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傷寒例第三

六日傳遍。三陰三陽之氣皆和。大邪之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間者。瘳也十二日傳經盡。則當瘳愈。若過十三日以上。不瘳。尺寸之脈沉陷者。即正氣內衰。邪氣獨勝故云大危。

戴元禮云。傷寒先犯太陽。以次而傳。此特言其概耳。然其中變證不一。有發於陽。即少陰受之者。有夾食傷寒。食動脾。脾太陰之經。一得病。即腹滿痛者。亦有不循經而入。如初得病。徑犯陽明之類。不皆始於太陽也。亦有首尾止在一經。不傳他經。亦有止傳一二經而止者。

不必盡傳諸經也。至如病之逾越。不可泥於次序。當隨證施治。所以傷寒得外證為多。

活人書云凡寒邪自背而入者。或中太陽。或中少陰。自面而入者。則中陽明之類。亦不專主於太陽也。

王宇泰云。有寒客三陰。極而生熱。則傳陽明。凡邪初中三陰則寒。故宜溫藥發汗。及寒極變熱。則復宜寒藥下之。蓋三陰三陽。皆能自受邪。不止自太陽經傳也。

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

異氣者。為先病未已。又感別異之氣也。兩邪相合。變為他病。脈陰陽俱盛者。傷寒之脈也。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則為前病熱未已。再感於寒。寒熱相搏。變為溫瘧。

王三陽云。陰陽俱盛者。傷寒脈也。十三日以上。脈已傳裡。變為熱病矣。脈當沉數。今復見傷寒脈。豈非重感於外寒乎。寒熱相搏。故曰變為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

此前熱未歇。又感於風者也。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風來乘熱。故變風溫。

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

此前熱未已。又感溫熱者也。陽主表。陰主裡。洪數、實大、皆熱也。兩熱相合。變為溫毒。以其表裡俱熱。故為病最重。

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以此冬傷於寒。發為溫病。脈之變症。方治如說。

此前熱未已。又感溫氣者也。溫熱相合。變為溫疫。王宇泰云。按活人所云。溫病有二。其用升麻解肌者。乃正傷寒太陽證。惡寒而不渴者。特以其發於溫暖之時。故謂之溫病爾。其用竹葉石膏湯者。乃仲景所謂渴不惡寒之溫病也。要須細別。勿令誤也。然不惡寒而渴之溫病。四時皆有之。不獨春時而已。

凡人有疾。不時即病。隱忍冀瘥。以成痼疾。

凡覺不佳。急須求治。苟延時日。則邪氣入深。難可複製。千金曰。凡有少苦。以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冀望自瘥。須臾之間。以成痼疾。此之謂也。

小兒女子。益以滋甚。

白話文:

傷寒病在六天內傳遍全身,如果體內陰陽之氣都能調和,那麼所有邪氣都會消散,病人也會精神恢復。

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病情沒有好轉,而且寸關尺三處脈象都沉陷無力,那就非常危險了。

所謂「間」,是指病情好轉的徵兆。通常在十二天的時候,經脈的傳遞會結束,病情應該開始好轉。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病情沒有好轉,而且寸關尺脈象都沉陷無力,表示體內正氣已經衰弱,邪氣卻獨自強盛,所以說病情非常危險。

戴元禮說,傷寒通常先侵犯太陽經,然後依次傳遍其他經脈,這只是大致的說法。實際上,病情變化很多,有些病發於陽經,卻直接影響到少陰經;有些是夾雜著飲食問題的傷寒,飲食會影響脾胃,脾胃屬於太陰經,所以一得病就會腹脹腹痛。也有些不按經脈順序傳遞的,比如剛得病就直接侵犯陽明經,所以不是所有傷寒都從太陽經開始。也有些病只停留在一個經脈,不會傳到其他經脈,也有些只傳到一兩個經脈就停止了。

所以,不一定會傳遍所有的經脈。至於病情的變化,不能拘泥於次序,應該根據實際症狀來治療。因此,傷寒引起的體表症狀比較多。

《活人書》說,寒邪從背部侵入人體,可能會影響到太陽經或少陰經;如果從面部侵入,則可能會影響到陽明經。所以,傷寒不一定只從太陽經開始。

王宇泰說,有寒邪侵犯三陰經,當寒邪達到極致時,會轉化為熱,然後傳到陽明經。凡是邪氣最初侵犯三陰經時,表現為寒症,所以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汗。當寒症達到極致而轉為熱症時,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瀉下。因為三陰經和三陽經都能夠自己受到邪氣侵犯,而不僅僅是從太陽經傳來的。

如果又感染了其他不同的邪氣,轉變成其他疾病,應該按照原來病情變化來治療。如果脈象顯示陰陽都強盛,又再次感染寒邪,就會變成溫瘧。

所謂「異氣」,是指原來的病還沒好,又感染了其他不同的邪氣。兩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就會變成其他疾病。脈象顯示陰陽都強盛,是傷寒的脈象。《難經》說,傷寒的脈象是陰陽都強盛而且緊澀。《黃帝內經》說,脈象強盛而身體寒冷,是得了傷寒。所以說,之前發熱的病還沒好,又再次感染寒邪,寒熱交織,就會變成溫瘧。

王三陽說,脈象顯示陰陽都強盛,是傷寒的脈象。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脈象已經傳到體內,轉變為熱病,脈象應該是沉而數。如果現在又出現傷寒的脈象,難道不是再次感染了外來的寒邪嗎?寒熱交織,所以說變成溫瘧。

如果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又遇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溫。

這是指之前發熱還沒結束,又感染了風邪。《難經》說,中風的脈象是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風邪乘著熱邪入侵,所以變成風溫。

如果陽脈洪大而數,陰脈實而大,又遇到溫熱之邪,就會變成溫毒,溫毒是所有疾病中最嚴重的。

這是指之前發熱還沒結束,又感染了溫熱之邪。陽主表,陰主裡。洪大、數、實大,都是熱的表現。兩種熱邪結合在一起,就會變成溫毒,因為表裡都發熱,所以病情最嚴重。

如果陽脈濡而弱,陰脈弦而緊,又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疫。這是因為冬天受寒,發病時變成溫病。脈象的變化和治療方法,都如同之前所說。

這是指之前發熱還沒結束,又感染了溫熱之氣。溫熱相結合,就會變成溫疫。王宇泰說,根據《活人書》所說,溫病有兩種:一種是用升麻來解肌的,其實是正傷寒太陽證,只是因為發病時天氣溫暖,所以被稱為溫病;另一種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的,是張仲景所說的渴而不惡寒的溫病。一定要仔細區分,不要搞錯。而不怕冷又口渴的溫病,一年四季都有,不僅僅是春天才有。

凡是人有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卻忍耐著希望它自己好,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

凡是感覺身體不舒服,就要趕快尋求治療。如果拖延時間,邪氣就會深入體內,很難治癒。《千金方》說,凡是有輕微的不適,覺得和往常不一樣,就要及早治療。如果忍耐著不治療,希望它自己好,很快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這就是這個道理。

小孩和婦女,更容易變成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