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1)
卷六 (11)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始發熱,邪在表也。至六日,邪傳厥陰。陰氣勝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陰寒氣多,當不能食;而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除,去也;中,胃氣也。言邪氣大甚,除去胃氣,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勝也。食以索餅試之,若胃氣絕,得面則必發熱;若不發熱者,胃氣尚在也。
恐是寒極變熱,因暴熱來而復去,使之能食,非除中也。《金匱要略》曰:「病人素不能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陽氣勝也。期之旦日夜半愈。若旦日不愈,後三日,脈數而熱不罷者,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經》曰:「數脈不時,則生惡瘡。」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六七日,為寒氣已深;反與黃芩湯寒藥,兩寒相搏,腹中當冷。冷不消穀,則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胃氣已絕,故云必死。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而利,陰寒氣勝也。寒極變熱,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為痹者,熱氣上行也。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膿血者,熱氣下行者,熱氣下而不上,其喉亦不痹也。
王宇泰云:「厥而利,發熱則利必止;反汗出者,亡陽也。咽中痛,熱上衝也。亡陽,則陰獨復會於熱,則陰陽結而為喉痹也。」《內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前厥後發熱者,寒極生熱也。前熱後厥者,陽氣內陷也。厥深熱深,厥微熱微,隨陽氣陷之深淺也。熱之伏深,必須下去之;反發汗者,引熱上行,必口傷爛赤。《內經》曰:「火氣內發,上為口糜。」
吳氏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是傳經之邪。前熱後厥者,亦傳經之邪。當以厥之微甚,辨熱之深淺。若厥熱入腑而實者,須下去之;若反發汗,則胃中津液愈燥竭而熱,故必口傷爛赤。然《經》云:『諸四逆者不可下之。』至此又云應下,最宜詳審。先賢謂熱厥。」
手足雖厥冷,而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戴院使又以指甲之暖冷,別寒熱二厥。臨病之工,慎之。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陰勝則厥,陽勝則熱。先厥五日,為陰勝;至六日,陽復勝,熱亦五日。後復厥者,陰復勝;若不厥,為陽全勝,故自愈。《經》曰:「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為愈。」
白話文:
所以說,如果判斷病人會在隔天半夜痊癒,但過了三天去把脈,發現脈象仍然是快速跳動,而且發熱的狀況沒有減退,這代表體內的熱氣過盛,一定會長出癰瘡膿腫。
剛開始發燒,是邪氣還在表層。到了第六天,邪氣傳到厥陰經,如果陰氣比較強盛,就會出現手腳冰冷和腹瀉。手腳冰冷如果持續九天,代表體內陰寒之氣太盛,應該會吃不下東西,如果反而能吃,就要擔心是「除中」。「除」是除去,「中」是指胃氣,意思是邪氣太過強大,把胃氣都壓制住了,胃為了求生,想要藉由攝取食物來恢復,所以才會突然能吃。這其實是邪氣想要戰勝正氣的表現。可以先用乾硬的餅乾來測試,如果胃氣已經完全衰竭,吃了麵食一定會發燒;如果沒有發燒,代表胃氣還存在。
