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1)
卷五 (1)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白話文:
有人问,疾病中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這是什麼意思?回答是,太陽陽明這種情況,指的是脾臟受約束的情形。
陽明。胃也。邪自太陽經傳之入腑者。謂之太陽陽明。經曰。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即是太陽陽明、脾約病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白話文:
陽明是胃的別稱。邪氣由太陽經傳入胃中,叫做太陽陽明證。經書說:太陽病,出現嘔吐、腹瀉,或在發汗後感到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硬結,可以使用小承氣湯治療,這是太陽陽明合病證候之一,屬於脾胃積熱證。
邪自陽明經傳入腑者。謂之正陽陽明。經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即是正陽陽明胃家實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白話文:
邪氣由陽明經傳入腑中,稱為正陽陽明。經書上說,陽明病脈搏遲緩,即使汗出也不畏寒,病人身體必定感到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如果出現潮熱,想解大便,就可以攻裡治療。手腳出汗,汗水黏膩如油,這是大便已經乾燥變硬了。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這就是正陽陽明胃家實證。
邪自少陽經。傳之入腑者。謂之少陽陽明。經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即是少陽陽明病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白話文:
邪氣從少陽經傳入腑,稱為少陽陽明。經書中說: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都是少陽經證。少陽經不能發汗,否則會引起譫語。這是胃經的病證,也是少陽陽明病。
邪傳入胃。熱毒留結。則胃家為實。華佗曰。熱毒入胃。要須下去之。不可留於胃中。是知邪在陽明。為胃家實也。
白話文:
邪氣傳入胃,熱毒滯留在胃,這時胃就會出現實證。華佗說:熱毒進入胃,一定要趕快讓它下去,不能讓它留在胃裡。由此可知,邪氣在陽明經,就會造成胃家實證。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白話文:
詢問道:從何種原因會得到陽明病?
回答說:太陽病,若發汗了,卻又讓人瀉下或利小便,使津液流失,以致胃中乾燥,因此轉屬陽明病。如果病人不好好休息,飲食不當,表現出大便祕結的症狀,這就是陽明病。
本太陽病。不解。因汗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太陽之邪入腑。轉屬陽明。古人登廁必更衣。不更衣者。通為不大便。不更衣。則胃中物不得泄。故為內實。胃無津液。加之蓄熱。大便則難。為陽明裡實也。
白話文:
這是典型的太陽病症狀,由於出汗過多和小便排出過多,體內津液喪失,胃中乾燥。太陽病的邪氣進入腑臟,轉化為陽明病。古人在去廁所後一定會更換衣服。不更衣的人,通常是大便不通暢。不更衣,胃中的物質就無法排出,所以形成內實。胃中沒有津液,加上積聚的熱量,大便就會困難。這也是陽明裡實的症狀。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陽明病。為邪入腑也。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既入腑。則表證已罷。故不惡寒。但身熱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白話文:
问: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是什么?答:身体发热,自发汗出,不恶寒,反而厌恶热。
阳明病是邪气入侵腑脏所致。邪气在表,则身体发热、出汗并恶寒。邪气一旦进入腑脏,表证就消失了,所以不再恶寒,只是身体发热出汗并厌恶热。
问:如果病了一天,没有发热却恶寒,是怎么回事?答:虽然只病了一天,但恶寒症状即将消失,接着就会自发汗出并厌恶热。
邪客在陽明。當發熱而不惡寒。今得之一日。猶不發熱而惡寒者。即邪未全入腑。尚帶表邪。若表邪全入。則更無惡寒。必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白話文:
