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第六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溫),禹餘糧(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本草云。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收斂之。重可去怯。餘糧之重。以鎮固之。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吐下後。發汗。則表裡之氣俱虛。虛煩。脈甚微。為正氣內虛。邪氣獨在。至七八日。正氣當復。邪氣當罷。而心下痞。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者。正氣內虛而不復。邪氣留結而不去。經脈動惕者。經絡之氣虛極。久則熱氣還經。必成痿弱。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大邪雖解。以曾發汗吐下。胃氣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與旋覆代赭石湯。降虛氣而和胃。

白話文:

赤石脂和禹餘糧各一斤,打碎後用水六升煎煮,取二升藥汁服用,渣滓丟棄,分三次服用。

本草書記載,澀味能止瀉,赤石脂的澀味能收斂止瀉;重量能固澀,禹餘糧的重量能鎮定固護。

傷寒病人在嘔吐、下痢後,再發汗,導致身體虛弱,出現心煩意亂,脈搏微弱等症狀。經過八九天,出現心下痞塊堅硬、脅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等症狀,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肌肉萎縮。

傷寒病人在嘔吐、下痢後,再發汗,則表裡之氣都虛弱,導致心煩意亂,脈搏微弱,這是正氣內虛,邪氣獨存。到了七八天,正氣應該恢復,邪氣應該消退,但如果出現心下痞塊、脅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等症狀,則說明正氣內虛未復,邪氣停滯不去。經脈跳動則表示經絡氣血極度虛弱,時間長了,熱邪會逆流經脈,必然導致肌肉萎縮。

如果傷寒病人在嘔吐或下痢之後,症狀緩解,但仍出現心下痞塊堅硬、呃逆不止的情況,則應服用旋覆代赭石湯。

雖然大邪已解,但因為之前發汗、嘔吐、下痢,胃氣虛弱尚未恢復,虛氣上逆,所以才會出現心下痞塊堅硬、呃逆不止的症狀。服用旋覆代赭石湯,可以降逆虛氣,調和胃氣。

2. 旋覆代赭石湯方第六十三

旋覆花(三兩味鹹溫),人參(二兩味甘溫),生薑(五兩切味辛溫),半夏(半升洗味辛溫),代赭石(一兩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擘甘平),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上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硬則氣堅。鹹味可以軟之。旋覆之咸。以軟痞硬。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代赭石之重。以鎮虛逆。辛者散也。生薑半夏之辛。以散虛痞。甘者緩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胃弱。

婁氏云。病解後。心下痞硬。噫氣。若不下利者。此條旋覆代赭石湯也。若下利者。前條生薑瀉心湯也。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第三卷十六證云。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為與此證治法同。汗下雖殊。既不當損正氣。則一邪氣所傳既同。遂用一法治之。經所謂若發汗。若下若吐後是矣。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外證未除。而數下之。為重虛其里。邪熱乘虛而入。裡虛協熱。遂利不止。而心下痞。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可與瀉心湯。若不下利。表不解。而心下痞者。可先解表而後攻痞。以表裡不解。故與桂枝人參湯。和里解表。

白話文:

旋覆代赭石湯方第六十三

旋覆花(味鹹溫,用量三兩),人參(味甘溫,用量二兩),生薑(味辛溫,用量五兩,切片),半夏(味辛溫,用量半升,洗淨),代赭石(味苦寒,用量一兩),大棗(味甘平,用量十二枚,掰開),甘草(味甘平,用量三兩,炙烤)。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除藥渣,再煎煮一次,取三升藥液。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如果症狀是氣機阻滯導致的痞硬,可以用鹹味藥物軟化它。旋覆花的鹹味,可以軟化痞硬的症狀。如果症狀是氣虛導致的氣浮,可以用重劑藥物鎮壓它。代赭石的重量,可以鎮壓虛逆的症狀。辛味藥物可以散邪,生薑和半夏的辛味,可以散去虛痞。甘味藥物可以緩和,人參、甘草和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胃氣。

婁氏說:疾病好轉後,心下痞硬,還會呃逆,如果沒有腹瀉,就要用這個旋覆代赭石湯;如果腹瀉,就要用前面的生薑瀉心湯。

疾病好轉後,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伴隨呼吸困難,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面第三卷十六證提到,發汗後,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出汗伴隨呼吸困難,沒有明顯發熱,與此症的治療方法相同。雖然汗下不同,但都不損傷正氣,邪氣傳播的途徑相同,所以用同一個方法治療。經書上說,無論是發汗、下瀉或嘔吐之後都是如此。

