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四 (7)
卷四 (7)
1. 黃連湯方第六十八
黃連(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乾薑(味辛熱),桂枝(去皮味辛熱各三兩),人參(二兩味甘溫),半夏(半升洗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辛溫),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白話文:
黃連(味苦寒):具有苦寒性質,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痢、消炎的作用。
甘草(炙味甘平):將甘草經過炙烤後,具有甘平性質,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
乾薑(味辛熱):具有辛熱性質,具有溫中祛寒、止嘔、止瀉的作用。
桂枝(去皮味辛熱):將桂枝去皮後,具有辛熱性質,具有發汗解肌、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人參(二兩味甘溫):具有甘溫性質,具有補氣養血、生津止渴、扶正固本的作用。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半夏經過清洗去除雜質後,具有辛溫性質,具有化痰降逆、止嘔止瀉的作用。
大棗(十二枚擘味辛溫):將大棗掰碎後,具有辛溫性質,具有補脾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
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益胃。
白話文:
上熱的人:用苦味的東西來宣泄。黃連的苦味可以降低陽氣。下寒的人:用辛味的東西來散去寒氣。桂、姜、半夏的辛味可以提升陰氣。脾臟喜歡緩慢的滋養。吃甘味可以緩慢滋養脾臟。人參、甘草、大棗的甘味可以增益腸胃。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已經到了第八九天,風寒之邪相互搏擊。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翻身側臥。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而虛,同時伴有澀滯感。需要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傷寒與中風家。至七八日再經之時。則邪氣多在裡。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數多。復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也。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脈經曰。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不嘔不渴。里無邪也。脈得浮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
白話文:
傷寒與中風的病人,到了七八天後病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邪氣大多已經在裡邊了。此時病人身上一定不會感到疼痛。現在的病人中,很多到了這個階段,又出現身體疼痛,煩躁不安,不能自己轉動身體的症狀,這是因為風濕邪氣相互作用的緣故。煩躁不安是風邪的作用,身體疼痛不能自己轉動身體是濕邪的作用。《傷寒經》說:「風邪作用於人體,證候為浮虛。」《脈經》說:「脈搏來澀的人,是寒濕病。」病人不嘔吐,不口渴,說明裡邊沒有邪氣。脈搏浮虛而澀,身體疼痛煩躁,知道風濕邪氣只在經絡中。給予桂枝附子湯,以便散去表中的風濕邪氣。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桂發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為津液不足去桂加朮。
白話文:
如果這個人大便乾硬,但是小便正常順利,就應該使用去掉桂枝並加入白朮的湯劑來治療。
因為桂枝能發汗,會使體內的津液流失。現在小便正常但大便乾硬,表示體內津液不足,所以要去掉桂枝並加入白朮。
2. 桂枝附子湯方第六十九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生薑(三兩切味辛溫),甘草(二兩炙味甘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白話文:
-
桂枝(四兩去皮,辛辣熱性)
-
附子(三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辛辣熱性)
-
生薑(三兩切碎,辛辣溫性)
-
甘草(二兩炙烤,甘甜溫性)
-
大棗(十二枚擘開,甘甜溫性)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辛甘。行榮衛。通津液。以和表也。
白話文:
將以下的藥材五味,用水六升煎煮,煎至剩二升時,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如果是外感風邪,用桂枝和甘草的辛甘之性來發散風邪。若是經絡中有濕邪,則用附子的辛熱來驅除濕邪。生薑和大棗的辛甘能調和營衛,通利津液,以達到調和表證的作用。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風寒濕邪氣交搏,骨節疼痛抽筋,不能彎曲伸直。靠近它疼痛就更劇烈,汗出氣短,小便不通暢,怕風,不願意脫衣服。或者身體微微腫脹的人,可以服用甘草附子湯。
風則傷衛。濕流關節。風濕相搏。兩邪亂經。故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也。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為風在表。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為濕外薄也。與甘草附子湯。散濕固衛氣。
白話文:
風邪會損傷衛氣。濕邪會流注在關節中。風濕之邪相互交織,兩種邪氣錯亂經絡。所以骨頭和關節疼痛、抽搐、疼痛,不能彎曲伸展。接近它疼痛會更嚴重。風邪盛行,則衛氣不固,會出汗、氣短、怕風、不願脫衣,這是因為風邪在體表。濕邪盛行,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者身體輕微腫脹。這是因為濕邪在體表。用甘草附子湯,可以祛除濕氣,固衛氣。
3. 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熱),白朮(二兩味甘溫),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白話文:
-
甘草(兩錢,烘烤後,味道甘醇,性平);
-
附子(兩粒,烘烤處理後去除外皮,搗碎,味道辛辣,性熱);
-
白術(兩錢,味道甘甜,性溫);
-
桂枝(四錢,去除外皮,味道辛辣,性熱)。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者為妙。