病邪侵犯陽明經。當發燒而不怕冷。現在得到一味藥後,仍然不發燒,但怕冷。說明病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腑臟,還帶有表邪。如果表邪完全進入腑臟,那麼就不會怕冷了,一定會自汗而怕熱。
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四旁有病。皆能傳入於胃。入胃。則更不復傳。如太陽傳之入胃。則更不傳陽明。陽明病傳之入胃。則更不傳少陽。少陽病傳之入胃。則更不傳三陰。
白話文:
胃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負責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輸送給人體各個部位。如果胃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健康。例如,太陽經的疾病可以傳到胃,但胃的疾病不會再傳到陽明經。陽明經的疾病可以傳到胃,但胃的疾病不會再傳到少陽經。少陽經的疾病可以傳到胃,但胃的疾病不會再傳到三陰經。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傳經者。則一日太陽。二日陽明。此太陽傳經。故曰轉屬陽明。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太陽病剛開始的時候,如果發汗,但汗出不徹底,病就會轉變為陽明病。
伤寒病按照经络传递的话,第一天会在太阳经,第二天会传到阳明经,这是从太阳经传过来的,所以说转属阳明。
伤寒病发热,没有出汗,恶心吃不下饭,但是却出汗不止的情况,这就是病情转变成了阳明病。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者。太陽受病也。若反汗出濈濈然者。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經曰。陽明病。法多汗。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白話文:
-
感受風寒而發燒,沒有汗,嘔吐不能飲食的人,是太陽經受邪氣所致。
-
但若反而是汗出淋漓的,則為太陽經的邪氣轉移到了陽明經。
-
根據《素問‧熱論篇》所說:「陽明經病,法多汗。」
傷寒三日。邪傳陽明之時。經日。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當二三日發。陽明氣血俱多。又邪並於經。是以脈大。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第三天。邪氣傳入陽明經的當日。寸關尺三部脈搏都長。說明陽明經受到了侵犯。很快就會發病。陽明經氣血都比較旺盛,加上邪氣同時存在於陽明經,所以脈搏才會大。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白話文:
傷寒病。脈象浮沉而緩慢,手腳都溫暖的,這是病邪在太陰經。太陰,身體會出現黃疸。如果小便自然通暢的,就沒有出現黃疸狀。到第七、第八天,大便乾燥、堅硬的,這是陽明病。
浮為陽邪。緩為脾脈。傷寒脈浮緩。太陰客熱。邪在三陽。則手足熱。邪在三陰。則手足寒。今手足自溫。是知系在太陰也。太陰。土也。為邪蒸之。則色見於外。當發身黃。小便自利者。熱不內蓄。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即太陰之邪入腑。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浮脈是陽邪。緩脈是脾脈。傷寒脈浮緩,說明太陰客熱。邪在三陽,則手足熱。邪在三陰,則手足寒。現在手足自溫,可知病邪在太陰經。太陰為土,被邪熱蒸迫,則顏色表現在外,應當會發身黃。小便自動利者,說明熱並不內蓄,不能發黃。到了七八天,大便硬結者,說明太陰之邪已入於腑,轉屬陽明經了。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傷寒則無汗。陽明法多汗。此以傷寒邪。轉系陽明。故濈然微汗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白話文:
伤寒如果转为阳明病的话,病人会微微出汗。
伤寒本身是不出汗的,阳明病则多汗。这是因为伤寒的邪气转为阳明病,所以会有微微出汗的现象。
阳明病受到风邪影响时,会出现口苦、咽干、腹胀、轻微喘息、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的症状,如果使用下法治疗,会导致腹胀加剧并且小便困难。
