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傷寒例第三

此為疫氣也。是數者,以明前鬥歷之法,占其隨時氣候,發病寒熱輕重不同耳。

王宇泰云:此辨時行與傷寒相似,治法不同。要在辨其病原,寒、熱、溫三者之異,則用藥冷熱之品味判然矣。

王履云: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謂之溫暑。其原不殊,故一以傷寒為稱;其類各別,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今人以傷寒法治溫暑,亦不過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或用辛涼解散,庶為得宜;苟不慎而輕用之,誠不免夫狂躁、斑黃、衄血之變也。

王宇泰云: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於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

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

節氣十二,中氣十二,共二十四。內經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此一句。按《金匱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故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內經》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即是觀之,脫漏明矣。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

《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清陽為天,動而不息;濁陰為地,靜而不移。天地陰陽之氣鼓擊而生,春夏秋冬、寒熱溫涼各正一氣也。

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春暖為夏暑,從生而至長也;秋忿為冬怒,從肅而至殺也。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

十月六爻皆陰,坤卦為用;陰極陽來,陽生於子。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於卦為復,言陽氣得復也。四月六爻皆陽,乾卦為用;陽極陰來,陰生於午。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於卦為姤,言陰得遇陽也。《內經》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

陽生於子,陰生於午,是陰陽相接,故曰合。陽退於酉,陰退於卯,是陰陽相背,故曰離。《內經》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

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白話文:

這講的是疫病之氣。前面提到曆法是為了說明,依照當時的氣候,疫病發作時寒熱輕重會有所不同。

王宇泰說,這是在辨別時行病和傷寒,雖然兩者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重點在於辨別疾病的根源,區分寒、熱、溫三種性質,這樣用藥時才能明確區分藥性是寒涼還是溫熱。

王履認為,如果發病立刻就生病,就稱為傷寒;如果不是立刻生病,就稱為溫病或暑病。雖然病因不同,但都歸為傷寒一類。因此,治療時不能混淆。現在有人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病或暑病,也只是借用而已,並非仲景的本意。或許用辛涼解表的藥物才比較合適。如果不謹慎輕易使用溫熱藥,恐怕會引發狂躁、斑疹黃疸、流鼻血等變症。

王宇泰說,傷寒通常在天氣寒冷時發病,寒邪停留在體表,阻礙毛孔的開合。因此,必須用辛甘溫熱的藥物才能驅散。這也是仲景使用桂枝、麻黃等湯劑的緣故。而溫病、熱病,通常在天氣炎熱時發病,體內鬱積的熱氣向外發散,阻塞毛孔。由於體表沒有寒邪,因此必須用辛涼、苦寒或酸苦的藥物才能解除。

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會經歷一個節氣。一個節氣中有六種氣候變化,四個節氣就有二十四種氣候變化。

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總共二十四個氣候變化。《內經》說,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稱為一氣,六氣稱為一時,四時稱為一歲。

然而,氣候也有應該來卻沒來,或不該來卻來了,或是來了又太過的情況,這些都會形成致病之氣。

(這裡可能遺漏了一句,根據《金匱要略》的說法是:)氣候有沒到就先來,有到了卻沒來,有來了卻不走,有來了又太過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老師說,冬至之後,甲子日半夜,少陽之氣開始升起。少陽之時,陽氣開始產生,天氣開始溫和。如果還沒到甲子日,天氣就已經溫和了,這就叫做「沒到就先來」。如果已經到了甲子日,天氣卻還沒變溫和,這就叫做「到了卻沒來」。如果已經到了甲子日,天氣仍然非常寒冷,沒有轉暖的跡象,這就叫做「來了卻不走」。如果已經到了甲子日,天氣卻熱得像盛夏五六月,這就叫做「來了又太過」。《內經》說:「氣候到了,而變化平和就是正常;到了卻變化劇烈就會生病;到了卻變化相反就會生病;該到卻沒到就會生病;還沒到就先到也會生病。」從這裡來看,顯然是遺漏了。

但天地之間的運動變化,陰陽之氣的交替作用,都是順應著各自的氣機而已。

《內經》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清陽之氣上升為天,動而不息;濁陰之氣下降為地,靜而不移。天地間陰陽之氣相互作用而產生春夏秋冬,寒熱溫涼,各自運行其氣。

因此,春天的溫暖會變成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肅殺之氣會變成冬天的嚴寒。

春天的溫暖演變成夏天的炎熱,是生命從生長到壯大的過程。秋天的肅殺之氣演變成冬天的嚴寒,是生命從收斂到肅殺的過程。

所以,冬至之後,陽爻上升一爻,陰爻下降一爻。夏至之後,陽氣下降,陰氣上升。

十月,六爻都是陰爻,坤卦掌管。陰氣達到極點,陽氣開始產生,陽氣在子時開始萌發。冬至之後,陽爻上升一爻,陰爻下降一爻,對應到卦象是復卦,代表陽氣得以恢復。四月,六爻都是陽爻,乾卦掌管。陽氣達到極點,陰氣開始產生,陰氣在午時開始萌發。夏至之後,陽氣下降一爻,陰氣上升一爻,對應到卦象是姤卦,代表陰氣與陽氣相遇。《內經》說:「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

這說明冬至和夏至是陰陽相合的時節,而春分和秋分則是陰陽分離的時節。

陽氣在子時產生,陰氣在午時產生,這是陰陽交替的現象,所以說「合」。陽氣在酉時衰退,陰氣在卯時衰退,這是陰陽背離的現象,所以說「離」。《內經》說:「氣到了就叫做至,氣分開就叫做分。至的時候,氣是相同的;分的時候,氣是不同的。」

陰陽交替變化,人體就會因此而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