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4)
卷二 (4)
1. 傷寒例第三
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表裡俱病者,謂之兩感。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為三陽之長,其氣浮於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氣初入皮膚,外在表也,當一二日發。風府,穴名也,項中央。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是以上連風府。其經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故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陽明血氣俱多,尺寸俱長者,邪並陽明,而血氣淖溢也。太陽受邪不已,傳於陽明,是當二三日發。其脈俠鼻者,陽明脈起於鼻,交頸中,絡於目。陽明之脈正上䪼頞,還出系目系。身熱者,陽明主身之肌肉,《針經》曰:「陽明氣盛,則身以前皆熱。」目疼鼻乾者,經中客邪也。不得臥者,胃氣逆,不得從其道也,《內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內經》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春脈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陽受邪也。二三日,陽明之邪不已,傳於少陽,是當三四日發。胸脅痛而耳聾者,經壅而不利也。
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三陽受邪,為病在表,法當汗解。然三陽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則宜下。故云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陽極則陰受之。邪傳三陽既遍,次乃傳於陰經。在陽為表,在陰為里;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陽邪傳陰,邪氣內陷,故太陰受病,而脈尺寸俱沉細也。自三陽傳於太陰,是當四五日發也。邪入於陰,則漸成熱。腹滿而嗌乾者,脾經壅而成熱也。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少陰,腎水也,性趨下,少陰受病,脈尺寸俱沉也。四五日,太陰之邪不已,至五六日,則傳於少陰也,是少陰病當五六日發。人傷於寒,則為病熱,謂始為寒而終成熱也。少陰為病,口燥舌乾而渴,邪傳入里,熱氣漸深也。
活人云:經云一二日少陰者,謂初中病時,便入少陰,不經三陽也。大抵傷寒發於陽則太陽也,發於陰則少陰也。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證不能罷者,俱治太陽;有初得病便見少陰證者,宜攻少陰,亦不必先自巨陽。蓋寒入太陽即發熱而惡寒,入少陰即惡寒而不熱。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緩者,風脈也。厥陰脈微緩者,邪傳厥陰,熱氣已劇,近於風也。當六七日發,以少陰邪傳於厥陰。煩滿而囊縮者,熱氣聚於內也。
白話文:
《傷寒例第三》:
若同時感染寒邪而發病(表裡兩經受邪),必然致命。所謂「兩感」,是指表裡經絡同時患病。
太陽病:
脈象寸關尺皆浮,屬太陽經受邪,通常一兩日內發作。因太陽經脈上行連接風府穴(後頸中央),故症狀為頭頸疼痛、腰背僵直。太陽經為三陽之首,其氣浮於體表,脈浮表示邪氣初犯肌膚,病位在表。太陽經循行路線經肩背內側,沿脊柱抵達腰部,因此出現頭項痛、腰脊強等症狀。
陽明病:
脈象寸關尺皆長,屬陽明經受邪,約兩三日內發作。因陽明經脈沿鼻側連結眼部,故症狀為發熱、眼痛、鼻乾、失眠。陽明經氣血旺盛,脈長反映邪氣與血氣充斥。太陽病未癒則傳至陽明。其經脈起於鼻,環繞眼睛,胃氣上逆導致失眠(《內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
少陽病:
脈象寸關尺皆弦,屬少陽經受邪,約三四日發作。因經脈循行兩脅、聯絡耳部,故症狀為胸脅痛、耳聾。少陽與春季相應,脈弦為其特徵。陽明病未癒則傳至少陽,經脈壅滯導致胸脅痛與耳聾。
三陽經治療:
若三陽經受邪未深入臟腑,可透過發汗治癒。若已傳入腑則需用瀉下法。
太陰病:
脈象寸關尺皆沈細,屬太陰經受邪,約四五日發作。因經脈分布胃中、連接咽喉,故症狀為腹脹、咽乾。三陽傳遍後邪入陰經,太陰受邪則脈沈細。邪由表入裡化熱,導致脾經壅滯而腹滿咽乾。
少陰病:
脈象寸關尺皆沈,屬少陰經受邪,約五六日發作。因經脈貫穿腎臟、聯絡肺臟、繫於舌根,故症狀為口舌乾燥、口渴。少陰屬腎水,脈沈反映邪入陰分。寒邪初入為寒,終轉化熱,熱邪深入則現口燥舌乾。
厥陰病:
脈象寸關尺皆微緩,屬厥陰經受邪,約六七日發作。因經脈環繞生殖器、聯絡肝臟,故症狀為煩悶、陰囊收縮。脈緩屬風脈,厥陰熱邪極盛近風。少陰傳厥陰後,熱邪內聚導致煩滿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