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四 (3)
卷四 (3)
1. 柴胡桂枝湯方第五十四
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白話文:
桂枝(去除樹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烤過的)、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切成片狀)、生薑(一兩半切片)、柴胡(四兩)
婁氏云。病雖屬太陽表證。而有里證兼之者。則不言太陽病。但稱表不解。外證未去。其兼心下支結。則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
白話文:
《婁氏》曰:疾病雖然屬於太陽表證,但又有裡證兼顧的病例,則不稱呼太陽病,只稱表不解。外證沒有去,同時兼顧心下支結,那麼這條就是柴胡桂枝湯。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已經過了五六天,已經發汗而後又腹瀉。胸脅部位脹滿,略有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往來寒熱,心煩的人。這是因為病邪尚未解除。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來治療。
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之後。則邪當解。今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即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為未解也。胸脅滿。微結。寒熱。心煩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後。亡津液。內燥也。若熱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
白話文:
傷寒五六天已經出汗後,邪氣應該已經解除。但現在胸脅部滿悶,有輕微的結塊感,小便不利,口渴但沒有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發熱,而且心煩。這是因為邪氣仍在半表半裡之間,並沒有完全解除。胸脅部滿悶,有輕微的結塊感,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發熱,心煩,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的緣故。小便不利而口渴,這是因為出汗後津液耗傷,內部乾燥所致。如果熱邪消耗津液,導致小便不利和口渴,這也是因為津液被消耗所致。
其人必嘔。今渴而不嘔。知非裡熱也。傷寒汗出則和。今但頭汗出。而余處無汗者。津液不足。而陽虛於上也。與柴胡桂枝幹薑湯。以解表裡之邪。復津液而助陽也。
白話文:
這個人一定會嘔吐。現在口渴卻不嘔吐,知道不是體內有熱。傷寒出汗則病情會緩和。現在只有頭部出汗,其他地方沒有汗,這是津液不足,而陽氣虛弱於上造成的。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以驅除表裡之邪,恢復津液並幫助陽氣。
2.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第五十五
柴胡(半斤味苦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乾薑(三兩味辛熱),栝蔞根(四兩味苦寒),黃芩(三兩味苦寒),牡蠣(三兩熬味鹹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白話文:
-
柴胡(半斤,味道苦,屬平性)
-
桂枝(三兩,去皮,味道辛辣,屬熱性)
-
乾薑(三兩,味道辛辣,屬熱性)
-
栝蔞根(四兩,味道苦,屬寒性)
-
黃芩(三兩,味道苦,屬寒性)
-
牡蠣(三兩,熬製後,味道鹹,屬寒性)
-
甘草(二兩,炙烤後,味道甘甜,屬平性)
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柴胡黃芩之苦。以解傳表之邪。辛甘發散為陽。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耎之。牡蠣之咸。以消胸脅之滿。辛以潤之。乾薑之辛。以固陽虛之汗。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栝蔞之苦。以生津液。
白話文:
《內經》中醫經典說,如果身體裡面有熱,就用苦味的藥來發散。柴胡和黃芩都是苦的,可以解表達表面的病邪。辛甘是發散的,桂枝和甘草是辛甘的,可以分散表面的病邪。鹹味是收斂的,牡蠣是鹹的,可以消除胸脅的脹滿。辛味是潤澤的,乾薑是辛的,可以固陽虛的汗。津液不足就口渴,苦味是堅固的,栝蔞是苦的,可以生成津液。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白話文:
傷寒病第五六天,頭部出汗。惡寒的症狀輕微。手腳冰冷。心下腹脹滿。沒有食慾。大便乾燥。脈象細弱。這種情況,是陽氣虛弱造成的。一定既有表證,又有裡證。脈象沉伏,也屬於裡證。出汗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假如只有陰寒凝結,就不會有外證,全部病變都在裡邊。這種情況,既有裡證,又有表證。脈象雖然沉伏而緊,不能認為是少陰病。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純陰證,不會出汗。現在,病人的頭部出了汗,因此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病情不明顯好轉,患者排便後就會解除。
傷寒五六日。邪當傳裡之時。頭汗出。微惡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邪結於裡也。大便硬。為陽結。此邪熱雖傳於裡。然以外帶表邪。則熱結猶淺。故曰陽微結。脈沉。雖為在裡。若純陰結。則更無頭汗惡寒之表證。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
白話文:
傷寒發病五六天。邪氣正傳裡的時候。頭上出汗。略覺惡寒的,是表證仍未解。手腳冰冷。心腹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搏細弱的,是邪氣結聚在裡。大便乾燥,是陽氣鬱結。邪熱雖然傳到裡,但還帶有外表的邪氣,所以熱結不是十分嚴重。所以說陽氣稍微鬱結。脈搏沉細。雖然在身體裡,若純粹是陰氣鬱結。就沒有頭上出汗惡寒的表證。諸陰脈,都經過頸胸而回到原處。
