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傷寒例第三

天地陰陽之氣。既交錯而不正。人所以變病。內經曰。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內經曰。養生者。必順於時。春夏養陽。以涼以寒。秋冬養陰。以溫以熱。所以然者。從其根故也。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不能順四時調養。觸冒寒溫者。必成暴病。醫者當在意審詳而治之。

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當春之時。風氣大行。春傷於風。風氣通於肝。肝以春適王。風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夏肝衰。然後始動。風淫末疾。則當發於四肢。夏以陽氣外盛。風不能外發。故攻內而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穀不化而色黃。當秋之時。濕氣大行。秋傷於濕。濕則干於肺。肺以秋適王。

濕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冬肺衰。然後濕始動也。雨淫腹疾。則當發為下利。冬以陽氣內固。濕氣不能下行。故上逆而為咳嗽。當夏之時。暑氣大行。夏傷於暑。夏以陰為主內。暑雖入之。勢未能動。及秋陰出而陽為內主。然後暑動傳陰而為痎瘧。痎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

當冬之時。寒氣大行。冬傷於寒。冬以陽為主內寒雖入之。勢未能動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主。然後寒動傳陽而為溫病。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內經曰。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仲景之書。逮今千年。而顯用於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東方地氣溫。南方地氣熱。西方地氣涼。北方地氣寒。西北方高。東南方下。是土地溫涼高下不同也。東方安居食魚。西方陵居華食。南方濕處而嗜酸。北方野處而食乳。是餐居之異也。東方治宜砭石。西方治宜毒藥。南方治宜微針。北方治宜灸焫。是四方醫治不同也。醫之治病。當審其土地所宜。

龐安時云。一州之內。有山居者。為居積陰之所。盛夏冰雪。其氣寒。腠理閉。難傷於邪。其人壽。其有病者。多中風中寒之疾也。有平澤居者。為居積陽之所。嚴冬生草。其氣溫。腠理疏。易傷於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溫中暑之疾也。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內經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是傷寒為病熱也。針經曰。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是熱雖甚。不死。

白話文:

天地間陰陽二氣交錯不調和,人就會因此生病。《黃帝內經》說:「陰陽二氣互相錯亂,疾病就由此產生。」

所以,君子在春夏時節要保養陽氣,秋冬時節要保養陰氣,這是順應天地剛柔變化的道理。《黃帝內經》說:「養生的人,必須順應時節,春夏養陽,要用清涼、寒冷的食物或方法;秋冬養陰,要用溫熱的食物或方法。這樣做的原因,是要從根本上順應自然。」

如果普通人不注意,接觸到不好的氣候,必定會突然生病。必須要知道毒氣停留在哪條經絡,會引發什麼疾病,詳細了解後再治療。

如果不能順應四時變化調養身體,接觸到寒冷或溫熱的氣候,必定會突然生病。醫生應該仔細審察病情再治療。

所以,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一定會發生腹瀉;夏天受暑邪侵襲,秋天一定會得瘧疾;秋天受濕邪侵襲,冬天一定會咳嗽;冬天受寒邪侵襲,春天一定會得溫病。這是必然的道理,不可不明白。

在春天,風氣盛行。春天受風邪侵襲,風氣會進入肝臟。肝臟在春天當令,即使風邪進入,也不會立刻發病,要等到夏天肝臟衰弱時才會發作。風邪造成的疾病,通常會表現在四肢。夏天陽氣向外發散,風邪無法向外發作,所以會攻入體內而引起腹瀉,這種腹瀉會排出沒有消化的米粒,而且顏色是黃色的。在秋天,濕氣盛行。秋天受濕邪侵襲,濕氣會影響到肺臟。肺臟在秋天當令,即使濕邪進入,也不會立刻發病,要等到冬天肺臟衰弱時,濕邪才會發作。濕邪造成的疾病,通常會表現為腹瀉。冬天陽氣內斂,濕氣無法向下排泄,所以會向上逆行而引起咳嗽。在夏天,暑氣盛行。夏天受暑邪侵襲,夏天以陰氣為主導,暑邪進入後暫時不會發作。等到秋天陰氣開始發散,陽氣轉為內在主導時,暑邪才會發作,侵入陰分而導致瘧疾。瘧疾分為兩種,痎瘧是隔一天發作一次,瘧疾是每天發作一次。

在冬天,寒氣盛行。冬天受寒邪侵襲,冬天以陽氣為主導,寒邪進入後暫時不會發作。等到春天陽氣發散,陰氣轉為內在主導時,寒邪才會發作,侵入陽分而導致溫病。這是由於感受四時不正之氣而引起的疾病,是必然的道理。

治療傷寒疾病,要根據病情的深淺程度,每天調整治療方法。

《黃帝內經》說:「發病未滿三天的,可以發汗治療;發病滿三天的,可以用瀉法治療。」

現在的人得了傷寒,有的開始不早點治療,有的治療方法不對症,有的拖延時間太久,等到病情嚴重才去看醫生。醫生又不按照順序治療,所以無法對症下藥。都應該根據當時情況,靈活調整處方,沒有不見效的。現在收集整理張仲景的舊有理論,記錄他的病症、診脈方法、觀察面色,以及對應病症的有效藥方,希望能夠應付世上的急症。

張仲景的著作流傳至今已千年,而能顯著應用於世,是王叔和的功勞。

另外,各地的氣候溫涼、地勢高低不同,物產的性質剛柔、飲食習慣也不同。所以黃帝才詢問四方的情況,岐伯才提出因地制宜的四種治療方法,用來教導後人,開導那些還不明白的人。醫生在治病時,應該仔細審察當地情況。

東方地氣溫和,南方地氣炎熱,西方地氣涼爽,北方地氣寒冷。西北方地勢高,東南方地勢低,這就是各地氣候溫涼、地勢高低不同。東方的人安居樂業,吃魚;西方的人住在高處,吃精緻的食物;南方的人住在潮濕的地方,喜歡吃酸的;北方的人住在野外,吃乳製品。這就是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東方適合用砭石治療,西方適合用毒藥治療,南方適合用細針治療,北方適合用艾灸治療。這是四方醫治方法的不同。醫生在治病時,應該審察各地適合的治療方法。

龐安時說:「一個州內,住在山裡的人,因為住在陰氣積聚的地方,盛夏也會有冰雪,氣候寒冷,皮膚毛孔閉合,不容易受到邪氣侵襲,所以長壽。他們生病,大多是中風、中寒之類的疾病。住在平原的人,因為住在陽氣積聚的地方,嚴冬也會長草,氣候溫暖,皮膚毛孔疏鬆,容易受到邪氣侵襲,所以短壽。他們生病,大多是中溫、中暑之類的疾病。」

凡是因為寒邪侵襲而引起的疾病,都會轉為熱症。即使熱度很高,也不會致命。

《黃帝內經》說:「風寒侵襲人體,會使人汗毛豎起,皮膚閉合而導致發熱。」這就是說,傷寒引起的疾病是屬於熱症。《針經》說:「熱症容易痊癒,寒症難以痊癒。」這就是說,即使熱度很高,也不會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