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傷寒例第三

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表裡俱病者。謂之兩感。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為三陽之長。其氣浮於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氣初入皮膚。外在表也。當一二日發。風府。穴名也。項中央。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是以上連風府。其經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故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陽明血氣俱多。尺寸俱長者。邪並陽明。而血氣淖溢也。太陽受邪不已。傳於陽明。是當二三日發。其脈俠鼻者。陽明脈起於鼻。交頸中。絡於目。陽明之脈。正上䪼頞。還出系目系。身熱者。陽明主身之肌肉。針經曰。陽明氣盛。則身以前皆熱。目疼鼻乾者。經中客邪也。不得臥者。胃氣逆。不得從其道也。內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內經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春脈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陽受邪也。二三日。陽明之邪不已。傳於少陽。是當三四日發。胸脅痛而耳聾者。經壅而不利也。

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三陽受邪。為病在表。法當汗解。然三陽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則宜下。故云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陽極則陰受之。邪傳三陽既遍。次乃傳於陰經。在陽為表。在陰為里。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陽邪傳陰。邪氣內陷。故太陰受病。而脈尺寸俱沉細也。自三陽傳於太陰。是當四五日發也。邪入於陰。則漸成熱。腹滿而嗌乾者。脾經壅而成熱也。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少陰。腎水也。性趨下。少陰受病。脈尺寸俱沉也。四五日。太陰之邪不已。至五六日。則傳於少陰也。是少陰病當五六日發。人傷於寒。則為病熱。謂始為寒而終成熱也。少陰為病。口燥舌乾而渴。邪傳入里。熱氣漸深也。

活人云。經云一二日少陰者。謂初中病時。便入少陰。不經三陽也。大抵傷寒發於陽。則太陽也。發於陰。則少陰也。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證不能罷者。俱治太陽。有初得病。便見少陰證者。宜攻少陰。亦不必先自巨陽。蓋寒入太陽。即發熱而惡寒。入少陰。即惡寒而不熱。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緩者。風脈也。厥陰脈微緩者。邪傳厥陰。熱氣已劇。近於風也。當六七日發。以少陰邪傳於厥陰。煩滿而囊縮者。熱氣聚於內也。

白話文:

如果同時感受寒邪而生病,必死。

表裡都生病,就稱為兩感。

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浮的狀態,是太陽經受病,大約一兩天會發病。因為它的脈絡上連到風府穴,所以會頭痛、脖子僵硬、腰背強直。

太陽經是三陽經之首,它的氣浮於體表,所以寸關尺三處脈象都會浮起,表示邪氣剛侵入皮膚,還在體表。大約一兩天會發病。風府穴,是穴位名稱,在脖子正中央。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聯絡到腦部,再從脖子後方出來。所以說它上連風府穴。它的經脈循行於肩膊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所以會出現頭痛、脖子僵硬、腰背強直的症狀。

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長的狀態,是陽明經受病,大約兩三天會發病。因為它的脈絡夾著鼻子,聯絡到眼睛,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

陽明經的氣血都很旺盛,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長的狀態,表示邪氣並於陽明經,導致氣血湧溢。太陽經受邪之後沒有痊癒,就會傳到陽明經,所以大約兩三天會發病。它的脈絡夾著鼻子的意思是,陽明經脈起於鼻,交會於頸部,聯絡到眼睛。陽明經脈,從鼻子正上方延伸到額頭,再出來聯絡到眼部的脈絡。身體發熱是因為,陽明經主管身體的肌肉。針灸經典說,陽明經氣盛,身體前面都會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是外邪侵入經絡的表現。無法安睡,是胃氣上逆,無法順利運行。內經說,胃不舒服,就無法安穩睡覺。

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弦的狀態,是少陽經受病,大約三四天會發病。因為它的脈絡循行於脅肋,聯絡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

內經說,陽氣中的少陽經,與春季的氣息相通,春季的脈象是弦。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弦的狀態,表示少陽經受邪。二三天,陽明經的邪氣沒有痊癒,就會傳到少陽經,所以大約三四天會發病。胸脅疼痛、耳聾,是經脈阻塞而不通暢。

這三經都受到病邪侵擾,還沒有進入到臟腑,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三陽經受到邪氣侵擾,病邪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然而,三陽經的病邪也有可能會進入到臟腑,進入臟腑就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所以說還沒有進入臟腑,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沉細的狀態,是太陰經受病,大約四五天會發病。因為它的脈絡布散在胃中,聯絡到咽喉,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

陽氣到達極點,陰氣就會受病。病邪在三陽經傳遍之後,接著就會傳到陰經。病邪在陽經時表現為表證,在陰經時表現為裡證。邪氣在表時,脈象會呈現陽脈的特徵。邪氣在裡時,脈象會呈現陰脈的特徵。陽經的邪氣傳到陰經,是邪氣內陷的表現,所以太陰經受病,脈象會呈現寸關尺三處都沉細的狀態。從三陽經傳到太陰經,大約四五天會發病。邪氣進入陰經,會漸漸產生熱。腹部脹滿、咽喉乾燥,是脾經壅塞而產生熱。

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沉的狀態,是少陰經受病,大約五六天會發病。因為它的脈絡貫通腎臟,聯絡到肺臟,聯繫到舌根,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

少陰經屬腎水,性質向下。少陰經受病,脈象會呈現寸關尺三處都沉的狀態。四五天,太陰經的邪氣沒有痊癒,到五六天,就會傳到少陰經。所以少陰經的病,大約五六天會發病。人感受寒邪,就會轉化為熱病,這表示一開始是寒症,最後會變成熱症。少陰經的病,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是邪氣傳入體內,熱氣逐漸加深的表現。

《活人書》說,經文裡提到一兩天就進入少陰經的狀況,是指剛得病的時候,病邪就直接進入少陰經,沒有經過三陽經。大致上,傷寒發病於陽經,就是太陽經,發病於陰經,就是少陰經。凡是得病後,從第一天到十二三天,太陽經的症狀沒有消失的,都應該治療太陽經。有的人剛得病,就出現少陰經的症狀,應該治療少陰經,也不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這是因為寒邪進入太陽經,就會發熱且怕冷。進入少陰經,就會怕冷而不發熱。

寸關尺三處脈象都呈現微弱而緩和的狀態,是厥陰經受病,大約六七天會發病。因為它的脈絡循行於陰部,聯絡到肝臟,所以會出現煩躁、腹脹、陰囊收縮。

緩和,是風脈的特徵。厥陰經的脈象微弱而緩和,表示邪氣傳入厥陰經,熱氣已經非常嚴重,接近風邪的性質。大約六七天會發病,因為少陰經的邪氣會傳到厥陰經。煩躁、腹脹、陰囊收縮,是熱氣聚集在體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