不上循頭。今頭汗出。知非少陰也。與小柴胡湯。以除半表半裡之邪。服湯已。外證罷而不了了者。為裡熱未除。與湯。取其微利則愈。故云得屎而解。
白話文:
未沿著頭部行走的意思。從頭部汗出可知,這不是少陰證,應該用小柴胡湯,以清除半表半裡之邪,服用湯藥後,外證解除仍未完全痊癒,是因為裡熱未消除。 再服湯藥,取其輕微攻利作用,就可以痊癒。所以說,排出糞便就解除症狀了。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發展到五六天,嘔吐並發熱的,是柴胡湯的證候。但使用其他藥物治療後,柴胡證的證候仍然存在,再服用柴胡湯。儘管已經使用其他藥物治療,但並不會產生副作用。病人必會蒸蒸發汗,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如果心下的部位感到滿而疼痛,這是結胸證,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只是感到滿而不疼痛,這是痞證,不適合使用柴胡,應使用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裡之時。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裡之證。是為柴胡證具。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不罷者。不為逆。卻與柴胡湯則愈。若下後。邪氣傳裡者。邪在半表半裡則陰陽俱有邪。至於下後。邪氣傳裡。亦有陰陽之異。若下後。陽邪傳裡者。則結於胸中。為結胸。
白話文:
傷寒五六天。邪氣在表裡之間的時候。又嘔吐,並且發熱,這是邪氣在表裡之間的症狀。這時適合用柴胡湯治療。用其他治療拉肚子的藥來治療,柴胡症狀不消失的,不算用錯藥。改用柴胡湯,症狀就消失了。如果拉肚子後,邪氣轉移到裡面了,那麼邪氣在表裡之間的時候,陰陽都有邪氣。至於拉肚子後,邪氣轉移到裡面,也有陰陽的不同。如果拉肚子後,陽邪轉移到裡面,那麼就會積滯在胸中,形成結胸。
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與大陷胸湯。以下其結。陰邪傳裡者。則留於心下。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與半夏瀉心湯。以通其痞。經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謂也。
白話文:
胸中是陽的受氣之分,與大陷胸湯證候相符。以下為其結證,因陰邪深入體內,則停留在心下,形成痞證。心下是陰的受氣之分,與半夏瀉心湯證候相符,用以疏通痞證。經書上說,本應發於陽的疾病,卻反過來向下降,熱氣進入心下,因此形成結胸。本應發於陰的疾病,卻反過來向下降,因此形成痞證。這就是所說的。
3. 半夏瀉心湯方第五十六
半夏(半升洗淨辛平),黃芩(苦寒),乾薑(辛熱),人參(以上各三兩甘溫),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溫甘),甘草(三兩炙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 半夏(洗淨半升,辛味平性)
· 黃芩(苦寒)
· 乾薑(辛熱)
· 人參(以上各三兩,甘溫)
· 黃連(一兩,苦寒)
· 大棗(十二枚,剖開,溫甘)
· 甘草(三兩,炙烤過後,甘平)
辛入肺而散氣。半夏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瀉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白話文:
辛味的藥物進入肺臟,可以疏散鬱結的氣。像半夏的辛味,具有疏散結氣的作用。苦味的藥物進入心臟,可以瀉除蘊結的熱。像黃芩、黃連的苦味,具有瀉除痞熱的作用。脾臟喜舒緩而不宜緊張,如果飲食過急,可以用甘味藥緩和。像是人參、甘草、大棗的甘味,都可以緩和脾臟。
太陽少陽並病。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也。而反下之。二經之邪。乘虛而入太陽。表邪入里結於胸中為結胸。心下硬。少陽里邪。乘虛下於腸胃。遂利不止。若邪結陰分。則飲食如故。而為臟結。此為陽邪內結。故水漿不下而心煩。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白話文:
太陽少陽並病,是邪氣同時在體表的太陽經和裡面的少陽經。如果反過來用下法治療,太陽經的邪氣乘虛進入少陽經,少陽經的邪氣乘虛進入太陽經。太陽經的邪氣入裡結於胸中,形成結胸。心下硬。少陽經的邪氣乘虛下於腸胃,導致腹瀉不止。如果邪氣結於陰分,則飲食如常,但形成臟結。這是因為陽邪內結,所以水漿不下,而出現心煩的症狀。
浮而緊。浮為傷陽。緊為傷陰。當發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為陽邪入里。則作結胸。浮不入里。而緊入里者。陰邪入里。則作痞。
白話文:
表症浮而緊。浮是陽氣受傷。緊是陰氣受傷。應該發汗(使邪外出),卻反而瀉下(使邪入裡),如果浮(陽邪)入裡,就變成結胸。浮(陽邪)不入裡,而緊(陰邪)入裡,就變成痞。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中風,拉肚子,嘔吐反胃,把握住表證解除之後,纔可以攻下。病人周身大汗淋漓,發作時有頭痛,心窩發悶,堅硬脹滿,牽連脅部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畏寒。這是表證雖然解除,但裡證還沒痊癒。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
下利嘔逆。里受邪也。邪在裡者可下。亦須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不惡寒者。表已解也。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邪熱內蓄而有伏飲。是里未和也。與十棗湯。下熱逐飲。
白話文:
腹瀉嘔吐,是由於內部受到了邪氣的侵襲。邪氣在體內時,可以用瀉藥來治療。但如果邪氣還存在於體表,則需要先解表,才能攻之。此時患者往往汗出淋漓,發作時間有一定的規律,並且不畏寒,這說明表邪已經解除。如果頭痛、心下痞滿,堅硬滿脹並牽引到脅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則說明邪熱內蓄,且有伏飲,這是因為體內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此時應給予十棗湯,以瀉熱祛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