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傳厥陰。則熱已深也。邪自太陽。傳至太陰。則腹滿而嗌乾。未成渴也。邪至少陰者。口燥舌乾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陰成消渴者。熱甚。能消水故也。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木生於火。肝氣通心。厥陰客熱。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傷寒六七日。厥陰受病之時。為傳經盡。

則當入腑。胃虛客熱。飢不欲食。蛔在胃中。無食則動。聞食嗅而出。得食吐蛔。此熱在厥陰經也。若便下之。虛其胃氣。厥陰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張卿子云。素問陰證三條。皆指傳邪。故云已滿三日可下而已。仲景三陰首條。皆言病氣。所謂傷寒本自寒下也。太陰少陰易明。唯厥陰條。種種似熱。故成氏注為熱已深。不知太陽篇中。微熱消渴者五苓散則桂術也。又氣上衝胸。身為振振搖。則大虛也。厥陰寒疝。亦氣上衝心。

又膈中陽氣微。心中飢而煩。平脈篇云。氣微者心內飢。飢而不欲食也。又胃中冷則吐蛔。脾胃論虛勞。則熱氣熏胸中。又雜病心中疼熱。多成膈氣。宜吳茱萸湯。蓋皆以不能化熱成陰。玩下之利不止一句。爽然矣。成注未渴而渴消。渴分淺深。故云渴而至消為熱甚。試玩少陰渴本文云。

虛故引水自救。何曾較太陰不渴為浸熱耶。嘗見厥陰消渴數證。舌盡紅赤。厥冷。脈微。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經曰。陰病見陽脈而生。浮者陽也。厥陰中風。脈微浮。為邪氣還表向汗之時。故云欲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厥陰木也。王於卯。醜寅向王。故為解時。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邪至厥陰。為傳經盡。欲汗之時。渴欲得水者。少少與之。胃氣得潤則愈。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陽氣少而陰氣多。故不可下。虛家亦然。

下之是為重虛。金匱玉函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陰氣勝。則厥逆而利。陽氣復。則發熱。利必自止。見厥。則陰氣還勝而複利也。

張兼善云。三陰傷寒。太陰為始。則手足溫。少陰則手足清。厥陰則手足厥逆。然病至厥陰。乃陰之極也。故反有發熱之理。蓋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此陰陽推蕩。必然之理也。易云。窮則變。窮者。至極之謂也。陽至極而生陰。故陽病有厥冷之證。陰至極而生陽。則厥逆者有發熱之條。凡言厥深熱亦深者。乃事之極而變之常。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

白話文:

厥陰病的症狀包括口渴、氣往上衝撞心臟、心痛發熱、飢餓但不願進食、進食則嘔吐蛔蟲、腹瀉不止。

邪氣入侵厥陰,代表邪熱已經很深了。邪氣從太陽經傳到太陰經,則會腹脹口乾,還未達到口渴的程度;邪氣入侵少陰經,則會口乾舌燥口渴,但還未發展成消渴;而發展成厥陰消渴,則代表邪熱很重,能把體內的津液都消耗掉,所以病人飲水很多,但小便卻很少。肝木生於心火,肝氣與心氣相通,厥陰受邪熱侵犯,就會出現氣往上衝撞心臟,心痛發熱的症狀。傷寒病五六七日,邪氣傳至厥陰經時,邪氣已深入臟腑,胃氣虛弱且受邪熱侵犯,因此病人飢餓但不願進食,蛔蟲在胃中,沒有食物就蠕動,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跑出來,進食後就會嘔吐蛔蟲。這是因為邪熱停留在厥陰經的緣故。如果此時服用瀉下藥,則會耗損胃氣,導致厥陰的木邪與胃氣互相影響,則會嘔吐腹瀉不止。

張仲景說,《素問》中關於陰證的三條論述,都指的是邪氣的傳變,所以說病滿三日後才可以瀉下。而《傷寒論》中關於三陰病的第一條論述,都談的是病邪的性質,所謂的傷寒本質上是由寒邪引起的瀉下。太陰、少陰的病機比較容易理解,唯獨厥陰的症狀,很多都類似於熱證。所以成無己注釋為「熱已深」,但其實不然。《太陽傷寒論》中提到微熱口渴的病人可以用五苓散(含有桂枝、茯苓),又例如氣往上衝胸,身體搖晃不止,這都是氣虛的表現。厥陰寒疝也會出現氣往上衝心的症狀。