脈浮在表。緊為裡實。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者。熱傳於裡也。發熱惡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之。里邪雖去。表邪復入於裡。又亡津液。故使腹滿而小便難。
白話文:
脈象浮在表皮上,緊脈是裡部有實熱。陽明經受風邪侵襲,出現口苦、咽喉乾燥、腹脹、微喘的症狀,是熱邪傳入裡部的緣故。發燒惡寒的病人,是表邪仍然沒有解除。如果用下法來治療,雖然裡邪排除了,但是表邪又會乘虛侵入裡部,而且津液損傷,所以就會腹脹小便困難。
婁氏云。陽明宜下。先列在經與裡虛不宜下者於前。仲景慎重之意可見。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白話文:
婁氏說,治療陽明病適合使用下法。首先列出在經表和裡有虛證時不適合使用下法的情況,由此可見張仲景對使用下法非常謹慎。
患有陽明病,如果病人能夠進食,這叫做中風;如果不能進食,則叫做中寒。
陽明病。以飲食別受風寒者。以胃為水穀之海。風為陽邪。陽殺穀。故中風者能食。寒為陰邪。陰邪不殺穀。故傷寒者不能食。
白話文:
陽明病,由於飲食不當而受到風寒之邪侵襲所導致。胃是水穀之海,風寒之邪是陽邪,陽邪會剋制穀物,所以中風的人能夠吃東西。寒邪是陰邪,陰邪不會剋制穀物,所以傷寒的人不能吃東西。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白話文:
陽明病:若患者在熱病之後受了寒,飲食不進,小便不利,手足出冷汗,這就可能形成“固瘕”。一定是大便起初乾燥堅硬,以後變為溏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水穀不能夠按照正常方式進行消化。
陽明中寒不能食者。寒不殺穀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化也。陽明病。法多汗。則周身汗出。此手足濈然而汗出。而身無汗者。陽明中寒也。固瘕者。寒氣結積也。胃中寒甚。欲留結而為固瘕。則津液不得通行。而大便必硬者。若汗出。小便不利者。為實也。此以小便不利。水穀不別。雖大便初硬。後必溏也。
白話文:
陽明腑受寒而不能吃飯的,寒氣不會損傷穀物。小便不利,是津液不化所導致。陽明病,法多汗,則周身都會出汗。手足浮出冷汗,而身體不流汗的,是陽明腑受寒了。固瘕,是寒氣積結而成。胃中寒氣太盛,會留下積結而成固瘕,這樣津液就無法運行,大便也一定會堅硬。如果出汗,小便不利,是實證。以小便不利來看,水穀不分,雖然大便剛開始堅硬,後來一定會泄瀉。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病人,想吃東西。小便卻不利。大便卻正常。病人骨節疼痛,還昏昏沉沉的好像發燒的樣子。突然發了瘋,全身冒汗而解除病情的。這是因為水不能勝過穀氣,才和汗一起出現。脈搏緊就表示病情會好轉。
陽病客熱。初傳入胃。胃熱。則消穀而欲食。陽明病。熱為實者。則小便當數。大便當硬。今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者。熱氣散漫。不為實也。欲食。則胃中谷多。內經曰。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谷多則陽氣勝。熱消津液。則水少。經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少。則陰血弱。
白話文:
太陽病,邪熱客於體,初傳入胃,胃熱,因此消化食物而想吃東西。陽明病,邪熱為實證者,則小便應當多,大便應當乾燥堅硬。現在小便反而不利,大便自調者,是邪熱散漫,不成為實證。想吃東西,則是胃裡食物較多。.《內經》說:「食物進入陰中,而陽氣增長」。穀物多則陽氣旺盛。邪熱損耗津液,則水液減少。《內經》說:「水液進入經脈,則血液才能形成」。水液減少,則陰血虛弱。
金匱要略曰。陰氣不通。即骨疼。其人骨節疼者。陰氣不足也。熱甚於表者。翕翕發熱。熱甚於里者。蒸蒸發熱。此熱氣散漫。不專著於表裡。故翕翕如有熱狀。奄、忽也。忽然發狂者。陰不勝陽也。內經曰。陰不勝其陽者。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明蘊熱為實者。須下之愈。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陰氣不通暢,就會引起骨頭疼痛。骨節疼痛的人,是因陰氣不足所引起的。熱氣在體表很盛的,就會忽冷忽熱。熱氣在體內很盛的,就會持續發熱。這種熱氣是散漫的,不單單侷限於體表或體內。所以忽冷忽熱,好像有發熱的樣子。忽冷忽熱,就是忽冷忽熱。突然發狂的人,是陰氣不能勝陽氣引起的。《內經》中說,陰氣不能勝過陽氣的人,脈搏流動又薄弱又急促,就會發狂。陽明經蘊含熱氣而成為實熱的人,需要及時服用瀉下的藥物治療。