太陽病,外邪尚未清除,卻多次瀉下,導致裡熱加重而腹瀉不止,心下痞硬,表裡症狀都沒有解除,就用桂枝人參湯治療。

外邪尚未清除,卻多次瀉下,導致裡氣虛弱,邪熱乘虛而入,裡虛加重裡熱,於是腹瀉不止,並出現心下痞硬。如果表證已解而腹瀉,心下痞硬,可以用瀉心湯;如果沒有腹瀉,表證未解,而心下痞硬,則應先解表後再攻治痞症。因為表裡症狀都沒有解除,所以用桂枝人參湯,以溫和脾胃,解除表證。

3. 桂枝人參湯方第六十四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白朮(三兩味甘平),人參(三兩味甘溫),乾薑(三兩味辛熱),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緩之。此以裡氣大虛。表裡不解。故加桂枝甘草於理中湯也。

張兼善云。大柴胡湯。瀉也。桂枝人參湯。補也。皆治下利。心下痞硬。若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表和而里病也。以心中痞硬。故為實。當以大柴胡湯下之。二者心下痞硬雖同。而虛實之症有異。故用藥有攻補之別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下後復發汗。則表裡之邪當悉已。此心下痞而惡寒者。表裡之邪。俱不解也。因表不解而下之。為心下痞。先與桂枝湯解表。表解。乃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內經曰。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

活人云。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寒已成熱也。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吐利心腹濡軟。為裡虛。嘔吐而下利。心腹痞硬者。是裡實也。與大柴胡湯。以下里熱。

病如掛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為發熱。汗出。惡風。言邪在表也。頭痛項強。為桂枝湯證具。若頭不痛。項不強。則邪不在表而傳裡也。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今寸脈微浮。則邪不在表。亦不在裡。而在胸中也。胸中與表相應。故知邪在胸中者。猶如桂枝證。而寸脈微浮也。以胸中痞硬。上衝咽喉。

不得息。知寒邪客於胸中。而不在表也。千金曰。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吐之則愈。與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方第六十四

桂枝(四兩,去皮,辛熱),甘草(四兩,炙,甘平),白朮(三兩,甘平),人參(三兩,甘溫),乾薑(三兩,辛熱),以上五味,加水九升,先煮除桂枝外的四味藥,取五升藥汁,再放入桂枝同煮,取三升藥汁,溫服一升,每日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表證未解者,用辛味藥物來疏散;裡證不足者,用甘味藥物來緩和。此方是因為裡氣大虛,表裡證狀均未痊癒,所以將桂枝和甘草加入理中湯。

張兼善說:大柴胡湯是瀉下之劑,桂枝人參湯是補益之劑,二者都用於治療下痢、心下痞硬。若傷寒發熱,汗出不暢,心下痞硬,嘔吐並下痢,這是表證已和解而裡證有病,因心中痞硬屬實證,應當用大柴胡湯瀉下。二者雖然都治心下痞硬,但虛實證狀不同,所以用藥有攻下和補益的區別。

傷寒大瀉之後,又再次發汗,心下痞硬,惡寒,這是表證未解,不可攻治痞症,應先解表,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解表宜用桂枝湯,攻治痞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瀉之後又再次發汗,則表裡之邪應該都已排出,此時心下痞硬而惡寒,是表裡之邪都未解,因為表證未解而導致下痢,形成心下痞硬,應先用桂枝湯解表,表證解了之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治痞症。《內經》說:從外邪侵入內部,而邪氣盛於內者,應先治療外邪,然後調治內邪。

活人(指某位醫家)說:總之,結胸和痞症都應當瀉下,但是表證未解的,不能攻治。

傷寒發熱,汗出不暢,心中痞硬,嘔吐並下痢,用大柴胡湯主治。

傷寒發熱,寒邪已轉化為熱邪;汗出不暢,表證已和解而裡證有病;嘔吐下痢,心腹柔軟,這是裡證虛弱;嘔吐下痢,心腹痞硬,這是裡證實證,用大柴胡湯瀉下裡熱。

如果病症像「掛枝證」一樣,頭痛、項強都不明顯,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往上衝擊咽喉,呼吸困難,這是胸中有寒邪,應當用瓜蒂散催吐。

如果病症像桂枝證一樣,發熱、汗出、惡風,說明邪氣在表;頭痛項強,是桂枝湯的主治證候;如果頭痛、項強都不明顯,則邪氣不在表而傳入裡證;脈浮在表,脈沉在裡,現在寸脈微浮,則邪氣不在表也不在裡,而在胸中;胸中與表相應,所以知道邪氣在胸中,就像桂枝證一樣,但寸脈微浮,以胸中痞硬,上衝咽喉,呼吸困難,知道寒邪客於胸中,而不在表。《千金要方》說:氣浮於上部,阻塞心胸,胸中滿悶的,催吐則痊癒,用瓜蒂散催吐胸中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