此外,膈下陽氣虛弱,心中飢餓煩躁,這在《平脈法》中也提到,氣虛則心內飢餓,所以病人飢餓卻不想進食。胃中寒冷也會導致嘔吐蛔蟲。《脾胃論》中提到虛勞病人,會出現邪熱熏蒸胸中的症狀。而雜病中提到心痛發熱,大多是膈氣,宜用吳茱萸湯治療,這都是因為身體無法化解邪熱而導致陰陽失衡的緣故。仔細研讀「腹瀉不止」一句,就能明白其中道理。成無己注釋中說,未渴而渴,消渴有輕重之分,所以說渴而發展成消渴,是因為邪熱很重。但是,如果仔細研讀少陰渴的原文,就會發現,少陰病渴的原因,是因為身體虛弱,所以需要喝水來救治,怎麼能和太陰不渴而只是浸潤性的熱邪相比呢?我曾經見過很多厥陰消渴的病人,舌頭紅赤,手腳厥冷,脈象微弱,口渴嚴重,服用白虎湯、黃連湯等藥物,都無法治愈。

厥陰中風,脈象微弱浮大,代表病情將要好轉;如果脈象不浮大,則代表病情尚未好轉。

經書上說,陰病出現陽脈,就代表病情好轉。脈象浮大是陽氣的表現,厥陰中風出現脈象微弱浮大,代表邪氣已經回歸表層,將要發汗,所以說病情將要好轉。

厥陰病將要好轉的時候,時間是在丑時到卯時之間。

厥陰屬木,木氣旺盛在卯時,丑時、寅時則是卯時之前的時間,所以這是病情好轉的時間。

厥陰病口渴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給予飲水,這樣才能治癒。

邪氣到達厥陰經,代表邪氣已經傳遍經脈,將要發汗,此時口渴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給予飲水,這樣才能滋潤胃氣,從而治癒。

各種四逆、厥逆的病人,都不能使用瀉下藥物,虛弱的病人也是如此。

四逆是指四肢冰冷,厥逆是指手腳冰冷,這些都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的緣故,所以不能使用瀉下藥物,虛弱的病人也是如此。

瀉下藥物會加重病情,導致身體更加虛弱。《金匱要略》中說,虛弱的病人應該十次補益,不要一次瀉下。

傷寒病一開始出現厥逆,之後發熱,並且腹瀉,腹瀉就會自行停止。如果再次出現厥逆並且腹瀉,則代表陰氣又佔了上風。

陰氣盛則出現厥逆和腹瀉,陽氣恢復則發熱,腹瀉就會自行停止。再次出現厥逆,則代表陰氣又佔了上風,所以再次出現腹瀉。

張景岳說,《傷寒論》中關於三陰病的論述,太陰病為始,則手腳溫暖;少陰病則手腳冰冷;厥陰病則手腳厥逆。但是,病情發展到厥陰階段,是陰邪到了極點,所以反而出現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氣極盛則陰氣生,陰氣極盛則陽氣生,這是陰陽消長、互相推動的必然規律。《易經》中說,窮則變,窮指的是到了極點,陽氣到了極點則生陰,所以陽病有厥冷的症狀;陰氣到了極點則生陽,所以厥逆的病人會有發熱的症狀。凡是說厥逆很深,邪熱也很深,都是到了極點之後,必然會轉變的正常現象。經書上說,盛極則衰,陰陽相互制約。

傷寒病開始發熱六天,厥逆九天,並且腹瀉,凡是出現厥逆和腹瀉的病人,通常都不能進食。但是如果病人還能進食,可能代表邪氣已經被清除,可以用索餅進食,如果沒有發熱,代表胃氣還存在,預後良好。但是要小心再次發熱,熱邪來去反覆。三天後再診脈,如果熱邪仍然存在,預計第二天半夜病情就會好轉。原因是,開始發熱六天,厥逆九天,再次發熱三天,加上之前的六天,也是九天,與厥逆的時間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