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之三陰三陽,相接於手十指;足之三陰三陽,相接於足十指。陽氣內陷,陽不與陰相順接,故手足為之厥冷也。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臟厥者死,陽氣絕也。蛔厥,雖厥而煩,吐蛔已,則靜;不若臟厥而躁,無暫安時也。

病人臟寒,胃虛,蛔動上膈,聞食臭出,因而吐蛔。與烏梅丸,溫臟安蟲。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所謂「厥」,是指陰陽之氣無法順利交接,導致四肢逆冷的狀況。「厥」的具體表現就是手腳冰冷。

手上的三陰經與三陽經,交接於十指;足部的三陰經與三陽經,也交接於十趾。若陽氣內陷,無法與陰氣順暢交接,手腳就會因此逆冷。

傷寒患者若脈象微弱且四肢逆冷,持續七八日後,全身皮膚發冷,且煩躁不安、毫無片刻安寧,這屬於「臟厥」,而非「蛔厥」。「蛔厥」的患者會吐出蛔蟲,且病情時而安靜、時而煩躁。這是因為臟腑虛寒,蛔蟲上擾膈間而引發煩躁,但不久後症狀會自行緩解。若進食後嘔吐並再次煩躁,是因蛔蟲嗅到食物氣味而竄動,患者便會吐出蛔蟲。治療「蛔厥」應使用烏梅丸,此方也可用於治療長期腹瀉。

「臟厥」預後不良,是因陽氣衰竭所致;而「蛔厥」雖有四肢逆冷與煩躁,但吐出蛔蟲後便趨於平靜,不像「臟厥」那樣持續躁動不安、毫無緩解。

患者因臟腑虛寒、胃氣虛弱,蛔蟲上竄膈間,聞到食物氣味後竄動,進而吐出蛔蟲。此時應服用烏梅丸,以溫補臟腑、安定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