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5)
卷二 (5)
1. 傷寒例第三
王三陽云:「厥陰風脈固當緩,但緩脈多是胃氣和。脈有胃氣,乃欲愈之候。病傳厥陰,亦甚危篤矣,豈有胃氣乎?必緩中帶弦直而無神氣,方是病傳厥陰之惡候也。若只是緩脈,傳經已盡,火氣已去,吉兆也。」
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
三陰受邪,為病在裡,於法當下;然三陰亦有在經者,在經則宜汗。故云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經曰:「臨病之工,宜須兩審。」
王三陽云:「成云三陰亦有在經,正陰證亦有在經在腑之謂也。經不云『三經皆受病,可下而已』,而必增『已入於腑』四字,亦以別直中陰經者,則當發汗。非謂陽證傳到陰經,尚有可汗者在也。若陽證傳到陰經,縱有未盡入腑者,當用大柴胡湯之時也,豈可再言發汗哉!」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不行,腑臟不通,則死矣。
陰陽俱病,表裡俱傷者,為兩感。以其陰陽兩感,病則兩證俱見。至於傳經,則亦陰陽兩經俱傳也。始得一日:頭痛者,太陽;口乾、煩滿而渴者,少陰。至二日:則太陽傳於陽明,而少陰亦傳於太陰;身熱譫語者,陽明;腹滿不欲食者,太陰。至三日:陽明傳於少陽,而太陰又傳於厥陰。
耳聾者,少陽;囊縮而厥者,厥陰。水漿不入,不知人者,胃氣不通也。內經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云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謂三日,六經俱病,榮衛之氣不得行於內外。
腑臟之氣不得通於上下。至六日,腑臟之氣俱盡,榮衛之氣俱絕,則死矣。
王三陽云:「二三日內,譫語、囊縮、水漿不入、不知人者,此真兩感也,其死必矣。太陽經、少陰經頭痛、口乾、煩滿而口渴者,有似於暑病熱病,宜仔細辨之。且太陽證,人本亦作渴,不可便斷是兩感病也。然兩感先少陰,傳經先太陰者,何也?蓋兩感太陽與少陰俱病者。」
太陽,膀胱也;少陰,腎也。腎與膀胱為表裡,表裡同病也。陽證傳經先入太陰者,陽邪內陷,脾胃為倉廩之官也。況木來剋土,勢易侵也。
王宇泰云:「太陽為膀胱;少陰為腎;腎與膀胱為合。太陰為脾;陽明為胃;胃與脾合。少陽為膽;厥陰為肝;肝與膽合。陰道從陽,譬之妯娌,但以夫年為次,不以已齒為序也。」
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乾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白話文:
王三陽說:厥陰經的脈象本來應該是緩和的,但緩和的脈象多半是胃氣調和的表現,脈象有胃氣,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如果疾病傳到厥陰經,病情已經非常危急了,怎麼可能還有胃氣呢?一定是緩和的脈象中帶有弦直而沒有精神的感覺,才是疾病傳入厥陰經的惡劣徵兆。如果只是單純的緩和脈象,代表疾病已經傳完各經,火熱之氣已經消退,這是吉祥的徵兆。
這三條經脈都受到疾病侵襲,病邪已經進入臟腑,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三陰經受到邪氣侵襲,病位在體內,按照法則應該用瀉下的方法。然而三陰經也有病邪停留在經絡的情況,如果病邪在經絡,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所以說「已經進入臟腑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醫書說:「臨診的醫生,應該仔細審查病情。」
王三陽說:成無己說三陰經也有病邪停留在經絡的情況,說的是正陰證也有病邪在經絡和在臟腑的區別。醫書沒有說三條經脈都受到疾病侵襲,就該用瀉下的方法,而一定要加上「已入於腑」這四個字,也是為了區別直接侵犯陰經的疾病,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並不是說陽證傳到陰經,還有可以用發汗方法治療的。如果陽證傳到陰經,即使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也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治療,怎麼可以再說用發汗的方法呢?
如果同時感受寒邪,第一天太陽經受到侵襲,就和少陰經同時發病,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口渴的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受到侵襲,就和太陰經同時發病,會出現腹脹、身體發熱、不想吃飯、說胡話的症狀;第三天少陽經受到侵襲,就和厥陰經同時發病,會出現耳聾、陰囊收縮、四肢厥冷、水漿都喝不進去、神志不清的症狀,這樣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三陰經、三陽經、五臟六腑都受到疾病侵襲,就會導致營衛之氣無法運行,臟腑功能失常,就會死亡。
陰陽兩經同時發病,表裡都受到損傷,就叫做「兩感」。因為陰陽兩經同時感受病邪,所以兩種疾病的症狀都會出現。至於疾病的傳變,也是陰陽兩條經脈同時傳變。剛開始第一天,頭痛是太陽經的症狀,口乾、煩躁、口渴是少陰經的症狀;到了第二天,太陽經的病邪傳到陽明經,少陰經的病邪也傳到太陰經,身體發熱、說胡話是陽明經的症狀,腹脹、不想吃飯是太陰經的症狀;到了第三天,陽明經的病邪傳到少陽經,太陰經的病邪又傳到厥陰經。
耳聾是少陽經的症狀,陰囊收縮、四肢厥冷是厥陰經的症狀。水漿都喝不進去、神志不清,是因為胃氣不通。醫書說:「五臟已經損傷,六腑功能失常,營衛之氣無法運行,像這樣的情況,三天就會死亡。」為什麼呢?岐伯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主導,它的血氣最旺盛,所以說神志不清三天,它的氣就耗盡了,所以會死亡。」這是說三天之內,六經都受到疾病侵襲,營衛之氣無法在體內外運行。
臟腑的氣機無法在上下流通。到了第六天,臟腑之氣都耗盡,營衛之氣也完全衰竭,就會死亡。
王三陽說:在兩三天之內,出現說胡話、陰囊收縮、水漿都喝不進去、神志不清的症狀,這才是真正的「兩感」,必然會死亡。太陽經、少陰經出現頭痛、口乾、煩躁、口渴的症狀,有些類似暑病和熱病,應該仔細辨別。而且太陽證的病人本來也會口渴,不能就此斷定是「兩感」病。然而「兩感」是先傷少陰經,傳變的規律是先傳太陰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兩感」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
太陽經對應膀胱,少陰經對應腎,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所以會同時發病。陽證的傳經規律是先傳到太陰經,是因為陽邪內陷,脾胃是儲存食物的場所,而且木可以克土,所以容易受到侵犯。
王宇泰說:太陽經對應膀胱,少陰經對應腎,腎與膀胱是相合的;太陰經對應脾,陽明經對應胃,胃與脾是相合的;少陽經對應膽,厥陰經對應肝,肝與膽是相合的。陰經的傳變順序是跟隨陽經的,就像妯娌的關係一樣,是以丈夫的年齡來排序,而不是以自己的年齡來排序。
如果不是同時感受寒邪,也不會出現經脈傳變,也沒有其他異常的症狀,到了第七天,太陽經的病情衰退,頭痛會稍微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情衰退,身體發熱會稍微消退;第九天,少陽經的病情衰退,耳聾會稍微好轉;第十天,太陰經的病情衰退,腹脹會像原來一樣,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情衰退,口渴停止,舌頭乾燥的情況好轉,並且會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情衰退,陰囊會放鬆,小腹會稍微下墜,體內濁氣都已經排出,病人精神會變得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