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十棗湯方第五十七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棗(十枚擘甘溫),

白話文:

芫花(味道辛辣、苦澀),甘遂(味道苦澀、性質寒涼),大戟(味道苦澀、性質寒涼),大棗(取十顆,撥開、味道甘甜、性質溫和)。

上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用上好的三味藥材,等分量,分別搗碎成為散狀。用一升半的水,先煮十個大肥棗,取八合水,去除渣滓,加入藥末。體強的人服用一錢匙,體弱的人服用半錢匙。溫熱服用,在清晨服用。如果排便不多,病情沒有好轉,第二天再服用,增加半錢的劑量。直到腹瀉後,用粥進行調理。

辛以散之。戟花之辛以散飲。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腎所主也。甘者。脾之味也。大棗之甘者。益土而勝水。

白話文:

辛味可以發散。戟花的辛味可以發散體內的鬱積的水液。苦味可以泄瀉。甘遂和大戟的苦味可以泄除體內的積水。水液是腎臟所主。甘味是脾臟的味道。大棗甘甜的味道,可以益補脾土,以勝過水邪。

杜壬云。里未和者。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疼。乾嘔。短氣。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棗不治。但此湯不宜輕用。恐損人於倏忽。用藥者慎之。

白話文:

杜壬說:食積、停滯未消化,大多是痰和燥氣堵塞在中焦所致。所以會出現頭痛、乾嘔、氣短、出汗的症狀,這就是痰膈症,服用十棗湯可以治療。但是這種湯劑不能輕率使用,因為它容易在短時間內損傷人體。所以用藥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白話文:

太陽病。在已經發過汗的情況下又發燒並且怕冷。因此又讓病人下瀉。導致患者心下的部位痞塞,表裡兩方面都虛弱。陰陽之氣都竭盡。沒有陽氣,那麼陰氣就獨存。又加上了火針灼燒。因此胸悶氣煩。面色青黃。皮膚有瞤絡紋路的,就難以治癒。現在(病人的)面色稍黃。手腳溫暖的,容易治癒。

太陽病。因發汗。遂發熱惡寒者。外虛陽氣。邪復不除也。因復下之。又虛其里。表中虛邪內陷。傳於心下為痞。發汗表虛為竭陽。下之裡虛為竭陰。表證罷為無陽。里有痞為陰獨。又加燒針。虛不勝火。火氣內攻。致胸煩也。傷寒之病。以陽為主。其人面色青。膚肉瞤動者。陽氣太虛。故云難治。若面色微黃。手足溫者。即陽氣得復。故云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因為發汗後。接著發熱惡寒的。是外表的陽氣虛弱。邪氣仍然沒有去除的緣故。因為又再攻下。又虛弱了裡頭。表裡虛弱邪氣向內陷。傳到心下成為痞滿。發汗導致表虛為竭陽。攻下導致裡虛為竭陰。表證的症狀完結沒有陽氣。裡頭有痞滿為陰獨。又加用燒針。虛弱勝不過火。火氣向內攻。導致胸中煩悶。傷寒的病。以陽氣為主。這個人面色青。皮膚肌肉動搖的。陽氣太虛。所以說難以治癒。如果面色微黃。手足溫暖的。就是陽氣得到恢復。所以說容易治癒。

心下硬按之痛。關脈沉者。實熱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虛熱也。大黃黃連湯。以導其虛熱。

白話文:

心臟下方按壓時疼痛。關脈沉伏的,是實熱造成的。心臟下方痞滿,按壓後潮濕,脈搏浮在關脈上面的,是虛熱造成的。可以用大黃、黃連湯來清除虛熱。

2. 大黃黃連瀉心湯第五十八

大黃(二兩味苦寒),黃連(一兩味苦寒),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大黃兩錢,黃連一錢,

將這兩味藥用兩杯熱水浸泡。片刻後,絞出藥汁,去掉藥渣,分次溫服。

內經曰。火熱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泄虛熱。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內經》上說,火熱受到外邪侵襲,便會引起心臟疾病。苦味能進入心臟,而寒能去除熱,大黃、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導瀉心下的虛熱。但是,如果只是用麻沸湯送服,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無法徹底消除虛熱。

心下痞者。虛熱內伏也。惡寒汗出者。陽氣外虛也。與瀉心湯攻痞。加附子以固陽。

白話文:

心下痞悶的病症,是虛熱蘊伏在體內造成的。惡寒、出汗的症狀,是陽氣在體表空虛造成的。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痞悶,再加入附子以鞏固陽氣。

3. 附子瀉心湯方第五十九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白話文:

  • 大黃(二兩):大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入血分、血熱證、腸燥便祕等症。

  • 黃連(一兩):黃連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溼熱內蘊、心煩口渴、腹瀉痢疾等症。

  • 黃芩(一兩):黃芩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溼熱內蘊、上吐下瀉、黃疸尿赤等症。

  •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陽虛證、寒凝脈衰、虛脫危重等症。炮製方法是將附子放入鍋中蒸熟,然後剝去外皮,再將其搗碎,放入鍋中煮沸,取其汁液備用。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以下的狀況。所以心下滿塞脹痛。與以瀉心湯治療。滿塞脹痛未消除。這個人感到口渴,口乾舌燥,煩躁。小便不利的人。以五苓散治療。

本因下後成痞。當與瀉心湯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為水飲內蓄。津液不行。非熱痞也。與五苓散。發汗散水則愈。一方。忍之一日。乃愈者。不飲水者。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白話文:

