復熱。厥少則邪微。熱多為陽勝。其病為愈。至七日傳經盡。熱除則愈。熱不除者。為熱氣有餘。內搏厥陰之血。其後必大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傷寒陰勝者先厥。至四日。邪傳裡。重陰必陽。卻熱三日。七日傳經盡。當愈。若不愈而復厥者。傳作再經。至四日。則當復熱。若不復熱。至五日厥不除者。陰勝於陽。其病進也。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六七日。則正氣當復。邪氣當罷。脈浮身厥。為欲解。若反脈微而厥。則陰勝陽也。煩躁者。陽虛而爭也。灸厥陰以復其陽。厥不還。則陽氣已絕。不能復正而死。

白話文:

烏梅丸方第一百

烏梅三百個(酸溫),細辛六兩(辛熱),乾薑十兩(辛熱),黃連一斤(苦寒),當歸四兩(辛溫),附子六兩(炮製後辛熱),蜀椒四兩(去子,辛熱),桂枝六兩(辛熱),人參六兩(甘溫),黃柏六兩(苦寒)。

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後製成丸藥。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夜,去除果核後,用五升米蒸煮,飯熟後搗成泥狀,與藥粉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反覆杵搗二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每次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至每次二十丸。忌食生冷、油膩、腥臭的食物。

肺主呼吸,肺氣需要收斂,所以服用酸味藥物來收斂肺氣,烏梅的酸味就能收斂肺氣;脾胃需要緩和,所以服用甘味藥物來緩和脾胃,人參的甘味就能緩和脾胃之氣。體內寒邪過盛,就用辛溫藥物溫潤,用苦寒藥物收斂。當歸、桂枝、蜀椒、細辛的辛味,能溫潤體內寒邪;寒邪過盛,就用辛熱藥物來溫和治療,乾薑、附子的辛熱之性,可以克服寒邪。蛔蟲遇到甘味會活動,遇到苦味就會安靜,黃連、黃柏的苦味,能使蛔蟲安定。

傷寒病症,發熱較少,厥逆較明顯,手指冰冷,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數日,小便清白,這是熱邪已除的表現,開始想吃東西,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出現厥逆和嘔吐,胸脅煩悶,之後可能會便血。

手指冰冷,是厥逆明顯,熱邪較少的表現;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是邪熱剛入侵裡證的表現;數日後,小便清白,裡熱消退,開始想吃東西,說明胃氣已恢復,病情好轉。厥陰經脈循行經過胃部,貫穿膈肌,布於胸脅,出現厥逆、嘔吐、胸脅煩悶,說明邪熱深入裡證;厥陰經屬肝,肝主血,數日後熱邪不退,又不能排出體外,就會迫使血液下行,導致便血。

王宇泰說:如果不想吃東西,應該服用乾薑甘草湯;如果嘔吐且胸脅煩悶,是少陽證,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邪氣侵犯腑臟,所以嘔吐且胸脅煩悶;肝主血,所以之後必便血。

病人手腳厥冷,說自己沒有胸痛,小腹脹滿,按壓疼痛,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關元穴的表現。

手腳厥冷,沒有胸痛,說明沒有熱邪;小腹脹滿,按壓疼痛,是下焦寒邪結聚。

吳氏說:小腹脹滿,大多是熱病,只有寒邪結聚在膀胱這一症狀是寒邪,可由手腳厥冷來區分。

又說:小腹是下焦所在部位,位於膀胱上口,主司氣血的清濁,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傷寒發熱四日,厥逆三日,然後又發熱四日,厥逆較少,發熱較多,病情將會好轉。發熱持續四到七日不退,之後可能會便膿血。

先發熱後厥逆,是陽氣被邪氣傳入裡證的表現;發熱是邪氣在表證,到第四日出現厥逆,是邪氣傳入陰經;三日後再次傳入陽經,所以又發熱;厥逆較少,說明邪氣較弱,發熱較多,說明陽氣較盛,病情將會好轉;到第七日,邪氣傳遍經絡,熱邪消退,病情就會好轉;熱邪不退,說明熱邪過盛,內攻厥陰經的血液,之後必會大便帶膿血。

傷寒厥逆四日,發熱三日,然後又厥逆五日,病情加重;寒邪較盛,熱邪較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

傷寒陰邪盛者,先出現厥逆,到第四日,邪氣傳入裡證,陰盛必陽,然後發熱三日,七日邪氣傳遍經絡,病情應該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又出現厥逆,是邪氣再次傳經,到第四日,應該再次發熱;如果沒有再次發熱,而厥逆持續五日不退,說明陰邪盛於陽氣,病情加重。

傷寒六七日,脈象微弱,手腳厥冷,煩躁不安,灸刺厥陰穴,厥逆不能恢復者將會死亡。

傷寒六七日,正氣應該恢復,邪氣應該消退;脈象浮大,身體厥冷,是想痊癒的表現;如果反而脈象微弱而厥冷,說明陰邪勝過陽氣;煩躁不安,是陽氣虛弱而與邪氣抗爭的表現;灸刺厥陰穴以恢復陽氣;厥逆不能恢復,說明陽氣已經耗盡,不能恢復正常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