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7)
卷二 (7)
1. 傷寒例第三
小兒氣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於滋蔓。
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
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縫會之中也。金匱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邪客於皮膚。則邪氣浮淺。易為散發。若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矣。金匱玉函曰。主候長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針藥及時。服將調節。委以良醫。病無不愈。
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邪在皮膚。則外屬陽而易治。邪傳入里。則內屬陰而難治。內經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昔桓侯怠於皮膚之微疾。以至骨髓之病。家有患者。可不備慮。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
千金曰。凡始覺不佳。即須治療。迄至於病。湯食競進。折其毒勢。自然而瘥。
若或瘥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
傳。有常也。變、無常也。傳為循經而傳。如太陽傳陽明是也。變為不常之變。如陽證變陰證是也。邪既傳變。病勢深也。本草曰。病勢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內經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
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
凡中風與傷寒為病。自古通謂之傷寒。千金曰。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偏隔。周身不通而病。
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
始自皮膚。入於經絡。傳於臟腑。是也。
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
風寒初客於皮膚。便投湯藥。溫暖發散而當者。則無不消散之邪。
不在證治。擬欲攻之。尤當先解表。乃可下之。
先解表而後下之。則無復傳之邪也。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尤生寒熱。則病不除。
表症雖罷。里不至大堅滿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斂成實。下之。則裡虛而邪復不除。尤生寒熱也。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
外無表症。里有堅滿。為下症悉具。外臺云。表和里病。下之則愈。下症既具。則不必拘於日數。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下之不當。病輕者。症尤變易而難治。又矧重者乎。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表為陽。里為陰。陰虛者。陽必湊之。陽盛之邪。乘其裡虛而入於腑者。為陽盛陰虛也。經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者是矣。下之。除其內熱而愈。若反汗之。則竭其津液而死。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陰邪乘其表虛。客於榮衛之中者。
白話文:
小孩的氣血還沒發育完全,女子的子宮又容易出問題,凡是受到外邪侵襲,都容易蔓延擴散。
如果氣候不正常,應該及早說出來,找出病邪的來源,如果病邪還在皮膚表面,就要及時治療,很少有治不好的。
皮膚表面是指津液排泄的地方,也是皮膚紋理交會的地方。《金匱要略》說,皮膚表面是三焦氣機匯集的地方,是氣血灌注的地方;紋理是指皮膚和臟腑的紋路。病邪停留在皮膚表面,邪氣就比較淺,容易發散出去,如果及時治療,很少有治不好的。《金匱玉函》說,如果能注意觀察身體的變化,在身體還沒生病,病邪還沒深入皮膚紋理時,就及時用針灸或藥物治療,並注意調養,並請好醫生診治,沒有治不好的。
病人如果忍著不說,拖了好幾天才說,邪氣就會侵入臟腑,那就很難控制了。所以家裡有人生病,要特別注意防範。
病邪在皮膚表面,屬於陽,比較容易治療;病邪傳入體內,屬於陰,就比較難治療。《內經》說,善於治療的人,首先治療皮膚毛髮,其次治療肌肉,再次治療筋脈,然後治療六腑,最後才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病,就已經是半死半生了。以前桓侯輕視皮膚上的小病,結果病入骨髓。家裡有人生病,怎麼能不特別注意防範呢?
凡是煎煮湯藥,不要避開早晚,覺得身體不舒服就要馬上治療,不要拖延,這樣比較容易痊癒。
《千金方》說,凡是剛覺得身體不舒服,就要馬上治療,等病重了,就要用藥和飲食一起調理,來抑制病邪的勢頭,自然就會痊癒。
如果病好得慢,病情就會發生變化,即使想治療,也會很難。
「傳」是有規律的,「變」是沒有規律的。「傳」是指病邪按照經絡傳遞,例如太陽經傳到陽明經。「變」是指沒有規律的變化,例如陽證轉變成陰證。病邪一旦傳變,病情就會加重。《本草》說,病情已經形成,還能好一半;如果錯過了治療時機,就難以保全性命。
如果吃藥不按照醫囑,隨便亂來,不聽醫生的話,就不需要治療了。
《內經》說,迷信鬼神的人,不能跟他講述高深的醫理;討厭針灸的人,不能跟他講述精巧的醫術;不讓醫生治療的人,病一定治不好,治療也沒用。
凡是傷寒這種病,大多是從風寒引起的。
凡是中風和傷寒,自古以來都統稱為傷寒。《千金方》說,傷寒這種病,是從風寒開始的,病邪侵入皮膚紋理,與體內的精氣發生爭鬥,造成營衛失調,全身氣血不通暢而生病。
一開始是表證,病邪如果進入體內,就無法消散了。
一開始病邪在皮膚表面,然後進入經絡,最後傳入臟腑,就是這樣傳變的。
如果沒有用溫暖的衣物覆蓋身體,病邪就不會消散。
風寒剛侵襲皮膚時,如果馬上服用湯藥,用溫暖的方法使身體發汗,就能使病邪消散。
如果不對症治療,只是想攻下病邪,就應該先解表,然後才能攻下。
先解表再攻下,就不會讓病邪再次傳變。
如果表證已經解除,而體內還有病邪沒有消散,如果不是大實證,體內還會有寒熱,病就無法根除。
即使表證已經解除,體內如果沒有明顯的脹滿,也不能攻下,因為病邪還沒有收斂成實證,如果攻下,反而會使體內虛弱,病邪又會再次出現,還會產生寒熱。
如果表證已經解除,而體內脹滿且有燥屎,就可以攻下,即使過了四五天,也不會有什麼危害。
如果沒有表證,而體內脹滿,這是攻下的指徵都齊備了。《外台秘要》說,如果表證和緩,而裡證有病,攻下就會痊癒。既然有攻下的指徵,就不必拘泥於時間的長短。
如果不應該攻下,卻攻下,就會導致體內虛弱,熱邪侵入,邪熱與體內的陰液結合,就會發生腹瀉,煩躁不安等很多變化。輕者身體虛弱,重者就會死亡。
如果攻下不當,即使是輕微的病,也會變得難以治療,更何況是重病呢?
如果身體陽氣旺盛,而陰液虛弱,發汗就會死亡,攻下就會痊癒。如果身體陽氣虛弱,而陰液旺盛,發汗就會痊癒,攻下就會死亡。
表屬於陽,裡屬於陰。陰液虛弱的人,陽氣一定會往上衝。陽氣旺盛的邪氣,乘著體內虛弱而進入腑的,就屬於陽盛陰虛。《內經》說,尺脈虛弱,稱為陰不足,陽氣會陷於陰中,就會發熱。攻下,就可以清除體內熱邪,使病痊癒。如果反而發汗,就會耗竭體液而死亡。陰脈不足,陽氣就會跟著虛弱。陽脈不足,陰邪就會乘虛而入。陰邪乘著表虛,侵入營衛,就是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