原本因便祕而引起痞塊。應該用瀉心湯來治療。如果服用後痞塊不消。患者口乾煩渴,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水液在體內積聚,津液不能正常運行,這種情況不是熱痞造成的。使用五苓散發汗散水就可以治癒。此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忍耐一天不喝水。這樣一來,外來的水分就不會進入體內,體內積存的水液就能排出,痞塊也就能治癒。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大汗出後。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硬。

白話文:

傷寒出汗後。胃腸不協調。胸口下痞硬。乾嘔,口中有臭味。左右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腹瀉的患者。服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金匱要略曰。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令噫。乾噫食臭者。胃虛而不殺穀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薑以益胃。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中焦的氣血運行不調和,不能消化穀物,所以會打嗝。乾嘔而且有食物臭味的,是胃氣虛弱,不能消化穀物的緣故。脅肋下面有水氣,肚子裡像打雷似的響,是脾胃虛弱,不能勝水。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痞證,再加生薑以補益胃氣。

4. 生薑瀉心湯方第六十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一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生薑(切四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一兩),半夏(洗淨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中風,醫師卻開錯藥、反而又讓患者瀉肚子,因而腹瀉不止,每天上好幾十次,而且吃進的食物都沒有被吸收消化,腹部還發出雷鳴般的聲音。病人的心窩又硬又脹,還想吐,心中煩悶不得安寧。醫師見到患者心窩痞滿,就認為病沒有治好,便又繼續讓患者瀉肚子。結果病情加重了,這病不是熱結的病症,而是因為腸胃虛弱,外邪上沖所致,這才使腸胃變硬。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傷寒中風。是傷寒或中風也。邪氣在表。醫反下之。虛其腸胃而氣內陷也。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者。下后里虛胃弱也。心下痞硬。乾嘔心煩。不得安者。胃中空虛。客氣上逆也。與瀉心湯以攻表。加甘草以補虛。前以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故加生薑。此以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加甘草。

白話文:

傷寒中風

傷寒是指傷寒或中風。邪氣在表而醫生卻用瀉下之法,使腸胃虛弱,氣血內陷,以致下利日數十行,穀物不化,腹中雷鳴。這是因為瀉下之後,胃腸虛弱所致。

心下痞硬,乾嘔心煩,不得安寧,這是因為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所致。

用瀉心湯來攻表,加甘草以補虛。因為前者是外傷陽氣,所以加生薑。而後者是內損陰氣,所以加甘草。

5. 甘草瀉心湯方第六十一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四兩):甘草,是一種中草藥,具有甘甜的味道,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哮喘、胃炎等疾病。

黃芩(三兩):黃芩,也是一種中草藥,具有苦寒的味道,主要用於治療黃疸、痢疾、咽喉腫痛等疾病。

乾薑(三兩):乾薑,是生薑經過烘烤後製成的中草藥,具有辛辣溫暖的味道,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胃寒等疾病。

半夏(半升洗):半夏,是一種中草藥,具有辛辣苦寒的味道,主要用於治療嘔吐、咳嗽、痰多等疾病。

黃連(一兩):黃連,是一種中草藥,具有苦寒的味道,主要用於治療痢疾、黃疸、胃痛等疾病。

大棗(十二枚擘):大棗,是一種中草藥,具有甘甜的味道,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疾病。

成氏云。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泰。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痞與結胸。有高下焉。邪結在胸中。故曰陷胸。留邪在心下。故曰瀉心。

白話文:

成氏說,氣在體內凝結而不散開,鬱閉而不通暢,就叫做「結胸」。陷胸湯是直接打通的方法。邪氣堵塞不通,閉塞而不暢通,叫做「痞」。瀉心湯是分解的方法。痞與結胸,是有高低的。邪氣凝結在胸中,所以叫做陷胸。邪氣滯留在心下,所以叫做瀉心。

沈亮宸云。半夏瀉心。甘草瀉心。皆下後傷真氣之過也。生薑瀉心。因於食。大黃瀉心。因於熱。附子瀉心。因於寒。

白話文:

沈亮宸說,半夏瀉心,甘草瀉心,都是因為瀉下之後傷了真氣。生薑瀉心,是因於飲食。大黃瀉心,是因於熱。附子瀉心,是因於寒。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白話文:

傷寒服過湯藥後。腹瀉不止。心窩部硬硬的。服過瀉心湯後好了。又用其他的藥來瀉下。腹瀉不止。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治療。腹瀉好了很多。理中湯的作用在於調整中焦。現在腹瀉是下焦的問題。要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腹瀉還不止的,應該利其小便。

傷寒服湯藥下後。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氣虛而客氣上逆也。與瀉心湯攻之。則痞已。醫復以他藥下之。又虛其里。致利不止也。理中丸。脾胃虛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虛。故與之。其利益甚。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也。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澀劑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約。

白話文:

病人服了中藥引發瀉泄後,瀉泄不止,並且心裡感到抑鬱、胸悶、腹脹,這是由於元氣虛弱,寒氣侵襲,陽氣上升所致。用瀉心湯治療,則抑鬱、胸悶、腹脹就會消失。醫生又用其他藥物瀉下,結果導致元氣更虛弱,從而導致瀉泄不止。理中丸適用於脾胃虛寒導致的下瀉,服用後可以治癒。這是因為理中丸針對下焦虛寒的緣故,服用後效果很好。《聖濟經》上說:滑腸泄瀉,是氣虛不能固攝的緣故,應以澀劑收斂固澀。這種瀉泄是由於下焦不固攝所致。

與赤石脂禹餘糧湯。以澀洞泄。下焦主分清濁。下利者。水穀不分也。若服澀劑而利不止。當利小便以分其氣。

白話文:

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藉此澀腸止瀉。小腹是主司區分清濁的地方。腹瀉,是水穀不分。如果服用澀劑腹瀉不止。應該利尿,以分清濁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