桂枝甘草之辛甘。發散風邪而固衛。附子白朮之辛甘。解濕氣而溫經。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用六升水。煮取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一升。早中晚一天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如果微微出汗,那就是解除了。能夠吃飯了。如果汗出不止,煩躁不安,就服用五合。如果擔心一升藥量太多,服用六七合也是很好的。
活人云。身腫者。加防風一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兩半。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活人書》上說:身體浮腫的,加上防風一兩。心悸氣短,小便不利的,加上白茯苓一兩半。
浮為在表滑為在裡。表有熱。外有熱也。里有寒。有邪氣傳裡也。以邪未入腑。故止言寒。如瓜蒂散證。云胸上有寒者是矣。與白虎湯。以解內外之邪。
白話文:
「浮」是指病邪在表,「滑」是指病邪在裡。表症有熱,是因外來熱邪所致;裡症有寒,是因邪氣傳入臟腑所致。之所以只說有寒,是因為邪氣還未進入腑臟。例如瓜蒂散的證狀,就是胸中有寒的表現。此時應使用白虎湯,以解除內外邪氣。
4. 白虎湯方第七十一
知母(六兩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兩味甘平),粳米(六合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知母(六兩,味苦寒):具有清熱、滋陰、潤燥的功效。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具有清熱、瀉火、除煩的功效。
甘草(二兩,味甘平):具有補氣、益氣、緩急的功效。
粳米(六合,味甘平):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熱。熱則傷氣。甘以緩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氣。成氏云。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熱甚於外者。以涼解之。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非是湯則不能解。暑暍之氣。得秋而止。故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謂能止熱也。
白話文:
《內經》說:熱邪盛大所勝,輔助以苦甘之藥。知母、石膏的苦甘之性,可以去除熱邪。熱邪容易傷氣,甘味可以緩和熱邪。甘草、粳米的甘味可以益氣。成無己說:白虎湯,是西方金神的湯藥。秋天屬金,金的精華歸屬於肺。如果裡熱盛,以寒涼之藥來瀉下。如果外熱盛,以涼藥來治療。如果裡外都熱,裡熱不能宣發,外熱不能透達,如果不服用白虎湯就不能治療。暑熱之氣,到了秋天就停止了。因此叫處暑。這個湯藥以白虎命名,是因為它能止住暑熱。
李東垣云。身以前。胃之經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也。
王三陽云。經文寒字。當邪字解。亦熱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李東垣說,身體的前方是胃的經脈,胸部是胃和肺的所在。如果邪氣在陽明經,肺就會受到熱氣的影響,所以要使用辛寒藥物來清熱解毒,這就是白虎湯的道理。
王三陽說,經文中「寒」字應該理解為「邪」字,也是指熱氣。
如果病人患了傷寒,脈搏結代,心悸不安,就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
結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悸動。知真氣內虛也。與炙甘草湯。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白話文:
結代之脈,就是脈搏忽快忽慢,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停頓。能自己恢復正常的是結脈,不能自己恢復正常的是代脈。這些脈象都是由於血氣虛衰,不能互相接續引起的。心中悸動,是體會到真正的元氣內虛了。給予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從而恢復脈搏的正常。
5. 炙甘草湯方第七十二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人參(二兩味甘溫),生地黃(一斤味甘寒),阿膠(二兩味溫甘),麥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白話文:
甘草(4 兩;烤焦後味道甘平),生薑(3 兩;切碎後味道辛溫),桂枝(3 兩;去除樹皮後味道辛熱),人參(2 兩;味道甘溫),生地黃(1 斤;味道甘寒),阿膠(2 兩;味道溫甘),麥門冬(半升;去除花芯後味道甘平),麻子仁(半升;味道甘平),大棗(12 顆;剖開後味道甘溫)。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白話文:
以九種藥材,配以清酒七升和水八升,將八種藥材先煮,取三升湯汁,去渣,加入融化的膠質,趁溫熱時,每日服用一升,分三次服。此方也稱為「復脈湯」。
補可以去弱。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以益正氣。聖濟經曰。津液耗散為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流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白話文:
可以透過補益來去除虛弱。用人參、甘草、大棗之甘味,來補益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味,可以增益正氣。《聖濟經》中說:津液耗散會導致枯萎。五臟虛弱,榮衛枯竭。流劑因此用來滋潤。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味,可以滋潤經脈,增益氣血。使脈絡通暢,心氣充足。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白話文:
把脈時脈搏來得很慢,而且偶爾會停頓一下,然後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叫做「結脈」。還有,脈搏跳動著突然中止,接著又跳動幾下,其中又有一下反覆跳動,這種脈象叫做「結陰脈」。脈搏跳動著突然中止,不能自己恢復跳動,然後又恢復跳動,這種脈象叫做「代陰脈」。如果出現這些脈象,疾病就很難治了。
結代之脈。一為邪氣留結。一為真氣虛衰。脈來動而中止。若能自還。更來小數。止是邪氣留結。名曰結陰。若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其呼吸。陰陽相引。復動者。是真氣衰極。名曰代陰。為難治之脈。經曰。脈結者生。代者死。此之謂也。
白話文:
脈搏間斷。一種是邪氣留結。一種是真氣虛衰。脈搏來動而中止。如果能夠自行恢復,繼續跳動微小而稀少。那就是邪氣留結,稱為“結陰”。如果脈搏動而中止,不能自行恢復。由於呼吸,陰陽相引,再次跳動的。那是真氣衰竭到了極點,稱為“代陰”。是難以治癒的脈象。經上說:“脈結者生,代者死。”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