熱氣散漫。不為實者。必待汗出而愈。故云濈然而汗出解也。水穀之等者。陰陽氣平也。水不勝穀氣。是陰不勝陽也。汗出。則陽氣衰。脈緊。則陰氣生。陰陽氣平。兩無偏勝。則愈。故云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白話文:
熱氣散佈在體內,並非實證。一定要等到汗出之後才能好,所以說自然而然地出汗就會好轉了。水穀的比例均等,是陰陽之氣平衡的狀態。水不足以勝過穀氣,是陰不勝陽的表現。如果汗出,陽氣就會衰弱。脈搏緊,陰氣就會產生。陰陽之氣平衡,沒有偏勝,就會好轉。所以說,汗出和脈搏緊都是好轉的徵兆。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止。
四月為陽。土旺於申酉戌。向旺時。是為欲解。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白話文:
陽明病,在申時到戌時之間病情會有所緩解。
四月屬於陽氣旺盛,土也在申、酉、戌這三個時段旺盛,所以在這個旺盛的時候,病情想要緩解。
陽明病的患者如果不能進食,若攻擊其體內的熱,必定會引起噁心嘔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虛弱且偏冷的緣故。由於病人本身體質虛弱,所以攻擊其體內的熱必定會導致噁心嘔吐。
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熱。復虛其胃。虛寒相搏。故令噦也。經曰。關脈弱。胃氣虛。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此之謂也。
白話文:
不能吃東西。胃本來就虛寒。攻其熱氣。又虛了胃。虛寒相衝擊。所以才會嘔吐。醫書上說。關脈弱。胃氣虛。有熱。不能大力攻之。熱氣去後,虛寒就會發作。這就是這個道理。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白話文:
陽明經病,脈搏遲緩,吃飯不能吃飽,吃飽了就會感到有些煩躁,頭暈,一定會小便困難。這是要得谷疸的徵兆。即使用下法治療,腹脹依舊如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脈搏遲緩的緣故。
陽明病。脈遲。則邪方入里。熱未為實也。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胃中有熱。食難用飽。飽則微煩而頭眩者。穀氣與熱氣相搏也。兩熱相合。消搏津液。必小便難。利者。不能發黃。言熱得泄也。小便不利。則熱不得泄。身必發黃。疸、黃也。以其發於穀氣之熱。故名谷疸。熱實者。下之則愈。脈遲為熱氣未實。雖下之。腹滿亦不減也。經曰。脈遲尚未可攻。
白話文:
陽明熱病。脈搏遲緩,表明邪氣剛剛進入體內,熱邪還未完全實。飲食進入陰,升發於陽。如果胃中有熱,便難以吃得飽。吃得飽了,就會感到輕微煩躁和頭暈。這是穀氣和熱氣相互搏擊所致。兩股熱氣相合,會消耗津液,必然導致小便困難。如果小便通暢,則熱邪不能宣泄,人體必然會發黃、發疸。發黃就是黃疸。因為這種黃疸是由穀氣之熱引起的,所以稱之為谷疸。發熱的證狀,以瀉下就能夠治癒,脈遲是熱氣還未完全實的證狀。雖然此時也可以瀉下,但是腹脹是減輕不了的。經文上說,脈遲表示熱氣還不嚴重,並不適合攻下。
張卿子云。此條同愈後損谷則愈症。由胃虛食鬱致熱。故曰谷疸。成注先云胃中有熱。食難用飽。則與脈遲故也句似失之。
白話文:
張卿子說,這個條目與愈後損傷穀氣則愈加症狀相同。是由於胃虛導致食鬱而生熱,所以稱作「穀疸」。成無己一開始提到「胃中有熱,難以吃飽」,而加上「則與脈遲故也」這一句似乎不妥當。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胃為津液之府。氣虛津液少。病則反無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蟲行皮中者。知胃氣久虛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通常會大量出汗,但如果反而不出汗,而且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這就是因為長期虛弱的緣故。
胃是津液的貯藏處,氣虛津液不足,就會導致病症時反而不出汗。胃主宰身體的肌肉,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說明胃氣長期虛弱。