還有一種情況是,可能是因為寒冷到極致而轉為發熱,所以才會突然發熱又退燒,使得病人能吃東西,這並不是除中。像《金匱要略》說的,病人平常都吃不下東西,突然很想吃,一定會發燒。過了三天再把脈,如果發燒的狀況持續,代表體內的陽氣過盛,判斷隔天半夜就會好轉。如果隔天沒有好轉,過了三天把脈,脈象還是跳動很快而且發熱沒有減退,代表熱氣過多,一定會長出癰瘡膿腫。《黃帝內經》說,脈象跳動太快不正常,就會長出惡瘡。
傷寒的脈象是遲緩的,過了六、七天,反而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脈遲代表體內有寒,現在用黃芩湯清除熱邪,肚子裡應該會感到寒冷,會吃不下東西。如果反而能吃,這就是「除中」,是必死的徵兆。
傷寒的脈象遲緩,過了六、七天,代表寒氣已經很深了,反而用黃芩湯這種寒性的藥物,兩種寒氣互相搏鬥,肚子裡應該會感到寒冷,寒冷導致消化不了食物,應該會吃不下東西。如果反而能吃,這就是「除中」。人體四時的根本都以胃氣為基礎,如果胃氣已經衰竭,所以說一定是死症。
傷寒的狀況是先手腳冰冷,後來才發燒,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反而出汗,喉嚨疼痛,那就會變成喉痹。如果發燒但不出汗,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反而排出膿血,這代表喉嚨不會有喉痹。
傷寒先手腳冰冷而腹瀉,代表體內陰寒之氣太盛。寒冷到極致會轉為發熱,後來才發燒,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反而出汗,喉嚨疼痛,那就會變成喉痹,這是因為熱氣往上走了。如果發燒但不出汗,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反而排出膿血,這是因為熱氣往下走了。熱氣往下走而沒有往上走,喉嚨就不會變成喉痹。
王宇泰認為,手腳冰冷而腹瀉,如果發燒,腹瀉自然會停止,反而出汗代表陽氣虛脫,喉嚨疼痛代表熱氣往上衝。陽氣虛脫後,陰氣會獨自回到熱的狀態,陰陽結合就形成喉痹。《黃帝內經》說,陰陽相互結合,就會形成喉痹。
傷寒一兩天,到四五天出現手腳冰冷,一定會發燒。之前發熱的人之後一定會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嚴重的人,發燒也會很嚴重,手腳冰冷輕微的人,發燒也會比較輕微。手腳冰冷應該用下法來治療,如果反而發汗,一定會口舌潰爛紅腫。
先前手腳冰冷之後才發熱,是寒冷到極致轉為發熱。先前發熱之後才手腳冰冷,是陽氣向內陷落。手腳冰冷越嚴重,發熱也越嚴重,手腳冰冷輕微,發熱也輕微,這是隨著陽氣陷落的深淺而變化。熱邪潛伏很深,必須用下法來清除。如果反而發汗,會引導熱氣往上走,一定會口舌潰爛紅腫。《黃帝內經》說,火氣在體內爆發,向上會形成口腔糜爛。
吳氏認為,傷寒一兩天到四五天出現手腳冰冷,一定會發熱,這是邪氣傳經的表現。先前發熱之後才手腳冰冷,也是邪氣傳經的表現。應該根據手腳冰冷的輕微程度,來判斷熱邪的深淺。如果手腳冰冷而且發熱是邪氣進入腑,而且是屬於實證,就必須用下法來治療。如果反而發汗,會使胃中的津液更加乾燥,熱邪更盛,所以一定會口舌潰爛紅腫。不過《黃帝內經》說,所有手足厥冷的狀況都不能用下法,這裡又說應該用下法,最好仔細審慎考慮。前人稱之為熱厥。
手腳雖然冰冷,有時候卻又會有溫熱的時候。手腳雖然冰冷,但是手掌和腳掌心一定是溫熱的。戴院使又用指甲的溫熱或寒冷來區分寒厥和熱厥。臨床醫生要謹慎判斷。
傷寒病手腳冰冷五天,發熱也五天。假設第六天應該又會手腳冰冷,如果沒有手腳冰冷,就代表病會自己好。手腳冰冷的時間不會超過五天。因為發熱也是五天,所以知道病會自己好。
陰氣強盛就會手腳冰冷,陽氣強盛就會發熱。先手腳冰冷五天,代表陰氣強盛。到了第六天,陽氣恢復強盛,發熱也五天。之後又手腳冰冷,代表陰氣又強盛。如果沒有手腳冰冷,就代表陽氣完全強盛,病會自己好。《黃帝內經》說,發熱四天,手腳冰冷反而三天,又發熱四天,手腳冰冷少,發熱多,這個病就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