陽明病,如果不出汗卻頻頻小便,持續兩三天,並且嘔吐咳嗽,手腳發冷,一定會感到頭疼。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發冷,頭部就不會疼痛。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而小便利者。陽明傷寒而寒氣內攻也。至二三日嘔咳而支厥者。寒邪發於外也。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裡而不外發。其頭亦不痛也。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病證多伴有出汗。如果不出汗,但小便量少,這是因為陽明經受寒邪侵襲,寒氣向內攻入所致。如果到了二三天後出現嘔吐、咳嗽、手足厥冷等症狀,這是寒邪從外發出的徵象。這類病人必定會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足也不厥冷,說明寒邪只攻入體內,而沒有向外發出。所以頭也不痛。
陽明病。身不重痛。但頭眩而不惡寒者。陽明中風而風氣內攻也。經曰。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必咽痛。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白話文:
陽明病。身體不感覺特別疼痛。但頭暈卻不畏寒的人,那是陽明中風而風氣內攻造成的。醫書上說,陽明病如果能吃東西,叫做中風。風邪侵襲胃,胃氣上逆,就會咳嗽。咽喉是胃的繫帶,咳嗽嚴重就會傷及咽喉。因此一定會咽喉疼痛。如果胃氣不上逆,就不會咳嗽,咽喉也不會疼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而小便不利者。熱蘊於內而不得越。心中懊憹者。熱氣鬱蒸。欲發於外而為黃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白話文:
陽明經的病,如果沒有出汗,小便不通利,心裡感到煩悶的話,身體一定會發黃。
陽明經的病,如果沒有出汗而且小便不通利,這是因為熱邪聚集在體內無法散發。心裡感到煩悶,是因為熱氣鬱積蒸騰,想要從體內發散出來而導致發黃。
陽明經的病,如果用火療法治療後額頭微微出汗,但是小便依然不通利的話,一定會出現黃疸。
陽明病。則為內熱。被火。則火熱相合而甚。若遍身汗出而小便利者。熱得泄越。不能發黃。今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則熱不得越。鬱蒸於胃。必發黃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白話文:
陽明病變證,主因為內熱。若再受到火邪,那麼火邪與內熱交加,病情就更嚴重了。如果全身出汗,小便卻通利,那麼熱邪就能宣洩通暢,就不會發黃。現在額頭微微出汗,而小便不利,那麼熱邪就無法宣洩,鬱積在胃中,必定會發黃。
浮為在經。緊者裡實。脈浮而緊者。表熱裡實也。必潮熱。發作有時。若脈但浮而不緊者。止是表熱也。必盜汗出。盜汗者。睡而汗出也。陽明病。裡熱者自汗。表熱者盜汗。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白話文:
浮脈是停留在經脈。緊脈是裡面實熱。脈搏既浮又緊的,是表熱裡實。必定潮熱,發作有時。若脈只浮而不緊的,只是表熱。必定盜汗。盜汗是指睡覺時流汗。陽明病,裡熱會自汗,表熱會盜汗。
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口。陽明裡熱。則渴欲飲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熱在經而里無熱也。陽明氣血俱多。經中熱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
白話文:
陽明經的脈絡。從鼻孔開始,通連到嘴巴。陽明經的裡面有熱氣,就會感到口渴,想要喝水。這種口乾舌燥的情況,只想要漱口,卻不想吞下去,這是因為熱氣在經脈中,裡面沒有熱氣。陽明經的氣血都很充盈,經脈中的熱氣很盛,迫使血液妄行,就會造成鼻子出血。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白話文:
陽明病,本來是因為出汗而引起的。醫生卻又讓病人再次出汗。病情已經痊癒,但還有點煩躁,不夠爽利。這種情況,大致上是大便一定很硬的緣故。這是由於津液丟失,胃中乾燥,所以才導致大便硬結。應該詢問病人在一天中解幾次小便。如果原來小便一天三四次,而現在只有兩次,那麼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現在之所以小便次數少,是因為津液應當已經返回胃中,所以知道不久一定會大便。
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數少。津液分別。大便必自下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者。熱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白話文:
津液先流失,会导致大便变硬,小便量减少。如果津液分布正常,大便自然会通畅。
感冒时呕吐频繁,即使有阳明证,也不能进行攻下。
呕吐是因为热邪在上焦,还未完全进入腑,所以不能使用下法。
阳明病如果出现心下硬满的情况,不能进行攻下。如果强行攻下,导致腹泻不止的会死亡,腹泻停止的则会痊愈。
陽明病。腹滿者。為邪氣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滿。則邪氣尚淺。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得利止者。為邪氣去。正氣安。正氣安則愈。若因下利不止者。為正氣脫而死。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陽明病。腹滿的人。是邪氣進入腑臟。可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只是心下堅硬、脹滿。則邪氣還比較淺。還沒有完全進入腑臟。不可馬上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腹瀉一會兒就停止了。是邪氣已經消除了。正氣也安定了。正氣安定了就痊癒了。如果因此腹瀉不止的人。是正氣虛脫而死亡。
合、通也。陽明病。面色通赤者。熱在經也。不可下之。下之。虛其胃氣。耗其津液。經中之熱。乘虛入胃。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合、通也」,合,是通暢、流通的意思。「陽明病」是指中醫的一種病症,主要表現為發熱、口渴、大便乾結等。「面色通赤者」,是指病人的面色通紅。「熱在經也」,是指病人的熱邪在經絡中運行。「不可下之」,是指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下之」,是指使用瀉下的藥物或方法。「虛其胃氣」,是指會損傷胃氣。「耗其津液」,是指會消耗津液。「經中之熱」,是指經絡中的熱邪。「乘虛入胃」,是指熱邪趁胃氣虛弱的時候進入胃中。「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是指會導致發熱、面色發黃、小便不利等症狀。
吐後心煩。謂之內煩。下後心煩。謂之虛煩。今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則是胃有鬱熱也。與調胃承氣湯。以下鬱熱。
白話文:
嘔吐後心煩,稱為內煩;腹瀉後心煩,稱為虛煩。現在陽明病,既不嘔吐又不腹瀉,心煩,這是胃中有鬱熱造成的。給予調胃承氣湯,以消除鬱熱。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白話文:
陽明病患,脈象遲緩,即使汗出,也不怕冷的,他的身體肯定很沉重,會有氣促、腹脹,呼吸急促的情況。若有潮熱的症狀,表面上想緩解,可以攻裡。四肢毛孔張開,汗出不止,這是大便已經乾燥的跡象。可以用大承氣湯作為主要處方。如果汗出很多,伴有輕微發熱和畏寒的症狀,那是因為表面症狀還沒有消除的緣故,其熱度不是潮熱,現在還不能給予大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暢,可以給予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導致大便泄瀉。
陽明病。脈遲。若汗出多。微發熱惡寒者。表未解也。若脈遲。雖汗出而不惡寒者。表證罷也。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熱入腑也。四肢。諸陽之本。津液足。為熱烝之。則周身汗出。津液不足。為熱烝之。其手足濈然而汗出。知大便已硬也。與大承氣湯。以下胃熱。
白話文:
陽明經的疾病。脈搏跳動緩慢。如果汗出很多,又稍微發熱怕冷,是表證沒有解除的緣故。如果脈搏跳動緩慢,雖然汗出很多,但不再怕冷,是表證已經消失的緣故。身體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並喘氣,有潮熱,是熱邪進入腑臟的緣故。四肢是諸陽經的根本,體內津液充足,則熱邪會蒸發津液,使全身出汗。體內津液不足,則熱邪會蒸發津液,使手腳出汗,同時會使大便變硬。應當給予大承氣湯,以瀉出胃中的熱邪。
經曰。潮熱者實也。其熱不潮。是熱未成實。故不可便與大承氣湯。雖有腹大滿不通之急。亦不可與大承氣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潮熱是熱實證。如果熱不潮,說明熱邪還沒有形成實證,所以不能立即服用大承氣湯。即使有腹大滿不通的危急情況,也不能服用大承氣湯,而應服用小承氣湯,以緩和胃氣。